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_第1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_第2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_第3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_第4页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群和群落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2.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P61、62、68、75)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如培养液中的酵母菌)5.样方法中草本植物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6.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倍数。λ不是增长率,增长率为(λ-1)。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无K值。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开始一段时间内。7.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和J型增长曲线的比较: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K值就会变小。8.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9.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10.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即水平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垂直结构表现为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表现为群落常呈镶嵌分布。森林群落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又可以给动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注意:区分种群的空间特征和群落的空间特征。1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热带地区最大,向地球两极延伸则逐渐减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12.种间关系共分为四种常见类型: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P73)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例如兔和草,狼和羊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活习性越相近,竞争越激烈。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分为“一强一弱”和“一死一活”两种型。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例如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例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14.群落演替主要类型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裸岩上演替,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初生演替还可发生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演替的最终阶段并不一定都是森林阶段,还要考虑气候条件等影响。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例外:蓝藻、硝化细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消费者:异养型,绝大多数动物,例外:蚯蚓为分解者1、生态系统的结构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腐生微生物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植物不一定是生产者,例如菟丝子是消费者;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例如蓝藻是原核生物动物不一定是消费者,例如蚯蚓是分解者;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例如菟丝子是植物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例如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分解者不一定是细菌,例如蚯蚓是动物;2、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注意分析食物链上某生物的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3、营养级和消费级的概念不同第一营养级:生产者:4、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5、流经某一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同化)太阳能的总量(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的能量的来源去路:来源:上一营养级去路: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某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完全传给下一营养级的原因:该营养级自身呼吸消耗,部分流向分解者,(部分未被利用)6、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背P94图5-6和图5-7)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原因分别是什么?)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复习食物网中关于能量的“最多”和“最少”的计算题)7、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注意: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是能量传递效率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8、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10、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②: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1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1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1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①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14、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15、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