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_第1页
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_第2页
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_第3页
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_第4页
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工程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一、规划愿景(根据学校的基本情况和核心诉求,明确本校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期待和努力方向):转变观念,让教师由不知道用到愿意用,形成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的意识;从不会用到会用形成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挖掘现有电子白板辅助教学的潜力,突出信息化应用。加强基于信息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髙教师信息化技能的整体水平,体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重要功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渐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用制度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使用学习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的热情。营造氛围,让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成为学校工作的見点。7.建立学校学科信息技术资源库。8.应用信息化提髙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二、 学校发展分析(基于学校现状,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列出问题并分析原因):优势:新建学校,设备齐全,信息化教学条件优越。劣势:教师年龄偏大,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薄弱,能力不足。机会:借助能力提升工程2.0建设课堂新环境,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挑战:新的教学方式,存在无法有效推广的风险。三、 课堂教学基础准备:(2021年12月-2022年1月)1.基于学校现状分析选择能力点。学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10个校级能力点,教研组选择教研组5个能力点,教师个人根据需要选择自身需要提升的3个能力点。线上、线下混合学习,能力点认证。教师选择能力点后,通过线上、线下学习,打磨出能力点成果,然后在线上对3个能力点成果进行认证设计。能力点成果课堂实践。认证后在课堂中尝试体验信息技术支持的片段式教学。4.探索信息技术与管理和教学的新模式。在技术支持下探索线上线下新的管理与教学模式,结合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尝试备课、上课,让技术融合管理与教学。全面实施:(2022年3月-2022年5月)1.种子教师作“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学科示范课。根据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层次,互相结对子,交流学习经验和能力点成果,充分发挥种子教师的引领作用。2.全体教师每人一节“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微课。每位教师在原来三个能力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新能力点的学习,将更多的能力点成果融入教学中,提高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内涵提升:(2022年5月-2022年6月)生成学校教学资源库,推广应用。形成本校的资源库,进而达到整校推进的目的。四、学校管理基础准备:(2021年12月-2022年2月)1.组建团队:成立信息化领导团队、信息化指导团队、信息化研修实践团队,明确各团队责任。建立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指导团队和研修团队三个梯队,制定学校各梯队管理制度,落实各梯队的制度和责任,对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督查。2.建章立制: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校本研修计划》2.0背景下的一系列制度。建立学校、教研组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各个层级的责任,对教师进行分层管理、分层培训,分层组织教师合作研修。全面实施:(2022年2月-2022年6月)全面学习整体提升。各个团队通过集中培训、线上学习、技术指导、分层结对子等方式,督促教师们打磨、运用能力点成果。组织学校、教研组教师进行合作研修,以达到全员进步、综合提升的效果。完善各级教学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学校信息化考核制度。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指导团队和研修团队的指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落实各级对教师学习进行高效指导和有效监管。内涵提升:(2022年6月-2022年12月)形成完善的学校信息化考核制度。用制度考核为教师学习和教学模式推进保驾护航。对教师的能力点成果、项目学习设计以及项目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督促与考核,以促进教学模式在学校的全面推进。形成学校方便、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管理制度。五、教师成长基础准备:(2021年12月-2022年3月)种子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考评,尝试进行技术支持下的跨学科教学,能熟练运用学科教学工具提升管理与教学效率。骨干教师:能达到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考评,能运用学科工具进行管理与教学。3中老年教师:能做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和进行课堂教学微课的设计。线上课程学习:按照个人学习计划中选定的能力点,完成线上的课程学习线下专家引领:不定期的邀请市区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组进行技术指导。根据需要,举办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多媒体操作水平。教研组分组研讨:能熟练的操作信息设备、使用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微能力点有序推进学校管理与课堂教学。全面实施:(2022年3月-2022年6月).种子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进行学科管理与教学。骨干教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技术的互动式教学实践。中老年教师:能做到运用信息技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领导班子成员,熟练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校管理的尝试。骨干教师,能对教学资源结合校本实际进行二次开发,生成适合本校实际的各类资源。能利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微课录制。全体教师:能利用101教育PPT、希沃白板进行上课,搜集资料,探讨微能力点在教学中的使用。内涵提升:(2022年6月-2022年12月)全体教师:能达到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技术的互动式教学实践。充分利用骨干团队,发挥“教师培训教师''作用,帮助教师完成角色转变,从而推广以反思自评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利用学校钉钉群加强学习合作交流。4.各科教师将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支持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考评。六、学生发展基础准备:(2022年2月-2022年6月)能独立操作计算机合理查找资源。全面实施:(2022年6月-2022年12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内涵提升:(2022年6月-2022年12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七、 活动设计基础准备期(2022年1月-2022年4月):学校开展微课与能力点相融合的微课活动评比。全面实施期(2022年4月-2022年6月):全体教师课微信平台等发布微课、进行成果分享内涵提升期(2022年6月-2022年12月):学校开展青年教师微课展示活动。八、 机制保障基础准备:(2022年1月-2022年3月)研修主题: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模式。制定个人研修计划。通过学校、教研组选点,选择适合自身的3个微能力点进行学习。线上、线下讨论实践。教师选取微能力点逐步学习之后,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运用,通过优秀的成果展示,进一步激发全体教师的学习热情,夯实信息化的基础。活动过程:召开全校校本研修动员大会,引领培训研磨教研组研修计划,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按照个人学习计划中选定的能力点,完成线上的课程学习。积极参加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训。达成目标: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组内总结交流,提炼经验做法,打磨成果,通过对比同组教师经验做法,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全面实施:(2022年3月-2022年6月)研修主题:录播教师线上课程的实施方式。1.开展线上课程的模拟实践活动。希沃白板、101教育PPT的应用培训。.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培训。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专家培训。通过钉钉平台不定期发布相关的学习资料,校本培训。定期开展“信息技术交流会”,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分享。通过钉钉、微信等平台建立讨论交流区交流共享经验。内涵提升:(2022年6月-2022年12月)研修主题:探索混合式教学路径1.学习运用好各种课堂工具,积累校本资源。经验交流分享,拓展微能力。组建信学校信息资源库。活动过程: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分享。全体教师取优补短,进行自己的微能力拓展。2通过遴选拔尖人才,成立信息技术教学专家库,利用专家库优秀的教育资源,适时对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引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往纵深发展,让整个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走的更实、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九、制度建设基础准备:(2021年12月-2022年2月)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校推进规划》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研修方案》全面实施:(2022年3月-2022年6月)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考核制度》建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考核制度》内涵提升:(2022年6月-2022年12月)形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制度》形成《信息技术校本考核制度》基础准备期(2021年12月-2022年2月):开展全体教师微能力点考核规范及运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