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中国多声部民歌赏析讲座时间:2010年10月25日下午2:30讲座地点:音乐学院B502承办单位:音乐学院科研处专家介绍:樊祖荫: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导,1983年—1996年,先后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教务处处长、副院长、院长等职。1996年之后专任《中国音乐》主编。1998年—1999年曾兼任作曲系主任。现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及《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等书目的全国特约编审。研究方面,已发表了包括作曲技术理论、民间多声部音乐、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及音乐评论90余篇:《广西民间合唱研究(一、二、三)》、《多声部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消亡》、《中国民间多声与西方近现代和声》、《〈十番锣鼓〉中的节奏、音色序列与当代音乐创作》、《五声性调式的远关系转调及其和声处理》、《论〈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和声技法》、《论“变唱”——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创作手法研究(一、二)》、《多声部民歌研究四十年》、《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改革》、《刀郎木卡姆多声形态研究》、《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的和声特点》、《中国和声学研究四十年》、《阿美与布农的多声部民歌之比较研究》等。出版了《儿童歌曲写作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声写作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等三部著作。2002年初,完成了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国家课题《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讲座内容:据1980年统计,全世界共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其中,人口上亿的民族(包括汉族)有7个,共计18亿多人。此外,人口在千万以上的民族有60多个,百万以上的有200多个,十万以上的有500多个。这些民族的人数,约占全球总人口的99%以上;其余的1000多个民族,总人口约4000万人。这些民族在种族成分、语言系属、宗教信仰、分布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呈现出一派极其复杂纷繁的景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少数民族既如此。“少数民族”是相对于中国大陆汉族而言、人口居于少数的其它55个单一民族的总称。“少数民族”一词最早源于孙中山之口。一、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口现状与地域分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由56个单一民族构成的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创造了本民族的历史,开拓了祖国的广袤疆域,拓展着生存的空间,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萌芽、壮大和最终形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人口现状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目前已识别并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在全国12亿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8%(1990年中国大陆统计);此外,目前尚未确定族属的族群,例如克木人、彳登人、夏尔巴人、芒人、控格人、临高人等约72万余人。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的人口发展极不均衡: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100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8个民族;人口在10至100万之间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仫佬、仡佬、锡伯等15个民族;人口不足10万的有高山、撒拉、布朗、毛难、塔吉克、普米、怒、阿昌、鄂温克、基诺、乌孜别克、京、德昂、裕固、保安、门巴、独龙、鄂伦春、塔塔尔、俄罗斯、珞巴、赫哲22个民族。此外,目前尚未确定族属的族群还有克木人、僚人等近10个。(二)地域分布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宁夏、广西和内蒙古五个民族自治区,以及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甘肃、青海、广东、台湾、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统计,中国少数民族只占汉族人口总数(亿)的约8%(9120余万),居住着64%以上的国土面积(占全长万公里国境线的万公里)。就中国少数民族现今的居住特点看,可分为跨界民族、土著民族两大部分:1.跨界民族一一即指同一民族分别聚居、生活于多个国家境内,分属不同国籍的民族。他们是东北、内蒙方向的蒙古族、朝鲜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西北方向的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维吾尔族、回族,西南方向的门巴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德昂族、布朗族、独龙族、藏族、傣族、彝族、佤族、怒族,中南、东南方向的布依族、壮族、京族、苗族、瑶族30个,以及未定族属的克木人(云南境内)、夏尔巴人(西藏境内)等。2.土著民族一一此指生活、聚居在现今国界线以内的民族。他们是东北、内蒙方向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西北境内的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撒拉族、锡伯族、土族,西南方向的珞巴族、基诺族、纳西族、仡佬族、普米族、苗族、侗族、水族、羌族、白族,中南、东南方向的仫佬族、高山族、土家族、毛难族、黎族、畲族25个。二、中国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与种族特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虽然在中国各民族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更没有形成所谓“国教”。但各种形式的宗教在中国少数民族中具有着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宗教、节日中国55个少数民族除了信仰佛教(汉传、藏传、南传)、道教(全真道、正一道)、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外,许多民族还拥有自己传统的宗教信仰体系,例如萨满教、博教、本教、东巴教等。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民族曾崇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历史地看,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常常与其宗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二)种族特征世界各民族通常被区分为三大人种(及各种混合类型)。在全球人口中,欧罗巴人种约占43%,过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和北印度,16世纪后逐渐扩散到美洲、大洋洲和南非;蒙古人种约占41%,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和美洲;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约占16%,主要分布在热带非洲、大洋洲、南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16世纪后一部分被欧洲殖民者强运至美洲。从现有的中国少数民族较为典型的体质特征看,大致也可归为如下几类:1.蒙古人种一一中国境内的蒙古人种一般又可分为北、南、东三支。北支的体质特征为,黄皮肤、黑头发、胡须和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面庞扁平,鼻梁不高,嘴唇厚度适中,例如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南支与北支的体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胡须较多、嘴唇较厚,面庞较窄,如高山族、黎族;东支体质介于南支和北支之间,肤色略深,面庞较窄,身材稍高,如朝鲜族。2.欧罗巴人种一一又称高加索人种。其体质特征为,肤色一般较浅淡,头发柔软并呈波浪状或直型状,眼睛多呈碧蓝或褐、浅灰等色,鼻狭高而突出,口宽度小,嘴唇薄,胡须和体毛发达。如俄罗斯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有的民族则介于上述两种人种之间。3,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一一其体质特征为,身材较矮,嘴唇较厚,鼻翼较宽,面庞较窄,颈部向前微突。如京族。三、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语言文字与文化艺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各民族共同缔造。远在旧石器时代,各民族的远古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足迹。进入新石器时代,已形成了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从中国历一4史总的发展趋势看,远在传说时代,游徙于黄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首先由流动于今陕西境内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所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的发展基础。(一)历史沿革中国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极为亘古,有些民族的称谓可直接追述到遥远的三皇五帝等的神话传说阶段。从夏、商、周以至秦汉的漫长历史时期中(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220),相继建立起多民族的国家,于是,黄河流域便成为各族进行交往活动的中心,诸夏又成为联系各族的纽带。嗣后,就有华夏、苗蛮、百越诸族开始了拓展祖国周边疆域的历史。例如东北部和北部的方向的肃慎、东胡、乌桓、鲜卑、挹娄、扶余、鬼方、狄与匈奴等;西域方向的的乌孙、月氏、塞种、龟兹、于阗、鄯善等;西北部和西南部方向的的戎、羌、氐、西南夷等;东南部方向的的徐夷、淮夷等“东夷”诸族等。(二)语言文字从语言特征看,除京族语言系属未定之外,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印欧、南亚、南岛等5个语系,其中以汉藏语系民族人口最多,共有民族31个。此外,阿尔泰语系民族有18个,南亚语系民族有3个,印欧语系2个,南岛语系1个。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拥有传统文字的民族有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傣族、纳西族、彝族、瑶族、白族、俄罗斯族。20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曾为佤、拉祜、傈僳、苗等南方民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20世纪57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机构也曾帮助柯尔克孜、维吾尔、哈萨克、拉祜、傈僳、傣、侗、苗等民族创制或改革了拼音文字。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共有29个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字体系,有的民族甚至同时使用几种文字体系。(三)文化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在共同缔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独创精神,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早在汉代,西域地区的龟兹、于阗等地的少数民族便有了拼音文字,这说明他们的文字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此外,元代一5回族天文学家札马鲁丁著《万年历》,制造浑天仪等7种科学仪器,并在元大都建立了观象台。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著的《农桑衣食撮要》、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著《割圜密率捷法》、都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驰名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以及克孜尔千佛洞,可以说是鲜卑、吐蕃、汉以及西域各民族艺术家和人民共同创造的;广西花山以及内蒙阴山的崖画、广布于云南、广西的铜鼓、铜锣等,都以其生动的形象和严谨的构图,具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平;汉朝著名的“巴渝舞”、唐朝著名的“十部乐”,以及笛、琵琶、箜篌、胡琴、腰鼓、羯鼓、铜钹等均是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入内地的;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喀什嘎尔编撰的《突厥语大辞典》,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所具有的学术价值而闻名于世;就文学作品而言,满族曹雪芹的《红楼梦》、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壮族的花山崖壁画、白族的“剑川石宝山石窟”等,以及彝族的《阿诗玛》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放射异彩。四、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地域文化特征迄今为止,世界上任何民族(种族或部族)的音乐文化,以及其音乐文化的发生、发展和繁衍、变化等,均有其特定的生存“时空”。中国也不例外:时—一即中国音乐文化大约五千年的历时性发展过程。空—一即音乐文化所流布的“三维”空间:“长”为东到太平洋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宽”为南与东南亚诸国相连、北至广阔的沙漠与草原;“高”即由低于海平面154米的吐鲁番盆地到高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其中又存在着高中低三个立体层面。在这个立体层面上,同时生存着各种特定的地域性音乐文化形态模式。也就是说,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古往今来至少存活有海洋型(越族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平原型(华夏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高原型(氐羌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沙漠型(突厥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草原型(蒙古后裔)的音乐文化形态,以及连接并介于以上各型之间的中间型的音乐文化形态。此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乃至本民族各支系之间,亦还存在着表现形式不同、存活形式各异的复合型音乐一6文化形态。也就是说,在这南北跨越30个纬度,东西高差4000米海拔的自然框架内所生成的各型音乐文化形态,不仅构成了中国各少数民族富集一体的音乐文化型态模式,与此同时,此种自然框架也桎梏着上述各种音乐文化形态之间的自由繁衍、广泛交流与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中国这种一体之内多元并存的音乐文化流布格局。最为重要的是,如此种种的地域性格局好比磁盘中的“格式化”(即自然化),在这被格式化了的磁盘中所发生的一切音乐文化现象,均将被归入其“程序”,或将被视作某种“约定”(即理所当然)而独立存在,而此种程序与约定既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某种音乐文化“定势”。由于各少数民族之间音乐文化心理定势所至,便产生了各民族间,乃至本民族不同支系间的“貌合”与“神离”两种性质不同的音乐文化存在倾向(形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形式,正是综合了上述各种被“格式化”了的系统音乐文化(即不同音乐文化符号)形式而存在的音乐文化形式,因而她的存在即能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大陆各个民族音乐文化有机“一体”的地域因素,同时也能让人一目了然的体查到它的“多元”要素。因为“中国各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同一个文化群体中既有历史上形成的共性;又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时代特点遗留给具体乐种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个性。樊祖荫:《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讲座•2008-5-13•来源:主讲:主持:整理:刘雪英我的学术背景非常的单纯,我从事多声部民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当时受到一个启发,就是传统的和声最早的根源来源于民间,来自于欧洲的民间合唱,如:奥尔加农的合唱,后来经过宗教音乐家们的创造,慢慢形成欧洲的多声部音乐。我想人家欧洲人可以这么做,中国人也可以这么做,所以我就开始关注我们国家的民间多声部音乐。我研究多声部音乐的时间很长,1958年在附中念书的时候即受到启发,当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在讲话中提到广西的民间合唱非常好听,在学习民间音乐时也讲到这个课题,我的脑子里就留下深刻印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就关注这一课题,我大学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广西民间合唱研究》,当然,那个时候主攻的专业就是和声了。从60年代写第一篇文章到现在,这个课题还没有完成,因为,自从我出版《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1994)一书后,各地的音乐工作者又陆续发现了新的多声部民歌,我还要将这一课题不断完善,计划到云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补上新发现的东西。今天下午的讲座我主要讲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讲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第二个问题讲定义与基本特征;第三个问题讲产生、发展与消亡;第四个问题讲多声部民歌的音乐形态。(注:由于时间的关系,樊老师在今天的讲座上只讲解了前三个问题)一、中国多声部民歌的发现与分布(一)多声部民歌的发现我们国家一向被国内外音乐界描述为“光光一个曲调的民族”,“是没有复音音乐的民族”,到现在为止,外国音乐史写中国音乐的时候往往还有这一条,特别是德国人的著作当中这一条非常的明显,而中国人也说自己没有多声部音乐。在20世纪30年代,我们的音乐界讨论中国的音乐为什么落后的时候,这就成为其中的一个理由,即因为中国音乐没有复音音乐,所以落后。这个观点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我们的音乐家们对自己的民族音乐不熟悉、不掌握,因为他们不了解,所以说中国没有复音音乐;二是,从文化价值来说,多声音乐与单声音乐都是一种民族音乐文化现象,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二者并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别,所以,多声音乐不一定是先进的,单声音乐也不一定是落后的。当然,中国音乐有自己的特点,中国音乐确实是擅长于旋律,擅长于横向思维。欧洲音乐,特别是欧洲大小调体系形成之后,即从16世纪以后,他们确确实实更多的在多声音乐上表现出纵向的思维特点。这说明,中国音乐与欧洲音乐是不同的,但是,这不标明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相反的,中国的传统音乐(部分民歌、曲艺、戏曲、民族器乐,包括现在的宗教音乐)中都有丰富的多声部音乐形态。多声部民歌是我们中国多声部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日本的音乐学家田边尚雄等率领他们的弟子到台湾考察,发现了非常丰富的民间合唱。大陆的音乐家们在30年代曾经听到过汉族的汉江劳动号子、船工号子中有非常丰富的多声部音乐,但是当时没有记谱,也没有写文章发表,这个情况一直拖到解放之后。50年代初期,贵州省群众艺术馆的音乐工作者在参加侗族地区土改的过程中,发现了以合唱形式演唱的“嘎老”(即侗族大歌);随即他们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民家文艺汇演时,带着侗歌合唱队进京演出;在1953年12月号的上,发表了9薛良所写的《侗家民间音乐的简单介绍》一文,在这篇文章当中他提到侗族有二声部的民歌,这是音乐工作者第一次关注我们的多声部民歌;1958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60首各种类型的《侗族大歌》,这部歌集第一次以多声部民歌专集的形式出版,在音乐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此之后,各地陆续有多声部民歌的报告,特别是1979年各地开始的民歌集成的全面普查,发现了很多民族中有多声部民歌。在这种形势下,1982年4月,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在广西南宁市召开了全国若干省的少数民族民歌座谈会,会上介绍了12个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二)多声部民歌的分布迄今为止,我们国家已发现有30个民族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下面按语言系属列一简表,以示其分布情况:汉藏1.汉语族:汉语系2∙壮侗语族:壮、布依、傣、侗、仫佬、毛南3∙藏缅语族:羌、藏、彝、哈尼、傈僳、纳西、景颇、基诺、拉祜、白、怒、阿昌、土家4.苗瑶语族:苗、瑶、畲阿尔朝鲜、蒙古泰语系印欧语系俄罗斯族南亚语系佤、布朗、德昂(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承包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货物进口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股权无偿赠与及税务筹划协议3篇
- 不负卿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昆明理工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建材市场租赁合同附品牌入驻协议3篇
- 2025年度消防设施设备改造升级服务合同3篇
- 动脉留置针固定和护理
- 毕业设计攻略解析
- 揭秘银行文化力量
- 室内设计装饰材料案例分析课件
-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
- cn.7a一种酱香型大曲酒固态发酵的生态控制方法
- GB/T 8491-2009高硅耐蚀铸铁件
- GB/T 15970.7-2000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7部分:慢应变速率试验
- 供水安全与抢修
- DB31 595-2021 冷库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标
- 第三章果蔬采后生理课件
- 质量信得过班组创建计划
- 浙江英语中考作文范文10篇
-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