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2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考点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考点2:教育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考点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段◆考点4: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3(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考点5:教育的起源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米丁斯基、凯洛夫主张※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4◆考点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无等级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考点7:古代社会的教育教育内容六艺庠序校(礼乐射御书数)《吠陀》为主的经古印度典、经义外国文字、书写、执政能古埃及文士学校力以吏为师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夏、商、西周宗教教育学校名称以僧为师备注古儒5军事体育斯军事体育巴达古希腊崇文政治、哲学、文学艺崇文术、体操等学校名称备注教育内容学校名称备注春秋战国私学以儒、墨为主的显学“独尊儒术”官学私学“独尊儒术”官学私学汉代征辟制征辟制科举制六学二馆分科教学(经、史、科举制六学二馆律、书、数)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七艺(三科、四学)培养教师和6僧侣骑士学校七技培养封建骑士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考点8:20世纪以后的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7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第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教育各时期发展特点特点特点无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教法单一教育阶级性和等级性;与生产劳动相分离;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现代社会的教育20世纪以后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古代社会的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班级授课制原始社会的8的教育◆考点9: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1.萌芽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着作A.中国(1)《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学专着“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教学要循序渐进(2)孔子——《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B.西方9(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启发性原则)(3)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4)昆体良:《论演说家教育》(也叫《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学专着,世界上最早研究教学法的书◆考点11:教育学的创立阶段★人物人物着作教育观点培根《新工具》1.科学归纳法2.首次指出“教育学”应独立夸美纽斯1.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大教学论》之父”)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康德《康德论教“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最早在大学讲授教育。“教育心理学化”《林哈德与葛“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笃德》1.伦理学和心理学;赫尔巴特2.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普通教育育学之父”)育学之父”)4.教育性教学原则(德育1.新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民主主义与杜威心、活动中心;杜威教育》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2.科学知识最有价值;1.“培根首提出,纽斯来实现,巴特再规范”;《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3.“五四三民,巴普传教,伦心科规”(赫尔巴特五四:五段四阶教学4.“杜子疼—三中—主四即—进五步—实用”(杜威三中:三中心;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进:进步教育学(和赫◆考点1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2)克鲁普斯卡娅(列宁的老婆):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3)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对我国建国后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着作。◆考点13: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1)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2)布鲁纳: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4)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巧记:谓全面和谐斯基。专题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考点1: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考点2: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教育投入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考点3: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2)教育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1)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舒尔茨观点:舒尔茨认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2)社会化理论----提出者:鲍尔斯和金蒂斯观点:学校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社会化功能”。◆考点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考点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3.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考点6: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可以再细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专题三教育与人的发展◆考点1:人的发展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考点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启示: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启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考点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内在需要代表人物: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霍尔2.外铄论——外在力量代表人物:荀子(“人之初,性本恶”)、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4: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内部因素遗传——可能性(物质前提)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外部因素环境——现实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主导作用(为什么)(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概念】(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专题四教育制度◆考点1:教育制度的概念1.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2.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它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考点2:学制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考点3: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发展趋势:双轨学制在向分支性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考点4: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学制名称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地位壬寅学1902只颁布没有实施首次颁布制癸卯学1903规定男女不许同首次实施制校壬子癸丑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学制1913制1922壬戌学制沿用至解放初期以美国学制为蓝1922壬戌学制沿用至解放初期本※巧记:壬颁布,癸执行,长期戌美国◆考点5: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1.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考点6:义务教育制度1.概念: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制年限:多种形式并存——“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专题五教育目的◆考点2: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1.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观点: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有位公民拨(柏拉图)打恐(孔德)吓(赫尔巴特)电话,涂(涂尔干)害社会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观点: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有一个人,一路(福禄贝尔)啰(罗杰斯)嗦(卢梭),自然无人陪(裴斯泰洛齐)5.宗教本位论6.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7.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考点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考点4: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德育——灵魂与统帅作用2.智育——前提和支持作用3.体育——物质基础4.美育——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专题六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考点1: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教育科学研究就是以教育现象或问题为对象,运用各种科学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到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或理论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基本途径。◆考点2: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1)自然情境下的观察和实验室中的观察;(2)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3)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4)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二)调查法——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1)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2)依据调查内容,可以分为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3)依据调查的方法和手段,可以将调查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三)历史法历史法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四)实验法(1)根据实验进行的场所,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2)根据实验的目的可以分为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3)根据同一实验中自变量因素的多少,可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五)行动研究法(教师+研究者)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专题七中学课程广义的课程: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考点2:课程的分类分类标分类标准分科课程组织方学科整合,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式又称经验课程,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课程特点活动课程实施要课程求求选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所有国民的共同基设计开发主体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学校教师主导开发,家长、学生、社会参与。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呈现方式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考点3: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理课程理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夸美纽斯、赫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尔巴特、斯宾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塞第一,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强调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杜威、克伯屈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认为教育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问题。金蒂斯、布厄迪社会中心课程论论◆考点4: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考点5:课程目标的内涵广义上的课程目标:即教育意图=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考点7:课程内容(一)课程计划——指向学校1.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课程内容及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1)直线式教科书结构:均不重复的编排形式。(2)螺旋式教科书结构:重复出现三者关系:课程计划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考点8:课程评价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以目标为中心】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美)(1)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2)主张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评价的指向不应该只是课程计划满足目标的程度,而且更应该考虑课程计划满足实际需要的程度。3.CIPP3.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4.CES评价模式◆考点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基本理念:三维目标观、综合课程观、内容联系观、学习方式观、发展评价观、校本发展观。2.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三章中学教学专题八教学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2.教学与教育的关系——部分与整体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智育不仅可通过教学实现;教学是智育的途径之一。◆考点2: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1.形势教育(17世纪)——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2.实质教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主张:传授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理论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考点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其他略)◆考点4: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他略)◆考点5: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考点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考点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考点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教好课的前提(二)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四)课外辅导——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考点9:教学原则★1.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2.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乡土教材)——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3.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4.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顺序性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阶段性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个别差异性7.直观性教学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8.巩固性教学原则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性原则着作“君子之教,喻也。”“学不躐等。”循序渐进原“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启发性原则语》反,则不复也。”含义: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1.探究—研讨法——兰本达(美)2.纲要图式教学法——沙塔洛夫激发潜力,无意识4.非指导教学法——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移情性理解;尊重;真诚5.发现法——布鲁纳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二)国内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为主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参观法◆考点11:教学组织形式1.分类:个别指导、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设计复式教学(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特点:班、课、时。师同文馆(现北京大学)1.概念: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2.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试试功能的不根据试试功能的不同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张外部评价、内部评价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专题九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伴随:注意1.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分类种类种类目的性意志努力产生的条件或者规律无意注意无不需要主客观条件意志力有意后注有不需要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意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注意的范围(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1.感觉的特性(1)感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2)感觉后象:正后象、负后象(3)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4)感觉的相互补偿1.概念: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2.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1.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2.记忆的分类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2)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压抑说(弗洛伊德)、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3)遗忘的规律由艾宾浩斯提出;◆考点4:思维1.概念: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3.分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思维的凭借物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思维的创新性程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度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指向性4.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数量)、变通性(类型)、独创性(新奇独◆考点5:想象: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考点6: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答题备考)问题的特征——难易迁移——正负思维定势——积极与消极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的强度——中等强度专题十学习心理1.概念: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2.结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诱因)3.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4.学习动机的分类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机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外部学习动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机高尚动机核心是利他主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低级动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学习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与短期目标相联系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分类名称注释义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直接动机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间接动机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作用(1)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2)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3)耶克斯-多得森定律: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较复杂的问题,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低些--任务比较简单,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高些6.学习动机理论主要观点主要观点代表人物称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巴普洛夫、斯金纳义5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人本主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义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追求成功者(50%)和避免失麦克里兰、阿特金森需要层次理论强化理论认知主成就动理论名马斯洛行为主机理论机理论成败归三维度六因素自我效能感——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成败经验(最重要);替代性经验;言语信息;情感状态等论班杜拉败者义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成败归因维度成败归因维度可控制性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努力程√度工作难√度稳定性运气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7.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2.重视立志教育——成就动机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考点2:学习迁移1.概念: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分类分类含义例分类标准分类含义例正迁移积极的促进作用英语→德语迁移性质负迁移消极的促进作用英语→日语同一抽象和概括同一抽象和概括水果→蔬菜迁移的抽象水平的不同不同抽象和概括不同抽象和概括水果→苹果顺向迁移前摄抑制先前→后继顺向迁移前摄抑制迁移方向逆向迁移倒摄抑制后继→先前逆向迁移倒摄抑制迁移内容不同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具体内容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边长石→磊具体→具体具体迁移(特殊迁石→磊具体→具体近迁移相似的学习情境迁移范围不同远迁移极不相似的情境小鸟→飞机3.学习迁移理论(1)早期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最早);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经验类化说-贾德;关系转化说-苛勒(2)现代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布鲁纳◆考点3: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专题十一学习理论◆考点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试误说——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考点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泛化:对相似刺激作出相同反应;分化:对相似刺激作出不同反应。◆考点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1.基本观点应答性行为:刺激→反应(被动)操作性行为:反应→刺激(主动)2.强化原理行为发生频率行为发生频率给予一个愉快正强化刺激学生进步明显,教师撤销处分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摆脱厌恶刺激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无任何强化物如不予理睬例子条件3.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逃避条件作用:厌恶刺激出现回避条件作用: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考点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强化的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考点5:苛勒的完形——顿悟说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考点6: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2)教学观:(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专题十二中学生发展心理◆考点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年龄特征年龄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获得了课题的永恒性(9~12个月)前运算阶段2~7岁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形式运算阶段岁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2.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考点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和美感。◆考点3:中学生人格发展1.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高级神经活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过程精力旺盛,好冲动(张胆汁质强、不平衡活波好动,反应迅速活泼型安静稳重(牛顿、达尔粘液质行为孤僻,多愁善感弱型(抑郁型)不可遏止型(兴奋强、平衡、不强、平衡、灵活强、平衡、不气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抑郁质安静型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学前期(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专题十三中学生心理辅导◆考点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第七章中学德育专题十四中学德育◆考点1: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核心部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考点2: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1)依从(从众和服从)(2)认同(实质: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师徒与榜样一致)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对偶故事)特征特征无道德规则阶段,规则对儿童没有权威阶段5-8岁3.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客可逆性阶段8-10岁3.可根据行为动机判断对错(主观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阶段岁段年龄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道德两难故事)六阶段含义三水平六阶段含义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服从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相对功利取向相对功利取向(10-20“好孩子”定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权威。社会契约定向后习俗水平普遍伦理定向最高阶段,人命关天,生命无价看中法律的效力,法律可变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3.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4.德育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6.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政治思想,德育品德的导向;(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有话好好说(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对人,严和爱相结合(4)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正面引导,纪律约束,对事不对人(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辩证,一分为二(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校内外两方面(8)因材施教原则习班主任工作。8.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道德修养法、品德评价法。教育学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2.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3.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其中,教育者是主导地位。4.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赵体以及教育环境等。教育手段指的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既包括教育者教的方法,也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活动中运用5.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1)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促进个体个性化。教育对个体的谋生和享用功能。(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6.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泰,他提出了“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1)被统治阶级掌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通知人才的场所(2)教育从社会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教育(3)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4)学校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1)现代的学校教育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教育逐渐大众化,逐步改变了教育被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的局面,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高等教育发展迅速。(3)教学内容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内塔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科学(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到广泛的推广,基础教育得以逐渐普及。9.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的几个方面:终身化、民主化、全民化、多元化、现代1.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和科学理论,是客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解释。而教育方针政策是主观的,是一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意见。(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的思考对实践经验进行分析研究。找出成功经验2.西方的第一部教育着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名《雄辩术原理》。柏拉图《政治学》;英国哲学家培根是肩带实验科学的鼻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资产阶级教育家及其代表:英国洛克葛笃德》,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德国福禄贝尔的《人的教育》,英国斯宾塞的《教育论》,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杜维《民主主义与教育》等。3.夸美纽斯主张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把一切只是教给一切人”的口号,拓展了教育的只是范围,也提出了教育普及的思想,其《世界图解》是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4.卢梭认为越是远离社会的教育才是越好的教育。5.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秉性,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6.洛克的“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轻视国民教育。7.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拙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初中教育培养的大批劳动者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教育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民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初中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教育能为工农商各行各业劳动者奠定普通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然而,初中教育又是义务教育后面的一个阶段,因此相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在神话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方面,初中教育具有更加突出、明显的作用,在义务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2)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他们走向成熟、进入成年人行列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理和心理变化很快,身体、智力发展迅速,他们上进心强,可塑性大,间距独立性和依赖性,幼稚期和成熟期的双重属性。因此,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需要教育者良好的教育和引导,以便顺利度过这个复杂、心理冲突的阶段。特别是初中二年级,这位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重要时期。人一生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法杖过程,初中阶段的一个关键性的阶段。初中教育办得好,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为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以及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接受一定的职业只能教育培训做好准备;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打好基础;为个人使用现代社(2)全面性:主要指面向全体学生和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2.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活动。智育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智力。(3)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内容,存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4)美育是通过现实妹和艺术美的形象化形式打动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只是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1.学制:是学校教育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1902年,张百熙制定《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但是没有实行。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和荣庆等人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称葵丑学制,。1912年,蔡元培的壬子葵丑学制。1922年,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又制定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当时学制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搞定教育、各级政治学校和培训班。1958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原则。三结合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普通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定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六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并举,免费教育与不免费教育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前后相继的几个阶段,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因此,教育者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急功(2)阶段性关键词:各个阶段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发展矛盾,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相邻两个阶段个体的发展具有过渡性,但每两个阶段在生理、心理和行为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3)差异性关键词: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差异性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之间,也表现在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发展的差异性。因此,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4)不均衡性关键词: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和不同方面不均衡发展(5)互补性关键词:首先指身体的某一功能受损伤后,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超长发展来得到部分补偿;也表现在心理功能和生理功能之间。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可以预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1.主要观点:内发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外铄论荀子的性恶论洛克的白板说和华生2.主要因素(1)遗传关键词: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遗传遗传素质的胜利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这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2)环境关键词: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和实践,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3)教育关键词:教育是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外阴,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主导作用不是无限的,必须以遗传素质为基础,以外界环境为条件。因此,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关键词: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向学生提出要求,引起学生的内在需求和东(1)学校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个性化是个体独特的表现。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能够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自我能力的增强;教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同表现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发展人的独特性;教育有利于开展创造活动,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实现个体的价值。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的行为规范、内化社会的价值观、获得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并使这些社会性的价值成为自我的一部分的过程。教育的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根据社会规范和要求存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通过引导和规范个体的行为,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通过指导学生滚局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意向和角色,培养个体的职业角色意识。(2)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教育具有目的性;教育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教育具有基础性;教育具有选择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培养目标上的选择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教育方式方法和1.(1)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一方面,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培养了具有一定素养的社会公民;教育具有存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化与政治变革之间具有紧密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标志,前者又是推动后者的重要力量;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存进社会政治的变革;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2)教育的经济功能(3)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的融合功能。其次教育是存进可以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功能;教育对文化的创新功能;教育对1.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特点(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键词:不止是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还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自然实体和社会实体不是被割裂开的完整的人,因此,教育活动中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关键词:可塑性获得教育和关怀,辩证看待学生的优缺点(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关键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教师的知道对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产生着重要影响2.现代学生观(1)学生既是教育过程的课题,又是认识的主体首先,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通过……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2)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开张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据。首先,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被人尊重的权利;其次,学生的可塑性强,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才能,鼓励,尊重独立个性。10.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11.教师的地位及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关键词: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桥梁作用承前启后作用(2)教师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直接或间接创造者。教师的劳动是是个体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其实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间接创造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教师创造精神财富的表现,因此,教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发展起着关键(4)传道者。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5)授业解惑者。教师是各行各业人才的培育者。他们掌握了人类社会积淀几千年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对其进行加工的基础上,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能够帮助解除困惑。(6)管理者。教师还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组建班集体、确定目标、制定和实施各种规章制度、维持秩(7)示范者。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论和行动队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夸美纽斯曾很好的研究过这个现象。(8)父母和朋友的角色。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把教师看做自己的父母的化身,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将教师看做自己的朋友,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和人生多方面的指导。(9)研究者。教师的对象是具有生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调整工作内容和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教师需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观点、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以使自己的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并有所创新。(1)复杂性。一方面,教师教育的对象具有复杂性。学生在家庭背景、性格、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的内容和任务具有复杂性。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培养学生的智力也要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劳动能力等,实现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技能,而且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2)示范性。这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做出示范,以自己的形象影响和感化学生。教师要首先把教材中的感情和智慧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同时,教师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直(3)长期性。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知识的掌握需要长期的积累,技巧和技能的掌握也需要长期的实习和演练,品德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学习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师这种培育人的活动具有时间行长见效慢的特点,教师的教育效果并不能够马上显示出来。(4)创造性。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加工创造。这种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机智性上。这是一种教师在处理教学教育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特殊能力,特别是教师面对临时突发的意外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及时采取恰当措施的能力。(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从教育手段角度看,教师劳动主要是以个体果,也是学生学校家人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1)道德素质(2)知识素质。扎实的业务知识;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艺术;必须掌握管理方面的知识。教师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3)能力素质。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讲课能力;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14.师生关系的功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既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他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功能。(1)教育功能。师生关系本身就孕育着一定的教育,师生关系的性质不同,其教育意义也不尽相同。尊师爱生,师生之间互遵互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伦理道德,体现了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中,为师生带来积极的教育影响。(2)激励功能。尊师爱生不仅为师生代理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师生从互相尊重中感受到动力,激励他们各自朝着更高目标迈(3)调控功能。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具有调控功能。师生关系具有情感性。在通情达理的环境下,教师的教育就容易被接受,师生关系融洽,双方都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者对教育活动具有良好的调控功能。(4)社会功能。学校是社会的晴雨表,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是文明风生是明日的公民,他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水平、修养程度、师生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了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因此,师生关系的建立也要考虑到社会效果。(1)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关键词使学生具有安全感,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2)有助于学校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有助于双方认同教育目标,工作任务,有助于共同理解,减少摩(3)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1)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目的(2)教学是中学的中心工作。教育是中学的基本活动,学校培养人的目的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得到实现。学校各项工作要以教学为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教学为主,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教学为主、全面安排,这也是办好学校、办好教(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中学阶段要掌握的知识主要是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各个学科内容所体现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都是教学任务的重(2)发展中学生的智力能力和体力,提高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智力能力和体力是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教学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智力水平才能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3)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个性。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中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施加科学的世界观的影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塑造中学生的优良个性与心里品质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1.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2.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感知到理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在传授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己自身的各种能力的过程。(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是个体认识,而不是对人类社会的整体认识,教学活动是一种获得间接经验的活动;由于个体在认知、经验上的差异,教学的个体认识是不同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异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性来进行,因此这是一个特殊的过程。(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活动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惯,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教师指握知识发展智力、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3.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活动是复杂的,但其内部有着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规律性。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1)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在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下,学生才能迅速的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导的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两者互为存在的条件,统一于教学过程(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从获取经验的方式来看,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书本进行的,是一种间接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但是,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不能离开直接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组织效能和质量的重要条件。(3)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这一规律体现了想性相统一辩证关系。首先,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教育性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次,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重要教育(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能帮助学生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学生智力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智力的发展又是在教学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互为条件,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学生认知的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服从并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多种方式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教育的(2)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反映了学生在认识活动中要通过实物、模型和语言等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生形成清的表象,从而为学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法则认知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学习资料,对学习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学习,发展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3)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基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创造良好(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理解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师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从而发展学生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5)循序渐进原则。教学活动要遵循知识的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由生身心健康发展。(6)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原则。中学生在认知水平、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以及思维方式之间存在差异性,这要求教师要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贯彻这一原则,要教师充分认识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然后坚持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学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2.中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与实验法;练习19.古代:个别相授法近现代: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确定基本轮廓——德国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理论——苏联凯洛夫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理论。我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京师同文馆。20.贝尔——兰卡斯特制:这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一位牧师和教师共同提出的。主要方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然后由学生之中的一些佼佼者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当时英国社会流行的双轨制相适应,由于广大劳动者的子女只能在条件简陋、师资缺乏的初等学校学习,只能采用这种转授的学习方学组织形式教学质量比较低,难以满足大工业生产对学校提出的教育质量21.道尔顿制。这是1920年美国的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立的。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不再给学生上课,而是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向老师请教。学生按月领取教师指定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并接受检查。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环境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实践证明,脱离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学习并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随着进步主义教育的衰落,道尔顿制也逐渐销声匿迹了。22.分组教学: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与完善,但是分组的依据不是根据年龄,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分组教学有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不同组,这主要是完全打破传统的按年龄分组的方式,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教学。它的优点在于比班级授课制更切合学生是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是很难科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对待分组上,家长、老师和学校常常产生分歧;三是分组容易使快班的学生产生骄傲情绪,降低普通班和慢班的学习积极23.特朗普制。又被称为“灵活的课程表”。是美国的劳伊德·特朗普于上课、小班讨论和个别作业所占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40%、20%、和40%。采用这种方式,大班授课的老师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小班要及时指导,小班讨论的老师也要及时指导。而且,由于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时间,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多渠道道信息。外作业。26.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1)备课。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三个方面。此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自己为上课做好准备,包括复习有关知识,搜集有关资料,阅读指定的参考书,对教材进行预习。说,上好一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3)布置课外作业。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4)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是诊断学生学习情况、改进教师教学工作、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也元备课的基础。课题教学效果的测评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题教学行为。27.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它以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事件等隐私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28.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1)按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划分:诊断性评价,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成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价,又称为终结性评价。(2)按照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划分:相对性评价,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他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者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学习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绝对性评价,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他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第六章中学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2)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3)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5)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课程的制约。现代的学校教育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手段的更新变化。纵观现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课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变革,而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造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结构重大差别的重(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与革新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日益显现。尤其是现代新技术革命对学校课程的设置起着非常直接的作用。课程的编制应该考虑各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课程的制约。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重要的结构性影响。3.填空题: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学科课程;赫尔巴特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学科课程;斯宾塞从“教育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提出了实用性的学科课程;美国的博比特和查特斯分别用活动分析法和工作分析法开发了一系列学科课程,布鲁纳提出强调学科结构的学科课程。4.形式教学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官能心理学是它的理论基础。瑞士的佩斯泰洛奇是“形式教育之父”。实质教育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认为在知识的传授中包含了官能的训练,联想主义是它的基础。斯宾塞是主要代表。课程目标1.定义: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狭义的教学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补性。2.课程目标的分类:行为取向性目标。是起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和评价功能。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以学习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合适,代表是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课程目标分类学;生成性课堂目标。这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划好的,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逐渐的自然的形成的,它关注的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果,而是过程。它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它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3.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体系。4.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1.课程计划概念: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活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以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主要依据,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2.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每一门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基本规范和质量是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3.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1.课程设计:是指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或成分,从而形成特殊的课程结构的过程及其产物。课程设计的根本任务是将课程目标和经过筛选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学材料等形式。2.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3.安排课程表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校外第一节课程评价与管理1.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搜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2.课程评价的分类(1)按对象分: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狭义的课程评价。(2)按评价的主体分:自我评价和外来评价。(3)按目的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4)按参照标准或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5)按评价手段不同,分为量性评价和质性评价。(1)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2)在评价的主体上,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强调家长、学生、社会、学校和教师共同(3)在评价方法上,由总结性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由绝对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第二节现行我国中学课程1.初中课程设置的原则: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飞机液压检查净化设备相关行业投资规划报告范本
- 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 沥青下封层施工方案
- 幼儿园星级教师评选方案
- 幼儿园保育员星级评价实施方案
-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小雨沙沙沙》学情分析方案
- 电影院开业活动方案
- 关于成立电商中心的方案
- 公司疫情防控应急方案
- 校篮球队训练方案
- 第9课+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塑料改性及其产品研发生产二期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培训结果调查表模板
- 某建筑企业集团经营理念与目标(5篇)
- 关于收集员工个人信息档案工作的通知-+员工个人信息档案登记表模板
- 地磅拆除施工方案
- 公园广场保洁管理服务投标方案
-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 初中历史《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课件
-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模拟课堂片段教学
- 警察影像-江苏警官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