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_第1页
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_第2页
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_第3页
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_第4页
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化内镜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概述内镜操作过程中并发症不可避免。医源性损伤、操作失误、诊断错误等情况均可引起严重后果,但几乎所有的内镜医师在其职业生涯中均会经历或多或少的并发症事件。早期识别并发症并进行妥善处理对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二、内镜检查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出血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出血发生率为%〜%,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胃。内镜操作和活检所致的Mallory-Weiss撕裂或者对曲张静脉的损伤均会诱发出血,内镜检查中并发的Mallory-Weiss撕裂一般发生于胃食管交界处小弯侧,一般预后较好,无需特殊治疗。此外,内镜活检可致出血,尤其是长期应用抗凝药物者。预防措施:(1) 填写知情同意书(2) 操作前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史;(3) 操作过程中,少注气,操作轻柔,禁忌暴力操作。处理措施:(1) 如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病史,应避免行内镜活检,或建议停用抗凝药物恰当时间后再行检查;(2) 活检后少量出血观察是否可自行凝固;(3) 活动性出血可局部喷洒1:10000肾上腺素,无效可选择粘膜下注射、钛夹止血、氩气刀止血、高频电止血;4)在止血的同时酌情建立输液通道,保持患者血压平稳;(5)止血后酌情留院观察;(6)止血无效通知外科处理。(二)穿孔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穿孔发生率为%〜%。上消化道内镜所致穿孔最常见的部位是咽部及食管上段,食管穿孔发生率约%。颈段食管易穿孔多源于解剖学因素,即Zenker憩室、颈椎骨性隆起等;而胸段和腹段食管穿孔的原因则多以器质性病变为主,如肿瘤、狭窄、重度炎症等。术者缺乏经验以及患者不合作也是重要因素。与食管穿孔有关的最常见的病变为食管下1/3良性或恶性病变引起的狭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所致的胃或十二指肠穿孔非常少见。由于患者剧烈干呕、内镜操作时注气过多及溃疡部位的活检均可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此外,正常小肠黏膜活检也可发生穿孔。诊断性结肠镜检查相关的穿孔发生率在0%〜%之间。最常见的部位是直肠-乙状结肠和乙状结肠-降结肠交界处。结肠憩室病、炎症性肠病、狭窄、放射性肠炎或手术等因素造成乙状结肠固定于盆腔时穿孔发生率较高。结肠镜检查过程中结肠穿孔的原因分为机械性和气压性两种。机械性原因主要是滑镜、解袢、活检等操作过程,如存在肿瘤(组织较脆)、狭窄、急性炎症、缺血或吻合口等情况,则更易发生穿孔;气压性穿孔罕见,常因肠腔内注入过多气体所致,最常见部位是盲肠,其次是横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左半结肠狭窄或回盲瓣功能不良是气压性肠穿孔的易发因素,气体易逆行至回肠并聚集在有病变的回肠袢,从而造成回肠的气压性穿孔。预防措施:(1) 填写知情同意书;(2) 胃镜检查进咽部时,直视下进镜,忌盲进,动作轻柔,不暴力进镜;3)结肠镜检查时要求循腔进镜,少滑镜,解袢时动作轻柔,观察病人反应,反应剧烈应及时停止操作;(4) 既往有腹部手术史,怀疑肠粘连,或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等估计操作难度大,应及时请经验丰富上级医师操作。处理措施:(1) 胃镜检查后早期(6小时内)出现皮下气肿、难以解释的腹痛等症状,及时行立位透视观察有无气体溢出;必要时口服泛影葡胺观察。经检查确定为上消化道穿孔,及时行胃肠减压,禁食,收住入院,并做相关治疗;(2) 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如发现肠外器官,及时请上级医师接替操作,尝试内镜下铗夹夹闭穿孔,不成功及时请普外科会诊,收住入院;(3) 结肠镜检查后病人出现难以解释腹痛,及时行立位透视观察有无腹腔游离气体确定为穿孔后,及时行禁食,胃肠减压,收住入院,并做相关治疗,并及时请普外科会诊;(4) 迟发性穿孔及时请普外科会诊。(三)内镜嵌顿内镜嵌顿常发生在食管裂孔疝、胃底和残胃。多发生在翻转胃镜检查胃底时患者突然剧烈恶心,导致内镜呈U形嵌顿于食管腔。预防措施:翻转内镜检查胃底时,缓慢退镜,多与患者沟通,减轻病人恶心、呕吐等反应。处理措施:(1) 安抚病人情绪;(2) 经胃镜注入利多卡因胶浆、石蜡油;3)肌注地西泮、丁溴东崀宕碱,必要时可予以静脉麻醉;(4) X线透视下尝试解除内镜的嵌顿。(5) 如袢曲持续存在则需紧急外科手术。(四)麻醉意外预防措施:由麻醉医师详细询问、填写、告知知情同意书;并备抢救药品及加压呼吸皮球。处理措施:协助麻醉科医师进行抢救。(五)坠床预防措施:(1)检查治疗过程时刻有相关人员看护;(2)在病人麻醉苏醒时由操作者上翻诊疗床两侧护栏确保病人不发生坠床;年老体弱下床时由家人或医者扶助。处理规范:(1)及时检查有无受伤;(2) 酌情进行检查,如X线检查等;(3) 确定是否留院观察。(六)低血糖症预防措施:(1)年老体弱者在肠道准备时或禁食时间较长时可嘱其适当饮用糖水或含服糖块;(2)及时沟通:如出现饥饿感、软弱无力、面色苍白、出冷汗、头晕、心慌、肢体颤抖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措施:嘱病人平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95%以上。进一步监护心电、血压、脉搏和呼吸。可口服者,口服50%葡萄糖液100〜200ml;也可给予糖类饮食饮料。严重者:建立静脉通道,给予50%葡萄糖液50〜100ml静脉注射,继而10%葡萄糖持续静脉滴注。适时转送急诊科。癫痫发作预防措施:详细询问有无类似病史,沟通风险,签知情同意书。处理措施应立即停止操作,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带。滞留牙垫或将缠有纱布压舌板放入上下臼齿之间,抽吸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给予吸氧、吸痰。因抽风而憋气时可剌激人中、合谷、百会、内关穴等。适时建立静脉通道,以便迅速给药,抽风不止,可给予安定每次10-20mg静脉缓注、肌注或苯巴比妥钠0.1g,肌注。防止坠床及碰伤;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及刺激。在上述抢救的同时,通知急诊科或其他相关科室专业人员进行救护,适时转送急诊科。心跳呼吸骤停预防措施签知情同意书;2)检查前完善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异常者建议其改做其他检查;处理措施(1)及时启动科室心跳呼吸骤停抢救方案。(2)及时请麻醉科、重症监护室会诊。三、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出血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约为%〜7%,术后即刻(24小时内)出血主要原因是息肉切除过程中电凝不完全,而迟发(息肉切除术后数天)出血则源于息肉切除部位的溃疡形成。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为%~%,发生于24小时内的出血常由凝固的焦痂脱落引起,而数日后发生的迟发性出血则由局部烧灼造成的溃疡侵及肠壁血管所致。预防措施:1)术前询问病史,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术前认真校试器械;3)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圈套器收紧应缓慢,用力适当;5)操作过程保持视野清楚;6)正确选择高频电的电流强度;7)按照电凝后电切,逐渐切割的原则,粗蒂、无蒂息肉需交替使用电凝、电切电流。8)术后避免重体力活动1-2周,注意少渣饮食。处理措施1) 术后少量出血可观察是否可自行凝固;2) 活动性出血可选择粘膜下注射、钛夹止血、氩气刀止血、高频电止血等;(3) 在止血的同时酌情建立输液通道,保持患者血压平稳;(4) 止血后酌情留院观察;(5) 止血无效通知外科处理。(二)穿孔息肉切除术后穿孔多见于胃底息肉及结肠息肉切除后。穿孔的原因包括圈套器误套正常黏膜、过度灼烧、圈套器与对侧肠壁接触、息肉顶端与对侧肠壁接触(息肉切除时电流通过息肉顶端传到对侧肠壁)等。预防措施:(1) 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 术前认真校试器械;(3) 息肉圈套切割点应稍远离胃肠管壁;(4) 圈套后钢丝要确认收紧,然后向腔内提拉,形成天幕状,避免将周围粘膜套入;(5) 选择适当的电流功率,在足够凝固基础上避免通电时间过长;(6) 术后尽可能洗净消化道腔内气体;(7) 术中通电时避免胃肠剧烈蠕动,如有剧烈蠕动应立即断电。处理措施:(1) 术中胃、十二指肠穿孔,可考虑内镜下钛夹封闭穿孔后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抗生素预防感染等,若保守治疗失败需尽早外科干预。(2) 术中结肠穿孔,可尝试内镜下钛夹封闭穿孔后保守治疗,如禁食、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等,若保守治疗失败需尽早外科干预。(3) 术后迟发性穿孔应尽早外科干预。(三)电凝综合征息肉切除术后因电流损伤造成浆膜刺激和局限性炎症反应引起电凝综合征,多发生于术后6-12小时,表现为局限性腹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腹腔感染等,多见于广基无蒂息肉切除术后。预防措施:(1)术前认真校试器械;(2)息肉圈套切割点应稍远离胃肠管壁;(3)圈套后钢丝要确认收紧,然后向腔内提拉,形成天幕状,避免将周围粘膜套入;(4)选择适当的电流功率,在足够凝固基础上避免通电时间过长。处理措施:禁食,强有力抗菌药物治疗。四、内镜下食管扩张/支架置入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出血一般由狭窄处瘢痕撕裂或肿瘤破裂引起,此外,食管的正常解剖生理特点,支架本身存在的缺陷,支架置入术后的放疗,不恰当治疗等是食管扩张/支架置入术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措施:(1) 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 术前认真校试器械;(3) 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扩张时动作轻柔,逐级扩张;食管支架型号选择合适,置入位置恰当,避免与食管壁成角。术后常规用抑酸剂、止血药、粘膜保护剂等。处理措施少量出血的处理:多为少量渗血,能自行停止,轻度出血者可给予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口服。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如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吐血或黑便等应密切观察出血量及性质。大出血的急救治疗: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同时静脉推注止血药、血管收缩剂等;食管内灌注冰盐水;寻找出血相关动脉,球囊导管或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防止误吸;请介入科、外科会诊。穿孔/破裂多发生在食管重度狭窄,扩张过程过快,肿瘤组织质脆,导丝脱落等情况。预防措施: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术前认真校试器械;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扩张时动作轻柔,逐级扩张;时刻保证导丝不移位、不脱落;内镜无法通过狭窄段,可选择在X线透视下操作。食管支架型号选择合适,置入位置恰当,避免与食管壁成角。处理措施1)及时请外科会诊;(2) 有手术禁忌症,穿孔较小,密切监护下可尝试内科保守治疗。(三)支架移位/脱落容易发生在术前支架选择不当,术中狭窄段扩张过度,支架置入时定位不准确、支架膨胀不好,术后患者饮食不当等情况。预防措施:(1)术前准确判断,选择合适型号、长度的支架,保证与狭窄程度相适宜;(2)狭窄段扩张适度,避免过度扩张;(3) 术中准确定位,可选择X线下双定位;(4) 术后叮嘱患者避免粗纤维饮食,避免进食大块食物。处理措施:(1)轻微移位的可尝试内镜下复位,不成功需取出支架重新放置;(2)完全脱落者需内镜下取出,换用直径较大的支架或采用嘴角挂线法防止支架移位。五、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出血多发生在套扎过程中吸引力过大导致血管球破裂,套扎环过早脱落,套扎环脱落后继发食管溃疡伴出血。预防措施:(1)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术前备血;(2)术前认真校试器械,调节适当吸引力;3) 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选择合适血管套扎,过细、过粗均增加出血机会;5)吸引血管时避免过度吸引;6)恢复进食后,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7)操作后常规应用抑酸剂、粘膜保护剂。4)选择合适血管套扎,过细、过粗均增加出血机会;5)吸引血管时避免过度吸引;6)恢复进食后,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7)操作后常规应用抑酸剂、粘膜保护剂。处理措施:(1) 术中少量出血可观察,若持续出血可于出血部位肛侧再套扎一次,套扎失败可选择硬化剂治疗;(2) 术中大量出血,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同时静脉推注止血药、生长抑素类药物等;寻找出血血管,于出血部位肛侧再次套扎,套扎失败可选择硬化剂+组织粘合剂治疗;仍不成功可选择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防止误吸;及时请介入科、外科会诊。(3) 术后迟发性出血,可选择再次内镜下治疗,或请介入科、外科会诊行综合治疗。(二)食管狭窄预防措施:避免在同一平面多次套扎;处理措施:可选择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六、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硬化治疗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EVS)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0%〜20%,最多见的并发症是食管溃疡出血,其他还有食管穿孔、狭窄和菌血症等。一)出血硬化剂治疗后食管黏膜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发展至食管溃疡,可持续数周,溃疡大多表浅而于3〜4周后愈合,且大多数溃疡不出现症状。较深溃疡发生率18%,可引起持久症状和严重并发症,如吞咽困难、胸痛、食管狭窄、穿孔、瘘管、出血等。预防措施:(1) 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术前备血;(2) 术前认真校试器械;(3) 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 避免同一血管内过大剂量的硬化剂注射;(5) 恢复进食后,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6)操作后常规应用抑酸剂、粘膜保护剂。处理措施:(1) 术中少量出血可观察,若持续出血可于出血部位肛侧再次注射,或加用组织粘合剂;(2) 术中大量出血,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同时静脉推注止血药、生长抑素类药物等;寻找出血血管,于出血部位肛侧再次注射硬化剂+组织粘合剂治疗;仍不成功可选择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防止误吸;及时请介入科、外科会诊。(3) 术后迟发性出血,可选择再次内镜下治疗,或请介入科、外科会诊行综合治疗。(二)食管狭窄硬化剂治疗后常出现暂时性吞咽困难,如后期加重则预示发生了食管狭窄,钡剂造影可发现食管下段不规则狭窄。食管狭窄发生率约为12%。食管溃疡、反复治疗及大剂量使用硬化剂等因素均与硬化治疗后食管狭窄的形成有关。预防措施:(1) 避免大剂量注射硬化剂;(2) 术后常规应用抑酸剂、粘膜保护剂,促进溃疡愈合。处理措施:(1)有症状的食管狭窄可采用探条扩张治疗,即使存在静脉曲张也并非其绝对禁忌征,但有食管大溃疡时应慎用。(2)严重者可请外科会诊行综合治疗。(三)穿孔硬化治疗引起穿孔少见,发生率约0%〜6%。内镜治疗时的物理创伤可引起即刻穿孔,但治疗后7周内发生的迟发穿孔更多见,频繁的硬化治疗、大剂量或高浓度硬化剂、活动性出血期内治疗、同时使用气囊压迫及患者肝功能严重减退等因素均促使穿孔发生率增高。预防措施:(1)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术前认真校试器械;(3) 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 禁忌视野不清时暴力操作;(5) 避免同一血管内过大剂量的硬化剂注射;6)严重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硬化治疗尽量不要超过每周1次。处理措施(1) 一旦发生穿孔,估计穿孔较小,可尝试禁食、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等保守治疗(2) 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行外科手术治疗。(三)菌血症约20%〜50%的患者硬化治疗后出现发热,常为低热,持续仅24〜48小时,多与硬化剂引起食管静脉炎有关,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的患者硬化治疗后出现菌血症,严重者可导致细菌性腹膜炎、脑脓肿、急性脑膜炎、肾周脓肿、腹腔脓肿、纵隔脓肿等。预防措施:(1) 保证内镜设备的彻底消毒至关重要。(2) 严格无菌操作。(3) 插入注射针前,无菌生理盐水冲洗钳道;(4) 避免同一血管内过大剂量的硬化剂注射;(5) 术前1小时口服或静脉应用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6) 术后继续应用抗菌药物1-3天。处理措施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青霉素类过敏可选择林可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七、ERCP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将十二指肠侧视镜经口送至肝胰壶腹并向胰管和(或)胆管系统注射造影剂的过程,主要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胆管炎等)、穿孔及胰腺炎等,死亡率为%〜%。出血出血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引起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出血可发生在术后数小时到数天。明显出血(定义为血红蛋白下降超过30g/L以上)的发生率约为%,死亡率约为%。在原括约肌切开处扩大切口、对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或BillrothII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进行括约肌切开、对十二指肠憩室内乳头进行切开、胆总管无扩张、存在凝血机制障碍、存在壶腹部肿瘤、存在门脉高压(尤其是肝功能为ChildC级)等因素均使出血危险性增加。预防措施: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术前认真校试器械;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切开轴线朝向11点钟方向,尽量避免大切开;行十二指肠乳头扩张时,应缓慢扩张,大扩张时应逐级缓慢扩张,避免过快、粗暴扩张。进行各项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粗暴动作。EST术后常规留置鼻胆管,观察引流胆汁颜色。8)术后常规应用抑酸剂、止血药物。处理措施:(1)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告知患者如出现心慌、出汗、头晕、呕血、黑便等情况,及时汇报主管医师或护士。(2) 少量出血可选择内科药物保守治疗。(3) 若出血量较大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同时静脉推注止血药、生长抑素类药物等;(4) 尽快行急诊十二指肠镜检查,并行内镜下止血治疗;不成功及时请介入科、外科会诊。(二)术后胰腺炎ERCP术后胰腺炎是指进行ERCP后出现无其他原因(穿孔等)可解释的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即腹痛、淀粉酶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需要住院治疗超过24小时者。诊断性ERCP检查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预防措施:(1) ERCP操作过程中,避免大剂量、快速高压注射造影剂;(2) 避免胰管内反复插入导管或导丝,避免胰管显影;(3) 避免用力过大、反复插入导管或使用尖头导管,可能引起造影剂注入黏膜下层,从而引起乳头水肿,造成引流受阻。(4) 保证内镜器械充分严格消毒。5)术前肛塞吲哚美辛栓。6)ERCP后禁食或避免高脂饮食。处理措施:一旦确定发生术后胰腺炎,按照胰腺炎治疗常规进行处理。(三)感染预防措施:(1)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术前认真校试器械,保证器械严格消毒;(3)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术后常规留置鼻胆管。(8)术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处理措施:(1) 充分引流,可选择鼻胆管或支架;(2) 上述办法引流不畅时,尽快行PTCD外引流;(3) 及时、足量应用抗生素。(四)穿孔穿孔可发生于十二指肠后壁、胆总管或胆囊管,大多在术中或术后数小时出现,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压痛、发热及腹部平片发现膈下游离气体。十二指肠后壁穿孔后可以出现皮下气肿、气胸或纵隔气肿。小的穿孔有时很难发现,其临床表现易与急性胰腺炎相混淆,早期CT检查具有鉴别作用。预防措施:(1)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术前认真校试器械,保证器械严格消毒;(3)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循腔进镜,避免暴力拉镜。(5)术中操作动作轻柔,避免粗暴动作。(6)导丝插入时应轻柔,避免插入过深、过快。(7)胆管或胰管支架置入时保证位置合适,避免外移位。(8)术后24小时内常规腹部CT检查。处理措施:(1) 术中发现穿孔,可选择钛夹夹闭,鼻胆管引流,胃肠减压;(2) 术中发现穿孔,若钛夹夹闭不全,应行鼻胆管引流、胃肠减压,术后严格禁食,抗菌药物预防感染,若经24〜48小时的积极治疗后病情仍未见改善则应考虑外科手术治疗。(3) 术后穿孔应及时请外科会诊。五)支架阻塞和移位在胆管良性狭窄患者置入支架除可引起十二指肠穿孔、溃疡、出血、胆管-十二指肠瘘外,在长期放置后还易出现胆管黏膜上皮增生性反应,严重时引起支架阻塞。恶性肿瘤致胆管狭窄患者肿瘤细胞过度生长也易引起支架阻塞。尽管金属支架较塑料支架发生阻塞的机会明显降低,但肿瘤或炎性组织过度增生仍然是很大的问题,直径越小者阻塞出现越快。预防措施:(1)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术前认真校试器械;(3)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胆管或胰管支架置入时保证位置合适,远端要越过狭窄段。(5)定期更换支架。处理措施:(1) 支架堵塞及时更换支架,或选择大口径支架;(2) 支架内移位可选择用取石球囊脱出,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再次置入支架;(3) 支架外移位应用圈套器取出,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再次置入支架。八、ESD/ESE/EFR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出血预防措施:(1) 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 术前认真校试器械;(3)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术中发现裸露血管,及时预防性止血:较小血管可用各种切开刀或APC直接电凝,较粗血管用止血钳钳夹后电凝;(5)术后至少禁食24小时,恢复进食后,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6)操作后常规应用抑酸剂、粘膜保护剂。处理措施:(1)少量出血通过电凝钳电凝止血,或在不影响操作下应用止血夹夹闭止血;(2)大量出血,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同时静脉推注止血药、生长抑素类药物等;尽早内镜介入,寻找出血血管并给予止血处理;防止误吸;及时请外科会诊。(3)术后迟发性出血,可选择再次内镜下治疗,或请介入科、外科会诊行综合治疗。(二)穿孔预防措施:(1)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术前认真校试器械;(3)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尽量缩短手术时间;(5)注意抽吸消化道腔内气体(6)术后至少禁食24小时,恢复进食后,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7)对于操作时间较长者,操作后常规胃肠减压,应用抑酸剂、粘膜保护剂、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严密观察患者胸、腹部体征,如有不明原因的胸痛或腹痛,及时行胸、腹部CT检查。处理措施:术中发现穿孔,及时应用钛夹夹闭,创面较大可应用尼龙圈辅助“荷包缝合”,吸净消化道管腔内气体和液体,术后禁饮食,胃肠减压,抗菌药物预防感染;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及时请外科手术治疗。术后迟发性穿孔应及时请外科会诊。感染预防措施: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术前认真校试器械,严格使用一次性附件;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注意抽吸消化道腔内气体术后至少禁食24小时,恢复进食后,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对于操作时间较长者,操作后常规胃肠减压,应用抑酸剂、粘膜保护剂、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严密观察患者胸、腹部体征,如有不明原因的胸痛或腹痛,及时行胸、腹部CT检查。处理措施:1)广谱抗生素治疗;(2)内科保守无效时,及时请外科会诊,行综合治疗。四)瘤体丢失1.预防措施:(1)行内镜下瘤体剥离时需保持瘤体向腔内剥离;(2)可应用牙线辅助;(3)瘤体剥离成功后,及时将瘤体取出或置入胃底。2.处理措施:(1)若瘤体掉入腹腔、胸腔,需及时请普外科或胸外科行腔镜寻找瘤体;(2)若瘤体掉入肠腔,可与患者家属密切沟通,等待瘤体自行排出,或至上级医院行电子小肠镜取出。五)食管狭窄1.预防措施(1)严格把握适应症、禁忌症,签知情同意书;(2)术前认真校试器械;(3)术者与助手配合默契;(4)尽量避免环周切除;5)无法避免环周切除,术后口服糖皮质激素。(6)操作后常规应用抑酸剂、粘膜保护剂。2.处理措施(1)有症状的食管狭窄可采用探条扩张治疗。(2)反复扩张效果不佳,可行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术。(3)严重者可请外科会诊行综合治疗。九、隧道技术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一)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1.黏膜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