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高考区高三一模作文〃坚持一件事〃
范文5篇
【文题】
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
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
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信心偏至论(65分)
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
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我认为不然,而此番走向“偏
至”的自信须停止才好。
其实这番话不无道理。人们遇到一件难事,通常首等大
事即检索他人如何完成,通过成功个例归纳出如此为便可成
功的结论,于是助长自信,反而不计效果,坚持这种自信一
路走到黑。即使效果不如人意,我们质疑的是自己是否严格
执行反而不是道路本身。
如此便走向信心“偏至”:前人成功的个例招致后人模
仿,于是胜利的自信往往偏向一极,最终导致我们变得唯方
法论而淡化了效果。法国大革命前期宣扬民主自由之启蒙思
想,可谓革命范式。而革命之后的人们不加辨别地沿用,最
终造成群愚统治,抑制了天才的诞生。
为什么人们深陷信心偏至的樊笼尚不自知呢?首先需
考虑文化背景之因。中国人早起深囿于一盛一衰的循环史观,
直至如今依然暗中左右人之思想。于是前人盛衰之教训加上
悠久历史文化让我们坚持于前人经验,不顾未来之发展。其
次,理性主义时代给人以科学的盲目乐观。人们坚信利用科
学、理性便能够解决一切现实问题,反而忘却了效果如何。
最后,人们对于新思想和他人异议的偏见造成了我们的短视
与自大,反而又助长固执心理。
人们应深悼于此番信心偏至之后果。深陷经验主义之潭
淖加之对科学的过分依赖,于是人类退化为寄居于前人无心
设下的“山涧”又陶醉于其间阴翳的奴才了。
为此要学会克服信心偏至。鲁迅先生在《科学史教篇》
中提到,科学固然重要,但还应当注重灵感、热情和想象。
“若举世惟科学是崇,则人生必将大归于枯寂。”克服对科
学的自信偏至关键在于重视非理性的培养,如美育等;另外
人之做事须认真思考后果,却又需避免唯结果论的偏颇;最
后,须要保持求知求新的虚心。
倘使再深入,所谓人们已经“偏至”的自信是真正的“自
信”吗?我们的行为受经验支配,我们的价值实为前人所创
造。不该如此。这反而是狐假虎威式的懦弱之举。如今人之
为新人,在于自我创造新价值,而非坚持老路尚自以为尊古。
新人求新、求开放、求有容。人之价值,由此新而深邃;
前之既不落后于时代之思潮呼唤,后之仍弗失我固有民族血
脉。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62分)
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
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我认同此观点。
诚然,“有效”对于一件事来说当然是重要的,因为它
能够评判我们的行为,是否是成功的,或者说,是否是值得
的。对于一些较短时间就能做成,或是较易获得成功的事,
“有效果”是一个非常好的促进力。因为我们看到了成效,
因此,我们确认了自身行为的正确性,从而能够更有动力地
继续行动。从普适意义上看,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然而,我们也许忽略了事物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于需要
坚持的事,它们往往比较困难,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当遥
远的未来被大雾遮蔽时,我们也许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怨自
艾之中,很容易便迷失在“坚持”的半路了。
因此,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犹豫
和迷惘出现时,我们也许会有继续前进的勇气,因为,即便
现在看不到效果,但它是正确的,那么做就好了。很多事情,
正是在没有那么多瞻前顾后的坚持中成功的。《老子》所言: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的人生成长和成功所需,看似是
一场加法,实则是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正是一场减法。我
们需要简化事件,让它们不要变得那么复杂和具有目的性。
毕竟,当我们相信自己做法的正确性时,“做”总是无错的。
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成为一个不计后果的理想主义者,
而是在坚持一件事的时候,在看不见效果的时候相信“坚信
正确”的力量。坚持的路上有黑暗和险阻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了,我不否认坚持很难,但当我们感到力不从心和无所适从
时,也许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无尽的黑夜中,慢慢等待,
等待正确的行为和坚定的自己会照亮黑暗,等待在某个不经
意的拐弯处,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株生命的金枝。
在当下工具理性肆行的时代中,“效果”成为了大多数
人行动的指南,人们所希望的是将自己的行为价值最大化,
希望行为的成效立竿见影。这也不免造成了这个时代的焦躁
和风云莫测。实际上,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旅途,当我们遇
到每件事都因为选择每条路都看似正确且有成效时,往往容
易迷失,而坚信那条正确的路,才能让我们把更多注意力放
在旅途本身上。
我始终坚信,“正确”是黑夜中的一束光,照亮坚持的
路,通向繁花锦簇的成功。
为正确的坚持找注脚(63分)
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有效
果,而是坚信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以我拙见,这样的想
法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失偏颇了。
诚然,坚持一件事是用于它的正确,这个现象是正常的,
在后真相化的今天,它也有迹可循。现代社会“到处都是水,
却没有一滴可以喝。“当各式各样的“主义”通过媒介向人
们袭来,许多人早就失去方向,不知道什么样的坚持是有效
果的。于是,他们不顾效果,坚信心中的正确行事,立于一
隅之地。
然而,大多数人们都或许忽略了何为正确。我们坚信的
是心中的正确还是普世价值下的正确?若是心中的正确,它
是依据凭空而生的感性材料,还是自身的理性与良知呢?若
是普世的正确,那是否要考虑时代局限性呢?柏拉图笔下,
无知山谷的人们坚持不出山谷是正确的,于是他们坚持在
“无知”与黑暗中生活,谁又看得见山谷之外的光明呢?
因此,我们坚持一件事需要一定程度的效果。不过,此
处的效果并不是工具理性追求的效果效益最大化,而是给自
己的坚持找到注脚,检验“坚持这件事”是否“正确那
我们该如何坚持呢?遵循心中的良知与本能,依据理性去正
确坚持。庄子在《秋水》中言:“百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
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因为心中有道,有良知,故可以长久坚持一件事。在这个“穿
花寻路”的过程中,自会有效果出现。正如帕斯卡坚持理性
思考,依据他自己的良知行事,这样的坚持也必有效果:他
发明了注射机和水压机,窥见更多世界的可能。
如果没有效果,那我们难道就不坚持了吗?不然也。不
是所有效果都是显著的,相反,有许多效果都是渐进的,甚
至微乎其微的,我们不必为暂时还没有看见的效果焦灼,因
为我们坚信心中的良知,本就是以充盈自身。我们应该相信
直入白云深处后自会有浩气展虹霓。
反观当下,一些人坚信“正确”,“积极”内卷。在有限
资源上,付出比以前成倍的努力。这样的坚持不可否认,是
无效果、无意义的,只不过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罢了。因而,
心中有道,有良知就更为重要,这些将带我们走出现代困境。
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思,依据心中的良知坚持,
为坚持找到注脚,积累有益的知识,它们直到最后都会给我
们的灵魂带来至高无上的安慰。
萤烛末光,增辉日月(63分)
人力微浅,亦难以料想努力是否会有效果,然人所坚持
的,驱动人坚持的,永远是那如末端之烛一般,微弱却指向
正确目的的微光。
不出于对效果的追求而是目的的正确的追求是人性本
身的光辉。康德坚持认为,人的行事应遵从一种先验的,纯
粹的目的。在对目的的纯良、动机正确的确信下,人产生能
够抗衡世间悲剧的顽强意志。在这一纯粹的努力下,“人”
成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外界的效果所能提供的利益,故而,
坚持正确能使人清晰地体察自我的存在,也驱动人们向着王
阳明口中的“致良知”进发。
更何况,对目的正确的坚信往往比外界效果的好处更能
导向成功的结果。孔子夜宿齐国国门下,被门吏问“是知其
不可而为之者乎?”然其思想终名扬四海,流传千年。正确
的目的往往导向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观念,德国诗人海涅曾
说“不要小看教授在书房中培养的观念,它可以摧毁一个文
明。”正是正确的目的所产生的观念使本难以达成的目的成
为可能,将无数灵魂共振,去撼动那所谓的不可能,以此收
获真正的、纯粹美好的“效果”。
然而,当今社会却流行一股“效果”热潮,人们深醉于
消费主义所鼓出的“效果”之中,与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
在效果的诱惑中“坚持”,实则是被异化成为了资本的棋子,
失去了人性中本初的追求和走向成己之路的动力。这将把社
会向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所描述的同质化、工具化社
会推动,造成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故而,纯粹正确的目的
方能使人有真正意义上清晰明确合乎本心的“坚持
同样,当我们坚信某事的正确毫不动摇时,是否也应保
持一种“超脱”。所谓“超脱”并非遗世独立,而是与自己
的坚持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了这个距离,使有了审视坚持目
的的能力。“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面对坚持的
正确目的,也当清晰地判断,方不能失其本心。正如黑格尔
所言“怀疑是为了确信二
即使从对效果正确的理解基础上,人也亦难以根据效果
来决定自身的行为,人力微浅,智性微弱,人仅能凭借自身
的天性,与正确的目的,将所谓“坚持”推向西西弗斯所攀
爬的顶峰,以成己之身,获得真正的“效果二
萤烛末光,亦增辉日月。
正确先行(62分)
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
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这句话,挺好地体现出了人
所应当具备的行事准则与判断标准。
效果,这个词自工业革命正式拉开近代化的帷幕,社会
生产化前所未有地迅猛发展起,便无比热门。甚至是被许多
人视为圭臬的词语。效果得到重视,功利至上的观念促进了
社会的飞速前进,马克思便记述,这工业革命后的一百年,
人们创造的财富比先前创造的财富总额还要多!从这一点来
看,“效果”是有其合理性与正向意义的,并对人类发展有
挺大作用。
然而,承认其价值与积极作用并非让“效果”先行于“正
确”,与之相反,在“效果”之前,我们应先摆上“正确”
作为其监督与约束。当“效果”与“正确”起冲突时,让“正
确”成为人们判断是否行事的最高标准。优先考虑“正确”,
此后再考虑“效果”,例如二战时期的那位被处死的纳粹士
兵,他将“正确”放在第一位,不惜违反军规帮助犹太人出
逃,他摒弃了“效果”,失去了生命,但他伟大的行为将被
永远纪念。
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有一套对于“正确”的道德标
准,而非像野兽一样“效果”至上,只为功利行事的人与野
兽何异?
也有人举纳粹为例反驳,“正确”的标准会因人而异,
况且人的局限性可能导致人坚信的“正确”也许并非真正的
正确,纳粹自以为正确的行事标准不正是一场场悲剧的起源
这问话有其道理,却忽略了纳粹的一个共同点,即《乌
合之众》中提出的独立意志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纳粹的
“正确”并非他们的真实判断,而是经灌输后的假“正确”,
不具有人的道德判断。同时,诚然每个个体不同的人生经历
会塑造出不同的“正确”观念,但只要人们具备独立意志与
独立思考能力,“正确”便永远大同小异,永远以人的道德
良知为核心,因为“幕布理论”永远在其后运转一一没有人
希望自己会成为错误的正确的受害者。在此之下,人们自然
而然形成了共同度极高、以人为本的“正确”标准。在此样
的“正确”下,人们的坚信便不会出大差错。
可反观当下,我们错愕地发现精心形成的“正确”竟无
处可施了!“效果”已然在浮躁的现代社会大行其道,工具
理性压制价值理性。人被囚入“现代的铁笼”而安于此地。
“正确”被“效果”压制,人陷入了异化的境地,而乌合之
众的危险潜藏于网络之下……
当此之时,我们应当重新高举起“正确”这面人性光辉
闪耀的旗帜,将之重新视为人行事的根本准则。而非“效果”
高于一切。直到这样,“效果”才能正确推动社会的发展,“正
确”也可能照亮每个人的健康人生。
松江区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语文
(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
道难》)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o(
《兰亭集序》)
(3)在《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
贯的一项是()。(2分)
全球一体化的经济发展会给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
新的文化观念,O,,
o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把这
种行为叫作文化自觉,这就是自知之明。
①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好的传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②并有意识地发扬它和继承它
③但真正传统好的东西不会完全走掉的
④让大家意识和理解到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应该保留的
优秀传统
A.④②①③B.③②①④C.③①④②D.②①
④③
(2)小松在学完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
生活”后,他针对当下新媒体时代信息真假难辨的现实,以
表格形式梳理了“辨析虚假信息”的方法,请你帮他补充完
整。(3分)
分析维度
特点
新闻标题
虚夸,标新立异,耸人听闻
©_________
信息不明,如“据说”“据透露”
内容与表述
②③逻辑
不清
新闻效果
紧跟社会热点,博人眼球
发布平台
多为自媒体发布或转发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成见
沃尔特・李普曼
①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工作在这个地球的一隅,在一
个小圈子里活动。我们对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充其量只
能了解某个方面或某一片段。我们的见解不可避免地涵盖着
要比我们的直接观察更为广泛的空间、更为漫长的时间和更
为庞杂的事物,这些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和我们自己的想象
拼合在一起的。
②然而,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
全貌,因为经验似乎表明,他本人会对事后减弱了的现场印
象作些添枝加叶的处理。实际上,更常见的并不是他凭想象
去描绘一个事件,而是对它进行改编。绝大多数事实似乎都
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有意加工。一篇报道乃是当事人和知情
者的共同产物,其中那个旁观者的角色总是带有选择性倾向,
通常还会带有创造性。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
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③在哥廷根曾召开过一次心理学会议,其间有一批据说
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接受了一次饶有趣味的实验。主办方预
先安排了一场“事件”:突然,会议厅大门被人撞开,一个
小丑冲了进来,一个持枪黑人在后面狂追。他们在大厅中央
停下厮打。整个事件持续了不到20秒钟,“演员们”离开大
厅。会议主席要求在座各位当即写出一篇报告。交上来的40
篇报告中,关于主要事实的错误低于20%的只有1篇,有14
篇的错误为20%-40%,有12篇达40%-50%,13篇高达50%
以上。而且,有24篇纯粹是杜撰了10%的细节描述,有10
篇的杜撰率高于10%,低于10%的只有6篇。这样,40名老
练的旁观者针对刚刚发生在眼前的这一事件写出了一篇很
负责任的报道,却使大多数人了解到一次并未发生的事件。
④要想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不加以分类概括,这
会使人筋疲力尽,而且,面对五花八门的事务也没有这种可
能性。现代生活匆匆忙忙,五光十色,一些实实在在的差距
使人们有了隔阂,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交流,我们用
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画面。为了某种彻底单纯的生
活方式而抛弃一切成见,可能会导致人类生活索然无味。
⑤最让人难以捉摸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
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
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而且,除非所受的教
育能使我们具有敏锐的意识,否则这些先入之见就会强烈影
响到整个感知过程。他是个煽动家,啊,煽动家就是这种人
物,所以他就是这种人物。他是个知识分子;他是个富翁;
他是个外国人。一一这与以下说法就大不相同:他是个耶鲁
人,但却是个平庸之辈。一一我们对于他(她)的其他情况
又有多少了解呢?问题出在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
的那种轻信,假如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则,那么,人为了进行
观察而接受预见的习性,就只会导致错误而不会带来简捷。
⑥这些规则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
板。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当按照我们的某种法
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我们的法贝I,
描绘世界。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
世界无关紧要的一分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
张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
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就会迅速地控制它们,就会
愉快地校正它们。
(有删改)
3.依据第③段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的实验结论
正确的一项是()0(3分)
A.研究表明,这使得大多数人了解到了一次并未发生的
事件。
B.整个事件是预先安排好的,而且整个过程表现得生动
逼真。
C.人们对事实的认识是失实的,是进行了改编、加工和
创造。
D.这些报道有多半生动详尽地察看所有事物而具有确凿
证据。
4.第⑤段中,作者试图通过画线句的隐含前提
“”来证明可能导致错误的“成见二(2
分)
5.以下作者最不可能用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一项是()0
(2分)
A.研究表明某个种族的所有成员在一个外国游客眼中应
该有着差异。
B.若一位画家“未能完全按照我们的方式描绘各种对象”,
我们就不快。
C.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杜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
毋固,毋我二
D.心理学表明,人们习惯于根据所熟悉的某种艺术手法
为观察对象造型。
6.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加以分析。(4分)
7.有人认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林黛玉的行为和心
理体现出了本文作者所说的“成见”,你是否认同?请说明
理由。(5分)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
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
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
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
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陌生的至亲
欧阳娟
①头一次听人谈论母亲,是在她离开我们之后。
②在一次家族聚会上,有个老妇人见我一声不吭,靠过
来说:“你跟你娘一样,要强
这话让我有些意外。说我要强,我认。可母亲,活了六
十年就养了六十年的病,多说两句话都嫌累,怎么能跟要强
扯上关系?老妇人的话只是随口一说吧。
③我跟母亲是截然相反的。每每想到母亲孱弱而空度的
一生,我便有一种难以释怀的遗憾。母亲刚一出生就被判定
为先天性不足,带着一身病痛。体力活儿一重,她心脏就受
不了,常常砍着柴、割着稻子就在地上躺下来,一动不动闭
着眼,喘上老半天。一个人,什么想做的事都做不了,什么
想说的话都不敢说,生命有何意义?母亲去世时,我刚刚二
十九岁,自信膨胀在健康饱满的身体里,便常以一个强者的
姿态怜悯着母亲的羸弱和无能,暗自庆幸自己与母亲的不同。
④她离开时,我没掉一滴眼泪。往后的两三年时间,我
确乎不甚伤心。一个冬日的上午,在一场长长的懒觉后,我
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你是珍梅的女儿吗?我是她的朋友。
她的身体还好吗?我想跟她说说话。"冬阳洒在窗帘上,透
着泛黄的温暖,我的眼泪涮地一下涌了出来。是什么样的情
感让一个老人隔着数十年的光阴,辗转打听另一个人的联系
方式,只为跟她说说话而已?
⑤不久之后的冬至,另一位老人的故事仿佛为这通电话
做了一个注释。那年她和母亲都只有十多岁吧,就在这山路
上,她俩正搭乘一辆拖拉机。母亲率先爬进了车斗,这位老
人刚刚跨进半条腿去,不知为何,师傅却突然把拖拉机发动
了起来,她一只脚在里一只脚在外,骑马样地横跨在车斗挡
板上。母亲死死地拖住她的脚。五六十年前的山路,到处都
是深坑、厚泥,拖拉机颠得跳起来,蹿天入海似的。母亲被
甩得前俯后仰,僻里噗噜撞在车斗上,额头流出鲜血。
⑥母亲的手,我是看过的。那是一双鸡脚爪一样干瘦的
手,皮下青筋暴起,一两肉都没有。紧窄的袖口从手腕处往
上捋,能一直捋到肩头上,手臂和手腕一般粗细。这样的一
双手,我不知它要怎样在一次次的摔撞中拖住一个悬吊在车
斗上剧烈下坠的身体。“这一世,我真是幸亏有你娘,到死
都不会忘记她的好。”老人的感叹又让我想起不久前的那通
电话,想起电话那头那位未曾谋面的老者。垂暮之年,她为
何想起要与母亲通话?是不是也曾有过类似这样令她不能
忘怀的时刻?
⑦又是一年清明,一个背着柴火的老爷爷叫住我说:“你
是珍梅的女儿吧?我一看就晓得你是她女儿。”血脉相连,
难免有些相像之处吧。老爷爷说:“你娘后生时吃得苦,公
社里开工,她从来不落后,春插、双抢,别人栽一排禾她也
栽一排禾。她身体不好,做多了体力活儿就流鼻血,这山下
的田地里,块块都流过她的鼻血。”我顺着老爷爷的目光看
了看山下。四月,田地绿葱葱的,一望无际,铺展于天地间。
怔愕之间,我想起聚会上那位老妇人的随口一说,按年龄来
算,她也是跟母亲一起开过工的。或许她跟这位老爷爷一样,
亲见过母亲某些要强的时刻。
⑧有人终生惦念着她,让人不能不为她感到庆幸,母亲
活得饱满而丰富。我一时难以自抑,拍了几张山上的照片,
附上全家福,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吃假时打开手机一看,
里面有一条评论:“这是你妈妈?叫珍梅吧?她是我的学生。”
这是一位在写作上与我多有交流的老前辈,她后来对我说:
“难怪看着你总有一种熟悉感,你妈妈是我当年最得意的学
生。那时闹运动,她是班长,常站到讲台上去喊话,阻止同
学胡闹。”看过那时的历史资料,我当然知道这些喊话的风
险,连多说两句话都嫌累的母亲,竟敢在这件事上喊起来,
她当然并非无知才无畏。
⑨在阔别十年的光阴里,我总能在某处遇见一些貌似陌
生,实则与一己之生命密切相关的人。当他们看向我,眼里
何止是我一人?在我身上,一定有跟母亲如出一辙的东西;
在我平淡的面容上,叠印着母亲的脸。他们一点点帮我拼凑
起一个不一样的母亲,一点点填补着我心上那块被凭空割去
的极其重要的内容,让我与母亲的命运一次次短兵相接。母
亲恬淡的面容背后,究竟埋藏着多少故事?她宽容温顺的性
情,历经过多少血泪锻造?从他们嘴里听到的母亲,跟我的
母亲判若两人。那是一个勇敢、智慧、丰盈的生命,与我认
为的羸弱无能,空度一生毫无关系。聚会上那位老妇人的随
口一说,其实早已洞察了事实。在山路上,在时光里,在那
些故事的繁复纹理中,六十年的岁月拉到眼前,我终于与母
亲深情拥抱。
⑩六十年前,村口的野蔷薇迎风怒放,乌柏树招展着心
形的绿叶,蓼子花火辣辣的,母亲背着书包去上学。扎着两
只羊角辫子,这位姑娘正蹦蹦跳跳跑进刚打开的人生里。
8.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④段的作用。(3分)
9.文中第②⑦⑨段三次出现“随口一说”,分析这样构思
的作用。(4分)
10.文章最后一段的描写颇具特色,联系全文加以赏析。
(3分)
11.学校将在文学社公众号“理解•成长”栏目刊发本文
章,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为本栏目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推
荐语。(5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2—14题。(8分)
短歌行赠王郎①司直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樟②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跋珠履?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①王郎曾为司直,今不得志,欲西上成都谒当事,
求一职。王郎别公往成都,公于其临行时,作此以劝之。②
豫樟:豫、樟。两种高大的乔木名。
12.以下古诗选集中,最有可能收录本诗的一首是()。
(1分)
A.《古诗源》B.《古诗菁华》C.《随园诗选》D.
《近体诗集》
13.对诗歌用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2分)
A.“酒酣”:这里借助“酒酣”,写出了王郎意气奋发,
拔剑起舞,唱出慷慨悲歌。
B.“跋珠履”:古有穿珠履见赵使,此处告戒王郎不要为
了“跋珠履”而奔走权贵之门。
C.“仲宣楼”:语出王粲《登楼赋》所登之楼为“仲宣楼”,
以此点明送别之时,之地。
D.“青眼”:晋阮籍待贤者以青眼,借此希望王郎能够遇
到知己来施展自己的奇才。
14.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情感。(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材料一:
①董其昌,字玄宰,籍松之上海。公十三出就试,见赏
于郡侯洪溪衷公,才名籍甚。规摹古帖楷书,已得纵观项子
京家藏晋唐真迹,自此不向碑版上盘桓,直悟入用笔用墨三
昧,且旁通绘事矣。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
精本业。自此试辄冠军。食伤有太学范尔孚者,捐资助公游
北雍。戊子秋闱,公名在第三,已丑名在第二,选读中秘书。
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
②凡六年,起湖广提学副使。甫试毕,乞致仕。家食二
十余年。中原士大夫气节理学,分门立帜,公不喜附丽为名
高;亦绝不露纤毫抵悟之迹。即户外以干旄至,以问奇至,
欣然应之;而书画诗文,则渐老渐熟,几有“古人不见我”
之恨。
③癸酉,上特拜公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既陛见,班
行中额手相庆,曰:“此先朝凤麟,出而瑞世,安可当吾辈
而失之!”于是肩摩踵接,幸沾公色笑为快,而祈请词翰者,
亦无虚日。余寄声公曰:“公向国王城舍中,以笔墨说法,
今可洗足收钵矣!况趋朝陪祭,颠倒衣裳,其匍匐更有百倍
于此者耶?”公报曰:“人之念祖,谁不如我?我将藉手以
徼地下光。子视我岂恋恋一官者?”乃思请辞。时上御下严,
乞骸骨者,不讶其有所避而去,则疑其有所托而逃;独公一
再乞,一再留,凡六疏,温旨仍赐驰驿,听公还。盖公以礼
自处,而上亦以进退大臣之礼处公。予迎之舟次,公笑日:
“今而后,始知我与子,两相期无愧心;两相见无愧色矣。”
④公北归时八十有一,精采健旺,须眉飒飒,有神仙霞
举意。对客谈笑,竟日忘疲,不知其老之将至。丙子仲冬九
日,忽痰作,不三日而逝。
——节选自明代陈继儒《陈眉公先生全集》(有删改)
材料二:
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屡疏乞休,诏
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赠太子太傅。福
王时,谥文敏。
——节选自《明史・董其昌传》
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甫试毕()(2)竟日忘疲()
16.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2分)
(1)亦绝不露纤毫抵悟之迹()
A.抵触B.抵挡C.遮蔽D.抵消
(2)我将藉手以徼地下光()
A.抚慰B.借助C.稍有所得D.帮助
17.把第①段画波纹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客以笺扇求者,其父见辄擘碎之,使专精本业。自此试
辄冠军。
18.给第①段画线句加上三处句读,请用“/”标识出这
三处合适的位置。(3分)
馆师田中台殁公匍匐数千里舆其榇送还闽中
19.材料一第③段和材料二都记载了董其昌“上疏乞休”,
分析两文写法的不同。(4分)
20.材料二董其昌谥号“文敏”,联系材料一推断其得此
谥号的原因。(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山水训
郭熙
①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
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
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
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
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①,岂仁人高路远引,为离世绝
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②《白驹》之诗,
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口。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
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
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混漾夺目,此岂
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
②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
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
榭为眉目,以渔钩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
得渔钩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
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
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
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
渺。
——节选自宋……郭熙《林泉高致》
【注】①出处,出仕与退隐;节义,节操与忠义。②“箕
颍”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黄绮,隐者。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哉B.乎C.耶D.也
2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o(3分)
A.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
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
B.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其
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
C.只有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
其身,这就违背了为臣为子者必须遵循的世俗伦常。
D.只因太平盛世,忠君事亲的心情高涨,若只想到独善
其身,就必须放弃为臣为子者出仕与节操与忠义。
23.分析“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中“本意”
的内涵。(3分)
24.第①段与第②段画波纹线处的语言特点同中有异,结
合内容进行分析。(5分)
三写作70分
25.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
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参考答案:
1.(1)剑阁峥嵯而崔嵬
(2)齐彭扬为妄作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2.(1)C
(2)①新闻来源②缺乏科学验证结果③缺乏必要的材
料支撑
3.C
4.耶鲁人一定是出类拔萃的
5.A
6.本文围绕“成见”说理,层层推进。先指出人们对于
公共事件的成见客观存在,成见由别人的报道和自我想象拼
合而成(1分);接着进一步指出事件目击者的成见在于他对
事实的带有创造性的改编、加工,而这种加工取决于其地位
和观察习惯(1分),并用心理学实验加以证明(1分);同
时承认成见存在的某种合理性(1分),在此基础上指出我们
要正视成见带来的危害,并运用理性控制和矫正成见(1分)
7.成见是指先入之见、预见。是头脑中原先就有的看法,
使人在亲身经历前就对事物、事件进行想象或分类概括。它
能带来便捷也会导致错误。(2分)林黛玉在进贾府前就已经听
闻贾府的种种,知道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中预先的成见
让她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先规划,决定进入贾府后谨言
慎行。(3分)
评分说明:(成见:内涵2分;黛玉的心理变化分析:
一点给2分,一共给满5分为止)
8.第④段紧承第③段说到我对母亲的疏离感;陌生电话
那头老人的想念,勾起了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悲痛;自然引
出后文多位老者对于母亲的回忆,为我揭示一个不一样的母
亲做了铺垫。
9.第②段中我完全不认同老人的话,认为老妇人的“随
口一说”言不由衷,是对自己的敷衍,母亲的一生跟“要强”
无关;第⑦段我想起老妇人的话,是因为从老人口中听到了
一个不一样的母亲,震惊感慨于母亲的要强;第⑨段我感悟
到我和母亲有着如出一辙的东西,随口一说的是深刻的事实。
这样构思,用相同的表述传达作者对母亲的认知和情感的变
化,逐次深入和丰富,令人印象深刻。(评分说明:1点1分,
给满4分为止。)
10.作者选取“蔷薇”“绿叶”“蓼子花”等生动而富有鲜
明色彩的景物,选用特别具有生机的动词“怒放”“招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独家品牌授权转让合同
- 2024版图书订阅服务分期付款合同范本3篇
- 2024版婚前房产赠与合同3篇
- 2024年度离婚协议范本编写及注意事项3篇
- 2024年度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与奖金分配合同3篇
- 2024年旅游出行包车服务协议范本版
- 2024年度农产品居间买卖合同样式3篇
- 2024年度租赁合同租赁物品和使用要求3篇
- 2024版个人租车合同车辆违章处理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餐馆转让合同范本:包含员工安置协议3篇
- 三年职业计划书
- NIL工艺什么意思
- 云南省昭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物理试题(B卷)(原卷版)
- 活动策划培训课件
- 中国自然教育行业报告
- 2024全新全屋定制培训
- 《宫颈癌说课》课件
- 警用装备培训课件
- 印刷保密协议印刷厂保密协议x
- 《讲焦点小组访谈法》课件
- 2021-2022学年上海静安区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