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课件_第1页
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课件_第2页
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课件_第3页
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课件_第4页
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输油管道工艺计算目的:2.确定管径、选泵、确定泵机组数、确定泵站数和加热站数及沿线站场位置的最优组合方案,并为管道采用的控制和保护措施提供设计参数。1.妥善解决沿线管内流体的能量消耗和能量供应这对主要矛盾;什么是等温输油管道?输送轻质成品油或低凝点原油的长输管道,沿线不需要加热,油品从首站进入管道,输经一定距离后,管内油温就会等于管道埋深处的地温。所谓等温输油管道,即指那些在输送过程中油温保持不变的管道。这意味着:油温=地温=常数油流与管壁、管壁与环境之间没有热交换。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在工程实际中,这个条件一般是达不到的。所谓等温,也是一种近似。这是因为:1、来油温度≠地温;

2、摩擦热加热油流;

3、沿线地温不等于常数。

在工程实际中,一般总把那些不建设专门的加热设施的管道统称为等温输油管道。它不考虑热损失,只考虑泵所提供的能量(压头)与消耗在摩阻和高差上的能量(压头)相匹配(相平衡)。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夏季来油温度高于地温,冬季来油温度低于地温,但经过1-2km后,油温基本等于地温,与整条管线相比,该段管线很短。流速不太高时,摩擦升温很小,且对油流的加热是均匀的。尤其对于南北走向的管线,但我们可以将其分段,按照分段等温来考虑。第一节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第二节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第三节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第五节等温输油管道运行工况分析与调节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第四节等温输油管道设计方案的经济比较第一节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

一、长输管道的泵机组类型

输油泵站的作用:由于离心泵具有排量大、扬程高、效率高、流量调节方便、运行可靠等优点,在长输管道上得到广泛应用。不断向油流提供一定的压力能,以便其能继续流动。长距离输油管道均采用离心泵,很少使用其他类型的泵。离心泵的型式有两种:多级(高压)泵:排量较小,又称为并联泵;单级(低压)泵:排量大,扬程低,又称为串联泵。1、长输管道用泵串联泵具有排量大、扬程低、效率高的特点。我国20世纪80年代研制的KS型串联泵比并联泵效率高10%左右,而国外生产的串联泵比国内多数管道采用的并联泵效率高出18%左右。一般来说,输油泵站上均采用单一的并联泵或串联泵,很少串并联泵混合使用,有时可能在大功率并联泵或串联泵前串联低扬程大排量的给油泵,以提高主泵的进泵压力。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长距离输油管道是耗能大户,而等温输油管道的耗能设备主要是输油主泵,因此提高输油主泵的效率是提高等温输油管道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如果将输油管道的输油主泵效率由70%左右提高85%左右,输油电耗将减少17%以上。因此,在成品油管道的日常管理中,加强对输油主泵的维修保养,使其始终处于高效状态工作,对提高输油管道的经济效益非常重要。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2、原动机

⑴电动机⑵柴油机⑶燃气轮机输油泵的原动机应根据泵的性能参数、原动机的特点、能源供应情况、管道自控及调节方式等因素决定。分为:电动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噪音低、运行平稳可靠、便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对于电力供应充足的地区一般均采用电动机作为原动机。其缺点是调速困难,需要专门的调速装置。但对于电网覆盖不到的地区,是否采用电动机要进行经济比较。如果需要架设长距离输电线路,采用电动机是不合适的。与电动机相比,柴油机有许多不足之处:体积大、噪音大、运行管理不方便、易损件多、维修工作量大、需要解决燃料供应问题。其优点是可调速。对于未被电网覆盖或电力供应不足的地区,采用柴油机可能更为经济。燃气轮机单位功率的重量和体积都比柴油机小得多,可以用油品和天然气作燃料,不用冷却水,便于自动控制,运行安全可靠,功率大,转速可调。一些退役的航空发动机经改型后可用于驱动离心泵。对于偏远地区的大型油气管线,采用燃气轮机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如前面提到的横贯阿拉斯加管线采用的就是改型后的航空燃气轮机。

3、泵机组的辅助系统

⑴电动机—离心泵机组的辅助系统

①电动机和离心泵的轴承润滑系统大型离心泵有强制润滑系统,对于Binham泵,有自润滑系统(油杯,循环)②冷却水系统国外离心泵由于轴承摩擦热少,不需冷取水,靠风冷,先进。③漏油及污油回收系统轴与泵盘间隙密封处存在漏油,底下有漏斗接油,漏斗下有管道。⑵柴油机离心泵机组的辅助系统①燃料供应系统燃料油缸燃料油泵使用前需要过滤②润滑油系统润滑油用量大,高温下会分解,必须经常更换③冷却水系统:循环水,用量大④压缩空气系统:大型柴油机需用压缩空气启动⑤废热利用系统:柴油机效率40-50%,50-60%转换为热能由冷却水带走,换热器换热回收利用。二、离心泵的工作特性

1、离心泵的特性方程对于电动离心泵机组,目前原动机普遍采用异步电动机,转速为常数。因此H=f(q),扬程是流量的单值函数,一般可用二次抛物线方程H=a-bq2表示。对于长输管道,常采用H=a-bq2-m的形式,其中a、b为常数,可根据泵特性数据由最小二乘法求得;m与流态有关;q为单泵排量。采用上式描述泵特性,与实测值的最大偏差≯2%。2、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泵特性方程这里只介绍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但它并不仅仅适用于一元线性方程,对于那些经过变量代换能够变为一元线性方程的非线性方程,该方法同样适用。设有几组实验数据,(x1,y1),(x2,y2),……(xn,yn),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y=A+Bx表示,由于实验数据不可能完全落在直线上,故它们之间存在误差。xi点的实测值yi与计算值的偏差为:di=yi-(A+Bxi)。如果把各点的偏差加起来,其大小就能反应出该直线与实验点的逼近程度。但我们不能将各点的偏差直接用求代数和的方法相加,因为各点的偏差有正有负,求代数和会正负抵消,不能反应实际偏差的大小,所以我们取各点偏差的平方和:我们的目的是要从一组直线中选择一条到各点偏差的平方和为最小的直线,即确定参数A、B的值,使S最小。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由高等数学求极值的方法知道,要使S最小,必须使:从而得到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对于泵特性方程,H=a-bq2-m,令yi=Hi,

带入上式即可得到系数a和b

。检查回归结果是否满意有两种方法:①求各个点的相对偏差

如果max<2%,则说明结果满意,反之,要选用其它方程。用上述方法求出的a、b值是唯一的。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②求相关系数R它表示变量x、y线性相关的程度,在实验点分布图上它表示数据点在回归直线附近的密集程度。若R=0,则说明x、y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若,说明所有的数据点都落在直线上。一般情况是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为: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那么R值必须达到多大才算满意呢?这与取点有关,表2-2的数据可供参考。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表2-2相关系数检验表点数及格好点数及格好30.997170.7540.87440.9500.99080.7070.83450.8780.95990.6660.79860.8110.917100.6320.765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如果相关系数低于表中所列的及格水平,说明不能用线性方程回归实验数据(或变换后的实验数据),应采用其它方程。注意:计算R时要用变换后的数据。对于泵特性方程,计算R时,式中的xi要用-qi2-m代替,yi用Hi代替。否则计算结果不正确,这是因为H-q不符和线性关系,而H-q2-m却很好地符合线性关系。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3、改变泵特性的方法

改变泵特性的方法主要有:

(1)切削叶轮

a、b—与叶轮直径D0对应的泵特性方程中的两个常系数(为什么?)(2)改变泵的转速

n-调速后泵的转速,r/minn0-调速前泵的转速,r/mina,b-与转速n0对应的泵特性方程中的两个常系数式中: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为什么?)(3)多级泵拆级

多级泵的扬程与级数成正比,拆级后,泵的扬程按比例降低。但级数不能拆得太多,否则,泵的效率会降低。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4)进口负压调节

进口负压调节一般只用于小型离心泵,大型离心泵一般要求正压进泵,不能采用此方法。多数采用切削叶轮或改变泵的转速(串级调速和液力藕合器等)。对于多级泵可首先考虑采用拆级的方法改变泵特性。(5)油品粘度对离心泵特性的影响

一般当粘度大于60×10-6m2/s时要泵的H-q特性进行换算。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1、进口负压对离心泵的特性有何影响?思考题3、泵的扬程和泵的排出压力有何不同?2、进口负压对输水和输油时的影响相同吗?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三、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

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可用H=f(Q)表示输油泵的基本组合方式一般有两种:串联和并联1、并联泵站的工作特性QHc

q2

q1并联泵站的特点:(1)泵站的流量等于正在运行的输油泵的流量之和;(2)每台泵的扬程均等于泵站的扬程。即: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设有n1台型号相同的泵并联,即

A=a

注意:泵并联运行时,在改变运行的泵机组数时,要防止电机过载。则: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例如两台泵并联时,若一台泵停运,由特性曲线知,单泵的排量q>Q/2,排量增加,功率上升,电机有可能过载。H管路单泵并联QqQ/22、串联泵站的工作特性

Q

Hc

q2,H2

q1,H1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①

各泵流量相等,q=Q设有n2台型号相同的泵串联,则:②泵站扬程等于各泵扬程之和:特点:1、两台泵串联运行,若一台泵停运,另一台泵会不会过载?通过泵与管路联合工作的特性曲线图加以说明。思考题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2、若泵型号不同,如何求串联泵站的工作特性?3.串、并联泵机组数的确定

选择泵机组数的原则主要有四条:

①满足输量要求;②充分利用管路的承压能力;③泵在高效区工作;④泵的台数符合规范要求(一般不超过四台)。⑴并联泵机组数的确定其中:Q为设计输送能力,

q为单泵的额定排量。显然不一定是整数,只能取与之相近的整数,这就是泵机组数的化整问题。如果管线的发展趋势是输量增加,则应向大化,否则向小化。一般情况下要向大化。由此可见并联泵的台数主要根据输量确定,而泵的级数(扬程)则要根据管路的设计工作压力确定。另外根据规范规定,泵站至少设一台备用泵。⑵串联泵式中:[H]为管路的许用强度(或设计工作压力)

H为单泵的额定扬程。一般来说,串联泵的台数应向小化,如果向大化,则排出压力会超过管材的许用强度。而且向大化后,泵站数将减少,开泵方案少,操作不灵活。串联泵的额定排量根据管线设计输送能力确定。4、串、并联组合形式的确定

⑵从管特性和地形方面考虑,对于地形平坦的地区或下坡段,站间管道较长,管路特性较陡,泵所提供的能量主要用于克服摩阻损失,大幅度调整输量时,串联泵站节流损失可能会小一些。这一点可以用如图所示的特性曲线解释。⑴从经济方面考虑,串联效率较高,比较经济。我国并联泵的效率一般只有70~80%,而串联泵的效率可达90%。串联泵的特点是:扬程低、排量大、叶轮直径小、流通面积大,故泵内轮阻损失小,效率高。Q1Q2ABC△h1△h2并联串联并联单泵串联单泵HQ平坦地区或下坡段串联泵与并联泵的比较如图所示,正常运行时,串并联泵均需两台泵工作,工作点为A,流量为Q1。当需将输量降为Q2=1/2Q1时,串并联泵均只开一台泵即可。工作点分别为B、C。串联泵的节流损失为∆h1,并联泵的节流损失为∆h2,显然∆h2>∆h1。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对于地形比较陡、高差比较大的爬坡地区,此时站间管道较短,管路特性较平,泵所提供的能量主要用于克服很大的位差静压头,大幅度调整输量时,并联泵站节流损失可能会小一些。这一点可以用如图所示的特性曲线解释。并联Q2Q1ABC△h1△h2串联并联单泵串联单泵HQ上坡段串联泵与并联泵的比较如图所示,正常运行时,串并联泵均需两台泵工作,工作点为A,流量为Q1。当需将输量降为Q2=1/2Q1时,并联泵只开一台泵即可,节流损失为∆h1,而串联泵仍需开两台泵,节流损失为∆h2,显然∆h2>∆h1。⑶串联泵便于实现自动控制和优化运行。目前国内管线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并联泵组合形式,而我国东部大部分管线处于平原地带,高差很小,因而造成节流损失大,调节困难,不易实现密封输送。因此,东部管线改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并联泵改串联泵,进而改旁接油罐流程为密闭流程,实行优化运行。①不存在超载问题②调节方便③流程简单④调节方案多输油泵站的工作特性两台泵串联运行,若一台泵停运,另一台泵会不会过载?通过泵与管路联合工作的特性曲线图加以说明。思考题设对应于叶轮直径D0的泵特性方程为:

H0=a-bq02--m由切割定律知:当叶轮直径为D时,流量q和扬程H与H0、q0之间的关系满足:设转速为n0时泵特性方程为:

H0=a-bq02--m由相似定律知:当转速为n时,流量q和扬程H与H0、q0之间的关系满足:一、管路的压降计算根据流体力学理论,输油管道的总压降可表示为:其中:hL为沿程摩阻(最主要的)

hξ为局部摩阻(zj-zQ)为计算高程差

第二节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二、水力摩阻系数的计算

计算长输管道的摩阻损失主要是计算沿程摩阻损失

hL

。达西公式:对于一条给定的长输管道,L和D都是已知的,输量(或流速)也是已知的,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计算水力摩阻系数λ。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其中:e为管壁的绝对粗糙度,D为管道内径。λ是Re和e/D

的二元函数,具体的函数关系视流态而定。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为了安全,一般尽量避开过渡区,因该区的流态不稳定。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流态:分为层流和紊流,中间还存在一个过滤区。1、流态划分和输油管道的常见流态

层流:Re≤2000

过渡流:2000<Re≤3000

紊流光滑区:3000<Re≤Re1(简称光滑区)紊流混合摩擦区:Re1<Re≤Re2(简称混摩区)紊流粗糙区:Re>Re2(简称粗糙区)我国《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流态划分标准是:其中:输油管道中所遇到的流态一般为:

热含蜡原油管道、大直径轻质成品油管道:水力光滑区小直径轻质成品油管道:混合摩擦区高粘原油和燃料油管道:层流区长输管道一般很少工作在粗糙区。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2、管壁粗糙度的确定管壁粗糙度:相对粗糙度:绝对粗糙度与管内径的比值(e/D或2e/D)。绝对粗糙度:管内壁面突起高度的统计平均值。紊流各区分界雷诺数Re1、Re2及水力摩阻系数都与管壁粗糙度有关。我国《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中规定的各种管子的绝对粗糙度如下:无缝钢管:0.06mm直缝钢管:0.054mm

螺旋焊缝钢管:DN=250~350时取0.125mm

DN>400时取0.1mm2-10.283.紊流区临界雷诺数Re1和Re2的确定紊流区分为水力光滑区、混合摩擦区和完全粗糙区,划分的依据是临界雷诺数Re1和Re2。

层流边界层厚度的表达式:水力光滑区:混合摩擦区:粗糙区:取λ按紊流光滑区的Blasius公式计算:代入边界层厚度计算公式,得令则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取代入边界层厚度计算公式,得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规范上取,这就是Re1的来历。(混摩区与粗糙区的分界相对粗糙度)(粗糙区摩阻系数计算公式)从而得到:当雷诺数Re处于分界雷诺数附近时,e的取值相当重要,不同的e值可能导致流态判别的不同。如某条管道Re=5×105,若取e=0.1mm,则Re1=6.7×105,Re<Re1,为水力光滑区;若取e=0.15mm,则Re1=4.2×105,Re>Re1,为混合摩擦区。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有人认为上述Re1和Re2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口径较小、粗糙度较大的输油管道。随着输油管道口径的增大和制管工艺的提高,e变小,再用上面的公式计算就会与实际相差较大,这时可以采用下式计算:该式计算的Re1值比前面公式小,即紊流光滑区的范围缩小了。我国目前采用的计算公式为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4、水力摩阻系数的计算

我国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各区水力摩阻系数的计算公式见下表:流态划分范围

λ=f(Re,ε)层流Re<2000

λ=64/Re紊流水力光滑区3000<Re<Re1=混合摩擦区<Re<Re2粗糙区Re>Re2=普朗特-卡门公式勃拉休斯公式伊萨耶夫公式尼古拉兹公式除了上表中规定的计算公式外,还有计算结果相近的其他公式,分别是:水力光滑区的米勒公式:混合摩擦区的科尔布鲁克-怀特公式:混合摩擦区的阿尔特舒利-卡利聪公式:粗糙区的谢夫林松公式:由各区的λ计算公式可以看出:紊流光滑区:层流边层厚度δe>3e,λ只与Re有关,与粗糙度无关;混合摩擦区:

0.157e<δe<3e,λ=f(Re,e/D),λ与Re和粗糙度有关;完全粗糙区:层流边层很薄,粗糙突起几乎全部暴露于层流边层之外,λ只与e/D有关,而与Re无关,摩阻与流速(流量)的平方成正比,故粗糙区又叫阻力平方区。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三、流量压降综合计算公式—列宾宗公式

1、列宾宗公式代入达西公式、和把令整理得即得到列宾宗公式:

流态Amβ层流6414.15紊流水力光滑区0.31640.250.0246混合摩擦区

0.1230.0802A粗糙区λ00.0826λ不同流态下的A、m、β值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四、管路的水力坡降

定义:管道单位长度上的摩阻损失称为水力坡降。用i

表示:或1、等温输油管的干线水力坡降水力坡降与管道长度无关,只随流量、粘度、管径和流态不同而不同。ABChLLiα在计算和分析中经常用到单位输量(Q=1m3/s)的水力坡降f,即单位流量下、单位管道长度上的摩阻损失:2、副管的水力坡降iiif或i1D、Q、iD、Q1、i1D、Q2、ifD、Q、iLf特点:副管:与主管并联相接的管段。1-10.28假设副管与主管流态相同,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由于ω<1,所以只要铺设副管总有减阻效果。层流:

光滑区:

混摩区:粗糙区:也就是说,随Re的升高,铺副管的减阻效果增强。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3.变径管的水力坡降

D,QD0,Q变径管具有减阻效果;变径管具有增阻作用。若主管与变径管流态相同,则有:变径管:与主管串联相接且直径与主管不同的管段。五、管路的工作特性

定义:

已定管路(D,L,△Z

一定)输送某种已定粘度油品时,管路所需总压头(即压头损失)与流量的关系(H-Q关系)称为管路工作特性。△ZHQ层流区过渡区紊流区QLJ输油管道的工作特性曲线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1、如何根据单根管路的特性曲线作出串、并联管路的特性曲线?2、流量Q变化会引起管路特性的变化吗?为什么?3、什么因素影响特性曲线起点的高低和陡缓?思考题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六、离心泵与管路的联合工作

确定泵站与管路的工作点的方法有两种,即图解法和解析法。AHHAQAQ管路总特性曲线泵站总特性曲线图解法:下面重点讨论解析法。1、一个泵站的管道1122由断面1-1到2-2列能量方程有:式中:HS1-泵的吸入压力,为常数。HC

-泵站扬程hc

-站内损失hL

-沿程摩阻Z2-Z1-起终点计算高差即:

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2、多泵站与管路的联合工作⑴旁接油罐输油方式(也叫开式流程)

Q1

Q2①优点水击危害小,对自动化水平要求不高。②缺点●流程和设备复杂,固定资产投资大;●油气损耗严重;●全线难以在最优工况下运行,能量浪费大。③工作特点●每个泵站与其相应的站间管路各自构成独立的水力系统;●上下游站输量可以不等(由旁接罐调节);●各站的进出站压力没有直接联系;●站间输量的求法与一个泵站的管道相同:Lj、△Zj-第

j

站至第

j+1站间的计算长度和计算高差;Aj、Bj-第

j站的站特性方程的系数;式中: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Hsj+1-第j+1站的进站压力。2-10.31⑵密闭输油方式(也叫泵到泵流程)QQ①优点●全线密闭,中间站不存在蒸发损耗;●流程简单,固定资产投资小;●可全部利用上站剩余压头,便于实现优化运行。②缺点:要求自动化水平高,要有可靠的自动保护系统。③工作特点●全线为一个统一的水力系统,全线各站流量相同;●输量由全线所有泵站和全线管路总特性决定;设全线有n个泵站,各站特性相同,则输量为:式中:Lj为管道计算长度△Z为管道计算高程差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Hsz

-末站进站压力站的进站压力或翻越点的剩余压力。●各站进、出站压力相互影响。首站:

第二站:由站间能量平衡方程: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第

j

站:

式中:Lj-1为第

j-1站到第j

站的管道长度,△Zj-1为第j

站与第

j-1站的高程差。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或思考题:

2、有一条两个泵站的密闭输油管道,在第二泵站后有一分油点,问如何求全线输量和两条支线的输量?Z1站1站2Q,L1Q,L2Q1,L3Q2,L4Z2AZ3Z4BC1、各站站特性不同时,如何计算密闭输油的多泵站管道的输量?由站1至站2列能量方程:提示:由站2至点A列能量方程:由A→B管线可得:①②③④⑤由A→C管线可得:Z1站1站2Q,L1Q,L2Q1,L3Q2,L4Z2AZ3Z4BC由①②

⑤5个方程可求解5个未知数。输油管道的压能损失一、设计参数1.计算温度以管道埋深处全年平均地温作为计算温度。规范上规定:对于不加热管道,取管道埋深处全年最冷月平均地温作为计算地温。2.油品密度

式中:

ρt、ρ20为t℃和20℃时的密度,kg/m3

第三节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823.油品粘度

油品粘度一般用粘温指数公式计算:式中:分别为

t

和t0

温度下的运动粘度u

为粘温指数,1/℃单位换算:1cs=10-6m2/s1泊=0.1Pa.s1厘泊=10-3Pa.s=1mPa.s4.计算流量

设计时年输油时间按350天(8400小时)计算。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1-10-30835.管道纵断面图与水力坡降线在直角坐标上表示管道长度与沿线高程变化的图形称为管道纵断面图。(布站时使用)横坐标:表示管道的实际长度,即管道的里程,常用比例为1:1000、1:2000、1:5000、1:10000、1:100000。纵坐标:表示管道的海拔高度,即管道的高程,常用比例为1:200、1:500、1:1000。管道的水力坡降线是管内流体的能量压头(忽略动能压头)沿管道长度的变化曲线。等温输油管道的水力坡降线是斜率为i

的直线。将水力坡降线画在纵断面图上可以表示管内压力沿管长的变化情况。84fdeigacbHdx摩阻损失动水压力LhL,为泵站的出站压力;,为x段上的摩阻损失;,为x段的高差;,为a点液流的剩余压能,称动水压力。它是管路沿线任一点水力坡降线与纵断面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在e点,管线内的动水压力为0,需要重新加压才能以流量Q继续向前输送。

85二、翻越点和计算长度HHfFLf86根据能量平衡,将输量为Q的液体输送到终点所需能量为:如上图所示能量H是不能翻越高点F的。只有将压力提高到Hf,才能以输量Q翻越此高点。显然有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871、翻越点的定义

如果使一定输量的液体通过线路上的某高点所需的压头比输送到终点所需的压头大,且在所有高点中该高点所需的压头最大,那么此高点就称为翻越点。根据该定义有:上式表明,输量为Q

的液体从翻越点自流到终点还有能量富裕。88由此可给出翻越点的另一个定义:如果一定输量的液体从某高点自流到终点还有能量富裕,且在所有的高点中该高点的富裕能量最大,则该高点叫做翻越点。2、翻越点的确定

翻越点的确定可用图解法和解析法。⑴图解法

在管道纵断面图右上角作水力坡降线的直角三角形,将水力坡降线向下平移,如果水力坡降线与终点相交之前首先与某高点F相切,则F点即为翻越点。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89FLfi由图可知:水力坡降线不一定先与管路上的最高点相切,所以翻越点不一定是管路上的最高点,而是靠近线路终点的某个高点。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在管道纵断面图右上角作水力坡降线的直角三角形,将水力坡降线向下平移,如果水力坡降线与终点相交之前首先与某高点F相切,则F点即为翻越点。⑵解析法

在线路上选若干个高点进行计算,一般选最高点及最高点之后的高点(为什么?)进行计算。计算方法有两种:①计算从起点到高点j所需的总压头Hj,并与从起点到终点所需的总压头H比较,如果有若干个高点的Hj都大于H,则Hj最大者为翻越点。若所有的Hj都小于H,则不存在翻越点。式中:Lj、Zj

分别为高点

j

的里程和高程。91②计算如果有若干个点的△Hj

均大于零,则其中最大者为翻越点。若所有点的△Hj均小于零,则不存在翻越点。管线设计和运行时,无论是旁接油罐流程还是密闭流程,翻越点均只有一个,且确定方法相同。但翻越点会随水力坡降的变化而变化。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92思考题如果线路上存在翻越点,但设计中没有考虑,管线的输量是否为零?注意:翻阅点处的动水压力要大于等于0.2MPa!!933、翻越点后的流动状态

管道上存在翻越点时,翻越点后的管内液流将有剩余能量。如果不采用措施利用和消耗这部分能量,翻越点后管内将出现不满流。不满流的存在将使管道出现两相流动,而且当流速突然变化时会增大水击压力。对于顺序输送的管道还会增大混油。措施:(1)在翻越点后采用小管径:使流速增大,消耗掉多余的能量,这可能会产生静电危害,且对清管不利。(2)在中途或终点设减压站节流。也可采用透平发电机回收这部分能量。944、计算长度

管道起点与翻越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管道的计算长度。管道上存在翻越点时,管线所需的总压头不能按线路起、终点计算,而应按起点与翻越点计算。⑴不存在翻越点时,管线计算长度等于管线全长。⑵存在翻越点时,计算长度为起点到翻越点的距离,计算高差为翻越点高程与起点高程之差95例题:某φ325×7的等温输油管,管路纵断面数据见下表。全线设有两座泵站,以“从泵到泵”方式工作。试计算该管线的输量为多少?已知:全线为水力光滑区,油品计算粘度ν=4.2×10-6m2/s,首站泵站特性方程:H=370.5-3055Q1.75中间站泵站特性方程:H=516.7-4250Q1.75(Q:m3/s)首站进站压力:Hs1=20米油柱,站内局部阻力忽略不计。测点12345里程(km)

026556476.4高程(m)

0839412264.296解:方法一:根据纵断面数据,只有64km处可能为翻越点,为此,分别按64km和终点计算输量,其中最小者即为管道应达到的输量(为什么?)。单位输量的水力坡降:按里程64km处计算输量:97按终点计算输量:,故64km处不是翻越点,管道输量为475.4m3/h。方法二:先按终点计算输量,计算该输量下的水力坡降,然后分别计算该输量下从起点到64km处和到终点的总压降,判断翻越点,然后计算管道所达到的输量。98单位输量的水力坡降:按终点计算输量:水力坡降:从起点到64km处的总压降:99从起点到终点的总压降:故64km处不是翻越点,线路上不存在翻越点,Q0=475.4m3/h即为管道的输量。思考题:试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100三、泵站数的确定

原则:

要充分利用管道的强度,并使泵在高效区工作。将计算输量为Q

的油品从起点输送到终点所需压头为:式中:L为计算长度,△Z为计算高程差。首先选择泵的型号、组合方式和串并联泵机组数,确定泵站特性,101设全线站特性相同,计算输量下的扬程Hc,则全线所需泵站数为:其中hc为站内损失。如果考虑首站给油泵的扬程Hs1和管道终点或翻越点处所需的余压Hsz,则全线所需泵站数为:一般来说按照上式计算的n不是整数,还应把计算得到的n值化整。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1021、n

化为较大整数

对应于计算值n

的工作点流量为Q0(即计算输量),当n

化为较大整数时,工作点流量为Qb,显然Qb

>Q0,这时管道的输送能力大于计算输量,泵站投资增加。如果想按计算输量(即规定输送能力)工作,可以采取更换小直径叶轮、开小泵(串联泵)、拆级(并联泵)或大小输量交替运行等措施。一般来说,计算的n

值接近于较大整数或希望管道具有一定输送能力裕量时,将n

化为较大整数。2-11.41032、n化为较小整数

当计算的n值接近于较小整数且输送能力降低不大时,将n值化为较小整数。此时,流量减小,泵机组的原动机功率也相应减小,不会造成过载,但要注意使泵机组在高效区内工作。如果必须满足规定的输送能力,可以采用两种措施:(1)在管道上设置副管(等径)或变径管(一般不能用)副管或变径管的长度x

计算如下:对于副管,长度x1

由下式计算:104同理可得变径管长度为:式中: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105(2)提高每座泵站的扬程副管或变径管的建设费用较大,生产管理不方便,对于热输管道还存在散热损失大的缺点,很少被用作补偿输送能力的措施。如果管道强度条件允许,提高泵站扬程是个较好的方法。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106四、泵站的布置确定泵站位置的步骤是:①先在室内用作图法在线路纵断面上初步确定站址或可能的布置区;②进行现场实地调查,与当地有关方面协商后,最后决定站址;③核算站址调整后是否满足水力要求。1、布站作图法

根据化整后的泵站数和管路实际情况,重新计算管道系统的工作点、水力坡降和每个泵站在工作点输量下的扬程:107式中:

Hs1首站进泵压力,当有给油泵时即为给油泵扬程Hsz

终点的余压,当存在翻越点时,为翻越点处的动水压力为了保证正常输送,线路最高点、翻越点或线路终点的动水压力应保持不低于0.2MPa。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108

⑴无副管或变径管时的布站作图法

aHd1Hc-hcb1”bb’b1b”a’HsmaxHsmin由首站位置a点向上作垂线aa’,使aa’按纵断面图纵向比例所取长度等于首站的出站压头,aa’=Hd1=Hs1+Hc-hc,自a’点向右作水力坡降线,与纵断面线交于b点。如果输油管道为旁接油罐流程,b点即为第二泵站的位置。在该点处,动水压力为零。用同样的方法可求出第三泵站位置。如果管道为密闭输送,由于密闭输送所使用的输油主泵要求有一定的进泵压头,因此第二站的位置不能定在b点,而应向左移动,以保留必要的剩余压头。一般来说,输油泵有一个进口压力范围限制Hsmin≤Hs≤Hsmax,也就是有一个布站范围,称为泵站的可能布置区,如图中阴影部分所示。b’b”即为泵站的可能布置区,一般取Hs

=30~80m液柱。泵站可布置在b1

点。

从b1点向上作垂线b1b1”,取b1’b1”=Hc-hc由b1”向右作水力坡降线,同样的方法可确定第三站及以后各站的位置。由图可知,不论第二站布置于何处,均不影响第三站的位置。b1’109⑵有副管或变径管时的泵站布置

旁接油罐输送时的泵站布置abdcxx1x2x-x11、如果第一站间不设副管,第二站的位置就在b点;2、如果把全部副管长度x全铺设在第一站间,则第二泵站的位置在c点;3、bc段即为第二站的可能布置区;4、如果第二泵站设于d点,则第一站必须铺设x1长度的副管;5、从d点开始同理可找出第三泵站的可能布置区,但其范围取决于剩余的副管长度x-x1,依次类推,直到副管使用完毕,则其后的泵站就不再有可能布置区,只能为一个点。110②密闭输送管道的泵站布置a’ab’bxHsmaxHsmin如图所示,ab为旁接油罐时的泵站可能布置区,a’b’为泵到泵流程时的泵站可能布置区,显然a’b’要比ab大些。111五、泵站及管道工作情况的校核1、进出站压力的校核⑴一年中最高和最低油温时的进出站压力⑵几种油品顺序输送时,输送粘度最大的油品和粘度最小的油品时进出站压力的变化情况油温高时,油流的粘度小,水力坡降线及管道特性曲线都较平缓;反之,粘度大,水力坡降线和管道特性曲线都较陡。故进出站压力会随季节而变化。112用解析法求某站进站压力随油品粘度的变化关系

12cc+1nZcZc+1Lc-1,△Zc,1Lc,△Zc+1,1设某条输油管道有n

座泵站,站特性相同,均为由首站至c+1站入口列能量平衡方程:113由全线能量平衡方程得:式中:L、△Z分别为计算长度和计算高差Hsz

为翻越点或终点所要求的剩余压头将Q2-m

代入上式,整理后得到12cc+1nZcZc+1Lc-1,△Zc,1Lc,△Zc+1,1式中:首站到c+1站间c

个站间的平均站间距首站到终点或翻越点的平均站间距单位流量的水力坡降,讨论:由上式可知,油品粘度变化只引起f的变化,故由于粘度变化而引起的第c+1站的进站压力的变化取决于分式值的变化。115(2)若分式值,分式值(3)若分式值↓,分式值(1)若,分式值=1,油品粘度变化不影响第c+1站的进站压力;分式的数值变化讨论:116等温输油管道的工艺计算i1i2

a’a

a”

b’b

b”i在布置泵站时,应考虑粘度变化对可能布置区的影响。例如对于的情况,考虑冬夏季两种极端情况:1、冬季ν

大,i

线陡,ν↑Hs,c+1↓,水力坡降线如图中i1

所示,泵站的可能布置区为a’b’;2、夏季ν↓Hs,c+1↑,水力坡降如图中i2所示,可能布置区为a”b”,3、综合两种极端情况,泵站的可能布置区应为[a’,b’]与[a”,b”]的交集a”b’,显然a”b’小于按年平均地温布站时的可能布置区ab。由此可见,考虑粘度变化对进站压力的影响后,泵站的可能布置区缩小了。2、动、静水压力的校核⑴动水压力的校核校核动水压力,就是检查管道的剩余压力是否在管道操作压力的允许值范围内,即最低动水压力(一般为高点压力)应高于0.2MPa,最高动水压力应在管道强度的允许范围内。动水压力是指油流沿管道流动过程中各点的剩余压力。在纵断面图上,是管道纵断面线与水力坡降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对于局部动水压力超压,大都采用增大壁厚,提高承压能力的方法;如果超压的距离比较长,可采用设减压站减压的方法(这会增大管线的摩阻损失,使能耗增加)。但到底采用哪种方法,需要通过经济比较确定。118⑵静水压力的校核静水压力:指油流停止流动后,由地形高差引起的静液柱压力。翻越点后的管段或线路中途高峰后的峡谷地带,停输后的静水压力有可能大于管道允许的工作压力。动水压力静水压力对于这种超压情况,是采用增加壁厚还是采用设减压站的方法解决,需要通过经济比较确定。119某条管线有n座泵站,管线中间有一高点,应在高点前还是高点后检查静水压力?为什么?思考题1-11.4120长输管道建设中,任何技术方案(包括管道设计、不同的技术措施等)都必须经过详细的技术经济分析。输油管道在设计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方案对比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也是直接关系到输油管道总投资和安全经济输油的是管道的总体方案。总体方案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根据设计任务书规定的所输油品的性质和输量,确定出管道的直径、工作压力和泵站数。为了完成某一给定的输油任务,有若干方案可供选择。可采用口径大泵站数少的方案,也可以采用口径小泵站数多的方案。前者初始投资大,但年运行费用小;后者初始投资小,而年运行费用大。何者为最优方案,这就需要根据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结合管道所处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和决策,确定出最终方案。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综合评价决策最佳方案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这里只能作简单介绍。

第四节等温输油管道设计方案的经济比较

等温输油管道设计方案的经济比较在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时,通常是根据规定的输量,按照经济流速取定几种管径方案进行水力计算,求出各方案所需的泵站数,然后计算出各管径方案所对应的经济指标,对经济指标进行对比,确定出经济方案。一、经济评价指标的选择对一项管道工程进行经济评价,评价指标很多,较常用的有内部收益率、净现值、费用现值、投资回收期和输油成本等,在进行方案比较时,多用费用现值。这里重点介绍用费用现值的计算方法,其他的评价指标将在储运工程经济中介绍。等温输油管道设计方案的经济比较费用现值(presentvalueofcost)比较法简称现值比较法。使用该方法时,先计算各管径方案的费用现值(PC),然后进行对比,以费用现值最低的方案为优。费用现值的表达式为:式中:I──年全部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

C'──年经营成本;

SV

──计算期末回收的固定资产余值,一般取0;

W──计算期末回收的流动资金;

N──计算期;

i──石油行业财务基准收益率iC。资金具有时间价值,不同时期的费用不能直接相加,但可以将它们折算为现值,以费用现值作为比较标准二、影响费用现值的因素对于一条新设计的管道,当线路起、终点及线路走向、所输油品及输量已定(即ΔZ、L、Q、ν已定)时,影响费用现值的因素为管材([σ])、管径D、管壁厚度(δ)及主要设备型号(Hc)等。这些因素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它们必须满足:在上面两式中:ΔZ、L、Q、ν、HS1、hc、ρ已定,β和m为参数,未知数有n、Hc、D、δ、[σ]。这五个未知数将影响管道的投资和能耗费用,因而会影响方案的经济性(费用现值)。在五个未知数中,先看管材的许用应力[σ]。目前我国可供长输管道选择的管材不多,一般采用16Mn合金钢或API5L、6L、X60、X70钢管,因而在经济比较中可以认为是定值,即按管材一定考虑。其余还有四个未知数,它们由上面两个方程联系起来,所以独立变量最多只有两个。由第二式知,管材一定时,Hc是D、δ的函数,而由第一式知,n是D、Hc的函数,所以可选δ、D为独立变量(决策变量),Hc、n为相关变量,这样我们只需分析D和δ对费用现值的影响。对于长输管道,靠增加壁厚提高工作压力一般是不经济的。而且对于一定直径的钢管,其壁厚可供选择的范围也不大,一般只有二三种,因此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管径D。三、费用现值与管径的关系根据费用现值的计算公式,费用现值与投资和经营成本有关,而经营成本主要取决于动力费。投资主要是线路投资和泵站投资,线路投资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而泵站投资随管径的增大而减小(如图所示),故存在一个投资最小的管径,动力费用随管径的增大而减小,因而费用现值必然存在极小点,即存在使费用现值最小的管径D,也就是说必然存在最经济的管径方案。费用管径投资费用现值经营成本最优管径四、经济流速与经济输量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对于一个输量,必存在着一个最优管径,换句话说,对于一个管径必存在一个经济流量或经济流速。根据大量的计算结果及设计、运行实践,可总结出不同油品的经济流速。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设备、材料价格、工程费用、燃料及动力价格也不同,因而各国的经济流速也不同。动力价格低的国家经济流速高。我国原油管道(Dg300~700)的经济流速为1.5~2.0m/s,成品油管道一般为2m/s左右。各种直径输油管道的经济输量见下表。成品油管道原油管道管径mm压力MPa输量万吨/年管径mm压力MPa输量万吨/年2198.8~9.870~905295.4~6.4600~8002737.3~8.3130~1606305.1~6.11000~12003256.5~7.3180~2307204.9~5.91400~18003775.4~6.4250~3208204.7~5.72200~26004265.4~6.4350~4809204.5~5.53200~36005295.4~6.4650~85010204.5~5.54200~500012204.3~5.37000~7800不同直径输油管道的经济输量及工作压力范围五、经济设计方案的确定1、根据经济流速初选管径2、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在管径系列中选择2个相邻的管径,分别作方案设计计算,分别求出对应的费用现值。3、比较两个管径方案的费用现值,若小管径的费用现值小,则应向管径减小的方向计算,直到费用现值增大为止;若大管径的费用现值小,则应向管径增大的方向计算,直到费用现值增大为止。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推荐管径方案。主要考虑设备、管材的来源,输量和粘度的变化趋势等。六、设计计算的基本步骤1、基础数据和原始资料的收集(1)输油量(包括分油量或加油量);(2)管道起终点,分油或加油点;(3)可供选择的管材规格;(4)可供选择的输油泵、原动机型号和性能;(5)所输油品物性;(6)线路纵断面数据、沿线气象及地温资料。2、设计计算的基本步骤①选择泵机组型号及组合方式,根据经济流速初选2个管径;②由泵站工作压力确定管材及壁厚、管内径;③计算设计输油能力下的水力坡降,判断翻越点,确定计算长度;④计算全线所需压头,选泵,确定泵站数;⑤计算对应管径方案的费用现值;⑥判断是否得到最优管径方案,若已得到,转⑦;否则,根据费用现值随管径的变化趋势选择下一个应计算的管径方案,转②;⑦按所选方案的管径、泵机组型号及组合、泵站数等,计算工作点参数(流量、泵站扬程、水力坡降);⑧在纵断面图上布置泵站;⑨泵站及管道系统各种工况的校核和调整。第五节等温输油管道运行工况分析与调节一、工况变化原因及运行工况分析方法

“从泵到泵”运行的等温输油管道,有许多因素可以引起运行工况的变化,可将其分为正常工况变化和事故工况变化。1、正常工况变化

⑴季节变化、油品性质变化引起的全线工况变化,如油品的ρ、ν变化;⑵由于供销的需要,有计划地调整输量、间歇分油或收油导致的工况变化。1332、事故工况变化

⑴电力供应中断导致某中间站停运或机泵故障使某台泵机组停运;⑵阀门误开关或管道某处发生堵塞;⑶管道某处发生泄漏。正常工况变化的特点是工况变化是预先知道的,是可以预先人为控制的;事故工况变化的特点是突发性的,是不可预知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危害性。134不论是正常工况变化还是事故工况变化,都会引起运行参数的变化。这些参数主要包括输量,各站的进出站压力及泵效等。严重时,会使某些参数超出允许范围。为了维持输送,必须对各站进行调节。为了对各站进行正确无误的调节,事先必须知道工况变化时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因此,掌握输油管运行工况的分析方法,对于管理好一条输油管道是十分重要的。1353、运行工况的分析方法

突然发生工况变化时(如某中间站停运或有计划地调整输量而启、停泵),在较短时间内全线运行参数剧烈变化,属于不稳定流动。我们这里不讨论不稳定流动工况,只讨论变化前后的稳定工况。为此,我们假设在各种工况变化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全线将转入新的稳定工况。运行分析的出发点是能量供求平衡。分析方法有图解法和解析法,我们重点讨论解析法。下面主要讨论从泵到泵运行方式的工况变化,对于旁接油罐方式,由于各个站间自成水力系统,比较简单,大家可以自己分析。136二、某中间泵站停运时的工况变化

Lc-1,△ZcLc,△Zc+11c-1cc+1nLc-2,△Zc-1L,△Z设有一条密闭输送的长输管道,长度为L,有n座泵站,正常工况下输量为Q,各站的站特性相同,Hc=A-BQ2-m,假设中间第c

站停运。1371、输量变化

c

站停运前全线能量平衡方程:

c

站停运后全线能量平衡方程:

:两式相减得:即:1382、c站前面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先来讨论c站前面一站即c-1站的情况。为此,从首站进口到c-1站进口列能量平衡方程:

c

站停运前:c

站停运后:

两式相减得:

由上式可知:即

139

结论:

①c站停运后,其前面一站(c-1站)的进站压力上升。停运站愈靠近末站(c

越大),其前面一站的进站压力变化愈大。②利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出结论:c

站停运后,其前面各站的进站压力均上升。距停运站越远,变化幅度越小。③出站压力的变化即停运站前面各站的出站压力均升高,距停运站越远,变化幅度越小。1403、c

站后面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先来讨论c站后面一站即c+1站的情况。为此,从c+1站入口到末站入口列能量平衡方程:c站停运前:

c站停运后:

两式相减得:

141分析:

①由上式知:,即c

站后面一站的进站压力下降,且停运站愈靠近首站(c越小),其后面一站的进站压力变化愈大。②c站停运后,c站后面各站的进站压力均下降,且距停运站愈远,其变化幅度愈小。③出站压力的变化即停运站后面一站的出站压力下降。同理可得出停运站后各站的出站压力均下降,且变化趋势与进站压力相同。142此处如果c+1站的出站压力用进站压力和泵站扬程表示,将无法分析其变化趋势。这是因为:1434、全线水力坡降线的变化①某站停运后,输量下降,因而水力坡降变小,水力坡降线变平,但停运站前后水力坡降仍然相同,即水力坡降线平行。②停运站前各站的进出站压力升高,因而停运站前各站的水力坡降线的起点和终点均比原来高(且出站压力升高幅度比进站压力大),且距停运站越近,高得越多。③停运站后各站的进出站压力下降,因此停运站后各站间的水力坡降线的起点和终点均比原来低(且出站压力下降幅度比进站压力小)

,且距停运站越近,低得越多。根据输量变化和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趋势可以画出沿线各站的水力坡降线的变化情况。作图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441455、图解法分析工况的变化

①首先作出全线泵站的总特性曲线和整条管线的总管路特性曲线,其交点即为正常工况下的工作点。②分别作出每个站的特性曲线及相应站间的管特性曲线。③将首站进站压力曲线与泵站特性曲线迭加得到首站的出站压力曲线。由首站的出站压力曲线减去第1站间的管特性曲线,得到第2站的进站压力曲线。由工作点输量及第2站的进站压力曲线可求得第2站的进站压力。④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得其它各站的进出站压力。最后一站的出站压力曲线与站间管路曲线的交点必为工作点流量。146⑤利用上述同样的方法,作出站停运后的总泵站特性和总管特性及各站的特性及相应的站间管特性曲线。根据总特性曲线求得c站停运后的工作点流量。根据各自的进、出站压力曲线和工作点流量可求出各站的进出站压力,从而得到其变化规律。注意:由于c站停运,第c-1站对应的管特性应为第c-1站间和第c站间管道的串联相加。利用图解法分析工况变化要求作图准确,否则可能得到错误的结论。147思考题:①如何从能量供需平衡的角度解释停运站前后各站进站压力的变化趋势?②某长输管道,由于阀门开关失误,造成第c站和第c+1站之间发生堵塞,试分析堵点前后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并说明如何根据参数的变化确定堵塞点的位置?148

三、干线漏油后的工况变化

1cc+1c+2nQ*Q*-qqLcL-Lc设某条长输管道有n座泵站,在c+1站进口处发生漏油,漏油量为q,漏油前全线输量为Q,漏油后漏点前输量为Q*,漏点后输量为

Q*-q。1491、输量变化漏油前全线能量平衡方程为:漏油后分段写出能量平衡方程:①首站至漏点:漏点至末站:整理后得到:150上面两式相加并整理得:②由式①②两式得:根据式上式,必有③151上述结论证明如下:③式右端可改写为:故③式可改写为:所以只有第一种情况成立,即。也就是说管道漏油后,漏点前的输量大于正常工况下的输量,漏点后的输量小于正常工况下的输量。1522、漏点前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先来看漏点前面一站即c站的情况。为此,我们列首站入口至c

站入口的能量平衡方程:漏油前:

漏油后:

两式相减得:

153也就是说漏点前面一站的进站压力下降。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漏油后,漏点前面各站的进出站压力均下降,且距漏点越远的站变化幅度越小。漏点距首站越远,漏点前面一站的进出站压力变化愈大。即:也就是说漏点前面一站的出站压力也下降。1543、漏点后各站进出站压力的变化利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漏点后面一站即c+1站的情况(分别列出漏油前后c+1站入口至终点的能量平衡方程,然后整理得):即155由此可知:

漏点后面各站的进出站压力均下降,且漏点距首站愈近,其后面一站的变化幅度愈大。总之,管道漏油后,漏点前的流量增大,漏点后流量减小,全线各站进出站压力均下降,且距漏点越近的站进出站压力下降幅度愈大。漏点距首站愈远,漏点前一站的压力变化愈大,反之漏点后面一站的进出站压力变化愈大。根据进出站压力的变化可确定泄漏点的位置。但这种方法只能确定较大的泄漏量,因为小泄漏量引起的压力变化不明显,仪表无法检测。

156漏油后全线工况变化(即水力坡降线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注意漏点前后的水力坡降不同)。157四、输油管道的调节

输油管道的调节就是通过改变管道的能量供应或改变管道的能量消耗,使之在给定的输量条件下,达到新的能量供需平衡,保持管道系统不间断、经济地输油。1、调节的分类

管道的调节就是人为地对输油工况加以控制。从广义上说,调节分为输量调节和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