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6教师招考试题及答案解析1.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强调将“晓之以理”和“导之以行”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是()。A.认知学习理论B.人本学习理论C.联结学习理论D.社会学习理论2.()认为,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A.弗洛伊德B.皮亚杰C.维果斯基D.埃里克森3.一个孩子出现打架行为,因此父母规定他一个月不准吃肯德基,这种做法属于()。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4.整合所学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形成的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是()。A.复述策略B.计划策略C.组织策略D.元认知策略5.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是()。A.模拟B.练习C.想象D.学习1.有人思想很深刻但经常感到表达出来很困难,这是因为内部语言的()造成了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的困难。A.隐蔽性B.简略性C.快速性D.展开性2.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动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3.埃里克森认为,幼儿期(4—5岁)人格发展的主要问题是()。A.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B.主动感对内疚感C.自主感对同一感混乱D.勤奋感对自卑感4.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中,个体利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为()。A.智力技能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5.下列心理现象中,不属于学习的是()。A.习惯化B.敏感化C.明适应D.自适应1.天空有大片云彩飘动时,我们看到月亮好像在云彩中穿行,而云彩好像没动,这是哪种知觉的运动现象?()A.真动B.似动C.幻想D.自动2.突然的敲门声,可能打断人的思路,这属于()。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注意的动摇3.一个较大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因为()。A.消退和干扰抑制B.倒摄和干扰抑制C.前摄和消退抑制D.前摄和倒摄抑制4.长时记忆系统对来自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加工是()。A.物理特征编号B.表象(形象)编码C.言语听觉编码D.语义编码5.儿童在理解了一首诗歌的意义后,要背诵它,最合适的记忆策略是()。A.精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朗读策略D.复述加试背策略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D.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2.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心里观点是()。A.行为的观点B.生物学的观点C.现象学的观点D.认知的观点3.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由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下列不是认知操作的是()。A.获得B.编码C.选择D.提取和使用4.小时候被大狗咬过,长大后看见小狗也害怕。这属于()。A.刺激泛化B.刺激恐惧C.刺激分化D.联想5.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是感觉的()。A.适应现象B.后像现象C.对比现象D.联觉现象1.小李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影响全班同学的平均成绩。有一次,小李跟同学的另一个班的同学打架,班主任劝退小李。这行为侵犯了小李的()。A.人身权B.财产权C.受教育权D.人人平等权2.1995年9月1日施行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部教育基本法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一要求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那就是()。A.爱国守法B.为人师表C.终生学习D.教书育人4.以下不属于双轨学制的代表国家是()。A.英国B.法国C.前西德D.俄国5.学生对教师必须服从,学生个性受到压抑,这种观点是()。A.教师中心论B.学生中心论C.教育中心论D.教师与学生互动1.“高分低能”现象说明()。A.知识与能力无关B.能力低的人同样可以获得高的成绩C.掌握过多的知识反而会阻碍能力的发展D.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2.在探讨字号大小对汉字阅读速度产生影响的研究,阅读速度是()。A.因变量B.自变量C.控制变量D.刺激变量3.要比较几个不同性质的测验分数,最恰当的比较是()。A.原始分数B.众数C.百分等级D.平均数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A.“三个代表”和“八荣八耻”B.“三个面向”和“八荣八耻”C.“邓小平理论”和“八荣八耻”D.“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5.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A.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B.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充分地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的教师职业特点是()。A.复杂性B.长期性C.创造性D.示范性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A.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B.知识、智力、能力C.德育、智育、体育D.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古代教育学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这体现了教育学的()原则。A.理论联系实践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谈话法B.演示法C.讨论法D.讲授法5.新课改提倡的教育评价理念是()。A.发展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评价过程D.评价条件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的教师职业特点是()。A.复杂性B.长期性C.创造性D.示范性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目标”是()。A.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B.知识、智力、能力C.德育、智育、体育D.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古代教育学家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这体现了教育学的()原则。A.理论联系实践B.直观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谈话法B.演示法C.讨论法D.讲授法5.新课改提倡的教育评价理念是()。A.发展性评价B.总结性评价C.评价过程D.评价条件1.苏联教育家()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其和谐教育思想。A.凯洛夫B.苏霍姆林斯基C.赞科夫D.布鲁纳2.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及时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叫做()。A.教育机智B.管理能力C.应变能力D.注意力分配能力3.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中,以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为主要内容和任务的是()。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4.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是()A.热爱学生B.为教育事业服务C.团结协作D.以身作则5.以下师生关系类型中属于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的是()。A.专制型师生关系B.放任型师生关系C.民主型师生关系D.学习型师生关系1.《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2.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A.《爱弥儿》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3.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A.卢梭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4.倡导“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学家是()。A.王国维B.蔡元培C.陶行知D.梁启超5.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B.《学记》C.《理想国》D.《雄辩术原理》1.小丽考试成不理想,发卷子时,刘老师对她说,“你还穿耐克,赶紧回家特步吧。”(耐克的标志是√,特步的标志是×)小丽顿时羞红了脸。这表明刘老师()。A.教学语言有失严谨B.无视学生人格尊严C.批评学生严而有格D.教育学生严慈相济2.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个苹果,经同学检举,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问道:“小林,你为什么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忍不住。”教师应从()入手对小林进行教育。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D.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4.美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型学制D.中间型学制5.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主要体现了教育的哪种功能?()A.人口功能B.政治功能C.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1.当师生、生生之间有一定的了解和信任,班级组织比较健全时,该班集体的发展处于()。A.成熟阶段B.核心形成阶段C.自主活动阶段D.组建阶段2.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课程开发模式为()。A.任务分析模式B.工作分析C.过程导向D.目标导向3.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施的结果”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评价模式B.过程评价模式C.成果评价模式D.目的游离评价模式4.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A.非指导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教学模式C.发展性教学模式D.最优化教学模式5.明清之际思想家、教育家黄宗羲早就指出:“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陶行知则更明确地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些都说明教师具有()的义务。A.保护学生权益B.提高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C.尊重学生人格D.教育学生1.“发然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的这句话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差异性B.可变性C.稳定性D.不平衡性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A.结构主义学习理论B.建构主义学习理论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D.联结主义学习理论3.将教学目标分成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教育家是()。A.布卢姆B.奥苏贝尔C.杜威D.布鲁纳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应大力开展“阳光教育”运动,保证小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为()小时。A.0.5B.1C.1.5D.25.从课程论的视角来看,教室座位安排、图书角布置属于()。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A.最新获得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2.场依存型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的学习3.下列情境中代表内在动机的情境是()。A.课间休息时,小李怕完不成作业受批评回到教室里做作业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结果表示满意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后,张华学习更努力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4.儿童一般形成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认识到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以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按皮亚杰的观点,此时儿童处于()。A.以自我为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性阶段D.公正阶段5.提出品德的关怀道德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艾森伯格B.索里和泰尔福德C.费斯廷格D.吉利根1.幼儿园的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到地上的肥肉踢到别的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根据态度和道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儿童的()。A.品德B.不良道德C.不知错D.嫁祸于人2.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要改正一个学生作业潦草的态度,适宜的方法是()。A.坚持要求严格B.批评作业潦草行为C.奖励作业认真行为D.使学生认识作业潦草的危害性3.“举一反三”和“旁类触通”所说的是()。A.纵向迁移B.侧向迁移C.特殊迁移D.学会学习4.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A.学习可以自动迁移,而不必有学习者的有意识注意B.桑代克的共同的“S—R”成分可以导致迁移C.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以自动迁移D.策略学习可以自动迁移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已处在()。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教师在给小学六年级学生教授圆柱与圆锥的计算方法时,所设计的例题的计算只要求精确到“π”为止。从知识分类学习论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A.防止学生产生厌倦情绪B.可以突出认知策略教学C.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D.突出数学概念与规则的学习2.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观点看,创造力培养的最好途径是()。A.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B.进行反省认知训练C.加强基本技能训练D.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训练3.研究表明,象棋专家看一个棋盘,看五秒能记住二十多个子,而非专家看五秒只能记住四五个子。这一事实的合理解释是()。A.专家有敏锐观察力B.专家有敏捷记忆力C.专家存储了大量有关知觉模式D.专家有较高的智力水平4.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A.属于集中练习B.属于区组练习C.属于随机练习D.不属于动作技能练习5.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B.练习过多疲劳C.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D.缺乏适当的指导1.在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A.文化知识教育B.艺术教育C.读、写、算教育D.军事体操教育2.学生知道“白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这种学习是()。A.并列结合学习B.归属学习C.上位学习D.下位学习3.加涅智慧技能层次论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A.阐明了智慧技能在人脑中的表征方式B.把认知策略看成智慧技能的最高形式C.提出了智慧技能的发展观D.阐明了不同类型智慧技能形成的条件4.历史老师告诉学生,记忆历史年代时,可先记住某个熟悉的年代,后面再通过在该年上增减数字来记住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某个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个方法不可行。对该生行为最适宜的解释是()。A.该生具有叛逆精神B.该生具有运用策略的元认知意识C.该生会使用记忆策略D.该生不喜欢学习历史5.下列选项中,有关认知策略学习的论断,正确的是()。A.认知策略不能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发现习得B.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与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没有区別C.认知策略应在具体的内容领域习得D.教师为学生示范认知策略以后,学生应负责对策略应用的练习1.小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书”的英语单词。按照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这里的学习属于()。A.表征学习B.概念学习C.命题学习D.发现学习2.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相一致。A.动机原理B.强化原理C.学习的发展准备原理D.成熟概念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的。A.系列学习B.配对联想学习C.自由学习D.S—R学习4.主张“知识是个人的构建,不存在共同的知识”的是()。A.社会主义建构观B.信息加工理论C.激进建构主义观D.奥苏贝尔理论5.儿童在看动画片时,看到上面的情节可推知下面的情节发展。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这种能力的适应解释是()。A.儿童观察能力强B.思维逻辑性好C.儿童想象能力发展快D.儿童脑中储存了相关情节脚本1.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质之间表现出了()的关系。A.相互独立B.相互促进C.相互抵消D.相互关联2.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A.育人为本B.德育为先C.以人为本D.教育公平3.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实现()。A.专业进修B.学历达标C.技能提高D.角色转变4.最早提出“意识阀”和“统觉团”的人是()。A.冯特B.詹姆斯C.弗洛伊德D.赫尔巴特5.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了()的学习。A.言语信息B.智慧技能C.动作技能D.态度1.教师在书写板书时要求尽量用白色粉笔,所依据的感知规律是()。A.活动律B.强度律C.差异律D.组合律2.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A.原型定向B.操作定向C.原型操作D.原型内化3.德育在青少年学生的发展中具有()。A.积极作用B.影响作用C.制约作用D.导向作用4.行为目标描述的是()。A.学校的行为B.教师的行为C.教师和学生的行为D.学生的行为5.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发展中起()。A.主导作用B.主动作用C.领导作用D.能动作用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在自己尚未表现行为时就已经学到了如何去做,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和危险的结果,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符合题干中“晓知以理”和“导之以行”。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婴儿通过对物体的抓取、摆弄等动作获得关于物体的知识,从而认识物体。3.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刺激的过程。有机体自发作出某种反应,得到正强化物,那么此类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刺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消退是有机体在作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惩罚是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伴随喜爱刺激的消失,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题干中,孩子出现打架行为,父母规定他一个月不准吃肯德基,就是为了孩子以后不再出现打架行为,这一过程属于惩罚。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词语、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的结构的把握。5.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操作技能的形成。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形成的具体途径是练习。故本题选B。6.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部语言的特点。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它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隐蔽性、简略性和快速性的特点。(1)隐蔽性,是指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内部言语虽然不出声,但并不是说思考时发音器官就不活动了。事实上,在进行思考时,发音器官还是在活动着的,如果用仪器记录的话,声带和说话时一样也再振动着,只是比较隐蔽,不出声而已;(2)简略性,是指内部言语不像外部言语那样需要说出来,所以它简缩而且不完整,一个词可以代表一句话,一句话可以代表一个意思,是思想的轮廓,只要保证思维沿着正常方向进行就行了;(3)快速性。因为内部言语不需要说出来,所以其速度就比较快。造成由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转化困难主要与简略性有关,内部言语过于简略,因此会发生这样的困难,而与其隐蔽性、快速性没有直接关系。故本题选B。7.C【解析】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学业成就动机的分类。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题干中学校采用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方式属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8.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0—1.5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4—5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感对内疚感;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12—18岁的青少年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结合题干表述,故本题选B。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体系中,智力技能即智慧技能的学习,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以处理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又称过程知识。按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程度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10.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的内涵。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引起的。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刺激,还包括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根据这个概念,可知习惯化、敏感化和自适应均属于学习。而明适应指的是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时间过程,是一个短暂的本能反应过程,而不是一个持久由于经验引起变化的过程,故不属于学习。1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运动知觉。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做连续的位移,由此引发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题干中云动引起的月动是一种似动运动。故本题选B。1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突然的敲门声可能打断人的思路,属于在强大刺激之下,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为无意注意。故本题选B。13.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系列位置效应。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巩固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开头与末尾遗忘较少,是因为开始部分很少或几乎没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很少或几乎不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遗忘较多,是因为中间部分则既要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又要受到倒摄抑制的影响。14.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短时记忆对刺激信息的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着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根据题意,15.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选项A,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选项B,组织策略是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更高水平的知识结构的信息加工策略,它是一类归类和整理的策略;选项C,朗读策略属于干扰选项;选项D,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题干中,儿童已经理解了一首诗歌的意义,因此可以排除AB选项,因为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都是对材料进行加工理解的策略。所以此时,儿童要背诵这首诗,将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最合适的就是复述策略。16.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规律。教学的双边性规律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题干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说明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7.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1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贮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因此,选项C不是认知操作过程。1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规律。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即辨别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并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题干中,“被大狗咬过,看见小狗也害怕”,是对相似的刺激做出同样的是反应,属于刺激泛化。20.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题干红色是视觉、蓝色是视觉,温暖、清凉是皮肤觉,属于联觉。2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之一为“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题干中班主任劝退小李,意味着小李不能参加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活动,该做法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22.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育基本法是我国教育法律体系的第一个层次。它是以我国宪法为基础制定的基本法律,主要对我国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法律准则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规定。1995年全国人大制定和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即对上述方面作了明确的、全面的规定,因而,它是我国第一部教育基本法。2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其中为人师表是师德的内在要求,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故本题选B。24.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欧美现代学制。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选项D是分支型学制。2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中心论。在教育史上,就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论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必须服从,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个性受到压抑,自主性丧失;学生中心论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但是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客体,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6.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能力的高低,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是需要条件的。题干中“高分低能”说明学生知识掌握的很好,但是却没有将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这一现象说明了知识并不等同于能力。27.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验研究中的常用概念。(1)变量:随着条件或情境的变化而在数量或性质方面发展变化的人、事物或现象的某方面特性;(2)自变量:能引起被研究的特性发生变化的变量;(3)因变量:指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4)被试:被研究的对象;(5)抽样: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被研究者的过程。总体又被称为全体,抽取的那一部分叫做样本。因此,题干中“字号大小”是自变量,因为字号大小的变化可以引起阅读速度的变化,那么“阅读速度”就成为了因变量。2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测量与统计。原始分数是指测验中直接获得的分数,只反映作答的正确程度,没有可比性。将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则转换成有参照点和单位的导出分数则具有可比性,可供解释,并不受原始分数性质的影响。导出分数包括百分等级、标准分数、T分数、标准九分数。众数和平均数的性质均和原始分数的性质和单位相同。故题干中“不同性质的测验分数”的众数和平均数仍为不同性质,不可以比较。29.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0.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主要观点有:(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2)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3)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因此,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3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故本题选B。3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意思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听说却不亲见,再博学也是谬误,这两句话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来获得知识,体现了直观性原则。故本题选B。34.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3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评价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故本题选A36.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故本题选B。37.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8.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意思是(在学习中)听说比不听好,见到比听说好,“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听说却不亲见,再博学也是谬误,这两句话强调的是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来获得知识,体现了直观性原则。故本题选B。39.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40.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评价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4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全面和谐教育的思想,提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故本题选B。4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机智的概念。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4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智育的内容。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智育的基本任务包括:(1)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故本题选B。4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求:(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其中,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热爱学生要求教师做到:①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③要全面关怀学生;④要关爱全体学生;⑤理解和宽容学生;⑥解放学生;⑦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45.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师生关系模式。师生关系的模式包括:(1)放任型;(2)专制型;(3)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生关系模式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教师在教室内,以民主的方式教学,重视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计划,共同讨论,帮助学生设立目标,指引学生对着目标进行学习。民主型师生关系属于理想的师生关系。46.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所谓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为: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47.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理论。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制定了统一的学年制和学日制,提出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故本题选B。4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杜威的思想。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49.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故本题选B。50.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记》的地位。《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因此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选项D,《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故本题选B。5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刘老师讽刺、挖苦小丽,没有做到尊重小丽的人格尊严,其行为是不妥当的。故本题B。52.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品德结构。品德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题干中小林知道私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说明其道德认知没有问题,但是忍不住说明其无法战胜内心矛盾,道德意志薄弱。53.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一方面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不对学生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尊重、热爱和信任学生,使他们产生高度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动力。5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制。美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单轨制,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A选项双轨制是欧洲国家的典型学制。C分支型学制是前苏联的典型学制。D选项中间型学制即为分支型学制。故本题选B。55.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之所以能促进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经济效益,其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教育可以生产和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可以把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从而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题干表述属于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即教育的经济功能。56.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班集体的发展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1)组建阶段:松散群体阶段班级组建之初,从形式上看是一个班级,其实是一个由孤立的个体凑合在一起的松散组织。这时,班级的核心和动力是班级的组织者——班主任,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团结集体。(2)核心初步形成期:合作群体阶段。这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一定的友谊与信赖,班级凝聚力开始出现,大多数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了归属感。班级的组织功能较健全,班的核心和舆论初步形成。形成期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3)集体自主活动阶段:发展成熟期。具备了班集体的基本特征,有明确的、共同认可的奋斗目标,形成了坚强的核心,学生已有了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民主团结的风气等。故本题选B。57.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课桯编制过程中,编制者必须回答四个问题:(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被后人称为“泰勒原理”,回答这四个问题,解决的正是课程目标的确定、学习经验的选择、学习经验的组织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这四个问题。这是一种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58.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评价模式。A选项目标评价模式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的,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的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D选项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即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5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指导教学模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领域创立非指导教学模式。针对这种教学模式,他提出了一些相当于原则的基本教学要求:(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4)给学生安全感。60.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题干黄宗羲与陶行知的观点均体现了教师应当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观点。故本题选B。61.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身心发展规律。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强调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学生成长的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再学习,即使非常勤奋效果也不明显。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6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的依据。故本题选B。6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目标分类。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6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章义务教育规定: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倡合理膳食,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保护学生视力。故本题选B。65.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其表现形式有:(1)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学风,校风,有关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2)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设置、校园环境等;(3)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4)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66.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把儿童独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经他人指导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67.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方式。根据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的不同,赫尔曼•威特金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其态度和自我认知易受周围环境或背景的影响,往往不易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判断,而是人云亦云,从他人处获得标准。社会敏感性强,爱好社交活动。因此,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学习。68.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个体因对活动或工作过程感到满足而加强其继续该种活动或工作的内在动力。选项中只有D选项是个体对活动本身感到满足而继续该活动。A选项、B选项、C选项均属于外在动机。69.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处于可逆阶段的儿童认为,道德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互相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70.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怀道德理论。吉利根提出个体除了有以“公正”为道德取向这一类反应外,还有以“关怀”为取向的另一类反应,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男性更重视诸如公平和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抽象、理性的道德原则,而女性看待道德时,倾向于更加关注人类的幸福。A选项艾森伯格在其亲社会道德理论中提出了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需经历5个阶段。B选项索里和泰尔福德从事学习心理学研究,并根据学习环境的复杂和学习材料难易划分学习类型。C选项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71.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儿童的过错行为。儿童一般都有是非观念差,缺乏是非感的弱点。他们往往在犯错误之前欠思考,犯了错误也不知错。题干所述行为即反映了儿童的“不知错”。在矫正儿童的过错行为时,既要改变儿童的错误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还要增强儿童抗拒诱惑的意志力。72.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提出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比如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者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等,这样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学生只有认识到作业潦草的危害,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才有可能改变原有态度。73.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类型。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侧向迁移)和垂直迁移(纵向迁移)。侧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属于同一水平的学习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均是比喻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从而类推了解同类的其他事物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属于同一水平学习间的影响。C选项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与题意不符。D选项属于干扰项。故本题选B。7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迁移的理论。安德森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者之间产生式的重叠。安德森认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75.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能够发现物体所受浮力与排开水量有关与物体质地无关,说明儿童已经能够进行抽象的运算,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属于形式运算阶段。76.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分类学习论。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看来广义知识分三类,如果用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样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的。如果回答“怎么办”问题,这样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主要是概念和规则)属于程序性的。如果用于对外办事,则称之为智慧技能,如果用于对内调控,则称之为认知策略或策略知识。题干中教师在教授圆柱与圆锥的计算方法,计算只要求精确到“π”为止,是为了让学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突出数学概念与规则的学习。77.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创造力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涉及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创造性也要围绕三类知识的教学进行。78.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已有知识经验对记忆的影响。专家与新手相比,记忆存储的信息量大,存储的熟悉的棋局模式多,这些差别决定了专家与非专家的差别。79.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练习要抱有改进作业的目的,要付出努力。学生被罚之下抄写生字,是迫不得已应付教师,并未抱有改进书写技能的目的,不属于练习。80.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在一个实验中,桑代克要求被试蒙上眼睛练习画四英寸长的线段。尽管练习达三千次之多,由于被试未看到自己反应的结果,他的练习并无进步。据此实验以及类似的实验,桑代克提出:在不知道学习的结果的情形下,重复的次数与学习的结果无关。81.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巴达教育。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的教练所和士官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体育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艺术教育。C选项读、写、算教育是我国基础型课程所培养的公民三基。82.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题干中“白菜”“萝卜”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蔬菜”是新学习的概念且概括包容程度更高,所以题干所述属于上位学习。83.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智慧技能。加涅认为,智慧技能是个体有可能通过语言、数字之类的符号来对环境做出反应与描述的性能,一般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类。这四类之间存在层次关系,高级规则的学习以规则为先决条件,规则的学习以概念为先决条件,概念的学习以辨别为先决条件。由若干简单规则按一定顺序组合成的程序也是一种重要的智慧技能。智慧技能层次论指出了智慧技能的四个亚类及其层次关系、习得的内外条件。84.B【解析】本题考查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的内容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其中,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1)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2)对任务的认识;(3)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知。题干中,该学生认为老师提供的记忆方法不可行,属于对有关学习策略和使用方面的认知,属于元认知。故本题选B。85.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认知策略的学习。A选项错误,认知策略可由少数优秀的学习者自己发现而习得,但对于大多数学习者而言,需从有目的的教学中习得。B选项错误,认知策略的学习过程与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有区別。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与作用于环境中的客体或事件的智慧技能不同的是,认知策略指向的对象是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C选项错误,单独设课还是结合学科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心理学家对此有不同意见,但多数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结合学科具体内容开展认知策略教学效果更好。教师为学生示范认知策略以后,学生应负责对策略应用的练习,才能掌握认知策略,此表述正确。86.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A选项表征学习又称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例如,汉字、英语单词的学习。B选项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C选项命题学习是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D选项发现学习是布鲁纳主张的学习方式,属于干扰项。题干中小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书”的英语单词属于表征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