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路-三相电路(1)瞬时值表达式A+–XuAB+–YuBC+–ZuC(2)波形图A、B、C三端称为始端,X、Y、Z三端称为末端。t
uAuBuuCO(3)相量表示120°120°120°(4)对称三相电源的特点正序(顺序):A—B—C—A负序(逆序):A—C—B—AABC以后假如不加说明,一般都认为是正相序。(5)对称三相电源的相序ABC三相电源中各相电源经过同一值(如最大值)的先后顺序2、三相电源的联接把三个绕组的末端X,Y,Z
接在一起,把始端A,B,C
引出来+–ANX+–BY+–CZA+–X+–+–BCYZABCNX,Y,Z接在一起的点称为Y联接对称三相电源的中性点,用N表示。(1)星形联接(Y联接)(2)三角形联接(联接)+–AXBYCZ+–+–A+–X+–+–BCYZABC三角形联接的对称三相电源没有中点。三个绕组始末端顺序相接。名词介绍:(1)端线(火线):始端A,B,C
三端引出线。(2)中线:中性点N引出线,接无中线。(3)三相三线制与三相四线制。(5)相电压:每相电源的电压。(4)线电压:端线与端线之间的电压。A+–X+–+–BCYZABCA+–X+–+–BCYZABCN3、三相负载及其联接
三相电路的负载由三部分组成,其中每一部分叫做一相负载,三相负载也有星型与三角形二种联接方式。A'B'C'N'ZAZCZBA'B'C'ZBCZCAZAB星形联接三角形联接称三相对称负载负载的相电压:每相负载上的电压。线电流:流过端线的电流。相电流:流过每相负载的电流。A'B'C'N'ZAZCZBA'B'C'ZBCZCAZAB负载的线电压:负载端线间的电压。4、三相电路
三相电路就是由对称三相电源与三相负载联接起来所组成的系统。工程上依照实际需要能够组成:电源YY△负载电源△Y△负载当组成三相电路的电源与负载都对称时,称对称三相电路+–AN+–B+–CZZZN’三相四线制+–+–+–ABCZZZY△YY1、Y联接11、2对称三相电源线电压(电流)与相电压(电流)的关系A+–X+–+–BCYZABCN利用相量图得到相电压与线电压之间的关系:线电压对称(大小相等,相位互差120o)一般表示为:30o30o30o对Y接法的对称三相电源
所谓的“对应”:对应相电压用线电压的第一个下标字母标出。(1)相电压对称,则线电压也对称。(3)线电压相位领先对应相电压30o。结论2、联接即线电压等于对应的相电压。A+–X+–+–BCYZABC
以上关于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也适用于对称星型负载与三角型负载。3、相电流与线电流的关系A+–+–+–BCABCNA'B'C'N'ZZZ星型联接时,线电流等于相电流。结论A'B'C'ZZZA'B'C'Z/3Z/3Z/3N’结论(2)线电流相位滞后对应相电流30o。△联接的对称电路:11、3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对称三相电路由于电源对称、负载对称、线路对称,因而能够引入一特别的计算方法。1、Y–Y联接(三相三线制)+_+__+NnZZZABCabc以N点为参考点,对n点列写节点方程:+_+__+NnZZZABCabc因N,n两点等电位,可将其短路,且其中电流为零。如此便可将三相电路的计算化为单相电路的计算。+_+__+NnZZZABCabcA相计算电路+–ANnaZ结论UnN=0,电源中点与负载中点等电位。有无中线对电路情况没有影响。2、对称情况下,各相电压、电流都是对称的,可采纳一相(A相)等效电路计算。只要算出一相的电压、电流,则其它两相的电压、电流可按对称关系直截了当写出。3、Y形联接的对称三相负载,其相、线电压、电流的关系为:2、Y–联接+_+__+NZZZABCabcZ/3解:+_+__+NZZZABCabcn+–ANnaZ/3(1)负载上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等,且对称。(2)线电流与相电流也是对称的。线电流大小是相电流的倍,相位落后相应相电流30°。
故上述电路也可只计算一相,依照对称性即可得到其余两相结果。结论3、电源为联接时的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将接电源用Y接电源替代,保证其线电压相等,再依照上述Y–Y,Y–接方法计算。+–+–+–ABC+–+–+–NABCN例b+++___ACBZZlZlZlZZac+–ANnaZ/3Zl(1)将所有三相电源、负载都化为等值Y—Y接电路;(2)连接各负载与电源中点,中线上若有阻抗可不计;(3)画出单相计算电路,求出一相的电压、电流:(4)依照接、Y接时
线量、相量之间的关系,求出原电路的电流电压。(5)由对称性,得出其它两相的电压、电流。书上例题11-1,11-2
对称三相电路的一般计算方法:一相电路中的电压为Y接时的相电压。一相电路中的电流为线电流。例1如图对称三相电路,电源线电压为380V,|Z1|=10,cos1
=0、6(感性),Z2=–j50,ZN=1+j2。求:线电流、相电流,并定性画出相量图(以A相为例)。+___++NACBZ1Z2ZNN'解+_Z1画出一相计算图依照对称性,得B、C相的线电流、相电流:+_Z1由此能够画出相量图:30o–53.1o–18.4o电源不对称(不对称程度小,系统保证其对称)。电路参数(负载)不对称情况特别多。电源对称,负载不对称(低压电力网)。分析方法不对称复杂交流电路分析方法。主要了解:中性点位移。11、4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讨论对象负载各相电压:三相负载Za、Zb、Zc不相同。+_+__+NN'ZNZaZbZcABC负载中点与电源中点不重合的现象。在电源对称情况下,能够依照中点位移的情况来判断负载端不对称的程度。当中点位移较大时,会造成负载相电压严重不对称,使负载的工作状态不正常。相量图NN'中性点位移、例1(1)正常情况下,三相四线制,中线阻抗约为零。每相负载的工作情况相对独立。(2)若三相三线制,设A相断路(三相不对称)灯泡未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灯光昏暗。ACBNN'ACBN'照明电路:(3)A相短路超过灯泡的额定电压,灯泡估计烧坏。计算短路电流:ACBN'短路电流是正常时电流的3倍(2)中线不装保险,同时中线较粗。一是减少损耗,二是加强强度(中线一旦断了,负载不能正常工作)。(3)要消除或减少中点的位移,尽量减少中线阻抗,然而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中线不估计做得特别粗,应适当调整负载,使其接近对称情况。结论(1)负载不对称,电源中性点与负载中性点不等位,中线中有电流,各相电压、电流不再存在对称关系;图示为相序仪电路。说明测相序的方法解例2CReq+-AN’+–AN+–B+–CCRRN’应用戴维宁定理得等效电路。A当C变化时,N’在一半圆上移动。若以接电容一相为A相,则B相电压比C相电压高。B相灯较亮,C相较暗(正序)。据此可测定三相电源的相序。NCBAN’三相电源的相量图电容断路,N’在CB线中点电容变化,N’在半圆上运动,因此总满足:作业:书P25911-5,11-71、对称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11、5三相电路的功率Pp=UpIpcos三相总功率:
P=3Pp=3UpIpcos(1)平均功率A’B’C’ZZZ注(1)
为相电压与相电流的相位差角(阻抗角),不要误以为是线电压与线电流的相位差。(2)cos为每相的功率因数,在对称三相制中三相功率因数:cosA=cosB=cosC=cos
。(3)公式计算电源发出的功率(或负载吸收的功率)。A’B’C’ZZZ(2)无功功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真题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滨海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9-2024历年真题考点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肺炎护理诊断
- 新发展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3 课件 Unit 6 Telecommunication
- 恋尚生活 旅 行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章复习(同步练习)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负数、百分数(二)
- 湖南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化学(B)》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会阴穴的穴位刺激对疾病的影响
- 《自然教育》课件-自然游戏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任务群设计
- 脊柱侧弯矫正的七大门派
- DZ/T 0430-2023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范(正式版)
-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知识测试题库和答案
- 廉洁教育班会.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2024版医疗器械行业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 12 清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第四讲:简单长管的水力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