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唐三_第1页
大学课件唐三_第2页
大学课件唐三_第3页
大学课件唐三_第4页
大学课件唐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二)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唐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一、唐代的民族关系(一)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羁縻府州(二)突厥

1.东突厥及其与唐的关系

2.后突厥的兴亡

3.西突厥及其与唐对西域争夺

4.唐统一西域的意义

5.突厥文化(三)薛延陀

(四)回纥

1.回纥汗国

2.回纥与唐朝之关系

3.回鹘文化

(五)吐蕃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吐蕃的兴衰及其与唐朝之间的和战

3.唐蕃和亲

4.唐蕃会盟

(六)南诏(七)靺鞨与渤海国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二、唐代的对外交往

(一)中外交流扩大(二)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3.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三)唐朝与朝鲜的交往

1.唐与高丽、百济及新罗的关系

2.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四)唐朝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交流

1.林邑与真腊

2.天竺

3.玄奘与义净

(五)唐朝与中亚、西亚等国的交流

1.昭武九姓与吐火罗国

2.波斯

3.大食

4.东罗马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唐朝的民族政策和羁縻府州

唐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突厥、西域各族、薛延陀、回纥、吐蕃、南诏、靺鞨等,都曾在边疆地区建立过地方政权。这些民族政权与唐朝或战或和,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唐朝前期国力强盛,对边疆各族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广泛与各少数族首领和亲,大量任用少数族将领,在制度上推行“羁縻”(笼络束缚)政策,创制了有别于内地一般州县的“羁縻府州”。羁縻府州之都督、刺史由各少数族首领担任,由唐朝廷颁发印信,可以世袭,府州内少数民族不改变其习俗和生产方式,中央不向这些府州征取贡赋,一般内部事务可以自治,但政治上须接受唐朝中央和地方都督府、都护府的领导。唐朝前后设立羁縻府州八百五十六个,遍布边疆各地。羁縻政策对于保障唐朝边疆的稳定和少数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元、天宝以后,随着周边少数族势力的日益发展和唐朝中央政权的衰落,羁縻府州政策也逐渐衰落,并为节度使体制所取代。唐乾陵前六十一蕃臣石像唐代周边民族与国家形势图东突厥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内蒙锡林郭勒草原发现的突厥石人

隋末唐初,东突厥趁中原内乱再次强大。隋炀帝曾被东突厥数十万骑兵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隋末兴起的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等割据势力都依附东突厥,唐高祖也一度向东突厥称臣。唐朝初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屡屡进攻,甚至进逼到唐朝首都长安。国力尚未恢复的唐朝只得采取克制态度与之结盟。贞观元年(627),东突厥内部矛盾激化,连年的战争和苛重的贡赋使突厥所属数十个民族和部落不堪忍受,纷纷起兵反抗,或归附唐朝。加上大雪袭击,六畜大批死亡,实力严重削弱。贞观三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等率军十万分六路向突厥发动全面进攻,重创突厥主力。四年,颉利可汗被俘,十余万人投降,东突厥亡。唐王朝将归降的突厥人安置在今北京至宁夏灵武一带,在东突厥原统治地区漠南(今内蒙古一带),则分设定襄、云中都督府,以突厥贵族为都督。此后约五十年间,突厥统一于唐王朝。东突厥的败亡,使西北诸族纷纷朝贡,他们到长安尊唐太宗为“天可汗”,唐王朝在北部边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威望。后突厥的兴亡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漠南东突厥旧部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重新强大起来。而唐朝经常役使突厥人民东征西讨,这就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和反抗。高宗末年(682),突厥酋长阿史那骨咄禄携部众至现在蒙古国杭爱山北端的于都斤山,在那里建立牙帐,自称可汗,建立了“后突厥汗国”。骨咄禄死后,其弟默啜继立,西灭黠戛斯、突骑施,东西拓地万余里,控线四十万,恢复了以前强盛的局面。突厥经常发动侵扰唐朝边境和征服西域的战争。唐玄宗时期,后突厥发生内乱,势衰落,遂向唐朝请和,此后双方关系再次亲善起来。后来突厥的实权人物、骨咄禄的次子阙特勤去世,玄宗派人吊唁,并立碑纪念。开元末年,毗伽可汗被大臣毒死,此后突厥陷入内争之中。天宝四年(745),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率众攻杀后突厥最后的可汗白眉可汗,后突厥遂亡。此后,突厥人一部分内附唐朝,一部分西迁中亚,大部分并入回纥汗国。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和硕柴达木(喀拉和林遗址附近)发现的阙特勤碑碑文拓片《阙特勤碑》

光绪间拓本。

260×102厘米。原碑在蒙古国和硕柴达木,立于732年。阙特勤是骨咄禄次子,毗伽可汗之弟。“阙”是人名,“特勤”是突厥贵族子弟的称号。1889年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发现于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和硕柴达木湖畔。碑文记述后突厥汗国毗伽可汗与其弟阙特勤的事迹。碑正面及左右侧刻突厥文,背面为唐玄宗御撰汉文。史载毗伽可汗在位期间,与唐修好,互市贸易。该碑是研究突厥历史和文字的重要资料,也是唐与突厥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西突厥曾降于隋,唐初复盛,贞观初年西突厥发生内乱,遂归附唐朝。高宗初年,西突厥在阿史那贺鲁的领导下再次强大,称雄西域。唐朝为经营西域,曾多次和西突厥发生冲突。显庆二年(657),高宗命大将苏定方等率大军分南北两道进攻贺鲁,贺鲁战败被俘,西突厥灭亡。唐在西突厥故地置昆陵(碎叶川以东)、濛池(碎叶川以东)两都护府。武周长安二年(702)设北庭大都护府,统领昆陵、濛池两都护府,管理天山北路事务。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西突厥的兴亡北庭都护府图库车唐龟兹古镇遗址唐与西突厥对西域的争夺

隋末唐初,西域葱岭以东有许多以城郭为中心的小国,比较著名的有高昌(吐鲁番)、焉耆、龟兹(库车)、疏勒(喀什)、于阗(和田)五个地方政权。高昌最早是在北魏时敦煌人张孟明所建,后汉人麹氏接替为王。唐初有三郡五县二十二城,八千户三万七千多口。高昌农业发达,国中有很多汉人,通用汉文。焉耆有民户四千,鱼盐农牧均较发达。龟兹农牧业亦发达,冶铁水平也很高。龟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佛教盛行。于阗盛产玉,纺织业较为发达,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疏勒的农业、纺织业和矿冶业比较发达。焉耆、龟兹、于阗、疏勒早在西汉时已立国,曾附属于汉西域都护府,与内地联系较早。现在的疏勒——喀什老城

隋末唐初,西突厥雄居西域。贞观四年(630),唐灭西突厥后,威望大增,伊吾(哈密)等七城归附,唐以其地为西伊州,作为进军西域的据点。贞观九年(635),唐派军降伏了以隋末复国的吐谷浑,打通了向西域用兵的道路。贞观十四年(640)唐军攻取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又在西州附近的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六年至二十二年(642-648),唐军在接连打败西突厥后,又攻取焉耆、龟兹等地。天山南路各国纷纷摆脱西突厥的控制,归附唐朝。唐遂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统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称“安西四镇”。高宗显庆二年(657),唐灭西突厥汗国,控制了整个西域地区。由于碎叶城地当中亚交通要冲,遂以之代焉耆,划入安西四镇。安西四唐与西突厥对西域的争夺镇成为唐朝经营西域和中亚的重要基地。唐灭西突厥后,原来役属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姓国、吐火罗、波斯等中亚诸国也都归附了唐朝。唐朝对这些内附中亚诸国也划置了许多羁縻府州。武周长安二年(702),唐朝又在天山以北设置了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地区的最高统治机构。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及碎叶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及碎叶河以北的广大地区。碎叶城遗址(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

唐朝统一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唐朝的均田、府兵、租庸调等重要制度,都曾在伊州、西州等地推行。唐政府还在天山南路兴屯田,使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进一步传播到西域。汉族文化也对西域人民有深刻影响。同时,西域的贵族、僧侣、乐工、画师等也大量进入内地,给汉族人民带来了西域文化和独特的农副产品,大大丰富了汉族文化的内容。唐朝统一西域,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问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唐三彩胡人牵骆驼俑唐朝统一西域的经济文化意义山西长治出土西域人骑骆驼俑唐代胡人俑西安出土唐代胡人陶俑唐三彩胡人骑马俑唐三彩胡人骑马俑《毗伽可汗碑》突厥文化古突厥文字母暾欲谷碑(720年立,大小两通)暾欲谷碑碑文

突厥是目前已知中国北方民族中第一个使用自己文字的民族。突厥文现存资料主要有19世纪在鄂尔浑河流域所发现的《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暾欲谷碑》和其他一些碑文。突厥文有38至40个字母,通常从右往左横写。我,贤明的暾欲谷,在汉人的国内成长。(当时,)突厥人臣属于汉人。由于未能获得自己的汗,突厥大众离开了汉人,拥戴了一位汗。(然而,)他们(旋即)遗弃其汗,再度归降汉人。……暾欲谷碑碑文译文节选

东突厥汗国瓦解后,薛延陀和回纥相继在漠北建立了政权。薛延陀是由薛、延陀两个部落合成的。贞观二年(628),薛延陀首领夷男率众击破东突厥的四部帅,被推为可汗。唐太宗为了拉拢夷男共同对付东突厥,册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贞观四年(630),东突厥灭亡后,夷男在土拉河畔建立牙帐,占领东突厥故地,成为漠北的一大势力。贞观十九年(645),夷男死,其子多弥可汗立,暴虐无道,国内发生混乱。次年,回纥攻杀多弥,唐军乘机进兵,消灭了薛延陀的残余力量。薛延陀亡后,漠北的铁勒族回纥、同罗等十二姓纷纷归属唐朝。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另设燕然都护府,统领六府七州。内附诸部奏请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条驿路,称“参天可汗道”,以供各部人员往来和朝贡。唐太宗允许各部的请求,唐朝的势力扩展到漠北地区。唐阎立本绘《职贡图》薛延陀回纥汗国回纥,唐德宗以后改称回鹘,是铁勒诸部的一支。贞观二十年(646)与唐军联合攻灭薛延陀,次年唐在漠北推行府州制度,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后突厥汗国时,攻占了回纥住地,回纥迁到甘州、凉州间居住。后突厥政权衰落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天宝五年(745),怀仁可汗灭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为漠北强国。回纥汗国内部充满着矛盾。黠戛斯和回纥连续交战二十多年。9世纪30年代末,回纥地区连年发生疾疫,又大雪成灾,严重地破坏了其经济。文宗开成五年(840),回纥将军勾结黠戛斯十万骑入侵,破可汗城,回纥汗国灭亡。回纥汗国灭亡后,部众向西迁徙。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进入吐鲁番地区,一支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回纥人,发展成为今天的维吾尔人。

吐鲁番出土设色幡画(回鹘贵人像)

回纥与唐朝之关系

回纥政权一直和唐王朝保持着密切关系,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曾两次派兵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唐朝皇帝三次把亲生女儿嫁与回纥可汗。从肃宗至德二年(757)起,唐每年送给回纥绢二万匹。回纥每年还要向唐朝运送几万匹马,以换取内地丝绢、茶叶等货物。回纥从唐朝得到的大量绢、茶等物品,除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远销到中亚各地,这对其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回纥很快就由纯游牧发展到半定居生活,农业、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还形成了强大的商人阶层。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占据了西域和河西,唐朝和西域的经济交流遭到阻隔。由于回纥对唐友好,唐朝和西域的商人多改道经回纥进行交易,因此回纥一时成为陆上东西交通的枢纽。唐人喜好的唐代回纥衣装回鹘文字母表。回鹘西迁后,渐以回鹘文取代突厥文回鹘文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新疆出土回鹘文写本长卷

西藏高原原来的土著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一些古羌族部落逐渐迁移到这里,他们和当地土著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吐蕃原来占有西藏高原的西南部,隋末唐初,吐蕃开始强大。唐贞观三年(629),吐蕃第32世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继位,他统一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他将首都迁到逻些(拉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松赞干布注意吸收中原、尼泊尔、天竺等四邻地区的先进文化。他先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又多次向唐朝求婚。他参照唐朝的中央官制和府兵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开始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参照梵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后发展成今天的藏文),引进佛教。又制定了严酷的法律。松赞干布(617-650)松赞干布像松赞干布统一吐蕃相关图片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藏王墓阎立本:步辇图(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臣禄东赞)藏王墓神殿中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右)、尺尊公主

松赞干布时期,吐蕃与唐朝采取友好政策,贞观十五年(641)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吐蕃与唐朝时好时坏。高宗总章三年(670)吐蕃侵入西域,占领安西四镇。咸亨三年(672)灭吐谷浑,占领青海地区。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唐休璟率军打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此后,吐蕃国内厌战,唐蕃再次和亲。景龙四年(710),唐中宗把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吐蕃的兴衰及其与唐朝之间的和战青海海西唐代吐蕃墓中赞普迎宾图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乘机攻取了西域四镇和陇右河西地区,代宗广德元年(763),还曾一度攻陷唐都长安。八世纪下半叶,吐蕃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阶段。进入九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再对外扩张。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吐蕃与唐朝会盟,并立碑纪念。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人张议潮起兵赶走吐蕃守军,先后攻下沙、瓜、伊、西等十一州,并将之献给唐朝,唐在沙州建归义军,这样,河陇地区又重新回到唐朝手中。九世纪下半叶,吐蕃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奴隶和平民起义,吐蕃国力进一步衰落,陷入分裂状态。

吐蕃和唐朝虽然进行了长期的军事斗争,但友好往来一直是双方关系的主流。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量物品,有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文成公主入藏拉萨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壁画拉萨大昭寺内文成公主金像唐蕃和亲·

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布达拉宫内文成公主金像布达拉宫尼泊尔尺尊公主像

唐高宗时,吐蕃又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并派酿酒、制碾碓、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中宗景云元年(710),以宗室女金城公主下嫁赞普弃隶缩赞(尺带珠丹)。金城公主携带大量绢帛、工艺品和多种工艺匠以及一个龟兹乐队进入吐蕃,汉藏关系进一步密切。开元十七年(729),尺带珠丹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双方派遣的使臣不绝于途,进行修好、朝贡、庆吊、会盟等活动。汉文化的输入对吐蕃社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吐蕃文化对汉族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吐蕃的马和形制优美奇异的金银器等物品不断地传到内地,甚至吐蕃的赭面风俗也被汉族妇女所模仿。有研究指出唐代盛行的马球也是从吐蕃传入的。布达拉宫壁画金城公主照面像唐蕃和亲·金城公主下嫁弃隶缩赞拉萨小昭寺,文成公主命人所建

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长庆元年(821),吐蕃赞普可黎可足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双方缔结友好盟约。盟文强调要“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永远和睦相处。823年,吐蕃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立的唐蕃会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至今还在,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西藏大昭寺前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唐蕃会盟碑碑文拓片

隋唐时期,在今云南地区错杂散居着许多部落,名号繁多,就种族来说,主要有白蛮与乌蛮。白蛮主要居住在洱海滇池附近,是移居来的汉人与当地土著长期融合而成的。乌蛮为当地土著,居住在离洱海较远的四周,其社会发展较白蛮落后。

7世纪上半叶,乌蛮部落不断向洱海地区迁移,他们征服了当地的白蛮,建立起六个诏(王国),即蒙舍(即南诏)、蒙嶲、浪穹、邆睒、施浪、越析。南诏国王姓蒙,始祖名舍龙。7世纪70年代以后,吐蕃势力进入洱海地区,北部五诏常弃唐归附吐蕃,只有最南部的南诏始终依附唐朝。在唐朝的支持下,到舍龙曾孙皮逻阁时,南诏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大理南)。开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随后扩大疆域,成为西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政权。天宝年间,由于唐朝边将对南诏多所征求南诏云南大理太和城遗址

,引起了南诏的武装反抗。唐朝于751、754年两次伐南诏,均以失败告终。此后南诏归附了吐蕃。唐德宗时期,吐蕃加强了对南诏的控制,南诏遂在清平官汉人郑回的谋划下重新归附唐朝。进入9世纪以后,南诏开始对外扩张,830年攻入成都,860、863年又两次攻破唐安南交趾城,869年攻入西川。902年,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取代蒙氏南诏,改国号为大长和,南诏遂亡。南诏建国传说图卷九世纪末绘现藏日本靺鞨与渤海国

靺鞨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商周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改为称靺鞨。主要有七大部,以活动在粟末水(今松花江)地区的粟末靺鞨和活动在黑水(今黑龙江)一带黑水靺鞨最强大。靺鞨各部发展水平不一,多凿土穴而居,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开元十三年(725),唐在黑水靺鞨地区置黑水军,次年改为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粟末靺鞨曾依附于高丽,发展水平较高。698年其首领大祚荣建国称王,国号震。开元元年(713)唐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此后这个政权即以渤海为号。渤海国文物典制多模仿唐朝,国都上京龙泉府。渤海与唐朝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用汉文,文化发达,当时被称为“海东盛国”。926年为契丹攻灭,改称东丹。10世纪后改称女真。渤海国龙泉府遗址(今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陆、海多路的拓展,使唐代中外交通的规模和深度大大超过了前代。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50年代以来,西安相继发现了一批唐时期来自于日本、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地区的金、银币和文物,1986年,西安市郊唐代墓葬中还出土了着大翻领衣、卷发、蓝眼的非洲黑人男陶俑。西安出土昆仑奴陶俑西安附近出土的外国钱币唐朝对外交通的发达

隋朝时期,日本已与中国互通使节,并派“遣隋使”来华学习。进入唐朝后,日本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第一批主要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共派出遣唐使十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日本选派留学生来唐是为了学习吸收先进的唐文化,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许多留学生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文人学者接下了深厚友谊。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与李白、王维等人交情深厚。更多的留学生学成归国,把中国的典章制度、科技文化等传到日本。如吉备真备,在中国学习19年,735年回国,把中国的历法、礼乐、法律等带到日本,据说日文字母片假名是他创造的,日本围棋也是他带回日本的。日本来中国的学问僧前后有9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空海于804年来中国学习密宗,回国后建立了日本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也有深刻的研究,据说日文字母平假名是他创造的。遣唐使来华路线图遣唐使遣唐使海船(复原)吉备真备(左)与唐人对弈图空海大师像陕西博物馆藏日本留学生墓志铭西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吉备真备像空海书贴鉴真东渡

鉴真(687-763),姓淳于,扬州人,律宗高僧。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日本画《东征绘传》中鉴真启程部分鉴真东渡图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鉴真像日本所传鉴真画像及手迹(日)真人元开著扬州鉴真纪念堂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在政治方面,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实行大化革新,参考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在教育方面,日本天智天皇时期在京都设立大学,以后学制逐渐完备,各科学习的内容基本上和唐朝相仿。●在语言文字方面,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记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吉备真备用汉字楷体偏旁造成“片假名”,空海采用汉字草体造成“平假名”。假名字母发明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在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所欣赏。唐朝著名作家的诗文集相继传入日本,其中白居易的诗,尤为受到喜爱。而留学生晁衡、吉备真备等人对中国的诗文都有很深的造诣。●在艺术方面,唐朝的音乐、绘画、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也传入日本。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唐朝乐。日本宫廷还请唐乐师教授音乐。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片假名:ァィゥェオカクケコサシスセタチ平假名:ぁぃうえぉかきくけこさしすせそ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西安出土日本和同开珍银币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在科学技术方面,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雕板印刷等陆续传入日本。中国式的犁等农具传入日本并开始普遍使用。唐朝的《大衍历》也被日本所采用。中国著名的医学著作《素问》、《神农本草》、《千金方》等书先后传入日本,他们结合自己的医疗经验,创建了“汉方医学”。8世纪,日本还模仿唐都长安在先后建造了都城平城京(奈良)和平安京(京都)。●在生活习惯方面,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传入日本。茶叶于奈良时期传入日本,到平安时已兴起喝茶之风。唐服传入日本,亦为日本人民所喜爱。在节令方面,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都由唐朝传入日本。《源氏物语》绘卷

(日)圆仁著

”唐朝地方官府发给日本僧人圆珍的护照。圆珍与圆仁同门,均属日本平安朝僧侣“入唐八家”木畫紫檀碁局:唐朝送給聖武天皇的禮物,現藏於正倉院

唐初,朝鲜半岛上仍然是高丽、百济和新罗三国的鼎立局面,他们都遣使和唐朝往来。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和高昌后,以高丽联合百济进攻新罗为借口,于644年(贞观十八年)进攻高丽,第二年败回。唐高宗时,继续对高丽用兵。660年(显庆五年),唐灭百济。668年(总章元年),攻下平壤,灭高丽。在高丽设置了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以后由于新罗的反抗,唐朝的势力退出朝鲜半岛,新罗于675年(上元二年)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统一以后,和唐朝发展友好关系。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了各种土特产品,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物品。新罗还经常派大批留学生到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新罗人最多。840年(开成五年),学成归国的新罗人一次就达百余人。新罗留学生不少人参加过唐朝的进士科举考试,有人进士及第后,还留在唐朝做官。唐与高丽、百济及新罗的关系韩国庆州新罗国王墓地:五陵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

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639年至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来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788年,新罗也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吏。朝鲜原没有文字,7世纪末,新罗学者薛聪创造了“吏读”法,用汉字作为音符来标记朝鲜语的助词、助动词等,帮助阅读汉文,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新罗使臣把茶种带回国,从此朝鲜开始种茶。唐末五代时,雕板印刷术也传到了朝鲜。新罗时期的释迦牟尼坐像崔致远画像

唐朝时,在越南中部立国的还是林邑。623年和625年,林邑王范梵志两次遣使来唐通好。贞观时,林邑也一再派使者送来驯象、五色带、朝霞布及火珠等物。高宗、玄宗时期,林邑仍经常遣使来唐。749年(天宝八年)曾送来真珠一百串、沉香三十斤、驯象二十只。肃宗至德以后,林邑改称环王国,仍和唐朝通好。终唐之世的近三百年中,林邑使臣来唐达十五次之多。在长期的交往中,唐代的典章制度也传播到越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真腊原是扶南的藩属,6世纪后期它以武力推翻了扶南王朝,建立以吉蔑族为核心的高棉王国。617年(大业十三年),真腊国建立不久,便派出使者到中国通好。唐朝时,两国邦交进一步密切。623年(武德六年),真腊派使者来唐。628年(贞观二年)又同林邑一起派使者来唐,唐太宗回赐了很多礼品。以后,真腊国的使者屡次携礼物来聘问。林邑与真腊始建于九世纪末的高棉王国的吴哥城

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唐时统称为天竺。唐初,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戒日王)征服了天竺五部,后不时遣使来通好,唐太宗也一再派出使者报聘。当时两国的贸易往来极为频繁。孟加拉、印度半岛东西两岸,经常有中国商船泊港;印度的商船也经常到广州、泉州来贸易。唐朝输往印度的商品有麝香、丝织品、瓷器及铜钱等。从印度输入的物品有宝石、珍珠、棉布、胡椒等。但中印之间最为源远流长的是文化交流。在文学方面,由于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国产生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变文。在艺术方面,敦煌、云冈、麦积山以及洛阳龙门石窟的壁画和雕塑,都保留着印度北部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此外,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天文、历法、医学、音韵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也陆续传入,对中国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在7世纪末叶,中国的纸经中亚传到了印度,以后又经尼泊尔传去了造纸术。从此,印度结束了用白桦树皮和贝叶写字的时代。具有天竺人特征的唐凤头人面铜壶敦煌壁画中带有天竺色彩的舞蹈天竺

在唐代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两国的佛教徒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的高僧玄奘和义净。玄奘姓陈,河南缑氏(河南偃师县南)人。627年(贞观元年),他从长安启程去天竺游学。途经今天的新疆及中亚各国,饱经风霜,历尽艰险,最后到达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他游学十九年,走遍了五天竺各地。645年(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他在长安慈恩寺专心译经。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文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在印度留学时,玄奘把秦王破阵乐介绍到了印度。回国后,他又把老子《道德经》译成梵文,送往印度。此外,玄奘还将这次所经历的各地区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说等等,撰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印度半岛等国的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继玄奘之后,义净于671年(咸亨二年)搭波斯船从广州出发,浮海赴印度。先在那烂陀寺钻研佛学十年,后又到室利佛逝、末罗瑜(在苏门答腊)搜罗并抄写佛经。他先后周游三十余国,历时二十五年,于695年回国,共带回经书四百部。归国后在洛阳翻译佛经十二年,还写了《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书,记录了南亚很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状况。这些记载也是研究7世纪时印度、巴基斯坦和南洋各国的可贵资料。

敦煌壁画中行脚僧人,一说即为玄奘玄奘与义净古代画:玄奘取经回长安图《大唐西域记》玄奘口述辨机执笔敦煌榆林窟壁画:玄奘西行历险图

唐朝时,在今中亚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一带,有称为“昭武九姓国”的康、安、石、曹、米、何、史、火寻和戊地九个粟特人国家。相传九国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祁连北之昭武城,为匈奴所迫,迁居此地,故总称昭武九姓。粟特人善商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