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22页2023年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课内相关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1.阅读《六国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思厥先祖父(他们的)⑤则胜负之数(次数,数量)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道”,原因。句意:这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③“固”,本来。句意:本来就不在于战争。⑤“数”,命运。句意: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故选A。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瓜分之日可以死意洞手书B.使之西面事秦汝幸而偶我C.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故能明其德不忍独善其身【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名词作状语:瓜,像切瓜一样;手,亲手。B.名词作动词:事,侍奉;偶,婚配,嫁给。C.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D.使动用法:明,使……明;善,使……完善、好。故选C。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③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本段议论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暗示的颜色属性。②为内容上的领起句,所以排在首位。①⑤分别讨论木的颜色和树的颜色,⑤承开头的疑问,故在①前。③是①的论据。⑥承③。④总结前文,引出空格后文字内容。顺序为②⑤①③⑥④。故选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却宾客以业诸侯C.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D.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句意: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B.都表示目的,来。句意: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C.表示转折,却;表修饰,不译。句意: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D.都是表示两事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反而、竟然”。句意:抛弃老百姓来帮助敌对的国家。/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故选C。5.下列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极言时间之短暂,对于马克思的突然逝世,亲友们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从而表达了深切的惋惜和遗憾。B.作为革命家,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规律;作为思想家,马克思创办了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成果。C.“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其中“繁芜丛杂”一词的本义是丛生的杂草多而乱,这里比喻以前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对人类历史的解释,谬误百出,模糊杂乱。D.恩格斯具有高度政治敏锐性,从政治的角度在马克思墓前发表演说,不仅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同时也是在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捍卫和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作为革命家,……作为思想家,……”错误,“革命家”要与“思想家”调换。故选B。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任何教科书,首先都是用来教的。教科书的教诲性用社会学的说法是规训性,用教育学的说法是主流价值观的确立,都是关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说理,是什么对什么错的标准的提供。教科书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宣讲,从中产生善恶原则;教科书本身意味着应当如何看待不同的人、事和现象,应当获得或不获得哪些知识、学问和价值,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思想、社会和人。甚至可以说,教科书的功能就在于划定某一可能的宣讲范围,准入、选择并张扬某些观点和思想,使它们经典化,同时遗忘某些观点和思想,使它们消失于学生的视野之外。从牙牙学语开始,十几年的教科书“灌输”,确实很有效地型塑着孩子们,使其信仰某些思想和主张。所以,由小小的教科书哺育成长的读者,已具备了习焉不察的意识形态的眼光和大脑。对大多数文学文本而言,乐先于教,唯教科书,教先于乐且重于乐,愉悦原则要从属于教诲原则。即便一些作品可能是浪漫主义的、神话的,但一旦被教科书所“征用”,它们在意义上就倾向于教诲性的,对它们的安排和收集它们的动机就都是主题性的,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唤起意识形态意义上的反应。教诲性是教科书的根本属性,教科书的教诲性是无法逃脱无法避免的。文学及其他文本的读者可以决定读还是不读某作品,但教科书的读者不能这样,即使教科书读者(师生)不喜欢某一课文,他们还得读,而且必须认真读,去接受自己不乐意接受的意义,去体验自己不喜欢的审美经验。教诲性使得教科书的预期目标和任务必然是以教科书传递的内容说服并型塑学生,使学生在掌握内容的同时达成对教科书的信服,最后因为信服教科书而实质上变成信服教科书所承载的主流信念与价值,并按其要求做出行为变化。在这一意义上,教科书其实就是指令书,就是规训手册,施以二重指令或规训:对思想的指令和对行动的指令。它直接或间接地规训着学生学习什么、信仰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应该想什么不应该想什么。(摘编自石鸥《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材料二: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教材,第一个条件是对教师来讲有可操作性,对学生来讲有可接受性。你编得再好,那里面的道理讲得多么透彻,理论讲得多么深刻,学生接受不了,也没有用;教师不好操作,你也没能达到目的,完成任务。”这段话说明了作为教材必须具备的两个至关重要的特点,即:作为教材,必须利于教师的“可操作”,同时必须利于学生“可接受”,换句话说,也就是教科书需要适合教师的“教”,同时也需要适合学生的“学”。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是对教科书的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因此,作为教科书,它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等诸多属性,但首要的是教师要“好教”,学生要“好学”,即保证其教学性的实现。教学性规范并制约着其他特性,教科书的其他属性也必须通过教学性来加以体现,这充分说明了教科书教学性之重要。我们将教学性提升到教科书根本属性的地位,是希望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对教科书的这一根本属性的重视。那么,什么是教科书的教学性呢?关于教科书教学性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有学者认为“教科书的教学性主要是指教科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与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以及内容的编排和表述对教学的影响程度。”这是对教学性的一种理解,然而这种对教学性的解构不利于进一步对教学性进行分解,可操作性也不强。笔者认为,所谓教科书的教学性是指教科书作为教与学的特殊文本,具有其特有的便于教和便于学的特性,这一特性是保证教科书成其为教科书的根本。如果教科书的教学性无法保证,那么教科书自身面临解构的危机。具体到教学性所包括的内容来看,教科书的教学性主要从可教性、易学性、增效性、合宜性等方面体现。(摘编自李新《教学性作为教科书的根本属性及实践路径》、《课程·教材·教法》)6.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科书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宣讲的方式,型塑着学生,使其信仰某些思想和主张,这其实就是主流价值观确立的过程。B.作为教科书读者的学生,成长中会具备某种意识形态的眼光和大脑,这与他们从小到大所受到教科书的影响有很大关系。C.文学文本的愉悦性要先于教诲性,但教科书文本要遵循“教先于乐且重于乐”的原则,即愉悦原则要从属于教诲原则。D.选入教科书的文本对读者阅读而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教科书读者不论喜不喜欢某一课文,都必须认真阅读和体验。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教学性是教科书的根本属性,是评价教科书质量最重要的标准,教学性规范并制约着其他特性,其他属性离不开教学性。B.作者认为教科书的教学性是指教科书内容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以及内容的编排和表述对教学的影响程度。C.如果一本教科书对教师而言不便于教,于学生而言不便于学,那么教科书将会解构而不成为真正意义上教科书。D.从行文结构来看,文章接下来会从可教性、易学性、增效性、合宜性等四个方面来阐述教科书的教学性的具体内涵。8.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材料二中心观点的一项是()A.有学者研究2015年到2017年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15本美国历史教科书对历史边缘化群体的描述,发现拉丁裔人很少被讨论,黑人被描述为低权力的人种。B.1951年1月,教育部组织力量参考苏联的教科书改编我国教科书,选入语文教科书的外国文学作品中,首选苏联作品,音乐教科书大量选择苏联歌曲等等。C.我国学者傅建明提出:“从表面上看,教科书是方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一种工具,如果从深层分析,教科书所选择的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特征。”D.夸美纽斯在编写《语言学入门》和《世界图解》时,强调教科书的内容要充实、扼要;程度要适合学生的智力水平;文字要通俗易懂,并附必要的插图等。【答案】6.C7.D8.D【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文学文本的愉悦性要先于教诲性”错误,扩大范围。原文表述是“对大多数文学文本而言,乐先于教”,选项将范围扩大成了“文学文本”。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教学性……是评价教科书质量最重要的标准”错误。“对教科书的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是“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而非“教学性”,教学性是教科书的一种特性,而评价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且“最重要”于原文无据,原文是说“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是对教科书的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B.“作者认为教科书的教学性是指教科书内容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的吻合程度……”错误,张冠李戴。从“有学者认为‘教科书的教学性主要是指教科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可知,这不是作者的观点,是其他学者的观点,且从“这种对教学性的解构不利于进一步对教学性进行分解,可操作性也不强”可知,本文作者认为该观点具有片面性。C.“那么教科书将会解构而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错误,混淆了“必然”和“或然”。原文表述是“教科书自身面临解构的危机”,说明有这种可能,选项将其绝对化“教科书将会解构”。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作为教科书,……首要的是教师要‘好教’,学生要‘好学’,即保证其教学性的实现”。A.体现的是教科书内容中蕴含的意识形态;B.体现的是教科书内容受到编纂时的主导文化的影响,是从文化的视角解读教科书;C.虽然有承认教科书是方便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一种工具,但语义的中心在后半句话“教科书所选择的文本都具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特征”,强调教科书的教诲性。D.强调所编写的教科书要适合教学,具有教学对象性,符合材料二中“便于学的特性”的表述。故选D。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死场(节选)萧红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他走出去了。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又是喝过了酒。当推门的时候,她就说:“什么时候了?还不回家去睡!”这样立刻全屋别的男人们也把嘴角合起来。王婆感到不能意料了,青山的女人没在家,孩子也不见。赵三说:“你来干么?回家睡吧!我就去……去……”王婆看了看赵三的神色,她转身出来,她的心徘徊着:青山的媳妇怎么不在家呢?这些人是在做什么?又是一个晚间。赵三穿好新制成的羊皮小袄出去,夜半才回来,披着月亮敲门。王婆只道他又是喝过了酒,但他睡的时候,王婆一点酒味也没嗅到:那么出去做了什么呢?总是愤怒地回来!李二婶子拖了她的孩子来了,她问:“是地租加了价吗?”王婆说:“我还没听说。”李二婶子做出一个确定的表情:“是的呀!你还不知道吗?三哥天天到我家去和他爹商量这事。我看这种情形非出事不可,他们天天夜晚计算着,就连我,他们也躲着。昨夜我站在窗外才听到他们说哩:‘打死他吧!那个恶祸。’你想他们是要打死谁呢?这不是要出人命吗?”李二婶子抚着孩子的头顶,有一点哀怜的样子:“你要劝说三哥,他们若是出了事,像我们怎样活?孩子还都小着哩!”五姑姑和别的村妇们带着她们的小包袱,约会着来的。踏进来的时侯,她们满脸盈笑,但听了这件事,也立刻忧郁起来,一点闲情也没有了。每个人呆呆地想了想,惊恐地探问了几句。五姑姑的姐姐,她第一个扭着大圆的肚子走出去,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寂寞地走去。她们好像群聚的鱼似的,忽然有钓竿投下来,她们就四下分行去了!李二婶子仍没有走,她为的是嘱告王婆怎样破坏这件险事。赵三这几天常常不在家吃饭。李二婶子一天来过三四次:“三哥还没回来?他爹爹也没回来。”一直到第二天下午赵三回来了。他坐在炕沿上燃着小烟袋,王婆把饭从锅里摆出来。他说:“我吃过了!”“你们的事情预备得怎样了?能下手便下手。”他惊疑:怎么会走漏消息呢?王婆又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他无从想象自己的老婆有这样的胆量。王婆真的找来一支老洋炮。可是赵三还从没用过枪。晚上平儿睡了以后,王婆教他怎样装火药,怎样上炮子。赵三对于他的女人慢慢感到可以敬重!但是更秘密一点的事情总不向她说。忽然从牛棚里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意度这事情是不远了!李二婶子和别的村妇们挤上门来打听消息的时候,王婆的头沉埋一下,她说:“没有这回事,他们想到一百里路外去打围,弄得几张兽皮大家分用。”在过年的前夜,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情做错了!北边地头鲜红的血染红了雪地,赵三一条梨木杆打折了小偷的腿骨。村中人听着极痛的呼叫,出来四面寻找。赵三拖着独腿的人转着弯跑,但他不能把那人掩藏起来。赵三弄了满手血,惊动了全村的人,村长进城报告警所。于是赵三去坐监狱,李青山他们的“镰刀会”少了赵三也就衰弱了!消灭了!正月末,赵三受了主人的帮忙,把他从监狱里提放出来。那时他头发很长,脸也灰白了些,他有点苍老。为着给那个折腿的小偷做赔偿,他牵了那头仅有的牛上市集去卖;小羊皮袄也许是卖了?再不见他穿了!晚间李青山他们来的时候,赵三忏悔一般地说:“我做错了!也许是我该招的灾祸。那是一个天将黑的时候,我正喝酒,听着平儿大喊有人偷柴。刘二爷前些日子来说要加地租,我不答应,我说我们联合起来不给他加,于是他走了!过了几天他又来,说非加不可,再不然叫你们滚蛋!我说好啊!等着你吧!那个管事的,他说:你还要造反?不滚蛋,你们的草堆,就要着火!我只当是那个小子来点着我的柴堆呢!拿着杆子跑出去就把腿给打断了!打断了也甘心,谁成想那是一个小偷!”关于“镰刀会”的事情他像忘记了一般。李青山问他:“我们应该怎样铲除二爷那恶棍?”“打死他吧!那个恶祸”,这还是从前他说的话,现在他又不那样说了:“除他又能怎样?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王婆坐在一边,听了这话她后脑上的小发卷也像生着气:“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赵三笑了:“人不能没有良心!”于是好良心的赵三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为着送这一类菜,王婆同他激烈地吵打,但他绝对保持着他的良心。有一天少东家出来,站在门阶上像训诲着他一般:“好险!若不为你说一句话,三年大狱你可怎么蹲呢?那个小偷他算没走好运吧!你看我来着手给你办,用不着给他接腿,让他死了就完啦。你把卖牛的钱也好省下,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说话的中间,间断了一会,少东家把话尾落到别处:“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左近地邻不都是加了价吗?地东地户年头多了,不过得……少加一点。”过了几天小偷从医院抬出来,真的死了就完了!只把赵三的牛钱归还一半,另一半少东家说是用做杂费了。二月了,山上的积雪现出毁灭的色调,但荒山上却有行人来往,农民们像蜇伏的虫子一样又醒过来。渐渐送粪的车子忙着了!只有赵三的车子没有牛挽,平儿冒着汗和爹爹并架着车辕。(有删改)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三带着两张羊皮回来,王婆问他无果,既暗示了赵三有秘密,又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B.王婆一进去男人们都闭了嘴,同时还发现青山媳妇和孩子都不在,于是就产生了怀疑,凸显其敏锐机警的形象。C.村妇们听闻男人们要造反之后,由“满脸盈笑”变得“忧郁起来”,并且像遇到钓钩的鱼儿四散逃开,可见她们思想落后、不愿反抗。D.明明已经“发现五个新镰刀”,王婆却告诉李二婶子和其他村妇们“没有这回事”,表现了她的谨慎心细。10.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赵三和男人们商讨大事,却被李二婶子偷听,并告知了村妇们,这为后面举事失败埋下伏笔。B.“打死他吧!那个恶祸”在文中出现两次,既前后呼应,又形成对比,蕴含深意,发人深思。C.刘二爷虽然之前和赵三有过矛盾,但是在赵三出事后“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可见他是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D.面对王婆的生气,赵三笑道“人不能没有良心”,并采取实际行动向“东家”表示谢意,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11.鲁迅在《萧红作<生死场〉序》中指出,《生死场》中有不少“明丽”之处。小说节选部分中的“王婆”与《祝福》中的“样林嫂”都是同时代贫穷妇女的代表,请通过比较这两个形象,谈谈小说的“明丽”体现在何处。12.标题既是小说的眉目,又是小说的点睛之笔。在分组给小说节选部分拟题时,甲组同学认为标题应拟为“加地租”,乙组同学认为应拟为“镰刀与良心”。请任选一个组加入,讲述本组拟题的理由。【答案】9.C10.B11.①《祝福》中祥林嫂的安分温顺、吃苦忍耐、命运悲苦,虽偶有反抗想法但终无反抗能力,展现了贫贱女性的可怜,本篇小说则通过王婆凸显了劳动女性的可敬。王婆的形象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的阴霾中增添了一抹亮色。②《祝福》通过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主旨。本篇小说中的王婆敏锐机警,胆大心细,具有坚决的反抗精神,通过王婆的坚决反抗与赵三的“有良心”形成鲜明对比,思考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王婆代表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未来的希望。)12.甲组:加地租理由:①情节上,小说围绕“加地租”这件事展开,“加地租”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因为要“加地租”,所以赵三他们想要反抗,组成镰刀会,最终失败,地租加成功了。②人物上,小说通过“加地租”这件事刻画了觉醒想要反抗却又缺乏斗争经验、容易被收买的农民形象赵三,也塑造了机敏谨慎、坚决反抗的女性形象王婆,还塑造了狡猾、虚伪的地主“少东家”及其狗腿子“刘二爷”。③主旨上,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乙组:镰刀与良心理由:①情节上,“镰刀与良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前半段情节主要围绕“镰刀”这一物象展开,后半段情节则围绕“良心”这一因素展开。②人物上,通过“镰刀”塑造了农民的反抗性,通过“良心”则凸显了农民的单纯性,二者揭示了农民本身的矛盾性。③主旨上,通过“镰刀与良心”的矛盾,揭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④艺术上,“镰刀与良心”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新颖别致,引起阅读兴趣。【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能力。C.“可见她们思想落后、不愿反抗”错误,从李二婶子可以看出这些妇女只是担心而已,并非“思想落后,不愿反抗”,作者这里非批判她们。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A.“这为后面举事失败埋下伏笔”错误,后面并未“举事”,所以不能说“举事失败”;另外“被偷听”也跟后面不再“举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不能说是“伏笔”。C.“他是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错误,从赵三对刘二爷的话转述中可以发现,刘二爷是地主的狗腿子,欺压农民,这里“说好话”,只是赵三这个农民被蒙骗后的朴实看法,不能说明他是一个一个心胸宽广、明辨是非之人。D.“这里赞美了赵三知恩图报、有良心”错误,赵三的“有良心”反映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并非赞美,而是讽刺,正话反说。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课内学习《祝福》,我们可以概括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是“安分温顺、吃苦忍耐、命运悲苦,虽偶有反抗想法但终无反抗能力”,她初到鲁四老爷家做工,“简直顶的过一个男人”,但却两次失去丈夫,后有失去孩子,命运悲苦;她也曾通过“捐门槛”等形式反抗过,但最终被封建礼教吞噬;本文中王婆知道丈夫要谋划除掉地主后并没有犹豫和恐惧,反倒说“我知道的,我还能弄只枪来”,丈夫失去斗志后王婆说“我没见过这样的汉子,起初看来还像一块铁,后来越看越是一堆泥了”,可见,她是一个敏锐机警、胆大心细具有坚决的反抗精神的农村妇女的形象。从本文人物形象的“明丽和新鲜”角度分析:《祝福》通过祥林嫂展现了贫贱女性的可悲可怜;本篇小说则通过王婆凸显了劳动女性的可敬。农民被地主不断“加租”搞的生活艰难,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王婆这个农村妇女的觉醒让人感觉难能可贵,她的反抗精神甚至高过男人,比如男人只准备镰刀,她却能准备“土枪”,即使在丈夫妥协后,她表现出了对丈夫的鄙夷之情,王婆的形象给作品中“失败的反抗”的阴霾中增添了一抹亮色。从本文主旨的“明丽和新鲜”角度分析:《祝福》通过祥林嫂悲苦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主旨。而王婆的反抗是坚决的,她甚至为男人准备出掉地主的土枪,并从精神上鄙视丈夫后来对地主的妥协和顺从,而赵三对地主的认识是有局限的,他把地主从监狱里解救他看成了地主的善良,并用自己的感恩和“良心”来回报地主,最终又成了逆来顺受的农民,二人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启发读者思考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王婆则代表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未来反抗地主阶级的希望。【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可拟为“加地租”。从情节分析: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加地租”展开的。起初赵三神神秘秘的出去“谋划”大事的原因是地主要“加地租”,因此几个人组成“镰刀会”,想找机会杀掉地主;接着因为赵三把小偷当成来加地租的地主、砍伤了小偷的失误,“镰刀会”的谋划失败;最后“不过今年地租是得加”,交代加地租成功。“加地租”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从小说人物形象上看,“加地租”是小说的背景,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小说展现了觉醒想要反抗却又缺乏斗争经验、容易被收买的农民形象赵三;也展现了大部分缺乏斗争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还塑造了为男人的“谋划”准备土枪的王婆这样一个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妇女形象;还从反面塑造了反面人物狡猾、虚伪的地主“少东家”及其狗腿子“刘二爷”。从对主旨的作用上看,有觉醒意识的赵三,最终认识却是“我招灾祸,刘二爷也向东家说了不少好话。从前我是错了!也许现在是受了责罚”“他说话时不像从前那样英气了,脸是有点带着忏悔、羞惭和不安的意味了”,小说通过赵三带领农民反抗“加地租”失败的经历,揭示了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标题可拟为“镰刀与良心”。情节上看,“镰刀与良心”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矛盾,前半段情节主要围绕“镰刀”这一物象展开,交代了为了反抗地主的压迫,农民起来组成“镰刀会”,想杀掉地主;后半段情节则围绕“良心”这一因素展开,交代了赵三被捕入狱后就失去了斗志,想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天天进城,弄一点白菜担着给东家送去,弄一点土豆也给东家送去”,这“镰刀和良心”体现了小说情节的变化。从人物上看,通过“镰刀”塑造了赵三和其他几个男人的反抗性,因为他们想组成“镰刀会”除掉地主;通过“良心”则凸显了农民的单纯性,以赵三为首的农民没有认清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反而用懦弱的“报恩”来表现自己的“良心”,最终不仅被加了地租,还失去了耕牛。“镰刀和良心”揭示了农民本身的矛盾性。从主旨上看,“镰刀”代指的是以赵三为首的一部分农民的反抗精神,“良心”代指的是农民的局限性,以妥协和顺从来表现自己的“良心”;文章通过二者之间的矛盾,揭示农民阶级自主反抗的局限性,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从艺术上,“镰刀”是农具,文中指“镰刀会”;“良心”在文中指赵三的对地主营救他的“报恩”。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四、古文阅读与默写(本大题共6小题,共2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深虑论明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B.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D.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深虑论》是明代方孝孺创作的一篇史论,与北宋苏洵的《六国论》都属史论名篇。论,是一种议论文体,分为政论与史论两种类型。史论往往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兴亡的评论,为当朝治世提供借鉴经验。B.“盖虑之所能及者”的“盖”表示解说原由,译为“因为”,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中的“盖”相同。C.封建,一种政治制度,即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该区域内建立邦国。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备。D.“祚”主要有“福”、“皇位”两个释义。本文“王莽卒移汉祚”中的“祚”与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四时充美,鬼神降福”中的“福”意思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证“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目的在于给明代统治者提供历史教训,使之“深虑”长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应的办法。B.文章的第二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秦始皇等前代君主的事例,他们大都曾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进行过改革;并采取措施,但都防不胜防。可见,历代君王大多仅仅片面地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盖的问题。C.作者经过深虑已经认识到,为政者要想巩固政权,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天心”,要对人民实行仁义,“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D.本文采取了层进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透彻,采用讽谏的方式,用语委婉,更便于统治者接受谏言。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②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答案】13.C14.B15.D16.①灾祸常常在所疏忽的事情上发生,变乱也常常在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上产生。难道是他们考虑事情不周全吗?②因此,他们子孙中即使有愚蠢不贤足以使国家灭亡的,然而上天最终也不忍心立即让它覆亡。【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考虑得非常周全,防备得十分审慎。他们在这一方面谋划周详,祸患却在另一方面产生,最终到动乱与灭亡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智慧可以用来谋划人事,却不能用来谋划天道。“思之详”与“备之审”句式对称,“详”与“审”作补语,分别修饰谓语动词“思”与“备”,不能将“审矣”单独断句,排除BD;“人”作“谋”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B.错误。表示解说原由,译为“因为”;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句意:是因为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能想到的。/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气和实际是否相符。C.正确。D.正确。皇位;福祉。句意:然而王莽最终篡夺了汉家的皇位。/一年四季充实美好,鬼神也降下福祉。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采用讽谏的方式”错误。本文谈论怎样“长治久安”问题,没有讽谏,而是直接、大胆、犀利地论述。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祸常于所忽之中发,而乱常于不足疑之事起”;“岂……欤?”,固定结构,反问句,难道……吗;“周”,周全。②“虽”,即使;“不肖”,不贤明;“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遽”,立即。参考译文:深虑论明方孝孺考虑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考虑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忽略了那些容易解决的问题,防范那些值得畏惧的事情,却遗漏了那些没有引起疑虑的事情。然而灾祸常常在所疏忽的事情上发生,变乱也常常在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上产生。难道是他们考虑事情不周全吗?是因为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能想到的,都是人事本来应该的样子:而超出了人们智力范围所不能达到的,那就是天道了。在秦代,秦始皇消灭诸侯,统一天下。但他心里认为周朝灭亡的原因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正当他以为战争不会再发生,皇帝之位可以代代相传的时候,却不知道汉高祖在田野间崛起,而最终推翻了秦朝政权。汉朝借鉴了秦朝皇帝孤立无援的教训,就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王,以为同族骨肉的亲情,可以使政权代代相传而不会发生变乱,最终七国诸侯却萌生了篡权弑君的阴谋。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以为便可以平安无事了,然而王莽最终篡夺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借鉴了西汉末年汉哀帝、汉平帝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晋朝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了前代败亡的教训从而采取了防范措施。但是,他们的灭亡都出于他们所防范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说有武姓的人将会杀害他的子孙,就搜捕有嫌疑的人杀掉,然而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的身边,他却没有觉察。宋太祖见到五代时藩镇的势力足以挟制他们的君王,就全部解除了军镇大将的兵权,使他们的力量削弱以使于控制,却不知他的子孙最终受困于敌国。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能,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征兆,考虑得非常周全,防备得十分审慎。他们在这一方面谋划周详,祸患却在另一方面产生,最终到动乱与灭亡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智慧可以用来谋划人事,却不能用来谋划天道。良医的子女,大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子女,大多死于神鬼,难道他们善于帮助别人却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原因是他们精于谋划人事却不能谋划天道。古代的圣人,懂得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所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因此不敢放纵他们的谋略计策,而只是积累最大的诚意,用大德来迎合天意,使上天眷顾他们的美德,就像慈母保护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因此,他们子孙中,即使有愚蠢不贤足以使国家灭亡的,然而上天最终也不忍心立即让它覆亡。这是思虑得深远的。如果不能迎合天意,却想要凭借小聪明去控制当世的事务,而确保子孙后代没有衰亡的危险,这在道理上都是必定没有的,又哪里符合天道呢!(二)名篇名句默写(9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六国论》中使用对比论证写出诸侯割地和秦国贪婪无厌地侵扰之间关系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晏子春秋·内篇问下》中“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两句强调赏罚应有准则,不能根据自己的喜怒而乱加赏罚,《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相似的态度。(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泰)山与河海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打扮好后渴盼得到皇帝宠幸的情态。(5)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描写词人“____________”的胸怀与洞庭月下“表里俱澄澈”的气象相交融,意境恢宏,人格高洁。【答案】①.奉之弥繁②.侵之愈急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④.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⑤.王者不却众庶⑥.故能明其德⑦.缦立远视⑧.而望幸焉⑨.肝肺皆冰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繁”“愈”“谬”“滥”“庶”“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五、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苏洵台省①留身凡几岁,江湖得郡喜今行。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到家应有壶觞劳,倚赖比邻不畏卿。【注释】①台省:中央政府机构。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虚实结合,通过想象友人去潭州的场景来表达对友人“得郡”的心情。B.“稳”写人心无挂碍的安眠,“狞”写风吹船行的气势,用词生动,韵味无穷。C.“细雨满村莼菜长”一句由点到面,由近到远,写出了一幅雨中乡村图。D.苏洵的诗语言明朗,这个特点在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中有明显体现。19.本诗的诗眼是“喜”,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8.C19.①首联写离开朝廷,复知潭州之喜。“台省留身”,在朝廷中做官几年,如今“江湖得郡”,到曾经任职的地方任职,喜从中来。②中间两联想象友人到潭州任上的所感所见之喜。想象友人路上内心安稳,行到淮流,“乡味”油然而生,见到“莼菜”“彩船”等景致,也生喜悦之情。③尾联写与乡邻和谐相处之喜。想象友人到家之后,邻居带着酒去慰劳他一路辛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的能力。C.“由点到面,由近到远”分析错误。“细雨满村”是面上的描写,远景:“莼菜长”是点上的描写,近景;因此是“由面到点”“由远到近”。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的诗眼是“喜”。首联“台省留身”中“台省”指好朋友吴待制,“留身”指好朋友在朝廷中做官几年,如今“江湖得郡”,到曾经任职的地方任职,好友和自己都是喜从中来。首联点出诗眼“喜”,吴待制离开朝廷,复知潭州之喜。颔联“卧听晓鼓朝眠稳,行入淮流乡味生”,是想象友人到潭州任上途中会“卧听晓鼓”,睡得“稳”,走到“淮流”就可以感受到当地人的乡土气息,也是一喜。颈联“细雨满村莼菜长,高风吹旆彩船狞”,是想象友人见到“莼菜”“彩船”等景致,景色恬静优美,路途有“高风”而顺畅,心生喜悦之情。尾联“壶觞劳”写乡邻用酒慰劳他舟车之苦,因与他“比邻”而不害怕他这个当官,写出了和谐的相处之喜。综上所述,全诗围绕一个“喜”字,因友人得官而为他高兴,表达了对友人的理解关爱之情。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窦娥是关汉卿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从她的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格。她年轻守寡,但孝顺婆婆,对婆婆。当官吏要对蔡婆用刑时,她用自己的生命解救婆婆于危难;临刑之前,央告公人们往后街走,怕在前街遇见婆婆,让老人伤心。()她对蔡婆的关心、照顾,但并不是毫无条件地逆来顺受;反之,她认为不合理的事情,便要据理力争,甚至严词责备。当蔡婆引狼入室的时候,她极力劝阻蔡婆。窦娥自己呢,不听张驴儿的,不受他的调戏侮辱,更不受他的威胁逼诱。一句话,她是个硬骨头,不屈服于任何恶势力。她敢于痛骂官吏,痛骂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天地鬼神。痛快淋漓的质问,直问得“天地”也哑口无言。她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怒火像火山一样迸裂出万丈火焰,照亮黑暗,烧毁不平。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费尽心机肝胆相照无所不至巧舌如簧B.殚精竭虑肝胆相照无微不至巧舌如簧C.费尽心机全心全意无所不至花言巧语D.殚精竭虑全心全意无微不至花言巧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早三年”的生动写照。B.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的性格。“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早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C.她具有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早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D.她柔顺善良、自我牺牲,又倔强坚定、生死不渝其志。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2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B.她的性格就是这样。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C.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就是她的性格。D.然而对婆婆的要求却仅仅是死后过年过节时的半碗儿浆水饭、一陌儿纸钱。这是她性格的一方面。【答案】20.D21.B22.D【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费尽心机”,形容千方百计地谋划。根据语境,窦娥是关汉卿费尽心思塑造的光照千古的形象,所以应选用“殚精竭虑”。第二空,“肝胆相照,指双方都真心相见。“全心全意”:指用全部的精力和心意。文中只是说窦娥对婆婆的态度,故应选“全心全意”。第三空,“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无所不至”,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用于坏事)。句中是形容窦娥对婆婆的关心、照顾,应选用“无微不至”。第四空,“巧舌如簧”,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花言巧语”,指虚假而动听的话;说虚假而动听的话。“巧舌如簧”不能和句中“听”搭配,故应选“花言巧语”。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具有”后缺宾语,可在“其志”后加“的性格”;二是“她悲剧的一生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旱三年’的生动写照”主客颠倒,应是“‘生不逢时命坎坷,六月飞雪早三年’是她悲剧的一生的生动写照”。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通读第一段可知,这部分文字讲的是窦娥的性格。根据第二段最后一句“这是窦娥性格的另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可知,第一段讲的是窦娥性格的一方面,排除BC。由文段内容可知,对婆婆的要求极低也体现了她的性格,应与上文紧密衔接,进一步排除A。故选D。七、《红楼梦》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23.阅读下面文字,联系你读到的《红楼梦》21-30回的内容,回答问题。《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贾芸一出场,作者对他的形容是最“伶俐乖觉”,你怎么理解这个“伶俐乖觉”?他的“伶俐乖觉”在小说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试举两例以佐证。【答案】伶俐乖觉,原意为机灵乖巧讨人喜欢。贾芸因父亲早逝,孤儿寡母生活贫困,为了找份谋生的工作非常不容易。在谋求工作的过程中,他善于揣度人心,挖空心思巴结凤姐和宝玉,巧于逢迎,随机应变,很会讨他们的欢心,最终目的达成。(1)宝玉信口笑说一句贾芸“到像我的儿子”,贾芸立即表示愿认比自己小四五岁的宝玉为父亲。(2)在母舅处赊礼失败还被无情挖苦一番,回头遇上醉金刚倪二,贾芸一番谈辞,借得银子十五两。(3)贾芸回家后并没有在母亲面前提及母舅无情鄙薄之事,唯恐母亲生气。这是他的孝心可敬,也是他的伶俐乖觉。(4)巧编故事奉承凤姐,并送礼成功,谋得园内栽花木的工程。(5)对小红暗生情愫后,悄悄把给小红的手帕换成自己的,以传达心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贾芸与贾宝玉虽然皆是贾家子弟,然生活的环境是大不相同的。比如贾芸,早先没了父亲,也无产业。所以很早便面临了生计问题,也很早便知了人情冷暖,这也是他“伶俐乖觉”的原因。“伶俐乖觉”就是机灵乖巧讨人喜欢。贾芸父亲早逝,因贾宝玉一句玩笑话“像我儿子”,他便伶俐地说:“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贾芸的伶俐乖觉,也让人叹息。宝玉不认得他,他自然有心记得凤凰地位的宝玉。虽然明知宝玉非贾琏已经掌管事务,有权力在手,但毕竟是贾家未来的权力人物,能结交自然是结交的。而今听宝玉夸赞了一句,马上就认作了父亲。在母舅处赊礼失败,还被舅母无情挖苦一番,回头遇上醉金刚倪二,“倪二醉熏熏地走着路,在被贾芸碰了一下,他就如三尸神暴跳,抡起着拳头就要打”,倪二听见是熟人的语音,将醉眼睁开看时,见是贾芸,忙把手松了,趔趄着笑道:“原来是贾二爷,这会子往那里去?”……贾芸道:“告诉不得你,平白的又讨了个没趣儿。”倪二道……贾芸道:“老二,你且别气,听我告诉你这原故。”说着,便把卜世仁一段事告诉了倪二。贾芸一番“伶俐乖觉”的谈辞,便借得银子十五两。贾芸回家后并没有在母亲面前提及母舅无情鄙薄之事,唯恐母亲生气,只是说自己在西府里等贾琏了。这是他的孝心可敬,也是他的伶俐乖觉。贾府省亲,自然衍生出一大堆的活计来,而一心上进的贾芸,早先求了贾琏,不想贾琏的权力不及凤姐,贾芸是机敏人,马上改求凤姐。后来贾芸送礼给凤姐,谋得种花的差事。王熙凤是富贵堆里长大的女子,什么都见过,贾芸并没有什么钱,但他还是送了对他而言比较贵,但对王熙凤而言恰好用得伤上的礼物——冰片、麝香。当时恰好是端午,王熙凤恰好要这些东西,而贾芸找的理由也很妥帖:“只因我有个好朋友,家里有几个钱,现开香铺。因他捐了个通判,前儿选着了云南不知那一府,连家眷一齐去。他这香铺也不开了,就把货物攒了一攒,该给人的给人,该贱发的贱发,像这贵重的都送给亲友,所以我得了些冰片、麝香。我就和我母亲商量,贱卖了可惜,要送人也没有人家儿配使这些香料。因想到婶娘往年间还拿大包的银子买这些东西呢,别说今年贵妃宫中,就是这个端阳节所用,也一定比往常要加十几倍,所以拿来孝敬婶娘。”贾芸的话,是谎言,但听着让人心里舒服。林红玉得知贾芸是“本家的爷们”,便“下死眼把贾芸钉了两眼”。林红玉本来就“十分俏丽干净”,自然给贾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贾芸和林红玉之间几次眉目传情,两个人都对彼此暗生情愫。林红玉大胆地将自己的手帕丢下,还到处找手帕,告诉许多人自己丢了手帕。贾芸捡到林红玉的手帕后,并没有将林红玉丢的手帕直接还给她,他“伶俐乖觉”,将自己的手帕交给了丫鬟坠儿,让丫鬟坠儿把自己的手帕给了林红玉。林红玉从坠儿那里得到贾芸的手帕之后,就知道贾芸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八、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材料一:有人问人类学和考古学家玛格利特·米蒂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