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_第1页
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_第2页
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_第3页
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_第4页
第4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备课备考通】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选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精选试题)一、单选题1.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A.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C.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豪族趁机扩充实力,形成军阀混战【答案】B【解析】B.通过题干“匈奴人攻破洛阳……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战乱造成北民南迁,这有利于推动江南经济的开发,故B正确。AC.通过题干北方的战乱,不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排除AC。D.通过题干“杀死豪族官僚庶民。”可以看出这不利于豪族扩充实力,排除D。2.南朝吴均在《饼说》中指出制作高水平的饼所需要的条件是“安定噎鸩之麦,洛阳董德之磨,河东长若之葱……洞庭负霜之橘,仇池连蒂之椒,调以济北之盐,剉以新丰之鸡”。这反映出()A.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发展 B.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C.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D.诗文创作题材的更新【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南朝吴均”“《饼说》”“安定噎鸩之麦”“洞庭负霜之橘”“新丰之鸡”等和所学可知,南朝士人吴均认为做好饼时要选择优质的北方、南方食材。饼这一食物体现了南北杂糅的特色,故B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经济作物,但并没有指出具体的种植情况,A项排除;仅由材料无法说明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饮食文化的交流,而非诗文创作,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北魏太和九年颁行《地令》,共15条。《地令》第1条前部,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地令》第3条后款规定各户原有桑田“不在还受之限”,第6条规定“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这表明当时A.国家土地政策并不够完备 B.自耕农经济出现了衰退C.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 D.土地国有制逐渐被废弃【答案】C【解析】由材料“第2、4、5、7、8、9、10、13、14诸条款,都有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等并结合所学可知,虽然北魏均田制实行的基础是土地国有制,但是《地令》的第6条款也承认了土地买卖和转让的现状,这说明土地国有与现实存在冲突,故选C项;材料只体现了《地令》的部分内容,不能得出土地政策的完备与否,排除A项;均田制的推行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大大增加,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地令》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国家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内容,即奉行土地国有政策,排除D项。4.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A.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B.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争取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答案】B【解析】B.题干中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土是黄色的,世界万物的起始,所以也就改作姓“元”,这反映出孝文帝为改革姓氏寻找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故B项正确。AC.两项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故排除AC。D.题干不能体现D项,故排除D。故选B。5.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发展教育,洛阳再度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书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这表明()A.艺术繁荣推动政治改革 B.艺术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C.魏晋书法艺术达到高峰 D.魏碑是种综合性强的书体【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雄才大略,提倡汉化,发展教育,洛阳再度成为书法艺术的中心,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书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表明艺术发展受政治因素影响,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6.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B.少数民族接受农耕文明C.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答案】D【解析】“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表明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7.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边境地区及部分内地一度盛行领民酋长、地方护军、军镇、地方行台等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后,郡县制全面回归。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当时()A.民族交融的深化 B.政区设置的密集化C.郡县制遭受挫折 D.世家大族力量瓦解【答案】A【解析】题干反映的是魏晋至北朝前期,北方地方行政制度由特殊制度回归郡县制的情况。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盛行特殊制度到回归郡县制,反映了郡县制受到了北方民族政权的推崇,是中原文化影响力扩大和民族交融的结果,所以A符合题意;政区设置与郡县制回归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郡县制回归,排除C;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势力得到发展,排除D。故选:A。8.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年中,江南户口几乎没有增长;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编户出现引人注目的增长,到北魏末年仅河北扩户就曾使当地丁口增加了一倍之多。这一反差A.反映出北方较南方统一安定 B.显示出北朝国家能力的强大C.是因为江南经济开发的滞后 D.表明北方率先终结门阀政治【答案】B【解析】B.根据所学可知,北朝时期北方基本处于统一的状态,北朝国家管理能力更强,因此,户数有所增长,故B正确。A.北方多战乱,南方更安定,故排除A。C.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放,故C错误。D.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力量强大,北方并未终结门阀政治,故排除D。故选B。9.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竞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A.“三教合归儒”现象出现 B.儒家思想遭到冲击C.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道家思想成为正统【答案】B【解析】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魏晋时期道教流行,儒家思想遭到冲击,故B项正确。A.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C.题干只体现出魏晋时期道教流行,没有反映出信仰多元化倾向,故C项错误。D.道家思想虽然受到重视,但并没有成为正统,故D项错误。10.魏晋至隋唐时期,修造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敦煌莫高窟等石窟。这反映出()A.儒学正统地位削弱 B.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C.佛教影响范围扩大 D.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答案】C【解析】A.题干反映出佛教的传播,没有体现出其对儒学地位的影响,故排除A。B.题干现象与道教无关,故排除B。C.题干中的石窟艺术属于佛教建筑,魏晋至隋唐时期其在我国中原地区大量出现,这反映出佛教影响范围扩大,故C正确。D.佛教的传播反映不出题干所述时期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故排除D。故选C。11.关于唐代文学,时人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材料反映出当时A.语言革新与儒学复兴相互促进 B.吸收佛道文化的精髓C.强化文道合一的政治教化功能 D.南北文化整台的趋势【答案】D【解析】略12.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他旨在强调农业生产应该()A.因时制宜,休耕轮作 B.精耕细作,提高地力C.顺应自然,遵循规律 D.改进技术,增加产量【答案】C【解析】A.题干没有强调休耕轮作,故A排除。B.题干强调的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不是精耕细作,故B排除。C.题干表述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安排农业生产(顺天时,量地利)就会丰收,否则(任情返道)会劳而无获,这主要强调的是农业生产应该顺应自然,遵循规律,故C正确。D.题干未涉及改进技术的信息,故D排除。故选C。二、材料解析题13.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黄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材料二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并指出唐朝对外开放形成的条件。【答案】(1)从专注于鬼神到专注于人事;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对人性的探讨逐步深入。(2)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道的传播;儒学伦理受到冲击;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门阀政治),士大夫转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3)表现:领域宽,突出经济交往,涵盖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范围广,涉及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时间长,几乎贯穿整个唐代;设置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条件: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国力强盛;农耕文明繁荣,文化、技术领先;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的意识和包容的心态;海陆交通发达。【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一“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可知从专注于鬼神到专注于人事;依据材料一“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可知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依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可知对人性的探讨逐步深入。(2)本题考查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可知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依据材料二“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可知士大夫转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结合所学从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道的传播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等回答。(3)本题考查唐朝对外开放的表现及其形成的条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第一小问,可以依据材料中的“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蕃坊”等信息概括归纳,可以看出有领域宽、范围广、时间长、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对外事务等特点。第二小问,应当联系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交通等角度分析作答。14.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率领一批大臣渡过长江,其中大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史称“衣冠南渡”。这一时期北方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与江南传统生产技术相结合,使得江南经济迅速繁荣。北来大族大部分都是中原的高门士族,而且都是好学玄学有文化的名士,玄学一度成为江南的主流思想文化。对于北人到来,江南名士虽存在着矛盾的情绪,但文化修养与北方大族确实有很大的距离,经过碰撞交流后,他们转而钦佩,甚至仿效。南北士族在文化上的融合催生了六朝时代突出的文化成就,如王義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南朝石刻、刘勰的《文心雕龙》、范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