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6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课件_第1页
细胞生物学-第6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课件_第2页
细胞生物学-第6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课件_第3页
细胞生物学-第6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课件_第4页
细胞生物学-第6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线粒体和叶绿体Figure14-37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GarlandScience2008)第6章线粒体和叶绿体Figure14-37Mole本章主要内容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叶绿体与光合作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起源本章主要内容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第一节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1890年R.Altaman首次发现线粒体,命名为生命小体(bioblast),认为它可能是共生于细胞内独立生活的细菌。1897年vonBenda首次提出mitochondrion。1900年L.Michaelis用JanusGreenB对线粒体进行染色,发现线粒体具有氧化作用。Green(1948)证实线粒体含所有三羧酸循环的酶。Kennedy和Lehninger(1949)发现脂肪酸氧化为CO2的过程是在线粒体内完成的。Hatefi等(1976)纯化了呼吸链四个独立的复合体。Mitchell(1961-1980)提出了氧化磷酸化的化学偶联学说。第一节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颗粒或短线状。但因生物种类和生理状态而异,可呈环形,哑铃形、线状、分叉状或其它形状。直径0.5~1μm,长1.5~3.0μm,在胰脏外分泌细胞中可长达10~20μm,称巨线粒体。数目一般数百到数千个,植物因有叶绿体的缘故,线粒体数目相对较少;肝细胞约1700个线粒体,占细胞体积的20%,许多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线粒体。(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1、线粒体的形态(一)线粒体的形态、大小分布与细胞内的能量需求密切相关。可向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微管是其导轨、马达蛋白提供动力。2、线粒体的分布Figure

7-4

Relationshipbetweenmitochondriaandmicrotubules.分布与细胞内的能量需求密切相关。可向细胞功能旺盛的区域迁移,鞭毛轴丝肌原纤维线粒体的数目呈动态变化并接受调控;与细胞类型相关,随着细胞分化而变化鞭毛轴丝肌原纤维线粒体的数目呈动态变化并接受调控;与细胞类型AnTEMimageofmitochondrion

Figure

7-3

Mitochondrialplasticity.

Rapidchangesofshapeareobservedwhenamitochondrionisvisualizedinalivingcell.

融合与分裂的动态变化之中线粒体融合与分裂是线粒体形态调控的基本方式,也是线粒体数目调控的基础AnTEMimageofmitochondrionSchematicviewofmitochondrion(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SchematicviewofmitochondrioA、B扫描电镜照片:示线粒体内部结构A、B扫描电镜照片:示线粒体内部结构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外膜通透性很高;孔蛋白;标志酶是单胺氧化酶内膜不透性;嵴;ATP合酶;标志酶是细胞色素氧化酶;氧化磷酸化的关键场所膜间隙标志酶是腺苷酸激酶线粒体基质催化线粒体重要生化反应;标志酶是苹果酸脱氢酶;含DNA、RNA、核糖体及转录、翻译必需重要分子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外膜1、外膜(outmembrane)含40%的脂类和60%的蛋白,具有porin构成的亲水通道,允许分子量﹤5KD的分子通过,﹤

1KD的分子可自由通过。标志酶为单胺氧化酶。2、内膜(innermembrane)含100种以上的多肽,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高于3:1。心磷脂含量高达20%、缺乏胆固醇,类似于细菌质膜。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通透性很低,仅允许不带电荷的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和离子通过内膜时需要特殊的转运系统。如:丙酮酸和焦磷酸是利用H+梯度协同运输。内膜向线粒体内室褶入形成嵴(cristae),能扩大内膜表面积达5~10倍,嵴有两种:①板层状、②管状。但多呈板层状。嵴上覆有基粒。基粒由头部(F1偶联因子)和基部(F0偶联因子)构成,F0嵌入线粒体内膜。1、外膜(outmembrane)孔蛋白肽聚糖孔蛋白肽聚糖3、膜间隙(intermembranespace):是内外膜之间的腔隙,宽约6-8nm。标志酶为腺苷酸激酶。4、基质(matrix)为内膜和嵴包围的空间。除糖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外,其他的生物氧化过程都在线粒体中进行。催化三羧酸循环,脂肪酸和丙酮酸氧化的酶类均位于基质中,其标志酶为苹果酸脱氢酶。基质具有一套完整的转录和翻译体系。包括线粒体DNA(mtDNA),70S型核糖体,tRNAs、rRNA、DNA聚合酶、氨基酸活化酶等。基质中还含有纤维丝和电子密度很大的致密颗粒状物质,内含Ca2+、Mg2+、Zn2+等离子3、膜间隙(intermembranespace):◆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0.3:1(内膜);1:1(外膜)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三、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三、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一)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动物细胞中80%的ATP来源于线粒体,糖、脂肪和氨基酸彻底氧化,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传至氧分子,逐级释放能量,合成ATP。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与磷酸化(ADP+Pi)是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在一起的,但却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一)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动物细胞中80%的ATP来源于线粒细胞生物学-第6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1、电子传递链

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呼吸传递体组成的电子传递总轨道。主要是氧化磷酸化有关的脂蛋白复合物,能可逆地接受和释放电子或H+。(1)呼吸链电子载体主要有: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铜原子、铁硫蛋白、辅酶Q等。①NAD:即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连接三羧酸循环和呼吸链,将代谢过程中脱下来的氢交给黄素蛋白。②黄素蛋白:含FMN或FAD的蛋白,可接受2个电子2个质子。黄素相关的脱氢酶类有:------以FMN为辅基的NADH脱氢酶。

------以FAD为辅基的琥珀酸脱氢酶。1、电子传递链是指在线粒体内膜上由呼(2)呼吸链的复合物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向高的方向排列。(2)呼吸链的复合物呼吸链组分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向高的方向排(2)呼吸链的复合物利用脱氧胆酸(deoxycholate,一种离子型去污剂)处理线粒体内膜、分离出呼吸链的4种复合物。辅酶Q和细胞色素C不属于任何一种复合物。辅酶Q溶于内膜、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的C侧,属于膜的外周蛋白。(2)呼吸链的复合物利用脱氧胆酸(deoxycholate,组成:42条肽链,呈L型,含一个FMN和至少6个铁硫蛋白,分子量约1MD,以二聚体形式存在。作用:催化NADH的2个电子传递至辅酶Q,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M侧)转移至膜间隙(C侧)。电子传递的方向:NADH→FMN→Fe-S→Q总的反应结果:NADH+5H+M+Q→NAD++QH2+4H+C①复合物I:NADH脱氢酶组成:42条肽链,呈L型,含一个FMN和至少6个铁硫蛋白,分组成:至少由4条肽链,含有1个FAD,2个铁硫蛋白,1个细胞色素b。作用:催化琥珀酸的低能电子至辅酶Q,但不跨膜转移质子。电子传递的方向为:琥珀酸→FAD→Fe-S→Q。反应结果为:琥珀酸+Q→延胡索酸+QH2②复合物II:琥珀酸脱氢酶组成:至少由4条肽链,含有1个FAD,2个铁硫蛋白,1个细胞③复合物III:细胞色素c还原酶。组成:至少11条不同肽链,以二聚体形式存在,每个单体包含两个细胞色素b(b566、b562)、一个铁硫蛋白和一个细胞色素c1

。作用:催化电子从辅酶Q传给细胞色素c,每转移一对电子,同时将4个质子由线粒体基质泵至膜间隙。2还原态cytc1+QH2+2H+M→2氧化态cytc1+Q+4H+C③复合物III:细胞色素c还原酶。组成:为二聚体,每个单体含至少13条肽链,分为三个亚单位。作用:将从细胞色素c接受的电子传给氧,每转移一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cytc→CuA→hemea→a3-CuB→O24还原态cytc+8H+M+O2→4氧化态cytc+4H+C+2H2O④复合物IV:细胞色素c氧化酶组成:为二聚体,每个单体含至少13条肽链,分为三个亚单位。A.Molecularbasisofoxidation:Electron-transportchainA.Molecularbasisofoxidati(3)电子传递过程中,需要说明的几点:◆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血红素基团Fe)、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能量转化),终止于O2形成水。◆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H2O/O2最高)◆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3)电子传递过程中,需要说明的几点:◆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①由复合物I、III、IV组成主要的呼吸链,催化NADH的脱氢氧化。②由复合物II、III、IV组成,催化琥珀酸的脱氢氧化。对应于每个复合物Ⅰ,大约需要3个复合物Ⅲ,7个复合物Ⅳ,任何两个复合物之间没有稳定的连接结构,而是由辅酶Q和细胞色素C这样的可扩散性分子连接。呼吸链组分及ATP酶在线粒体内膜上呈不对称分布,如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的C侧(向细胞质的一侧),而ATP酶位于内膜的M侧(向线粒体基质的一侧)。(4)两条主要的呼吸链①由复合物I、III、IV组成主要的呼吸链,催化NAD图7-11两条主要的呼吸链(引自Lodish等1999)图7-11两条主要的呼吸链(引自Lodish等1999)TransportofelectronsfromNADHTransportofelectronsfromFADH2TransportofelectronsfromNA状如蘑菇,属于F型质子泵。分为突出于膜外的F1头部和嵌入膜中的F0基部。F1由5种多肽组成α3β3γδε复合体,具有三个ATP合成的催化位点(每个β亚基具有一个)。β亚基有水解酶活性。α和β单位交替排列,状如桔瓣。γ贯穿αβ复合体(相当于发电机的转子),并与F0接触,ε(艾普西龙)帮助γ与F0结合。δ(代尔塔)与F0的两个b亚基形成固定αβ复合体的结构(相当于发电机的定子)。F0由三种多肽组成ab2c12复合体,嵌入内膜,12个c亚基组成一个环形结构,具有质子通道。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ATP,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间隙。2、ATP合酶的分子结构与组成(1)ATP合酶(ATPsynthase)状如蘑菇,属于F型质子泵。2、ATP合酶的分子结构与组成(1F1particleisthecatalyticsubunit;TheF0particleattachestoF1andisembeddedintheinnermembrane.F1:5subunitsintheratio3:3:1:1:1F0:1a:2b:12c

ThestructureoftheATPsynthaseF1F0F1particleisthecatalyticsTheATPsynthaseisareversiblecouplingdevice

TheATPsynthaseisarevers(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1、化学渗透假说内容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二)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1、化学渗透假说内容C.Mithchell’sChemiosmotictheory(1961)ThepHandelectricalgradientresultingfromtransportofprotonslinksoxidationtophosphorylation.Whenelectronsarepassedtocarriersonlyabletoacceptelectrons,theH+istranslocatedacrosstheinnermembrane.Morethan21026molecules(>160kg)ofATPperdayinourbodies.C.Mithchell’sChemiosmotictP.Mitchell(1961)提出“化学渗透假说”。认为: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内膜基质侧(M侧)泵至膜间隙(C侧),由于线粒体内膜对离子是高度不通透的,从而使膜间隙的质子浓度高于基质,在内膜的两侧形成pH梯度(△pH)及电位梯度(Ψ),两者共同构成电化学梯度,即质子动力势(△P)。△P=Ψ–(2.3RT/F)△pH其中:△pH=pH梯度,Ψ=电位梯度,T=绝对温度,R=气体常数,F为法拉第常数,当温度为25℃时△P的值为220mV左右。2、质子动力势,proton-motiveforceP.Mitchell(1961)提出“化学细胞生物学-第6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SummaryofthemajoractivitiesduringaerobicrespirationinamitochondrionNADHO2:3ATP/2e;FADH2O2:2ATP/2e有氧的

Summaryofthemajoractivitie

·质子动力势乃ATP合成的动力·膜应具有完整性·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相关而又不同的事件3、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Figure

7-26

AnexperimentdemonstratingthattheATPsynthaseisdrivenbyprotonflow.

Bycombiningalight-drivenbacterialprotonpump(bacteriorhodopsin),anATPsynthasepurifiedfromoxheartmitochondria,andphospholipids,vesicleswereproducedthatsynthesizedATPinresponsetolight.实验表明:噬菌调理素·质子动力势乃ATP合成的动力·膜应具有完整性·电子传递与A(三)ATP合成机制-结合变构机制1979,BoyerP提出1.ATP酶利用质子动力势,产生构象的改变,改变与底物的亲和力,催化ADP与Pi形成ATP2.F1具有三个催化位点,但在特定的时间,三个催化位点的构象不同、因而与核苷酸的亲和力不同。在L构象(loose),ADP、Pi与酶疏松结合在一起;在T构象(tight)底物(ADP、Pi)与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可将两者加合在一起;在O构象(open)ATP与酶的亲和力很低,被释放出去。3.质子通过F0时,引起c亚基构成的环旋转,从而带动γ亚基旋转,由于γ亚基的端部是高度不对称的,它的旋转引起β亚基3个催化位点构象的周期性变化(L、T、O),不断将ADP和Pi加合在一起,形成ATP。(三)ATP合成机制-结合变构机制1979,BoyerP提细胞生物学-第6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Directexperimentalevidencesupportingtherotationalcatalysis.Japanresearcher,Nature386:300,1997.亚单位相对于亚单位旋转的直接实验证据:日本的吉田(MassasukeYoshida)等人将α3β3γ固定在玻片上,在γ亚基的顶端连接荧光标记的肌动蛋白纤维,在含有ATP的溶液中温育时,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γ亚基带动肌动蛋白纤维旋转。Directexperimentalevidences四、线粒体与疾病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disease)SymptomsofMitochondrialDisease四、线粒体与疾病线粒体病(mitochondrialdi三亲婴儿Allmitochondriainheritedfromyourmother三亲婴儿Allmitochondriainherited第二节叶绿体与光合作用Figure14-38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GarlandScience2008)Figure14-3b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GarlandScience2008)第二节叶绿体与光合作用Figure14-38Mole

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均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绿色植物是主要的能量转换者是因为它们均含有叶绿体(Chloroplast)这一完成能量转换的细胞器,它能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同时产生氧。所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繁殖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光合作用反应式绿色植物年产干物质达1014公斤。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源泉。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几乎均来源于太阳能(光能)状如透镜,长径5~10µm,短径2~4µm,厚2~3µm。叶肉细胞含50~200个叶绿体,占细胞质的40%。由外被(chloroplastenvelope)、类囊体(thylakoid)和基质(stroma)3部分组成。含有3种不同的膜:外膜、内膜、类囊体膜,3种彼此分开的腔:膜间隙、基质和类囊体腔。一、形态与结构状如透镜,长径5~10µm,短径2~4µm,厚2~3µm。叶一、叶绿体的基本形态及动态特征Figure14-36MolecularBiologyoftheCell(©GarlandScience2008)一、叶绿体的基本形态及动态特征Figure14-36(一)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及数目叶绿体呈凸透镜或铁饼状叶绿体在细胞膜下的分布依光照情况而变化躲避响应(avoidanceresponse)积聚响应(accumulationresponse)叶绿体定位(chloroplastpositioning)(一)叶绿体的形态、分布及数目叶绿体呈凸透镜或铁饼状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等可以透过内膜,ADP、ATP、NADP+、葡萄糖等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slocator)才能通过内膜。(一)叶绿体膜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间隙。(一)叶绿体膜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光能向化学能的转化是在类囊体上进行的,因此类囊体膜亦称光合膜。基粒:许多类囊体象圆盘一样叠在一起的结构,组成基粒的类囊体,叫做基粒类囊体,构成内膜系统的基粒片层(granalamella)。基质类囊体:贯穿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基粒之间的没有发生垛叠的类囊体。它们形成了内膜系统的基质片层(stromalamella)。类囊体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脂类中的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含脂肪酸(约87%),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6/f复合体、集光复合体(LHC)、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FD)、黄素蛋白、光系统I、II复合物等。(二)类囊体是单层膜围成的扁平小囊,沿叶绿体的长轴平行排列。光能向化学能

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碳同化相关的酶类:如RuBP羧化酶。叶绿体DNA、蛋白质合成体系。一些颗粒成分:如淀粉粒、质体小球和植物铁蛋白等。(三)基质是内膜与类囊体之间的空间。主要成分包括:(三)基

光合作用机理光合作用是能量及物质的转化过程。首先光能转化成电能,经电子传递产生ATP和NADPH形式的不稳定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糖类化合物中。分为光反应(lightreaction)和暗反应(darkreaction),前者需要光,涉及水的光解和光合磷酸化,后者不需要光,涉及CO2的固定。分为C3和C4两类。二、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机理二、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photos

(1)光合电子传递反应—光反应(LightReaction)

(2)碳固定反应—暗反应(DarkReaction) (1)光合电子传递反应—光反应(LightReact(一)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1.光合色素类囊体中含两类色素:叶绿素和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通常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chla与chlb也约为3:l,全部叶绿素和几乎所有的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一条肽链上可以结合若干色素分子,各色素分子间的距离和取向固定,有利于能量传递。2.集光复合体(lightharvestingcomplex,LHC)由大约200个叶绿素分子和一些肽链构成。大部分色素分子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并将光能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因此这些色素被称为天线色素。叶绿体中全部叶绿素b和大部分叶绿素a都是天线色素。另外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子也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叫做辅助色素。(一)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图7-22集光复合体叶绿体分子结构集光复合体(LHC)图7-22集光复合体叶绿体分子结构集光复合体(LHC)3.光系统Ⅱ(PSⅡ),又称P680

吸收高峰为波长680nm处。至少包括12条多肽链。位于基粒与基质非接触区域的类囊体膜上。包括1个集光复合体Ⅱ(light-hawestingcomnplexⅡ,LHCⅡ)、1个反应中心和1个含锰原子的放氧复合体(oxygenevolvingcomplex)。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pheophytin)及质体醌(plastoquinone)。4.细胞色素b6/f复合体(cytb6/fcomplex)可能以二聚体形成存在,每个单体含有4个不同的亚基:细胞色素b6(b563)、细胞色素f、铁硫蛋白、以及亚基Ⅳ(是质体醌的结合蛋白)。5.光系统Ⅰ(PSI),又称P700

能被波长700nm的光激发。包含多条肽链,位于基粒与基质接触区和基质类囊体膜中。由集光复合体Ⅰ和作用中心构成。结合100个左右叶绿素分子、除了几个特殊的叶绿素为中心色素外,其它叶绿素都是天线色素。三种电子载体分别为A0(一个chla分子)、A1(为维生素K1)及3个不同的4Fe-4S。3.光系统Ⅱ(PSⅡ),又称P680

1、P680接受能量后,由基态变为激发态(P680*),然后将电子传递给去镁叶绿素(原初电子受体),P680*带正电荷,从原初电子供体Z(反应中心D1蛋白上的一个酪氨酸侧链)得到电子而还原;Z+再从放氧复合体上获取电子;氧化态的放氧复合体从水中获取电子,使水光解。

2H2O→O2+4H++4e2、去镁叶绿素将电子传给D2上结合的QA,QA又迅速将电子传给D1上的

QB,还原型的质体醌从光系统Ⅱ复合体上游离下来,另1个氧化态的质体醌占据其位置形成新的QB。质体醌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同时将质子由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腔。电子接着传递给位于类囊体腔一侧的含铜的蛋白质体蓝素(plastocyanin,PC)中的Cu2+,再将电子传递到

光系统Ⅰ。(二)光反应与电子传递 1、P680接受能量后,由基态变为激发态(P680*),3、P700被光能激发后释放出来的高能电子沿着A0→

A1→4Fe-4S的方向依次传递,从类囊体腔一侧传向类囊体基质一侧的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最后在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的作用下,将电子传给NADP+,形成NADPH。失去电子的P700从PC处获取电子而还原。3、P700被光能激发后释放出来的高能电子沿着A0→A1

电子传递的特点----最初电子供体是H2O,最终电子受体是NADP+。----电子传递链中唯一的H+-pump是cytb6f复合物。----类囊体腔的质子梯度比叶绿体基质高,该梯度产生的原因归功于:H2O光解、cytb6f的H+-pump、

NADPH的形成。----ATP、NADPH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电子传递的特点----最初电子供体是H2O,最Changesinredoxpotentialduringphotosynthesis.ChangesinredoxpotentialdurPSIandPSIIPSIandPSII3、光合磷酸化(1)一对电子从P680经P700传至NADP+,在类囊体腔中增加4个H+。2个来源于H2O光解,2个由PQ从基质转移而来,在基质中一个H+又被用于还原NADP+,所以类囊体腔内有较高的H+(pH≈5,基质pH≈8),形成质子动力势。H+经ATP合酶,渗入基质、推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2)ATP合酶,即CF1-F0偶联因子,结构类似于线粒体ATP合酶。CF1同样由5种亚基组成α3β3γδε的结构。CF0嵌在膜中,由4种亚基构成,是质子通过类囊体膜的通道。3、光合磷酸化(1)一对电子从P680经P700传至NADP(3)光合磷酸化类型:电子沿光合电子传递链传递时,分为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和循环式光合磷酸化两条通路。----电子呈Z形传递的过程称为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当植物在缺乏NADP+时,高能电子在PSⅠ被光能激发后经cytb6f复合物回到PSⅠ。结果是不裂解H2O产生O2,不形成NADPH,只产生H+跨膜梯度,即能合成ATP,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3)光合磷酸化类型:电子沿光合电子传递链传递时,分为非循环Light-dependentreaction:Electrontransportinthethylakoidmembraneandnoncyclicphotophosphorylation:Light-dependentreaction:Elec

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使CO2还原为糖类等有机物,即将活跃的化学能最后转换为稳定的化学能,积存于有机物中。这一过程不直接需要光(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1、卡尔文循环(Calvincycle)(C3途径):CO2受体为RuBP,最初产物为3-磷酸甘油酸(PGA)。2、C4途径(亦称哈奇-斯莱克(Hatch-Slack)途径):CO2受体为PEP,最初产物为草酰乙酸(OAA)。3、景天酸代谢途径(Crassulaceanacidmetabolismpathway,CAM途径):夜间固定CO2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CO2,进行CO2固定。(三)暗反应(碳固定) 利用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使CO2还原为糖类1、C3途径1、C3途径磷酸丙糖磷酸丙糖第三节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念: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线粒体与叶绿体都是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的场所,两者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①均由两层膜包被而成,但内外膜的性质、结构有显著的差异。②均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具有自身的DNA和蛋白质合成体系。因此绿色植物的细胞内存在3个遗传系统。第三节线粒体和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半自主性细胞器的概A.Comparisonofamitochondrionandachloroplast.

叶绿体内膜并不向内折叠成嵴;内膜不含电子传递链;除了膜间隙、基质外,还有类囊体腔;捕光系统、电子传递链和ATP合成酶都位于类囊体膜上。A.Comparisonofamitochondri

线粒体

叶绿体基质

基质外膜内膜类囊体膜ATP合成酶线粒体叶绿体基质基质外膜内膜类囊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一)mtDNA/ctDNA形状、数量、大小

◆双链环状(除绿藻mtDNA,草履虫mtDNA)

◆mtDNA大小在动物中变化不大,但在植物中变化较大;高等植物

120kbp~200kbp;

◆人mtDNA:16,569bp,37个基因(编码12S,16SrRNA;22种tRNA;

13种多肽:NADH脱氢酶7个亚基,cytb-c1复合物中1个cytb,细胞色素C氧化酶3个亚基,ATP合成酶2个F0亚基)(二)mtDNA和ct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三)mtDNA复制的时间主要在细胞周期的S期及G2期,DNA先复制,随后线粒体分裂。ctDNA复制的时间在G1期。复制仍受核控制。一、线粒体和叶绿体的DNA(一)mtDNA/ctDNA形状二、线粒体与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蛋白质的种类十分有限●线粒体或叶绿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不同来源的线粒体基因,其表达产物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参加叶绿体组成的蛋白质来源有3种情况: ◆由ctDNA编码,在叶绿体核糖体上合成; ◆由核DNA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 ◆由核DNA编码,在叶绿体核糖体上合成。二、线粒体与叶绿体的蛋白质合成●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蛋白质●酵母线粒体的主要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酵母线粒体的主要酶复合物的生物合成●线粒体或叶绿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柠檬酸●线粒体或叶绿体蛋白质合成体系对核基因组具有依赖性柠檬酸三、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三、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的运送与组装(一)线粒体蛋白质的转运线粒体具有1000多种蛋白质,其自身合成的仅十余种,因此大量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线粒体前体蛋白质在运输以前,以未折叠的形式存在,N端有一段信号序列称为导肽或引肽,完成转运后被信号肽酶(signalpeptidase)切除,就成为成熟蛋白,这种现象就叫做后转译(posttranslation)。信号肽的特点是:多位于肽链的N端,由大约20个氨基酸构成;形成一个两性α螺旋,带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和不带电荷的疏水氨基酸残基分别位于螺旋的两侧;对所牵引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要求。(一)线粒体蛋白质的转运线粒体具有1000多种蛋白质,其自身定位于线粒体基质的蛋白跨膜转运过程图解定位于线粒体基质的蛋白跨膜转运过程图解二、叶绿体的蛋白质转运

叶绿体蛋白转运运输机理与线粒体的相似。如:都发生后转译;每一种膜上有特定的转位因子(TOC、TIC、SEC);具有接触点(contactsite);需要能量,同样利用ATP和质子动力势;前体蛋白N端有信号序列,使用后被信号肽酶切除。但两者的蛋白质转运体系中除了某些hsp分子相同外,转位因子复合体是不同的。二、叶绿体的蛋白质转运叶绿体蛋白转运运输细胞生物学-第6章-细胞的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课件第四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第四节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与起源一、线粒体的增殖●线粒体的增殖是通过已有的线粒体的分裂,有以下几种形式:1、间壁分离:分裂时先由内膜向中心皱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