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十改革与鼓曲演唱的转型_第1页
胡十改革与鼓曲演唱的转型_第2页
胡十改革与鼓曲演唱的转型_第3页
胡十改革与鼓曲演唱的转型_第4页
胡十改革与鼓曲演唱的转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胡十改革与鼓曲演唱的转型

鼓乐艺术是中国人民独特的说唱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曲折丰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诗、词、曲、赋一脉相承,具有短小精悍、感情真挚、雅俗共赏等特质。京韵鼓是中国北方鼓乐的代表。它起源于清朝中期直隶河间地区的木鼓。至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来自河间、沧州一带的木板大鼓艺人纷纷进入天津,在庙会、集市、河沿、码头、城墙外围等处撂地演出。他们使用河间的方音,夹说夹唱,唱腔平直绵长,形式多为坐唱,只用大板击节。他们演唱的大鼓书被称为“怯大鼓”。怯大鼓是木板大鼓衍变的重要形式,当时比较有名气的艺人是宋五、胡十、霍明亮,还有鼓王刘宝全的父亲刘能以及刘增元、王庆和、朱德庆、史振林等。他们致力于短段书目的演唱,并有所变革。宋武,真名宋玉坤,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直隶人。在咸丰、同治年间到天津撂地演出,也在大宅门说唱长篇书。因是盲人,只能坐唱。他曾在天津北马路的宝和轩等处登台,以演唱短段为主。他注重唱腔的丰富多变,善制新腔,率先将京剧的曲调引入大鼓的唱段,如《南阳关》中表现梦境的反西皮唱腔,《子期听琴》中的反二黄唱腔,都是他首创首唱,当时他唱的大鼓被称为二黄大鼓。他也善于鼓词编创,经常与天津票友、文人花桐轩合作,编演的《大西厢》《百山图》《赵云截江》《马鞍山》《坐楼杀惜》《挑帘裁衣》等曲目至今仍在演唱。他还擅长现场编词,被公认才华过人。胡士本来自北京。据说他在道光年间出生在河北省。在同治、光绪年间赴津作艺,也是一位盲艺人,曾在北京陶然亭的窑台野茶馆、永定门外四合号茶馆、天津的宝和轩演唱。约为光绪六年(1880)木板大鼓在京津盛行一时,后因唱段冗长、腔调呆板、唱词粗俗、方音浓重不适应城市听众需要,引发胡十改革,从子弟书和京剧中汲取营养,改用北京语言演唱以提高大鼓的艺术性和文学性。他率先移植子弟书书词《长坂坡》,用木板大鼓演唱。他的嗓音清脆,演唱一气呵成,被人们誉为“一条线”。他调门高亢,注重行腔的委婉刚柔,以工稳见长,并加入扁鼓击节,三弦伴奏。他也擅长编创,至今上演的《金定骂城》《怀德别女》《蓝桥会》《拴娃娃》《吕蒙正教学》等都是胡十创作的曲目。他当年走街串巷时演唱的8段反映妓女生活的曲目《妓女悲秋》《妓女托梦》等鞭挞了旧社会的丑恶现象,演唱起来韵味醇厚,音色甜亮,十分吸引人,有“胡八段”之称。他是第一位唱木板大鼓用三弦伴奏的艺人。听者倍感新鲜,兴趣倍增,“此即大鼓书有弦索之始也”。胡敏(1846-1904)出生于北京,是一个非常害羞的鼓手和讲故事的人。他比宋五、胡十年轻,尤喜唱大鼓,后来下海卖艺,拜师刘德顺习唱,在光绪年间赴津撂地演唱,以串书馆为主,曾在宝和轩等杂耍园子登台献艺,19世纪80年代以后在天津享名。他行艺于京津两地,为了适应城市听众的需要,对木板大鼓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革新。他从《单刀会》入手,引进子弟书唱词。他的演唱底气足,气力充沛,嗓音宽厚,唱法慷慨激昂,不使用花哨繁复的唱腔,讲究实大声宏,一气呵成,词句有力、连接快速,接近联珠快书的风格。他擅长武段子,在台上气质英武,台风庄严,擅用京剧中的刀枪架,注重表演身段。演唱的曲目多是《三国》和《水浒》故事,开创木板大鼓中以唱短段代替长篇大书的先河。同时他还是将乡音转化为京音的先驱,清末享名。后来创建张派京韵大鼓的张小轩较多地继承和发展了他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曲目。宋武、胡适、霍明良是《无耻鼓》向《景云鼓》转型的重要代表,也是《景云鼓》的创始人。他们三位在光绪年间分别收刘宝全为徒,为鼓王刘宝全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唱着胆小的鼓声时,天津方言很重,充满天津风味。人们称之为维德瑶鼓、小口鼓、天津鼓、神韵鼓和文明鼓(改良鼓)。当时,“北京口音是威化”很流行,天津韵谎称是北京。笔者曾在2013年12月总第497期《曲艺》发表《京韵大鼓不姓京》一文,故不再赘述。19世纪末。在19世纪,胆小的鼓在北京和天津很流行。十几位艺术家演唱了二荣、王洪宝、赵宝翠、肖金英、邱翠华、金桂宝、陈银如、赵素兰、景翠青和张淑琴的歌曲。清翠贤在南京唱二黄鼓,王双峰(后来由罗玉生训练)在北京唱金德贵。另外霍明亮的公子霍连仲在父辈的熏染下也能演唱,且是一位弦师,精通三弦与四胡。他是第一位将四胡的音筒改制加大用于京韵大鼓的伴奏者,与韩永禄同为刘宝全伴奏并辅助刘宝全改革唱腔,谱制新曲。刘宝泉(1869-1942)是河北省的一名中国人,从小就学会了打三围线和太极拳。他曾在天津崇拜王庆和为老师。毕业后,他为父亲刘能和胡适演奏弦乐。为了继续学业,他尊崇吴乐为老师,并演唱了《科学与实践》。一年后,他回到天津,向胡敏请教技能。由于他先后师事三位名家,功底扎实,博采众长,艺业日进。1886年他接受弦师韩永忠建议正式以鼓曲为业。1890年他在北京献艺崭露头角,与京剧名家谭鑫培、孙菊仙为挚友,艺术上受益匪浅。他依照北京语音吐字归韵,改进出一板三眼的新板式,融入京剧、河北梆子、石韵书、马头调等唱法,创新新腔,同时还借鉴京剧表演的做工,极大丰富了大鼓的表现力。弦师韩永禄也很有创造才能,协助他创作了鼓套子、前奏、大过板曲谱。韩永禄为适应唱腔改革,创出三弦伴奏与唱腔为两个音部,只在句尾落腔取齐的伴奏法。韩永禄助力刘宝全,加之霍连仲改制的顸筒四胡伴奏,使他们的合作相得益彰,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把用乡音演唱,曲调简单的怯大鼓改革成字正腔圆、唱腔优美的京韵大鼓,创制沿用至今的演唱模式,形成了“唱中有说”的表演风格,取代单弦牌子曲而跃居“攒底”地位。到清末,京韵大鼓声誉骤增,被誉为“鼓界大王”。白云鹏(1875-1952)出生于河北省雄县厅2号。他是个农民,喜欢听书籍和玩耍。16岁时,他去北京学习,并向史振林学习唱歌、跳舞和太极拳。他尊崇刘宝全,自知条件不如刘好,决心另辟蹊径。他对唱腔中过于强调天津语音所致的粗犷进行了变革,变高昂为低柔,以他宽厚苍劲的嗓音曲径通幽。他擅唱“红楼”唱段,以“娇、巧、媚”说中有唱的风格取胜,语音中保留了一定的霸县堂二里的方言成分,吐字清巧,高音较平抑,以凄婉纤巧、清醇淡雅著称,适宜表现哀怨悱恻的情绪,世人称其唱法为“哭派”。后人称其“白派”。张晓轩(1876-1946),天津涉县人,从小就热爱京剧和鼓乐。他曾担任清末预算部门的邮递员。他住在北京郊区,经常参加法庭会议,经常唱北京方言歌。1895年,他聘请了木鼓艺人朱德青为教师,并演唱了以各种方式演唱的鼓。张小轩出道较早,他身材魁梧,气大声宏、嗓音宽厚,继承了霍明亮的演唱风格,唱腔直平流畅,少起伏而浑朴奔放,不用花腔及装饰音。他常用天津语言,演出时粗犷豪壮顿足瞪眼重击鼓板,为助表演身段,有时解开长衫当作铠甲。因此观众说他是“开路先锋”,称他的演唱是“花脸大鼓”。当年他在东北红极一时,演唱曲目多为“三国”武段子。他演唱一丝不苟,下台后总是满头大汗,他对弦师马涤尘说“我张小轩宁死台上,不死台下!”,可见他对艺术的忠诚。从上个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末,有张晓轩、刘宝泉和白云鹏的记录。张小轩黄钟大吕、粗犷豪放,刘宝全高亢挺拔、清脆嘹亮,白云鹏苍劲朴拙、声柔味醇,形成三大流派。其中刘派影响较大,传人最多。学刘的男演员有李品一、冯质彬、李石如、关贞奎、王贞禄(后为弦师)、葛文通以及刘先生的徒弟白凤鸣、谭凤元等,女演员有赵宝翠、曹桂喜(黑姑娘)、范银兰(白姑娘)、杜顺喜、冯凤喜、王瑞喜、杜月舫、白银宝、于瑞风、高六顺、何玉柱、钟德禄(庚姑娘,第一位演唱京韵大鼓的女艺人),稍年轻的有林红玉、良小楼、良小亭、小燕楼、金慧君(小黑姑娘)、于佩云、盖兰芳、章翠凤、钟兰亭(钟二姑娘)、钟灵英(钟三姑娘)等。岳如、刘晓峰、戴鹤庆、肖翠华等在白族学校学习。王晨乔、宋明元、张金环(女)等在白族学校学习。他们把自己的鼓称为文明鼓、健康鼓、改良鼓和小口鼓。1918年2月6日,天津《益世报》刊登广告告知在天津市和平路三新公司新华电影院黑大姑演唱京韵大鼓,弦师韩永禄、白凤岩等伴奏,这是第一次出现“京韵大鼓”称谓。从此以后刘宝全、白云鹏等唱家皆统一使用“京韵大鼓”称谓了,到今年,京韵大鼓正式命名100年了。这一时期是京韵大鼓的成熟期,重要标志一是由“长篇”改为“短段”。“短段”不仅意味着叙事诗格局的更加自觉,还意味着谋篇布局的文学性和遣词造句的格律性更加讲究。容量缩减,呈现精华,自然提高了对唱词文学质量的要求。二是由“乡音”改为“京韵”,这一“由怯入雅”的转变不仅意味着该形式进步的城市化或市井化意识,也同时确定了它与同时兴起的“花部”齐头并进的势头。京韵大鼓在寓雅于俗、化雅为俗的过程中得到了文人墨客的帮助,化雅为俗不是弃雅为俗,而是追求简练。京韵大鼓的成功关键在于继承了传统的精髓,并有所创造。它吸收了京剧、地方戏和姊妹艺术的长处,又不失自己的风格和特长。京韵大鼓的创立对北方鼓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景云鼓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一种特殊的唱法,这种唱法因幽默而得名,被誉为“世界搞笑鼓”。其音乐旋律仍为京韵大鼓的音乐,构成有高度技巧的“歪唱”,唱腔高低多变,击鼓忽轻忽重,题材诙谐幽默。北京的张云舫(1877-1941)被举为创始人。他的徒弟多以菜园的瓜蔬为艺名,有老倭瓜(崔子明1875-1949)、大茄子(杜昆1876-1941)、架冬瓜(叶德林1882-1976)、山药蛋(富少舫1896-1954)等人。滑稽大鼓在上世纪中期盛极一时,响遍京津及南京、济南等地,颇有成就,但如今后继乏人,能再度振兴是顾曲者的愿望。从1930年到1940年,景云蓬勃发展。白凤鸣(1909-1980)自14岁拜师刘宝全以后在继承刘派艺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嗓音条件,在兄长白凤岩指导下创造出以苍凉悲壮见长的“凡字腔”新唱法,兄弟二人开创了“因情行腔、避开高亢、巧用深沉、句句有情、声声入戏、动听寻味、声腔并美、引人入胜”的新路,形成“少白派”艺术,这是探索和革新的结果。少白派唱腔发挥了女声演唱的优势,对女演员影响颇大,有多人效法。1936年,“金嗓王”罗玉生(1904-2002)北上天津。他将刘白少白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独特的风格。他擅长颤音,能凭感觉唱歌,形成委婉细腻的风格,善于诗歌。举世闻名的“罗派”是景云鼓成熟阶段的女歌手。相继又涌现了小岚云(钟峻峰)、桑红林、孙书筠、汪淑珍、王凤友、王凤云、张爱琴、张月琴、张翠兰、双凤舞、燕凌霞、郑蝶影、张爱茹、李韫芬、毛翠芬、王金兰、吴大平、侯月秋、马书麟、吴凤鸾、杨曼华、张玉昆、乔凤楼、何玉凤、阎秋霞、小映霞(张秀颖)、于兰凤、王金凤、于韵芳、富贵卿、周菊娥、闻书屏、石玉屏、钟翠云、新岚云(钟舜华)、赵玉明、新丽莺(尤德萍)、陈玉华、小龄霞、友琴、侣琴等许多唱家。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第三位夫人杨婉君也是京韵大鼓演员。那时的杂耍园中每场演出总有3或4场京韵大鼓,且居攒底。这40多位演员中有一半以上是攒底的角儿。新中国成立后,景云鼓达到了鼎盛时期。鼓手带着强烈的逆反意识进入新社会,成为作家和艺术家。白云鹏受邀在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晚年还登台献艺演唱了传统曲目《花木兰》。白凤岩、白凤鸣兄弟加入中央广播说唱团担任领导和艺术指导。老将良小楼二度出山,林红玉宝刀不老,骆玉笙骆派艺术发展定型,京韵大鼓在建国后的17年中得到更大的繁荣发展。骆玉笙、良小楼、林红玉、桑红林、小岚云、孙书筠、阎秋霞、小映霞等名家登台演出的同时培养传教了新中国第一代京韵大鼓演员,其中骆派京韵大鼓艺术家陆倚琴是承上启下的第一人。此外,姜美艳、马静宜、赵学义、赵桐光、刘春爱、刁丽英、马希英、刘秀英、康俊英、张秋萍、杨凤杰、孟昭宜、刘志光、马慕容、张雅丽、韩桂芬、李树盛以及后来的李光荣、张国丰、姚士泉、刘文红、种玉杰、王玉兰、李梦雄、张帼英、韩梅等传承人不断涌现。他们赶上了好时代,得到了老艺术家的真传实教,成长为京韵大鼓传承的中坚力量。罗玉生是一名音乐艺术大师。她在70年前的北京韵鼓中演唱了50年。骆先生一生四进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把京韵大鼓传播到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晚年多次参加央视戏曲春晚和大型文艺晚会,她用一生的努力把京韵大鼓这一艺术形式推向了新的高峰。在21世纪,中国北方的音乐学校培育了新的幼苗,并继承了北京韵鼓的韵鼓。其中有骆派再传人杨丽君、冯歆贻、李响、李想、韩奇雅、李钰、张曦文、范如萍、段莲琴;白派第四代传人于会江、王莉、王秋霞、翟静婉、运廼巧、付嫱、时唯、郑菲、杨悦;刘派第四代传人王喆、孟岩、夏岩、王宝峰、胡全琛、杨杰、孔小萌和业余演员徐义俊、唐柯、李跃群、苏继华等。可喜的是已经绝响舞台多年的张(小轩)派艺术于2017年在天津发现了再传人李玉起。李玉起于1962年至1966年间向张派弟子宋明元学艺,如今虽然年过七旬,但声宏气足,令人欣喜。殷切期望张派京韵再度唱响曲坛,曲脉不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景云大鼓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有许多弦乐教师。过去称弦师为“随手”,从刘宝全为胡十伴奏弹弦开始,霍连仲、韩永忠、韩永禄、王文瑞、王文川、王贞禄、白凤岩、马砚芳、胡宝钧、刘文有、钟德海、韩德荣、韩德福、程树棠、祁凤鸣和当代的马岐、张子修、韩宝利等弦师默默耕耘,功不可没。他们百年来培养教导了众多优秀的京韵大鼓演员,不断改革创新,辅佐刘宝全、白云鹏、白凤鸣、骆玉笙开宗立派,铸就了京韵大鼓的百年辉煌。据不完全统计,景云鼓有200多首传统歌曲。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中,创编演唱的历史题材新曲目和现代生活题材曲目有近400部。迄今共计有600多段曲目传世,这在其他曲种中是少有的,是宋玉昆、胡金堂、庄荫棠、张鹤琴、朱学颖等曲词作家与演员通力合作的成果。景云鼓艺术经过百年的培育,旋律丰富,声音洪亮,韵味柔和。不仅具有良好的表现力,而且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