2022年全国Ⅱ卷语文模拟卷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全国Ⅱ卷语文模拟卷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全国Ⅱ卷语文模拟卷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全国Ⅱ卷语文模拟卷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全国Ⅱ卷语文模拟卷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全国n卷语文模拟卷汇编一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2022届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等四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小题。(17分)

材料一:

不得不说的是,尽管已经耳熟能详,但元宇宙概念迄今仍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近30

年前,科幻小说《雪崩》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

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有人认为元宇宙会让人更有身

临其境之感,用户将置身''实体互联网”之中;有人概括出元宇宙的几大特征,称元宇宙不

仅是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更“和现实世界相互影响”,甚至拥有与现实世界相互联

通的经济系统……多元的声音不一而足,可以明确的一点是:虽然元宇宙似乎拥有广阔空间

和多种可能,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

元宇宙概念的走红,背后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

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底层技术的应用日渐成熟;另

一方面,因为疫情等原因,线上办公、线上课程逐渐普及,人们在虚拟空间的停留时间更长,

线上生活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人们捕捉到元宇宙可能给生活带来的

改变。从在游戏中参加虚拟演唱会,到在虚拟空间以虚拟形象参加会议,且会上可以用语音

和动作进行实时交互,这些已经成为现实的案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尽

管如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元宇宙产业还远远达不到全产业覆盖和生态开放、经济自治、虚

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在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伦理层面,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我们离元宇宙的世界有多远?这个问题可能短期内不会有答案,但各类打着元宇宙旗号

的套路与骗局已经有滋生的苗头。一些知识付费项目把元宇宙包装成一夜暴富的机会,声称

“未来只有元宇宙这一条路”,以贩卖焦虑的方式借机敛财。一些人言必称元宇宙,没有任

何与之相关的实体内容却热衷于抢注各种相关商标,挖空心思从元宇宙概念中分得一杯“流

量羹:这就提示我们,对待新鲜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份审慎和理性。

即便元宇宙有可能成为真实世界的延伸与拓展,潜在的机遇和可能带来的变革值得期待,每

个人仍需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

关于元宇宙的讨论仍在继续,有人充满乐观与向往,也有不少怀疑的声音。是镜花水月

还是触摸得到的未来,是资本炒作还是新的赛道,是新瓶装旧酒还是科技新突破,下结论前

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一些新概念承载着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信心,

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动新概念及其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时间,通向令人神往的

科技未来需要脚踏实地、打好发展地基。正如不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还是混合现实,中心

词都是“现实”,这也预示着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海市屋楼无本之木。“基础不牢地动

山摇”,这样的道理不论在真实宇宙还是元宇宙,应该都是适用的。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7日《万物皆可“元宇宙"?》)

材料二:

在主流哲学探讨中,“虚拟世界”始终是被警惕和防范的对象。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

伯特•诺齐克曾提出一个思想实验:假设有一台机器,只要走进去就可以在它营造的虚拟世

界中享受最大的欢愉和乐趣,而留在现实中就要摸爬滚打,承受失意和痛苦。在他的课堂上,

面对机器给予的极大诱惑,学生大多选择了留在现实世界——相较于可以互相替代的虚拟世

界,无可替代的现实世界承载了人们更多的期待。

讽刺的是,尽管哲学和文学都以一种“现实中心主义”告诫人们以警惕和冷静的态度面

对“元宇宙”和虚拟世界,但这一概念还是吸引了大批拥豆,并被赋予了崇高意义:发展元

宇宙已然被拔高到“科技向善”的层面,它被认为可以改变世界,是实现人类无限可能的重

要举措。

有英美学者清楚地指出了种种“赋魅”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科技公司开始谈论他们

的使命,而他们的使命总是被夸大:改变工作的未来、连接全人类、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拯

救整个星球。这些公司非常公开地、相当狂热地担心各种形式的世界末日灾难……显然只有

科技企业亿万富翁才能将我们从中拯救出来。”

的确,无论元宇宙的蓝图绘制得如何理想,但这些科技公司也始终是一个资本实体。它

们打造种种意识形态幻象,都旨在让人们相信,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代表了人类的未来。然

而,资本实体本身却无比清醒地借助于这种意识形态幻象攫取现实中的利益。事实上,无数

炒热“元宇宙”概念的据客也是如此,他们既是被“收割”的韭菜,也试图充当收割他人的

“镰刀

当然,这种对意识形态的症候阅读绝不意味着拒绝技术进步。或许有一天,“元宇宙”

会融入现实,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如今人们已习惯于在互联网冲浪,在游戏中社交。但

这样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迭代必须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它与宣扬“科技向善”和“改变未

来”的资本主义科技巨头的个人英雄式意识形态无关,也注定无法通过“炒^念”和“炒热

钱”得到实现。

(摘编自《元宇宙叙事:“科技向善”的意识形态神话》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元宇宙目前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但这并不妨碍它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多种可

能的发展态势。

B.在具体场景中的现实案例,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也让人们真实地体会到元宇宙给

生活带来的改变。

C.在罗伯特・诺齐克的课堂上,学生大多能拒绝虚拟世界的诱惑,而选择需要承受失意和痛

苦的现实世界。

D.在元宇宙领域,"炒概念"和"炒热钱"都是不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无法借以实现生活方

式的迭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对元宇宙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评论,材料一侧重受众视角,材料二侧重资本

视角。

B.材料一中认为科技发展要以现实为支撑,元宇宙不以现实为支撑,所以是海市蜃楼无本

之木。

C.资本实体清醒地借助元宇宙攫取利益,而炒作"元宇宙”概念的人获取利益的过程是被动

的。

D.材料二中引用英美学者的话论证拥是们赋予元宇宙的崇高意义,揭示了“科技向善”的真

相。

3.根据材料二"对意识形态的症候阅读”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作者重点关注对象的一

项是()(3分)

A.部分网红博主靠元宇宙概念卖课,吸引了众多的网友,网络课程"元宇宙第一课"就卖出

了150万元。

B.国内首个景区元宇宙研究中心落户张家界,借助元宇宙概念探索疫情之下旅游业向数字

化转型的道路。

C.以网络技术研发为主营方向的字节跳动公司投资元宇宙概念公司"代码乾坤",融资金额

近1亿人民币。

D.全球首家将"元宇宙"概念写进上市招股书中的公司Roblox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就上

升了54.4%o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有学者提出,面对元宇宙,我们既要“热中有冷”,又要“冷中有热”。请结合两则材料,

谈谈你对这种冷热关系的理解。(4分)

【答案】

1.B

2.A

3.B

4.①首先列举极力推崇元宇宙的各种声音,明确作者的不同观点:元宇宙还是一个尚未成

型的新兴事物。②然后揭示出元宇宙概念走红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指出我们距离元

宇宙的全面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③接下来从现实中的错误表现入手,破解打着元宇宙旗

号的套路与骗局,指明正确做法:保留审慎和理性。④最后指出对新事物既要充满信心,也

要脚踏实地。

5.(1)近期而言,需要只“热中有冷”。元宇宙概念走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期待,但

它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在技术、法律、道德伦理层面,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同

时,各类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与骗局已经有滋生的苗头,资本甚至借助对其的意识形态幻

想攫取利益。所以,需冷静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

悠,打好通向科技未来的现实根基,遵循科技发展的规律。(2)远景来看,不妨“冷中有热”。

事实证明,一些新概念往往承载着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不少

已经变成现实。对待新鲜事物,保留一份审慎和理性,但绝不意味着拒绝技术进步,而应该

保持探索的热情,期待元宇宙融入现实,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也让人们真实地体会到元宇宙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说法

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在一些具体的场景中,人们捕捉到元宇宙可能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一

定程度上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可见该选项错把或然当作必然,且以偏概全。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元宇宙不以现实为支撑,所以是海市蜃楼无本之木”说法错误。材料一第四段“下

结论前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离开了现实的支撑,终归是海市蜃楼无本之木”,可见作

者对元宇宙持的是观望态度,如果元宇宙离开现实支撑才会成为海市蜃楼无本之木,而非必

然。

C.“炒作'元宇宙’概念的人获取利益的过程是被动的”说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无

数炒热'元宇宙'概念的捐客也是如此,他们既是被‘收割’的韭菜,也试图充当收割他人

的‘镰刀’",“如此”承接上文,证明他们也是清醒的,“试图充当”证明他们是主动的。

D.“论证拥定们赋予元宇宙的崇高意义”说法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但这一概念还是吸

引了大批拥是,并被赋予了崇高意义”,可见并非拥塞们赋予元宇宙以崇高意义,而是科技

公司自己赋予的。

故选A0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第五段说“这种对意识形态的症候阅读”,可见概念的解释在前面,而第四段中

明确了“打造种种意识形态幻象,都旨在让人们相信,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代表了人类的未

来。然而,资本实体本身却无比清醒地借助于这种意识形态幻象攫取现实中的利益”,由此

可见C、D两项是属于此列。第四段又说“炒热‘元宇宙’概念的据客也是如此“,可见A

项也属“对意识形态的症候阅读”的内容。

B.“国内首个景区元宇宙研究中心落户张家界,借助元宇宙概念探索疫情之下旅游业向

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是从现实情况出发进行的技术运用,不属于资本的操作。所以,不属于

作者重点关注对象。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

此类题目,可以从现实背景、现实错误思想和行为、现实疑难问题、现实场景和事例等

方面思考。

从材料一第一段可知,作者首先列举了极力推崇元宇宙的各种声音,“有人认为元宇宙

会让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有人概括出元宇宙的几大特征,称元宇宙不仅是与真实世界平

行的虚拟空间,更'和现实世界相互影响’,甚至拥有与现实世界相互联通的经济系统……”,

但作者明显是不同意这些观点的,提出“虽然元宇宙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但目前

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

从材料一第二段“元宇宙概念的走红,背后有着相应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一方

面,……另一方面……线上生活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等内容可知,作者此处从现实背景入

手,揭示出元宇宙概念走红的技术支撑和社会生活因素。

从材料三第二段“这些已经成为现实的案例,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在

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伦理层面,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等内容可知,此处作者从现

实场景入手,针对现实呈现元宇宙可能给现实生活带来的改变。

从材料一第三段“各类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与骗局己经有滋生的苗头”“每个人仍需

理性看待当前的元宇宙热潮,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来为名义的忽悠”等内容可知,作者从现

实中的错误表现入手,破解打着元宇宙旗号的套路与骗局,指明正确做法:保留审慎和理性。

从最后一段“可以明确的是,一些新概念承载着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

好生活的期待。推动新概念及其产业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时间,通向令人神往的科技未来需要

脚踏实地、打好发展地基”可见,最后指出对新事物既要充满信心,也要脚踏实地。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对于题干中所说的面对元宇宙,我们既要“热中有冷”,又要“冷中有热”的问题,所

谓“热中有冷”,就是要在元宇宙概念走红时,各处都在炒作元宇宙这一概念时,保持冷静

的头脑,不要被一些炒作之语所蒙蔽;“冷中有热”是指认清元宇宙这一概念所承载人们对

未来科技发展的期望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即使现在其距离实际的完成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也不要拒绝技术进步,要在保持审慎和理性下关注元宇宙的发展情况。

明白了两个概念,就可以得出:对近期而言,需要只“热中有冷”;而从远景来看,不

妨“冷中有热”。

元宇宙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完全成型,“元宇宙产业还远远达不到全产业覆盖和

生态开放、经济自洽、虚实互通的理想状态,在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伦理层面,都还

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论在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伦理层面都需要完善,此时社会上热

炒这一概念,就要能抵制住诱惑,看清资本借助对其的意识形态幻想攫取利益的行为。做到

审慎和理性,“热中有冷二

而从长远而言,元宇宙是互联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提到的一些应用已经变成现实,

如“从在游戏中参加虚拟演唱会,到在虚拟空间以虚拟形象参加会议,且会上可以用语音和

动作进行实时交互,这些已经成为现实的案例,•定程度上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界线”,这

些新概念”承载着人们对技术发展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所以对其发展应保

持审慎的乐观,密切关注其发展,期待元宇宙融入现实,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冷中有热”。

二、【2022届海南省中部六市县高考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分)

材料一:

我国冰雪运动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为办好北京冬奥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北

方地区生活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开展了各项与冰雪共生共存的生产劳动活动,在历史发展

和变迁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冰雪运动文化。

据考古发现,我国新疆阿勒泰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

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

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

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

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

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

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直雕滑子”(简易冰刀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

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

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

清朝是冰上运动的黄金时期,随着满族入关,“冰嬉”“冰床”等活动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

泛的发展,民间掀起了冰上活动的大潮,冰上活动的竞技性、娱乐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我国传统的冰雪文化运动,与社会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留下了各类古籍文献、文化遗迹、

珍贵文物等遗产,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伴随着北

京冬奥会的到来,以冰雪运动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与奥林匹克运动相互促进、互为

融合,在国际文化交流、世界文明互鉴中迸发出新的时代风采。让我们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

取力量,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交出一份冬季奥运会的中国答卷。

(摘编自覃琛《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

材料二:

冰雪运动,特别是大众冰雪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当然离不开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

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

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

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

对于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建设来说,就是要将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

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

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活化”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

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首先,要唉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曾言,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知。传

统冰雪文化通常是由身体演绎的,很少有单纯性的文字记载,当地民众对传统文化基因的记

忆,能够通过实践还原冰雪场景,以最大限度保持冰雪文化的原始性。同时,要吸纳与其冰

雪相关联、与其文化相融合的多方主体参与,形成治理联盟,站在大国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的角度,宣传传统冰雪文化的时代价值,提升保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其次,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问。地域冰雪文化是以传统的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以血

缘、地缘、业缘关系为联结的文化形态,是村落乡土文化的优质资源。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

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中国人来说,是延绵一生的文化记忆。因此,地域传统冰雪文化

的开展能有效勾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传统冰雪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附于传统的节庆,对

此,可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乡土冰雪文化平台、冰雪陈列馆、冰雪大

讲堂、冰雪民俗馆等,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后,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与管理政策,打造冰雪产业。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

居民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相关联,通常借助庙宇、祠堂、村落、建筑、生产器具等来表达文

化生成的价值理念,我们应把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制定冰雪遗

产文物保护实施方案等细则,既完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保护政策,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铁民《活化传统,赋予冰雪文化新生命》)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主体部分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冰雪运动文化进行阐述,印证了我国冰雪运

动的悠久历史。

B.阿勒泰地区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

雪运动发源地。

C.我国传统冰雪文化运动的各类遗产十分宝贵,它能够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更具象化地

展现于世界面前。

D.材料一结尾特别点出"从中华传统冰雪文化中汲取力量",具有重大启示意义。

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来说,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

为重要,而且要领会其内涵精髓。

B.材料二通过直接引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论证了唤醒地域传统冰雪文化自觉的重要性。

C.活化我国地域传统冰雪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回归"和"复旧",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

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D.地方政府要想通过冰雪产业来发展地方经济,只需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

农业相关联的特点。

3.结合材料•,下列关于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意义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举办北京冬奥会可以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提升保护传统冰雪文化的自觉性。

B.北京冬奥会可提升乡民的凝聚力,促进地域性冰雪文化建设,打造村落居民的精神家园。

C.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在弘扬我国冰雪运动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同时,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D.让我们通过举办冬奥会,更好的重构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空间,直接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

愁追思。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我国冰雪运动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4分)

【答案】

1.B

2.C

3.D

4.文章先运用递进式结构,首先指出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解决问题

的办法,先对如何搞好我国地域冰雪文化建设从理论高度加以论证,再分三个方面采用并列

式的方式分别地进行较为具体的论证。

5.①冰雪运动最早与人类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最早的以滑雪作为出行方式的

图像及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开展“雪上逐鹿”的狩猎活动等。②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增添

了竞技的娱乐色彩,如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狮等。③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

业化、多样化,还举办“冰上运动会”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氏“使该地区被学者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发源地”强加因果。从原文“我国新疆阿勒泰

市发现的距今一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出现了‘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并伴有

一些动物形象线条,这是人类发现最早的反映滑雪运动的考古资料,新疆阿勒泰地区被学者

认为是现代滑雪运动的发源地"可知,“'脚踏滑雪板,手持单杆滑雪人’图像”只是考古资

料之一。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宣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文化传统最为重要”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看,

“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有“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的限定,不是泛指意义

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再者,对于“地域传统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

良好家风、纯朴民风等”的要求是“做实”,而不是“宣扬”。

B.“直接引用”错,原文说“费孝通先生曾言”,并非直接引语。

D.“只需认识到村落的传统冰雪文化与居民的农业相关联的特点“错,由''最后”可知,

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D.“直接勾起村落内居民的乡愁追思”错,原文是“地域传统冰雪文化的开展能有效勾

起村落内居民乡愁追思”。

故选D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

材料二共五段,为递进式结构。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但纵观目前各地冰雪文化活动中的展演形式,一些冰雪体验的建

筑、庙会和礼堂等,或是民俗风情、生活起居等文化内容,大多都停留在表象的展示阶段,

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对冰雪文化的深度发掘和个性化展示还远远不够”,这是指出各地冰

雪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至五段为第二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第二段为总说,“要将地域传统

冰雪文化中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内容做实,活化为涵盖思想文化、哲学价值、

历史传承、文创开发、遗产保护等在内的新内涵”“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增强传统文化基因的反应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第三至五段再分三个方面采用并列式的

方式分别地进行较为具体的论证。“首先……其次……最后……二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隋唐时期雪上活动在文献中的记录更为清晰,对‘滑雪板’的材质、形制有详细

的说明。滑雪板的材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民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可见,冰雪运

动最早与人类生产劳动或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依据“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更增添了竞技娱乐色彩,出现了拖冰凌(雪车)、堆雪人雪

狮等休闲雪上活动。延续至今,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组成内

容,如满族的雪地走、木马滑雪,鄂伦春族滑雪、皮爬犁,朝鲜族坐雪爬犁等项目,目前都

发展成为少数民族传统的雪上竞技运动项目”可见,宋代以后的滑雪运动增添了竞技的娱乐

色彩。

依据“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满族的‘靴靴滑子'(简易冰刀

鞋)大大增加了冰上活动的技术。据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5年举办了多个冰上比赛

项目,当时的贵族、将士争相竞赛,开展了冰上射箭、冰上武术、冰上舞蹈等活动,成为有

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冰上运动会'”可见,明代以后,冰上运动发展更为专业化、多样化,

还举办“冰上运动会”等。

三、【2021-2022学年高三4月海南省文昌市文昌中学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各题。(17分)

材料一: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

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

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

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

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

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有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

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螃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

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

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

会”的精神境界。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

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

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

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中国人常说“将心

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

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关感状态。人们日常通

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的教育通

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打动人、浸润人,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摇

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自古强调美育,也正因为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礼、乐这些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诗三百中多虫鱼鸟兽草木之名,其意

象与情趣对于人感受世界的生机、生意多有兴发之功;礼则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说

法,人们依礼行事,通过仪式化的实践培育人内心的神圣性与敬畏感;乐则和顺人情,乐教

足以调协情志,涵养人心。中国古代因此十分重视通过诗礼乐的感性陶育,培育出温柔敦厚

的君子之风。而在新时代,我们具备更加多元化的美育形式和载体,这些也都是我们开展美

育的重要手段。

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在柏拉图看来,美本身需要有整体的协

调性。朱光潜也认为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中,乐的精神在和谐,礼的精神在秩序,内心和谐而

生活有秩序,这才是应该追求的境界。美育具体实践中的艺术教育也同样如此,不论是绘画、

舞蹈、音乐还是书法,任何一种形式都强调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这些形式的美育活动强化

了人们的协调性和综合性素质的锻炼,有助于培养一个综合而整全的人。可见,美育不只是

艺术教育,它的目的也远不只是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而是以美育人,陶养心性,健全人格。

(摘编自陶楚歌《美何以育人》)

材料二:

首先,我们应继续开展对“美是什么”这一本体问题的追问。“美是什么”这一问题的

追问自柏拉图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美的本体的探

索始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互联网技术虽然也是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

感官审美享受,从而触发情感,达到美育效果。

但由于技术或传播模式的限制,互联网技术尚且缺乏有血有肉的触感与全身心的浸润的

真实之感,它所提供的,仍然是一种虚拟模式,而缺少心灵自由的愉悦,即深层审美经验。

尽管这一浅层审美经验也可以使人的感官产生快感,但无益于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但这一

技术形式的变化也实实在在带来了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这一新的生活样式与文化样式,

将成为互联网美育的新内容。

其次,我们应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亦杨认为从国际视

野来看,我国目前的审美或美育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们的美本身不够简洁,太繁复,

装饰性太强,有点土豪:二是太注重表象,而不注重骨子里的美感。从这两个现实问题来看,

美育尤其是互联网美育最大的症结仍是要重构“美的标准”。李子柒的美仍在于中国传统文

化中“天人合一”,将美好宁谧的自然风光与勤劳朴实的农耕生活融为一体,将四季幻化的

自然风光、人民数千年来利用自然积淀而来的生存智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充分发挥影像

技术优势,打造出一幅美好生活的样本版图,唤起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集体记忆,传递出特

立独行的青年对“美”的当下探索。

(摘编自李骏《美育应先“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固然是独特的教育形态,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

育、体育、劳育相同。

B.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能陶养人的感情,能促进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而知识的灌输对于

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

C.对中国传统诗词创造的意境的把握和理解属于审美教育的内容,它能丰富与升华我们对

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D.美育的开展在互联网时代面临新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无法

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想高质量地开展、推进美育研究与美育工作,就应该首先对美学教育的范畴进行科

学的认识与准确的定位。

B.美育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形式和载体,诗、礼、乐等教化手段是中国古代美育的基本方式,

当下依然有存在价值。

C.因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

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

D.对于“美的标准",我们还存在认识偏差,如过于追求繁复和注重表象,这需要在今后的

美育中进行修正改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符合美育的感通性与情感性特征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李白面对着敬亭山,独坐许久,他凝望着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看着自己,

为此,他写下了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B.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

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

C.清风吹动了旗幡,引发了两位僧人的争论,一位说是风动,一位说是幡动,六祖慧能看

到,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

D.天宝十五年间,因"安史之乱",长安陷落,诗人杜甫被禁于长安,晚上望月思家,遂作

《月夜》,诗中写道"今夜邮州月,闺中只独看"。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摘编自两篇不同的文章,但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

说明两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4分)

【答案】

1.C

2.C

3.B

4.美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

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的,具有感通性与情感性、具象性与实践

性、和谐性与整体性的教育形态。

5.①材料-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

②在此基础上,材料二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建

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

③两则材料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

述。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

错误。材料一原文是“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

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

据和宗旨”,由此可知,美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德育、智育、

体育、劳育相同,于文无据。

B项,“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错误。原文是“蔡元培提出:'一个完

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蔡

元培先生只是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不源于”强调“知识

的灌输”并非人格养成的源头,但“不源于”不等于说“不重要”。

D项,“美育的开展……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表

述,借助互联网技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的,而视觉、

听觉的冲击,是能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的。

故选Co

2.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项,“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

自然的表述,就美育的目标而言,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以得出“中国与西

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的判断。但中西方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

同之处,无法得出“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的推断,具体到创作

实践上,中西方艺术家的风格是否一致,文中没有提及。

故选Co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

理由是: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错误。杨慎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中

的理解不符合题干所说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杜牧写“千里”并非一定就是眼前之景,它

是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的,“千里”虽然看不见,但在诗人的审美世界里,眼前的江南春色

可通过想象得到合理的延伸,”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

通”,而杨慎是用实证的方法理解,即杨慎是“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

A项,体现的是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特征中的“人与物的相感”;

C项,体现的是美育的情感性,“心动”,反映的是人与物发生作用、关系时,人的内心

判断与情感理解;

D项,体现的是人与人“彼此的心意相通”。

故选Bo

4.本题考查对文本中重要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一。

根据“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

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可知美育是一种教育形态。

根据“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

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可知美育的核心。

根据“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

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可知美育的方式。

根据“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可知美育的本质。

根据以上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将其写成“美育是……的教育形态”形式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看:

材料一主要有5个自然段,我们知道每段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开头或者结尾处。

根据首句“美育,即审美教育,乂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

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可知第一自然段介绍美学的

概念属性。根据第二句“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

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可知第二自然段介绍

的是美育的核心。根据首句‘‘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

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可知第三段介绍的是美育的本质。根据首句''就其方式而言,美

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可知第四段介绍的是美学的方式。根据首句“就其目标而言,

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可知第五段介绍的是美育的目标。

所以材料一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

材料二三个自然段,主要从两方面来谈美育,一是对美育的继续追问,引出对互联网时

代的美育特点的介绍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

材料二是以材料一位基础的,是对材料-的继续追问与深化。

从结构上看:

两则材料在逻辑上是先后的关系,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

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述的。

四、【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海南省期末学业水平诊断(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下面小题。(17分)

材料一:

中西方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它们有着不同的生活风俗、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在

历史长河中,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形式美感等诸多方面有时趋向融

合,有时相互借鉴,有时又偏于对立冲突。

史前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还比较低下,雕塑还没有上升到艺术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雕

塑虽然也包含着原始人的审美需要,但总的来说大多是为了图腾、生殖繁衍或者实用对人物、

动物进行自发的模仿,它们率真、朴实、粗犷,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结构、比例、动态等概念,

完全凭感性塑造,中西雕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史前时代以后至近现代,尽管中西方雕塑都背负着宗教、皇权的沉重包袱,都是在用团

块体积塑造,但从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追求上来看,中西方雕塑有很大的差异。西方注重

逻楫思辨,崇尚理性法度,在造型上追求视觉真实是最主要的传统。西方雕塑家为了达到视

觉上的真实,他们提倡写生,重视对人体解剖学的研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以及后来的

罗丹,他们致力于人体解剖数十年。我们从他们的作品和解剖手稿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人体形

体结构的娴熟。从写实的角度来看,中国雕塑比西方逊色,但中国雕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情

感的真实,意境的表达,而非物理的真实。中国古代雕塑工匠所创作的形象是在记忆中形成

的,它不是对象的原始形象,而是为了符合情感、形式再创造的形象。中国古代艺术注重直

觉感受,提倡以貌取神,从东晋的顾恺之到近代的齐白石都将神韵作为最高的追求。因此,

中国雕塑比西方更随意、更自由,更易于展现艺术家的个人空间。

这一时期西方雕塑在追求写实这一前提下,形成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巴洛克、洛可

可等诸多流派。在审美追求上,不同流派之间也有一些差异。而中国古代雕塑造型所遵循总

的原则是程式化,是一种类像,不同于西方实物写生。中国古代雕塑的表现语言和塑造方法

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总结出的,并由师徒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例如,民间“塑诀”中有: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

非子》)话虽简单,然极为切要。为了了解人物的造型特征、古代艺人经常到市井生活中去

观察各种身份的人物造型特征,然后将它归纳成一组一组的团块体积,并总结成歌诀流传后

世。所以说中国古代雕塑不同于西方个体写生,是一种类像,它是从无数个个像中总结出来

的。当然中国古代雕塑所追求程式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也会有一些差异,这一点

类似西方,因为毕竟任何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雕塑进一步与世界接轨,处于一种多元化状态,我们用二十年的时

间走了西方近两百年的雕塑里程。这里既有主流精英文化,也有边缘文化,既有本土雕塑样

式,也有异城风格。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西方雕塑趋于一体化。这种融合的过程对中国雕

塑艺术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也出现了对外来文化的简单移植、生吞活

剥,致使中西雕塑艺术在审美情趣上经常发生激烈的碰撞的现象。

总之,中西方雕塑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自己的造型特色。受时代的局限和各

自审美的差异,中西雕塑有时表现出巨大的冲突,有时趋于融合。这些都是文化发展过程中

的一种必然现象。

(摘编自蔡增杰《中西雕塑艺术的时代冲突与融合》)

材料二:

我之所以要谈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风格特质,乃在于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的介入,导

致了中国雕塑价值标准的偏离与混乱。原本优秀的中国雕塑传统在本土被排斥于主流之外,

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策展、学院的主干教学以及艺术的评价体系。与雕

塑同样受西方影响的绘画则命运不同,因为绘画严格地分类为西洋画与中国画,且绘画有自

身品评尺度并各循其道发展。按理,中国雕塑与西洋雕塑恰如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关系,中国

雕塑也应循其自身规律发展。只不过近百年来,随着造“菩萨”的渐衰,“塑人”的兴起,

导致写实的功用性要求愈高,西洋法价值凸显,使得中国传统雕塑一直处于边缘的、民间的、

非正统的境地,甚至被斥为封建落后的余绪。

纵观中国雕塑发展,就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学影响;就其造型,受绘画的影响,

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

体系、独特价值。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雕塑只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应当从中提炼出

影响着现在与未来的深厚底蕴、超拔意志、高远境界。这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保持华夏

独特韵致,更在于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多元发展。

(摘编自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

材料三:

中国《东汉说唱俑》希腊雕

刻家米隆《掷铁饼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在生活风俗、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各自形成了带有不

同特质的文化体系。

B.中国古代雕塑造型上遵循总的原则是程式化,其表现语言和塑造方法主要依靠师徒关系

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C.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无论是西方个体写生还是中国古代雕塑的类像,其在发展中都会

留下时代的痕迹。

D.中国传统雕塑偏重于造"菩萨"类型,多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中,与当下民众的审

美需求背道而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前时代的中西雕塑多是出于图腾、生殖繁衍等目的而创作的,因此这一时期的雕塑虽

包含着原始人的审美需要,但还无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B.中国古代雕塑追求情感的真实而非物理的真实,工匠所创作的形象并非其眼前所见的原

始形象,而是根据其内心情感与形式需求进行再创造而形成的。

C.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的介入,对中国雕塑价值标准和艺术风格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原

本优秀的中国雕塑传统在本土被排斥于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策展等“主流"之外。

D.中西雕塑艺术在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有利于打破各自审美的局限,而不断挖掘中国

雕塑中的深厚底蕴、高远境界,能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多元发展。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中西雕塑趋于一体化"的一项是()(3分)

A.胥建国石材雕塑《女婿》,采用了虚实相互转换的塑造方法,用细腻的汉白玉表现了人

物的冰清玉洁,整个造型以"人"字为基本形,寓意了人是万物之灵的文化内涵。

B.戴维•史密斯的雕塑《立方体》第19号采用不规则的构图,将所有空间造型因素简化,

经过打磨的高光反射不锈钢表面,突出工业化的主题。

C.吴为山创作雕塑《火炬手》,不锈钢底座是巨大彩虹,而青铜雕像是一个手举火炬的健儿

形象,身形夸张拉长、向前奔跑,表现了运动员顽强的生命意志。

D.雕塑家叶毓山设计的作品《春夏秋冬》,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飞天"构图形式,真实

再现人体健美的姿态,展现春华秋实、创造幸福、排除万难的意境。

4.材料三的雕塑作品分别为我国《东汉说唱俑》和希腊雕刻家米隆的《掷铁饼者》,请结合

材料对两座雕塑的特征进行评价。(4分)

5.材料一在论述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D

2.A

3.D

4.我国《东汉说唱俑》,在形体塑造方面,以写意的形式体现人物说唱时的神态和动作,追

求神似,神态诙谐,动作夸张,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

米隆《掷铁饼者》,以写实的方式展现人物形象,以裸体人物为基本造型,利用投掷铁饼时

人物的形体动作,客观地展现出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及骨骼肌肉的力量美。

5.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述中西雕塑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然后结合不同时期

的雕塑特点进行分述,最后再次指明中西雕塑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是必然的文化现象。

②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中西方雕塑的异同,思维严谨,逻

辑清晰。

③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条理更加清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D.“与当下民众的审美需求背道而驰”理解错误。原文是“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雕塑

只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应当从中提炼出影响着现在与未来的深厚底蕴、超拔意志、

高远境界”。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因此这一时期的雕塑虽包含着原始人的审美需要,但还无法上升到艺术的高度”理

解错误,因果关系不当,从原文看主要原因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结构、比例、动态等概念,

完全凭感性塑造”。

故选Ao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最能体现“中西雕塑趋于一体化”一项。

A.胥建国石材雕塑《女婿》,是典型的中国雕塑。

B.戴维•史密斯的雕塑《立方体》是西方雕塑。

C.“身形夸张拉长、向前奔跑,表现了运动员顽强的生命意志”是重在写意的中国雕塑。

D.“真实再现人体健美的姿态”是借鉴酉方雕塑的特点,而“飞天”的构图形式是中国

雕塑特色的体现。

故选Do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探究文中相关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由文中“中国古代艺术注重直觉感受,提倡以貌取神”,我国《东汉说唱俑》就具有这

个特点,故可概括为:在形体塑造方面,以写意的形式体现人物说唱时的神态和动作,追求

神似,神态诙谐,动作夸张,将一位汉代“说唱艺术家”的现场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文中“西方注重逻辑思辨,崇尚理性法度,在造型上追求视觉真实是最主要的传统”,

可得到:米隆《掷铁饼者》,以写实的方式展现人物形象,以裸体人物为基本造型,利用投

掷铁饼时人物的形体动作,客观地展现出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及骨骼肌肉的力量美。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特点的能力。

首先,从论证结构上看:

材料一共六段。由第一段“在历史长河中,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艺术语言、表现手法、

形式美感等诸多方面有时趋向融合,有时相互借鉴,有时又偏于对立冲突”,可见第一段先

总述中西雕塑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二段至第五段,按时间顺序,分析“史前时代”“史前时代以后至近现代”“改革开放

以后”,结合不同时期的雕塑特点进行分述。

第六段由“总之,中西方雕塑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有着自己的造型特色”,再次

指明中西雕塑艺术的冲突与融合是必然的文化现象。

所以材料一的结构是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第二,从论证方法上看:

由文中“中西雕塑艺术在题材、艺术语言、表现手法、形式美感等诸多方面有时趋向融

合,有时相互借鉴,有时又偏于对立冲突”,可见运用了对比论证;

由文中引用《韩非子》”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

小可大,大不可小也”,可见是运用引用论证

由文中“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以及后来的罗丹,他们致力于人体解剖数十年。我们从

他们的作品和解剖手稿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人体形体结构的娴熟”,可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

法。

综上所述,主要运用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述中西方雕塑的异同,

思维严谨,逻辑清晰。

第三,从写作思路上看:

第二段至第五段,按时间顺序,分析“史前时代”“史前时代以后至近现代”“改革开放

以后”,结合不同时期的雕塑特点进行分述,因此可以概括为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条理更

加清晰。

五、【2022届辽宁省鞍山市高三二模(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下面小题。(17分)

材料一:

“语言没有阶级性”和“语言是工具”,一直在语言学界起着不言而喻的渗透作用,“没

有阶级性”,指的是外部形式,只能成为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另一个观念随之产生一

一语言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形式。

语言文字既然是符号,研究它外在的形式和结构,当然没有错;语言文字符号既然有系

统,当然会有一部分数理的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量化,这也是一种进步;语言作为符号

系统,确实没有阶级性,是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这一点也不贬低它。但是,语言首先是

人说的话,不是只有形式,形式是内容决定的。语言文字的确是符号,但这种符号不是纯数

理符号,而是人文符号。语义是语言的内容,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不是语言。意义不是纯

粹客观理性的,是包含经验的,意义关系呈不等距的网络状,不能抽象为完全等距的数理符

号。汉语恰恰是重意义而意义又是隐形、内化的,如果我们把意义全部抽象掉,让其中的经

脸流失,置隐于底层的内化意义于不顾,语言文字研究会丢掉多少信息?还能真正描写出它

的真相来吗?汉语当然不是没有句子结构,但是韵律常常对结构形成‘'挟持”状态。韵律是

汉语的血小板,没有它,不成为正常的血液。韵律像陷阱,想躲它,一不小心就掉进去。单

句里不能说的,对句里都能说,散文里不能说的,韵文里到处有。没有形式的意合法,不具

标记的内在范畴,形成一种“文气”,充满了特例,汉语语感不强的外国人甚至早就远离了

传统的中国人都难以体会,完全形式化的归纳。挂一漏万,四处不适应,到处是特例。

语言文字都是负载文化的,如果我们连文化都抽象掉,把人文性抛弃,它还能是真正的

汉语汉字吗?语言文字抽象到只剩了形式,最后完全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它丢掉的信息

恐怕会是最本质的东西,得到的结论还能不能还原为人说的话?研究一个事物,最后脸证时

已经不再是这个事物,还谈什么科学性?

把人文性排斥在语言学之外的一些观念,已经越来越显性化了,变成一种价值观,很让

人担忧。这样做,我们将越来越远离语言的艺术,更会越来越失去对语言教育的话语权。这

是我们一直在反思的问题,需要深度思考,需要妥善解决。

(摘编自王宁《谈语言文字学的人文性》,有删改)

材料二:

解放周末(《解放日报》解放周末版记者吴越,以下简称“解放周末”):一种文字对一

个国家、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黄德宽(中国文字学会会长):人类历史上使用的文字,既有产生于本土的自源文字,

也有借自其他文字系统发展而来的借源文字。对自源文字体系而言,文字是历史、社会、审

美和民族深层心理结构的综合,它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进入文明时代。世

界上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文字系统,都是在借鉴、移植其他文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汉字是从中

华文化沃土上创造出来的自源文字,与中华文明的进程相伴随,记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发展的历史过程。汉字记载下的汗牛充栋的历代典籍,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发挥着无可替

代的巨大作用。后人正是通过文字记载才能更好地走近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过去。

解放周末:步入信息化时代,当人们习惯于打字之后,就容易提笔忘字。这么下去,人

们以后是不是都不会写字了?

黄德宽:技术的发展和工具的改变是时代的必然,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信息化时代给人

类带来了很多便捷,整体利大于弊。当然,这也伴随着对文字书写的影响。一方面,我们要

相信汉字的传承亦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文化的力量不可抗拒,不必过分担忧。与此同时,发

现这个问题后,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加强汉字教育,有意识地适当做一些日常习惯上的改变,

避免书写功能的下降。我们不妨把书写作为一种享受、一种审美,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来弥补信息化时代下少有书写机会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也确实要改进和加强语文教育,

尤其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汉字教学。不能只教汉字怎么写,还要告诉学生这个字为什么这么

写,要兼顾汉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升了,才能增进文化的传

承。

解放周末:汉字有书写规范,但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上的表达十分丰富。前几年出现了

“火星文”,近两年则随着弹幕文化的流行,出现大量的字母缩写表达,比如yyds(永远的

神)、xswl(笑死我了)。这些网络用语会对人们,尤其是对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