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场对话_第1页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场对话_第2页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场对话_第3页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场对话_第4页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场对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场对话(孙绍振)(2012-06-2806:43:44)转载▼标签:转载分类:杂谈原文地址:\o"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场对话(孙绍振)"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一场对话(孙绍振)作者:\o"启良春华"启良春华

节:最近10年来,您一直关注高考作文命题,每年高考后都会针对作文命题的趋势写评论文章。您为什么这么重视作文?您对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满意吗?

孙绍振:从我们的教育传统来说,衡量语文教学的唯一标准就是作文。不管是汉代的贤良方正还是隋代开始的科举制度,基本上都是一篇作文定终身。这是我们的传统经验。这种模式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后来英国的文官考试都学中国。应该说,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最雄辩的证明。但是,在引进了西方的课堂教学制度和标准化考试制度后,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几乎是摧残性的。把语文很丰富、很人文的价值简单化了,作文也受到冲击。语文高考150分,作文占60分,按照我的理想作文得占120分才比较合理。我在在1955年考大学,语文就是作文占百分之八十分,百分之二十是古代汉语的标点和翻译。当然,作文评价有个极大的难度。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作文交上去,这个批“文不对题”,那个批“主题不突出”,到底优点在哪里,缺点是什么,多数教师缺乏具体分析的能力讲不出什么切实的意见来。作文的评价标准本来就很难确定,加上一些老师,头脑比较僵化,一见比较出格的作文不能理解,就横加挞伐。在高考阅卷中,创造性的作文风险很高。这就是问题的严峻性。大量的语文教师平时很少充电性的阅读,又不爱写作,只能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对学生进行海量的做题训练。教师的水准跟不上学生的要求,这个问题很严峻,把责任完全归诸中学教师是不很公正的。因为这些教师都是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他们的水准不行,说明我们的教学不达标。我们这样的人不得不沉重地反思,我怀着某种负疚感,来研究一下作文教学,持之以恒,十年来坚持不懈。我投入语文教学的研究,最初的注意力主要在文本解读,文本解读的无效和低效有目共睹。但是现在面临着更严峻的问题,就是作文教学的无效和低效,甚至反效。越教越有框框,学生越不会写。

节:作文教学为什么会出现无效或低效的情况?您认为作文难在那里?

孙绍振:第一,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错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要贴近生活。意思就是说,不要瞎编,要写生活里的真人真事。其实这是废话。一个小孩子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已经在生活里了,你叫他还要怎么贴近?为什么在同样的生活环境里面,有的同学写得挺漂亮,有的同学却写不出来?问题在于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活,怎么贴近生活?这个问题没有解决,这句话就成了教条。我说,这就涉及到第二问题,为了贴近生活,必须贴近自我。你不贴近自己,就是没有独特感受的。就是有,你也不一定敢于表达。鲁迅对他的学生孙伏园的作文曾经作了这样的批评:“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贴近自我,就是要贴近有年龄特点的那些本以为不能写成文章的东西。第三个层次,比这更艰巨的是,有了感受,并不等于就有足够的语来表达。有时,真正独特的感受,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感受,往往是混沌的,可意会不能言传,没有适当的语言,而现成的语言,却是别人的,老一套的。这种老一套的话语又有自动化的优势。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因而贴近自我的实现,还得挣脱语言老套的自动化优势。第四,就是有了适当的语言,还不一定能够成文,因为文章是精炼的,意脉是要一贯的,而原生的感知和语言却是无序的,你还得舍弃许多东西,把最有意味的东西集中到一点上去,让它贯穿成一条意脉。第五,这就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而是在想象中,也就是超越现实的的。绝对地贴近生活,没有任何想象和虚拟,是无法作文的。朱自清说,他的散文写的都是“梦”,刘亮程散文在九十年代一鸣惊人,他总结的经验是“向梦学习”。海伦·凯勒,不是有文章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吗?第六,要在想象中把意脉和语言有序化,还得遵循文体规范,是抒情的,还是议论的。不同文体的语言逻辑都是有区别的。第七,作文既不是生活的照抄,也不是自我的直接宣泄,而是精神的自我提升和创造,是语言驾驭和文体驾驭的搏斗,实际上也是突破原生水准的过程。在这七个方面都打通了,文章才能成形,才会有竞争力。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幼稚地强调贴近生活,在理论上是贫困的。

第二,文本解读与写作的脱离,一些教师往往是为了解读而解读,很少联系到写作。阅读和写作变成了油和水的关系。有教师上完《背影》以后,问学生,文章哪里最生动?同学们说爬月台那段最生动。为什么最生动?对话的结论是:作者善于观察,所以写得很生动,最后,老师布置学生回去观察生活,写一篇文章。要我说这实在是太荒谬了。《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殊不知文章的作者是带着特殊情感去观察的,动人的原因,就在于儿子看父亲不是像交通警察那样只观察到他违反了交通规则。这个儿子看父亲的感情是很特殊的。这种亲子之爱和冰心那种水乳交融的、心心相印的亲子之爱是很不一样的,他的爱是有隔膜的,他爱得很惭愧、很矛盾、挺痛苦,爱得很秘密的。文本解读不把文章的独特性充分地阐述出来,对于学生原初的感受没有冲击。要知道阅读之前,他们对亲子之爱的理解是和一整套现成话语紧密相连的,这种现成话语对人的真实独特的感受是有遮蔽性的。每一篇经典文本,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它对现成的老套的感受和话语具有某种突破性。解读不把这种突破性提示出来,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知、认识和表达水准。

节:您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文本解读也有很多年了,您觉得中学语文老师的文本解读存在哪些问题?

孙绍振:问题出在中学教师向上,根源却在大学教授,尤其是权威教授身上。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是大学老师,真正能够有效地解读文本的并不多,你们看我的《名作细读》和《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还有即将出版的《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分析》,不难发现,我所批判的大而化之,空话连篇的解读,大都出自大学教师,有的还是权威教授之手。大学教授,包括像我这样的教授,不洗心革面,彻底改造自己的学术,就没有资格责难中学语文老师。我到现在才痛切地感觉到,文本解读是一个绝活,是需要某种原创性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

节:您看过很多高考作文,能不能结合具体的题目和学生作文谈谈写作文时贴近自我、提升自我的方法?

孙绍振:2004年,我们福建省的高考作文题很出彩。给了10个人的名字,有的是文学形象,比如《老人与海》的桑提亚哥、薛宝钗,有的是古代人物,比如孔夫子、苏东坡、曹操,还有现代人物,比如鲁迅。考生75%以上写了鲁迅。但是没有什么太多好的文章,倒是出现了1000多份的作文考卷上面只有两个字——鲁迅。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在多数学生头脑里,关于鲁迅的观念往往是“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革命家”等等。这么多伟大,我怎么去贴近他。这时关键的是贴近自我,当然,首先是找到自我,找不到就交了白卷。其中有一个孩子,他拟了一个题目叫“鲁迅伴我成长”。他不说鲁迅的伟大,而说他感到鲁迅不怎么伟大。他这样写:我们中学生有一句话,一怕古文,二怕作文,三怕周树人。以前我看鲁迅的文章大部分看不懂,觉得很深奥,距离我非常遥远。但是后来也读了一点他写童年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原来鲁迅这么伟大的人物,也有很调皮、很好玩、可以跟我沟通的心灵,我觉得鲁迅跟我有点亲近了。渐渐对鲁迅有理解了,但是还有很多不理解,什么阿Q啦,什么“铸剑”啦,不知道写什么东西。但是,我渐渐感觉到鲁迅是有两下子的,但愿我将来能够更多地读鲁迅,将来能够更有心智,能够理解鲁迅。让我随着鲁迅一起成长。这篇作文拿了很高的分。为什么?就是因为他敢于写鲁迅不伟大,敢于写根本不懂鲁迅,也不懂他的伟大,但是他胜利在哪儿?还是贴近自我。把平时现成的伟大丢开,写“我的鲁迅”。也可以这样理解,不是我去贴近鲁迅,而是让鲁迅来贴近我,不是我贴近生活,是让生活来贴近我。

节:今年高考结束后,您在本刊发表了《从抒情文体到议论文体导向的重大进展——从2011年高考作文题看命题的历史走向》,您认为今年比较新颖的、对智性具有冲击力的作文题目,都是议论性的题目。您为什么这么看重议论文?

孙绍振:就抒情文体和议论文体而言,一个属于情感范畴,一个属于理智范畴。抒情强调主观、感情追求强烈,逻辑可以极端,甚至片面,才有诗意;而议论则强调客观,贵在冷峻、追求全面,才有深度。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把记叙文、抒情散文跟议论文分成两类文体,认为两类文体互不相干,实际上二者紧密相连,二者都要求观念思路的严密和一贯。记叙文、抒情散文观念不严密,意脉就会混乱,思路转移,或者叫做跑题,往往是缺乏写议论文起码基础。脉络的一贯性,跟议论文是一样的。议论文讲究概念严密,主题明确,不要转移,不要被相近、相邻的概念牵走。没有议论文的基础,写记叙文、抒情散文,往往就会被相近的概念牵走了。现在的高中生可以说根本不会写议论文,常常沉溺于华丽的文采之中,误以为情感是唯一价值,而不知将之上升为理智,达到情理交融才是更高的层次。其实,不管作抒情性的散文还是规范的议论文,都离不开概念的、逻辑的严密贯通,以及对矛盾的具体分析。中文语文教学最薄弱环节就是议论文,进大学以后甚至在进入社会以后,议论文写作能力也是竞争力主要因素。要培养一个在大学里、乃至到社会上、世界上有竞争力的人,必须发展他的理性思维。

节:您说现在的高中生根本不会写议论文,其实我们都知道写议论文的基本方法: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议论文的套路似乎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还是不会写呢?看一篇平庸的议论文和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主要差别在哪里呢?

孙绍振:议论文的结构,也就是你所说的论点、论据、论证这个结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好像议论文就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铺开三个例子,四个故事,五个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议论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结论在前。按照我的思路,任何一个结论都是不完全的,结论和问题并存,真正的议论文应是结论在后。一般来说,一篇议论文,如果结论在前,那它只有一个层次——一个观点举几个例子,这算不上是好文章。如果先有一个初步的结论,再反思,分析一下,能有两个层次,就稍微好一些了。如果更进一步,初步的观念,跟材料不符合,甚至矛盾(其实是留下了思想的空间),然后发展观念,得出新的结论,再发展,再结论,甚至直至无穷,这就是真正的好文章了。

节:很多议论文被批评为“名人开会”“名言荟萃”,指的就是文章缺乏思维的深度和论证的层层推进,要达到您所说的深刻性、层次性,是不是要学习一些思维的方法?

孙绍振:从议论文写作学来说,反例高于正例,形象一点说,“黑天鹅”高于“白天鹅”。因而要有自己的思想,关键不在于为现成的观点打正例,而是打反例。不能根据已有的观点来选择材料,因为选择意味着排除,排除了就不全面了。因而,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那么,还有一个操作问题,一般的写法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选择与论点一致的材料,加以论证。从严格意义来说,这是错误的。为什么?首先对论点没有进行反思,这个论点可靠不可靠呢?其次,所谓“选择”意味着排除跟论点不一致的材料。严重就严重在这里。把与论点不一致的材料全部排除掉,那就是停止思考,跟议论文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可以说,我们平常所认可的一切,包括谚语、格言都是片面的,都有反例(“黑天鹅”)可以发现,都有很大的思维空间,而我们为什么忽略了呢?就是被论点、论证、论据这个僵化的模式搞坏了。先有论点,再找论据,这太可怕了。应该是把所有的证据都拿来,把正面和反面的东西全面地分析。把各种复杂情况拿来考虑,你才有创造性,才有研究能力。比如说,我们讲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都讲得耳熟能详,如果反过来说呢?失败不一定是成功之母,这也是常事儿。所以说每一句话的时候,都要提高警惕。越是大家公认的东西,你越是要反思一下,这叫思维的突围,就是创造性。所以说不但找到自己,而且深化自己,盘活自己,不要停留在名言格言的基础上,要把它加以发展。

节:作文教学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它跟文本解读关系密切,又跟每一位语文老师的观念和方法有关。您在作文教学的思想层面上表达了十分中肯的观点,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付出努力,把思想变成现实的行动。

孙绍振: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培养非常有情感的,同时又非常有深邃思想的一代人。我常说我甘愿做草根的工作。我有的时候,也改改作文,替学生重写一遍,这个也是蛮有趣的。跟文本解读一样,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