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寄生虫实验四_第1页
病原寄生虫实验四_第2页
病原寄生虫实验四_第3页
病原寄生虫实验四_第4页
病原寄生虫实验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囊虫病的感染方式自体内感染:将寄生在自己肠道的孕节反入胃中引起感染;自体外感染: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引起感染异体(外来)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引起感染囊虫病的感染阶段:猪带绦虫虫卵猪带绦虫驱虫时注意:要及早治疗、彻底治疗。防止呕吐,避免孕节返流回胃致囊尾蚴病。必须驱出头节(治愈与否的标准)。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蛔虫、鞭虫成虫、虫卵的形态特点2、认识二者的生活史3、掌握人曼氏裂头蚴病的传播方式及裂头蚴在蛙肉中的形态特点。实验四:蛔虫、鞭虫、曼氏迭宫绦虫蛔虫形态1.成虫长圆柱形近似蚯蚓雌雄异体雌大雄小蛔虫成虫

雌虫长20~35cm,尾端钝圆生殖器官为双管型子宫输卵管卵巢原体腔阴道生殖孔

雄虫长20~31cm,尾端向腹面弯曲生殖器官为单管型,末端有一对镰状交合刺交合刺睾丸输精管储精囊蛔虫的唇瓣和唇齿虫卵受精蛔虫卵:棕黄色、短椭圆形、60×45um

壳厚、蛋白质膜波浪形、1个卵细胞,壳与细胞之间有新月形空隙未受精蛔虫卵:棕黄色、长椭圆形、90×40um

壳厚、蛋白质膜波浪形、内有屈光颗粒脱蛋白质膜卵:透明无色感染期虫卵:内有一条幼虫虫卵壳质层大小

形状

颜色

内含物其它(蛋白质膜)蛋白质膜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蛋白质膜毛首鞭形线虫(鞭虫)

P160Trichuris

trichiura一、形态1.成虫

外形似马鞭,前端细长,后端明显粗大口腔极小,具有2个半月形唇瓣。在两唇瓣间有一尖刀状口矛雌虫长35~50mm雄虫长30~45mm

二性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雄虫雌虫2.虫卵外形:纺锤形大小:50~54x22~23颜色:黄褐色卵壳:较厚,两端具盖塞内含物:一个尚未分裂的卵细胞盖塞卵细胞卵壳二、生活史感染期虫卵虫卵幼虫

与蛔虫相似,主要不同在于幼虫无需经肝、肺移行(小肠)成虫(盲肠)肠粘膜10±外界土壤3~5w回盲部小肠感染期虫卵人体内1~3M经口

生活史特点:宿主

人土源性线虫感染期感染途径寄生部位感染期虫卵经口盲肠(重感时,可上行或下移)6.幼虫无需经体内移行三、致病1.致病机理虫体的机械损伤和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肠壁粘膜组织充血、水肿或出血等慢性炎症反应肠壁组织增厚,肉芽肿少数患者重度感染者可致慢性失血2.临床表现⑴病变和症状的轻重与受染虫体数量的多少和人体的机能有关⑵轻度感染多无明显症状⑶重度感染者:头晕、腹痛、慢性腹泻、大便隐血或带有鲜血,、食欲减退、虚弱、消瘦、贫血及并发症等⑷儿童重度感染者可导致直肠脱垂儿童直肠脱垂四、实验诊断

粪检 直接涂片法沉淀集卵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定量透明法

反复检查,提高检出率五、流行1.分布:较广,在热带和温带地区多与蛔虫感染同时存在,但感染率一般不及蛔虫高估计世界感染人数为9亿。中国平均感染率为4.63%。感染率最高是海南31.35%,其次是广西11.37%,贵州

10.77%,福建10.34%,山东9.89%,湖北7.38%,四川8.06%,广东5.70%.鞭虫感染的地区分布2.

流行环节与因素与蛔虫相似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然因素:适宜的温度,荫蔽潮湿的环境,氧气充足等有利于鞭虫卵的发育虫卵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如蛔虫卵(如干旱、低温等;南方感染率明显高于北方干旱地)六、防治防治原则与蛔虫基本相同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好保护饮水的清洁和加强粪便的管理工作治疗病人和带虫者:阿苯达唑 甲苯达唑一、形态:成虫:长60~100cm

宽0.5~0.6cm头节:指状,背腹面各有一纵行的吸槽。链体:有1000个节片,均宽大于长,成节与孕节结构基本相似,中部有一螺旋状盘曲的子宫曼氏迭宫绦虫(P124)裂头蚴:长带状,约10-30cm,白色,头节与成虫相似,但虫体不分节,具横皱褶,活时伸缩能力很强。虫卵原尾蚴裂头蚴 成虫成虫(猫科动物)小肠入水钩球蚴2~5周3~11天剑水蚤人喝生水裂头蚴病3周生食蛙肉生食蛇、鸟、猪转续宿主:蛇、猪、鸟蝌蚪

蛙生活史12345

人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和终宿主感染途径:经口、经皮肤感染期是原尾蚴、裂头蚴生活史需经多个宿主转换,第一中间宿

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是蝌蚪或蛙,终宿主是猫、犬等转续宿主多有蛇、猪、鸟等成虫:寄生人体机会较少,症状轻三、致病感染裂头蚴方式:、局部敷贴生蛙肉,经皮肤感染;、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蛇、蛙、鸡或猪肉等;、饮生水食入感染的剑水蚤。常见的裂头蚴病1.眼裂头蚴病(占80%)2.皮下裂头蚴病(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3.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

4.脑裂头蚴病

5.内脏裂头蚴病眼裂头蚴病出现眼睑肿胀,

结膜充血、水肿、畏光、流泪等发生部位颊部为最多症状:局部包块,皮肤瘙痒、有虫爬感口腔颌面裂头蚴病成虫感染:粪检裂头蚴病:询问病史、活检、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四、实验诊断分布:成虫感染散在发生,我国报道近21例。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及东南亚各国,欧、美、澳等地也有记录。我国已有近千例,

广东排首位。五、流行与分布六、防治成虫感染可用吡喹酮、阿苯达唑等驱虫

裂头蚴主要靠手术摘除,也可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