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优美的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许多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两种生物间的寄生关系B.“草盛豆苗稀”体现了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存在的食物链为蝉→螳螂→黄雀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①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②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③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④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噬菌体侵染细菌。【详解】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是种群间捕食关系的体现,A错误;B、“草盛豆苗稀”草的数量增长增加了与豆苗的种间竞争,是影响豆苗生长的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C、食物链的起始点是生产者,蝉→螳螂→黄雀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C错误;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错误。故选B。2.下列有关哺乳动物受精作用和早期胚胎发育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精子需获能才能与卵子结合,而卵子一经排出就具备受精能力B.精子头部触及卵细胞膜时,发生卵细胞膜反应以防止多精入卵C.囊胚的细胞逐渐分化,形成内细胞团和滋养层D.原肠胚扩大导致透明带破裂,胚胎伸展出来叫作孵化,发生在输卵管内【答案】C【分析】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为:顶体反应→穿越放射冠→穿越透明带(透明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卵黄膜封闭作用)→卵子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并释放第二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雌、雄原核融合形成合子→第一次卵裂开始。【详解】A、精子需获能才能与卵子结合,卵子需要发育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具有受精能力,A错误;B、精子触及卵细胞膜的瞬间便发生了透明带反应,防止多精入卵,B错误;C、囊胚的细胞逐渐分化,形成内细胞团和滋养层,其中内细胞团将来发育为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将来发育为胎儿的胎膜和胎盘,C正确;D、囊胚扩大后透明带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的过程叫作孵化,D错误。故选C。3.发酵工程中制备刺梨原醋的主要流程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的整个生产过程均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发酵B.糖度调整之后对刺梨汁进行巴氏消毒以杀死全部微生物C.果酒发酵时,发酵液有气泡产生,果醋发酵时无气泡产生D.为保证成品醋的品质,生产过程中需保持温度等条件不变【答案】C【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详解】A、图示的整个生产过程乳酸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进行产酒精的无氧呼吸,醋酸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A错误;B、糖度调整之后对刺梨汁进行巴氏消毒以保证产品的风味,但消毒过程只能杀死部分微生物,B错误;C、果酒发酵时,发酵液有气泡产生,该气泡的主要成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而果醋发酵时无气泡产生,C正确;D、图示生产过程中温度等条件需要改变,如酒精发酵时温度在18~30℃范围内,而在醋酸发酵过程中温度需要再30~35℃范围,且后者需要给与有氧条件,D错误。故选C。4.木材腐朽菌分为白腐菌和褐腐菌两种,其中白腐菌可以利用木材中的木质素(褐色)和纤维素,褐腐菌只能利用木材中的纤维素。研究人员用含有酪蛋白水解产物和锯末的培养基X培养木腐菌,发现在该培养基上,白腐菌的菌落呈白色,褐腐菌的菌落呈褐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褐腐菌可能产生了分解木质素的酶,而白腐菌无该酶产生B.为增加木腐菌的浓度,应使用固体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C.培养基中的酪蛋白水解产物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D.培养基X需经高压蒸汽灭菌后调节pH【答案】C【分析】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置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培养基,用以培养、分离、鉴定和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产物,其中,不含凝固剂、呈液体状态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呈固体状态的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详解】A、题意显示,白腐菌可以利用木材中的木质素(褐色)和纤维素,褐腐菌只能利用木材中的纤维素,说明褐腐菌产生了分解纤维素的酶,而白腐菌能产生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酶,A错误;B、为增加木腐菌的浓度,应使用液体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B错误;C、当培养基中的酪蛋白水解后,其产物氨基酸(含有C、H、O、N等元素)能为微生物提供氮源,C正确;D、培养基X需调节pH后再进行高压蒸汽灭菌,D错误。故选C。5.采用克隆技术对优良荷斯坦奶牛进行良种繁育的技术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比利用胚胎细胞核移植更容易培育出克隆动物B.将卵母细胞通过显微操作去除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后才可进行核移植C.激活后的重构胚要培养到囊胚或原肠胚才适合进行胚胎移植D.上述克隆牛依据的原理是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可加速家畜遗传改良进程【答案】B【分析】1.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的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2.图示方法是应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对优良荷斯坦奶牛进行良种繁育,受体细胞可以是从屠宰场收集牛卵巢,采集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通过显微操作去核,再将从供体奶牛的某一部位上取得的体细胞注入去核后的卵母细胞,通过电融合法使两细胞融合,供体核进入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培养到一定时期,将胚胎移植到代孕母牛体内,生出与供体奶牛遗传物质基本相同的犊牛。【详解】A、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比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更难成功,A错误;B、处于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中,没有完整的细胞核,但存在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因此对MⅡ中期的卵母细胞去核操作,实质上是去除纺锤体―染色体复合物,B正确;C、重构胚一般要培养到桑葚胚或囊胚期才适合进行移植,C错误;D、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体现了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D错误。故选B。6.如图1表示甲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2表示乙种群的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是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t1~t2与图2中c-d时期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图2中d-e时期不变,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在t1时刻进行捕捞,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D.图1和图2可分别表示种群的“S”形和“J”形增长过程【答案】A【分析】1.S形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2、J形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λt表示。【详解】A、图1中t1~t2时期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图2中a~b时期λ﹥1,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为增长型,A正确;B、图2中d-e时期λ=2,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出生率﹥死亡率,B错误;C、在t1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进行捕捞,不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增产,C错误;D、图1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种群呈“S”形增长,图2中a~c时期λ<1,种群数量下降,c~e时期λ>1,种群数量增加,故图2不可表示种群的“J”形增长过程,D错误。故选A。7.下图为“无废化生态社区”对垃圾中的有机废弃物进行处理的方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途径②③⑤既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还有禽畜饲料等产出,体现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加大途径④的有机废弃物处理量能很好地缓解温室效应C.为充分利用有机废弃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培养酵母菌生产单细胞蛋白D.“无废化生态社区”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增大了生态足迹【答案】C【分析】生态工程是一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其设计过程遵循了循环、自生、协调和整体原理。【详解】A、途径②③⑤既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还有禽畜饲料等产出,体现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A错误;B、途径④是将有机废弃物燃烧利用,会产生较多废气,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B错误;C、为充分利用有机废弃物,还可利用有机废弃物培养酵母菌生产单细胞蛋白,然后用单细胞蛋白生产饲料或用作食品,C正确;D、“无废化生态社区”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减小了生态足迹,D错误。故选C。8.纳米氧化亚铜是一种纳米材料。为了探究纳米氧化亚铜对贴壁生长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者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纳米氧化亚铜,8小时后观察到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核变大,细胞膜内侧出现纳米氧化亚铜富集现象,培养瓶中大量贴壁细胞脱落,出现细胞悬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培养液中应添加适宜浓度的蔗糖、动物血清和抗生素等B.应向恒温培养箱中通入20%的CO2以维持培养液的pH值C.对贴壁生长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需用胃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落下来D.纳米氧化亚铜可能引发细胞衰老,改变其结构和功能,进而使贴壁细胞脱落【答案】D【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哺乳动物多以36.5℃为宜,最适pH为7.2-7.4。(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详解】A、动物细胞不能利用蔗糖,故培养液中应添加葡萄糖等糖类,A错误;B、应向恒温培养箱中通入5%的CO2以维持培养液的pH值,B错误;C、对贴壁生长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需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落下来,C错误;D、分析题意可知,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纳米氧化亚铜,8小时后观察到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核变大,均是衰老细胞的特征,故推测纳米氧化亚铜可能引发细胞衰老,改变其结构和功能,进而使贴壁细胞脱落,D正确。故选D。9.设法破坏细菌菌体后,对重组质粒进行提取和鉴定。在强碱性环境中,拟核DNA发生不可逆变性且条件恢复正常后会与细胞壁碎片缠绕在一起,而重组质粒变性后会恢复原状。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对上述处理后的混合液离心时,质粒留在沉淀物中B.可用预冷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析出溶液中的蛋白质杂质C.用二苯胺试剂鉴定提取物变蓝说明质粒重组成功D.在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载体除质粒外,还有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答案】D【分析】DNA的粗提取和分离(1)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0.14mol/L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以达到分离目的。(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的分离。DNA的鉴定: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在强碱性环境中,拟核DNA发生不可逆变性且条件恢复正常后会与细胞壁碎片缠绕在一起,而重组质粒变性后会恢复原状,故对上述处理后的混合液离心时,质粒留在上清液,A错误;B、DNA不溶于酒精溶液,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加入预冷的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DNA会从溶液中析出,而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B错误;C、在沸水浴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故用二苯胺试剂鉴定提取物变蓝色只能说明存在DNA,不能说明质粒重组成功,C错误;D、在基因工程中,可用作载体的除质粒外,还有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且这些载体往往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使用,D正确。故选D。10.基因敲除是指利用相应技术手段使特定基因丧失功能。制备基因敲除小鼠需要将编辑过的敲除基因转入小鼠胚胎干细胞,移植至正常小鼠的早期胚胎中,再植入代孕母鼠子宫。出生的F1小鼠发育成熟后互相交配,鉴定F2代小鼠的基因型,筛选得到纯合的基因敲除小鼠。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F1代小鼠体细胞中均含有敲除基因B.进行胚胎移植前,要对受体进行免疫检查,以防止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可选取桑葚胚或囊胚时期的胚胎进行有效分割以获得更多子代个体D.利用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即可制备基因敲除小鼠【答案】C【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其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详解】A、由“制备基因敲除小鼠需要将编辑过的敲除基因转入小鼠胚胎干细胞,移植至正常小鼠的早期胚胎中,再植入代孕母鼠子宫。”可知,F1为嵌合体,此代小鼠体细胞中有的含有敲除基因,有的不含有敲除基因,A错误;B、小鼠的早期胚胎移植到代孕母鼠子宫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B错误;C、桑葚胚或囊胚时期的胚胎可通过胚胎分割技术获得更多子代个体,C正确;D、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的相关技术可制备基因敲除小鼠,D错误。故选C。11.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在上图中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的过程,则可能打破碳循环的平衡B.①⑦⑧⑨过程碳的流动形式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其余过程主要以有机物形式进行C.II和III的存在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D.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逐渐演替为荒漠,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与群落排出的CO2量相等【答案】D【分析】1、分析题图可知,I为大气中CO2库,II和III为消费者,IV为分解者。2、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详解】A、若在上图中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的过程,会导致空气中CO2增多,则可能打破碳循环的平衡,引起温室效应,A正确;B、①为生产者固定CO2的过程,⑦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⑧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的过程,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故①⑦⑧⑨过程碳的流动形式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其余过程主要以有机物形式进行,B正确;C、图中的II和III为消费者,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C正确;D、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逐渐演替为荒漠,群落生物量逐渐减少,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小于群落排出的CO2量,D错误。故选D。12.研究者对组织培养不同阶段的藿香进行辐射处理,以期获得性状优良的变异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生芽和诱导生根,不是在同一个锥形瓶内完成B.①对外植体消毒可用酒精和次氯酸钠,②应持续照光以诱导外植体的脱分化C.辐射处理诱发藿香发生不定向的基因重组,进而筛选出性状优良的变异株D.与辐射处理愈伤组织相比,辐射处理芽或根能提高获得优良变异株的概率【答案】A【分析】题图分析:图中①为获取植物组织得到外植体过程;②是脱分化过程;③是愈伤组织诱导生芽过程;④是诱导生根过程。【详解】A、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生芽和诱导生根的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的比例不同,因而不是在同一个锥形瓶内完成的,A正确;B、①对外植体消毒可用酒精和次氯酸钠,②为脱分化过程,该过程中不需要照光培养,B错误;C、辐射处理诱发藿香发生不定向的基因突变,进而可在变异类型中筛选出性状优良的变异株,C错误;D、辐射处理愈伤组织更容易提高突变的频率,而辐射处理芽或根诱导基因突变的频率不如照射愈伤组织效果好,D错误。故选A。13.干细胞的组织再生修复能力可用于肺纤维化的治疗,这主要是通过外泌体实现的。外泌体为包含了复杂RNA和蛋白质的膜泡,参与细胞间通讯。研究人员让肺纤维化模型小鼠分别将生理盐水、肺干细胞(LSC)外泌体、间充质干细胞(MSC)外泌体吸入肺部。结果表明,吸入LSC外泌体治疗后,肺纤维化减少近50%,吸入MSC外泌体治疗后减少了32.4%。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与MSC外泌体相比,LSC外分泌体独有的因子可能更好的促进肺部的修复B.外泌体含有在细胞之间进行特异性信息交流的物质C.与干细胞相比,外泌体可以减弱免疫排斥反应D.从实验结果分析,同时使用两种外泌体比单独使用的效果更好【答案】D【分析】胚胎干细胞存在于早期胚胎中,具有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的任何一种类型的细胞,并进一步形成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甚至个体的潜能。成体干细胞是成体组织或器官内的干细胞,包括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神经系统中的神经肝细胞和睾丸中的精原干细胞。【详解】A、有题干可知,吸入MSC外泌体的小鼠肺纤维化减少了32.4%,吸入LSC外泌体治疗后,肺纤维化减少近50%,因此与MSC外泌体相比,LSC外泌体独有的因子可能更好的促进肺部的修复,A正确;B、由题干“外泌体为包含了复杂RNA和蛋白质的膜泡,参与细胞间通讯”可知,外泌体含有在细胞之间进行特异性信息交流的物质,B正确;C、外泌体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可以避免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大大提高安全性,C正确;D、该实验中并没有将两种外泌体同时使用的实验组,因此无法推测同时使用两种外泌体比单独使用的效果更好,D错误。故选D。14.下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以及该小型人工生态农场中农作物和鸡的部分能量值(单位:104kJ),请根据下图和表格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净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量)呼吸消耗量流向分解者未利用农作物110702158鸡81023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该生态系统中鸡和人粪便中的能量都可被农作物再次同化利用C.该小型生态系统通过食物网流向人的能量值为1.6×105kJ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生物群落,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营养关系是食物链,由多条食物链形成复杂的食物网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详解】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B、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该生态系统中鸡和人粪便中的能量不能被农作物再次同化利用,B错误;C、据表分析,农作物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110-21-58=31×104kJ,鸡的同化量为10+8=18×104kJ,所以农作物流向人的能量是13×104kJ,鸡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8-2-3=3×104kJ,所以人通过食物网获得的能量为1.6×105kJ,C正确;D、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C。15.下图表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基因定位的过程,在人—鼠杂种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会以随机方式丢失,通过分析基因产物进行基因定位。现检测细胞Ⅰ、Ⅱ、Ⅲ中人的4种酶活性,只有Ⅱ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灭活仙台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但不能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B.细胞Ⅰ、Ⅱ、Ⅲ分别为人—人、人—鼠、鼠—鼠融合细胞C.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D.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答案】B【分析】动物细胞融合,也称动物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成为杂交细胞。题图分析: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且Ⅰ、Ⅱ、Ⅲ都有11号染色体,所以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只有Ⅱ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Ⅱ区别于Ⅰ、Ⅲ的是Ⅱ有2号染色体,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Ⅲ区别于Ⅰ、Ⅱ的是Ⅲ有17号染色体,所以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Ⅲ除均含有11号染色体外,还均含有X染色体,所以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A、灭活仙台病毒可诱导动物细胞融合,但不能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病毒诱导融合法是动物细胞融合特有的技术手段,A正确;B、细胞Ⅰ、Ⅱ、Ⅲ均是在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筛选过的细胞,所以是人—鼠杂交细胞,B错误;C、由题意可知,Ⅱ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从细胞Ⅱ可以判断,该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Ⅰ、Ⅱ、Ⅲ均含有11号染色体,故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上,C正确;D、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Ⅲ细胞与其他两个细胞相比含有17号染色体,故该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Ⅰ、Ⅲ都有X染色体,故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D正确。故选B。16.如图表示生物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间分配的四种情况:①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当下可能是优势物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大,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小C.引入鼠的天敌可使鼠的能量分配从情况甲向情况丙转变,并且改变了鼠的环境容纳量D.图中反映出净同化量的去向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答案】D【分析】每一营养级同化量的去路包括: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详解】A、甲处于低竞争、低捕食影响,即被捕食的风险较低,且竞争者较少,因此,其更多的能量用于生育,因而能说明该物种当下可能是优势物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B、乙能量大部分都用于竞争,则说明乙生物与其他生物竞争激烈,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B正确;C、引入鼠的天敌可使鼠的能量分配更多地用于躲避敌害,而避免被捕食,因而会从情况甲向情况丙转变,即表现为用于产生后代的能量逐渐减少,同时该环境条件下鼠的环境容纳量有所下降,C正确;D、图中反映出净同化量的去向有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另外还有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以及未利用的能量,D错误。故选D。17.菌根是指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研究者将金线莲无菌苗与纯培养的3种菌根真菌分别共生培养9周后,观测金线莲生长和多糖含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组别菌根真菌的种类干重(g/瓶)气生根数量(条/瓶)多糖含量(%)1——0.1848.001.072MF150.23810.712.073MF180.23411.431.964MF230.2757.992.03A.组别1为空白对照,只接种金线莲无菌苗,不接种菌根真菌B.3种菌根真菌均能明显促进金线莲生长、气生根形成和多糖合成C.MF18对金线莲气生根数量的影响有利于无菌苗出瓶后的成活率D.菌根真菌为植物提供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植物为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答案】B【分析】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共生生物之间呈现出同步变化,即"同生共死,荣辱与共”。【详解】A、组别1中只有金线莲无菌苗,并未与菌根真菌共生培养,因此组别1为空白对照,A正确;B、与对照组相比,组别2、3、4分别加入了不同种类的菌根真菌,共生培养9周后,干重和多糖含量均多于对照组,但第四组产生的气生根数量低于对照组,B错误;C、分析表格可知,组别3中加入MF18共生培养9周后,气生根数量远大于对照组,说明MF18对金线莲气生根数量有显著影响,有利于无菌苗出瓶后的成活率,C正确;D、菌根是指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结合表格信息可知,金线莲与真菌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其共生关系表现在菌根真菌为植物提供无机盐等营养物质,而植物为真菌提供糖类等有机物,D正确。故选B。18.为探究大肠杆菌抗链霉素性状产生的原因,先将原始敏感菌种(“敏感”即链霉菌对该菌种有效)接种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待3号上长出菌落后,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液中,培养后再接种到5号培养基上,重复以上步骤,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链霉素的选择作用导致大肠杆菌产生了抗链霉素的性状B.采用平板划线法将4号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接种在相应的选择培养基上C.与8号培养液相比,4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更大D.利用基因工程,也能得到具有抗链霉素性状的大肠杆菌【答案】D【分析】题意分析,先将原始菌种接种在1号培养基上,培养出菌落后,将灭菌绒布在1号上印模,绒布沾上菌落并进行转印,使绒布上的菌落按照原位接种到2号和3号培养基上。3号上长出的菌落为抗链霉素的菌落,在2号上找到对应的菌落,然后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4号培养液中扩大培养,培养后再接种到5号培养基上,并重复以上步骤。可见通过影印平板培养法接种时,是筛选出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继续培养。【详解】A、链霉素起到的是选择作用,不能决定大肠杆菌变异的方向,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并不是由链霉素的选择作用引起的,A错误;B、为了获得在培养基上均匀分布的单菌落,图中需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4号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接种在相应的选择培养基上,B错误;C、结合分析可知,将2号平板上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接种到4号培养液中,再将4号菌液接种到5号培养基,待5号长出菌落后通过影印平板培养法接种6号和7号,7号培养基长出的菌落是抗链霉素的,在6号培养基找到对应的菌落,接种到8号培养液,由于选择代数的增加,4号与8号培养液相比,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较小,C错误;D、基因工程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据此推测,利用基因工程,也能得到具有抗链霉素性状的大肠杆菌,D正确。故选D。19.澳洲瓢虫以吹绵蚧为食,可以有效抑制吹绵蚧的数量。科学家研究了吹绵蚧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吹绵蚧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吹绵蚧的种群数量与种群被捕食率、补充率存在循环因果关系B.当吹绵蚧的种群数量介于0-m点之间时,该种群很可能会灭亡C.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之间时,澳洲瓢虫可更有效的捕食吹绵蚧D.吹绵蚧种群数量超过n时,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到p并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分析】图中显示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为,m点之前种群数量增加,m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逐渐在m点稳定下来,n点时种群数量达到平衡,高于n点之后种群数量增大,p点达到新的平衡点,高于p点之后,种群数量下降,然后在p点稳定。【详解】A、当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点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因此可推测种群数量会逐渐下降而后稳定在m点,即由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相互制约关系表现为种群数量与种群被捕食率、补充率存在循环因果关系,A正确;B、当吹绵蚧的种群数量介于0-m点之间时,该种群的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因而种群数量会上升,B错误;C、吹绵蚧种群数量介于m-n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说明澳洲瓢虫可更有效的捕食吹绵蚧,C正确;D、当种群数量超过n点时,由于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增大到p后由于被捕食率高于补充率,因而种群数量会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故选B。20.像BclⅠ(-T↓GATCA-)、BglⅡ(-A↓GATCT-)、MboⅠ(-↓GATC-)这样,识别序列不同、,但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的一类限制酶被称为同尾酶。如图表示目的基因及质粒上的酶切位点。选用不同的限制酶对质粒和目的基因进行切割,并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选项切割质粒切割目的基因结果分析ABclI和BglⅡBclI和BglⅡ形成的重组质粒的碱基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BBclI和BglⅡMboI切割后的质粒不可自我环化,切割后的目的基因可以自我环化CMboIBclI和BglⅡ形成的重组质粒可被MboI再次切开,但可能无法被BclI和BglⅡ再次切开DMboIMboI切割后的质粒可以自我环化,切割后的目的基因也可以自我环化A.A B.B C.C D.D【答案】B【分析】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详解】A、切割质粒和切割目的基因用均用BclⅠ和BglⅡ,由于两种酶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形成的重组质粒时目的基因可能反向连接,形成的碱基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A正确;B、切割质粒用BclⅠ和BglⅡ,切割后产生的黏性末端相同,切割后的质粒可能自我环化;切割目的基因用MboⅠ,切割后产生黏性末端,切割后的目的基因可以自我环化,B错误;C、切割质粒用MboⅠ,产生黏性末端,切割目的基因用BclⅠ和BglⅡ,产生黏性末端,形成的重组质粒中原来的BclⅠ和BglⅡ的切割位点的序列发生改变,不能再被这两种酶切割,但不影响MboⅠ的作用,C正确;D、切割质粒用MboⅠ,切割目的基因用MboⅠ,产生的均为黏末端,切割后的质粒可自我环化,切割后的目的基因也可以自我环化,D正确。故选B。二、综合题21.下图表示某一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物种丰富度变化(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的b-f段表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填“初生”或“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e-f段比c-d段能吸引更多的鸟类在该森林中栖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e-f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3)随着演替的发展,群落内不同植物种群间的________明显加剧,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为研究物种丰富度下降的原因,调查发现群落中有某种植物能进行无性繁殖,并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占据优势地位,称为克隆植物。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据此推测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曲线下降的原因是:克隆植物属于同一物种,与非克隆植物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次生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2)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更明显,能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水平结构(3)种间竞争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处于优势地位,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最终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1)图1的b-f段表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因为火灾并未使当地的土壤条件受到破坏,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即该处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2)e-f段比c-d段能吸引更多的鸟类在该森林中栖居,动物需要植物为其提供食物或栖息地,而c-d段物种丰富的更高,为动物提供的食物种类和栖息环境更加丰富,因此,c-d段能吸引更多的鸟类来此定居。同时,e-f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即镶嵌分布是水平结构的典型特征。(3)随着演替的发展,群落内不同植物之间的种间竞争明显加剧,主要表现在对光照和空间的竞争;进而使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为研究物种丰富度下降的原因,调查发现群落中有某种植物能进行无性繁殖,并在群落演替的中后期占据优势地位,称为克隆植物。与大部分非克隆植物相比,克隆植物能通过分株之间的连接物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了环境适应能力;克隆植物为同一物种,且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占据了更多的空间、资源,进而阻碍了其他非克隆植物的发展,减缓了生物进化的速度,最终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低。22.豆科牧草二倍体沙打旺(2n=16)具有耐旱的特点,同源四倍体紫花蓿(4n=32)固氮能力较强,研究者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兼具两者优点的杂种植株,实验流程如下,请回答:

(1)过程Ⅰ用________处理获得原生质体。已知红色荧光染料能使植物细胞质呈红色,绿色荧光染料能使细胞核呈绿色,在鉴定杂种原生质体时可用显微镜观察,当观察到________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沙打旺和紫花苜蓿融合而成的。(2)过程Ⅳ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3)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EG)对沙打旺和紫花苜蓿原生质体融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异源融合率是指不同种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的概率,已知PEG浓度较高时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②在上述实验结果中,选择PEG浓度为________来诱导苜蓿与沙打旺原生质体融合的效果最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发两种荧光(2)(由未分化细胞形成的)不定形的薄壁组织团块(3)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5%PEG浓度为35%和40%时异源融合率相同,且均高于其他浓度,但较低浓度的PEG对细胞的毒害作用较小【分析】分析题图:图中为植物体细胞杂交的部分过程,图中Ⅰ为酶解法去壁,一般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Ⅱ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采用的方法一般包括物理法(离心、振荡、电激)、化学法(用聚乙二醇处理);Ⅲ培养融合的原生质体再生出新的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Ⅳ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Ⅴ为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详解】(1)图中Ⅰ为酶解法去壁,一般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Ⅱ为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红色荧光染料能使植物细胞质呈红色,绿色荧光染料能使细胞核呈绿色,当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两种荧光时,可判断该原生质体是由沙打旺和紫花苜蓿融合而成的。(2)Ⅳ为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3)①由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可以用一定的促融合剂(如聚乙二醇)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②PEG浓度为35%和40%时异源融合率相同,且均高于其他浓度,但较低浓度的PEG对细胞的毒害作用较小,因此,可以选择PEG浓度为35%来诱导苜蓿与沙打旺原生质体融合的效果最好。23.为测定水样是否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常用滤膜法测定大肠杆菌的数目。流程如下图所示,滤膜法的大致流程为:用滤膜过滤待测水样→水样中的细菌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转移到伊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EMB培养基)上培养→统计菌落数目。据图回答问题:

(1)从培养基的功能角度分析,EMB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为避免杂菌干扰,实验仪器如镊子、培养皿等需要采用________法进行灭菌。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相当于微生物培养中的________操作。统计培养基上菌落种类和数目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________时作为记录的结果。(2)某同学在无菌操作下将500mL待测水样通过滤膜法测得EMB培养基上菌落数平均为135,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的菌落数平均为31,则推测1升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________个。利用该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比实际活菌数偏________(填“高”或“低”),用该方法统计菌落数目时,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利用滤膜法也可用于测定待测水样中其他微生物的数目。某同学取了两份水样,其中一份待测样品来自家庭制作的果酒,家庭制作果酒过程中无需严格灭菌以杀灭杂菌,理由是________。另一份待测样品来自迎霞湖,若通过测量蓝细菌数目来研究水华,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分析,必需添加________。【答案】(1)鉴别干热灭菌接种各类菌落数目稳定(2)62低需要为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需要设置不接种的空白对照组;为判断该鉴别培养基是否有鉴别作用,应设置接种大肠杆菌的阳性对照组(3)缺氧和较低pH值会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繁殖水、无机盐、氮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1)从功能上看,该培养基中含有伊红-亚甲蓝,能鉴别大肠杆菌,因此EMB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为避免杂菌干扰,实验仪器如镊子、培养皿等需要采用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将完成过滤之后的滤膜紧贴在EMB培养基上,这属于微生物培养中的接种操作;统计培养基上菌落种类和数目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类菌落数目稳定时作为记录的结果,避免出现遗漏。(2)分析题意,将500mL待测水样通过滤膜法测得EMB培养基上菌落数平均为135,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的菌落数平均为31,根据大肠杆菌鉴定的原理可知,其中的黑色菌落为大肠杆菌形成的,则推测1升待测水样中的大肠杆菌数目为31×2=62个;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而该方法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偏低;为判断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需要设置不接种的空白对照组,同时为判断该鉴别培养基是否有鉴别作用,应设置接种大肠杆菌的阳性对照组,故用该方法统计菌落数目时需要设置对照。(3)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导致pH降低,且果酒发酵时需要无氧环境,而缺氧和较低pH值会抑制其他杂菌的生长繁殖,故家庭制作果酒过程中无需严格灭菌以杀灭杂菌;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故若通过测量蓝细菌数目来研究水华,从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分析,必需添加水、无机盐、氮源。24.中华绒螯蟹主要以浮萍、稗草等植物和碎屑为食,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其感兴趣。下图表示某蟹—稻复合养殖体系的主要营养关系。

(1)中华绒螯蟹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成分,沙塘鳢处于该食物网的第________营养级。(2)在食物链“稗草→中华绒螯蟹→鸟”中,与鸟相比,中华绒螯蟹的同化量/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低,从食物类型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技术人员依据泥鳅可以利用残饵、鱼粪为食,以及循环经济原理,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稻护蟹,蟹吃饵料、杂草,泥鳅吃残饵、蟹粪,泥鳅粪肥田的“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泥鳅吃蟹粪,泥鳅粪肥田,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具备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回答出两点)。在这个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相互依存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体现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答案】(1)消费者、分解者三、四(2)中华绒螯蟹摄入的有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3)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加速了物质循环、减少了饵料投放(任答2点得全分,2分)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整体【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能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是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详解】(1)中华绒螯蟹主要以浮萍、稗草等植物和碎屑为食,对腐臭的动物尸体尤其感兴趣,因而属于生态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