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主题
诗意的探寻《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分别开启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汉乐府继承《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叙事诗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唐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李白和杜甫各领风骚;词是古典诗歌的新发展,到了宋代,词境逐渐拓展,技巧日臻成熟。“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品诗歌之美,赏人间风光,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现实的重重迷雾之中,仍有诗意存在,而且就在你我的身旁。单元学习目标
1氓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培养和提高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3.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民族文化,热爱民族语言,传承优秀文化。文化典故[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处]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解读]何为“青青子衿”?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就是指学子穿的青色衣领的服装。后世直接用“子衿”代指读书人。整句意思为: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这个女子没有说她的爱人有多么帅,而是写到了他的衣领,写到了他身上的佩带。这就是一种移情的现象。正因其相思萦怀之情,恋人的衣饰才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后来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对贤才急切的渴求。诵读鉴赏[原文]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鉴赏]赋中见兴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抒写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朦胧意境这首诗以蒹葭、露、霜、水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羞涩的少女缓缓而行,一会儿出现在水边,一会儿又出现在水之洲。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画。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氓》春秋以前,由于原始群婚制的某些观念仍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的封建社会那么强。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制的逐渐产生、发展和父系社会体制的进一步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加深。男权社会使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依附地位。女性的婚姻幸福全寄托在丈夫身上,这是造成女性婚姻悲剧的根源。《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就反映了当时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方带来的巨大伤害。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主要内容: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充满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等给劳动人民带来不幸的诗。艺术特点: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在结构上常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等手法来加强抒情效果。文学地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雅、颂”,是根据音乐及诗歌形式、内容、语言的不同而划分的。“风”即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包括15国风,即15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共160篇。“雅”是指周王朝的宫廷乐歌,多数为公卿贵族所作,一般看作“正声”,分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大雅”用于诸侯朝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赋、比、兴”,是按表现手法划分的。“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陈述铺叙。如《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对鸡回巢栖、夕阳西沉、羊牛下山的描写就是平铺直叙,是“赋”的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国风·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可憎的大老鼠,就用了“比”的手法。“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如《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鸟起兴,说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3.一词多义
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2)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主谓倒装,应为“其德二三”)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诗歌。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表达了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遭受的欺骗与摧残,承受的煎熬与痛苦。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一理清脉络,理解诗歌内容1.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女主人公先言“子无良媒”,后又言“秋以为期”,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对爱情勇敢追求。2.女主人公婚后遭遇了哪些痛苦?请用简明的语言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提示①丈夫“二三其德”的背叛。②“夙兴夜寐”的家务劳苦。③“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无人倾诉的孤独无助。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3.结合全诗看,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诗歌塑造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故事恋爱时结婚后被弃后性格①②③形象④提示①情深意切②委曲求全③清醒坚强④单纯、勤劳、善良、温柔、贤惠、坚强的女主人公形象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4.本诗多处提到“淇水”,找出原句,并说明其用意。
淇水原
句用
意第一章
第四章
第六章
提示第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意:三处写到淇水,给读者提示了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的轨迹,也有借景抒情说理的意思。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5.第三章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示第三章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抒情和议论,采用了比兴的手法。给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已经开始。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二品味特色,鉴赏诗歌技巧6.《氓》中大量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采用了哪些对比,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人物时期对比的诗句性格特点女主人公婚前
婚后
氓婚前
婚后
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提示
人物时期对比的诗句性格特点女主人公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纯真、热情,渴望得到美好的爱情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辛勤劳苦,蒙受耻辱;清醒、刚烈氓婚前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忠厚、和善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多变、对爱情不专、粗暴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关于《氓》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背信弃义的“氓”,有人认为是命运多舛的女子。你是怎样认为的?提示观点一:《氓》的主人公是女子。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的现象。观点二:《氓》的主人公是男子。诗歌是女子对背信弃义的男子的揭露与控诉,诗歌通过女子之口,塑造了一个表面忠厚老实,其实好逸恶劳、不念旧情、二三其德的伪君子形象。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氓》中大量使用了比的手法。第三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比氓的变心无边无际、不可捉摸。这些比喻,对于塑造形象、突出主题,都起了积极作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迁移练笔比兴手法在陕北民歌信天游中被广泛传承,这些民歌或托物起兴,或比喻抒情,自由奔放,热情浪漫,曲调优美,朗朗上口。请仿照下面画线的文字,另写一段话,注意采用比兴手法。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答案示例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哟一个在那沟,咱们拉不上那话话哎哟招一招手。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高考考向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知识阐释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二是作者形象。作者“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王维《山居秋暝》等)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李白《赠汪伦》)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王昌龄《出塞》、杜甫《兵车行》)8.爱恨情愁的形象。(柳永《雨霖铃》)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四个策略策略一:要联系诗歌的景象、物象和典故等,分析人物形象。如:江汉
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运用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还运用“老马识途”典故。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秋风等意象比喻自己虽已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还可以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但仍然不忘报效国家的儒士形象。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策略二:要联系作者的个人境遇,分析人物形象。1.抓住作者生平经历、思想主张。高考诗词一般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或词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2.抓住注解,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背景。了解写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如: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词后“沧洲”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词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此时的词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金人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能不感慨万千?怎能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提示作用,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英雄形象。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策略三:抓住人物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要赏析人物形象,还必须具体分析诗歌语言,包括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的,言为心声,行动反映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言行。外貌、神态同样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赏析人物,也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入手。鉴赏人物也不可忽略分析心理描写,因为心理描写最直接地表现了人物个性。如: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小儿垂钓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诗中有关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的词语有“蓬头”“侧坐”“遥招手”“怕得鱼惊”。“蓬头”的外貌、“侧坐”的动作表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机灵,“遥招手”“怕得鱼惊”的动作和心理体现出小孩的聪明。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机灵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策略四: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同一形象赋予的不同的感情,同一时代的作者以及不同时代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塑造了同一形象,也会赋予诗歌形象不同的情感。如: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的词人形象。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1961年12月这首词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等表现手法,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具有鲜明性格和高尚品格,在艰难危险中奋不顾身、在成功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的形象。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三个步骤1.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诗人等)。2.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句,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3.明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答题模式】诗歌描写了一个××(特征)的××(身份)形象;诗句用了××手法写出了××(或翻译重点诗句);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登高》一诗中,诗歌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诗歌塑造了一个老病穷愁而又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形象。首联和颔联写登高所见之景,风急天高,萧条悲凉,显示了诗人的孤单穷愁、人生迟暮;后两联直抒胸臆,感慨自己漂泊万里、疾病缠身,表达出思家思亲、忧国忧民的情感。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解析对杜甫形象的分析,既要注意时代背景,又要关注诗人的性格特征,更要注意作品表达的内容。离骚(节选)学习目标
1.了解骚体诗的语言体式特点,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的传统特征。2.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言句式,体会诗歌比兴手法运用的效果。3.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文化典故[典故]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出处]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辞·渔父》)[解读]屈原被放逐后和渔父的对话,显示出屈原忠君爱国的崇高品质。大家都污浊,只有我一个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个人清醒。这就是被放逐的原因。这话听起来似乎很离奇,但仔细一想,这真是亘古不易的道理。试想,大家都污浊,大家都沉醉,又怎能容得一个清廉、清醒的人呢?被排挤、被放逐了,还要落下罪名。无论你多想出淤泥而不染,但在人云亦云时,你心里都情不自禁地想跟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克制内心欲望的,都是难能可贵的人。诵读鉴赏[原文]三闾庙[注]
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注三闾庙:奉祀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市内)。此诗为凭吊屈原而作。[鉴赏]比兴手法“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妙绝。直接抒情“屈子怨何深!”屈原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个尽头。这句诗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借景抒情秋风萧瑟,景象凄凉,一片惨淡气氛,诗人融情入景,使读者不禁慨然以思,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一种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他开创了“楚辞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他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联齐抗秦。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被他人谗言诋毁,受到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屈原因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盟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流放期间,写了大量的诗歌。这些诗歌洋溢着诗人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爱民报国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石投汨罗江而死。《离骚》是诗人在流放期间所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楚辞》西汉刘向辑,收录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骚体骚体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体。因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也称这种诗体为“骚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3.一词多义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4.词类活用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6.特殊句式(1)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2)謇朝谇而夕替(无标识被动句)(3)既替余以蕙纟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介词结构后置)(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介词结构后置)(5)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后置)(6)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无标识被动句)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离骚(节选)》中,诗人自叙其身世、遭遇,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坚守和对高远理想的追求,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一理清脉络,理解诗歌内容1.文本共节选了4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的大意。提示第1段: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第2段:叙述自己积极进修,提高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第3段:阐明自己被贬的原因和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第4段:写自己有过短暂的归隐想法,但是又坚定目标,忠贞不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2.结合第1、2段的有关语句,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提示诗歌从第1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自己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赐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3.在第3段,诗人“太息”“掩涕”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塑造了一位爱国忧民的诗人形象。4.诗人一生“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却又“謇朝谇而夕替”,其中有哪些原因?请从三个方面概括。提示①小人诽谤、嫉妒(“众女”“谣诼”)。②君王“浩荡”“不察”。③自己不愿同流合污。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5.节选部分第3段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4段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前后是否矛盾?提示不矛盾。第3段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4段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6.屈原是心忧天下、心系黎民的爱国诗人,诗中的“延伫”“步”“止息”等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内心活动?提示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苦挣扎,表现了诗人犹豫、彷徨、苦苦思索的内心活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二品味特色,鉴赏诗歌技巧7.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有“香草美人”之喻,请根据提示写出下列事物比喻的内容。蕙纟襄、揽茝
蛾眉
绳墨
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
芳菲菲
提示比喻品行高洁比喻美好的德行比喻准绳、法度比喻修养、品德比喻品德更加高洁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8.诗中的“鸷鸟”“方圜”比喻什么?这种写法有何好处?提示“鸷鸟”,凶猛的鸟,指鹰、雕等;“方圜”,方枘(榫头)和圆凿(榫眼)。比喻根本不相同的两种人。这样写,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屈原精神”绵延了两千多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何时何地,对我们永远都是一种教育和激励。那么,在《离骚》中,“屈原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提示观点一:屈原在其不朽作品《离骚》中表达了对楚国的眷念、对民生的关怀,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始终关注民众的生存状况,同情民众所遭遇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忠君是爱国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切以君主意志为转移的愚忠。正因为屈原对楚国怀有深沉的爱,所以当他被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最终被贬黜、被放逐时,流露出极大的悲哀。他非常眷念楚国,因不能返回朝廷而痛苦至极。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观点二:屈原在《离骚》中对小人进行了狠狠的揭露与鞭挞,疾恶如仇,表现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屈原对楚国怀有深沉的爱,对祸国殃民的小人怀有无比的恨。屈原站在国家民族的立场去揭露他们,丝毫不带个人恩怨。屈原对他们的种种恶行坚决抗争到底,坚决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他不惧杀身之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是他的誓言。他的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屈原的人格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在《离骚》中,诗人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创造了瑰丽浪漫的诗境,表达了自己高洁的情志。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以佩戴香草喻保持高洁等。虽不用“如”“似”“若”之类字眼,却喻意自明。诗人还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迁移练笔请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自选一个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见解。不少于100字。答案示例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头的阴云;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阵柔和的清风,能熄灭堆积在人们心中的怒火;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人们心中干涸的土地。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高考考向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事物形象,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事物形象分类: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如屈原《离骚》中的香花香草、虞世南诗歌中的蝉等。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古诗词中有一些意象具有特定的含义,比如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柳”有惜别怀远之意。咏物诗借咏叹的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咏物诗常见思想感情有: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事物形象鉴赏题的提问方式:1.某联描写了某物的什么形象?有何作用?2.某事物形象有什么特征?3.某事物形象象征什么?4.某事物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何种情怀)?5.简析某句中的事物形象。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1.事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2.刻画事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古诗刻画事物形象、展示特征的方法主要有:(1)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修辞手法;(2)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1)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准确理解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3)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3.事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比较事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事物特征、刻画事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2)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3)整理思路,组织答案。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咏山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解析这是一首山水诗。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些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之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知识阐释技法攻略例题展示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澹”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2孔雀东南飞并序学习目标
1.把握文本中的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等文言现象。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文化典故[典故]比翼鸟和连理枝。[出处]比翼鸟《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连理枝《后汉书·桓帝纪》:“秋七月,京师大水,河东言木连理。”[解读]据《尔雅》记载,传说中的“比翼鸟”只有一个翅膀和一只眼睛,必须成双并飞才能成行,因此后人便用这双宿双飞的比翼鸟来形容夫妻感情深厚。《搜神记》中有一则关于“连理枝”的故事。战国时宋国大臣韩凭与妻子何氏两人感情恩爱。宋康王看上何氏,囚禁韩凭。何氏暗中写信给丈夫,信上说:“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其中“日出当心”指的是“心有死志”。不久,韩凭自尽,何氏利用陪康王出游的机会跳台自尽。康王将两人分葬二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诵读鉴赏[原文]上邪
汉乐府·铙歌
上邪[注]!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注邪:同“耶”。感叹词。[鉴赏]直抒胸臆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情感。杂言体从二言到六言,错落相间,显得活泼奔放。想象丰富前三句指天发誓,用的是直笔。后六句则用曲笔。诗人一连假设了五种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以此作为“与君绝”的先决条件。正因如此,末句包含的实际语意与字面的语意正好相反,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有力地体现了主人公“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坚定、永不变心的性格。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本诗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当时,儒家的伦理纲常理论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有“妇有七去”“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这正是焦仲卿、刘兰芝婚姻悲剧的根本原因。《孔雀东南飞》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焦仲卿、刘兰芝夫妻恩爱,但兰芝为焦母所不容,被遣回娘家。兰芝因被逼改嫁而投水身亡,焦仲卿闻讯后自缢于庭树,酿成了一出封建婚姻的悲剧。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乐府诗什么是“乐府”?它的含义是有演变的。所谓乐府指的是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汉魏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诗的题材特点为:反映战争、徭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及贫困;反映漂泊他乡、游子羁旅之悲;歌咏爱情婚姻,表现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反映统治者的荒淫、人民的劳动生活;写饮酒求仙、人生无常等。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3.一词多义
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7.特殊句式(1)络绎如浮云(介词结构后置)(2)踯躅青骢马(主谓倒装,应为“青骢马踯躅”)(3)仕宦于台阁(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台阁仕宦”)(4)便复在旦夕(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便在旦夕复”)(5)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为……所……”表被动)(6)出置前窗下(省略句,“前窗”前省略介词“于”)(7)汝是大家子(判断句,“是”表判断)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8.文化常识(1)箜篌(kōnɡhóu):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少的五根弦,多的有数十根弦,分卧式、竖式两种。(2)鸡鸣:古代计时以地支为十二时辰,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夜里1点至3点。(3)长跪:也叫跽,一种跪拜礼,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4)卿:①官阶名,爵位名。周制,天子及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等。秦汉三公以下设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行政长官。②古代对男子的敬称。③古代君对臣的称谓。④夫妻或朋友之间表示亲热的称呼。本文中的“卿”,就是丈夫对妻子的爱称。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5)初阳: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其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6)丞:各级长官的副职,秦始置。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殉情的故事,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篇尾焦仲卿和刘兰芝死后化为鸳鸯的神话,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一理清脉络,理解诗歌内容1.本诗是我国“古今第一首长诗”,请根据提示,按相应环节梳理情节,填写下表。情节内
容起止点开端兰芝被遣①发展夫妻誓别②再发展兰芝抗婚③高潮双双殉情④尾声化为鸳鸯⑤提示①从开头到“会不相从许”
②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
③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
④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
⑤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2.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词为开篇,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提示①刘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②证明焦母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③直接揭示出她同焦母之间的矛盾。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3.“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详细写了兰芝严妆、诀别婆婆、告别小姑三个场景,有何作用?请分别作答。①兰芝严妆
②诀别婆婆
③告别小姑
提示①写兰芝之美,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向婆婆展现了她的无辜和坚强②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柔中带刚,表明自己的修养③体现兰芝的善良、重情和内心的柔弱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4.“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提示①再次强调刘兰芝和焦仲卿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不是己愿,而是被迫,为后面写他们的殉情奠定基石。②表明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为下文的刘兄逼嫁、兰芝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5.刘兰芝、焦仲卿两人,虽然都成了封建家长制的牺牲品,也都表现出了对爱情的坚守,但两人的性格有着明显的差异。请根据下面的提示和你的理解,填写下表。人物对命运前途别后重逢时殉情态度焦仲卿①③⑤刘兰芝②④⑥提示①等待、幻想②有清醒的认识,有准确的预见力③讥讽、责难,且无所作为④通情达理⑤迟疑、徘徊⑥义无反顾、果决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二品味特色,鉴赏诗歌技巧6.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从内容上看,游离于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提示不能删。这是民歌常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奠定一种徘徊眷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7.第2段从十三岁说到十七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提示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意在强调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做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8.诗歌大力铺陈太守家迎娶刘兰芝的豪华排场有何作用?提示①衬托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品质;②以太守家的喜庆和焦、刘的凄悲对照,强化了悲剧性;③反衬兰芝内心的痛苦和悲伤。9.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提示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10.《孔雀东南飞》本来是一场现实主义的悲剧,结尾却写他们夫妇合葬化鸟,成为比翼双飞的鸳鸯,有人认为这削弱了对封建家长制度的批判。你是否赞同?提示结尾的浪漫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既象征了焦、刘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在结构上,与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文章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1.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感情极为深厚,但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遣,最后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提示兰芝被驱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倔强,因而为焦母所不容。②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③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等,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④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逼迫驱遣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内则》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这一条。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2.如何看待焦、刘之死?提示观点一:他们的死在当时是有必然性的。因为他们面临抉择时只有两种可能: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言;或以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言。焦、刘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他们的爱情结局,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是既定的,是从过去延续下来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另外,焦、刘之死固然有外在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观点二: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刘兰芝、焦仲卿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他们没有一味逆来顺受,而是以死抗争,赢得了后世对他们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本文的重大思想价值就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铺陈手法的运用铺陈就是铺叙、陈述,即直书其事,反复叙说。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三处运用了铺陈的手法,我们以此为例,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一处是开头写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这组句子是一种纵的铺排,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了一组数字,并运用了互文的修辞,突出了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聪明能干。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第二处是写兰芝离开焦家时的打扮:“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组句子是一种横的铺排。作者不厌其烦地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描写了兰芝的装束、衣饰、姿态、容颜,既写出了她超越世俗之美,更表现出了她的从容镇定。第三处是写太守家办喜事时的豪华排场:“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组句子淋漓尽致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不仅写出了太守家的富有和对兰芝的重视,也显示了兰芝不为富贵左右的节操;同时,也使太守家的喜和兰芝的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迁移练笔请采用铺陈直叙的手法,写一个事物或一个场面,力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渲染某种气氛,或表达某种情绪。200字左右。答案示例流水总是这样的,从一个山谷整装出发,满山奔走。流水的步态闪烁妩媚,流水的表情清亮秀美,流水的腰肢柔弱坚韧。流水像一个亦歌亦舞的诗人,以青山为题,以音乐为伴,写一首一泻千里的长诗。两岸是危崖峭壁,崖壁的树木郁郁葱葱,灿烂的花朵儿孙满堂。披红戴绿的流水,犹如一支出嫁的唢呐,踩着宫商角徵羽,一段一段地道白,一程一程地数板,把两岸景物唱得斑斓绚丽,一派激情。花鼓戏的韵律、黄梅戏的节奏、河南梆子的念词,飞流直泻的秦腔秦调,在黄土地上高高低低,深深浅浅。3蜀道难蜀相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把握其意境,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2.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3.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典故[典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处]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节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解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富贵人家门前飘出酒肉的味道,穷人们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诵读鉴赏[原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鉴赏]感情瞬息万变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从“酣高楼”的豪兴到“览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合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自然与豪放结合这首诗开头两句像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雄健的气势。“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他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璘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有《李太白集》。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蜀道难》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在诗中,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后来的“安史之乱”足见作者政治预见的正确。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蜀相》杜甫写《蜀相》时,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已经破灭,生活也陷入艰难困苦之中,而安史之乱尚未平定,黎民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杜甫心情极为苦闷,来到诸葛武侯祠,面对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联想到诸葛亮的英雄业绩以及他和刘备之间鱼水相得的君臣关系,不由得百感交集,泪流满襟,于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激动人心的诗作。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写的诗,都算是古代的,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用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2)押平声韵;(3)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2.一词多义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4.特殊句式(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省略句)(3)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介词结构后置)(4)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蜀道难》
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蜀相》
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蜀道难》《蜀道难》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蜀相》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一理清脉络,理解诗歌内容1.《蜀道难》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提示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之辞;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的来由。2.《蜀道难》以“噫吁嚱,危乎高哉”开头,有什么作用?提示这句话中“噫吁嚱”“乎”“哉”这些惊叹词的连续使用,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3.《蜀道难》赞美蜀地山川的奇险壮丽,为什么要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起?提示诗人把读者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空,加强了诗的感染力,激发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4.《蜀道难》共3段,请填写每段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段落内
容情
感第1段
第2段
第3段
提示第1段: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第2段: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3段:述剑阁险要,想凶险景象感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5.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蜀相》的思路。提示这首诗在结构上体现出“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紧扣诗题,运用一个设问,引出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颔联直接承袭首联的内容,写祠堂内的春色,描写景物,有的称这一联为“景联”,这是“承”。颈联转入议论抒情,也就是对诸葛武侯的评价,有的称为“情联”,这是“转”。尾联收束全诗,总括对诸葛武侯的悼念之情,这是“合”。这首诗歌在结构上完整有序,符合格律诗的结构章法,更有益于情感的抒发。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6.《蜀相》一诗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这两句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研读活动二品味特色,鉴赏诗歌技巧7.《蜀道难》一诗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提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秦、蜀之间崇山峻岭、千里不绝、不可逾越的特色展现在读者面前。8.《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是如何把“景”与“情”结合在一起的?提示“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写出了“情”,诗人巧妙地把“景”与“情”融合在一起。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愁空山”一句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9.《蜀道难》一诗第2段以对“君”的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君”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这是诗人在正面描写之后的侧面描写,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蜀地地貌的奇特凶险。10.《蜀相》中对翠柏的描写,有何作用?提示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11.试结合《蜀相》全诗,总结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提示这首诗歌,只有短短八句,包含着叙事、写景、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从诗歌来看,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表明了武侯祠的地点。“何处寻”是抒情。诗人运用设问抒发了自己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柏森森”是写景,是对祠堂总体环境的描写。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也是写景,其中“自”和“空”也是抒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叙事为主,交织着议论和抒情,也有对诸葛亮的评价与赞扬。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抒情,也是议论,抒写了诗人的感叹和哀切之情。这几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生动逼真?提示观点一:运用大胆的夸张。诗人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观点二:发挥奇特的想象。诗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想象了六龙回日、黄鹤之飞、悲鸟号鸣、子规啼月等情景,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观点三:引用传说故事。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写到盘踞剑阁的猛虎长蛇,富有时空感。观点四:语言富有激情。诗歌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并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的句子。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夸张在《蜀道难》中,诗人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惶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山水形象的本质特征,使山水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作用:(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4)能够形象具体地描述出物体,用清晰的笔法勾勒出物体,给人以逼真的感觉。写法指点:(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3)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迁移练笔请你描写一个生活场景,要求运用夸张的手法,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答案示例六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刚才天空还是阳光明媚,我看这么好的天气,什么雨具也没带,就背着书包上学了。走到半路,天边飘来了几朵黑云,一转眼的工夫,那些黑云越涌越多,越涌越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智慧城市承建合同标的城市信息化建设4篇
- 2025年京都议定书碳排放权减排项目融资与ESG审计合同3篇
- 2025年度生态修复工程纯劳务分包合同范本4篇
- 2024智能交通工具研发合同
- 2024艺团艺人团体管理签约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能源打井工程合作框架协议3篇
- 如何编写仿古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洗涤设备品牌授权与合作合同协议书范本3篇
- 2025年度环保工程设计个人劳务承包合同4篇
- 2025年新能源汽车租赁企业间联营合同3篇
- 岩土工程勘察课件0岩土工程勘察
- 《肾上腺肿瘤》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典当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融资策略分析报告
- 《乘用车越野性能主观评价方法》
- 幼师个人成长发展规划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高二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及解答参考
- 动物医学类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批发面包采购合同范本
- 乘风化麟 蛇我其谁 2025XX集团年终总结暨颁奖盛典
- 2024年大数据分析公司与中国政府合作协议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