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用书(五篇)_第1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用书(五篇)_第2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用书(五篇)_第3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用书(五篇)_第4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教师用书(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中国历史七年级老师用书(五篇)中国历史七年级老师用书篇一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二、才能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p问题的才能和思维方法;通过比拟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拟分析^p才能。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开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开展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缺乏夸,今朝放纵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宏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二、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根底。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宏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二〕、科举制度的开展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师生共同归纳根底知识: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明经:重在考察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拟一样点:公平竞争使有才能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场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老师概括讲解。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稳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三、稳固小结:老师围绕教学目的进展。四、学习与探究:p17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中国历史七年级老师用书篇二【教学目的】一、识记与理解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二、才能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才能;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养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才能,发现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拟,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比拟方法。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拟,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拟,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比拟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的奉献,进展爱国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点难点】一、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二、难点:1、“新石器”的含义。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老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搜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才能的进步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制作淘气、建造房屋,开场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许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学习新课: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p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场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详细位置。中国历史七年级老师用书篇四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消费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一.自学目的1.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二.自学重点、难点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学与谈话学法:观察与比拟、讨论与探究四.自学指导:【导入新课】: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p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场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详细位置(4分钟)。【出示目的】:学生阅读或老师提示。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消费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答复。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消费生活上有哪些进步?引导学生从消费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考虑。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答复。比拟: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拟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考虑: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由于社会消费力的开展,私有财产和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展归类:(5分钟)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情况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五.当堂训练(15分钟)〖单项选择〗:1、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2、以下不属于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消费活动的是a、种植粟、黍等农作物b、已经挖掘水井c、制作简单的乐器和原始音乐d、饲养家畜3、在北方农耕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聚落遗址在a、云南元谋b、西安半坡c、陕西蓝田d、浙江余姚河姆渡4、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是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大汶口人d、半坡人5、同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是:a、北京人和山顶洞人b、半坡人和大汶口人c、半坡人和河姆渡人d、河姆渡人和大汶口人〖填空题〗:1、半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在的房屋里,过着的生活。2、原始居民会制作简单的和原始。3、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石器。4、原始居民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上面会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陶器上还有一些刻画符号,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我国雏形。〖连线题〗:1、半坡原始居民a、种植水稻,生活在长江流域2、河姆渡原始居民b、出现了3、大汶口原始居民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蔬菜〖列表题〗:刚刚我们已经做了这么多的根底题目,如今关上课本,考考你的比照才能名称工程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所在地区粮食品种出现时间原始饲养业原始手工业六.课后小结:中国历史七年级老师用书篇五教学目的:一、识记与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二、才能与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p问题的才能和思维方法;通过比拟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拟分析^p才能。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开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开展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缺乏夸,今朝放纵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宏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二、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与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根底。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宏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二)、科举制度的开展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下设的科目有哪些?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师生共同归纳根底知识: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明经:重在考察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拟一样点:公平竞争使有才能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场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老师概括讲解。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稳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三、稳固小结:老师围绕教学目的进展。四、学习与探究:p17理解曲江盛会与雁塔题名中国历史七年级老师用书篇六【教学目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根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才能、观察和分析^p图片及史料的才能。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进步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才能。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表达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材分析^p】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开展到达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兴旺的表达,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藏缺乏,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学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拟,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4次1000~1500人17艘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1次160人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120吨100吨50吨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归纳。(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究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兴旺。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络。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二、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____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2、戚继光抗倭分析^p戚继光抗倭获得成功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答复)根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表达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那么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小结:民族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