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历史自然地理主要内容自然地理基础知识气候变化与人类的出现第三节气候变化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第五节历史时期的河流湖泊变迁第六节历史时期的地貌变迁第一节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一、地质年代地球发展的时间段称为地质年代。
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地质年代,另一种是相对地质年代。
地壳发展的时间段落称为地质年代。二、地质年代的划分划分地层年代和地层单位的主要依据,是地壳运动和生物的演变。人们根据几次大的地壳运动和生物界大的演变,把地壳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为五个称为“代”的大阶段:代——地质时代的最大单位。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纪内因生物发展及地质情况不同,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世”、“期”和“时”,以及一些更细的段落,这些统称为地质年代。地质时代单位有代、纪、世(期、时)。与地质时代单位相应的地层单位称界、系、统等若干个单位。中国地质年代表
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生物类型
---------------------------------------------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0.01人类出现晚更新世Qp
中更新世Qp2
早更新世Qp11.64
新近纪上新世N25.00
中新世N123.3近代哺乳类出现
古近纪渐新世E337.5
始新世E2
50
古新世E165鱼类出现----------------------中生代白垩纪K135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208鸟类哺乳类出现三叠纪T250蜥龙鱼龙出现----------------------晚古生代二叠纪P290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C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D410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早古生代志留纪S439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510无颌类出现寒武纪--570硬壳动物出现新元古代震旦纪Z680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Nh800
青白口纪Qb1000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1
400真核动物出现(绿藻)
长城纪Ch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l2300
五台纪Wt2500新太古代Ar32800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3200古太古代Ar13600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4500三、地貌地貌:由地球内、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在地壳表面形成的各种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称为地貌。地貌学:是专门研究地壳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规律的科学。地形和地貌:
四、新生代时间: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CenozoicEra)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从64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划分:第三纪:老第三纪,即古近纪新第三纪,即新近纪第四纪:更新世和全新世具体划分1、第三纪:古近纪分为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时间大约是6500万年前~2300万年前。新近纪分为中新世和上新世。时间大约是2300万年前~160万年前(或说180万年前)2、第四纪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时间大约是160万年前~今天第四纪也叫做人类纪或灵生纪但不同地区、时间上有争议。新生代的地质特征:新生代的地质运动:地中海地槽、环太平洋地槽、中国喜山运动现代地貌形成新生代的古地理及古气候变化:黄土堆积、第四纪冰期、古人类出现
第四纪以来三件重大地质事件五、第四纪第四纪是新生代(6500万年前开始)的最后一个纪第四纪还细分为更新世、全新世等。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地层: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极广,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第四纪沉积物形成较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主要有冰川沉积、河流沉积、湖相沉积、洞穴沉积和海相沉积等。气候带: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生物进化:真象、真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的一些类别和不少属种相继衰亡或灭绝。到了第四纪的后一阶段——全新世,哺乳动物的面貌已和现代基本一致。海平面变化:第四纪期间由于气候变化、地壳运动等原因引起的海平面升降。包括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两方面含义。即以陆地为基准,按不同时期海平面与陆地基准的相对高度关系来判别海平面的变动。六、更新世地质年代名称,更新世亦称“洪积世”。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1839年创用,1846年福布斯又把更新世称为“冰川世”。特点:更新世是冰川作用最活跃的时期。气候:更新世是地球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
生物界:最显著和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繁盛。很早以来,人们就认为人类出现在这个更新世之初。旧石器时代:也大体上在此世时结束(约距今一万年之前)。七、人类出世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1.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Homohails)这可能是早期的直立猿人(Homoerectus)。2.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homoerectus)。3.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Homosapiens)在非洲出现。4.晚期智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新人)(Homosapienssapiens)在非洲南部出现。八、地质更新世与人类旧石器时代更新世是地质时代划分概念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上的人类技术工具的分类概念原始社会是社会形态发展史上的分类概念。更新世中,除最后一万年新石器时代外的漫长时间是属于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为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思考题劳动还是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人类?第二节气候变化与人类的出现一、最基本的人地关系。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是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最基本的人地关系。1、气候变化时间:①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时间:45—46亿年②人类出现以后的气候变化时间:几百万年2、气候划分的地质时间单位:大冰期:大冰期(iceage)也叫冰河时代(在新生代的第四纪)、冰期、冰川期。具有强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时期。大冰期中气候较寒冷的时期称冰期,较温暖的时期称间冰期。冰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冰期又称大冰期,狭义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层次的冰期。3、第四纪大冰期:大冰期:一共发生过三次,周期为将近三亿年发生一次。第三次大冰期就是最著名的第四纪大冰期,也是对现在影响最大的冰期。第四纪大冰期中冰川有数次扩张和消退(冰舌伸缩),分别被称为冰期(glacialepoch)和间冰期(interglacialepoch)。第四纪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为改观(冰舌侵蚀)第四纪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动物在地球上消失。披毛犀第四纪大冰期的代表物种
4、地球与气候互动关系冰川是气候的产物——冰川学界的流行说法。气候的一部分是冰川的产物—两极地冰盖影响冰川和气候同是地圈变化的产物——地圈占地球系统总质量的99.9%。地圈的变化又受宇宙因素的制约——太阳系在银河系的运行周期有关。
总的来说,现在地球处于冰期。虽然一些人认为现在的地球正处于间冰期,但是第四纪大冰期开始的时间比前两次时间短,现在的气候也比历史上很多时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纪大冰期应该还没结束。5、人类的出现①人猿分离:大约距今500—700万年前②人科:约距今350万年前(非洲—露西)③能人:约距今200万年前—直立人④智人:约距今50万年前(非洲)—人种相当于地质时代的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晚期二、气候变化与人类的出现1、人类的产生的诸说冰川外因说:冰川论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论物种进化论:达尔文特创论:宗教劳动创造说:恩格斯社会进化论:社会行为2、气候与人类产生机制:思考题:为什么众多的猿属种中有些猿变成了人类?①气候变化:冰期全球气候平均下降5℃~10℃,全球平均气温为11℃——冰期与间冰期的反复、阶梯性的出现与消失,必然引起地球表面动植物界的变化。②人体进化:肢体进化——前肢与后肢进化。古猿下地行走,使手足分工——进行劳动的先决条件。③能人的出现:会制造工具的最早的人属成员——能人。旧石器时代的开始④不同维度的影响:低纬度地区更适合动植物的繁衍。据明确地层年代和环境信息的智人化石来看,智人的生存和生活地区都是与古土壤发育时期的温暖湿润的森林——草原环境相对应。两者机制:古人类的产生和初期发展,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所以现在流行从猿到人的转变是因为“冰川”的反复性作用和影响,即“冰川外因说”——自然科学领域的观点。3、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命题劳动创造了人类: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提出。主要论点:劳动导致了肢体的变化、语言的产生、大脑的发育。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和动物的最本质的区别是:有目的的改变自然界、支配自然界—人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疑问:为什么那么多猿种属中有些猿从事了劳动,最终演化为人类,而大部分猿类仍为猿呢?猿类进化为人类是漫长的过程——自然环境。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解释,应是气候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古猿从事劳动的先决条件。并不是一部分古猿突然想到了劳动,而树上下到地面进行劳动的。进化阶段:面临生存和生活危机,必须从事劳动,然后才是肢体、语言、大脑等方面进化。社会生活方式上的演化:树栖生活、采摘生活、狩猎生活开始到地面定居、劳动生活、群体交流,具有社会性。结论
气候变化与劳动共同创造了人类①气候变化是猿类从树上生活转为地面生活的主要原因、进化到人类的最初前提。②劳动是从猿到人的转变动力。
③为了生存和生活必须劳动,通过劳动肢体发生变化、制造工具、群居生活、交流、语言、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三、气候变化与人地互动关系1、人地互动关系角度来讲;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生存和可发展的空间和物质基础,并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活动不断改变着地理环境。注意:“人定胜天论”2、人地协调角度来讲;从长时间和宇宙星球一体来看,地理环境对人类及人类社会起决定性作用。一定(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人类对地理环境起决定作用,但是毕竟是有限的——可持续发展。3、从不同的性质和新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具有不可抗拒性,是冲击型的;环境变化的影响又具有长期性、深远性、不确定性。其中,气候变化具有突变、波动、混浊三种形式。人类社会和人类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可逆转性,只有预测、预防功能。特定、一定条件下,人类可以人工改变环境,但有限的。四、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竺可桢(燕京大学)是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研究的开创者,他利用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中的气象和物候的记载,提出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暖期(仰韶温暖期)■时间:距今8000~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
现象:温暖期,第四纪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2、考古时期:■时间: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
现象:温暖期,第一次温暖期3、物候时期:时间:前1100~1400年现象:寒暖交替时期(1)前1100年~前850年(西周):第一个寒冷期。(2)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前770~公元初)第二次温暖期(3)东汉到南北朝:时间:公元初年到600年。现象:第二个寒冷期。(4)隋唐至北宋初期:时间:从600年到1000年现象:第三个温暖期。(5)两宋时期:■时间:从1000年到1200年■现象:第三个寒冷期。(6)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时间:从1200年到1300年现象:第四个温暖期。4、方志时期:从1400年~1900年的寒冷第一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年到
1890)为止。5、仪器观测时期:■时间:1900年以来到至今■现象:气候波动1911年中国建立了正规的气象站——卫星观测总结: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总趋势是温暖时期越短,温暖程度越低,而寒冷时期却日益长,寒冷程度日益强。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看,前1000年相对温暖湿润,而后1000年相对干冷。五千年以来,中国气候正从温暖转向凉爽,而冷暖变化的幅度随纬度呈现明显的差异,低纬度气温变化的幅度小于高纬度地带。第三节气候变化与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四纪全新世距今一万年左右,地球经历了最后一个冰期后,开始进入了间冰期——国际上称之为大西洋暖期,中国称之为仰韶温暖期。冰期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降低5—10℃,间冰期时气温高出3—5℃,间冰期时气温变暖、湿润,适合物种的繁衍。古文化遗址分布北方:红山文化(辽宁、吉林、内蒙)龙上文化(山东、河北)中原:仰韶、半坡文化—黄河流域南方:河姆渡、马家浜文化—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西边:拉萨等雅鲁藏布江沿岸当年均气温超过13℃,降雨量超过500㎜时,人类文明开始产生并繁荣。气候转暖,物种繁衍,有利于人类采集、狩猎生活。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为代表的石器文化逐渐过渡到农业耕作阶段。工具的改进有利于人类的原始耕作。一、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环境机制思考题: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比其他地区生活的人更有智慧,所以创造了黄河文明?文明特征—生产力水平有关。文化与文明地理环境论对文明的产生与文化进步自然环境间的机制理论文明的产生与文化进步地理环境间的机制是:■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制约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进步■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抵消文明的产生和文化发展的动力■相对适中的环境条件对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进步创造出主观和客观上的机制距今5000年前左右,气候干燥所带来的沙漠化,使人们集中到气候适中的温带大河流域、河谷平原地区,开始诞生古代文明。1、黄河文明的产生气候条件(黄河)仰韶文化区的安阳殷墟地区年均气温比现在高出2—3℃,东亚大陆湿润度超过世界各地区。世界几大文明因气候干燥和寒冷,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而黄河流域文明则没有这种迹象,相反,正处在石器文化过渡到青铜器文化的时代。土壤和植被条件:土壤:《尚书·禹贡·九州》土壤记载—黄土,土质疏松柔和,便于古代农耕。植被:西安半坡遗址出土大量的竹林,说明当年黄河流域植被状况良好,年降雨量超过500㎜。水利:基岩山地薄层黄土,水渗透力较差,地表上形成了多条河流水系,便于灌溉。适中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人口增加并开始周边地区分布文明的特征:最初意义上的城市出现,交流,文字出现,大型礼仪性建筑也出现,金属冶炼和加工发达——文明成熟。如:偃师二里头文化:B.C1900~B.C1500年郑州二里岗文化:B.C1900~B.C1500年文字:类似甲骨文(甲骨文—前14世纪,占卜)工具:劳动工具、武器、小型容器(青铜)建筑:夯土城墙(城市)、方鼎(礼仪)、宫殿。二、长江流域文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5000—4000年前):大型建筑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公元前12世纪,已修有城墙,出土大量青铜器、陶器——举世瞩目。成都十二桥商代陶轮上已有巴蜀古文字。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明都是中国最早的文明。但在世界文明的范畴来讲,黄河文明相对长江文明时间上更早,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延续时间更长。黄河代表中国文明的开端。黄河、长江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机制从自然环境角度来讲,文明的产生与自然环境条件有直接的联系,而且密不可分。气候带:温带、暖温带—气候适中,土壤疏松,大河流域,森林植被适度自然环境提供了最基本的、必要的前提条件。
寒带气候条件恶劣,生物种类单一,人们只是从事基本的生存活动,虽有文明产生的动力,但缺乏过程和积累。热带气候炎热,生物种类多样,人们安逸于生活活动,缺乏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活动来讲,适度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改变自然界的能力,即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文明的积累。前者给人类提供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后者给人类的文明提供了动力。从文明的区域分布来讲,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并不决定于某一区域,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黄河文明的产生,关键是黄河中下游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的产生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在全新世温暖期最佳时期中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综合环境和人类活动经过长期的积累产生的。三、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
四、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全新世中期(距今八千年前~三千年前),我国的天然森林与草原分布面积十分广阔,干旱荒漠与高寒荒漠面积相对小,北纬23°以北地区为亚热带森林区,比现在接线更北。历史时期中国的天然植被类型从纬度来讲,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分别是寒温带(针叶林)、温带、暖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亚热带、热带(常绿阔叶林、雨林)植被。从天然植被状况来讲,从南方、东南向西北、东北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地带。一、历史时期植被演变状况1、先秦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南方地区达90%以上。2、秦汉时期:黄河中游有热带植被品种。但是,从战国以来,铁制农具广泛普及,农耕面积不断开发,天然植被严重遭到破坏。黄河流域先遭破坏,其次是长江流域。阿房宫南北朝:秦汉以来对森林的开发利用,导致了南北朝时中国森林植被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的结果。原因:自然因素:气候转寒、干燥。人地因素: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农牧分界线南退。人为因素:北方战乱频繁。中原出现了“五胡乱华”,战乱对植被的破坏性不可低估。
第一次出现了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经济文化昌盛繁荣时期,但付出天然资源为代价的。(全国森林覆盖率降到30%左右)黄河、长江流域的森林大量采伐、利用,其强度和面积都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朝代——华北破坏最严重西北地区气候日益干燥,河流、湖泊缩短、干枯,唐宋时期西北沙漠化日益严重——丝绸之路南迁。战乱:安史之乱导致北方农耕汉民纷纷南下到长江流域,开始破坏天然植被和水系,开荒造田。明清时期:进一步破坏华北和华南及东南沿海等地的森林植被。原因:众多原因自然原因:气候:明清小冰期阶段,气候寒冷、干燥。人为因素:明清战乱:长城一线森林植被破坏。农业人口的大量流动和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开垦农田和工程木材、燃料。相反,东北由于清政府的封禁政策,黑龙江、吉林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但是全国森林覆盖率进一步降到26%。近代以来:人口激增,日帝侵华掠夺,国家在燃料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上的严重脱节,全国范围内遭到了极大的破坏。1936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8.2%,黑龙江也只有28%。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发展战略:沿着苏联模式,走重工业道路,全国大炼钢铁,急需燃料,大片的森林被采伐。国家建设规划:大搞农业生产,开垦大片的森林,造梯田、农田。人口急速增长:人口奇迹——60多年来全国人口从4亿增长为13亿多上世纪50——70年代,全国森林覆盖率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的大力推动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力度不够,西北地区沙漠化进一步严重,对森林的采伐和利用不够合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监察、监管力度不够,破坏森林仍在进行,只是日趋减少而已。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已荒漠化是中国在国家发展总体规划和民生问题上今后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二、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分布状况1、森林地带:■
大兴安岭北:寒温带森林,以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林带,木材储蓄量为全国首位。■
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温带林。■
华北暖温带林:针叶、阔叶阔叶混交林、草本植物多。■
华中、西南亚热带林:我国古代森林面积最大、最广的地区。华南、滇南热带林:乔本、藤本植物。2、草原带:森林带以西地区■
北部草原:温带草原为主分布:大兴安岭南、东北平原—温带草原,农牧业兼有森林向草原过渡带。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西北—荒漠草原,草原向荒漠过渡带,正面临着沙漠化危险呼伦贝尔高原——半干旱化,并日益严重。青藏高原草原:森林草原,但正面临着森林带向草原过渡;草原带向荒漠过渡的危险。3、荒漠地带:荒漠为主,高寒草本类植物。西北内陆地区和内蒙北中西部地区(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罗布泊已完全干枯三、历史时期中国森林植被变化趋势和原因1、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①从中国的整个版图来讲,森林植被分布总体格局没有多大变化。■
从经度来看,东南沿海向西北大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过渡。■
从纬度来看,从北到南,依次是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分布。②
从历史时期来讲,按纬度的不同,曾显出不同程度的地区性变化。分布上的变化:森林、草原破坏严重,一些地区已成为半干旱、干旱地区,日趋变为沙漠、荒漠化。植被种类上的变化:天然植被减少,栽培植物增多。植被类型的分界线出现变化:草原和森林面积逐步减少,分界线也北移、南迁、西扩。生物分界线出现变化:日益南迁。随着植被分界线的变化,动植物繁衍的生存带也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已灭绝或相继灭绝。要分清自然环境因素下的灭绝和人为干涉下的灭绝。2、历史时期森林植被变化的原因: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历史上曾经达到过50%(周代),是多林的国家,18世纪也仍占26%。森林植被急剧减少的原因众多。①自然原因: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是最原始、最大、最直接的原因。②人为因素的影响:生存与繁衍的本能、生活和生产活动——对中国历史来说更不能忽视。第五节历史时期的河流湖泊变迁主要讲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改道一、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改道从先秦时期到20世纪中叶约3000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1500余次,平均每年2次决口。重要的改道有二三十次。“善淤、善决、善徙”
其中有六大迁徙,加上战国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北流时期《禹贡·导水》中的“山经大河”或称“禹贡大河”山经大河:今天津市东北入渤海禹贡大河:今天津市东南入渤海2.战国至西汉未河道;北流时期
—首次大改道战国时期黄河在河北平原改道十分频繁。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修筑堤防。《汉书·地理志》—“大河古渎”,又称“西汉大河”。流经:经河北滑县后,今河北沧州、黄骅市入渤海。3.东汉时期的河道:东流时期—第二次大改道。《水经注》、《元和郡县志》—“东汉大河”。公元11年,王莽朝黄河大泛滥,鲁豫一带发洪水近60年。公元69年,王景治河。流经:今山东利津市入渤海。从此黄河下游河道稳定了600年。4.唐北宋时期的河道—第三次大改道七世纪中叶开始,大小修筑,小范围改道频繁。1048年(北宋庆历八年)黄河决堤,改道,形成北流和东流分流局面。北流:沿河北滏阳河、经南运河,入天津市海河入渤海。东流:沿山东马颊河,入渤海。5.南宋至明明弘治初年河道:南流时期——第四次大改道。人为改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南宋为阻止金兵南下,人为决黄河堤,使黄河在山东东平湖入泗水,与淮河合流,入黄海。自然决口:1194年,在河南原阳县决口,入济水,与淮河合流,入黄海。黄河流行于山东以南的开始。(南流量大于北流)6.明弘治中至清咸丰五年(1855)的河道——南北流时期,第五次大改道。1495年明为了大运河的畅通,修筑了太行堤,使黄河在今兰阳入运河(元代运河段——废黄河),与淮水合流,入黄海。原北流黄河主干道,因修筑堤防,阻挡了河流畅通,长时间固定,泥沙堆积於高,成为“悬河”。南流黄河与淮水合流,淮河泛滥成灾。(700年)7.清咸丰五年以后的河道—东流时期,第六次大改道。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入鲁运河,经山东利津市,入渤海莱州湾,形成了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二、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改道频繁的原因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改道频繁、泛滥成灾的原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1、自然地貌和土壤原因:黄河流经的地貌状况复杂: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上中下游的落差大;中游经黄土高原进行冲击,大量夹带黄土、泥沙,到下游平原自然沉淀堆积,河床抬升,形成了悬河。2、气候环境条件恶劣:
近2000年来黄河流域的气候日趋干燥寒冷;全年降雨量减少,70%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暴涨暴雨,对黄土的冲击力度大。自然地貌和土壤以及恶劣的气候环境是黄河泥沙量增多,河床抬升,频繁决口的主要原因。3、人为影响:采伐森林:特别是唐朝开始,大兴土木、开垦、水土流失严重。军事影响:利用黄河达到军事目的,造成严重后果。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五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迁,没有从整体上治理黄河,民间又为灌溉,自修水渠,破坏了自然水系防洪作用。思考题黄河水灾影响面积北到天津,南到淮河、长江流域,非常广阔——对沿线的影响。黄河沿线的污染,直至入海后对邻近海域的影响。黄河经流量日益减少,断流现象日益严重。长江不能成为第二条黄河三、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的湖沼变迁
四、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河流变化
(一)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河道的变迁
1.荆江婉蜒型河道的变迁2.城陵矾以下分汉型河道的变迁3.长江上游河道的变迁(二)历史时期长江流域湖泊的兴废
1.云梦泽的变迁2.洞庭湖的变迁3.鄱阳湖的变迁4.震泽(大湖)的变迁5.长江上游湖泊的变化
第六节历史时期的地貌变迁在我国,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地质时代开始的大陆性干寒气候和季风性气候引起的。从中国文明史的发展过程来看,我国的沙漠化进程和扩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为因素。楼兰古城遗址(罗布泊西)鄯善国遗址陕北毛乌素沙地:从9世纪开始飞沙堆积呼伦贝尔草原中国沙漠化的演变趋势(从东到西)—内蒙
河套、陕北(中)宁夏、甘肃(西)新疆(西)一、历史时期的沙漠和沙漠化
沙漠的分类①沙漠地区来分:■草原地区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荒漠地区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腾格里沙漠(新疆,西北)。②、沙漠形成的时间上分类;■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河西走廊地区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西北地区的沙漠)■历史时期形成的沙漠: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地区)
二、沙漠演变(沙漠化)1、荒漠地区地质时代形成的沙漠演变:■分布: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形成时间:第四纪更新世时期,早于人类的活动。■特点:绿洲沙漠化(就地起沙)和沙丘移动沙漠化(外来沙丘、沙漠前移)楼兰古城演变过程:《汉书》载有楼兰国,东晋时楼兰城内仍有官府居住。秦汉开始气候干寒,特别是东汉开始,连年干旱,赤地千里,人畜死亡大半,阿尔金山诸小国相继灭亡,丝绸之路南道废弃。3—4世纪开始,楼兰一带河流量减少,隋唐以后,特别是唐天宝年间西域逐渐被吐蕃控制,战乱不断,促进了沙漠化、荒漠化。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关门明嘉靖年间为阻止北方民族的南下,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和内陆交通的发达,关闭这些关门,从此废弃——敦煌莫高窟鄯善国遗址(胜兵2900人,人口1万4千)鄯善县洋海夏县墓区(吐鲁番盆地北火焰山脚下,从青铜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后)M130木质尸床人骨M136骨架和随葬品M21墓主鞋和铜管及铜铃出土器物(仅陶器多达800余件)箜篌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70度以上,楼兰国文明1899年,瑞典人斯文·赫定率队进入罗布泊,次年3月发现了沉睡1600年的楼兰古城遗址。1930年,我国的考古学家黄文弼进入罗布泊,发现了罗布泊北岸土垠汉代遗址。楼兰古城地处羌若县东北部,位于罗布泊以西偏北岸边,在孔雀河南岸7公里处。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1980年,一批中国考古人员进入罗布泊,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楼兰美女古尸。1980年,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神秘失踪,至今仍是一个谜。1996年,探险家余纯顺欲穿越罗布泊创新纪录时,因迷路和高温而亡。公元前后,曾有过一个繁华的楼兰国,是当时闻名遐迩的丝路重镇,到公元4世纪前后,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国家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只留下一片废墟沉睡在沙漠中——它的发现轰动世界。百年来,楼兰一直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地探险家、史学家、旅行家研究考察的热点。楼兰美女、楼兰古墓、楼兰彩棺。一个又一个楼兰之谜诱惑着所有的人。楼兰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城区面积大致为1.1平方公里,城内还存有残破的院落及高耸的佛塔。从楼兰古城中发现了不少古代文物,有各种器皿及钱币,最珍贵的当数晋代手抄本《战国策》。城墙残基楼兰美女2011年10月在河南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保施工监管合同3篇
- 2024年度高端摩托车租赁服务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武汉地区记账代理业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绿色施工与节能要求3篇
-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材料与工艺(陶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水利工程围板定制与水利设施保护协议3篇
- 2024年标准个人借款与连带责任担保协议版B版
- 2024年版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与实施合同
- 2024年度实习培训生岗位实习协议书模板集锦2篇
- 2024年度室内木门行业联盟合作发展合同3篇
- 环境工程的课程设计---填料吸收塔
- 道路运输达标车辆客车货车核查记录表
- 儿童诗儿童诗的欣赏和创作(课件)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共3页)
- 五笔常用字根表3746
- 新生儿肺气漏
- 气管切开(一次性气切导管)护理评分标准
- 保安工作日志表
- 姜太公钓鱼的历史故事
- 数控车床实训图纸国际象棋图纸全套
- 电子政务概论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