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制度司法考试资格考试认证教育专区_第1页
选举制度司法考试资格考试认证教育专区_第2页
选举制度司法考试资格考试认证教育专区_第3页
选举制度司法考试资格考试认证教育专区_第4页
选举制度司法考试资格考试认证教育专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选举制度——P.277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述第二节选举制度的根本原那么第三节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第四节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述一、选举和选举制度的概念二、选举制度的历史三、选举制度的体制选举的概念广义:选举是某一社会群体的全部或局部成员,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来选择人员担任某项社会公职的社会行为社会群体: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全体、局部:哪些人有资格?选举主体的资格限制;方式:投票、举手、鼓掌、起立、欢呼等公职:可以是国家机关人员、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董事长、经理、厂长、班长等选择:挑选,在假设干人中决定挑选一个或几个选举的概念狭义:仅指选民依法选举代议机关代表中义: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总统、乡长、县长、省长〕等选举的概念为何要选举?〔1〕主权在民,而现代国家不能采取直接民主方式,只能采取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方式;是代表以及其他公务人员获得权力合法性的途径;〔2〕较好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选举制度的概念P.277由法律规定,选举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制度。选举制度的内容包括:选举的根本原那么、工作程序、中选制度、选举诉讼等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局部,是民主制度的根底环节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萌芽状态的国家选举制度产生于奴隶社会,并出现在实行共和政体的国家,如古希腊雅典共和国建国初期,由氏族贵族组成贵族会议,再由贵族会议选举出四名执政官来执掌国家政权。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在封建社会,总体上是君主专制而不存在选举问题,但也出现过少数的城市共和国,如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其政权就是由市民选举产生的。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在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188年西班牙的“国会〞、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德意志的“帝国会议〞等,就是由贵族、僧侣和平民各自选出的代表组成的,这是近代选举制度的雏形。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近代意义上的选举制度产生于英国的代议制。英国的议会由中世纪的等级会议演变而来,于1343年开展为两院制议会〔上院为贵族院,由世袭贵族产生;下院为平民院,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英国“荣耀革命〞结束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1867年英国通过的选举改革法对农村选民的财产资格有所放宽,调整了选区。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1884年的选举改革法又统一了城乡的选民资格。1885年的选举法第一次规定按人口多寡分配议席的标准,并规定了秘密投票和对选举舞弊的惩罚,简化了注册选举手续等。19世纪特别是20世纪后,英国选举法经过屡次修改,已日臻完善。英国的代议制为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在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就规定了国会两院议员和联邦总统的选举原那么和程序,1787年宪法公布后以修正案的形式,对选民的投票权平等、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等给予了新的规定。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在法国,1789年法国大革命使三级会议变为国民会议。1791年宪法规定了议会的一院制,议员由两级选举产生,即由选民选举选举人,再由选举人选举议员,任期2年,规定了间接选举、秘密选举和公开投票等选举原那么。1795年法国宪法规定了两院制。1875年宪法〔参议院组织法、公共机关组织法和公共机关相互关系法〕本身即是法国选举制度的重要内容。1946年法国宪法仍规定了两院制,其中国民议会实行直接选举,参议院实行间接选举,1974年的选举法降低了对选民的年龄限制〔由21岁调为18岁〕。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进行了无产阶级民主选举的伟大尝试,开创了由人民直接普选人民公仆的先例。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俄国十月革命后,1918年宪法第四篇专门规定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选举制度。社会主义选举制度与人民代表制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得到完善和开展。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1953年2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简称1953年选举法〕,对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程序和原那么做了具体规定。其特点是:表达了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原那么,扩大了选民范围;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那么,提高了选举的民主性;采用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原那么;对少数民族人大代表选举适当倾斜等。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1954年宪法对我国的选举制度的根本原那么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予以了确认,第86条、第23条、第39条、第56条、第68条等规定了选举的普遍性、平等性、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等原那么,第38条、第61条还规定了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原那么。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新的选举法,对1953年选举法做了重大修改。主要修改内容:〔1〕进一步扩大了普选范围,除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而1953年选举法和1954年宪法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享有主体例外包括了“有精神病的人和依照法律被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2〕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将直接选举从乡镇一级扩大到县一级。〔3〕实行差额选举。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4〕调整选区划分方法,根据便民投票原那么,规定按居住状况、生产单位、事业单位与工作单位划分选区。〔5〕改变了推选代表候选人的方法,规定任何选民或单位有三人以上附署,即可推荐代表候选人。〔6〕规定了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程序。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1982年宪法对1979年?选举法?的有关制度予以了宪法确认。“八二宪法〞实施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1982年、1986年、1995年和2004年,以及2021年对1979年选举法分别进行了修改,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1995年的修改主要表达在:〔1〕进一步表达了平等原那么,将原先规定的省级人大与全国人大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每一城市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由5:1和8:1统一调整为4:1。〔2〕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大代表中应有适当数量的妇女代表,并逐步提高妇女代表的比例。〔3〕规定了乡镇选举委员会受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的领导。〔4〕规定了香港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应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名额及其产生方法,由全国人大另行规定。〔5〕规定了代表中选与代表罢免的具体程序等。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2004年对选举法的修改主要表达在:〔1〕在选举程序上增加“选举委员会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答复选民的问题〞的内容。〔2〕在罢免程序上,增加规定对县级人大代表的罢免须有原选区选民五十人以上联名方可启动罢免程序。〔3〕在关于破坏选举的法律制裁上,增加规定对“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也可实施法律制裁。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开展2021年3月对选举法的新修改主要内容是:将原先规定的省级人大与全国人大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每一城市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由4:1统一调整为1:1。选举制度的体制: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P.281地域代表制:按照选民的居住地区划分选区或者以区、县、乡等行政区域为选举单位,并根据区域的人口比例选举代表〔议员〕的制度。选举制度的体制——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地域代表制的两种方式:〔1〕小选区制或单数选区制,每个选区只产生一名代表的体制;〔2〕另一种是一个选区产生2名以上的议员或代表,称为大选区制或复数选区制。小选区制的利弊利:小选区制使选民易于接触候选人,了解并判断其德才,监督其中选后的行为。中选人也熟知选区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反映意见。弊:其一,由于只有1人中选,其他得票相差甚微的候选人就没有中选时机;其二,由于各选区人才分布不均,故而各区的中选者在水平上难免参差不齐;其三,也易使政党所获议席与其所得选票不相对应。

小选区制的弊病10万选民10万选民10万选民得票总数国大党6万2万5.5万13.3万人民党4万8万4.5万16.5万所得议席数量2席1席大选区制的利弊利:不仅使得票数较多的候选人均能中选,还比较容易产生理想的人才,而且容易推行比例代表制,小党亦可选出代表。弊:是选民不易了解候选人,且监督其中选后的言行亦很困难。选举制度的体制: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P.281所谓职业代表制是指将选举人依职业予以分类,根据职业团体而不是居住区或行政区域,选举代表或议员的制度。如按照律师、医生、教师、军官等职业来选举代表;

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之争赞成职业代表制的观点:1、认为以地区为单位选出议员,叫他代表该地区各个职业的人,是根本办不到的;说他代表不同的职业团体和不同职业团体的不同职业目的,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以地区为单位组织在一起的选民是暂时的,投票一过,选民就分散到各个工作、生产和学习的岗位上去了,由于它不是长存的团体,选民不可能随时给议员以指令,也不可能对议员进行有效的监督。议员在议会中发表的意见往往是议员一个人的意见,选民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无可奈何。所以,他们认为“地区代表制〞是虚假的代表制,是不受选民监督的代表制。因而也是不民主的代表制。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之争赞成职业代表制的观点:2、在现今社会组织中,职业团体的数目日益增多,职业团体的势力日益扩大,为了使议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相适应,应吸收这些职业团体的势力于议会之内,以职业团体为选举团体,从职业团体中选举议员;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之争赞成职业代表制的观点:3、为了使议会富有专门人才,以应付现代日趋艰巨复杂的立法工作,也必须采取“职业代表制〞,因为,由地区选出的议员中,有不少议员是缺乏专长的政客、党棍,依靠这些议员立法是很困难的;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之争赞成职业代表制的观点:职业团体为从事一种职业的人的集合体,彼此之间,有共同目的、共同利害,如果以职业团体为选举团体,代表便可以代表选民的共同目的,并接受选举团体的指导与监督。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之争反对职业代表制的观点:观点二,反对职业代表制。〔1〕以为职业代表制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之争反对职业代表制的观点:〔2〕以为职业代表制足以引起议会内部的剧烈冲突。如果议员只代表自己所属职业团体的利益,其结果必然会引起议会内部的剧烈冲突,破坏全国整体的利益使议会丧失全国性,甚至认为各种职业团体所出议员人数也不易确定,等等。律师重要?医生重要?军官重要?地域代表制与职业代表制之争反对职业代表制的观点:〔3〕以为职业代表制足为社会进步的障碍。由于职业代表制代表各种利益不同的职业集团从而容易引起立法机关内部的剧烈冲突。例如,职业代表所产生的议员往往使劳工团体与企业团体的利益久久不能调和;选择职业代表难度很大,职业团体众多,会员人数各不相同,其选出的代表很难与团体的重要性及选民成比例;职业代表常为本职业团体的利益打算,以致重视本职业团体的利益,而无视国家利益;因职业代表同时又是地方选民,如兼行地域代表制,那么不免产生选举权重复;职业代表制的中选票数大局部较地域代表制的中选票数低,因而有违“一人一票,每票价值相等〞的原那么,等等。选举制度的体制——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P.282多数代表制又称为多数选举制,是指候选人依法定标准,得票较多者即可中选的制度。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多数代表制的计票方法:其一,绝对多数代表制,即候选人所获得的票数须有投票总数的1/2以上,方可中选;其二,比较多数代表制,即以候选人得票比较多者中选,而不必限于过半数;其三,法定得票代表制,即以候选人必须获得一定票数以上为前提,再由其中的比较多者,依次取得中选人资格,等等。

多数代表制在现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多数代表制目前主要适用于公务员、国家元首、共和国总统等的选举。比例代表制主要适用于议员、代表比例,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原那么在不同政党之间划分议员代表名额。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政治多元化,政党林立,因此,在选举过程中往往形成选民意向不易集中的现象。为了解决选举人意向不易集中的难题,一些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在规定其选举制度时,都规定了多轮投票制原那么来保证选举的顺利进行。比例代表制所谓比例代表制,是指以一定的计票方法,使各政党依其所得票数,按比例选出代表的制度。比例代表制的结果能公平反映各政党的政治实力,使得党员人数多的政党多出代表,人数少的政党也可依照比例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比例代表制同样,比例代表制也有各种形式:〔1〕减记投票法。〔2〕单记投票法。〔3〕重记投票法……等等。比例代表制——减记投票法投票人每次投票可选人数为应中选人数减1的投票方法;N=该区应选出代表人数;N-1=选民在选票上可选人数比例代表制——单记投票法每个投票人每次仅能选1人比例代表制——重记投票法选民所投选人数,与应选人数相等,但可将所有票数全数投1人或分投数人,得票多者中选的制度;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的评价比例代表制能够使获得选票较少的资产阶级政党也有取得席位的时机;能够打破资产阶级两大党的独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对垄断集团的不满和要求,反映出各垄断集团之间的勾心斗角和矛盾;尤其是在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存在着许多代表资产阶级内部集团利益的小党派,他们反对大党的政治垄断,而主张按照各政党所获得的选票比例选出议员,参与国家管理。第二节选举制度的根本原那么p.284社会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确认了普遍、平等、直接、秘密以及差额、保障等原那么我国宪法、组织法、选举法也作了明确规定,这些原那么是:普遍性原那么、平等性原那么、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那么、无记名投票〔秘密投票〕、差额选举原那么、选举权利的保障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那么概念:指依照法律规定,公民除了年龄和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以外,在法律上不受其他条件限制而享有选举权的一项选举制度的原那么;对选举权普遍性原那么的限制〔1〕国籍资格:即公民成为选民或候选人必须具备的国籍条件。各国的宪法或选举法一般都要求选民和候选人必须具有本国的国籍,必须是本国的公民。〔2〕年龄资格:即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必须到达一定的年龄标准。对选举权普遍性原那么的限制〔3〕居住资格:即选民和候选人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时,应在国内或国内某一地方到达法律规定的居住期限。〔4〕财产资格:公民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资产或交纳一定数量的赋税才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选举权普遍性原那么的限制〔5〕性别资格。〔6〕教育程度资格。〔7〕精神状态资格:即选民或者候选人必须对选举的目的、意义能够理解,对投票所产生的法律后果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就是不仅知道选举是干什么的,而且知道如何进行投票。对选举权普遍性原那么的限制〔8〕政治资格:即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必须具备享有政治权利的条件,不少国家的法律都规定,凡行为构成叛国罪或其他重罪之公民,均应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普遍性原那么在我国选举中的表达〔1〕在我国选举中对选民没有特殊限制;〔丹麦:受救济者、冰岛:无经济责任能力者,泰国:父母为外国侨民的泰国公民,如果未还清债务,科威特妇女无选举权〕;普遍性原那么在我国选举中的表达〔2〕在我国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人数极少,小于0.05%,63年曾达2.83%;根据1983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的假设干规定?〔P.285〕,以下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普遍性原那么在我国选举中的表达〔1〕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2)被羁押,正在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法院或检察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的;(3)正在取保候审或被监视居住的;正在受拘留处分的。普遍性原那么在我国选举中的表达上述人员参加选举,由选举委员会和执行监禁、羁押、拘留或劳动教养的机关共同决定,可以在流动投票箱投票,或者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其他选民代为投票。被判处拘役、受拘留处分或被劳动教养也可于选举日回原选区参加选举。普遍性原那么在我国选举中的表达3〕解放军单独选举,旅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可以参加原籍或原居住地选举;精神病患者的选举权问题——P.28553年?选举法?规定这类人员没有选举权!现行宪法和选举法那么并未否认这类群体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如其病情不甚严重而有局部政治行为能力,可由其自行行使或让其监护人代理;如其病情严重而丧失了行使政治权利的能力,经选举组织确认,可暂不列入选民名单,但这不意味着其选举权的丧失,而是待其恢复政治行为能力后再行使。精神病患者的选举权问题——P.285

现行?选举法?第二十六条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

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选举权的普遍性原那么在其它国家情况英国:18世纪中叶,700万成年人中,享有选举权的仅15万,占2.14%;1837年农村放宽,但是妇女和工人仍无;1884年,城市工人有了选举权,1918年选举法改革,21岁住满6个月的男性公民开始有了选举权,1928年妇女有了选举权,1969年选举权扩大到18周岁公民;美国:最初有权者仅占成年人口的4%,1868年黑人、1920年妇女、1964年印第安人、1971年18岁以上;比利时:1983年妇女同权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那么——p.285概念:指在选举中,一切选民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每人在每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其所投选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一项选举原那么;我国选举权平等性原那么的表现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具有相对性,主要表现在:1、对少数民族在代表名额上给予特殊照顾,如宪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人口特少的民族在全国人大中至少有1名代表;2、军队代表情况特殊,不按人口比例产生代表。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那么——p.286概念: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间接选举:是指不是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而是由下一级国家代议机关,或由选民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议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优缺点从理论上讲,直接选举是更为完备更为民主的一种选举方式。它有利于选民直接挑选他们所熟悉和信任的人到国家政权机关中去代表他们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便于选民直接向代表反映意见和要求并监督代表的活动,同时也便于代表充分听取选民的意见和要求,向选民负责和报告工作。它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增强人民代表作为人民公仆的责任感,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和政权之间的密切联系。我国政治生活中多层次间接选举的合理性首先,它有利于减少群众在普选中产生盲目性,有利于选择人才和挑选各方面代表;其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直接选举更容易被操纵,并因而影响选举工作的正常进行;再其次,间接选举更节省经费和工作量。多层次间接选举存在的弊端〔1〕由于间接选举并非选民亲自表达意愿,存在着不客观全面反映民意的情况;〔2〕靠少数人投票决定中选人,对选举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存有损害;〔3〕多层次间接选举,削弱了选民与代表的联系,淡化了选民对代表的监督,模糊了选民与代表间的责任关系。

现实中的我国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我国选举法规定:〔1〕直接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直接选举产生;〔2〕间接选举——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选举法?关于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规定第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四、无记名投票——p.287概念:也称秘密投票,是指选民在选票上只对候选人通过一定的方式说明同意、不同意、弃权等选举意向,而不写自己姓名以及其他标识身份的符号和文字等的一种投票方式。无记名投票的特点〔1〕秘密填写选票;〔2〕在选票上不标识选民身份;〔3〕投票时不显露选举意向等内容。无记名投票的优缺点优点:从性质上看,无记名投票相对于记名投票或公开投票更具有科学性,有利于选民真实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选举意向,消除选举中的舞弊现象以及保护选举人的合法权益。缺点:中选民文化素质极度低下情况下,实行有困难。我国1953年?选举法?:与举手表决相结合五、差额选举原那么——p.287概念:是指在选举中候选人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选举,它与等额选举相对应。我国的差额选举制度于1979年选举法首次规定。优点:有利于为选举人提供较大的选择候选人的余地,其民主化程度也比等额选举更高;有利于增强候选人接受选民选择的观念,有利于防止领导人按个人意志安排人选的现象我国实行差额选举的安排P.287选举法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3至1倍,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5至1/2。我国实行差额选举的安排?选举法?第三十条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实行差额选举,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

由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六、选举权利保障原那么——p.287根据我国选举法的规定,选举权的保障主要有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两方面的内容。选举权的物质保障主要表现为:国家对选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包括经费保障和设施保障。按照我国选举法规定,各级人大选举经费均有国库开支;此外,国家还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如电台、电视、场所等。选举权的法律保障指:为了保障公民选举权的实现和选举的顺利进行,专门对破坏选举的行为予以制裁的一种法律制度。选举法第55条,刑法256条对破坏选举的行为的制裁和惩办作了专条规定。我国?选举法?对破坏选举行为规定的制裁

第五十五条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以下行为之一,破坏选举,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以金钱或者其他财物贿赂选民或者代表,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二〕以暴力、威胁、欺骗或者其他非法手段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我国?选举法?对破坏选举行为规定的制裁

〔三〕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四〕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

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所列行为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以本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中选的,其中选无效。我国?刑法?对破坏选举罪的惩罚?刑法?第二百五十六条【破坏选举罪】:在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员时,以暴力、威胁、欺骗、贿赂、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等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害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第三节选举的民主程序〔p.288〕一、直接选举程序二、间接选举程序一、直接选举程序我国直接选举的程序包括:选举组织机构的组成、划分选区、选民登记、提名并确定代表候选人、候选人介绍、组织投票、确定中选、补选等。选举组织机构:选举委员会选举委员会:组织本级人大代表选举事宜的临时机构。组成:1、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产生,接受本级人大常委会领导。2、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同样由县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产生,接受县级人大常委会领导。注意:两者都需接受上级人大常委会的指导划分选区选区: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根底划分的区域,是选民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的根本单位。根据选举法的规定,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单位划分,一般按每一选区选1——3名代表划分。选民登记选民:指依照宪法和法律,享有选举权,并经过选民登记,领取选民证的公民。选民应具备的条件:实质要件:具有国籍、到达一定年龄、具有行为能力〔无精神病〕、具有政治权利;形式要件:登记〔国家对选民选举权的一种法律上确实认〕选民登记我国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都应列入选民名单。选民名单应在选举日的20天以前公布,并发给选民证。提名并确定代表候选人在直接选举中,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单独或联合推荐代表候选人。另外,选民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由选民和各政党、各人民团体提名的候选人,选举委员会汇总后,应在选举日的15日以前公布。候选人介绍我国选举法规定,推荐代表候选人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选民应向选区选民宣传、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国外采取竞选方式。组织投票组织投票有两种形式:一是各选区设选举投票站;二是召开选举大会投票。另外,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方式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但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3人。确定中选在直接选举中,选区全体选民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每次所投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选举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即可中选。假设获得过半数选票的代表候选人的人数超过应选代表名额时,以得票多的中选。如果票数相等不能确定中选人时,应就票数相等的候选人重新投票。补选县、乡人大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由原选区选民补选。县、乡人大代表在任期内调离或者迁出本行政区域的,其代表资格自行终止,缺额另行补选。案例讨论:选举乡人大代表案

某地进行乡人大代表选举,一选区应选举代表3名。在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和本选区选民提名根底上,乡选举委员会分别征询有关方面意见,最后确定正式候选人3人。经过投票选举,获得参加投票选民过半数选票的候选人中,只有1人系原确定的正式候选人,另2人系选民自发投票选出的独立候选人。乡选举委员会认为,独立候选人非正式确定的候选人,因而不予确认其中选结果,决定进行第二轮投票另行选举。案例讨论:选举乡人大代表案

问题:在整个选举过程中,乡选举委员会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哪些规定?为什么?

间接选举程序间接选举程序程序较为简单,它不需要进行选区划分和登记选民,选举的组织也容易得多,其它有关提名候选人、介绍候选人和投票程序与直接选举程序相似。间接选举程序——选举工作的机构间接选举由各级人大常委会主持。?选举法?第八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间接选举程序——选举工作的机构注意:间接选举在举行选举大会时,由大会主席团主持具体工作?选举法?三十七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由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主持。间接选举程序——提名代表候选人选举法规定,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由选举单位提名产生:〔1〕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2〕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推荐代表候选人。间接选举程序——确定正式候选人如果所提候选人没有超过法定的差额比例,那么将提出的候选人都作为正式候选人提交投票选举。如果所提候选人超过法定的差额比例,那么应将全部候选人提交代表进行预选,根据得票多少的顺序,按大会事先确定的差额比例,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然后进行投票选举。间接选举程序——确定中选选举大会由主席团主持,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以代表候选人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者中选。选举结果由大会主席团确定是否有效,并予以宣布。第四节对代表的监督和罢免一、关于对人大代表的监督问题二、对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P.292三、对间接选举的代表的罢免p.293四、代表的辞职p.293五、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p.293对代表的监督必要性1、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表达,也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所在;2、这是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的必然反映,是人民代表这一政治职务的必然要求;3、这是提高人民代表素质的必要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