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_第1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_第2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_第3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_第4页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第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参考书籍与期刊1.钟甫宁农业政策学(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孔祥智农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陆学艺“三农”续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重庆出版社20134.中国农村经济5.农业经济问题6.农业技术经济第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课程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三农问题概述第二部分农业政策学第三部分当代农业科技展望第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部分三农问题

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获奖感言中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我们懂得穷人的经济学,也就懂得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世界上大多数穷人以农业为生,因而如果我们懂得了农业,也就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富人无法理解穷人的行为,经济学家也不例外,也无法弄懂穷人决策的偏好和稀缺约束条件。我们只知道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他们通过出卖劳力获得微薄的收入,他们大部分收入都花在食品上,他们主要居住在低收入国家,以农业为生。经济学家不懂的是穷人和富人一样渴望改变他们自己以及他们孩子的命运。

第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舒尔茨农业经济学思想1.农业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纪50年代,相当部分的经济学家普遍重工轻农,把经济发展等同于工业发展,将农业部门视为“落后部门”,认为农业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益处,反而拖了工业的后腿,农业的作用只是为工业的扩张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舒尔茨反对轻视农业的观点,他指出农业并不是消极无为的,农业也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舒尔茨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经济政策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后指出,凡是推行重工轻农政策的国家大都困难重重,而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至少是衣食无忧。第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要改变对农业的歧视与舒尔茨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和官员认为,农村落后的根源在于农民没有经济头脑,缺乏管理知识,不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果由专家帮助他们重新配置资源,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农村就会走上富裕之路。舒尔茨认为这是对农业的歧视,农民并不愚昧,他们已经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农村之所以仍然落后,是因为有些发展中国家将工业化作为发展的重点,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农村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们的积极性。要改变农村落后状况,必须改变对农业的歧视,给予农业发展足够的重视,引入新的生产要素,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投资收益率,农业自然就发展起来了。第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强调人力资本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20世纪50年代人力资本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高于其他投资,舒尔茨,在美国半个多世纪的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却增加了17.5倍。从1919年到1957年38年中美国的生产总值增长额,49%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学校教育第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章三农问题的由来与挑战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农村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生存、转型和发展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经验,逐步建立并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这个体制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第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在全国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把全国居民分成农业户口或非农业户口,一经登记入册,一般就不能变更。非农业户口的人从事二、三产业,基本上都居住在城镇,称为城市居民;农业户口的人从事农业,绝大多数都居住在农村,称为农民。20世纪60年代初以后,严格限制农业户口、农村人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城市人口。政府对城市和市民,以及农村和农民实现不同的政策。第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结果:严重压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而发展,致使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农民生活困苦,温饱都不能解决,农村落后,城乡差距越来越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城乡差距为1:2.57。当年农村恩格尔系数为67.7%,处于极端贫困状况。第1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78年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大量增产,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乡镇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农民工,(离土不离乡,90年代中后期离土又离乡)2013年,农民工总量为2.69亿人,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1.66亿人。小城镇第1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84年、1990年、1996年、2004年四次农业特大丰收,1996年粮食总产超过1万亿斤。粮食连续11年增产,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2038.7亿斤,比2003年的8614亿斤增长了39.8%,比1978年的6095亿斤增长了97.5%,接近翻了一番。2014年粮食总产量12142亿斤。中国农业发展形成“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新格局,较好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学术界认为中国农业问题基本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还没有解决。第1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变化状况年份粮食总产量(万吨)人均粮食(公斤)人均棉花(公斤)肉类总产(万吨)人均猪牛羊肉(公斤)水果总产(万吨)人均水果(公斤)1978304773172.258569.16577.31985379113613.9176016.8116310.81990446243934251322.1187416.31996504544123.43458427.44652382000462183663.5612537.66225492003430703343.8693239.5145171122005484013704.4770042160761232010546484094.5792645.8214011602011571214254.9796545.4227681692012589584375.1838747.424056178第1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三农问题之农民问题第一,农民众多。1978年农民人口7亿9千万,2000年增加到9亿4千万。2001年农民人数开始逐渐缓慢减少。2012年底,农村常住人口为六亿四千万人。第1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农民太穷首先,相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好成绩,农民没有得到相应实惠。第1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其次,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农民收入提高缓慢,差距太大。农民收入连续10年有较快增长,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达到1:3.33。

年份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收入之比19783431342.57:1199015106862.20:11995157715782.72:11999585422102.65:12000628022532.79:120051049332553.22:120101910959193.23:120122456579173.10:1201388952014104892.75:1第1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农民分化农民职业分化6亿4千万农民中,有2.69亿农民工,外出农民工1.66亿,农民工月收入2609元。农民的财产和收入分化第1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四,农民太弱基本权利方面太弱农民日益边缘化,土地被侵占,难以维权组织上的薄弱。第2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三农问题之农村问题第一,收入差距第二,消费差距。第三,就业差距第四,教育方面的差距第五,医疗差距第六科技文化方面的差距第七,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第八,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公共品供给不足。第九,住房差距第十,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方面的差距第十一,金融信贷方面的差距第十二,社会地位差异第十三,城乡交换不等价、不合理。第2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影响中国“三农”问题解决的障碍性因素短期:体制性问题。如社保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劳动力市场、农民组织等。长期:资源环境问题和人力资本。(两者相互制约)资源环境约束:中国目前的资源状况(土地和能源)已难以支撑粗放式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力资本约束:中国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对现代产业或产业升级适应能力弱,使得中国现行的人力资本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2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三农”问题的解决就是农业主体与非农主体之间的经济社会差异不再显著,即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式城乡之间不存在人为的影响公民自由迁徙与选择的制度性障碍。第2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章农业经济制度及其演变第一节农业与食物体系第二节农业经济及其结构第三节农村改革及“双层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节农业与食物体系一、农业的概念及特点农业和工业有哪些不同?二十四节气歌中每一个节气的含义是什么?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第2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且不可替代的特殊生产资料。2.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3.农业生产在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4.农业具有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的特点。5.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第2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农业的多功能性1.农业的经济功能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2.农业的社会功能3.农业的文化功能4.农业的环境功能第2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第2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传统农业第2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现代农业第3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食物体系转型年份粮食蔬菜猪肉家禽鲜奶水果1990130.72138.7018.463.424.6341.11200981.33120.4520.5010.4714.9156.55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比较单位:千克第3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粮食安全:农业的永恒任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定义:Foodsecurity(食物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获取充足、安全和有营养的食物。据FAO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经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8年全球营养不足人口数为9.15亿,2009年世界营养不足人数超过10亿,世界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第3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

2013年12月10~1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中国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务,其中第一个就是要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会议指出:“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第3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农业经济及其结构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产值的比重逐渐下降,对此,有人怀疑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甚至以新加坡为例去论证农业不一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你怎么看这种观点?第3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部门。第二,农业的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第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重下降而发生改变。第3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农业产业结构第3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农业产业结构演进趋势1.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2.种植业中饲料生产所占比重逐步增加。3.种植业中经济作物所占比重逐步增加。4.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保护。5.林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特别支持和保护。第3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应政策第3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3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的垂直一体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协会+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第4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农村改革及“双层经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逐步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3)二、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1993)三、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1993-2004)四、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久不变的基本框架下,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2005至今)第4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财产权:由社会强制执行的对资源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十七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届三中全会,“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十八大,“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2013年1号文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第4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赋予农民财产权利,主要是指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宅基地使用权。三是集体收益分配权。第4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章农业劳动力与人力资源开发第一节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第二节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第三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第4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近年来的民工荒第4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节农业劳动力供给理论(一)恰亚诺夫理论俄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致力于农民经济行为的违规研究,于20世纪20年代《农民经济组织》成为其一生最具理论意义的代表作之一。自我剥削理论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第4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恰亚诺夫理论的内涵家庭农场的劳动者对劳动能力的开发程度受到家庭消费需求的推动。农民的劳动完全是为了维持家庭的基本生存需要而不是追求利润。农民选择外出工作和在家务农的原则:务农的边际纯收益高于务农的边际机会成本(外出务工的边际纯收益),选择务农,否则选择外出工作。第4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刘易斯模型威廉·阿瑟·刘易斯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领导者和先驱。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贫困及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内在原因进行了研究。欠发达国家的经济部门包括: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工业部门使用现金的生产设备和方法,生产率较高,收入水平也较高。农业部门,使用落后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方法,生产率和收入出入非常低的水平。第4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在欠发达国家,落后的农业部门占据国民经济主体部分,现代工业部门只占少数,是汪洋大海包围的“孤岛”。刘易斯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加快这些“孤岛”的发展,推动工业部门的扩张。如何推动工业发展呢?其认为关键在于加快工业资本积累。利用二元结构下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无限剩余条件,通过廉价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可以为工业资本积累寻找到一把神奇的钥匙。第5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刘易斯模型假设农业部门没有资本投入,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非常丰富。劳动力脱离农业部门的机会成本很低,因此工业部门只要支付略高于农民收入的工资就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第5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刘易斯强调了工业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同时,强调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廉价转移是工业资本积累以及工业扩张的发动机,摆脱了过去单纯就工业部门谈工业发展的狭隘范式,拓宽了人们对工业发展模式的认识视野。其次,他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邮寄结合起来,认为工业化过程也就是农业人口向城市部门迁移的过程,二者必须协调推进,以避免城市化滞后和过度城市化问题。第5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劳动供养率:一个劳动力供养多少非农劳动力。美国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可以供养4.8人,德英法是1:6.8,韩日是1:3.8,我国劳动供养率为1:1.1。就是说,欧美一个家庭只要一人上班,就足以养活全家。而我们国家呢?老百姓两口子上班,养一个小孩都困难,不得不啃老或者节衣缩食。

劳动供养率=(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

第5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国人口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英国1790年之前)第二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英国1791-1920年,工业革命)第三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英国1921-现在)中国从死亡率看,处于第三阶段。第5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口红利: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人口更丰裕,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衡量指标:劳动人口比,即人口抚养比。劳动人口是指大于15岁、低于65岁的人口,被抚养人口指16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口。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表现为:抚养负担轻,劳动力供给,创造力,储蓄。第5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一、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演进阶段中国外出就业农民工数量从1983年的200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74亿人,31年增长了近137倍。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50%左右,本地乡镇企业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年均增长15%左右,跨地区就业2000-2007年均增长7%,2008年后回落。2010年以来农民工总量增速下降,2010年5.4%,2014年1.9%。第5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分类特征1.转移过程特征:流向特征,外出时间特征,外出方式特征,产业分布特征。2008年之后,西部地区吸纳能力上升,农民工跨省流动提升,进入地级市以上农民工数量上升。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比重上升,2014年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从业的比重为56.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比重为42.9%。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11.4%,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农民工比重为6.5%,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农民工比重为6.0%。第5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中西部地区第三产业从业比重提高明显。自营方式就业的农民工比重提高。受雇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83%,自营就业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17%。第5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转移人口学特征:性别比特征,年龄特征,受教育程度特征

女性外出比例上升,目前六成为男性农民工。年龄分布为20-50岁为主,2014年比例为79.4%。50岁以上比例上升,由2010年的12.9%上升到2014年的1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增加。以初中为主,占到60%左右,高中占16%。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增加到34.8%。其中接受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2%,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9.5%。第6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农民工收入、消费、居住、权益保障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864元,增长较快的是制造业、建筑业与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均月收入2966元,增长最快。外出农民工月均生活消费支出人均944元,外出农民工月均居住支出人均445元,居住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7.1%,工地工棚和生产经营场所居住的农民工比重下降,从雇主或单位得到住房补贴的农民工增加,

第6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外出农民工年从业时间平均为10个月,月从业时间平均为25.3天,日从业时间平均为8.8个小时。2014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为38%,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0.8%,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比重为0.5%,在中部地区比重为1.2%,在西部地区为1.1%。建筑业仍是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多发地,批发和零售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上升。建筑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1.4%,制造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为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5%,住宿和餐饮业为0.3%。批发和零售业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比重0.3%。

第6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农民工“五险一金”的参保率上升,东部地区参保率最好。制造业参保率最高,建筑业参保率最低。2014年:工伤保险26.2%、医疗保险17.6%、养老保险16.7%、失业保险10.5%、生育保险7.8%、住房公积金5.5%。/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第6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口红利: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第6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一)需求角度的影响因素经济规模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影响。(二)供给角度的影响因素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个人素质和受教育程度组织程度和规范化程度第6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制度角度的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6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一)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6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农村人力资源的概念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在农村范围内,经过一定时间的教育之后,能够将体能和智慧发挥出来,并进行生产和服务的适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第6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情况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7亿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66亿人,增加274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3亿人,增加359万人,增长3.6%。在外出农民工中,住户中外出农民工1.31亿人,增加124万人,增长1.0%,举家外出农民工3525万人,增加150万人,增长4.4%。/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第6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农民工的外出流动格局发生的变化:一是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二是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而在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较多,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转移加快。第7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不断提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增加,低年龄组高学历比例要明显高于高年龄组。四、外出农民工收入水平提高,西部地区收入增速快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五、拖欠工资状况有所改善,但农民工劳动时间偏长。六、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总体较低,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参保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不同行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较大,建筑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需要重点关注。第7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征(一)农业劳动力数量大,但受教育程度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二)农业劳动力缺乏人力资本投资意识(三)农业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薄弱(四)农业劳动力身体素质较差,用于健康方面的支出少。第7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一)1979-1983年:限制农业劳动力外流,鼓励农民就地开展多种经营。(二)1984-1988年:允许农业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出现第一次“民工潮”。(三)1996-2001年:规范农业劳动力转移,“民工潮”再现高潮。(四)2002年以来:加强针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和服务工作,民工潮“常态化”。第7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四章农业与经济发展第一节传统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何谓“传统农业”?舒尔茨(1964)“贫穷但有效”贫穷:单位面积产出较低;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有效:所有要素都物尽其用,帕累托最优。静态意义上的。缺乏动态意义上的效率,即技术的进步。第7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中国的小农体系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完全符合传统农业的特征。小农体系:以小农耕作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小农包括自耕农和佃农。小农文化,小富即安循规蹈矩、崇拜权利、追求平均和稳定、安贫守道、主张群体观念。自我满足、自我平衡、自我保全、不愿意改变现状、不愿冒风险、不愿努力竞争。温饱自足、比较有余和无所作为三种类型。第7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高水平陷阱农业高度发达,但工业却停滞不前的状态。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南宋时期就出现了水泵、水力推动的、比英国珍妮纺织机还先进的织布机等先进技术,并且已经出现了工厂生产的雏形。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技术改进已经达到了极限,如当时的冶炼技术已经不可能再有提高的余地,又如在江南地区,铜和布的价格都变得非常昂贵,整个经济受到资源约束的限制,因此,农业技术若要进一步的改进,则需要更多的铁、铜等工业资源,但这些工业生产要素昂贵得使投资者望而却步。要打破这一资源约束,需要农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从而使部分人可以付得起生产要素的高价格,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但是由于马尔萨斯原理的作用,每次技术变革所带来的农业剩余的增加都被人口增长所消耗,最终农业技术变革达到传统农业的最高点,不再增长,而工业则处于停滞状态。第7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姚洋:中国比西欧高得多的人地比是导致中国和西欧出现文明分岔的原因。从秦代开始,中国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欧洲。到170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耕地为0.28公顷,而在同时期的欧洲,法国为0.83公顷,英国为0.91公顷,为中国的三倍左右。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中国会陷入高水平陷阱,而西欧会发展出现代工业。这两个条件是:人口增长符合马尔萨斯原理,工业存在规模经济。第7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相对西欧而言,在起始点上,中国的情况为人多地少,因而土地价格昂贵,投资土地资本回报率高,因此人民更愿意投资于土地,发展农业技术。根据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农业产量的提高激励人口的增长,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地的价格,诱发新一轮的农业投资,因而农业及其技术能够一直处于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在工业环节,人多地少的状况引起食物紧缺,因此大部分花销必然用于粮食消费,农业剩余很少。由于工业具有规模经济,需要相当规模的农业剩余才足以供给它所需的最低投资,因而工业无法发展起来。这样中国就掉入了农业技术高度发达且保持增长而工业停滞不前的高水平陷阱里面。第7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相比之下,西欧较低的人地比使得西欧容易解决粮食供给问题,从而产生较大规模的剩余供工业投资使用,西欧因此得以进入农业和工业同时发展的新的文明阶段。推荐阅读:1.高水平陷阱?孔祥智《读书》2003.122.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姚洋《经济研究》2003.1第7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现代农业“现代要素”投入1、机械的广泛使用2、化肥、杀虫剂等现代化学品的普及以及生物技术带来的改进。生物技术的广泛使用,在过去几十年间,农业从科技基本获得的好处甚至超出了制造业。例如:美国在1929-2008年期间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3.96%,制造业和服务业增长率仅为1.71%和0.8%。工业技术的开发受限于行业,而一种新的小麦品种的开发基本可以让全世界的小麦种植者受益。农业技术具有比其他两个产业更大的规模经济,因此,农业技术的进步更快。第8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亚洲在1960年代末,“绿色革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961-2009年,中国水稻单产提高两倍多,与日本持平,略低于韩国。袁隆平的超级水稻实现早、晚稻平均单季亩产675公斤,而全国仅为439公斤。第8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15年10月,由袁隆平命名的个旧市大屯镇新瓦房村委会“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传来喜讯,百亩连片水稻攻关田种植基地以1067.5公斤刷新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水稻的世界纪录。广元市农业局组织专家组对旺苍县承担的2015年水稻高产创建项目进行了测产验收,项目示范片水稻亩产达650多公斤,喜获丰收。第8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8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农业是文明的摇篮,是一国发展的基石。一国的贫困首先表现为农业的贫困。中国三个最富的省份和三个最穷的省份城市和农村人均收入比较,2008年,就城市而言,最富有的三个省是最穷三个省的1.64倍,但是,农村差距是4.63倍。最富有的三个省内部,城市人均收入是农村人均收入的1.49倍,最穷的三个省内部,城乡收入差距为4.21倍。第8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农业的落后可能是政策选择的结果,(比如:一国在农业生产力很低时开始工业化进程),但是农业落后和低收入水平之间的强烈关系。思考:农业落后是否会制约一国国家或地区的总体经济增长?第8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1.保障粮食供给中国政府粮食自给率95%的目标,18亿亩耕地红线。2.提供就业3.缓解贫困4.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第8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四节农业在国民经济份额中的下降世界范围内的历史经验表明,随着一国人均收入的提高,农业就业及其对一国经济总体的贡献将显著下降。农产品是必需品,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恩格尔系数。2010-2012年农村为:41.1,40.4,39.3城市为:35,7,36.3,36.2第8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五章农业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第一节生产函数、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第二节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第三节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第8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节生产函数、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一、农业生产函数第8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A为规模参数,A>0,a表示劳动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0<a<1),1-a表示资本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资本不变,劳动单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3/4,即0.75%;劳动不变,资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1/4,即0.25%。劳动和资本对总量的贡献比例为3:1。(C-D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第9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索洛函数美国经济学家索洛1957年提出,主要思想是将技术进步纳入到生产函数中,通过扣除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剩余的部分就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9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一)技术进步的含义(二)技术进步的类型狭义技术进步和广义技术进步(三)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作用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第9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一、农业技术创新的概念技术创新:熊彼特1912年提出,技术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重新组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形成新的生产力。技术创新通常包括五种:开发新产品或改良原有产品,即产品创新;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即工艺创新;开辟新市场,即市场创新;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即利用和开发新资源;形成新的组织和管理体制,即创新企业组织形式。技术创新不同于发明,只有带来利润的发明才算是创新。第9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农业技术创新诱导理论(一)希克斯—速水—拉坦假说: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创新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的意义在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更少的资料来生产某种产品,节约的资源可以用来生产更多的这种或其他产品,从而增加国民收入。日本经济学家速水次郎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提出了要素稀缺诱导的技术创新理论。他们研究了日本和美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认为美国农业走的是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道路,用于节约稀缺农业劳动力及缺乏供给弹性的劳动力资源。通过农业机械技术创新,农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日本农业走的是生物技术的创新道路,用于节约相当稀缺和缺乏供给弹性的土地资源。通过提高土壤肥料技术、植物技术等,土地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第9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格里克斯—施莫克勒假说: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创新理论市场盈利性是影响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取决于该技术的商品价格和市场规模。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也以追求预期收益为目标。第9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一)农业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特征(二)技术创新的周期长,不确定性大(三)农业技术创新具有阶段性。第9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农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政府农民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技企业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机构第9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农业技术扩散(一)农业技术扩散的概念舒尔茨:创新技术提高市场或非市场的渠道进行传播,使技术被企业和个人采纳的过程。熊彼特:企业或个人大面积或大规模地对技术创新进行的模仿。农业技术扩散是指农业技术在较大区域中被全部或大多数农民采用的过程。第9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农业技术扩散的过程采纳新技术的使用者占所有潜在使用者的比例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在新技术扩散初期,采纳新技术的使用者数量少,占所有潜在使用者的比例呈现减缓增长的态势,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模仿者不断增多,采纳新技术的使用者亦不断增加,占比也不断增长。当潜在使用者大部分转变为实际的技术使用者之后,占比自然呈现下降趋势。第9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保证。第10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农业的高效率达到48%左右,然而,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农业科技贡献率平均达到70%以上。主要原因:1.我国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水平较发达国家有差距。2.科技推广环节的效率对农业科技贡献率的影响。第10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案例分析:红富士苹果种植技术扩散失败案例的分析第10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六、农业技术推广(一)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第10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阶段1.恢复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度末)1979年农林部在全国29个县试办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982年,农林渔部组建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983年,农牧渔业部颁发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例》,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职能、编制、队伍、经费和奖惩作了具体规定。1986年全国土壤肥料总站组建。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雏形形成。第10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巩固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度初至90年度末)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3.创新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2001年,农业科技示范场,2003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试点改革,2004年《国际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9个农业优先发展主题,《“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11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将农业科技人才列为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人才。第10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0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在世界范围内,以盈利为目的的私人科技服务所占比重较小,主要原因:1.农业经营获利较低,没有足够的利润来供养专门的私人科技服务或者服务机构。2.委托代理问题。农村科技服务中,科技人员通常具有丰富的信息,而农民只能依据科技人员的建议来决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由于信息不对称,科技人员有可能有动机去欺骗农民,农民却无法辨别,造成市场效率低下,甚至市场消失。第10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我国政府是科技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国家、省、市、县、乡。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属于事业单位,按专业领域分为5个系统: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业机械、经营管理。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其中县级2.4万个,县级以下10.2万个,其中区域性推广机构3817个。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第10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一、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决策过程认知阶段引导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第10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采纳技术的农户类型1.具有创新精神的农户2.率先采纳新技术的农户3.中间层面的跟随农户4.后期采纳技术的农户5.最后采纳技术的农户第11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一)社区农耕文化和宗教传统(二)社会推动力1.政府推动2.非政府组织推动3.传媒和信息推动(三)农户家庭禀赋1.收入2.文化素质3.社会资本4.土地规模5.家庭人口规模、性别、年龄等特征第11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五章农户经济与经营决策第一节农户与农户经济第二节农户经济理论第三节农户分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第11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节农户与农户经济一、农民与农户1.农民从事或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居民。2.小农小:经营规模小;小农的概念多见于对前现代社会农民的指代,比农民的概念更有主观感情色彩。如何区别farmer与peasant的含义?第11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农户《辞海》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家庭功能。农户应该具备的必要条件:由具有亲缘关系的农村居民组成;至少有成员从事或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研究焦点:农户投资、消费、借贷和风险规避等行为。以户为研究对象,家庭成员间特殊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农户决策过程中所考量的成本收益对象是各成员构成的家庭,而不是决策者个人。第11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封建社会,以户为单位的耕作方式是农业生产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耕作方式。农民与社会、农民与国家、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都是以户为单位进行。中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变动都可以从农户动机和行为中寻找内在逻辑,农户是认识中国农民和农村社会的一把钥匙。第11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农户经济(一)农户经济的内涵

以农户生产经营为基础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一般包括了农业生产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活动及其关系。从微观层面上看,农户经济主要是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核心是农户的经营决策;从宏观上看,农户经济是以农户为主要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及经济关系总和,重点是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体制。第11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农户经济分为传统的农户经济和现代的农户经济。以商品经济为标志的现代农户经济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一种客观的发展规律。小农经济是农户经济的低级形态,高级形态是能容纳现代生产力的现代农户经济。第11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现阶段农户经济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现阶段农户经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的有机结合。我国现阶段农户经济与现代农户经济的差距:第一,土地规模过于狭小,限制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形成。第二,现行的土地管理制度造成所有权主体缺位与弱化、经营权主体不规范,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难以提高农民因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第三,农户生产手段不先进,科学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第11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演进农村改革之初,承包经营权权能比较单一,主要为农村耕地使用权,承包是获得这种使用权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末,“撂荒”,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相分离。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明确“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2002《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为用益物权,指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第11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承包经营权具有抵押、担保、入股权能。农民获得了把承包土地经营权拿到金融机构进行抵押、担保或以土地入股农业企业的权利,获得金融支持或经营性收入。第12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农户经济未来发展趋势(1)农户经营规模将逐步扩大。(2)农户生产经营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3)农户经济的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和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4)农户经营专业化与农户兼业化将长期并存。第12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农户经济理论与农户模型一、农户经济理论的发展及演变1.劳动消费均衡理论2.利润最大化理论3.过密化理论4.风险厌恶理论5.农场户理论第12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1.劳动消费均衡理论(道义小农)恰亚诺夫农户经济行为组织具有“家庭劳动农场”性质,不同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行为逻辑。不雇用家庭外劳动力也很少雇出劳动力,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生产资料,并且有时不得不将其部分劳动力用于非农经济活动。在决定劳动耗费的主观评价因素中,家庭需求满足程度是一个决定性指标:需求满足程度与劳动辛苦程度之间的基本均衡状况,如果基本均衡没能实现,即使是低水平的劳动报酬,家庭农场仍旧会投入劳力。第12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利润最大化理论(理性小农)舒尔茨传统社会的农民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农场主,在经济行为上没有本质性差别,都遵循经济学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这两个传统农业社会调查,证明“在传统农业中,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对资源做出了最佳运用,他们“首先是一个企业家、一个商人,总是在竭力寻求那怕能赚到一个便士的途径”。他们对资源配置的高效性甚至连“有能力的农场经营者”都不能相比。第12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3.过密化理论美国学者黄宗智(1985)小农家庭在边际报酬十分低的情况下继续投入劳动力,可能只是由于小农家庭没有相对于边际劳动投入的边际报酬概念,因为在他们心中,全年的劳动力投入和收成都是不可分隔的整体。耕地不足带来的生存压力会导致这样的劳动投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直至在逻辑上它的边际产品接近于零。”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乡村经济的停滞主要是由于“过密化”的结果,中国乡村的发展应该走“工业化”的“反过密化”的道路。第12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4.风险厌恶理论利普顿《小农经济合理论》(1968)风险厌恶是贫穷的小农的生存需要,因为如果他们不能负担从一个季节到下一个季节的家庭基本需求的话,这些处于绝对贫困边缘的小农将会被饿死,所以他们的经济行为遵循“生存法则”。詹姆斯·斯科特(1976)生存伦理和安全第一,是农民社会行动的基本原则。行为是不冒风险的,尽量缩小最大损失概率。第12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5.农场户理论巴纳姆和斯奎尔根据对马来西亚穆达河山谷的农户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得出结论:政策变化对农户的农业产出价格、劳动工资率、家庭劳动力规模等都产生显著影响。第12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4),研究如何改造发展中国家的家庭农业是提出了著名的“贫穷但有效率”的假说,即:在传统农业中,农户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很少出现无效率的现象”。波普金(Popkin,1979)完善了舒尔茨的理论,认为农户应该被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企业”,也就是“理性小农”假说。斯科特(Scott,1976)研究东南亚农业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农民的反叛逻辑后认为,农民所追求的绝不是利润或收入最大化,而是较低的风险分配与较高的生存保障。第12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美籍华人学者黄宗智(1985)研究了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华北和长江三角洲的农户经济,对当时中国农户给出了一个经典描述“中国小农是一个追求利润者、维持生计的生产者和受剥削的耕作者的复合体,每一个特征都反映了这一的一个侧面。”近年来,农户经济理论研究扩大到农户生产与消费决策的功能,贝克尔(Becker,1965)“新家庭经济学”。把家庭作为效用最大化的分析单位,效用是从家庭内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中获得的。第12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节农户分化及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一、农户分化的概念及其成因(一)农户兼业与农户分化一定区域内的农户由同质性的经营农户分化为经营农工商等异质性农户的过程。纯农户、兼业农户和非农户。只要有家庭成员涉足非农产业并获得非农收入就可以断定其同传统农户发生了分化。黄宗智(1986)认为中国的小农经济远在中国接触近代世界经济之前就经历了显著变化。1978年农村改革,劳动力要素配置自由度的提升使得农户分化得到快速发展。第13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农户分化的表现形式与主要特征1.农户分化的表现形式农户职业和身份变化的角度农户收入及其构成的变化2.农户分化的主要特征(1)不稳定性(2)不彻底性(3)不均衡性第13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农户分化的原因1.农村改革为农户分化奠定了基础农户分化是农户理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赋予了农户要素配置决策权及收益分享权。理性的农户增加劳动力、肥料、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以增加农业产出,从而获取更多的生产收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家庭联产责任制对调动劳动力积极性,以及给予农户自主安排劳动时间、方式和内容的自主权,成为劳动力流动政策改革的出发点。投资理性支配下,农户必然向生产率及收益率更高的非农产业转移。第13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农户中非农产业就业能力较强的劳动力选择到非农产业就业或在本地创办工商业,非农就业能力较弱的家庭其他劳动力仍然同土地要素相结合,成为兼业户。第13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农村要素市场逐步完善为农户分化创造了条件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完善为劳动力顺利转移出农业创造了条件,农户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带动了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实现农户由纯农户向兼业户乃至非农户的转化。土地要素市场的完善为农户分化提供了保障条件,土地流转政策为农户合理配置土地要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第13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79-19831984-19881989-19911992-20002000年以后控制流动阶段允许流动阶段控制盲目流动阶段规范流动阶段公平流动阶段我国劳动力流动阶段性特点兼业凝固化第13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为农户分化提供了途径城镇化:提供非农就业岗位,改变劳动力就业领域及其家庭收入结构。第13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1993-2009年全国农户分化的变动情况第13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4.农户分化的结果分析1993-2002年农户分化的变动性相对稳定,各类农户所占比重变动程度不大;2003-2009年非农户金额非农兼业户迅速上升,纯农户及农业兼业户比重迅速下降。“纯农户——兼业户——非农户的转化过程。第13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工业化对劳动力的吸纳两个方面:城镇化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并未实现家庭由纯农户向非农户的彻底转化。原因:“门槛效应”:筛选非农就业能力较强的青年男性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而非农就业能力弱的老人等被排除在城镇就业之外。兼业农户第13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农户分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一)对农业劳动供给的影响(二)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三)对农业资本投入的影响(四)对农业科技应用的影响(五)对农业生产组织化的影响第14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复习题1、农户有哪些主要的经济学特征?2、什么是农户分化?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户分化?3、简述农户分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第141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六章合作经济与农民合作组织第一节合作经济思想的起源和合作社发展第二节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第三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与治理结构第四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与经营管理第142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一节合作经济思想的起源与合作社发展一、合作经济思想的起源二、合作社原则及其演变合作社三原则:民主控制原则、资本报酬有限原则、按惠顾额分配盈余原则。三、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模式和作用第143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模式和作用国外农民合作社的两种模式:专业性的合作社发展模式综合性的合作社发展模式问题:筹资困难、社员进退自由使得合作社成员不稳定、信息不对称导致合作社内部控制成本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地区(美国)出现了“新一代合作社”。主要特征是:社员资格不开放,权责集中在交易额上,重视纵向一体化,社员承购股金数额增大。第144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美国,合作社在主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市场中所占份额一般在1/3以上。奶制品为83%,粮食和油菜籽38%,棉花为42%,化肥为45%,杀虫剂为34%。由合作社加工的农产品占农产品总量的80%,而且出口农产品中70%左右是由合作社生产的。加拿大,禽肉49%,蔬菜45%,奶制品42%,由合作社生产。挪威,90%以上的农民都参加了各类合作社,牛奶90%,奶酪75%,肉类77%,蛋类79%,毛皮100%。德国,80%的农场主参加合作社,肉类30%,谷物类50%,蔬菜75%。法国,90%的农户是合作社社员。荷兰,销售和加工合作社的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丹麦,猪肉制品96%,黄油93%,牛奶91%,鸡蛋65%,水果蔬菜60%。澳大利亚人口2000多万,合作社社员152.8万。第145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具有以下特征的行业较容易发展出农民合作社商品率较高的行业;产品具有鲜、活特点,需要及时销售的行业;生产、加工过程对资产、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交易频率较高的行业,如奶业;市场管制较少的行业,如蔬菜、水果等。第146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节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习近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2013年1号文件,2014年1号文件都提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重发展重数量向发展与规范并重。第147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农产品卖难问题出现,农户合作开始向共同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资金合作和配备相关农业生产设施等领域。

1998年我国农村专业协会共12万个,会员农户达620余万,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5%。第148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7年之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于萌芽阶段,无论在组织功能还是外部监督和内部管理方面,都不是很成熟,处于发展初期。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并实施,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购买、产品销售、技术或市场信息、统一投资和生产等服务,在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上发挥积极作用,为农民生活方式和乡村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第149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13年底,中国有98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平均一个合作社有80个农户,占中国农户总数的不到1/4。/movie/langxianping/a68718ef67485e1c1fe482ab819bdf50.html第150页,课件共169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征及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