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诊断-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学课件)_第1页
实验室诊断-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学课件)_第2页
实验室诊断-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学课件)_第3页
实验室诊断-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学课件)_第4页
实验室诊断-常规实验室检查(诊断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肝功能、肾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参考值】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60~80g/L清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为(1.5~2.5):1一、蛋白质代谢检查【临床意义】90%以上的血清总蛋白和全部的血清白蛋白由肝脏合成,当肝细胞受损时蛋白质合成减少,尤其是白蛋白减少γ球蛋白系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产生,当肝脏受损,尤其是慢性炎症时,刺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γ球蛋白生成增加血清总蛋白降低一般与白蛋白减少相平行,总蛋白升高同时有球蛋白升高1.血清总蛋白增高:

(1)血液浓缩,如严重脱水,休克,饮水量不足等(2)蛋白合成增多,主要是球蛋白2.血清总蛋白降低:

(1)血液稀释,如水钠潴留或静脉补充过多的晶体溶液(2)各种原因导致白蛋白降低

3.血清白蛋白降低:

(1)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以白蛋白的下降最为显著(2)营养不良:如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3)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亢及恶性肿瘤等(4)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大失血等4.血清白蛋白增加:

少见,主要是由于脱水,血液浓缩所致5.血清球蛋白增高:

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见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结缔组织病、慢性感染等

6.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

主要是因合成减少,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和使用免疫抑制剂等7.A/G减低或倒置:

多因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增高所致【参考值】血清总胆红素3.4~17.1μmol/L结合胆红素0~6.8μrnol/L非结合胆红素1.7~10.2μmol/L二、胆红素代谢检查【临床意义】1.判断有无黄疸及黄疸程度:血清总胆红素17.1~34.2μmol/L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重度黄疸

2.鉴别黄疸类型:(1)溶血性黄疸:总胆红素增高伴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20%(2)胆汁淤积性黄疸:总胆红素增高伴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50%(3)肝细胞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在20%~50%之间

1.血清转氨酶测定【参考值】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终点法(赖氏法):5~25卡门单位速率法(37℃):10~40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终点法(赖氏法):8~28卡门单位速率法(37℃):10~40U/LALT/AST≤1三、血清酶学检查【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与AST均显著升高,但ALT升高更明显,ALT/AST>1。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转氨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上升,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

(2)慢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轻度上升或正常,ALT/AST>1。若AST升高较ALT显著,即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可能进入活动期

(3)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炎、脂肪肝、肝癌等

非病毒性肝病,转氨酶轻度升高或正常,且ALT/AST<1。酒精性肝病AST显著升高,ALT接近正常,可能因为酒精具有线粒体毒性及酒精抑制吡哆醛活性有关

(4)肝硬化:

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活性正常或降低

(5)肝内、外胆汁淤积

转氨酶活性通常正常或轻度上升,借此可与肝实质细胞损伤相鉴别

(6)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后6~8h,AST增高,18~24h达高峰,其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4~10倍,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4~5天后恢复,若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新的梗死发生

2.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参考值】连续检测法(37℃):女性:1~12岁<500U/L,>15岁40~150U/L;男性:1~12岁<500U/L,12~15岁<750U/L,>25岁40~150U/L比色法:成人3~13金氏单位,儿童5~28金氏单位

【临床意义】

由于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与骨骼,因此ALP测定主要用于辅助诊断肝胆和骨骼系统疾病

(1)肝胆疾病:①胆管阻塞,如胰头癌、胆道结石时血清ALP明显增高,其增高的程度与阻塞的轻重成正比。②肝脏占位性病变,如肝癌、肝脓肿、肝结核血清ALP中度或显著增高,以肝癌ALP增高更为显著。③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血清ALP轻度增高

(2)骨骼疾病:维生素D缺乏病、癌症骨转移、成骨肉瘤等血清ALP增高

3.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测定【参考值】连续检测法(37℃):<50U/L【临床意义】

血清γ-GT在体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和肝内胆管上皮中,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γ-GT增高

(1)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

肝癌细胞合成γ-GT,可使血清中γ-GT显著升高,且γ-GT活性与肿瘤大小及病情严重程度成平行关系。因此,γ-GT的动态观察有助于判断疗效和预后(2)胆汁淤积性黄疸: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内外胆管梗阻使γ-GT排出受阻,反流入血,均可使血清γ-GT明显增高,且增高的程度与黄疸的轻重成正比

(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血清γ-GT中度增高。慢性肝炎、肝硬化血清γ-GT正常,若γ-GT持续增高,则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

(4)嗜酒者和酒精性肝病:

嗜酒者γ-GT可升高。酒精性肝病者γ-GT多数上升,可达100~2000U/L。该指标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肾功能检查1.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参考值】成人80~120ml/min一、肾小球功能检测【临床意义】(1)是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2)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根据Ccr将肾功能分为4期第1期(肾衰竭代偿期):Ccr为51~80ml/min第2期(肾衰竭失代偿期):Ccr为50~20ml/min第3期(肾衰竭期):ccr为19~10ml/min第4期(尿毒症期或终末期肾衰竭):Ccr<10ml/min(3)指导治疗:慢性肾衰竭Ccr小于30~40ml/min,应开始限制蛋白质摄入;Ccr小于30ml/min,提示噻嗪类利尿剂无效;小于10ml/min时,应进行透析治疗

2.血清肌酐(Cr)测定【参考值】全血Cr:88.4~176.8μmol/I血清或血浆Cr:男性53~106μmol/,女性44~97μmol/L【临床意义】

血肌酐增高见于:1)肾实质损害,但由于肾储备能力及代谢能力很强,肾早期损害时,肌酐常不增高2)肾源性肾功能不全时,血肌酐常超过200μmol/L;心功能不全,肾血流量减少,血肌酐上升一般不超过200μmol/L3)若血肌酐与尿素氮均升高,说明肾损害明显;若只有尿素氮升高,血肌酐正常可能为肾外因素所致3.血尿素氮(BUN)测定【参考值】成人3.2~7.1mmol/L婴儿、儿童l.8~6.5mmol/L

【临床意义】血尿素氮增高见于:1)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硬化、肾结核或肿瘤晚期等所致的较严重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2)肾前或肾后因素引起的尿量显著减少或尿闭,如脱水或循环功能衰竭等3)体内蛋白质分解过多,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等

1.尿浓缩-稀释试验【参考值】3h尿比密:正常成人3h尿比密,至少1次应>1.020(多为夜尿),1次<1.003昼夜尿比密:正常成人24h尿量1000~2000ml,昼尿量与夜尿量之比为3~4:1,夜尿量<750ml,夜尿或昼尿中至少1次尿比密>1.018,昼尿中最高与最低尿比密差值>0.009二、肾小管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主要是检测远端肾小管的排泄功能,其亦受肾脏血流量的影响

(1)尿量减少,尿比密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及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肾前性少尿

(2)多尿、夜尿增多、尿比密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间质性肾炎等疾病引起的肾小管浓缩功能不全,晚期的低比密尿常固定在1.010左右,称为等渗尿(与血浆比),表明肾只有滤过功能,而稀释-浓缩功能完全丧失

(3)尿量明显增多(>4L/24h)而尿比密均低于1.006,为尿崩症的典型表现2.酚磺酞排泌试验(PSP)【参考值】成人注射酚红后15分钟内PSP排泌量为28%~51%,平均35%;2小时内PSP排泌总量为63%~84%,平均70%【临床意义】

主要是检测近端肾小管的排泌功能1)PSP排泌量降低:临床上PSP15分钟排泌量<25%,2小时排泌量<55%,提示肾小管排泌功能障碍,病情越重,其PSP排泌量降低越明显。PSP排泌量降低主要见于:①肾性,如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病变。②肾前性,如心力衰竭、休克、水肿等。③肾后性,如尿路梗阻等。④应用由近端肾小管排出的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等

2)PSP排泌量增高:见于肝功能受损、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蛋白血症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37岁,全身水肿1个月。患者1个月前出现颜面、下肢水肿,并逐渐加重累及全身,腹胀,尿量减少。体检:血压120/80mmHg,眼睑、下肢水肿;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尿液检查:尿蛋白(++++)。问题:(1)该患者可能的诊断?(2)选择哪些检查项目证实诊断?

脑脊液、浆膜腔积液检查导入一、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是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大约70%来自脑室系统脉络丛的超滤和分泌,其余由脑室的室管膜和蛛网膜下腔所产生,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脑脊液功能: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调解颅内压力变化;供给脑和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调节神经系统碱储备,维持正常pH值等1.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水样清晰透明

无色透明脑脊液临床意义:

1)红色:主要见于脑及珠网膜下腔出血或有穿刺损伤检查内容脑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穿刺损伤出血观察红色是否改变前后三管红色均匀一致前后三管红色逐渐变浅离心观察上清液颜色呈淡红色或黄色无色上清液隐血试验阳性阴性

2)黄色:①脑及珠网膜下腔的陈旧出血②珠网膜下腔梗阻③重症黄疸:新生儿溶血等疾病时,当血清游离胆红素明显升高时,脑脊液因胆红素增加而呈黄色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见于化脓性脑膜炎黄色脑脊液,伴有血球(新鲜血)(2)透明度: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临床意义:

①病毒性脑膜炎时,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

②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

③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

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及细胞数增加,可使脑脊液形成凝块或薄膜

临床意义:①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②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③珠网膜下腔阻塞时,脑脊液蛋白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

2.化学检查(1)蛋白质测定:生理状态下,由于血脑屏障作用,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甚微

参考值:定性试验(-)

临床意义:

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见于:1)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血脑屏障受损,蛋白质易进入脑脊液2)颅内和珠网膜下腔出血:血性脑脊液可使蛋白质含量增高3)珠网膜下腔梗阻4)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2)葡萄糖测定: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葡萄糖的60%。影响因素:血浆葡萄糖浓度、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及脑脊液中葡萄糖酵解程度等参考值:2.5~4.4mmol/L(腰池)

临床意义:

脑脊液葡萄糖含量减低常见于:1)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各种细菌释放的酶分解葡萄糖,导致糖降低

①化脓性脑膜炎早期最明显②结核性脑膜炎葡萄糖含量减低多发生在中晚期③病毒性脑膜炎多无明显变化2)颅内肿瘤3)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血糖(3)氯化物测定: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蛋白含量较少,为维持脑脊液和血浆渗透压的平衡,正常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较血中高,称Donnan平衡影响因素:血中氯含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参考值:120~130mmol/L(腰池)

临床意义:①结核性脑膜炎时,明显减少②化脓性脑膜炎时减少不如结核性脑膜炎明显③病毒此行脑膜炎无明显变化④非神经系统疾病如大量呕吐、腹泻、脱水等造成血中氯化物降低时,也可使脑脊液氯化物降低

3.显微镜检查(1)细胞计数和分类:成人(0~1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儿童(0~15)×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

临床意义:

1)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常达数千×106/L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结核性脑膜炎细胞中度增加,但多不超过500×106/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本病的特征3)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细胞数仅轻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2)细菌学检查:正常脑脊液无病原体诊断化脓性、结核性脑膜炎可分别采用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查找病原体,还可进行脑脊液培养★化脓性脑膜炎:混浊、脓性、有凝块,蛋白质显著增加,糖明显减少,氯化物稍低,细胞总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发现致病菌化脓性、结核性、病毒性脑膜炎鉴别★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微混有薄膜形成,蛋白质增加,糖减少,

氯化物明显减少,细胞数增加早期以中性粒细胞

为主,其后以淋巴细胞为主,可找到抗酸杆菌或

结核培养阳性

★病毒性脑膜炎:清晰或微混,蛋白质增加,糖正常,氯化物正常,

细胞总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无细菌总结二、浆膜腔积液检查浆膜腔:浆膜脏层、壁层之间密闭的腔隙。包括胸腔、腹腔、心包腔。正常有微量液体润滑。由壁层浆膜产生,脏层浆膜回吸收浆膜腔积液:病理情况下,浆膜腔内液体增多,称浆膜腔积液1.浆膜腔及浆膜腔积液2.浆膜腔积液分类及产生机理(1)漏出液:非炎症性积液,大分子物质及有形成分少。机制:

①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低蛋白血症

③淋巴回流受阻:肿瘤压迫、丝虫病(2)渗出液:炎症性积液,大分子物质及有形成分多.病因:感染性:如化脓性细菌、分枝杆菌等非感染性:①化学性刺激(血液、胰液、胃液)②恶性肿瘤③风湿性疾病等3.一般检查漏出液渗出液颜色淡黄色黄色或其他颜色透明度清晰透明呈不同程度混浊比重小于1.018大于1.018凝固性不易凝固易自行凝固4.化学检查1)粘蛋白定性试验(Rivalta试验)

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激分泌粘蛋白增加临床意义:漏出液(-);渗出液(+)2)蛋白定量试验

临床意义:漏出液﹤25g/L;渗出液﹥30g/L3)葡萄糖测定

临床意义:漏出液含量与血糖相似;渗出液常降低4)酶活性测定

①乳酸脱氢酶(LDH):漏出液与正常血清相近;渗出液增高(化脓性﹥癌性﹥结核性)②淀粉酶:胰腺疾病增高;胰腺癌可增高③溶菌酶(LZM):结核性积液LZM﹥30mg/L,明显高于癌性和风湿病性积液④腺苷脱氨酶(ADA):结核性积液ADA活性﹥癌性﹥漏出液当ADA﹥40u/L考虑为结核性,而抗结核治疗有效时,ADA活性随之下降5.显微镜检查1)细胞计数漏出液﹤100x106/L渗出液﹥500x106/L2)细胞分类漏出液:主要为淋巴细胞和间皮细胞渗出液:各种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不同:

①中性粒细胞为主:化脓性、结核早期

②淋巴细胞为主:结核性、癌性

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寄生虫病3)脱落细胞检查及寄生虫检验4)细菌学检查总结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鉴别要点渗出液漏出液病因炎症、肿瘤、化学非炎症所致外观不定(血性、脓性)淡黄色透明度多浑浊透明或稍浑浊相对密度>1.018<1.018凝固性常自凝不自凝粘蛋白定性阳性阴性蛋白质定量>30g/L<25g/L葡萄糖定量多低于血糖水平与血糖相近细胞计数>500x106/L<100x106/L细胞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以淋巴细胞及间皮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可找到病原菌阴性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Light标准)漏出液渗出液积液蛋白/血清蛋白﹤0.5﹥0.5积液LDH/血清LDH﹤0.6≥0.6积液LDH﹤200u/L﹥200u/L符合以上三项或其中任何一项为渗出液,否则为漏出液病案分析

患儿,男性,1岁,发热4天。体检:体温39.3℃,嗜睡,颈部抵抗,心、肺、腹未见异常,Kernig征、Brudzinski征阳性。脑脊液:白细胞1.2x109/L,中性粒细胞0.88,淋巴细胞0.12,蛋白1g/L,糖1.5mmol/L,氯化物109mmol/L。涂片找到革兰阳性链球菌问题:(1)该患儿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2)诊断依据有哪些?哪项最重要?

尿常规粪常规检查1.肾小球的滤过:(孔径屏障与电荷屏障)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尿液生成导入一、尿常规检查1.一般性状检查正常成人24h尿量一般为1000~2000ml多尿:24h尿量超过2500ml少尿:24h尿量少于400ml或每小时尿量少于17ml无尿:24h尿量少于100ml(1)尿量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或橘黄色透明液体

①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颜色:淡红色云雾状、淡洗肉水样或鲜血样

肉眼血尿:>1ml血/L尿→可出现淡红色镜下血尿: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镜检>3个RBC/HPF→镜下血尿(2)颜色②血红蛋白尿酸性尿中血红蛋白可氧化成正铁血红蛋白呈棕色含量多呈棕黑色酱油样外观

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③胆红素尿:深黄色见于: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④乳糜尿:呈不同程度的乳白色,严重者颇似乳汁,有时含有血液见于丝虫病和肿瘤压迫淋巴管

⑤菌尿及脓尿:

菌尿呈云雾状浑浊,静置后不下沉脓尿呈白色云絮状沉淀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及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尿比重:是指在4℃时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其测定可粗略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因尿液中含有固体物质,故比重大于水(1.015-1.025)尿比重和尿中盐类、有机物含量、病理情况下的尿蛋白、尿糖及细胞成分成正比(3)尿比重(SG)1)高比重尿:

①机体丢失水份:见于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等②急性肾炎,蛋白尿③糖尿病2)低比重尿:见于肾脏的浓缩功能低下

①尿崩症:抗利尿激素功能缺损,SG常介于1.001~1.003之间

②慢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损伤丧失浓缩功能,经常排出近于1.010的尿液称等渗尿

3)有助于对糖尿病和尿崩症的鉴别

(高比重尿)(低比重尿)临床意义正常饮食的新鲜尿液通常是酸性,平均PH值为6.5注意事项:尿液放置过久结果偏碱,原因有二①尿液失去CO2而变碱②尿中某些细菌将尿素转化为氨而变碱(4)酸碱度(PH)酸性尿:PH<6.0①生理性:摄入大量高蛋白食物。肉食为主②病理性:酸中毒、痛风、发热、白血病等。服用氯化氨等药物碱性尿:PH>7.0①生理性:摄入大量蔬菜、牛奶及其乳制品②病理性:碱中毒、膀胱炎、肾小管性酸中毒

临床意义

正常人的肾小球滤液中存在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在通过近曲小管时绝大部分又被重吸收,因此终尿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尿蛋白定性试验(-),定量20-80mg/24h尿蛋白尿: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0.1g/L或>150mg/24h尿(1)尿蛋白2.化学检查临床意义:1)生理性蛋白尿:因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蛋白尿尿蛋白定性不超过1+,定量小于0.5g/24h多见于青少年见于发热、严重受寒、精神紧张、剧烈活动后、长期站立后等①肾小球性蛋白尿(最多见):肾小球病变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分子屏障及电荷屏障受损以清蛋白为主②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所致,以α1、β2微球蛋白为主③溢出性蛋白尿:血液中低分子蛋白质异常增多,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见于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挤压综合征(肌红蛋白尿)等④组织性蛋白尿:炎症或药物刺激肾小管分泌蛋白质增多或肾组织被破坏引起的蛋白尿

2)病理性蛋白尿:

当血中葡萄糖浓度大于8.8mmol/L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肾糖阈”)即可出现糖尿尿中出现葡萄糖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动脉血中葡萄糖的浓度

②每分钟流经肾小球中的血浆量

③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2)尿糖临床意义1)血糖增高性糖尿:

①饮食性糖尿: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类

(因此查尿糖时必须清晨空腹检查)②一过性糖尿(应激性糖尿):颅脑外伤、

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

延脑血糖中枢受到刺激,

导致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大量释放,出现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

③持续性糖尿:清晨空腹尿中尿糖呈持续阳性

最常见于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糖尿病

④其它血糖增高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糖的吸收增快,饭后血糖高肢端肥大症:生长激素分泌旺盛而致血糖升高啫铬细胞瘤: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库欣综合征:皮质醇分泌增多2)血糖正常性糖尿:③肾性糖尿: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低下

①新生儿糖尿:肾小管功能还不完善②妊娠性糖尿: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加3)假性糖尿:

乳糖尿、半乳糖尿、果糖尿

造成尿路感染的致病菌都带有还原酶,可将蛋白质代谢产生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正常人尿亚硝酸盐定性试验为阴性在随意尿标本中获得阳性亚硝酸盐结果提示标本中有细菌的存在(3)亚硝酸盐(4)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健康人溶血性疾病胆细胞性疾病胆道阻塞性疾病尿胆原正常升高升高降低或消失尿胆红素阴性阴性阳性阳性

酮体是脂肪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并将其排入尿中,即为尿酮体其中有三种:乙酰乙酸20%丙酮2%

β-羟丁酸78%参考值:阴性(5)尿酮体临床意义1糖尿病性酮尿:机体糖代谢紊乱,体内脂肪分解代谢增多而氧化不全时可产生大量酮体2非糖尿病性酮尿:

①婴儿或儿童可因发热,严重呕吐,腹泻,未能进食等出现酮体②妊娠妇女可因严重的妊娠反应,剧烈呕吐,子痫③重症不能进食,消化呼吸障碍等出现酮体(1)红细胞(RBC)3.尿液显微镜检查血尿*镜下血尿:>3个RBC/HPF,而尿液外观变化不明显*肉眼血尿:>1ml血/1L尿,尿液外观呈淡红色临床意义:泌尿系统自身疾病全身其它系统的疾病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2)白细胞(WBC)参考值成年男性:0~3/HPF成年女性:0~5/HPF临床意义肾盂肾炎膀胱炎女性阴道炎宫颈炎和附件炎肾移植后排异反应

尿液管型,是一些有机物或无机物,如蛋白、细胞或结晶等成分,在肾小管和集合管内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圆柱状结构物尿液中出现管型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3)管型透明管型偶见于成人浓缩尿,如大量持续出现透明管型,表示肾脏病变严重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内有出血,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提示肾实质有感染性病变,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白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小管病变肾上皮细胞细胞管型颗粒管形提示肾脏有实质性病变,尤其多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功能不全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二、粪常规检查(1)量:随饮食变化(2)外观:健康成人为黄褐色成形便1)粘液脓血便:细菌性痢疾2)柏油样黑便:上消化道出血3)米泔样便:霍乱4)白陶土样便:胆汁淤积性黄疸5)干结便:便秘7)寄生虫(3)气味1.一般性状检查(1)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2)白细胞:肠道感染(3)巨噬细胞:常与脓细胞同时出现,见于菌痢、溃疡性结肠炎等2.显微镜检查细胞(1)淀粉颗粒:慢性胰腺炎、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及腹泻(2)脂肪颗粒: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3)肌纤维、植物纤维及植物细胞:肠蠕动亢进、腹泻或蛋白质消化不良

食物残渣脂肪球呈大小不一圆形折光强的小球珠淀粉颗粒具有同心性纹或不规则放射线纹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或棱角状颗粒,无色,具有一定折光性植物纤维螺旋形或网格状结构肌纤维淡黄色条状、片状、带纤维的横纹寄生虫卵:蛔虫卵、钩虫卵、鞭虫卵、姜片虫卵原虫: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

粪便检查是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最直接和可靠的方法滋养体包囊寄生虫和寄生虫卵

是指用化学方法检查出肉眼和显微镜都不能证实的消化道少量出血的试验隐血检验前,避免服用含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的食物,如铁剂、动物血、维生素C、动物肝类、瘦肉及大量绿叶蔬菜3天;如有齿龈出血,勿咽下血性唾液,以防呈现假阳性3.粪便隐血试验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1)消化性溃疡:呈间歇阳性(2)消化道恶性肿瘤:呈持续性阳性;(3)其他: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病案分析

患儿,男性,6岁。眼睑水肿,尿量减少2天。10天前患急性扁桃体炎。实验室检查:尿PH5.5,尿相对密度1.022,尿蛋白(++),尿胆原、尿胆红素、尿糖、尿酮体均(-),尿潜血(++),镜检:红细胞5~10/HP,白细胞0~1/HP,红细胞管型0~1/LP。问题:(1)该患儿作了什么检查?(2)如何判断结果?血常规检查导入血液成份: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

120-160g/L110-150g/L170-200g/L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1.参考值红细胞的生成爱两个因素的调节:①促红细胞生成素

②雄激素1)相对性增多因脱水血液浓缩所致。如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等2)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增多:多由组织缺氧导致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生成增多

生理性:高原生活、剧烈运动,新生儿

病理性: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慢阻肺、肺心病等)②原发性增多:见于原因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⑴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增多2.临床意义1)生理性减少妊娠中晚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6个月至2岁:生长发育迅速导致造血原料相对缺乏老年人:摄取、利用营养和造血功能减退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轻度贫血:Hb低于参考值的低限至90g/L中度贫血:Hb90~60g/L重度贫血:Hb60~30g/L极度贫血:Hb低于30g/L⑵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二、红细胞的平均值测定⑴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100fl(飞升)

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⑵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4pg(皮克)指每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平均含量

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

指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浓度(克数)

1.参考值贫血的形态学分类MCV(fl)MCH(pg)MCHC(g/L)病因正常细胞性贫血80~10027~34320~360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多数溶血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如白血病)大细胞性贫血>100>34320~360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80<27<320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单纯小细胞性贫血<80<27320~360慢性感染、炎症、肝病、尿毒

症、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等所致贫血

2.临床意义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细胞分类百分数(%)绝对值(109/L)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0~50~0.5分叶核50~702~7嗜酸性粒细胞(E)0.5~50.02~0.5嗜碱性粒细胞(B)0~10~0.1淋巴细胞(L)20~400.8~4单核细胞(M)3~80.12~0.81.参考值(2)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百分数和绝对值:(1)白细胞计数:成人(4.0-10.0)×109/L⑴中性粒细胞增多①急性感染,尤其是化脓菌感染,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②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如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③急性大出血④急性溶血⑤急性中毒⑥恶性肿瘤,如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2.临床意义⑵中性粒细胞减少①某些感染,常见如病毒感染②某些血液病,如再障、粒细胞缺乏症③物理、化学因素损伤(X线、氯霉素等)④脾功能亢进⑤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⑶淋巴细胞增多①某些感染,主要为病毒性感染②某些慢性感染③某些肿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④移植排斥反应⑷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免疫缺陷综合征,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及接触放射线后

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的颗粒,并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从而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并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②寄生虫病,如蛔虫病、血吸虫病等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

(6)嗜酸性粒细胞减少①伤寒或副伤寒初期②应激状态(大手术、烧伤等):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但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故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减少,甚至消失,表示病情严重③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7)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颗粒,这些颗粒中含有丰富的组胺、肝素、慢反应物质等。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过敏性疾病②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③恶性肿瘤,特别是转移癌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机制不清楚(8)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9)单核细胞增多

单核细胞具有诱导免疫反应、吞噬和杀灭某些病原体、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抗肿瘤活性及调节白细胞生成等多种功能。单核细胞增多见于:①见于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10)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四、血小板计数100×109/L~300×109/L

1.参考值

(1)血小板增多

2.临床意义

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②反应性增多:如急性大出血、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手术后

(2)血小板减少

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③血小板消耗增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案分析

患者,男性,42岁,咳嗽、咳痰伴发热3天。患者3天前淋雨后,出现发热,体温在39℃以上,伴咳嗽,开始咳少量白色黏痰,自服“清开灵”等药物,效果不显。昨天开始咳较多黄色脓痰,今日咳出铁锈色痰,约10ml,急来诊。查体:T39.6℃,P124次/分,R28次/分,BP90/60mmHg,神清,呼吸急促,右下肺可闻及大量中小水泡音,心率124次/分,节律规整。腹平软,无压痛。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水肿。问题:(1)该患应做哪些实验室检查?(2)可能会有何改变?

血清电解质检查体液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血浆5%组织内液15%体液: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导入体液电解质的分布细胞外液:阳离子:Na+

阴离子:Cl-、HCO3-细胞内液:阳离子:K+、Mg2+

阴离子:HPO42-、蛋白质一、血清钾测定【参考值】3.5~5.5mmol/L【临床意义】1.高钾血症:指血清钾>5.5mmol/L,常见于:(1)钾摄入过多,如高钾饮食、输入大量库存血液、静脉输注大量钾盐等(2)钾排出减少,如急慢性肾衰竭无尿期及少尿期(3)细胞内钾外移,如严重溶血、大面积烧伤、代谢性酸中毒等2.低钾血症:指血清钾<3.5mmol/L,常见于:(1)钾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钾饮食、禁食、厌食、吸收障碍等(2)钾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长期腹泻、胃肠引流、大剂量应用排钾利尿剂等(3)细胞外钾内移,如大剂量应用胰岛素、碱中毒或输入过多碱性药物二、血清钠测定【参考值】135~145mmol/L【临床意义】1.血清钠增高:(1)钠摄入过多,如进食过量钠盐或输注大量高渗盐水等(2)水份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如进食困难、水源断绝、大量出汗等(3)肾排钠减少,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2.血清钠降低:(1)钠摄入不足,如长期低钠饮食、饥饿及营养不良(2)钠丢失过多,如严重呕吐、反复腹泻、胃肠造瘘后、大剂量应用排钠利尿剂、大面积烧伤、大量放腹水等(3)其他,如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使用甘露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硬化失代偿期等三、血清氯测定【参考值】95~105mmol/L【临床意义】

血清氯变化与钠成平行关系,低氯血症常伴有低钠血症,但大量丧失胃液时失氯多于失钠,若大量丧失肠液,则失钠多于失氯四、血清钙测定【参考值】钙:2.25~2.58mmol/L离子钙:1.10~1.34mmol/L

【临床意义】1.血清钙增高:(1)甲亢:因甲状旁腺素可使骨钙溶解释放入血,并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2)维生素D过多症、多发性骨髓瘤、骨肉瘤等2.血清钙降低:(1)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此时出现低钙、高磷现象(2)钙或维生素D摄取不足或吸收不良,见于长期低钙饮食、腹泻、胆汁淤积性黄疸等(3)其他,见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肾衰竭、肾病综合征、肾性佝偻病等五、血清磷测定【参考值】0.97~1.61mmol/L【临床意义】1.血清磷增高:(1)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由于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强使血磷增高(2)排出障碍,如肾功能不全所致的磷酸盐排出障碍(3)吸收增加,摄入过多VitD,可促进肠道吸收钙、磷,导致血清钙、磷均增高(4)其他,如多发性骨髓瘤、骨折愈合期等2.血清磷降低:(1)甲亢时,肾小管重吸收磷受抑制,尿磷排泄多,血磷降低(2)摄入不足,如饥饿、恶病质、活性VitD缺乏等(3)丢失过多,如大量呕吐、血液透析、腹泻等(4)转入细胞内,如静脉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糖的利用增加,需要大量无机磷酸盐参加磷酸化作用,而使血磷下降

六、血清铁及其相关成分测定(一)血清铁测定【参考值】男性:11~30µmol/L

女性:9~27µmol/L【临床意义】

血清铁即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其含量不仅取决于血清中铁的含量,还受转铁蛋白的影响

1.血清铁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白血病、急性肝炎、铅中毒和铁剂治疗过量等

2.血清铁降低:见于缺铁性贫血、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慢性炎症、月经过多、长期缺铁饮食以及生理状态下机体需铁增加时(二)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参考值】男性:50~77µmol/L女性:54~77µmol/L【临床意义】

1000ml血液中转铁蛋白能结合铁的最大能力称总铁结合力,实质上是测定转铁蛋白的量1.血清总铁结合力增加:

常见于慢性缺铁性疾病,在血清铁降低,甚至在降低前,血清总铁结合力即可升高。因此,血清铁降低而总铁结合力增高提示有缺铁的可能2.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

见于肝脏疾病、慢性炎症、肾病综合征、消化性溃疡等

(三)铁蛋白测定【参考值】男性:15~200µg/L女性:12~150µg/L【临床意义】

血清铁蛋白是体内铁的贮存形式之一,测定铁蛋白是判断体内贮存铁最敏感的指标之一。许多恶性肿瘤细胞能合成或分泌铁蛋白,故也可作为肿瘤的标志物1.血清铁蛋白增高:(1)体内铁负荷过多的疾病,如血色病、反复输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不恰当的铁剂治疗等(2)恶性肿瘤(3)组织释放增加,如肝坏死、慢性肝病等2.血清铁蛋白降低:

见于缺铁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

血糖、血脂检查

血糖的来源与去路导入血糖的激素调节:

1.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2.升高血糖的激素

①胰高血糖素

②肾上腺素

③生长激素

④皮质醇

⑤甲状腺激素

血糖的调节激素血糖检查一、空腹血糖(FBG)测定【参考值】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mmo1/L邻甲苯胺法3.9~6.4mmol/L【临床意义】1.FBG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餐后1~2小时及高糖饮食后病理性增高主要见于:

(1)各型糖尿病

(2)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等

(3)应激性因素,如颅内压增高、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等

(4)胰腺疾病,如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癌等

(5)药物影响,如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

(6)其他,如高热、呕吐、腹泻、脱水、麻醉和缺氧等

2.FBG减低:生理性减低见于饥饿和剧烈运动后病理性减低见于:

(1)胰岛素过多,如胰岛素用量过大、口服降糖药过量和胰岛B细胞瘤、胰腺腺瘤等

(2)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缺乏

(3)肝糖原贮存缺乏,如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正常人口服或注射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会暂时升高,促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在较短的时间内降至空腹水平,此为糖耐量现象当糖代谢紊乱时,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急剧升高或升高不明显,但短时间内不能降到空腹水平(或原来水平),此为糖耐量异常或降低

【方法】

被检者试验前3天正常饮食,并停用胰岛素及其它影响糖代谢的药物,试验前1天正常晚餐后即不再进食,次晨抽取空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