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尺一课时教案(合集)_第1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尺一课时教案(合集)_第2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尺一课时教案(合集)_第3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尺一课时教案(合集)_第4页
六年级数学下册4比例尺一课时教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比例尺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2.学会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体会比例尺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重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难点:设未知数时应注意长度单位的统一。课件。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扩大,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1.讲授比例尺的意义。(1)教师讲解: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就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板书:=比例尺)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2)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和机器零件图纸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3)最后教师指出: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分母)应化简成“1”。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改写。把教材中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1)说一说方法。(2)改写。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cm∶50km=1cm∶5000000cm=1∶50000003.讲授例1。师:知道了比例尺的意义,你能自己算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吗?试一试。(课件出示:教材例1题)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比例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你是怎样想的?结果怎样?跟大家说说。生: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这一公式我们知道要算一幅图的比例尺,必须先知道这幅图中两点之间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已知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厘米,所以这幅图的比例尺是2.4厘米:120千米=2.4∶12000000=1∶5000000。(多给学生机会说一说,只要正确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4.讲授例2。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吗?先说说下面的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课件出示:教材例2)生:已知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30000,图上距离是77cm,要求北京地铁2号线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师:这个问题怎么解答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会说:•从比例尺我们可以知道,这幅图中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30000cm,那么图上距离2cm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30000cm的2倍,图上距离3cm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30000cm的3倍……所以图上距离77cm表示的实际距离就是30000cm的77倍,可以用算式计算30000×77=2310000(cm)=23.1(km),即北京地铁2号线的实际长度大约是23.1千米。•我们可以根据比例尺的公式,设北京地铁2号线的实际长度大约是x厘米,这样就可以写出比例式77∶x=1∶30000,然后解比例,就能求出北京地铁2号线的实际长度大约是2130000厘米,也就是21.3千米。……只要学生讲解正确、叙述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表扬。5.教学例3。师: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画图的问题,看你能行吗?(课件出示:教材例3)学生读题。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要想解决问题,该怎么做呢?生:要想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我们首先就要算出相关的图上距离。师:该怎样计算图上距离呢?生:根据“=比例尺”,推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可以求出图上距离,知道图上距离后,根据叙述语言就能画出平面图了。师:自己试着做一做。学生尝试独立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画图结果;给予解答正确的学生以表扬和鼓励。【设计意图:运用实例,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同时,借助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解决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既让不同学生学不同的数学,又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比例尺A类1.在地面上1000米的距离,在平面图上只画10厘米,所用的比例尺是多少?2.图上2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3.在地图上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50千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4.根据例题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5.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考查知识点:比例尺;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B类1.判断。(下列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2.5厘米。(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2.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厘米,计算一下,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考查知识点:比例尺;能力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1.1∶100002.1∶500003.1∶50000004.略5.1∶6000000B类:1.(1)(2)(3)2.170千米教材习题第52页“做一做”2cm∶5mm=20∶5=4∶1第52页“做一做”1∶60000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的距离是3cm600×3=1800(m)第53页“做一做”80m=8000cm8000×=4cm60m=6000cm6000×=3cm第54页“练习十”1.2.4m=400cm4∶400=1∶1003.(1)图上距离6cm18000m=1800000cm6∶1800000=1∶300000(2)4.图上距离3cm3cm=30mm30∶5=6∶15.5000000×3.4=17000000(cm)17000000cm=170km6.略7.1900km=190000000cm190000000×=4.75(cm)8.3.6cm22.5cm9000km9~12.略数学思考1.通过画图、列表等直观手段,使学生能进行推理、判断并从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进而得出结论。2.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体会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重点:通过画图,使学生能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难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课件。师: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数学的魅力就在于思考,经过思考探究,得出的结论再运用到生活中,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在体会到成功喜悦的时候,数学就展现了它独有的魅力!1.出示教材第1题。(1)读题,理解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每两点之间都能连一条线段。(2)质疑:6个点到底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呢?你有什么好方法找到答案吗?学生:动手画一画,连一连。(3)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规律。启发谈话:动手画一画、连一连是个好方法,那么是直接画6个点、8个点去连、去数,还是从2个点、3个点开始寻找规律呢?①课件出示操作要求。要求:•从2个点开始画,逐渐增加点数,找一找规律。•边画边按要求填表。•通过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把自己的发现和小组同学说一说。表格如下:点数··—增加条数总条数1②交流汇报。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从2个点开始。(板书:2个点共连1条)生:3个点共连3条。师:这3条线段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一条线段。前面有2个点,就增加2条,所以有3条)〔板书:3个点共连1+2=3(条)〕生:4个点共连6条。师:这6条线段又是怎么得到的?(增加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和前面已有的每个点都连一条线段。前面有3个点,就增加3条,所以共有6条)〔板书:4个点共连1+2+3=6(条)〕师:观察算式,6条是从1开始的几个什么样的数相加的?生:从1开始的3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板书)师:你们能快速说出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吗?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自然数相加?〔板书:5个点共连1+2+3+4=10(条)〕(从1开始的4个连续自然数相加)师:6个、8个、12个、20个点能连多少条线段?你能自己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生:6个点共连1+2+3+4+5=15(条)(从1开始的5个连续自然数相加)8个点共连1+2+3+4+5+6+7=28(条)(从1开始的7个连续自然数相加)12个点共连1+2+3+4+5+6+7+8+9+10+11=66(条)(从1开始的1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20个点共连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190(条)(从1开始的19个连续自然数相加)③总结规律。师:如果有n个点,你能说出可以连多少条线段吗?你会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讨论后,得出规律。教师小结:本题的规律也可以用字母表示,n个点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的(n-1)个连续自然数相加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用算式表示为1+2+3+4+5+…+(n-1)。2.出示教第2题。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1)读题,理解题意。师:①三个班一共有几个班长?分别用什么表示的?(6个班长,A、B、C、D、E、F表示三个班的6个班长)②“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通过这句话你能了解到什么信息?(开班长会时,同一个班的两位班长不同时参加)③题中还有哪句话能让你了解到一些信息?生: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B、C三位班长不同班;第二次到会的有B、D、E,说明B、D、E三位班长不同班;第三次到会的有A、E、F,说明A、E、F三位班长不同班。师:同学们把题目中所反映的信息都想清楚、弄明白了,我们就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师:这些信息条件都孤立地放在那里,不便于观察、思考。有没有什么方法能使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生: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的方法。(2)课件逐步出示表格内容。教师边介绍边出示:竖栏表示次数,横栏表示6位班长,中间部分表示每位班长在哪次参加班长会的情况。ABCDEF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教师示范填写第一次的情况。用“1”表示到会,用“0”表示没到会,也可以用“”表示到会,用“✕”表示没到会。学生填写第二次、第三次的情况。(3)根据表格条件,先独立思考,分析推理,然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4)学生汇报。ABCDEF第一次111000第二次010110第三次100011生1:从前两次到会的情况看,B去了两次,第一次和A、C,第二次和D、E,没有和F一起开会,所以B和F同班。同理,A去了两次,第一次和B、C,第三次和E、F,只有D两次都没到会,说明A和D同班。因为B和F同班,A和D同班,所以剩下的C和E同班。生2:从第二次到会者是B、D、E的情况来看,排除了B、D与E同班;从第三次到会者是A、E、F的情况来看,排除了A、F与E同班。所以C与E同班。从第一次到会者是A、B、C的情况来看,排除了B、C与A同班;从第三次到会者是A、E、F的情况来看,排除了E、F与A同班。所以D与A同班。知道了C与E同班、D与A同班,所以剩下的B与F同班。(5)小结:从已知条件可以看出,A、B、E各到会两次,因此A、B、E都可以作为“突破口”,从A或B(或E)入手推理。实际上,只要找到A、B分别与谁同班,剩下的两位就一定同班,不用再作推理。3.出示教材第3题。师: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生:一般情况下,我们是用一种符号替换另一种符号,这样一个等式中出现的就只有一种符号,我们才能依据倍数关系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就叫做等量代换。师:题目(1)中该怎样替换呢?生:一个△等于三个□的和,所以△+□=24就可以变为□+□+□+□=24,即□=24÷4=6,那么△=6×3=18。师:题目(2)中也能这样等量代换吗?该怎么办呢?生:不能采用等量代换。但是因为两个等式都等于160,所以可以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然后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等式仍然成立,即○=◎。4.出示教材第4题。师: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生:180°的角就是平角;平角的形状像一条直线,但是它是由两条射线和一个顶点构成的,而直线上没有顶点。师:你能看图回答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4题图)生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即∠1和∠2,∠2和∠3,∠3和∠4,∠4和∠1,这样一共能组成4个平角。生2:因为∠1和∠2、∠2和∠3都能组成平角,也就是说∠1=180°-∠2,∠3=180°-∠2,所以∠1=∠3。【设计意图:渗透“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规律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学生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数学思考A类有一个立方体,六个面上分别写着数字1、2、3、4、5、6。有三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结果如右图所示,这个立方体每相对两个面上的数字各是几?(考查知识点:数学思考;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具体问题)B类李明、小英、王浩、张强在西瓜、香瓜、梨、苹果中各选一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李明喜欢吃树上的水果,小英喜欢吃苹果和香瓜,王浩除了苹果以外都喜欢吃,张强不爱吃小英不喜欢的水果和苹果。如果要他们4个人各选择一种互不相同的水果,那么他们分别会选择什么水果?(考查知识点:数学思考;能力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作业新设计A类:通过观察,发现1的对面不是数字4、6,也不是数字2、3,则1的对面必然是数字5。3的对面不是数字1、2也不是数字4、5,则3的对面肯定是数字6。因此,2的对面必然是数字4。B类:画表,先将每个人不喜欢的水果画上“✕”,喜欢的水果画上“”,由于题目要求4个人要各选一种互不相同的水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张强只喜欢吃香瓜,可知小英不能选香瓜,只能选苹果,李明只能选梨,王浩只能选西瓜。

思考顺序:张强(香瓜)、小英(苹果)、李明(梨)、王浩(西瓜)。西瓜香瓜梨苹果李明✕✕小英✕✕王浩✕张强✕✕✕教材习题第99页“做一做”(1)第7幅图有49个棋子,第15幅图有225个棋子。(2)*第n幅图有n2个棋子。第100页“做一做”王阿姨是教师;丁叔叔是医生;刘阿姨和李叔叔是工人。第102页“练习二十二”1.(1)4166(2)1216322.(1)平行四边形(2)摆第7个图形需要15根小棒。(3)摆第n个图形需要用(1+2n)根小棒。3.55÷6=9(组)……1(面)第55面彩旗是红色的。100÷6=16(组)……4(面)第100面彩旗是绿色的。4.540°720°多边形内角和=180°×(边数-2)(2)一个九边形的内角和是1260°。(3)*一个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n-2)。5.一共有8种站法:(1)小明、小莉、小刚、小芳。(2)小明、小芳、小刚、小莉。(3)小刚、小莉、小明、小芳。(4)小刚、小芳、小明、小莉。(5)小莉、小明、小芳、小刚。(6)小莉、小刚、小芳、小明。(7)小芳、小刚、小莉、小明。(8)小芳、小明、小莉、小刚。6.3号是第一名;4号是第二名;2号是第三名;1号是第四名。7.主谋是丙。8.(1)○=37□=54△=9(2)○=2□=10△=229.(1)∠3和∠4拼成的是平角。(2)因为三角形ABC的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