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第二学期浙江省温州中学6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的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砖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节选百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材料二①什么“跳进跳山”,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1.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A.“戏剧脚色之名,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B.“(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C.“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D.“等到明末清初,尾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B.“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C.“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的代言体,与古典诗歌中的闺怨诗之代言体实现代言的手段是一致的。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4.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答案】1.C2.D3.C4.材料一:①引用论证: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使论证更具说服力。②举例论证,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

材料二:对比论证:将中国传统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使观点突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中概念含义的能力。A.戏曲术语是“脚色”,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戏曲中的某一类人物,结合选项语境中的“四色”,可以判断术语使用正确。B.术语是“正旦”,“旦”在文中的概念主要指女性角色,结合语境(“窦娥”)及教材所学《窦娥冤》可以基本判断术语使用正确。C.“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错误,本选项的戏曲术语是“角色”,它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均出现了,根据相关信息可以得其概念都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而原文“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中可见,“角色”并非“脚色”,脚色是指行当,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的应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色,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色。D.术语是“行当”。材料中虽未对“行当”进行明确的解释,但从首段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可以得知“行当”是演员的分工类别,结合选项语境(重点是“昆曲”“划分”)可以判断使用正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与理解信息的能力。A.“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是由“引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原文信息为“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C.原文信息为“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可以看出,作者只是一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与理解信息的能力。A.“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错误,据材料一所述,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B.“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错误,据材料一原文信息“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的手段……”,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项中“达成了”的“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错误,原文信息为“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色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色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色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概念混淆。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第五段“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是引用论证,借用权威学者的话,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这是举例论证,列举“旦”“末”等名称变化,来论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用事实举例能让观点更可信。材料二第二段,主要把“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的特点进行对比,指出“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对比论证,突出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自由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苦恼契诃夫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周身雪白,像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不动。约纳和他的瘦马停在那个地方已经很久了。他们在午饭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现在傍晚的暗影已经笼罩全城。街灯的黯淡的光已经变得明亮生动,街上也变得热闹起来了。“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约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约纳抖动了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军人坐上雪橇车。约纳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什么?”军人问。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车夫就又伸长脖子,用一种稳重的优雅姿势挥动他的鞭子。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湿雪又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一个钟头过去,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如今在他都是一样,只要有乘客就行……三个人一齐抢到座位上去,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走吧,快点跑!嘿,老兄,瞧瞧你的这顶帽子!全彼得堡也找不出比这更糟的了……“嘻嘻,……嘻嘻……”约纳笑着说,“凑合着戴吧……”“喂,你少废话,赶车!莫非你要照这样走一路?是吗?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吗?……”“嘻喜!”约纳笑道,“这些老爷真快活!”“呸,见你的鬼!……”驼子愤慨地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难道就这样赶车?你抽它一鞭子!嘀!使劲抽它!”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寞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那种苦恼是广大无垠的。如果约纳的胸腔裂开,那种苦恼滚滚地涌出来,仿佛就会淹没全世界,可是话虽如此,它却是人们看不见的。这种苦恼竞包藏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连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约纳瞧见一个扫院子的仆人拿着一个小蒲包,就决定跟他攀谈一下。“老哥,现在几点钟了?”他问。“九点多钟……你停在这儿干什么?快把你的雪橇赶开!”约纳把雪橇赶到几步以外去,伛下腰,听凭苦恼来折磨他……他觉得向别人诉说也没有用了……可是五分钟还没过完,他就挺直身子,摇着头,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他拉了拉缰绳……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回到大车店,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约纳照着那些睡熟的人,后悔不该这么早就回来……“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会这么苦恼的缘故了。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那他就会永远心平气和……”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是啊,想喝水。”“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详详细细地讲一讲才是……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起燕麦、草料、天气……关于他的儿子,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是不能想的……跟别人谈一谈倒还可以:至于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太可怕,他受不了……“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我不行了……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如果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小说发表于1886年,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约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情节,同样都批判现实,震撼人心。B.契诃夫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约纳与别里科夫,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于夸张变形中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C.小说开头描绘了一幅风雪黄昏车马图,渲染悲凉凄苦的氛围,为人物设定了晦暗冷酷的背景,折射当时社会的黑暗冷漠。D.小说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没有主观说教,但读者却能从其客观真实的描述中感受到人物心态和社会状况。6.关于小说写马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结尾约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向它主人手上呵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B.小说多处描写马的处境、状态,暗示了约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丰富了约纳这一人物形象,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C.小说结尾处约纳向马倾诉苦恼,与开头“向谁诉说”呼应,使全文结构紧凑,反映了孤苦无告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读来让人倍感心酸。D.没有人耐烦听约纳的诉说,马却静静地听着,“人与人”和“人与马”对比强烈,反映了世态炎凉,深化了主题。7.小说塑造约纳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有人比较本文与鲁迅先生的《祝福》,认为“一样孤苦,两种诉说。请结合两个文本,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答案】5.B6.A7.(1)正面描写(或:直接描写)①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等,如“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等,表现了约纳无人诉说的伤心痛苦。(2)侧面描写:①文章开头的阴冷昏暗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的心境。②开头写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用小马的瘦弱孤独衬托主人公的孤立无援,命运悲苦。③用周围人的冷漠衬托出主人公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无奈。8.一样孤苦:都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有相似的故事情节。丧子之痛的倾诉无人理解同情,艰辛卑微,孤苦悲惨。两种诉说:①在情节结构安排上,《苦恼》截取约纳一天的生活片段,情节简单;《祝福》则叙述了祥林嫂连遭不幸的几段人生经历,人物众多,时间跨度更长,内容更丰富。②在主旨情感的表达上,《苦恼》写约纳的不幸软弱,人间的自私冷漠,暴露沙俄专制下的社会黑暗,其批判是暗示的、局部的、温和的:《祝福》里祥林嫂的悲剧更深刻,她遭受肉体、经济、精神的几层摧残,生前哀苦,死时恐惧,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作家对社会黑暗穷根究源的探索,批判更显性、更深广、更彻底、更激烈。③在叙述方式的选择上,《苦恼》以第三人称和顺叙方式展开情节;《祝福》以“我”的视角,用倒叙方式讲述故事。④在描写手法的运用上,《苦恼》主要是语言描写,《祝福》还有较多外貌和社会环境的描写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能力。B.约纳不属于“漫画式人物”,本文也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约纳的形象,对他的塑造用的是写实手法。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是存在着温情”错误,这一情节表现了约纳看似苦恼得到缓解,实际上痛苦并未彻底消除,无法从“人”那里得到温暖,只能向“马”诉说,这样写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作者在塑造约纳这一人物时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正面描写:“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是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了约纳受到周围人的冷眼时内心的不安以及想向他人倾诉烦恼时迫切愿望。“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是语言描写,且“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在文中多次出现,表现了儿子的死给约纳带来了巨大痛苦。“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回大车店去!”是心理描写,体现了约纳急欲找一个人倾吐自己的悲伤的心情以及无人倾听的无奈。侧面描写:“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文章开篇渲染了阴冷昏暗的氛围,“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衬托出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的心境。“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大堆雪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作者将约纳与小马类比,用小马的瘦弱孤独衬托主人公的孤立无援,命运悲苦。“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大家都要死的……”“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用周围人的冷漠衬托出主人公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无奈。【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一样孤苦:约纳是身份卑微的马车夫,祥林嫂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他们都饱受欺凌而失去了自己的儿子,身世凄苦而又不幸,都得不到世人的同情。由此看出,都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不幸遭遇,有相似的故事情节。丧子之痛的倾诉无人理解同情,艰辛卑微,孤苦悲惨。两种诉说:第一,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苦恼》截取约纳一天的生活片段,情节简单,如写一天之中约纳几欲诉说自己的悲痛,但无论是坐车的上层人还是和他身份一样的拉车人都不给他机会,他只能去跟自己的马去说话;《祝福》则叙述了祥林嫂连遭不幸的几段人生经历,从初到鲁镇做工,到被劫掠被卖,到丧夫丧子后重回鲁镇,祥林嫂逢人就诉说自己的阿毛的故事,大家表现得很有兴致,但实际都是把她的话当作谈资以资娱乐,或是进一步羞辱嘲笑她,一直到最后悲惨地死去。人物众多,有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以及众多的市井看客,时间跨度更长,贯穿祥林嫂的一生,内容也更为丰富。第二,在主旨情感的表达上,《苦恼》写约纳的不幸和软弱,人间的自私冷漠,暴露沙俄专制下的社会黑暗,其批判是暗示的、局部的、温和的;《祝福》里祥林嫂的悲剧更深刻,她遭受肉体、经济、精神的几层摧残,生前哀苦,死时恐惧,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是作家对社会黑暗穷根究源的探索,批判更显性、更深广、更彻底、更激烈。第三,在叙述方式的选择上,《苦恼》以第三人称和顺叙方式展开情节,集中写约纳一天的拉车经历;《祝福》以“我”的视角,来看祥林嫂的一生,用倒叙方式讲述故事,先写祥林嫂在雪夜悲惨地死去,然后回忆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情形。第四,在描写手法的运用上,《苦恼》主要是语言描写,通过约纳和军人、驼子、年轻车夫和马的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祝福》除了语言描写以外,还有较多外貌和社会环境的描写等,如对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外貌描写,集中刻画了其眼睛,来反映人物的经历和变化,以及写鲁镇的祝福场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有细致的描写,介绍了社会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氛围。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或从善举而用之,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逸/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B.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逸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C.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逸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D.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逸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10.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貌恭而不心服而:连词,表转折间因所短因:趁着B.能克终者盖寡克:达到不能固志固:固守C.莫不殷忧而道著著:显著未必可信于所举举:检举D.虽董之以严刑著董:督察见讥于百姓见:看见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原本有“疏通”之意,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用途较广。B.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其中“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帝位为神器。“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C.“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取自《易经》中“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在奏疏的标题中称庙号,是后人对皇帝的敬称。D.“竭诚则胡越为一体”中的“胡越”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两个民族。《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的说法。12.下列对两则选文有关内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体现了魏征作为谏臣“谏而有方”特点。对唐满懈怠,他通过“木固其根”“水浚其源”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说明人君安国当积德义的道理。B.《十渐不克终疏》是对《谏太宗十思疏》“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拓展补充,通过列举唐太宗有所懈怠的几种变化,阐释可能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警醒统治者。C.两则材料均讨论了“待下”的问题。材料一强调要取得臣民的信任,靠“严刑”“威怒”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德义”;材料二则指出要“知人善任”,信任人才能发挥他的特长。D.两则材料均采用对比的手法。前者提出为君者要“居安思危”,后者提醒太宗不可“渐不克终”,都通过太宗早年、晚年为政态度的对比来强调德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2)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答案】9.B10.C11.D12.D13.(1)这也(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2)把驰骋郊野当做欢乐,(却)不考虑意料之外的变故。(如果)发生了出乎预料的事件,难道还有办法挽救吗?

【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的胸怀,在于实践仁义而弘扬崇高的美德;小人的品性,则是进谗言、要奸巧以谋取个人私利。陛下不审察此中原委,轻率地褒贬人物,这就使卫护仁义之道的君子逐日减少,耍弄手段而追求私利的小人一天天升官被重用。“君子之怀”与“小人之性”对仗,因此句式字数整齐。“蹈仁义”意思是“实践仁义”,为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好谗佞”同理。排除AC。“陛下”为“审察”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因:因为。句意:有时又因为对方有短处。B.克:能够。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D.见:表被动。句意:被百姓讥讽。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分别居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两个民族”错误,胡,指古代居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越,指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选项中南北对应错误,而且不是“两个民族”,而是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通过太宗早年、晚年为政态度的对比来强调德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性”表述错误。后文是这样的。前文是通过类比及和古代帝王的对比来强调德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性的。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斯”,这;“以”,表目的,来(或翻译为“却”,与下一句“而”对应);“塞”,堵塞;“流长”,泉水流得远。(2)“以……为”,把……当做;“虞”,意料;“事之不测”,定语后置,出乎预料事件;“其……乎”,反诘语气,难道。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材料二:贞观初年,您求贤如渴,能够很好对待别人所举荐的人,信任他、使用他,尽量采用并发挥他的特长,还恐怕没有完全做到这样。近年以来,全凭自己的好恶,或者大家推举便任用他,或者一人指摘便弃掉他,或者长年任用他,或者偶有怀疑便疏远他。说来(被任用者)默然自安地尽做事,自有他的成绩和贡献,被弃掉者,有人对他的指摘未必可信;多年尽职从事,不应一朝怀疑就被弃掉。君子的胸怀,在于实践仁义而弘扬崇高的美德;小人的品性,则是进谗言、耍奸巧以谋取个人私利。陛下不审察此中原委,轻率地褒贬人物,这就使卫护仁义之道的君子逐日减少,耍弄手段而追求私利的小人一天天升官、被重用,所以人们只想幸免于获罪受惩,不能尽力于工作和贡献。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六。陛下初登皇位,高瞻远瞩,诸事简约惟求清净,心中并无嗜好和私欲,内除打猎用具,外废打猎之地。数年之后,却不能固守此志,虽然尚未出现太康耽于游猎十旬不返这类事,但有时却超过一年三猎的旧礼,于是使这盘桓游猎的逸乐被百姓讥讽,献鹰献犬之类的事竟至扩及到边远的异族。有时打猎的教练场所遥远,清晨出去入夜才返。把驰骋郊野当做欢乐,(却)不考虑意料之外的变故。(如果)发生了出乎预料的事件,难道还有办法挽救吗?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七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下,臣下便以忠心事奉君王。”既然如此,那么君王对待臣下,就不能不重仁义。陛下初登皇位,恭敬地对待臣下,皇恩泽及诸多身居下位者,因此臣情能够上达,都想尽心竭力地为您干事,心中无所隐瞒。近年以来,您对此多有忽略。有时朝外地方官员或其使者有事入朝求见,想要看看宫廷、陈述意见,刚要张口您却摆出不想听的脸色,想要请示您又不以恩礼相待。有时又因为对方有短处而责难他的细小过错,因此他虽然有聪明善辩的才略,也不能从容陈述他的忠诚。这样,还希望上下同心、君臣融洽,不是很难吗?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八。(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登岳阳楼萧德藻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注释]①浪荡:放浪游荡。这里是游来荡去的意思。②柁:同“舵”,这里代指船。(乙)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4.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B.杜诗“凭轩”句和萧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C.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D.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15.两首诗都以《登岳阳楼》为题,但蕴含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萧德藻诗:①偏居一隅,不得自由的慨叹。诗人多年夜郎为客,被俗世所累,不能尽情邀游,只能在湖南游来荡去。②游览洞庭湖的喜悦心情。诗人身在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细察鹭飞,宏观天末,兴致勃勃,但觉意犹未足,所以登上岳阳楼。杜甫诗:①身世之悲。颈联写自己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极其孤苦。②忧国忧民的情怀。尾联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萧诗没有抒发“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诗歌以深沉的感慨写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气象,诗中全无迁客骚人满目萧然的伤感,表现出诗人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对美的孜孜不怠的追求。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萧德藻诗:①偏居一隅,不得自由的慨叹。首联便发感慨:“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苍茫”原意指旷远无边的样子,“浪荡”则指放浪游荡。可叹不能像范蠡那样,乘扁舟到遥远的五湖去,在那海阔天空处尽情遨游,却违背着心愿,被拘在湖南游来荡去。颔联承上,叙述自己几年来的“浪荡游”。他三年夜郎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叶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确是不曾挪离湖南一步的浪荡游。②游览洞庭湖的喜悦心情。颈联写游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诗人不由得兴致勃勃。忽而在白鹭翩翩起飞处,他捕捉到了美,从而激起了灵感,吟出了诗句;忽而又在那遥远的天尽头,他看到了隐隐青山。尾联上句说“犹嫌未奇绝”,意犹未足;下句说“更上岳阳楼”,干脆弃周登岸,他要高瞻远瞩,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去发现“奇绝”的景色。杜甫诗:①身世之悲。颈联“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渺,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②忧国忧民的情怀。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共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而“___________”则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比喻和夸张来表现阿房宫楼图院落稠密层叠、不计其数的景象。(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六国论》中苏洵用“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以反衬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5)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的下阕中,借景抒情,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叹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③.蜂房水涡④.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⑦.暴霜露⑧.斩荆棘⑨.六朝旧事随流水⑩.但寒烟衰草凝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涡、矗、鉴、暴、衰。三、课内基础与语言文字运用(19分)17.下列对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择善而从之⑤强公室,杜私门⑥以膏泽斯民⑦貌恭而不心服⑧故能明其德A.①③/②⑧/④⑥/⑤⑦ B.①⑦/②④/③⑥/⑤⑧C.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D.①③⑤/②⑦/④⑧/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那样。句意:像蚕吃桑叶那样吞并了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业。②形容词作名词,重权。句意: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③名词作动词,居于下面。句意: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④形容词作名词,善行,优点。句意: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⑤使动用法,使……强大,加强。句意: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⑥名词作动词,施恩惠。句意:来施恩惠给百姓。⑦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句意: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⑧使动用法。使……明显,彰显。句意: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①⑦名词作状语,②④形容词作名词,③⑥名词作动词,⑤⑧使动用法。故选B。18.下列各项中的句子,文言特殊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江南金锡不为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迎蹇叔于宋国以富强C.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并国二十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被动句,“为”,被。句意:江南的金锡不会被您(秦王)使用。/宾语前置句,正常句序为:则众为何而不汹汹然。句意: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B.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序为:于宋迎蹇叔。句意:在宋国迎来蹇叔。/省略句,国以(之)富强。句意:国家因此而富强。C.判断句。句意: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定语后置句,正常句序为:并二十国。句意:兼并了二十个国家。D.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序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句意: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序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句意: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正。故选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狂飙》是首部以扫黑除恶常态化、政法系统教育整顿为背景的电视剧,反映现实的深度和锐度。该剧自播出以来,口碑与热度一路“狂飙”。《狂飙》为何能一路“狂飙”?这缘于悬念不断的高能剧情,缘于演技派间的精彩飙戏,缘于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揭露。剧中,引起人们内心强烈共鸣并的是热血、正直、坚守本心的刑警安欣这个角色。他的遭遇看得观众心脏“狂飙”:的犯罪团伙、极度危险的亡命之徒,是安欣天天打交道的对象;时时短兵和接、处处以命相搏,是安欣工作的日常写照。无论安欣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身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挖出隐秘犯罪链,厘清罪恶的“保护伞”。他总在看不见的地方,守护着百姓看得见的平安。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A.前所未有大快人心罄竹难书首当其冲B.空前绝后大快人心穷凶极恶冲锋陷阵C.空前绝后深入人心罄竹难书首当其冲D.前所未有深入人心穷凶极恶冲锋陷阵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A.虽然安欣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身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挖出隐秘犯罪链,厘清罪恶的“保护伞”。B.安欣虽然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身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厘清隐秘犯罪链,挖出罪恶的“保护伞”。C.安欣无论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身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挖出隐秘犯罪链,厘清罪恶的“保护伞”。D.无论安欣被边缘化、被打压,但仍然舍身忘死、浴血奋战,一次次厘清隐秘犯罪链,挖出罪恶的“保护伞”。【答案】19.D20.B【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空前绝后: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语境是说《狂飙》反映现实的深度和锐度是以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