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行为学习论课件_第1页
第五章行为学习论课件_第2页
第五章行为学习论课件_第3页
第五章行为学习论课件_第4页
第五章行为学习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行为学习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论的兴起

“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可以保证: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和他们祖先的种族如何,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

——华生一、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人格1.人格是行为模式的集合2.行为由经验和特定情境共同决定S-R行为主义者:“我们必须首先确定是哪种具体情境,然后再看他算不算一个诚实的人。”

“角色扮演”实验要求大学生为不能按时交作业找一个理由。实验分两个条件:第一种条件是,这份作业的成绩将占本课程学期总分比重的15%;第二种条件是,这份作业的成绩将占本课程学期总分比重的75%。研究者给每位学生都规定了一个实际理由,第一组学生是因为“前一天晚会上喝醉了”,第二组是因为“作业过多”’,第三组是因为“患病住院”。学生们的任务是走进“教授”酌办公室进行解释,希望他再宽限一天时间。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大多数出于不合理原因(喝醉酒或作业过多)而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在向“教授”解释时会说谎,并且随着作业得分在期未总分中重要性的提高,说谎者的比例明显增加;出于合理原因(患病)而未能完成作业的学生都没有说谎。二、华生的理论1.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个体行为而非意识;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客观观察与测量而非主观内省;3.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预测行为与控制行为;4.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因素即可改造人的行为;5.由动物行为研究所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释人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1.巴甫洛夫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2.经典条件反射的局限性。要想让个新的S-R联系持久存在,就得持续地把无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结合起来,否则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削弱直至最终消失。这种条件性的S-R联系渐渐消失的现象叫消退。3.某种特定刺激的条件反应形成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诱发出同样的条件反应。新的刺激越近似于原刺激,条件反应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现象称为泛化。经典条件反射实验设备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作用的若干概念强化

伴随条件刺激的呈现给予无条件刺激。例如在小阿尔伯特实验中,白鼠出现(条件刺激)的同时,给予一个强噪声(无条件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消退

已形成的条件反射由于不再受到强化,反应强度趋于减弱乃至该反应不再出现,称做条件反射的消退。消退概念对临床应用有两个潜在的意义。

泛化

对一个条件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应,可以由类似的刺激引起。也就是说,条件反应可以迁移到类似原条件刺激的刺激上。例如,一位妇女可能由一次外出偶然受惊而逐渐演变为害怕一切公共场所(广场恐怖症症状)。泛化可能是许多症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分化

分化是与泛化相对的过程。在泛化发生后,继续进行条件作用训练,但只对特定条件刺激予以强化,对类似刺激不予强化,会导致有机体抑制泛化反应,只对特定条件刺激发生反应,这就是分化。分化意味着有机体逐渐能够分辨刺激物之间的性质差异。分化的形成是选择性强化和消退的结果。恐惧性条件作用

以对有机体具有恐惧性质的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而进行的条件作用,称为恐惧性条件作用。恐惧性条件作用会泛化。抗条件作用如果对一个已形成的条件反应进行这样的操作:一方面撤除原来的强化物,例如在白鼠出现后不伴以强噪声(这是前述消退训练的程序),同时设法使一个不能与原来的条件反应共存的反应与原来的条件刺激建立联系,例如,让小阿尔伯特吃他喜欢的食物(一种放松的积极的反应)。结果,原来的条件反应会更迅速地被消除(与单纯消退训练比较)。这样一种操作程序称为“抗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应用有一个普遍困扰全世界牧场主的问题,那就是狼和土狼等食肉动物经常会捕食他们的家畜。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进行了一项无须杀死食肉动物,而是通过条件反射技术解决这个问题(Gustafson,Garcia,1974)。首先向狼和土狼提供少量氯化锂的羊肉(非条件刺激),这种化学物质摄入人体内可使动物感到不适,甚至头晕,恶心,呕吐(非条件反应)。再把饥饿的食肉动物与活羊放入同一围栏中。狼和土狼起初攻击羊群(条件刺激),但它们一闻到猎物身上的气味便停止攻击,并尽可能地远离羊群。最后,狼和土狼竟然迅速地逃出去了(条件反应)。应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一个潜在的重要领域是行为医学。阿德和库恩(Ader&Cohen,1985)给白鼠提供一种含有糖精的水(白鼠喜欢)。随后,他们将这种糖水与一种可减弱老鼠免疫系统能力的药物注射建立联系。然后,再给这些建立了条件反射的白鼠提供这种糖水时,虽然不给它们注射药物,白鼠也会呈现出免疫力抑制的征兆,即一种免疫力减弱的反应。现在,又给实验室的白鼠提供很强的樟脑气味,然后给它们注射提高免疫系统反应的药物。目前的研究显示,樟脑味作为一种条件刺激单独出现时也能提高免疫系统功能。系统脱敏法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医师运用过。据《儒门事亲》载:王德新的妻子在旅途住宿时,夜逢盗贼烧房子,因受惊而堕下床来。自此以后,每听到声响,便会受惊昏倒不省人事。家人也只得蹑足而行,不敢冒然弄出声响,逾年不愈。医师戴人诊断后既让二侍女执其两手,按于高椅之上,在面前放一张小桌子。戴人说:“夫人,请看这木头!”便猛击桌子,其妇大惊。戴人说:“我用木头击桌,有何可惊呢?”妇人吓后稍显安定,戴人又击桌,惊已显然减缓。又过一会儿,连击三五次,又用木杖击门,又暗中令人击背后的窗子。女人慢慢从惊恐中安定下来。晚上又叫击其卧房的门窗,接连数日,从天黑直到天亮,一、二月后,虽听雷鸣也不惊恐了。案例

女,18岁,某大学新生,独生子女,从小怕黑,天黑后就呆在家里,不敢出门,怕走夜路。睡觉时,要整夜开灯到天亮,否则便无法入睡。因为在黑暗中,她会感到非常紧张、害怕,并出现胸闷、心悸、出汗等症状。上大学后,住在学生集体宿舍里,晚上就寝时间一到,学校就要统一熄灯,不能再像在家中一样,可以彻夜开灯。尽管与室友多人同居一室,但她还是不能入睡,夜夜失眠,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当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对她来说都是一种漫长的等待和煎熬。这种白天睡觉、晚上失眠的作息方式彻底颠倒了她的生活,她感到非常痛苦,甚至出现退学念头。治疗过程1)通过交谈、行为观察、自我报告、心理生理反应测量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地全面收集来访者的信息。(小时候只要她有睡前哭闹行为,父母就关掉电灯,说有大老虎来吃她)2)在上述基础上,治疗者详细分析来访者的案例资料,评估其心理障碍的类型及向来访者解释。在本案例中,我们告诉来访者,她患的是黑暗恐怖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心理治疗是完全能够治好的。同时还告诉她,这是一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加以消除,而个人积极主动的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3)针对来访者心理障碍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向来访者说明治疗方法的有关事宜。4)实施系统脱敏。该阶段共分三大步骤进行,具体如下:第一步:进行放松训练。第二步:建立焦虑事件层级表。让来访者自己列出害怕事件,然后根据他对这些情境所感受到的主观干扰程度大小(SUD),给各情境确定一个分值,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加以排列。1。天黑前半小时,与同学在操场上打羽毛球(10分)2。天刚黑时,与同学在宿舍里(20分)3。晚上7点,由同学陪她到宿舍区有路灯处散步(30分)4。晚上8点,由她独自一人到宿舍区有路灯处散步(40分)5。晚上9点,由同学陪她到宿舍区无路灯处散步(50分)6。晚上10点,由她独自一人到宿舍区无路灯处散步(60分)7。半夜醒来,与母亲在黑暗的自家房间里(70分)8。半夜醒来,与室友在黑暗的学生宿舍里(80分)9。半夜醒来,独自一人在黑暗的房间里(90分)10。午夜时分,在空无一人的黑暗的旷野上(100分)第三步:实际治疗。实施过程如下:治疗者:请你现在逐步放松全身。(3分钟后)来访者:已经放松了。治疗者:好,请你闭上眼睛,想像现在是天黑前半小时,你正与同学在学校的操场上打羽毛球。(15秒钟后)焦虑程度是多少?来访者:(伸出一个指头,表示焦虑程度是10分)治疗者:抹掉脑中的想像,全身放松。(1分钟后)现在的焦虑程度是多少?来访者:(示意为0)

经过十几次想像放松的反复交替之后,来访者表示,想像在天黑前半小时与同学在操场上打羽毛球的这个情景已不再紧张,第一层级脱敏治疗结束。治疗者告诉来访者,第一层级已经完成,如以后还感到紧张,就用刚才的方法,让自己放松,并反复进行。同时,还要求来访者回去之后,反复实践,巩固成果。一星期后,来访者对黑暗的恐惧程度已有所改善。至此,第一层级脱敏宣告完成,治疗可推向第二层级。如此反复,逐级推进,直到完全脱敏。在此案例中,来访者实际治疗8次。到最后治愈共花费时间为2个月。一年后随访,疗效很好,来访者感到,对黑暗不再产生恐怖与焦虑,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厌恶疗法厌恶疗法(AversionTherapy)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获惩罚性的刺激反复多次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过程,从而达到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厌恶疗法是从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发展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烟酒或药物成瘾、赌博、贪食症、强迫症、咬指甲、拔毛癖、同性恋及各种性变态等。厌恶疗法是一种有效但要慎用的技术,一般不主张用于学校儿童这类人群,而是在专门的治疗机构由熟练的专家使用。而且往往要求在其它干预措施无效且来访者愿意的情况下选用这一疗法。因为使用厌恶刺激有一定危险性和副作用。

现实厌恶疗法是在真实的情境下,把一些厌恶刺激与要消除的问题行为结合起来,通过条件反射作用,使来访者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问题行为。常用的厌恶刺激有物理性致痛刺激和生理性厌恶刺激两大类。前者如电击、弹橡皮圈等;后者如催吐剂、恶臭、巨声等。想像厌恶疗法是让来访者充分想像自己的问题行为会如何受到周围人们以及社会的一致鄙视和唾弃,想像该不良行为遭到惩罚时的痛苦情境,从而来限制减少乃至消除自己的不良行为,达到治疗目的。代币法第二节操作性条件反射论1.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最初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系统研究,后经斯金纳发展和提出的。2.在强化作用的影响下习得了一种新的行为。斯金纳称此为操作性条件反射,又称为操作学习。3.所谓强化,是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强化包括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桑代克的效果律一、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学习”: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强化

强化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核心概念。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给予一个积极强化物。这会增加个体做出该行为的频率。负强化指的是,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一个消极强化物撤去的事件,这也会增加该行为的出现频率。惩罚

惩罚是和强化相反的概念,它涉及的是行为的消除机制。和强化一样,惩罚也分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正性惩罚是指,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这以后个体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负性惩罚则是当个体做出一特定行为后,他所想望的东西就不出现,这也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消退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概念与经典条件作用的消退概念很接近。它指的是:在一特定情景下,如果某人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而现在这个反应没有得到通常的强化,那么,此人下次遇到类似情境时,就较少可能再做同样的事。换言之,如果通过积极强化使一种反应的出现率增加了,那么完全停止强化将导致这种反应的频率下降。二、强化的分类

连续强化:对每一次正确反应予以强化

定时强化: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

间隔强化

变时强化: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

定比强化: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呈一定比例

变比强化: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比例是变化的

斯金纳育婴箱斯金纳相信控制人类的行为是完全可能的,他坚信他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可以用来改良社会,为理想的儿童教育服务,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当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决定做一个新的,经过改进的摇篮。他的在实验箱里长大的女儿过的很快乐,很快就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画家。在这个箱内,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内,箱内干燥。自动调温,无菌无毒隔音;里面活动范围大,除尿布外无多余的衣布,婴儿可以在里面睡觉、游戏;箱壁安全,挂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担心着凉和湿疹一类的疾病。这种设计的思想是要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第三节社会学习论一、观察学习(一)观察学习的概念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这显然和传统的条件反射式的学习很不一样。观察学习的后果

该实验的后续研究班杜拉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比较真人榜样和在电影中或卡通片中榜样的相同攻击行为。结果证明,真人榜样影响力最大,电影榜样位居第二,卡通片榜样名列第三。但不管怎么说,三种形式的攻击性榜样对儿童的影响都比非攻击性榜样或无榜样明显得多。(Bandura,1963)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去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人们就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外部强化。观察者如果看到榜样被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榜样受惩罚的行为,就会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这就是替代强化,即使强化没有直接作用于观察者,也能控制观察者的学习。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也会调节他们将表现出哪些习得行为。他们倾向于作出自己满意的行为而拒绝个人讨厌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强化。班杜拉特别强调替代强化及自我强化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强调学习中的认知性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树立榜样行为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最为常用的有两种:一是提供一个模式行为,即有一个示范者将榜样行为实际地展示给模仿者。这种展示可以是由一个真实的人来做给学习者看,也可以是一段影片,由一个代表来演示给大家看,如看电影。二是提供对一个模式行为的言语指令或描述,告诉学习者该如何如何去做,也即我们常说的言传。四、模仿法模仿法(modelling),又称示范法。其原理主要来自社会学习理论: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的倾向,向具有不良行为的人呈现某种行为榜样,以使其从事相符行为,从而消除不良行为,建立适应性行为的治疗方法。目前,模仿法主要被大量应用于儿童行为的训练(包括正常儿童和弱智儿童),有时也用于临床治疗。模仿法的操作程序:1.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

在模仿法的实施之前,首先要评估来访者的模仿能力,以决定是否为合适的治疗对象。每个人的模仿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有的人对肢体动作的模仿较快,而有的人则对声音模仿力较强。模仿能力可以根据来访者的经历和心理测量结果做出判断。2.设计示范行为

完成评估后,就可以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示范行为。示范行为的顺序应是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示范的情景要尽量真实,示范者亦应与模仿者有较多的共同之处,以易于得到模仿者的认同,这样的模仿会收到较好的成效。3.对正确模仿行为予以强化

在整个模仿学习过程中,要对模仿者的每一次进步与成功都给予及时的强化,如赞许、微笑、物质奖励等,从而加强、巩固模仿者已习得的模仿行为。

露丝尝试新行为治疗师:有时你需要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你说过你这样做时会感到不舒服。露丝:我得承认我做了很多暗示,然后,当没有人反应时,我就四处闲荡为自己感到悲哀。治疗师:让我们做一些角色扮演。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你是如何问自己想要什么的。假如我是约翰,你会怎么做?你自己来。露丝:我来试一下。嗯,约翰,我又参加健身班了。治疗师:(扮作约翰)噢。露丝:他也是这样说的。治疗师:好吧。现在我扮演你。(扮作露丝)约翰,你知道我已经参加了健身班。我想得到你的支持。露丝:(扮作约翰)噢。治疗师:(扮作露丝)我需要你的鼓励。我不能肯定在这件事上你支持我,如果你告诉我你支持我,这将对我很有意义。露丝:(扮作约翰)这样,我该怎么说?治疗师:(扮作露丝)我想让你说一些话,比如“去吧”或“嗨,祝你好运”。治疗师:好吧,让我们停下来一分钟。你能看出有什么区别吗?露丝:可以肯定,你似乎比我所做的更加固执,并且更直截了当得多。治疗师:对了。另外,请注意我是怎样表达我的需要的。我并没有攻击他或批评他。我只是告诉他,我想从他那儿得到什么。露丝:这不是我的处事风格,但是我愿意去试。治疗师:好的,让我们再做一遍,假定我是约翰。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性别成型是一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种文化能把男孩和女孩转变成男人和女人。

————桑德拉.贝姆两位朋友第一位是非常仔细且富有爱心的人。此人从未忘记过我的生日,对我的需要和情绪都非常敏感;当我有话想向人倾诉时,第一个找的就是这个人。此人也向我吐露心声,毫无顾虑地和我共享亲密的情感。另一位朋友即将成为商界的领导人。这个朋友知道怎样在必要的时候坚定立场、怎样直言不讳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怎样让员工为公司效力。和第一个人不同,此人有时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我从未见这个人哭过。为什么女人有女人的行为方式,男人有男人的行为方式?生物差异的确会起一定作用,但行为主义者和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性别差异是贯穿生命全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儿童和成人都主要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获得并保持与性别相符合应的行为。几位研究者考察了5个月到25个月孩子的玩具和衣服(Pomerleau,1990),他们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喜欢娃娃和过家家玩具。男孩更喜欢运动器械、工具和汽车、卡车玩具。一点不奇怪的是,女孩更喜欢粉红色衣服,男孩喜欢蓝色衣服。显然,从很小的时候起,男孩、女孩就被区别对待了。1.双性化20世纪70年代.桑德拉·贝姆提出了双性化概念。贝姆首先反对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同处于一个连续体上的对立面。她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相对独立的特质。她认为适应最好的人是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人,她把这称作双性化。

2.性别角色研究(1)性别类型和心理适应传统的一致性模型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总是遭到周围人的抑绝和嘲讽。社会给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以最大的赞赏。贝姆的双性化模型只有双性化的人才能在为事业而奋斗的同时,与朋友、情侣和睦相处,共享闲暇时光。虽然有研究显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更强,但还有一些研究并没得出这样的结果(Taylor&Hall、1982)。具体而言,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应付各种情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身心更健康,自尊心更强。男性化模型男性化是心理健康的关键。我们的社会在很多方面仍然推崇和赞赏传统的男人和男性化的特质。符合男性性别角色的人比不具备这种特征的人干的事情更多.而且干得更好。女性若要获得成功,她们必须具备一些传统的男性特征。

一些研究男性化的人更容易采用直接的问题焦点策略应对压力,跟男性化程度低的人相比,他们能更好地应对压力。而且,男性化的男人和女人对自己的能力更自信,认为自己比男性化低的人更可能成功(Singer&Yinon,1989)。男性化的女人善于影响别人,获得她们想得到的东西,因此可以避免产生无助感和抑郁(Sayers,Baucom,1993)。对于性别类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支持男性化模型的证据相当一致(Whitley,l983)。而且具备传统男性特征(例如追求成就、运动性、强大有力)的人对自己感到满意。

结论第一,几乎没有研究支持—致性模型。第二,一些不一致的研究发现可能反映了男性化和女性比特征的测量方法。例如,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中有20个描述男性化特征的项目和20个描述女性化特征的项目,要求人们回答每个项日在多大程度上反应了自己的情况。遗憾的是,男性化特征项目比女性化特征项目社会赞许度更高。第三,健康人格的某些方面.如应对压力和追求成就,和男性特征有关,而其他方面,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则与男性特征无关(Marsh&Byrne,1991)。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显然在某些方面跟个体适应、心理健康紧密相联。(2)性别类型和人际关系几位研究者根据被试在贝姆性别角色调查表的得分,设计了四种类型的男女配对:男性化男人和女性化女人,双性化女人和男性化男人,女性化女人和双性化男人.两个双性化的人(Ickes&Barnes,1978)。

一项研究考察了已婚夫妇的性别类型匹配,以及他们婚姻的幸福程度(Antill,1983)。研究结果表明,幸福感来自女性化特征。即当被试的配偶是女性化的或双性化的,那么这个人将对他们的夫妻关系非常满意。和一个缺乏女性特征(男性化或未分化)的人结婚,将预示着不幸福的婚姻。另一项研究不仅在已婚夫妇中发现了同样的情况,而且发现在异性同居者、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中同样存在这种情况(Kurdek&Schmitt,1986)。

原因第一,构成女性化特质的特征。在女性化量表上得分高的人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敏感地察觉别人的需要。女性化的人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别人的感情。第二,双性化的人更能意识到爱意并表达出来(Coleman&Ganong,1985)。因为他们具有产生亲密感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果断性而且愿意冒险。配偶表达能力强,敏感性高的人、对婚姻的满意度最高(Bradbury,Campbell,1995)。因此,双性化的人会是最好的伴侣。第三,女性化和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交流,因此他们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执(Voelz,1985)。他们对对方的情感和需要更加敏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和缺乏这些特质的人相比,他们与人相处得更加融洽(Aube,craig,1995)。总结总之,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观察各种不同的与性别相符合的行为榜样,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成为有些男性化或女性比。和其他的人格变量一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水平具有跨情境和跨时间的稳定性。这些特质和人格适应有关,但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尚未很好地解答这一问题。现在人们更加一致地认为女性化和双性化能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很明显,贝姆的双性化模型引发了大量的研究,使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性别角色的个体差异。习得的无助三个例子一位妇女被解雇了,因为老板认为她的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经过几个星期酌求职,她不断遭受挫败,最后决定干脆呆在家里。她不再和朋友们出门,完全中止了地曾经热衷的活动——跳舞、看电影、跑步。她越来越抑郁.自尊心越来越低,没有信心再去找一份工作。一位老人住进了一家历史悠久的敬老院,他再也用不着照料自己的生活了,现在一切都由服务员来做。他不再替自己做饭、打扫房间,甚至购物。很快,他变得不活跃了。他说话越来越少,也不如以前开心。身体也开始垮掉。一个四年级男孩的数学考试考砸了。他对以后的效学作业也感到很沮丧.最后连试一试都不愿意了。其他课的成绩也开始变得糟糕,很快他对所有的学校活动失去了兴趣。1.无助感的习得“让我们吃惊的是,它躺在地上,静静地呜咽。”一位研究者描述其中的一只狗。“几分钟后、我们关掉电击;这时,它已经不能跳跃障碍.也不去躲电击了”(Seligman,1975)。狗已经明白它们是无助的。在无法逃脱的电击中,它们已经无数次地尝试逃跑,但都未奏效。最后这些狗认识到它们不可能逃掉电击,然后屈服于无助感。用行为主义的术语解释就是,狗把它们在第一个情境中习得的经验不恰当地迁移到了第二个情境中。尽管在实验箱中可以逃离电击,但它们表现出的却是先前习得的无助感。2.人类的习得性无助研究者用令人烦操但不会感到痛苦的噪声代替了不可逃避的电击。被试可以通过关掉噪声解决问题(例如,按正确的方法按下按钮)。但是,实验控制另一部分被试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和以前研究中的狗一样,这些人也很快就认识到没有办法可以逃避这些讨厌的刺激。他们会把这种无助感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吗?经历过可解决问题的被试在处理新问题的时候几乎没有困难。但在关噪声时获得无助感的人在处理第二套问题时表现得很糟糕。和实验箱中的狗一样,他们把一个情境中的习得性无助不恰当地迁移到了新的控制情境中。后来的研究证明,并不一定要有最初的在不受控制的惰境中无助的经验才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只要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克服一个严重的困难(Maier,Seligman,1976)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Brown,Inouye,1978),人们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3.习得性无助的应用老年人的习得性无助两位研究者以一所老年公寓两层的住户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这种可能性(Langer,Rodin,1970)。几个星期里,被激发责任感的老人们报告的快乐程度更高。他们越来越客欢出门走访,呆坐的时间减少了。医务人员不知道正在进行一项研究,她们报告说这些老人中有93%的人适应状况改善了,而对照组只有21%的人适应状况出现好转。18个月后.研究者回到老年公寓,发现幸福感和活跃性酌差异仍然存在(Langer,Rodin,l977)。差别最明显的是,过去的18个月里,责任感被激发了的住户中只有13%的人死去.而对照组有30%的人死去。

习得性无助和抑郁研究者注意到有无助感的被试和抑郁的人相似(Seligman,1976)。临床心理医生发现.抑郁病人对于支配自己遇到的事情表现出无助的样子(Beck,1972)。抑郁的产生有时类似于习得性无助获得的方式(Seligman,1975)。即,当人们发现自己不能支配生活时,会不恰当地把这种感觉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在实验室研究中经历过不可逃避的噪声后,被试的抑郁明显提高了。(Burger,Arkin,1980;Miller,Seligman,1975)体验过成功支配的人能很快地克服无助感(Klein,Seligman,1970)。习得性无助现在仍然是认识抑郁的首要理论模型。但是,和人格的许多研究主题一样。最初的理论近年来得到了发展,包含了更多的认知特点。正如我们以后所发现的,是否陷入习得性无助和抑郁中,不仅取决于失控的知觉.而且在于对失控的解释。韦纳的归因理论韦纳(B.Weiner)等人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归因分析一个人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分析是理解成就行为的关键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知觉,影响到个体成就行为的坚持性、强度和选择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可归因于以下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好坏等在这些原因中,可以区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的和外部的、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第一个维度是内归因和外归因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性的,是内归因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则是外源性的,是外归因

第二个维度是稳定的归因和不稳定的归因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是稳定的归因;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是不稳定的归因

第三是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等原因是可以受个人控制的归因;运气等原因则是不能被个人意志控制的归因韦纳把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运气好坏

任务难易

努力程度

能力高低

四因素可控的

不可控的

可控的不可控的

不稳定的

稳定的

不稳定的

稳定的外部的内部的三维度归因的三维度模式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面临未知事件时,比起那些一进入情境就认为事情会变糟的入来说,相信自己会做得很好的人。更可能表现良好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在一项研究中,询问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他们在手术前的期望如何(Leedham,Frist,1995)。有积极期望的患者比那些想法消极的患者的术后适应情况更好。手术几个月之后,有积极期望的患者—般情绪更好,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更高的评价。人们悲现或乐观的程度是相当稳定的,所以研究者把这一人格变量称为气质性乐观主义。研究者发现,乐观地看待生活的人比非乐观主义者有更多的成就(Taylor&Brown,1988)。乐观主义者给自己设置更高的目标,并相信自己能达到那些目标。研究者发现,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是成功的关键。一组研究人员考察了人身保险推销员在被拒绝的时候是怎样反应的(Seligman&Schutman,1986)。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考察了一组45—60岁男性被试多年前的日记,来确定他们在25岁的时候乐观或悲观的程度(Peterson,Seligman,1988)。1.应对逆境极端事件一项研究调查了在海湾战争中以色列居民所体验的压力(zeidner&Hammer,1992)。在开展研究期间,以色列的海法市经常受到飞毛腿导弹袭击的威胁,研究者考察了该地区居民的应对和调节方式。调查发现,在样本中,气质性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更少地体验焦虑和抑郁。一组研究人员选择那些至少已花了一年时间来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配偶的男女为被试,考察了他们的适应水平(Hooker,Shefren,1992)。结果发现。对生活抱乐观态度的配偶比那些悲观的人体验到的压力和抑郁少得多。还有研究考察了乐观者和悲观者对健康问题和在用药期间的反应。发现平时很乐观的女性在癌症手术的第一年里比悲观的患者更少地感到沮丧(Cavereta1,1993)。具有气质性乐观主义的患风湿病的运动员在心理适应测量中得分比悲观的运动员患者得分高(Long,Sangster,1993)。在另一项研究中,在做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六个月后,把恢复中的男性患者的一般情绪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气质性乐观的男性在手术后看起来比悲观主义者的情况要好。(Scheiereta1,1989)生活事件一组研究人员在考察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情况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Aspinwall,Tayle,1992)。对生活持乐观态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在适应大学第—年里的要求时要明显地比那些悲观的学生更容易。乐观气质的什么特点帮助了人们很好地应对了生命中的危机和挑战?

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运用不同的策略来应对他们遇到的问题〔Scheier&Carver,1992)。乐观主义者更可能会使用积极的应对策略。相反,悲观主义者在面临困难问题时更可能采用分心或否认的策略。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询问癌症患者,他们在应对与疾病相关的压力时采用了哪些策略(Friedman,1992)。这些患者在气质性乐观量表中的得分与他们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