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感觉分析_第1页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_第2页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_第3页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_第4页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感觉分析第1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掌握浅感觉和深感觉两种传导途径及其特点、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概念和生理意义、丘脑的主要核群及其功能、内脏痛的特征和牵涉痛的机理。了解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中枢对特异感受活动的传出性控制、疼痛生理的基本内容。第2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一、感觉信息的传入过程1、感受器(Sensoryreceptor)的换能过程

特殊感受器:包括视、听、味、嗅和平衡;

浅感受器:包括触、压、振动、温度、痛和痒;

深感受器:包括位置、运动、深部压力觉和深部痛觉;

内脏感受器:包括饥、恶心、胀和内脏痛。第3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2、感觉冲动向中枢的传入

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性传入冲动都要经丘脑中转到大脑皮层。(视觉-丘脑的外侧膝状体;听觉-丘脑的内侧膝状体;躯体感觉-丘脑的腹侧核群;)

嗅觉的传入冲动经嗅球传向边缘叶的梨状皮层等部位;各种感觉冲动在脑干传导过程中,还经过侧支传导,影响脑干网状结构的活动。第4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3、特异传导系统及其作用(1)特异感觉信息向中枢的传入由三个神经元接替完成。经丘脑的特异投射系统(点对点)到达大脑的特定皮层区。但特殊感觉(视、听、嗅)的复杂。(2)浅感觉和深感觉传导途径:浅感觉-痛、温觉和轻触觉。深感觉-肌肉的本体感觉和深部压觉。特点:浅感觉-先交叉再上行。深感觉(皮肤辨别觉)-先上行再交叉。第5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浅感觉传导路径:由后根的外侧部(细纤维)进入脊髓后角更换神经元发出纤维在中央管前交叉对侧经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和脊髓丘脑前束(轻触觉)上行抵达丘脑。轻触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分上行与下行纤维,多个节段交叉。第6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浅感觉传导途径第7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深感觉传导路径:

传入纤维由后根的内侧部(粗纤维)进入脊髓后上行支在同侧后索上行抵达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换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经内侧丘系至丘脑。辨别觉的传导与深感觉的一致。第8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深感觉传导途径第9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0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3)躯体感觉的节段性分布躯体感觉向脊髓传入具有节段性分布特点。每一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感觉区称为皮节(dermatome)。运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也有一定脊髓节段的支配范围,称为肌节(myotome)。

脊髓对皮肤的节段性支配-皮节第11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3、非特异传导系统及其作用

特异传导路径中第二级神经元的传入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然后在网状结构内反复换元上升,抵达丘脑的非特异核群,再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大区域。非特异传导系统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途径,已失去感觉的特异性及定位。第12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从脑干网状结构到丘脑的传入径路称“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reticularactivatingsystem);相应的从丘脑到大脑皮层的投射系统叫非特异投射系统(nonspecificprojectionsystem)。

非特异投射系统不能单独激发皮层神经元放电,但可改变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第13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通过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其作用在于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在网状结构中感觉投射具有聚合的性质。是多突触接替的上行系统,易受药物的影响而发生传导阻滞。第14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图3-30切断特异性传导径或非特异性传导径后,猫的行为和脑电图变化。A为切断特异性传导径而不损伤非特异性传导径的猫,处于觉醒状态;A′为其脑电图。B为切断非特异性传导径的猫,处于昏睡状态;B′为其脑电图。第15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二、丘脑(thalamus)的核群及功能1、丘脑的作用:重要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发达的动物,丘脑是感觉传入的重要中转站,对感觉传入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综合。第16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2、丘脑的结构特点。三大类细胞群。第一类:特异核群(感觉接替核)。主要有腹后外/内侧核、内/外侧膝状体。

接受感觉的投射纤维--感觉接替核换元--(-联络核-)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感觉区。

各种感觉在丘脑内的投射有精确的定位。第17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类:联络核群。

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联络核换元--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

下丘脑乳头体的纤维--丘脑前核--大脑皮层扣带回(内脏活动调节)。小脑、苍白球和腹后核--腹外侧核--大脑皮层运动区(肌肉运动调节)。内、外侧膝状体-丘脑枕-皮层顶叶、枕叶及颞叶的中间联络区(各种感觉的联系)。第18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三类:非特异核群。

没有直接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纤维。通过多突触接替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主要作用是维持大脑皮层兴奋状态。主要是指髓板内核群(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和中线核群(正中核、网状核)。接受脑干网状结构内神经元的传递。第19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0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3、丘脑的两大投射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projectionsystem):点对点投射,投向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第一,二类细胞群参与。是特定感觉的上传途径。

第21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非特异投射系统(弥散性投射系统)(Specificprojectionsystem):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第三类细胞群参与。是不同感觉的共同上传途径。分散在各层,以自由末端方式与皮层神经元树突形成突触。

第22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1、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

神经元数量极大(估计140亿);分布具有严格结构层次。古皮层(大脑半球内侧面)三层:①分子层;②锥体细胞层;③多形细胞层。

第23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新皮层(大脑半球外侧面)六层:①分子层;②外颗粒层;③外锥体细胞层;④内颗粒层;⑤内锥体细胞层;⑥多形细胞层。根据神经元成分与结构特征,可把大脑皮层分成52个区。第24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人类大脑皮层分区上:大脑半球外侧面下:内侧面第25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大脑皮层感觉区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SensoryColumn)--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

直径200-500m,垂直走向脑表面,贯穿整个六层。同一柱状结构内的神经元具有同一功能。在同一刺激后,这些神经元发生放电的潜伏期很接近,仅相差2-4ms。

第26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第一感觉区:中央后回(3-1-2区)主要是全身体表感觉的投射区域。

2、体表感觉:

两个感觉区/两种投射特点第27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28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投射规律:①躯体投射的交叉性;头面部感觉投射的双侧性;②投射区域的大小与体表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有关;③精细定位,倒立安排。第29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两种投射特点:中央后回从前到后,分别接受不同的躯体感觉投射;中央后回从上到下,分别接受不同躯体部位的投射。第30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二感觉区:人脑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面积小,为正立投射。可能与痛觉有关。第31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4、内脏感觉范围弥散,位于相应的躯干代表区及下肢代表区。

3、本体感觉本体感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前回4区(即运动区)。第32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5、视觉

左右两侧枕叶皮层内侧面的距状裂周围。第33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投射规律:左侧枕叶皮层接受左眼的颞侧视网膜和右眼的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右侧枕叶皮层接受右眼的颞侧视网膜和左眼的鼻侧视网膜的传入纤维投射。视网膜上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缘,下半部投射到下缘;视网膜中央的黄斑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部,视网膜边周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前部。第34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6、听觉

颞叶外侧沟下壁的颞横回和颞上回(41,42区)。

双侧性投射,一侧皮层代表区与双侧耳蜗感受功能有关。不同音频感觉的投射有一定的分野,耳蜗底部(高频声感)投射到前部,耳蜗顶部(低频声感)投射到后部。第35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

7、嗅觉和味觉

嗅觉在大脑皮层的投射区随着进化而愈益缩小,在高等动物只有边缘叶的前底部区域与嗅觉功能有关(包括梨状区皮层的前部、杏仁核的一部分等)。味觉投射区在大脑皮层颞叶的岛盖至脑岛的味觉代表区,即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区之下侧。第36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四、中枢对特异感受活动的传出性控制1、感受器附属器官水平2、感受器水平3、中枢突触水平第37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五、疼痛生理

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也可能是一种化学感受器。

致痛物质:K+、H+、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1、痛觉感受器及致痛物质第38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2、皮肤痛觉与传导通路快痛:尖锐,定位清楚的刺痛。发生快,消失快。传导快痛的主要是有髓鞘的Aδ类纤维,其兴奋阈较低。慢痛:定位不明确的“烧灼痛”;延迟0.5-1.0s发生,痛感强烈而难以忍受,撤除刺激后还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传导慢痛的主要是无髓鞘的C类纤维,其兴奋阈较较高。第39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40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快痛的传导通路:

其传导通路与感觉通路一样。痛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终止于I、V层。更换神经元并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再经脊髓丘脑侧束上行抵达丘脑的后腹核,向皮层体表感觉区投射。引起定位清楚的痛觉。第41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慢痛的传导通路:

其传导通路与感觉通路一样。痛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终止于后角I、II层,然后在脊髓内弥散上行,经脊髓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的髓板内核群上传,投射到第二感觉区和大脑的边缘叶,引起慢痛和情绪反应。第42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3、内脏痛内脏痛的特征:①缓慢、持久、定位不清楚和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②能使皮肤致痛的刺激(切割、烧灼等),作用于内脏一般不产生疼痛;而机械性牵拉、缺血、痉挛和炎症等刺激作用于内脏,则能产生疼痛。第43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和躯体痛一样,内脏痛也可能是某些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的,如HCI,5-羟色胺、组胺和缓激肽等。第44页,课件共50页,创作于2023年2月内脏痛的传导通路内脏痛的传入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干内的传入纤维;它通过后根进入脊髓,然后和躯体神经基本上走着同一上行途径。食管、气管的痛觉是通过迷走神经干内的传入纤维进入中枢而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