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规划概论城市规划概论第一章概述一.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有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规划: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城市规划:一个城市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
第一章概述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条目指出:城市规划与改建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安排好城市形体—城市中的建筑、街道、公园、公用事业及其它的各种要求,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实现社会与经济目标。城市规划的实现要靠政府的运筹,并需运用调查分析、预测和设计等专门技术。所以,可以把城市规划看成是一种社会运动、政府职能,更是一项专门职业。日本一些文献提出:城市规划是一种科学,一种艺术,一种政策活动。它设计并指导空间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需要。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认为城市规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继续和具体化。对城市规划共同的、基本的解释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条目指出:日本一二.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其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用法律形式肯定了城市规划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了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明确了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强调了管理的程序和权限,使城市规划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二.城市规划的意义原大连市市长薄熙来对城市规划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他将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薄熙来关于“经营城市”的三个观点:城市是最重要的国营企业,要将城市当作企业来经营。一座城市的指导思想非常重要,经营一座城市,首先要确定其指导思想。要重规划,重环境,使城市有一个好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政策环境。有一个好的规划,就能有一个好的环境,城市就能增值。原大连市市长薄熙来对城市规划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他将城市规划城市营销理论:在经营城市理念基础上,根据市场营销学原理提出了城市营销理论。市场营销学是一种经营哲学,其给与经营者的帮助不是经营和销售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分析市场和策划经营活动的思维方式。1969年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和西德尼•莱维一起提出了“扩大的营销概念”,认为不管是否进行货币形式的交易,都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的思维方式。1997年出版的《国家营销》一书是菲利普教授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来讨论一个国家如何利用各种机遇调整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创造国家财富和推进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策略组合。城市营销理论:国内研究城市经济的学者秉承这一思想,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一个城市的定位、竞争与发展等问题进行探索,提出了城市营销理论。市场营销理论在城市营销方面的运用体现在下面几点:为什么要营销城市、谁来营销城市、将城市营销给谁、城市能营销什么以及如何来营销城市。对城市功能定位、城市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以及城市产品和城市品牌——也就是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有着很大的启示。市场营销学基本原理在城市经营中适用于:挖掘和配置城市的各种资源,规划和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利用城市的外部资源,促进城市功能的强化和能级的提升等等。国内研究城市经济的学者秉承这一思想,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与方三.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1.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商业和手工业。以农业为主的居民点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易的场所。但有防御作用的墙垣并不是城市,仅是市集也不能称为城市,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有关,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一次产业革命产生了农业,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第二次产业革命也就是近代工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城市含义包括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中心三.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2.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和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如何改善自己居住环境,使之满足生产、生活及安全的需要。居住地点的选择:“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我国古代虽无专门论述城市规划的书籍,但规划理论以阴阳、勘舆学见于政治、伦理、经史书中。《周礼•考工记》(春秋战国时期)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制度;七世纪隋唐长安城、元大都(北京)等都是按完整的规划修建的。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院落组群分清主次尊卑,等级分明,完全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儒家思想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古希腊城邦时期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提出了方格形的道路系统和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等建设原则。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上保留至今唯一最完备的西方古典建筑典籍,提出了关于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论述。2.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3.城市规划学科方面的主要理论“乌托邦”理论即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与“田园城市”理论。卫星城镇理论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大纲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有机疏散理论把密集地区分开为一个个区域,彼此间用绿化带隔开。3.城市规划学科方面的主要理论4.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动向和方向从城市形体规划扩展到社会、经济等宏观规划。学科交叉并发展成为新的学科,是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来发展规划学科,如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遥测技术等。4.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动向和方向四.城市规划的任务
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配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利用商品经济的有利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协调、稳定、持续增长服务,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服务。五.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有关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条件,确定城市的性质,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对各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四.城市规划的任务五.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六.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工作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工作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六.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七.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城市规划工作要为发展生产力服务;城市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符合我国国情,贯彻勤俭建国方针;城市规划应当贯彻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城市规划应当贯彻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城市规划应当贯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举的原则。七.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八.基本建设程序立项——将拟建项目列入基建计划,拿到计划批文。选址——经规划部门同意选定项目建设地址,拿到规划许可证和红线图。设计——将建设项目委托给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设计应符合规划要求。施工——按设计图纸施工。验收——按规划要求和设计要求验收。八.基本建设程序九.城市规划与基本建设程序的关系选址时,须取得规划许可证;初步设计须经规划部门审查;工程动工时须经规划部门验线;竣工验收时规划部门须参加。九.城市规划与基本建设程序的关系十.城市规划工作阶段划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详细规划阶段。在正式编制总体规划前,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规划纲要,作为编制总体规划的依据。大中等城市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十一.城市规划的基础工作一般分为两大部分:1.调查研究:包括现场踏勘、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究等。2.收集基础资料:收集包括城市勘察、城市测量、气象、水文、历史、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人口、市域自然资源、城市土地利用、企事业单位现状及规划、交通运输、各类仓储、建筑物现状、工程设施、园林绿地、文物古迹、人防设施、城市环境等基础资料。十.城市规划工作阶段划分十二.城市规划的审批、调整和修改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纲要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直辖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会城市总体规划由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县级市城市总体规划报管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十二.城市规划的审批、调整和修改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纲总体规划调整: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实际需要对已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变更。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市人民政府作出,报同级人大常委和原批准机关备案。总体规划修改:市人民政府在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不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重大变更。总体规划修改由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须经同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总体规划调整: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总体规划修改:十三.城市规划中有关名词1.用地面积:指所用基地(地块)四周红线框定的用地总面积。单位:公顷(ha)1ha=10000㎡
2.建筑红线:指建筑用地相互之间的用地分界线。不经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建筑物的平台、窗井、基础、地下管线等不允许突出红线。
3.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分界线。
4.建筑高度:也称建筑极限控制高度。指建筑物的最大高度。限制建筑物最大高度以控制建筑物对空间高度的占有,保证空中航线安全及城市天际线控制等。十三.城市规划中有关名词1.用地面积:指所用基地(地块)四周5.建筑范围控制线:基地上用以标定可建建筑区域范围的界线。受红线后退及其它因素影想,基地上可建建筑的范围比红线标定的范围小。建筑范围控制线与红线之间的用地归基地持有者所有,可布置道路、绿化、停车场及某些非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等,并计入用地面积参加其他指标的计算。6.建筑密度:又称建蔽率。指基地上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基地总用地面积的比率。(%)7.容积率:指基地内各类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与基地总用地面积的比值。比值为1~2时,基地上可建多层建筑;比值为4~10时,基地上可建高层建筑。通过给定基地容积率,可限制基地上最大总建筑面积。5.建筑范围控制线:基地上用以标定可建建筑区域范围6.建筑密第二章城市性质一.城市性质的含义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起的作用,指各城市在全国城市网络中的分工和职能。城市性质应该体现城市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对于城市性质的认识,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城市职能是多方面的,城市性质只能是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第二章城市性质一.城市性质的含义二.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不同的城市性质决定着不同城市规划的特征,对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用地组织的特点以及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要的作用。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便于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规划的一般原则与城市的特点结合起来,使城市规划更切合实际。正确拟订城市性质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有利于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二.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三.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从两个方面认识: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的职能方面去认识。就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分析城市性质的主要依据。2.从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去认识。就是指一个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因素:组成城市的一些要素主要是满足本市范围以外地区需要而服务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如果其产品仅为满足本市居民需要,则该因素不是城市的基本要素。三.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四.城市类型按城市性质分类:(一)工业城市又可分为:多种工业城市单一工业城市(二)交通港口城市又可分为:铁路枢纽城市海港城市内河港埠(三)中心城市(四)县城(五)特殊职能的城市又可分为:革命纪念性城市风景游览、休疗养城市边防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按人口规模分类:1.特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2.大城市:人口50万以上不足100万;3.中等城市: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4.小城市:人口不足20万。四.城市类型五.分析拟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基本因素及其特点,明确它的主要职能,指出它的发展方向。避免两种倾向:1.以城市的“共性”作为城市的性质;
2.不分城市基本因素主次一一罗列,失去指导规划与建设实践意义。确定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全面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城市职能,特别是经济职能采用一定的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去确定主导的生产部门。五.分析拟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正确拟定城市性质,就经济职能的定量分析从三方面着手: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主要生产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利用同一经济技术指标从数量上分析,以其超过部门结构整体的20~30%为主导因素。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所占比重的大小来表示。经济职能的定量分析从三方面着手: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第三章
城市人口
一.城市人口的含义
城市人口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城市的社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服务的对象,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将通过法律确认的城镇地区的常年居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第三章
城市人口一.城市人口的含义城市人口是指那
二.城市人口调查研究的意义城市化是世界性的趋势,城市人口不断增大,必须使城市人口的增长有合理的速度与分布。城市的许多因素都与城市人口的数量与构成有密切关系。城市规模指的是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用地规模随人口规模而变,所以,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城市人口规模就是城市人口总数。人口规模估计合理与否,对城市建设影响很大,它既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又是制定一系列具体技术指标与布局的依据,对正确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有着很大的影响。二.城市人口调查研究的意义城市化是世界性的趋势,城市人口三.城市人口的构成(一).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二).性别构成:反映男女人口之间的数量和比例关系。直接影响城市人口的结婚率、生育率、和就业结构。(三).家庭构成:反映城市人口的家庭人口数量、性别、辈分等组合情况。影响城市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的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三.城市人口的构成(一).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四)劳动构成:亦称城市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口中的比例。城市人口分类:1.劳动人口:包括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
2.非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劳动构成是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之一。(五)职业构成:指城市人口中的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即职业类型)划分,各占总人数的比例。职业构成反映城市的性质、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城市设施社会化程度、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程度,是制定城市发展政策与调整规划定额指标的重要依据。职业类型: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水利业;第二产业:工业、地矿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第三产业:商业、文、教、卫、金融、广播等其它行业。(四)劳动构成:亦称城市人口构成,指人口按分类在城市总人四.城市人口的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者之和构成城市人口增长值。(一).自然增长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数与该城市总人口数(或期中人数)之比的千分率。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
平均人数×1000(‰)
四.城市人口的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者(二).机械增长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机械增长率:一年内城市的机械增长的人口数对年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千分率。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三).人口平均增长速度(或人口平均增长率)一定年限内,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的速度(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或者两者合计的增长)。根据城市历年统计资料,可计算历年人口平均增长数和平均增长率,以及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平均增长数和平均增长率,并绘制人口历年变动累计曲线。(二).机械增长(三).人口平均增长速度(或人口平均增长率)五.城市人口规模(一).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基本原理计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就是根据马克思“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基本原理,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为依据,分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合理确定城市劳动构成,再分析城市对劳动量的需要和可能,求得其相对平衡。(二).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1.
劳动平衡法:是我国城市规划中较多采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有较大发展、国民经计计划比较具体落实、人口资料比较齐全的城市。城市人口发展规模=基本人口的规划人数/基本人口的百分比=基本人口的规划人数/(1-服务人口百分比+被抚养人口百分比)
五.城市人口规模(二).估算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方法2.职工带眷系数法:适用于估算新建工业企业和小城镇人口的发展规模,以及确定住户型式提供依据。规划总人口数=带眷职工人数×(1+带眷系数)+单身职工人数或=职工总数×居民系数带眷系数:指每个带眷职工所带眷属的平均人数。3.综合平衡法:以国民经济为依据,对城市人口增长采用自然增长规律和机械增长规律进行综合分析。规划期城镇总人口数=城镇现状总人口数×(1+年自然增长率)
+新增职工人数×居民系数±机械增长人口数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来估算人口规模,其结果都只是一个大概的控制性数字,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几种方法同时应用并互相校核。2.职工带眷系数法:适用于估算新建工业企业和小城镇人口的发展(三).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一般分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两类。流动人口比例直接牵涉到城市交通、商业、服务行业等的规模与布置,是影响城市规模的重要因素。(三).流动人口第四章
城市用地一.城市用地的概念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它们既是指已经建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建设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使用的土地。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制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过程,具体地确定城市用地的规模与范围,以及用地的功能组合与合理的利用等。第四章
城市用地一.城市用地的概念城市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建二.城市用地的属性(一).自然属性:具有不可移动性,明确的空间定着性,耐久性;(二).社会属性:有明确的隶属,依附于一定的拥有地权的社会权力;(三).经济属性:表现在土地在城市中地点价值、经济潜力、可利用性等。(四).法律属性: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过立法程序得到法律认可和支持。二.城市用地的属性(一).自然属性:具有不可移动性,明确的空三.城市用地的区划1.行政区划:按行政管辖所划定的用地范围;2.用途区划:按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的功能与性质对土地作出的划分;3.地权区划:按地产权或土地使用权所作土地区划。
此外,还有环境区划、农业区划等专业用地区划。各种用地区划的界限与范围是可以变动的。三.城市用地的区划1.行政区划:按行政管辖所划定的用地范围;四.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属全民所有,农村土地属集体所有(乡一级管理)。四.城市用地的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五.城市用地条件分析与适用性评价(一).自然条件的分析1.地质条件:主要表现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分析。(1).建筑地基地基构成情况及地基承载力。(2).滑坡与崩塌(3).冲沟冲沟的分布、坡度、活动、发育条件等。(4).地震地震烈度(基本烈度、设计烈度)(5).矿藏分布与开采情况。五.城市用地条件分析与适用性评价(一).自然条件的分析1.地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条件水体的流量、流速、水位等。(2).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及动态条件。3.气候条件(1).太阳辐射(2).风象风向、风频、风速,风玫瑰图。(3).温度(4).降水与湿度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1).水文条件水体的流量、流速、4.地形条件(1).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2).地面高程、高差等是设计依据。(3).地面坡度对规划和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4).地形与小气候有关。(5).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影响。4.地形条件(1).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二).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评定)
城市用地的评定是在调查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上,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以及整备用地在工程技术上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的环境条件进行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程度。通过用地评定,为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组织提供科学依据。
用地评定是以用地为基础,综合与之相关的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来鉴别各种用地是否符合规划与建设的需要。
(二).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评定)(三).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分析建设条件:主要着重在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条件。1.建设现状条件:是指城市现存的各项物质内容的构成形态与数量的状况。(1).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方面;(2).城市设施方面;(3).社会、经济构成方面。2.工程准备条件:地形改造、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滑坡等。3.基础设施条件:为支持工程建设和建成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必要的基本设施。“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三).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分析建设条件:主要着重在人为因素所通常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用地: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三类用地: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用地评定的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它是城市规划文件之一。通常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评定的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它是城(四).城市用地选择城市用地选择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它是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和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的。通常是按照用地状况和用地组织的要求,通过方案比较来选得比较合适的用地。(五).城市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城市规划与建设所涉及的方面较多,而且彼此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对于用地适用性评价,除进行以自然环境条件为主要内容的用地评定以外,还须从影响规划与建设更为广泛的方面来考虑。除技术经济和现状的建设条件外,还有社会政治方面,文化方面,以及地域生态方面等有关条件。为了给用地选择和用地组织提供更为全面和确切的依据,有必要对用地的多方面的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四).城市用地选择城市用地选择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它六.城市用地的用途分类
城市用地按照所担负的城市功能,划分成不同的用途类型。
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城市用地共分为10大类。分类详见城市用地分类表。六.城市用地的用途分类城市用地按照所担负的七.城市用地的构成类型中、小城市:市区,郊区。市区内有各种用地,郊区有若干乡、镇构成。大城市、特大城市:市区,近郊区,近郊工业区,远郊区,卫星城。八.用地平衡表(一).用地平衡表的概念:用数量概念说明城市各类用地的相互关系的表格。七.城市用地的构成类型中、小城市:市区,郊区。市区内有各种用(二).用地平衡表的作用:通过编制用地平衡表,检验城市各项用地的分配比例以及是否符合规定的定额指标,为合理分配城市用地提供必要依据。1.
反映城市土地使用的水平和比例,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2.
用以比较城市之间建设用地的情况;3.
作为规划管理单位审定城市建设用地的必要依据。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反映城市生产、生活中有密切联系并随着城市发展变化存在一定协调关系的各项建设用地。(二).用地平衡表的作用:通过编制用地平衡表,检验城市各项用(三).用地平衡表的编制为了统一计算口径,使各城市编制的用地平衡表具有可比性,可用城市建设总用地来作为编制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的基础。城市建设总用地:是指城市市区范围内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地段,也包括设置在近邻但与城市的各项市政设施有密切联系的其它城市建设用地。也就是市区或城区用地面积除去水面、山地、农田以及暂时不宜建筑的地域。(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三).用地平衡表的编制为了统一计算口径,使各城市编制的用地九.城市各类用地指标城市用地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用地指标常常用两种形式表示:
人均指标:每人用地多少平方米;比例指标:各类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百比。九.城市各类用地指标城市用地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用地标准档次规划用地标准(㎡/人)
适用于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为下列水平的城市(㎡/人)用地增减幅度(㎡/人)一60.1~75.0≦60.060.1~75.0+0.1~+25.00~+15二75.1~90.060.1~75.075.1~90.090.1~105.0+0.1~+20.0不限-15~0三90.1~105.075.1~90.090.1~105.0105~120+0.1~+15不限-20.0~0四105.1~120.090.1~105.0105.1~120.0﹥120.0+0.1~+15.0不限﹤0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用地标准档次规划用地标准适用于现状人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
类别名称
用地指标(㎡/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18.0~28.010.0~25.08.0~15.0绿地其中:公共绿地≥9.0≥7.0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类别名称规划建设用地结构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15规划建设用地结构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十.土地储备制度
土地储备,是指城市政府按照法律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通过对回收、收购、置换、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并予以储存,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机制或行为。十.土地储备制度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规模不能满足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就要把城郊的大片土地纳入城区范围,即城市化。由于这个过程需要大片征地、大面积的拆迁和巨额的资金流动,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政府放任由企业私自操作,会造成土地的非法交易、投机倒把和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等现象,这不仅会损害广大群众的利益,造成巨额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会使土地市场秩序混乱,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急需一种制度要求由政府来规范土地市场,为此产生了土地储备制度。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当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日本1974年制定了《国土利用计划》,对公共用地实行征用制度;对土地进行收购、储备和出售;制定土地利用计划和规划;实行土地交易登记制度、申报制度;制定相应法规等。这实际上就是土地储备制度。我国土地储备首先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香港。在大陆,1996年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土地收购储备机构。1997年8月杭州市也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2001年4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对建设用地试行收购储备制度。目前,全国已有近1000个市县成立了土地储备机构。日本1974年制定了《国土利用计划》,对公共当前土地储备机制的主要运行模式:1.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模式土地储备机构根据自己的收购计划和本级政府的要求,通过与被收购单位协商,确立土地收购价格,或约定土地收益分成。按照约定由储备机构支付收购金、取得土地,并按照现行规定,办理土地过户手续。储备机构取得土地后,负责对土地进行拆迁、平整和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对易于转让的储备土地,由土地管理部门出让给新的用地者。2.行政指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收购土地的范围由政府行政法规规定。规定范围内的土地,统一由储备机构根据计划进行收购、储备、开发。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用地需求,用招标、拍卖方式对储备土地实行统一出让。当前土地储备机制的主要运行模式:3.行政指导、市场运作与土地资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政府规定用于储备的土地范围,对可收购的土地,由土地储备机构与原用地者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储备机构按合同规定支付土地收购补偿费用,取得土地使用权。有的储备机构还受政府委托,作为国有土地资产代表,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部分进行管理,收取企业改革中以租赁方式处置的土地使用权的租金和其他用地者按规定向政府缴纳的租金。3.行政指导、市场运作与土地资产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当前土地储备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土地储备机制立法滞后,土地立法体系有待建立已实施的《土地管理法》对政府如何建立土地储备机制,行使土地统一收购权没有明确依据。2.政府对存量土地的垄断有待加强许多政府只能通过农用地转让、征用等手段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而对城市存量土地,政府不仅不能垄断其供应,而且很难称得上是土地供应者。只有把政府垄断存量土地供应落实到实处,土地储备制度才能有效建立起来,数额巨大的国有资产才能回到政府手中,政府才能解决财政收入,国企改革,土地利用效率,调控土地市场等难题。当前土地储备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有些地方土地价格欠合理(1)有些地方,特别是农村,被征用者得到的土地征用补偿过低。(2)由于城市土地价格对地段非常敏感,城市土地的供应又远远跟不上对土地的需求,因而造成某些地段寸土寸金。开发商由于土地高成本,必然增大容积率,增加楼层,增加租金和房价,对环境也有所破坏,经营风险转嫁到用户,最终导致房地产泡沫,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3)有些企业之间变相采用协议方式以低价出让土地,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3.有些地方土地价格欠合理4.土地储备运作资金来源单一资金和土地是土地储备机制的两大基本要素。土地储备过程是土地流转过程,实质上是资金流转过程。从一些城市土地储备实践看,运作资金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解决,政府只在初期注入一笔资金作为运作资本金。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虽然能满足当时土地储备的需要,但尚未形成有效的资金筹措机制,而且存在较大风险。5.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和配合实施土地储备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整个运作过程中,必须得到规划、计划、建设、财政、土地等许多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我国大多数城市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分设,计划、财政部门更不在一个系统中,不易协调,影响工作效率,从而影响土地的推出和资金的运作。4.土地储备运作资金来源单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资料必然要全面走向市场,并且由政府垄断土地市场。政府在实行土地储备制度的过程中,要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支持。土地储备不仅要保障被征地者的利益,而且还要从保护土地资源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政策,在土地转让时要对转让价格进行调控,使土地储备作为一项新机制对盘活土地资产、优化配置城市土地和保证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更加重要作用。由于土地储备在我国还不完善,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作为一种很重要的生产资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它是一项为城市长远合理发展奠定基础的全局性工作,并用来指导城市建设,作为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以及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政策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
一.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城市总体布局是通过城市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体现出来的。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一.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城市总体布局是通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形态:
1.集中紧凑:用地布置比较集中,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也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方便居民生活,节省建设投资。多采用这种布局型式。
2.分散疏松:受自然地形或交通干道的分隔,形成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组织生产生活的布局形式。比较分散,联系不便,市政工程设施投资高。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形态:1.集中紧凑:用地布置比较集中,便分析研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点、面结合,城乡统一安排城市要与其周围经济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城市不可能孤立的出现和存在,必须以周围地区的生产发展和需要为前提。城市自身发展对周围地区有影响,来自城市外部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总体布局。在着手编制一个城市的总体布局时,必须联系城市所在地区的现状、政治、经济、资源、社会、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以城市作为一个点,以所在的地区或更大的范围作为一个面,点、面结合,分析研究城市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城市生产发展的任务和可能的发展趋向,提出规划的依据,使整个城市的总体布局在国家经济建设长远规划和区域规划尚未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也不致有碍全局的发展。分析研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三方面分析地区的发展变化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1.
地区工农业生产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2.
地区交通运输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3.地区水利及矿产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
城市的许多问题局限在城市本身这个点上是很难得以全面地解决,必须及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结合面上的情况加以综合考虑,全面安排,这是合理制定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前提,是协调城市各项用地功能组织的必要依据,才能使城市发展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城市问题解决不陷入孤立和局部困境之中。从三方面分析地区的发展变化对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城市的(二).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主要用地工业生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组成。合理地布置工业用地,综合考虑与居住生活、交通运输、公共绿地等用地之间的关系,是反映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1.工业布局影响城市布局;
2.协调工业区与居住区、工业区与交通之间的关系:
(1).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需要有方便的联系;
(2)有污染的工业与居住区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用地;(3).工业区与水陆交通系统要有良好的配合
(二).功能明确,重点安排城市主要用地工业生产是现代城市发展3.
兼顾旧区与新区的发展需要:(1).
明确科学、合理的城市用地发展方向;(2)
新区与老区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3)妥善安置开发区与中心城的关系。(三).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城市用地结构清晰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一个标志。结构清晰是反映了城市各主要组成用地功能明确,各用地之间有一个协调的关系,同时持有安全、便捷的交通联系。要注意:3.兼顾旧区与新区的发展需要:(三).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
1.
城市各组成部分力求完整、避免穿插;
2.
分析研究城市用地功能组织时,充分考虑使各区之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使城市交通有很高的使用效率。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城市道路来实现的,城市道路系统是联系各功能区的“动脉”,通过“动脉”的活动,强化各区的功能;
3.
反对从形式出发,追求图面上的“平衡”。
此外,关系涉及城市布局结构清晰的问题,城市活动中心的布置也起很重要的作用。市中心区是城市总体布局的心脏,它是构成城市特点的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功能布局与空间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市中心区的本身,还关系到城市的全局。
1.
城市各组成部分力求完整、避免穿插;(四).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在制订城市总体布局时,要分析研究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探求城市用地建设发展的合适程序,使一个城市在开始建设的阶段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阶段都能互相衔接、配合协调,这对于发挥城市用地功能、节省投资,是很重要的一环。1.
合理确定第一期建设的方案;2.
城市建设各阶段要互相衔接、配合协调;3.
加强预见性,布局中留有发展余地。(四).阶段配合协调、留有发展余地在制订城市总体布局时,要分二.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
城市总体布局是反映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部署,关系到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合理组织,以及城市建设投资的经济,涉及到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所以,城市总体布局一般须多做几个不同的规划方案,综合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集思广益地加以归纳集中,探求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的综合方案。在做方案时,需要抓住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主要矛盾,提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和措施,防止解决问题的片面性和简单化,才能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用以指导城市建设的方案。二.
城市总体布局的方案比较城市总体布局是反映城市各
(一).从不同角度多做不同方案。(二).方案比较的内容:1.
地理位置及工程地质等条件;2.
占地、迁民情况;3.
生产协作情况;4.
交通运输条件;5.
环境保护;6.
居住用地组织;7.
防洪、防震、人防等工程设施;8.
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9.
城市总体布局;10.
城市造价。(一).从不同角度多做不同方案。(二).方案比较的内容:
上述各点,应尽量做到文字条理清楚,数据准确明了,图纸形象深刻。根据各城市具体情况加以取舍,抓住重点,区别对待,充分讨论,提出综合意见,以某个方案为基础,吸取其它方案的优点作进一步修改、补充和提高。(三).综合评定方案,归纳汇总提高
在进行方案比较时,应从各种各样条件中抓住能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一般来说把占地多少,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情况作为评定方案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近期投资是否经济、收效是否显著也是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进行方案比较不能单纯从狭隘的经济观点出发,应当首先考虑城市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必须从整体利益出发,全面地考虑问题,对规划方案既要看到其有利一面,也不能忽视其不利的一面,尤其不可被一时或一事所偏见,造成城市布局无法弥补的隐患。上述各点,应尽量做到文字条理清楚,数据准确明了,图纸形象
三.
旧城总体布局的调整与完善城市总体布局不再是单一的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而是整个城市空间的利用和组合;在认识观念上也不能孤立地、静态地考虑整个城市本身,而必须动态地、综合地解决城市问题。认真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因势利导地利用城市外部的动力、使城市内外部结构协调发展;(二).充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上下部结构协调发展;(三).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使城市在发展中取得平衡三.
旧城总体布局的调整与完善城市总体布局不再是单一的城第六章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一.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一)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有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城市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有机联系的整体。现代城市的道路,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和快速的要求,也要求满足城市环境清洁、宁静、生动、美观的要求,因此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首先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组成一个合理的交通运输网。第六章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一.布置城市道路系统的基本要求(一)完整的交通系统由两部分组成:1.各分区内部交通系统:联系各分区内生产和生活用地,使居民上下班及日常生活活动在较小的范围内即可解决。2.全市性交通系统:联系各分区之间的交通,主要解决城市货运以及各分区之间客流、货运的交通。完整的交通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干道网密度: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具有的干道长度。单位:公里/公里²干道网密度越大,交通联系越方便,但过大会造成城市用地不经济。干道间恰当距离为600~1000米,相当于干道网密度为2~3公里/公里²。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二)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按客货流不同特性、交通工具不同性能、交通速度差异进行分流的概念,将道路区分不同功能。我国公安部门对城市道路交通组织提出各种车人“各从其类、各行其道”的原则。在规划中,除大城市设有快速道外,大部分城市的道路按三级划分: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活动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红线宽度为30~50米;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红线宽度为25~40米;支路(街坊道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红线宽度为12~15米左右。(二)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按客货流不同特性、交通工具不同性
为明确道路性质,区分不同道路功能,城市道路系统应该区分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二大类:交通性道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用地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特点为行车速度大,车辆多,交通性质以货运为主,车道宽,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高速行驶的要求,道路两旁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特点为车速较低,交通性质以客运为主,行人为主,车道宽度可稍窄一些,两旁可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和停车场地。为明确道路性质,区分不同道路功能,城市道路系统应该(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四)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防止交通噪声污染:过境车辆不穿越市区;控制货运车辆和有轨车辆穿越居住区;在道路宽度上考虑必要的防护绿地吸收部分噪声;沿街建筑后退红线,山墙对道路,沿街布置公共建筑等。城市道路应力求通畅、完善,沿街建筑和道路宽度之间比例协调,将自然景色、历史文物、主要现代建筑等贯通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五)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三)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四)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二.城市道路系统及道路宽度的确定(一)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城市道路系统形式:方格棋盘式,环行放射式。城市道路系统可分为主要道路系统和辅助道路系统。主要道路系统:由城市干道和交通性的道路组成,解决城市各部分之间交通联系和对外交通枢纽之间联系。辅助道路系统:主要解决城市中各分区的生产和生活组织。两种不同性质的道路应根据城市总体布局的要求加以区分,不应把两种类型重叠在一条干道上。二.城市道路系统及道路宽度的确定(一)城市道路的形式与功能城(二)完善道路系统的几个措施对交通车辆分流:快、慢分流,客、货分流,过境与市内分流,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在城市中心地区开辟步行街和步行区,建立自行车系统,开辟快速公共客运车道。(三)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对原有道路作必要的分工,重新分配人流和车流;利用平行的、路面宽度不足的街道开辟单向行车道;修建环行干道和开辟绕行干道;封闭次要交叉口,加大主要交叉口之间的距离;拓宽取直、改善道路线型;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量。(二)完善道路系统的几个措施(三)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四)道路宽度及断面组合的确定城市道路宽度,也称路幅宽度,即红线之间的宽度,它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影响城市道路宽度因素:城市性质、规模、道路系统规划要求、交通量、日照、通风管线敷设、建筑布置等。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之一是一条车道实际通过多少车数。混合交通时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约为400辆/小时。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所需要宽度一条车道的宽度,视道路等级和行车速度而异,一般为3.5米左右,对快速干道,采用3.75~4米。(四)道路宽度及断面组合的确定影响城市道路宽度因素:城市性质城市道路横断面基本型式有三种:俗称为一块板、两快板、三快板一块板: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适用于道路红线较窄(一般在40米以下),非机动车不多,设四条车道已能满足交通量需要的情况;两快板: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可以减少对向机动车相互之间的干扰,适用于双向交通量比较均匀的情况;城市道路横断面基本型式有三种:俗称为一块板、两快板、三快板三快板:由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适用于道路红线宽度较大(一般在40米以上)、机动车辆多、行车速度快、非机动车多的主干道。横断面设计要考虑近远期结合的要求,适应城市交通运输不断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近期建设要求,又要为远期发展提供过渡条件。三快板:由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三.城市交通运输的组织(一)合理布置主要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不要将主要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过分地集中,以免造成交通组织和管理上的困难。对于大型多功能体育设施在城市中的布置更要引以注意。有大量人流(影剧院、商场)的进出口要避免布置在交通干道上,避免在交通干道的两侧或跨越交叉口设置商业群。三.城市交通运输的组织(一)合理布置主要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筑物(二)引开过境交通和合理布置大型停车场过境交通没有必要穿越市区,力求将公路走向与城市用地切线相接或在用地分区之间穿越过去,尽量减少与城市道路系统的干扰;同时对于沿线两侧的用地安排要做好规划管理工作,防止在交通干道两侧吸引过多的人流。环绕城区修建环形公路是近年来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明显趋势,但环路与放射路的交叉口左转量大,容易阻碍交通,使环路不畅,因此,处理好交叉口是关键。将大型停车场设置在城市外环道路上,面向对外公路,减少不必要的车辆进入市内。(二)引开过境交通和合理布置大型停车场(三)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可建设由行驶在不同空间的各种交通工具所组成的立体体系,有高架的、有地面的、有浅层的、有深地下的,以地面为主,上下补充。在发展高架道路的同时,发展地下交通(如地下铁道、地下人行道)和有关的地下交通设施(如车库、停车场),形成一种交通服务设施综合体。
(三)形成地上、地下结合的交通枢纽
第七章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一.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给水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估算用水量;选定水源;选定水厂位置及净水方法;进行管网布置。
(一).
城市用水量的估算:城市用水包括工业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三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用水须根据城市规模、工业生产特点、居民生活水平及自然条件分别确定:第七章城市规划中的工程规划一.城市给水工程规划给水1.生活用水量:居民每日用水量标准乘以总人数;2.生产用水量:根据各工业部门工业生产工艺要求而定;3.消防用水量:一次火灾用水量乘以同一时间内有可能发生火灾次数;
4.其他用水量:包括公共建筑用水量、浇洒道路绿地的市政用水量、工业事故用水量及未预见用水量,按总用水量的5~10%
考虑。城市用水量为各种用水量之和。1.生活用水量:居民每日用水量标准乘以(二)取水工程的位置和用地要求
水源选择:是给水工程规划的首要任务。水源分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水源选择的一般原则:1.水源水量必须充沛;2.尽量取用具有良好水质的水源;3.可采用一个水源或多个水源;4.满足近期和远期对水质、水量的要求;5.考虑取水、输水设施的设置方便及施工、运转、管理、维修的安全经济。水源位置会影响城市其他组成要素的用地位置选择,从而影响城市总体布局。(二)取水工程的位置和用地要求水源选择:是给水工程规划的首
取水构筑物设在水源地。取地表水有岸边式、河床式、斗槽式、移动式等型式;取地下水有管井、大口井、辐射井和渗渠等型式。选择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主要考虑地形、水质、水文、冰凌、地震、地质等因素。取水口应选在能经常取得足够的水量和较好水质,不被泥沙淤积、堵塞的地段。取水构筑物占地不大,但周围必须设防护地带。取水构筑物设在水源地。取地表水有岸边式、河床(三)净水工程的位置和用地要求
常用的净水工艺包括沉淀、澄清、过滤、消毒等。净水构筑物都设在水厂中。水厂的位置一般尽可能地接近用水区。也可以将水厂设在取水构筑物附近,在靠近用水地区另设配水厂进行消毒、加压。水厂应位于河道主流的城市上游,取水口尤其应设于居住区和工业区排水口的上游;并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水厂厂址应选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以降低工程造价。(三)净水工程的位置和用地要求常用的净水工艺包(四)给水管网规划
给水管网由输水干管和配水支管组成。管网布置形式有两种:树枝状和环状,实践中往往两者结合布置。输水干管不宜少于两条。管网布置应根据城市地形、城市规划或发展方向、道路系统、大用水量用户的分布、水压的要求、水源位置以及与其他管线综合布置等因素进行规划设计。(四)给水管网规划给水管网由输水干管和配水支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
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估算城市总排水量;研究雨水排除;污水性质及处理方法;选定污水处理厂位置;布置排水管网。(一)城市排水量的估算
城市总排水量包括生活污水量、工业废水量和雨水量。
1.生活污水量:一般可采取与生活用水量相同的数值;
2.工业废水量:包括生产污水和生产废水,应分别估算。根据各工厂的设备和生产工艺过程来决定,由工厂提供数值。
3.雨水量:根据降雨强度、汇水面积、径流系数计算而得。二.城市排水工程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任务:估算城市总排水(二)排水工程的组成和排水系统
排水工程包括排水管道和污水处理厂两部分。排水管道作用:收集、输送、排放污水;污水处理厂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使其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水体。排水制度:一般分为两种:1.分流制用管道分别收集雨水、污水,各自单独成为一个系统。2.合流制只埋设单一的管道系统来排除雨水和污水。(二)排水工程的组成和排水系统排水工程包括排水管道和
排水制度的选择应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加以确定。排水系统的布置形式:1.截流布置;2.扇形布置;3.分区布置;4.分散布置。选用哪种排水系统布置形式,应根据地形、土壤、管道出水口位置等因素而拟定,并需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与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区、道路系统相配合。通常是几种不同的形式混合应用,一个城市往往有几个排水系统。排水制度的选择应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通过技术经济比(三)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和用地要求1.污水处理厂的内容污水处理工艺一般包括有沉砂、沉淀、曝气、生物过滤、消毒等,由各种处理构筑物来进行处理,另外,污水处理厂内还设有化验室、泵房、仓库、办公室等辅助建筑物。2.污水处理厂的用地选择污水处理厂应设在地势较低处,位置靠近河道,布置在城市水体的下游;离开居住区并有一定宽度的隔离带;用地满足污水处理厂对地形、地质的要求。
(三)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和用地要求1.污水处理厂的内容三.城市电力系统规划(一)电力系统规划的内容
1.城市电源的选择;2.分期负荷及电力平衡;3.发电厂、变电所、配电所的位置、容量及数量;4.电压等级的确定;电压等级分三类:第一类额定电压:100ν以下,用于安全照明等的操作电压;第二类额定电压:100ν以上,1000ν以下,低压动力与照明;第三类额定电压:1000ν以上,用于高压设备,发电,输电。5.确定高压线走向、高压走廊的位置、低压接线方式;6.电力负荷分布图。7.电力系统供电总平面图。三.城市电力系统规划(一)电力系统规划的内容1.城市电源的(二)电力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用电增长的要求;2.满足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的要求,特别是电压的要求;3.节约投资及运营费用,减少主要的设备和材料消耗,达到经济合理的要求。4.远近期结合,以近期为主,要有发展的可能。5.要便于实现规划,过渡方便。6.注意战备要求。(二)电力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用电增长的(三).城市电源选择城市电源种类:1.发电厂:⑴.火力发电厂;⑵水力发电厂;⑶其他发电厂。
2.变电所:⑴.变压变电所;⑵.变流变电所。电源的选择应考虑电力系统可靠性的基本要求。用电负荷分为三级:一级负荷:对此种负荷中断供电,将造成人民生命危险、生产设备损坏、大量产品报废,给国家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二级负荷:对此种负荷停止供电,将造成大量减产,工人窝工,机械停止运转,工业企业内部交通停顿,城市大量居民生活受到影响。三级负荷;不属于以上二级的负荷。一级负荷必须有两个独立的电源供电,一般只允许在备用电源自动投入前(几秒钟)内停电。(三).城市电源选择城市电源种类:1.发电厂:⑴.火力发电厂(四)电力负荷计算
电力负荷一般分为工业用户、农业用户、市政及生活用户。1.工业用电负荷:根据工业企业提供的用电数字,并根据它的产量校核。2.农业用电负荷:根据农业用电器具的数量,用电量大小,使用时间等来估算,也可以用每耕种一亩或饲养一头牲畜的用电定额来估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助理竞聘演讲稿
- 关于医院的实习报告范文九篇
- 财务的实习报告范文集锦5篇
-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申请报告
- 网络营销方案策划书(集合14篇)
- 2024年安康杯知识竞赛学习复习测试有答案
- 制动钳工高级复习测试题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统计》说课稿
- 护士演讲稿锦集九篇
- 演讲稿题目健康饮食【5篇】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DBJT45T 037-2022 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管理指南
- 项目部实名制管理实施措施
- 颞下颌关节疾病试题
- 2025眼科护理工作计划
- 校园牛奶消费推广方案
- 非甾体抗炎药围术期镇痛专家共识(2024 版)解读
- 技术服务外包劳务合同范本5篇
- 安全使用文具班会课
- 期末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