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课件_第1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课件_第2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课件_第3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课件_第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

——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一)

——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课件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课件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教师资格证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教师资格考试命题导向:命题突出专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依据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主要考查申请人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考查死记硬背知识,不指定教材。

教师资格考试命题导向:综合素质——考试内容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针对教育理念、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分为职业理念、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大模块。综合素质——考试内容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针对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课件综合素质——试卷结构通过对大纲的解读,可以得出综合素质主要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考查方式,其中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理解;主观题包括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灵活性较高,对考生的要求较高。综合素质——试卷结构通过对大纲的解读,可以得出综合素质主要采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33道考题中,单选所占比重约为88%,但是分值仅约占39%,因此提醒广大考生,针对单项选择题,要在保证一定正确率的基础上快速作答,给主观题分配足够的时间。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33道考题中,单选所占比重约为88%,但备考策略职业理念模块对于大部分知识点只需识记即可。但是该模块涉及到材料分析题,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建议考生着重理解教师观、学生观(儿童观),并能够结合材料加以应用、分析。教育法律法规模块一般只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此部分复习过程中,广大考生对考纲中涉及到的法律加以了解即可,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应该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在复习时,广大考生需要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才能在单项选择题中取得较高的正确率。另外,在材料分析题中,需要着重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尽可能做到少失分。备考策略职业理念模块对于大部分知识点只需识记即可。但是该模块备考策略文化素养模块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是考查形式一般只是单项选择题,所以提醒广大考生在复习时不能够轻易放弃,要对考纲中的知识点加以简单识记,其中尤其需要注意中外文学史上重要文学作品和作家。基本能力模块中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这部分的知识需要简单了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阅读理解能力和更多的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所以这部分知识在复习时更多的是需要多练,在解题过程中寻找答题策略。综上所述,尽管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涉及的知识面广,但是只要广大考生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复习,合理分配时间,相信大家都能够顺利通过综合素质考试。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往年统考真题,在真题中体会统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势,总结统考的答题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有效的复习。备考策略文化素养模块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是考查形式一般只是单12《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一: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义务12《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一:职业理念《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教师的职业道德2、教师的职业行为模块四: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科技发展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常识13《综合素质》课程体系13《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五: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14《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模块五:教师基本能力14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第二章:学生观第三章:教师观模块一:职业理念第一章:教育观第二章:学生观第三章:教师观

第一节:素质教育观1第二节: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

第三节:素质教育观的运用3第一章:教育观第一节:素质教育观1第二节: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17第一章教育观考纲的要求(中小学):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的现象。考纲的要求(幼儿园):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3.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17第一章教育观考纲的要求(中小学):第一章: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第一章: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素质教育观1.什么是素质所谓素质,就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第一,自然素质,分为身体和生理的素质。主要有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消化、循环、内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统的健康和良好教育,以及良好的运动和适应能力。第二,心理素质。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的智力因素。第三,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以及审美的知识和情趣等等。这三种素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素质教育观1.什么是素质2.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产生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观产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对当时应试倾向的一个回应。2.素质教育观的形成《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这是“素质教育”最早的表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系统的思想,并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素质教育的产生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内涵: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外延: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内涵: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途径:1.专门的教育教学活动2.日常生活与活动3.学习环境4.家园合作5.社区教育资源方法:1.游戏2.讲解3.讨论4.观察5.参观6.示范7.实验8.多媒体的运用23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途径:方法:2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途径:1.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3.家校合作方法:1.讲解2.讨论3.观察4.参观5.示范6.实验7.练习法8.多媒体的运用24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途径:方法:24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途径:1.德育优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3.课程教育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

方法:1.中学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25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途径:1.德育优先,五育并举。方第三节:素质教育观的运用第三节:素质教育观的运用第二章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的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二章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

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一个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和期待,而是被埋没在人群中,那么他很可能就这样一直平庸下去;而当他被周围人寄予厚望并频频鼓励时,他却能宛若新生,仿佛突然间充了电一样,做出一番令人不可思议的“壮举”。

皮格马利翁效应: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品格、性格、能力等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是他自己的创造者,都是自己信念的形象。我相信你能自己做好……能干的小姑娘,你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别怕,你肯定能行!你一定要自己走路去上学。拿出男子汉的勇气,闯过来。我相信你能找回学习的信心。许多事实证明,人的品格、性格、能力等的形成,30考纲的要求:1.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2.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3.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4.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30考纲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明确的指出,德育、智育和体育是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人是由德、智、体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我国古代所推崇的“六艺”,即射、御、礼、乐、书、数,是对人全面发展的一种诠释。马克思对人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证,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核心,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内容阐述中,明确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观,要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明确的指出,德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核心是对教育活动对象——学生所做的完整认识: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具有完整性的人3.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4.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5.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1.强调以人为本位,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和人的价值、丰富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生存竞争,把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人格完善和精神升华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提出要注重为学生获得终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打好基础的理念;2.超越个体本位论的教育——即在重视人的发展、把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及社会发展的核心的同时,还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倡导通过教育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3“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和措施。

(1)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不仅坚持对学生进行应用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素质教育重视全体学生,是真正的“全面发展”。所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34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而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良好的教育是提高个人和社会整体素养的重要手段。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多方面的教育,促进个人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所以说,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5(2)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使受教育(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人类的社会发展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因此,教育的方针和目的最终也要转变到以“人”为中心,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上来。素质教育不但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展开教育,使人的全面发展与其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促进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人人都能尽其才的目的。36(3)素质教育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的统一

人类的社“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学中的运用人是教育生成、教育行为存在的前提,是推进发展的“思想内涵和逻辑内核”,所以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基石。教育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因材施教37“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学中的运用人是教育生成、教育行为存在第三节教育公正与学生共同发展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是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就是无论学生的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如何,都享有同样的入学机会。在确保入学机会均等的情况下,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更加重要。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换句话说,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第三节教育公正与学生共同发展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与因材施教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与因材施教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1.现代学生观坚持()A.以人为本B.以教师为本C.以课堂教学为本D.以教材为本1.现代学生观坚持()2.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此时,老师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2012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A.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B.及时干预,强行制止学生争论C.暂停教学,及时请教专业人员D.不加干预,让学生继续争论2.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3.范老师很少留意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成绩优秀的学生,范老师的做法()。【2012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A.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B.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C.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D.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3.范老师很少留意那些考试成绩一般的学生,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材料分析题

今天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课。上课伊始,老师说:“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将用两节课学完”。说完,便转过去板书,他刚写完课文题目,便听到有同学喊:“报告!”…“什么事?”老师问。“老师,我不同意用两节课的时间学习这篇课文。”喊报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说。“为什么不同意呢?”老师和蔼地问。“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但语言比较好懂,即使有些难懂的句子,课文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释,而且我们已经按照您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大部分同学应该基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似乎没有必要再花两节课了”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

老师听了该同学的解释后,便向大家问道:“你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结果同学们都赞成,于是,老师说:“很好,我也很赞成大家的意见。那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吧”同学们立刻发出满意的欢呼声。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材料分析题答案: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提出,在教育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材料中教师根据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和要求,适时调整教学计划,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2.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与合作的关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听取、采纳学生的意见。3.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不一刀切,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

理论+从材料中哪句话看出来的,稍作分析。答案: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提出,在教育活第三章教师观考试要求: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3.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46第三章教师观考试要求:46第三章教师观所谓“教师观”,就是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它既包括对教师职业性质、职责和价值的认识,也包括对教师这种专门职业的基本素养及其专业发展的理解。第三章教师观所谓“教师观”,就是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是1.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有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是在学习、接受人类经验与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这一过程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体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481.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2.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49

(1)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

(2)教师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间接或直接的创造者

(3)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全面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教师全身心地培育学生,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教师对儿童的人格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2.教师的社会地位及作用493.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职业角色主要有:(1)传道者(2)授业解惑者(3)管理者(4)示范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

503.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职业角色的多样4.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职业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的职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劳动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杂性(2)示范性(3)创造性(4)长期性(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514.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职业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特殊的职业,5.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及其职能等决定的。具体来说,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结构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道德素质

(2)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525.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职业素养是由教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及其职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一)具备职业道德(二)拓展专业知识(三)提升专业能力(四)建构专业人格(五)形成专业思想(六)发展专业自我53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一)具备职业道德53(一)具备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因此,要求教师职业道德应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54(一)具备职业道德54(二)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一般都负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工作。掌握这一学科或专业领域较全面和坚实的知识,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

但是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一碗水”、“一桶水”水平显然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如英语教师首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当代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基础,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帮助保持教学的时代性,为评价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视界。其次,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掌握学生及其具备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晓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能诊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和特殊学习的需要。这些知识的储备,有利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还具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它直接可以运用于课堂生活,为具体的教育情景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55(二)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三)提升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和本领。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语言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6.创新能力

56(三)提升专业能力56(四)建构专业人格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表现,具体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师的情感、气质和兴趣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心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高尚的人格赋予教师言行、情态等活动和形象一种高贵的品质,教师正是以这种高贵的品质来熏陶学生的理性的教师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和蔼可亲、真诚质朴、公平正直、富有耐心、善解人意、兴趣广泛、开朗乐观、意志力强、诙谐幽默、宽容大度等。

57(四)建构专业人格57(五)形成专业思想专业思想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和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58(五)形成专业思想58(六)发展专业自我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和教学风格的总和。

59(六)发展专业自我59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利纳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系统”研究以及德赖弗斯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提出的。1.新手阶段2.熟练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业务精干阶段5.专家阶段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与方法1.终身学习——前提保证2.行动研究——基本途径3.教学反思——必经之路4.同伴互助——有效方法5.专业引领——重要条件6.课题研究——有效载体61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与方法1.终身学习——前提保证61四、教师职业的责任1.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2.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者3.学生快乐学习的指导者4.教育信息的开发和应用者5.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62四、教师职业的责任1.学生全面发展的引领者6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二)教师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1分析课件1.“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