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控制化学_第1页
污染控制化学_第2页
污染控制化学_第3页
污染控制化学_第4页
污染控制化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污染控制化学第1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5章污染物的吸附分离控制

第2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吸附的定义:利用多孔性固体表面存在未平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混合物某一(些)组分吸留在固体表面上,这种分离混合物过程称吸附。第3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哈特·埃尔特(Gerhard

Ertl)第4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获奖及生日同贺(2007-10-10,71岁)第5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人们早就知道,氮肥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埃特尔研究发现,氨的合成反应在铁催化剂表面进行时效率大大提高,使这一技术的产业化成为现实,这给人类社会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此外,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如果不加净化则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危害。埃特尔有关一氧化碳在金属铂表面的氧化过程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第6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气体分子以范德华力被吸附,与气体凝聚成液体过程类似化学吸附——气体分子以化学键力被吸附,此时往往伴随分子发生变形甚至解离,电子转移、原子重排、键的断裂与形成等过程。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常相伴或交替发生如金属钨对氧吸附,可以同时出现分子态氧的物理吸附、原子态氧的化学吸附等;又如:钯对CO的吸附在中低温区属于物理吸附,而温度升高又转化为化学吸附。第7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I类:活性碳吸附有机气体(微孔吸附剂)II类:非孔性硅胶或TiO2吸附N2(多层吸附)III类:硅胶吸附Br2(分子作用力弱)IV类:石墨吸附水(有限的多层吸附)V类:活性碳吸附水(分子吸引效应大)第8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吸附等温方程典型的吸附曲线模型

Langmiur吸附等温线

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第9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溶液中Langmiur吸附等温线的推导:A+B→C吸附质吸附剂吸附分子t=0C0t=tC(1-)请推导:X=KXmC/(1+KC)其中=X/Xm第10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式溶液中的吸附lgX=lgK+1/nlgC第11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

活性炭活性炭属微孔吸附剂活性炭的结构类似于石墨,由排成六角形的碳原子平行层面组成。与石墨不同,各个平行层面不是完全垂直共轴排列,而是不规则地互相垂直活性炭结构内存在着不规则基本微晶,微晶边棱含非碳杂质,随活化条件不同,可形成酸性或碱性官能团。第12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石墨层状结构第13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FE-SCM:场发射扫描电镜(field-emission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第14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第15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活性炭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处理1,2-二溴乙烷1,2-二氯乙烷1.1.1-三氯乙烷(3.5℃)1,2-二氯代苯020040060010000.10.20.30.40.50平衡浓度(mg/L)活性碳吸量(L/kg碳)图5-9活性炭对一些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附等温线第16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活性炭的比表面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以水蒸汽或以氯化锌为活性剂制备的活性炭,其比表面为1000m2/g左右;以KOH等碱作为活化剂制备的高比表面活性炭,其比表面可达3000m2/g。如用核桃壳作为原料,用KOH活化生产的活性炭,其碘吸附值和亚甲基兰值都是普通水蒸汽法的两倍。第17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活性炭的再生(1)脱水:使活性炭与输送液分离。(2)干燥:加温到100-150℃,将细孔中的水分蒸发出来。(3)碳化:加热到300-700℃,高沸点的有机受热分解,一部分成为低沸点物质而挥发,另一部分被碳化留在活性炭细孔中。

(4)活化:加热到700-1000℃,使碳化后留在细孔中的残留碳与活化气体(如蒸汽、CO2、O2等)反应,反应产物以气态形式(CO2、CO、H2)逸出,达到重新造孔的目的。(5)冷却:活化后的活性炭用水急剧冷却,防止氧化。第18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活性炭吸附有机物的穿透曲线C0C0C0C0C0<C=0C=CbC≈C0C0CxCCb0VbV'eVx耗竭点穿透单位床截面的废水总体积出水浓度图5-10活性炭吸附柱的工作过程δ穿透点第19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例:以粉末活性炭固定床吸附某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进水中有机碳浓度C0=100mg/L,出水的有机碳允许浓度Cb=20mg/L,吸附终点浓度Cx=90mg/L。在实验室中以装载量1L(401g)的活性炭柱作了动态试验并得出了穿透曲线(见图5-11)。试计算达到穿透点和吸附终点时的活性炭吸附量。解题步骤P105第20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10080604020012345VxVb出水TOC1(g/m3)通水量(m3)图5-11活性炭固定床的穿透曲线第21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纳米材料及其应用

▲纳米材料的定义:纳米材料是指微观结构至少在一维方向受纳米尺度(1~100nm)调制的各种固体材料。其性能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1、纳米结构单元2、界面(或自由表面)3、单元之间的交互作用第22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目前,纳米材料的制备已有很多方法,分类方法亦多种多样:(1)按制备方法可分为粉碎法(Breaking-down)和构造法(Building-upprocess);(2)按制备原理可分成物理制备法和化学制备法。(3)按物态可分成纳米薄膜、纳米粒子和纳米块材的制备;(4)按加工的物料形态主要可分成固相法、气相法和液相法三大类。第23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固相法固相反应法该法是将金属盐或金属氧化物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研磨后进行煅烧,通过发生固相反应直接制得超微粉,某些场合仍需再次粉碎得到超微粉。例如:固相反应:BaCO3+TiO2→BaTiO3+CO2↑(在800℃‑1200℃下煅烧)这种方法制备超微粉比较简单,生成的粉末容易结团,经常需要二次粉碎,成本较高。第24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液相法溶胶一凝胶法金属醇盐的水解和聚合反应制备金属氧化物或金属氢氧化物的均匀溶胶,然后将溶胶浓缩成透明凝胶,经干燥、热处理可得到纳米微粒。影响因素:pH值、溶液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等。优点:低温制备、粉径分布均匀、化学活性大,可制备传统方法不能或难以制备的产物。因而得到广泛应用。第25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沉淀法包括直接沉淀法、均匀沉淀法和共沉淀法。其中共沉淀法已被广泛用于制备钙钛矿型材料、尖晶石型材料、敏感材料、铁氧体,稀土纳米粉体及萤光材料的超微粉。第26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气相法(1)气体蒸发法(2)气相化学反应法气相化学反应法是让一种或几种气体在高温下发生热分解或其它化学反应,从气相中析出超微粉,也叫化学气相沉积法(CVD)。第27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纳米材料的性质◆纳米效应(1)小尺寸效应(体积效应)是指当粒子的尺寸小于光的波长的1/2时,光线会绕过材料粒子而使材料呈现透明性。例如,粗晶半导体Si、Ge等不发光,当其粒径减小至纳米级,其会发出可见光,并且随粒径进一步减小,光强增加,发光光谱逐渐蓝移。第28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2)表面与界面效应巨大的比表面和表面压力。(3)量子尺寸效应(久保效应,1962)

金属超微粒子中电子数较少,电子在能级上的分布不再遵守费米分布规律,小于10nm的纳米微粒强烈地趋向于电中性,呈现出对材料比热、磁化率和超导电性的影响。

(4)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量子效应:电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宏观规律已不再适用,即电子存在隧道效应(量子效应),而微颗粒的一些宏观物理量,如磁化强度、量子相干器件中的磁通量等亦显示出隧道效应,故将此称之为宏观的量子隧道效应。第29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纳米材料的性能(1)光学性能(2)电学性能(3)磁学性能(4)烧结性能(5)吸附、储氢性能(6)纳米陶瓷的超塑性能第30页,课件共32页,创作于2023年2月◆纳米材料对污染物分离控制纳米钛酸钴(CoTiO3):石油脱硫催化剂;

Zr0.5Ce0.5O2纳米粉体: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纳米碳和纳米陶瓷:冰箱除臭剂和污水净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