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D打印行业分析报告_第1页
2023年3D打印行业分析报告_第2页
2023年3D打印行业分析报告_第3页
2023年3D打印行业分析报告_第4页
2023年3D打印行业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3D打印行业分析报告目录TOC\o"1-4"\h\z\u一、3D打印的兴起 PAGEREFToc361873726\h31、3D打印概述 PAGEREFToc361873727\h32、技术趋势 PAGEREFToc361873728\h43、市场趋势 PAGEREFToc361873729\h8(1)3D打印设备:工业级稳步增长,民用级迅猛推广 PAGEREFToc361873730\h10(2)3D打印终端应用:工业级应用发展空间广阔 PAGEREFToc361873731\h12(3)3D打印耗材:塑料耗材快速推广,金属材料尤为稀缺 PAGEREFToc361873732\h15二、竞争格局 PAGEREFToc361873733\h171、全球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多样,龙头企业占优 PAGEREFToc361873734\h172、3DSystems和Stratasys:借助收购向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迈进 PAGEREFToc361873735\h193、Morris:专业航空、医疗部件生产商 PAGEREFToc361873736\h214、国内产业格局:技术领先,产业化不足,高端金属耗材紧缺 PAGEREFToc361873737\h24三、行业标杆分析:银邦股份 PAGEREFToc361873738\h291、公司概况:国内铝基复合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PAGEREFToc361873739\h292、3D打印业务:即将在高端耗材、航空航天部件领域实现突破 PAGEREFToc361873740\h32(1)产业链环节定位精准,战略方向对路 PAGEREFToc361873741\h32(2)技术团队过硬,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经验 PAGEREFToc361873742\h34(3)产能投建顺畅,有望在2023年形成较为扎实的业绩贡献 PAGEREFToc361873743\h353、传统主业稳健增长,2023年募投产能释放 PAGEREFToc361873744\h36(1)下游需求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上半年回暖,下半年可能面临放缓 PAGEREFToc361873745\h36(2)订单增长较为稳定,产能最近两年增长有限,2023年募投产能将释放 PAGEREFToc361873746\h38(3)加工费持稳,新产品逐渐投产提升毛利率 PAGEREFToc361873747\h40四、风险因素 PAGEREFToc361873748\h41一、3D打印的兴起1、3D打印概述3D打印的正式名称是“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传统的机械加工遵循“减材制造”的思路,多是用切割、打磨、钻孔、蚀刻等手段剔除原材料中多余的部分,最终得到成型物件。而3D打印则逆其道而行之,开创“增材制造”净成型的理念,是借助三维数字模型设计,使用材料喷射、烧结、焊接等各种立体打印技术,来实现原料层层沉积或黏合,并最终得到成型物件的方式。3D打印拥有颠覆传统,重塑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巨大魅力。其优势可以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在不增加额外成本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产品形状和物质构成的复杂度;二是优化和重塑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三是节省原材料,提升原料利用率。在这三大核心优势的基础上,3D打印可以实现两个颠覆,一是通过大大提升设备的通用性和生产柔性,将通过批量生产来摊销前期投入成本的规模经济逻辑颠覆,从而使得企业实现量化定制,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二是随着数字编码和3D成型工艺通用水平的提高,个体参与专业化生产制造的技能和资金门槛将大大降低,人们可以专注于产品的设计,并通过网络社区完成相关的创意形成、融资、研发、制造和销售,通过这种扁平化、低成本的运作模式,实现个体创新最大化。2、技术趋势成型工艺、原材料和设计程序的联合创新,逐渐改善性价比。3D打印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成型工艺、原材料和设计程序这三大要素螺旋式创新的过程。从三要素的发展历史看,以上三者互为支撑,彼此勾连,其中一个要素的突破往往能为另外两大要素提供技术支持,从而为3D打印产业链的应用打开更广阔的空间,改善其在各个细分市场上的性价比。从3D打印发展阶段看,目前我们正处于控制物体形状的初级水平,未来将向着控制物质构成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不仅仅塑造外部几何形状,而且要实现多元材料、多元结构的同时打印,从而创造特定形状、特定功能的全新材料。从更加长远的愿景看,未来的3D打印,将超越对物体形状、结构的控制,将会把程序编写进材料,使其具备我们所需要的功能。我们不再打印被动的零部件和材料,而是打印能够感知、反应、计算和行动的智能系统。成型工艺方面,提高打印精度、速度,多材料同时打印、降低成本是成型工艺当前的发展趋势。目前主要有选择性沉积、选择性黏合以及分层超声波焊接三大主流技术路线,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目前给出的6种技术标准分类也可大体归入这三条技术路线。从成型工艺的发展历史看,在20世纪80、90年代,三大技术路线都已经出现,并逐渐成熟;21世纪初以来,革命性的工艺已鲜有问世,技术进展主要体现在已有的三大技术路线的精益求精上。当前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三个:一是提高打印精度和速度,但二者性能的提升似乎又是个悖论,打印精细程度的上升往往意味着加工速度的减慢,如何将二者兼顾有赖于技术进步;二是研发能支持更多打印原材料的设备,比如最近十年发展最快的金属材料,而未来,多元材料同时打印将是3D打印成型工艺发展的核心。三是为了3D打印更为广泛的应用,降低打印设备的成本,尤其是降低其中诸如激光发射器等核心部件的成本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开源3D打印机系统已使得简易的民用级3D打印机的成本大幅下降,自行设计3D打印机已成为可能。原材料方面,材料种类更多元、性能更好以及成本更低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供3D打印的材料有300多种,按照实现3D打印应用的顺序看,塑料、尼龙、树脂、橡胶等高分子材料最先进入应用,也是目前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但是由于其强度、耐用性差、不耐高温、有毒、不环保等缺陷,应用范围受限;陶瓷、混凝土、玻璃、纸、蜡等也只能应用在特定细分领域。金属粉末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但是由于其加工难度大,如果液化打印则难以成型,采用粉末冶金方式,除高温还需要高压,且还要面对金属应力离散的问题,即材料在受到激光照射时,温度可达2023多度,移开激光后便骤降到200度以下,材料经受不住这么大的温差,会出现开裂或变形。这些问题均导致其成本高昂,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国内更是罕有公司涉及。这某种程度上已构成当前3D打印技术向工业级应用渗透推广的最大瓶颈。以色列的Objet(最近被Stratasys收购)是目前掌握最多打印材料的公司,它已经可以使用14种基本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混搭出107种材料,两种材料的混搭使用、上色也已经成为现实。但是,这些材料种类与人们生活的大千世界里的材料相比,还相差甚远,同时,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很明显,使3D打印材料多元化(尤其是实现复合材料同时打印)、性能更好以及成本更低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程序其实是经常被人忽视的领域,但事实上,它的设计精度以及目前软件对成型工艺的支持程度远未达到理想状态。它大致可以分为3D建模设计和3D打印机固件程序两部分。在3D建模软件方面,目前已从简单的实体建模提升到曲面建模(广泛用于动画CG制作)以及光学扫描(如三维扫描、点云等)的阶段,但缺陷在于无法实现对模型内部结构的详细刻画,同时,分辨率的提升也面临计算机处理能力的瓶颈。固件程序语言方面,目前最广泛应用的是3D打印机发明人CharlesHull在1987年发明的STL语言,但这种语言是和当时的成型工艺相配合的一种因陋就简的语言,对于当前更高的精度、多元材料的成分控制均已力不从心。基于此,未来的设计程序的发展趋势有三个,一是在3D建模方面实现对物体内部结构的刻画,二是实现对多元材料同时打印的控制,三是革新STL语言,使3D打印机固件能够读取更为复杂、海量的3D模型数据,事实上,2023年已出现了一种更完善的AMF语言格式,正在逐渐取代STL的传统领地。3、市场趋势民用级打印机、工业级应用以及耗材领域大有可为。3D打印市场规模增长较稳,从1993年至2023年的19年间,年均增速为17.7%。3D打印产业包括上游的打印材料、中游的打印设备、相关外设及其设计软件,以及下游的打印终端产品和工业设计服务等。WohlersAssociates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3D打印产业的销售收入规模已达22.04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8.6%,如果从1993年算起,年均复合增速为17.7%。成本高昂是阻碍3D打印市场增长的最大桎梏。实际上,3D打印市场规模增速基本维持在40%以下,很难用爆发性增长来形容。其中,高昂的成本是3D打印推广的最大桎梏。3D打印的直接制造成本主要分为设备折旧、原材料、设计成本和后处理成本,其中设备折旧(固定成本)和原材料(变动成本)占绝大多数。其中,设备折旧主要取决于3D打印机的购臵成本和工件处理量对购臵成本的分摊,原材料则主要取决于其制备和加工难度。显然,成本的下降只能依靠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3D打印机和原材料厂商的规模经济和同业竞争。对于3D打印市场规模的远景预测,我们较为乐观。根据WohlersAssociates的预测,到2023年3D打印产值可达到108亿美元,年均增速19.31%,但这可能低估了3D打印的能量。我们认为,整个市场随着性价比的改善、应用的推广以及中国市场的逐渐渗透,行业产值每年至少会保持28%以上的增速水平,2023年预计达到47.5亿美元,2023年有望提高到241亿美元的规模。另据WohlersAssociates在2023年做过的调查问卷结果,参加调查的21名业内专家对于3D打印产业的渗透率的一致预期为8%,按照2023年17.14亿美元的产值,整个3D打印产业的产值空间应在214.25亿美元。更为乐观地看,按照全球70万亿的GDP规模,制造业大概占其中的15%,规模约10.5万亿,如果3D打印的渗透率能够达到1%,那就是105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1)3D打印设备:工业级稳步增长,民用级迅猛推广工业级打印机稳步增长,过去24年间年均复合增速25.4%。WohlersAssociates把高于5000美元的3D打印机定义为工业级,低于5000美元定义为民用级。依此口径,工业级打印机销量自1988年刚发明时的34台,已发展至2023年7771台的规模,24年间年均复合增速达25.4%,产值达6.2亿美元,目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我们认为,性价比的提升和下游需求的拓展将继续推动工业级3D打印机的稳步增长。首先,在前述的三大技术要素的螺旋创新过程中,工业级3D打印机从打印精度、速度、可用材料范围方面得到很大提升;其次,随着技术进步和3D打印设备生产商的竞争,打印机均价已从2023年接近12万美元降至8万美元,降幅约1/3,而2023年以来的价格上升则是由于金属材料的应用兴起使得对设备的性能要求提升所致。在此背景下,性价比的逐步改善使下游应用的经济性越来越高,应用领域和需求数量将会越来越多。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工业级打印机仍将保持20%的增速,同时均价会随着金属材料打印机的增加小幅上涨,2023年工业级打印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01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1%。我们尤其看好民用级打印机的迅猛增长。民用级打印机销量从2023年的66台猛增到2023的3.55万台,出现了井喷式增长。虽然2023年的增速回落至46%,但我们认为,这主要和初期尝鲜的需求暂时满足有关,民用级打印机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驱动增长的力量主要有三个,一是民用级打印在技术层面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设计程序、成型工艺和原材料这三要素在民用市场已经相当成熟;二是民用打印设备和耗材的价格已出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据统计,全球民用级打印机均价2023年已降至1030美元。根据目前京东商城的网上报价,3DSystem出品的Cube打印机约1.5万元/台,相配套的ABS塑料耗材为700元/套,这对开展3D消费类打印服务的商家或休闲娱乐的个人来说并非高不可攀。第三,性价比改善将开启民用3D打印的巨大市场空间。由于民用3D打印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并不存在严格的工业标准要求,所以更容易推广。未来的民用3D打印市场不仅来自个人休闲娱乐,还来自教育、科研、艺术创作甚至3D打印食品等更为广阔的领域。我们预计,未来三年民用级打印机仍能保持50%-60%之间的增速,同时,价格水平会小幅下降,2023年总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5亿美元,年均增速46%。(2)3D打印终端应用:工业级应用发展空间广阔终端产品方面,我们更看好3D打印的工业级应用。在3D打印的民用消费方面,由于个性化定制的属性非常强,终端产品很大程度上将由分散的3D打印机用户来生产,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进化阶段看,在目前3D打印的社区化“云制造”尚未成型的背景下,提供民用3D打印机远比提供民用的终端产品更为务实。我们认为,在工业级应用方面,有两个明显的趋势值得关注。一是从终端产品的的消费占比上看,汽车、电子消费品、医疗、航空航天的占比稳步走高。二是从3D打印的下游应用市场占比上看,目前绝大多数的3D打印产品还是应用于工业设计,比如模具制造、功能型设计、展示模型、成像辅助设计等方面,但是直接部件制造的占比正在逐年上升。我们认为,3D打印的先天优势将使其在汽车、3C、航空航天和医疗等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首先,在产品设计和加工模具阶段,3D打印可以大大提升产品设计的自由度和样品性能,快速地进行功能测试和模具制作,缩短产品研发周期,迅速满足市场需求。第二,在直接部件制造阶段,对于定制化的部件,可以省却模具制造的大笔投入,通过“净成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材料成本,并且可以在多个产品之间任意转换。第三,由于是一次成型,可以省却传统制造中各种零件的设计、制造、组装、物流等环节,以及生产各种零配件的设备、厂房投资,从而大大节省资本投入,缩短供应链长度,减少存货,提高周转速度,降本增效。同时,3D打印用于直接打印部件的应用正在快速推广。WohlersAssociates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样本企业直接打印部件销售增速要系统性地略高于用于模具加工、工业设计方面的销售增速。2023-2023年的十年间,直接打印部件在3D打印终端产品中的占比从几乎为零升至19%左右,可见,3D打印在终端制造中“既省、又快、又好”的优势将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工业级应用将保持30%左右的增速较快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由2023年约11.28亿美元增至2023年25.05亿美元。(3)3D打印耗材:塑料耗材快速推广,金属材料尤为稀缺3D打印原材料市场规模正快速增长。看好3D打印市场,意味着看好其耗材市场。2023~2023年,3D打印耗材销售收入年均增速18%,且最近几年增速逐年上行,2023年实现了29.2%的同比增速,实现产值4.22亿美元。塑料耗材大范围推广是大势所趋,而且由于塑料种类多样,将为塑料耗材提供商创造广泛机会。从量上看,塑料为代表第一代3D打印耗材已经相当成熟且应用广泛,几乎可以应用在所有的主流工艺上,目前销售收入占比一直在六七成左右,随着3D打印市场需求的快速激活,特别是目前民用级打印机几乎都采用塑料作为耗材,这将为其开启广阔需求空间。从价上看,厂家多采用与3D打印设备捆绑销售的策略,使得其对3D打印设备的专属性很强,即使直接成本降低,但销售价格仍可以很高,具有较高的毛利率。从种类上看,塑料耗材包括ABS、PVC、尼龙、环氧树脂等非常多的门类,这将为各类塑料耗材提供商创造广泛机会。我们预计,光敏高分子聚合材料作为塑料耗材的主力,未来三年仍将保持增速逐年提升的态势,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速42.3%。金属耗材囿于技术瓶颈最为稀缺,需求和利润空间巨大,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7000万美元。2023~2023年,3D打印金属耗材销售收入年均增速27.5%,2023年达到2500美元的产值规模,同比增速38.3%。我们认为,金属耗材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需求量上看,3D打印应用金属材料囿于技术瓶颈一直拖累其产业化,航空航天、汽车高端复杂部件及其轻量化等方面都急需金属材料(甚至是混合金属材料),特别是3D打印可以通过一次性净成型解决传统金属加工中废料率高的问题,大大节省原料成本,提高其性价比。一旦技术瓶颈能够克服,价格能有所下降,将开启巨大的应用空间,我们预计,3D打印金属耗材的市场规模增速将稳步上升,2023年有望达到7000万美元以上。从金属种类上看,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拓宽。目前主要的金属材料包括工具钢、不锈钢、商用纯钛、钛合金、铝合金、镍基合金、钴铬合金、铜基合金、金、银等,未来将向性质更为多元化的混合材料扩展。从利润率上看,由于加工难度和性能要求非常高,对构件强度、抗疲劳度、断裂韧性要求非常高,且目前掌握加工技术的制造商凤毛麟角,所以即使价格将随技术进步有所下降,但利润空间仍是巨大的。二、竞争格局1、全球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多样,龙头企业占优3D打印正不断发展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企业战略。3D打印产业包括上游的打印材料、中游的打印设备、相关外设及其设计软件,以及下游的打印终端产品和工业设计服务等三大环节。在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企业根据自身能力和发展路径,不断发展出丰富多彩的商业模式,也采取各具特色的企业战略。从目前发展最为成熟的3D打印机市场看,正在逐渐形成寡头垄断的格局。从市场份额看,欧美市场是目前最大的市场,Stratasys、3DSystem等欧美公司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从分布地区看,目前80%的工业级打印机的需求集中在美国和欧洲,以色列占16%的市场份额主要得益于当地公司Objet的良好发展,亚洲仅占5%。从制造商角度看,Stratasys(加上最近合并的Solidspace和Objet)、3Dsystem等的出货量占比高达75%,是目前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不过,中国的北京太尔时代以1221台的销量规模占比2%,也预示了国内企业开始逐渐进入主流供应商行列。2、3DSystems和Stratasys:借助收购向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迈进全产业链通吃,做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是目前龙头企业的战略方向。从企业发展路径看,3D打印正处于依靠技术进步开疆扩土的阶段,发明并主力制造某项打印工艺的厂商往往掌握着在这个新兴行业做大做强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打印耗材和下游应用对设备的依赖性极强,相关厂商可以很方便地以设备为基础,不断开发新材料和生发新应用,向上下游延伸或横向扩张规模,从而成长为全产业链通吃的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从利润率角度看,产业发展初期,耗材、终端产品一般与打印设备的毛利率与相比并不逊色甚至还要高,这也对产业资本构成很强的吸引力。3DSystem和Stratasys是龙头企业的典型代表。从产品线角度看,二者分别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立体光刻和FDM熔融成型的创始企业,并通过不断的收购和研发,扩张新的工艺路线,最终形成耗材、打印机设备及配件和打印产品和服务的三条产品线。从收入分拆来看,两家企业在三条产品线上均形成了较为可观的收入份额,且较为平均。从毛利率上看,值得注意的是,打印耗材的毛利率要远远高于设备制造和产品服务。3DSystem和Stratasys正在通过收购迅速做大做强。从2023年-2023年5月份,3DSystem先后收购了33家企业,涉及领域包括3D打印设备、原材料制造,3D扫描建模以及终端产品制造和服务等,正在成为一艘3D打印整体解决方案的超级航母。Stratasys作为FDM工艺路线的创始企业,在2023年推出其热卖的Dimension后,奠定其在快速成型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当年占全球3D打印设备市场48.5%的份额。在2023年收购了MaterialJetting工艺路线的领先者Solidscape,获得其生产线、品牌、销售渠道和网上社区,2023年又和以色列享有盛誉的Polyjet工艺的创始企业Objet合并,成为在美国和以色列拥有双总部的跨国公司。2023年6月Stratasys又收购了了主要提供桌面级3D打印服务的MakerBot,弥补廉价大众消费级市场的短板,并获得其网上3D互动社区,为用户提供教程和模型分享,进一步拓展了Stratasys的3D服务能力。凭借一系列重磅级收购,Stratasys迅速崛起为可以与3DSystems分庭抗礼的另一龙头。3、Morris:专业航空、医疗部件生产商MorrisTechnologies的定位并非纯粹的3D打印企业,而是为航空航天、医疗行业提供先进制造服务的公司。Morris于1994年开始进入航空航天3D打印制造领域,其生产线主要包括3D打印和精密机加工(CNC、EDM等)两部分,3D打印主要以粉磨床技术路线为主、SL和Polyjet路线为辅,所用的耗材绝大部分是高端的金属粉末(比如钛合金、钴铬合金、镍基合金、不锈钢粉末等),有一小部分是塑料粉末(主要用于进行工业设计、模型制造领域)。它与专业3D打印设备制造商EOS的协同研发堪称行业典范。Morris的目标市场主要是航空和医疗领域。航空领域方面,主要应用3D打印和CNC工艺为飞机提供燃气涡轮机和各种航空结构、功能部件。医疗领域方面,主要为定制化的医疗装臵和植入物提供概念开发、样品试制和快速制造服务。Morris于2023年11月被GE航空收购,足见3D打印对航空航天部件高端制造的重要性。GE航空在去年底收购了Morris及其姊妹公司RQM,我们认为,此标志性事件具有以下三重意义:第一,3D打印在航空航天部件上的应用潜力越来越得到重视,未来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参与此项收购和整合的GE航空官员RandyKappesser表示,“GE明确地将3D打印视为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Morris和RQM已经为LEAP发动机的燃烧系统中提供组件,LEAP涡扇发动机以及其它GE正在研发的发动机上还有一些组件,正在研究用3D打印生产它们。到2023年,GE发动机将有超过10万个终端零件通过3D打印生产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我们相信收购之后,识别和开发GE的其它增材应用将得到加快。”另据空客的机舱设计师BastianSchafer介绍,2023年底空客将完成A380某些机舱行李架的升级,这使得A380成为该公司首款用上3D打印部件的商用飞机。同时,空客的新机型EurofighterTyphoon(军用机)环控装臵的非结构性部分已经采用由3D打印的部件。第二,类似GE航空这样的传统高端制造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考虑将3D打印内部化,而不是像之前一样进行外包生产。目前有个重要趋势是,由于制造技术和材料在航空航天工业上的进展很快,发动机供应商越来越多地将相关的高端制造由外包转向内部化,从而构筑自身的垄断能力。同时,3D打印外包产能逐步被内部化,也使得原先依赖在市场上寻找外包服务商的企业,也不得不发展其内部制造能力。比如,普惠最近宣布保留其齿轮技术能力,GE航空在生产复合材料组件上在推进工业中是领先的,收购3D打印公司则是其增强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喷气推进是航空航天工业中最吸引人的一部分,主要航空航天供应商将重新考虑其3D打印外包战略,开始构建它们的内部能力。第三,鉴于3D打印在航天领域部件的需求向好,且现有专业服务提供商有内部化潮流,该领域将会出现供应短缺,这也为新兴厂商打入该行业创造机遇。业内人士表示,Morris此次被收购,对全球金属部件3D打印的供给产生较大影响,这意味着享有较高认证壁垒的30台金属粉磨床系统从市场供给体系中撤出,而对于新进入企业,增加产能、获得认证、实现量产供货的恐怕需要至少2~3年的时间。我们认为,虽然3D打印产能内部化会降低GE航空、空客等大企业对外部市场3D打印航空部件的需求,但目前由于金属粉末制备的技术瓶颈近年来才逐渐被突破,这个市场需求才被刚刚开启,在目前产能紧张的背景下,这将对于具有产能和技术优势的新兴厂商进入该行业创造机遇。4、国内产业格局:技术领先,产业化不足,高端金属耗材紧缺国内的3D打印技术总体上处于世界前列,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最为突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王华明教授的“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使得中国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产品整体性能远超锻件,并投入多个国产航空科研项目的原型和产品制造,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并且装机工程应用的国家。其独创的“内应力离散控制法”解决了金属材料在激光成型大温差下开裂变形的问题。西北工业大学激光制造工程中心的黄卫东教授团队在2023年研制出国内首套商用LSF-型激光立体成型制造装备,迄今已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西飞、成飞等5家国内外企业提供商用激光立体成型与修复再制造装备。该团队为中国商飞公司C919大飞机提供高达3米的大型钛合金中央翼缘条,标志着中国大型钛合金结构件制造技术已走到世界前列。其独创的“同步送粉激光熔覆”技术大大提高了激光立体成型技术的成型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在3D打印产业化方面,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1986年,美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生产3D打印设备公司3DSystems。从此,先后去美国游学访问的中国学者率先被吸引,回国后立刻启动相关研发。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颜永年教授(创立北京太尔时代)、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教授(创立陕西恒通)、华中科技大学的王运赣教授(创立上海富奇凡机电)等,也包括在3DSystems任职后回国创业的许小曙博士(创立湖南华曙)等。目前来看,囿于国内对3D打印的接受度不高、政府和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弱以及设备、原材料的缺乏及成本高昂,国内3D打印产业发展不快。检视当前国内3D打印产业链,大多数厂商集中在中游设备制造领域,在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终端产品制造方面,国内进行布局的企业明显较少。中游设备制造方面,国内主力厂商基本已经具备3D打印现有的主流生产工艺的制造能力,但目前居高不下的成本仍是制约其销量增长的最大桎梏,定价多在10万美元以上。单就3D打印机的保有量和销量来看,截至2023年底,中国所拥有的3D打印机存量仅占全球的4%,2023年的国内工业级3D打印机销量仅为259台,最近几年的销量占比也只在6%以下徘徊,销量增速也出现了放缓。材料制造方面,比较多的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塑料、尼龙等高分子材料,但在金属粉末方面鲜有企业染指,银邦股份是唯一一家制作钛合金粉末的国内企业。下游终端产品或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航重机、南风股份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银邦股份开始在该领域获得订单。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金属高端耗材尤其紧缺,基本依赖进口,金属高端耗材需求缺口很大。从目前我国3D打印产业链的自给率来看,3D打印设备、塑料耗材的制备水平基本与国外持平,对国外的依赖程度较低,但目前高端金属粉末耗材方面还是主要依靠进口,国内制备水平严重落后。鉴于目前3D打印产业链中,毛利率最高的当属耗材制备,尤其是技术难度最高的高端金属粉末,放在全球范围内看也相当稀缺,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如能在金属高端耗材方面取得突破,市场需求及其盈利空间是有保证的。我们看好国内3D打印产业化发展前景。主要基于以下四点理由:一是国内的3D打印技术基础不差,随着关键技术瓶颈和成本高昂的难题逐渐解决,下游应用的性价比将逐渐改善,如果相应的政策和机制到位,完全有可能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二是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2023年奥巴马宣布3D打印成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制造创新国家网络计划”首选研究方向,以及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最高奖授予3D打印技术,国内对3D打印的热情被瞬间引爆。工信部已经宣布在2023年之前对3D打印产业进行15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持,并从2023年10月开始启动了深度调研,将很快出台长期战略框架。湖北、四川、江苏、湖南、山西、北京等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大力扶持3D打印产业园区建设。三是是产学研之间的合作逐渐加深,国内3D打印行业有望集群成长。2023年10月15日,中国3D打印技术联盟在北京成立,这标志着我国从事3D打印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从此改变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有利于尽快建立行业标准,便于加强与政府间或国际间的广泛交流。事实上,国内3D打印企业已在国际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北京太尔时代的UP!桌面级3D打印机已被Make杂志评为“BestOverallExperience”和“EasiestSetup”。四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3D打印概念开始被媒体和资本市场热炒,虽有跟风炒作之嫌,但客观上对其市场认知度的拓展大有裨益,为3D打印技术在下游行业的应用、相关企业商业机会的获取,以及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行业标杆分析:银邦股份1、公司概况:国内铝基复合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银邦股份是国内铝基复合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钎焊用铝合金复合板带箔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国内唯一的电站空冷系统用铝钢复合带材的批量生产企业。公司致力于铝合金复合材料、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以及铝合金非复合材料的研究、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钎焊用铝合金复合板带箔、铝钢复合带材、钎焊用铝合金板带箔等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下游行业涵盖汽车、电站空冷系统、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领域。公司于2023年7月18日登陆创业板,实际募集资金8.92亿元。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沈健生、沈于蓝父子(沈健生是沈于蓝之父),除沈于蓝、沈健生、杨大可之外,公司其他42位自然人股东均为公司高管、技术和销售骨干,具有较好的激励机制和团队稳定性。目前,公司拥有产能合计7.5万吨,其中铝合金非复合材料产能2万吨,铝合金复合材料3.5万吨,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产能2万吨。募投项目预计在2023年初达产,公司产能将由现有的7.5万吨扩大到20万吨,其中铝合金复合材料产能10万吨(新增6.5万吨),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5万吨(新增3万吨),铝合金非复合材料5万吨(新增3万吨)。银邦股份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三点,一是技术,二是规模,三是品牌。首先,公司具有较强的的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能力。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从2023年前以普通铝轧制材为主导,到2023~2023年的钎焊式铝合金复合材料,以及2023年以后开拓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再到2023年成立飞而康合资公司介入航空航天部件快速制造,公司就是凭借其技术创新和快速产业化的能力不断让公司跳出红海,开拓蓝海而做大做强的。第二,公司具备大规模快速供货的能力,是国内唯一可与瑞典萨帕的规模相抗衡的内资企业。由于国内汽车热交换器制造商、工程机械热交换器制造商、家用电器制造商等下游客户因自身订单和生产管理的需要,给予铝合金复合材料生产企业的供货期一般较短,电站空冷系统制造商根据空冷项目采购原材料,订单具有不规律、单个量大、交货期短的特点,在行业内具备大规模快速供货能力的企业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随着20万吨募投项目在2023年初达产,公司的规模优势将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三,稳定高质量的供货,与核心下游厂商合作研发新产品,以及多年的市场拓展所积累的品牌和客户基础,为其巩固和提高市场份额建立了良好条件。目前公司已成为斯必克(SPX)、基伊埃(GEA)、龙源冷却、首航节能、法雷奥(Valeo)、银轮股份等国内外著名电站空冷系统制造商、汽车热交换器制造商的长期材料供应商。2、3D打印业务:即将在高端耗材、航空航天部件领域实现突破(1)产业链环节定位精准,战略方向对路银邦股份在高端原材料和航空航天材料领域发力,产业链环节定位精准,战略方向对路。从技术趋势上看,高端的金属材料粉末是当前3D打印的重要技术瓶颈,加工难度高,技术附加值高;从市场趋势看,3D打印耗材和下游工业级应用市场极具发展前景,尤其是高端金属粉末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稀缺;从国内目前的稀缺程度和市场接受程度上看,高端金属粉末完全依赖进口,自给率低,而且目前具有军工背景的航空航天市场对3D打印的接受度最高。银邦股份在飞而康子公司的产业链布局恰恰与以上3D打印技术和市场趋势相契合,而且填补了国内产业链空白,可以说其产业链环节的定位精准,战略方向对路。同时,随着公司在航空航天材料业务的逐渐成熟,公司业务完全可以从这一切入点较为顺畅地扩展至同样有巨大潜力的医疗、消费电子、汽车领域,从而实现对工业级应用的全覆盖。值得注意的是,飞而康作为新进入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恰好规避掉国内外3D打印企业的正面竞争,初期发展将较为顺畅。首先,航空级钛合金粉末在国内3D打印行业尚属空白,在耗材制备方面较为突出的湖南华曙也仅是在尼龙材料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在金属粉末领域没有涉及,国外企业具备钛合金粉末制备技术和产能的企业也是凤毛麟角。第二,在航空航天部件制造方面,目前国内的中航重机、南风股份等企业或研究机构,均面向大尺寸航空结构件或核电高端装备的制造,替代对象是传统制造中的锻件,而飞而康主要制造最大尺寸在250mm*250mm*325mm以内的小型航空功能件,替代对象是传统制造中的航空铸件,二者并无直接冲突。第三,由于飞而康的技术团队具有海外航空航天企业的产业化经验,因此在公司发展初期,主要的订单需求来自海外,与国内企业并无下游的竞争关系,可能更像MorrisTechnologies一样为波音、空客、庞巴迪之类的海外航空航天企业提供服务。当然,不排除公司规模在逐步扩大之后,将会与现有的国内外同业产生直接的竞争,但鉴于公司技术和产业化层面的卓越能力,在行业竞争中也拥有独特的优势。(2)技术团队过硬,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经验银邦股份在3D打印方面技术过硬,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产业化经验。目前,3D打印产业正处于摸索爬升期,3D打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来自打印设备或原材料制备设备,而是掌握技术诀窍并具有成熟产业化经验的核心团队。从飞而康公司的持股结构可以看出,银邦股份只持有45%,技术团队控股的安迪利捷贸易持有55%的绝对控股权,该团队的议价能力可见一斑。我们从公司调研中了解到,飞而康的技术团队在澳洲、英国均有3D打印的成功科研实践经历,尤其是在钛合金粉末制备以及航空航天材料方面有较为成熟的产业化经验。我们认为,飞而康技术团队的技术优势与其业务非常契合,为飞而康的做大做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23年6月9日,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与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在银邦股份参股公司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为“中澳轻金属联合研究中心(3D打印)”揭牌。研究中心汇集了中澳轻合金研究和开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轻合金研发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平台。我们认为,中澳轻金属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证明了飞而康的3D打印技术并非一个民营企业对3D打印概念的粗浅尝试,而是提升到了国家间技术合作的高度、具有政府支持背景的产业化举措,公司的核心技术团队的实力再一次得到了印证。(3)产能投建顺畅,有望在2023年形成较为扎实的业绩贡献产能投建顺畅,有望在2023年实现业绩贡献。飞而康公司创办于2023年8月,一期规划用地248亩,一期投资预期1亿元,目前已有一台3D打印设备正式运转。预计到今年年底,公司将具备2台3D打印机、1台热等静压近成型设备的产能,明年年初将具备每年50吨~60吨钛合金粉末的制备产能。我们认为,随着公司设备、厂房的到位,以及相关订单的陆续增加,公司在2023年有望实现一定的收入规模,在2023年将形成较为扎实的业绩贡献。同时,公司也表示,如果公司初期发展向好,也会考虑进一步购臵3D打印设备来增加工艺路线和扩充产能。3、传统主业稳健增长,2023年募投产能释放(1)下游需求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上半年回暖,下半年可能面临放缓公司的传统主业主要分为铝合金复合材料和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其中,铝合金复合材料主要用作钎焊式铝合金热交换器的翅片,广泛用于汽车、电站空冷、工程机械和家用空调等领域,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则分别对应电站空冷系统、高端炊具、工程机械以及内燃机轴瓦材料等领域。从需求的驱动因素角度看,中短期内的需求变化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对于钎焊式铝合金热交换器来说,需求的引擎主要有三个,一是下游行业产销量的增长,二是热交换器铝化率的提升,三是公司市场份额的提升。对于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来说,需求的引擎更多地来自通过公司的自主创新,实现对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我们认为,从长期看,随着节能环保和技术进步,热交换器铝化率提升将是大势所趋,公司依靠自身的研发实力制造出性价比更高的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填补国内空白,抗衡国外高端品牌的逻辑也会逐渐兑现,这构成了我们长期看好公司的基础。但对于短期的增长,下游行业产销量的增长及公司市场份额的提升是无疑是更为直接的驱动力量。检视公司传统主业主要下游的销量情况,无论是汽车、工程机械、空调以及电站空冷系统均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公司传统主业的下游需求,上半年回暖,下半年可能面临放缓。从行业层面看,2023年上半年,国内汽车月度销量均明显略好于往年,工程机械销量、电力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月份大幅放量之后回落,空调销量与往年基本保持一致,综合来看,2023年上半年的下游需求略好于去年同期。不过,从季节性因素上看,国内汽车销售在三季度面临下滑,四季度可能略有回升,工程机械和家用空调的销量则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从宏观经济周期角度看,随着“克强经济学”政策的逐步发力,国内去杠杆化将越发明显,再加上国内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有所放缓,下半年经济可能略较上半年放缓,这将带动公司主要下游需求的回落。总体上看,下半年公司传统主业的下游需求面临放缓态势。当然,由于去年下半年宏观经济失速下行趋势较为明显,相比于今年下半年稳步放缓的态势,今年下半年的产销量同比并不见得很差。(2)公司订单增长较为稳定,产能最近两年增长有限,2023年募投产能将释放公司订单上半年明显增长,下半年仍有望保持稳定。从公司层面看,公司订单自年初开始出现较大程度的增加,月出货量从去年12月的4,000吨增至今年1月份的6,000吨,5月末在手订单约为7,000~8,000吨左右。这主要来自以下两大因素的叠加,一是下游需求在上半年的回暖,二是公司在通过前期较长时间的认证之后,新客户、新产品方面订单开始逐渐增多。我们认为,即使下半年下游需求面临放缓,考虑到公司先后在2023年进入奔驰、2023年进入法雷奥和马勒,2023年进入东洋等汽车热交换器供应商的供应链体系之后,这些新拓展客户的订单将会逐渐增多,公司订单仍可能保持稳定。产能总体上供不应求,最近两年增长有限,2023年募投产能将全面达产。公司产能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2023~2023年仍将保持原有的7.5万吨理论产能,多余的订单主要通过外协来完成;同时,随着募投项目中一些主要瓶颈工序的设备投产,如铝合金复合材料、铝-不锈钢材料、轴瓦材料方面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产能增量。我们认为,鉴于公司订单增长较为稳定,并且募投项目中铝基多金属复合材料已有一定数量的在手订单,公司外协产能以及瓶颈工序设备投产所带来的新增产能很大程度上可以被消化,这也成为公司近两年产销量增长的一大助力。按照公司规划,2023年募投产能将达产,届时公司现有的7.5万吨理论产能将增至20万吨,增长167%。我们认为,考虑到2023年宏观经济可能逐步走出低谷,再加上新拓展客户的订单可能配合放量,届时的产能利用率具备一定的支撑。(3)加工费持稳,新产品逐渐投产提升毛利率铝合金复合材料加工费和铝钢复合材料价格较为稳定。我们的调研信息显示,铝合金复合材料、非复合材料的加工费虽然在2023年有所下滑,但今年有所回升,未来一段时间将保持稳定。铝钢复合材料价格也基本持稳,这主要源于欧元下跌有所缓和,其对标的维克德公司出厂价也较为稳定。新产品逐渐投产提升毛利率。铝钢材料、轴瓦材料、铝不锈钢材料等新产品技术附加值高,毛利率水平总体在40%以上,较之铝合金复合材料20%的毛利水平明显提升。我们预计,随着募投产能在今明两年的陆续投产,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也将稳步提升。四、风险因素1、国内3D打印行业面临技术瓶颈、成本高昂等因素的制约,以及政策支持不到位,发展缓慢。2、公司3D打印业务产能投建进度和良率不达预期,以及钛合金粉末、航空航天部件订单低于预期。3、传统主业下游需求低迷,订单下滑,价格水平下降。4、公司募投项目进度不达预期。

2023年电子行业分析报告目录一、电子行业前三季度回顾 31、前三季度行情回顾:电子板块大幅跑赢大盘 3(1)指数行情:气势如虹,强势跑赢大盘 3(2)细分板块:电子系统组装和光学器件子板块后来居上 42、2022年电子行业维持高景气度 5(1)国际半导体市场:复苏进程依旧 5(2)国内半导体行业:1-7月份电子制造业“量”“质”齐升 6(3)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向好,盈利改善 6二、电子产业前瞻:看好长期发展,关注创新机遇 7三、智能移动终端 91、移动支付NFC成为亮点 92、指纹识别将成为智能机主流配置 103、天线元器件单机配置数量将继续增高 11四、新兴智能终端 131、智能穿戴的硬件产业链 132、借自贸区东风,体感游戏机大陆市场将爆发性增长 15五、智能家居 16六、安防行业 181、城市“平安化、智慧化”继续推升下游需求 182、“规模化,平台化,垂直一体化”成为趋势 19七、投资策略 21一、电子行业前三季度回顾1、前三季度行情回顾:电子板块大幅跑赢大盘(1)指数行情:气势如虹,强势跑赢大盘2022年初至今,申万电子指数大幅上涨,涨幅为43.51%,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5.69%,电子指数仅次于信息服务和信息设备板块,全行业涨幅排名第三。与同期的国际主要电子市场的表现相比,A股电子行业指数的涨幅也遥遥领先。(2)细分板块:电子系统组装和光学器件子板块后来居上2022年初至今,申万电子行业细分子行业中,电子系统组装板块涨幅最高,为79.72%;其次为光学元件板块,涨幅为74.43%。涨幅最低的为显示器件,涨幅为23.82%。其中,电子系统组装和光学器件板块上半年的涨幅分别仅为15.93%和0.01%,第三季度开始迅速上涨,后来居上。2、2022年电子行业维持高景气度(1)国际半导体市场:复苏进程依旧观察全球范围半导体行业数据,日美半导体BB值(订单出货比)今年1-7月份一直处于荣枯线以上(高于1),表明半导体行业上游开始复苏,这是整个行业复苏的一个标志。8月份北美半导体指数跌破1.为0.98,我们认为这与部分主要终端设备商推迟重要产品发布有关,现在还不能简单推定全球半导体行业步入衰退,需密切关注后续月份的数据。(2)国内半导体行业:1-7月份电子制造业“量”“质”齐升2022年1-7月份,我国半导体产业的主营总收入为7,598.15亿元,同比增长13.31%;利润总额为299.08亿元,同比增长46.38%,行业运行在高景气度区间,销售规模和盈利水平都得到了较高的提升。(3)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向好,盈利改善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2022年上半年,A股中电子元器件行业的营业收入为1045.86亿元,同比增长率为21.43%,高出全部A股营收增速12.8个百分点;行业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9.33亿元,同比增长率为41.59%,高出全部A股的同比增速30.16个百分点。其中显示器件板块复苏加快,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为459.27%;电子系统组装、光学元件等板块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85.54%、86.59%。盈利能力方面,2022年上半年,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销售净利率为7.24%,高于去年同期的5.77%;二季度销售净利率为8.03%,高于去年同期的6.35%和一季度的6.33%;行业的ROA为1.98%,ROE为3.42%;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了0.68、0.47个百分点,行业盈利情况明显改善。二、电子产业前瞻:看好长期发展,关注创新机遇我们认为电子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原因基于以下几点:1、政策层面,电子行业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重要目标产业,也是信息消费领域的最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相信国家在未来将会投入更大的支持扶植力度,这为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宏观层面,在“西落东升”的全球大经济格局背景下,电子产业逐步由美日韩台向中国转移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大陆电子产业逐步切入全球的供应链,随着越来越多技术消化,技术创新,我国电子产业在工艺和制造方面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竞争力,并开始逐步向高端设计、制造和研发领域以及品牌运作领域进军,部分品牌已经开始了海外市场的品牌输出。3、中观层面,随着我国受教育劳动力的不断增加,我国电子产业拥有工程师红利已经逐步显现;而且我国电子行业的企业家,在年龄和进取精神上都要比韩国和台湾更具优势。4、微观层面,人均GDP水平稳步提高,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提升,以及借贷消费理念的普及度增加,都将带来消费升级需求。而企业的技术升级带来的全新的消费产品和消费体验,则再不断创造需求,带动电子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因此,我们看好中国电子产业的长期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行业具备了更多的制造业属性,行业同时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特征,其自身的创新力也不断驱动产业的成长,这也是市场给予电子行业高估值的最重要原因。我们认为,电子板块孕育着新的机会,这些机会集中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运用上,特别是那些实用性强,消费体验好的高科技产品,将成为电子行业下一轮增长的基础。因此,我们建议重点关注创新领域的投资机会。三、智能移动终端2022年至今,在传统PC市场下滑的背景下,以智能手机和x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需求的持续增长,驱动了电子元器件产业新一轮的成长。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全球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我们认为未来其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智能手机的行业机会将会集中在相关零部件的升级和新技术的应用上,显示屏、镜头,电声器件,连接件,电池,天线和柔性板将成为下一步新技术应用的主战场。我们认为从2022年前三季度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除了一直以来的元件器微型化、数字化和高清化的趋势以外,未来一年智能机的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移动支付NFC成为亮点2022年以来,HTC、三星、小米、高通、苹果等纷纷推出各自的新品,其中很明显的趋势就是,NFC配置成为标配。例如,HTCnewone成为NFC新机,新GalaxyNote3保持了Galaxy系列NFC的功能;智能手表GalaxyGear同样支持NFC;小米3同样支持NFC;苹果的iphone5S也支持NFC功能,主流机型的支持使移动支付NFC模块成为亮点。NFC是近场移动支付的一种,相对于蓝牙,红外线,WIFI等其他近场技术,NFC(近距离射频无线通讯)技术的安全性、便捷性比较突出,成为手机近场支付的首选。伴随着国内移动支付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NFC手机出货量的不断增加,我们预计国内NFC支付市场也即将步入快车道。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将受益。NFC支付的三个重要环节为制卡、芯片和天线。主要产业链梳理如下:2、指纹识别将成为智能机主流配置苹果九月份发布了新款智能手机iPhone5S,其带有的指纹识别功能(TouchID),成为本次为数不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虽然仍然存在安全瑕疵,但是从消费者的使用反馈上来看,这项新功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我们认为,由于苹果的领导效应,指纹识别功能未来会逐步成为智能手机配置的主流。虽然指纹识别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运用于智能手机领域需要更精细化的设计和封装技术,目前国际主流采用WLCSP技术。WLCSP技术之前主要用于高清晰度高端相机的零部件封测领域,产能相对有限,指纹识别的加入,势必将导致对于该封测技术需求的增加。全球WLCSP封测业务产能主要集中在少数厂商手里:主要生产厂商与产能如下所示:苹果2021年以3.56亿美元收购了指纹感应技术开发商AuthenTec,iPhone5S的指纹识别传感器芯片正是由其设计,苹果在台积电投片,再由精材科技进行封装,然后由日月光进行打线和SiP。我们预计2021年WLCSP封测需求将逐步放量,A股唯一的相关上市公司华天科技将显著受益。3、天线元器件单机配置数量将继续增高随着用户需求升级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用户对手机网络功能越来越青睐,多媒体手机日趋流行,手机无线数据传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手机开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手机已不仅是简单的语音通信工具,很多非语音通信功能都成为标准配置或者备选配置。手机由最初仅配备基本接收、发送功能的主天线,发展到目前配备主天线(2G/3G/4G…)、WiFi天线、Bluetooth天线、GPS天线、手机电视天线、FM收音机,NFC天线等多个天线,单台手机配备的天线数量逐渐增加,而天线小型化技术LDS等的进步也使这样的多天线设计成可行性增加。此外,由于LDS天线取代FPC天线导致天线单价大幅提升以及单机天线使用量以及移动互联终端越来越多,市场规模仍在不断扩大。2021年全球移动终端天线市场规模约为28.47亿支,预计2021年全球移动终端天线市场容量将超过50亿支,移动终端天线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目前全球LDS产能排前三位的厂商分别是Molex、信维通信、安费诺,台湾启基和硕贝德。因此,信维通信和硕贝德将在此领域明显受益。四、新兴智能终端2022年至今,在传统PC市场下滑的背景下,以智能手机和XPAD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需求的持续增长,驱动了电子元器件产业新一轮的成长。伴随着智能手机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我们认为未来其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智能穿戴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涌现出一大批吸引力较强的产品,比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鞋子,体感游戏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和智能电视等,伴随着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下降以及技术提升带来的客户体验的提升,新兴智能终端的需求将会迎来爆发性增长,进而可能继续引导下一轮电子行业的向上周期。1、智能穿戴的硬件产业链可穿戴设备在软件方面带来的冲击和改变较大,而硬件方面,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与智能手机产业链区别不大。智能穿戴产业链的核心,主要集中在CNC精密加工、柔性材料、微投、LDS天线和NFC等技术领域。主要相关上市公司梳理如下:2、借自贸区东风,体感游戏机大陆市场将爆发性增长近日,上市公司百视通发布公告,将与微软共同投资7900万美元成立新公司。其中,百视通拟投入4029万美元,持股51%;微软公司拟投入3871万美元,持股49%。新公司将在新一代家庭游戏娱乐技术、终端、内容、服务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打造新一代家庭游戏娱乐产品和家庭娱乐服务中心,推进公司在游戏产业领域的布局。这个公告在业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家对微软XBOX这款体感游戏机的期待和关注。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曾转发文化部等7部门《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开始了针对国内游戏机市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