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_第1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_第2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_第3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_第4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1.政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特征。2.经济: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以石器、刀耕火种为主要耕作方式;工商食官制度,实行手工业官营。3.文化:中华文明的兴起。考点整合政治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政治制度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经济(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2)手工业:商朝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文化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诗经》的内容;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考点整合政治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制度确立;选官制度:世官制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手工业: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商业:私商出现;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3、文化: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封建社会主流思想逐渐形成。考点整合政治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察举制选官。经济农业:重农抑商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水利: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文化秦朝“焚书坑儒”;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考点整合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北方各族封建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九品中正制。经济农业: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手工业: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商业: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文化书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