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用_第1页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用_第2页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用_第3页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用_第4页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用第1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梅山高级中学韩菊仙第2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资料诺贝尔化学奖1918年颁给了德国化学家

哈伯(F.Haber)1931年颁给了德国化学家

波施(C.Bosch)哈伯(F.Haber)(1868-1934)

是他发明了合成氨方法,并投入了生产;

是他发明了合成氨廉价的催化剂,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生产成本明显降低。第3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历程1、用N2、H2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生产,曾是一个很艰巨的课题。①1900年,法国化学家勒夏特列认为,N2、H2可以在高压下直接化合成氨。但在用实验验证时发生了爆炸,于是他觉得有危险,放弃了研究。②稍后,德国化学家能斯特,通过计算认为合成氨不能实现。使合成氨又惨遭厄运。③德国化学家哈伯知难而进,1908年7月在实验室第4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用N2、H2

在600℃、200个大气压,合成出氨,产率为2%。1911—1913年短短两年内产率不仅提高了,而且合成出了1000吨液氨。1918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以后,合成氨技术又有了很多改进,使合成氨产量不断提高。

我国有合成氨生产企业570多家,其中2004年产量达30万吨以上的有30家,超过50万吨的已有4家。预计今年全国合成氨产量有可能超过4600万吨,比上年增产约380万吨。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合成氨生产情况怎样?第5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假如你自己就是一个合成氨工厂的厂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对整个生产过程会有怎样的要求?(常温常压下,合成氨的反应进行得非常慢,几乎不能觉察P57)提高单位工作时间内产品的产量以及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合成氨的生产效益。第6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问题1]请同学们写出合成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这个反应有什么特点?特点:a、可逆反应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正反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第7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问题2]要提高合成氨的生产效益,具体应从哪些方面来考虑?要使氨生成得更快(即提高单位时间里氨的产量)

——化学反应速率问题要使氨生成得更多(即提高平衡混合物里氨的含量)

——化学平衡问题提高合成氨的生产效益第8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讨论]针对反应特点,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说明要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应采取哪些措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说明要提高平衡混合物中氨气的含量,应采取哪些措施?合成氨反应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使NH3生成得快(从反应速率分析)使NH3生成得多(从化学平衡分析)压强温度催化剂浓度目的选择条件高压高温使用催化剂增大反应物浓度高压低温无影响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生成物浓度第9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请同学们对比下表的实验数据,检查自己的理论推断是否正确。第10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分别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个角度分析合成氨的合适条件。

结论从反应速率的角度看: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化学反应越快,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反应加快,单位时间内生成的NH3越多;从化学平衡的角度看:高压、低温,平衡时生成物NH3的含量(体积分数)高。第11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讨论]1、既然增大压强可提高反应速率,又可提高氨的含量,那么在合成氨工业中压强是否越大越好?2、既然降低温度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那么在合成氨工业中温度是否越低越好?3、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没有影响,在合成氨工业中是否需要使用催化剂?一、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提示]综合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再根据工业生产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条件条件条件条件第12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讨论]从表2-3数据表明,即使在500ºC和30MPa的条件下,平衡混和物中氨的含量仅达26.4%,即转化率仍不够大,为了使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提高N2、H2的转化率,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条件第13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使用催化剂:可以大大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生产效率,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合成氨的适宜条件选择合适的温度:500℃左右,提高反应速率,又是合成氨催化剂的活性温度;选择合适的压强:20MPa~50MPa,有利于氨的合成,该压强下进行生产,对动力、材料、设备等来说正合适。浓度:将氨气液化后及时分离出来,所得原料气(过量N2、H2)循环使用,并及时补充N2、H2返回讨论9返回讨论10第14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合成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N2+3H22NH3铁触媒500ºC20MPa----50MPa第15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6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合成氨工业的主要流程:第17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合成氨生产示意图第18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氢氮混和气水冷器循环压缩机合成氨简要流程示意图液氨合成塔氨分离器第19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讨论]工业上选择适宜化工生产条件要坚持什么原则?选择适宜生产条件原则1、注意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致性,还要注意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矛盾性;2、既要注意温度、催化剂对速率影响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催化剂的活性对温度的限制;3、既要注意理论上的需要,又要注意实践中的可能性第20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小结]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压强:20MPa---50MPa温度:500ºC左右催化剂:铁触媒浓度:将氨气液化后及时分离出来,所得原料气(过量N2、H2)循环使用,并及时补充N2、H2N2+3H22NH3铁触媒500ºC20MPa----50MPa合成氨的反应原理:思考题练习题背景资料第21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练习】

硫酸工业中有一步反应为:2SO2(g)+O2(g)2SO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合成氨反应为:(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两个反应的条件是否相同?从化学平衡角度分析两个反应特点是否相同?试分析其中原因。5000C

V2O5N2+3H22NH3Fe、5000C20MPa~50MPa(已知常压下平衡时SO3的体积分数为91﹪)第22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巩固练习1.对于合成氨的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和施加高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都能提高反应速率,都对化学平衡状态无影响B.都对化学平衡状态有影响,都不影响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C.都能缩短达到平衡状态的时间,只有压强对化学平衡状态有影响D催化剂能缩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所用的时间,而压强无此作用C返回小结第23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2、在一密闭容器中,N2、H2合成氨的反应已达到平衡。此时再往容器中通入一定量N2,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当反应再次达到平衡时,与第一次平衡状态相比()(A)NH3的百分含量增大(B)NH3的浓度增大(C)H2的转化率提高(D)N2的转化率提高BC第24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在合成氨工业中,为增加NH3的日产量,下列变化过程不能使平衡向右移动的是:()(A)不断将NH3分离出来(B)使用催化剂(C)采用500℃左右的高温(D)采用20

MPa----

50MPa的压强BC第25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4、在合成氨时,可以提高H2转化率的措施是()(A)延长反应时间(B)充入过量H2(C)充入过量N2(D)升高温度C第26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5、关于氨的合成工业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合成塔出来的气体,其中氨一般占15%,所以生产氨的工业的效率都很低(B)由于NH3易液化,N2、H2可循环使用,则总的说来氨的产率很高(C)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温度控制在500℃左右,目的是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D)合成氨工业采用20

MPa----50MPa,是因该条件下催化剂的活性最好B第27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6、在一定条件下,将N2和H2的混和气体通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列图像表示正确的是:

()AC(A)(B)(C)(D)第28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背景资料]哈伯和哈伯法合成氨19世纪以前,一些有远见的化学家指出:考虑到将来的粮食问题,为了使子孙后代免于饥饿,我们必须寄希望于科学家能实现大气固氮。因此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纪初成为一项受到众多科学家注目和关切的重大课题。哈伯就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

返回前景第29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利用氮、氢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1795年有人试图在常压下进行氨合成,后来又有人在50个大气压下试验,结果都失败了。19世纪下半叶,物理化学的巨大进展,使人们认识到由氮、氢合成氨的反应是可逆的,增加压力将使反应推向生成氨的方向:提高温度会将反应移向相反的方向,然而温度过低又使反应速度过小;催化剂对反应将产生重要影响。这实际上就为合成氨的试验提供了理论指导。当时物理化学的权威、德国的能斯特就明确指出:氮和氢在高压条件下是能够合成氨的,并提供了一些实验数据。法国化学家勒夏特里第一个试图进行高压合成氨的实验,但是由于氮氢混和气中混进了氧气,引起了爆炸,使他放弃了这一危险的实验。在物理化学研究领域有很好基础的哈伯决心攻克这一令人生畏的难题。返回前景第30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哈伯首先进行一系列实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物理化学条件。在实验中他所取得的某些数据与能斯特的有所不同,他并不盲从权威,而是依靠实验来检验,终于证实了能斯特的计算是错误的。在一位来自英国的学生洛森诺的协助下,哈伯成功地设计出一套适合于高压实验的装置和合成氨的工艺流程,这流程是:在炽热的焦炭上方吹入水蒸汽,可以获得几乎等体积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其中的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一步与水蒸汽反应,得到二氧化碳和氢气。然后将混和气体在一定压力下溶于水,二氧化碳被吸收,就制得了较纯净的氢气。同样将水蒸汽与适量的空气混和通过红热的炭,空气中的氧和碳便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被吸收除掉,从而得到了所需要的氮气。返回前景第31页,课件共35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氮气和氢气的混和气体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但什么样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为最佳?以什么样的催化剂为最好?这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探索。以楔而不舍的精神,经过不断的实验和计算,哈伯终于在1909年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果。这就是在600℃的高温、200个大气压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约为8%的合成氨。8%的转化率不算高,当然会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哈怕知道合成氨反应不可能达到象硫酸生产那么高的转化率,在硫酸生产中二氧化硫氧化反应的转化率几乎接近于100%。怎么办?哈伯认为若能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并从这个循环中不断地把反应生成的氨分离出来,则这个工艺过程是可行的。于是他成功地设计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这就是合成氨的哈伯法。

返回小结返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