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之《十五夜望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3第3课时十五夜望月一、谈话导入

学了《迢迢牵牛星》,我们曾说一个传说催生了一个节日。事实上,每一个节日又衍生出了许多相关的习俗,比如除夕的守岁,清明的祭祖,重阳节的登高望远……这节课要学的这首诗,也写了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诗中写了什么呢?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二、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王司马集》,今存诗五百余首。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以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三、初读古诗qīyā【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即庭中,庭院中。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歇,休息。诗意:庭院里地面上一片银白,树上安歇着几只乌鸦。四、理解诗意

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澄澈素洁、清冷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静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地白”二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如何品味“树栖鸦”这三个字?

“树栖鸦”为了押韵而使用倒装,这个三个字,简洁、凝练、朴实,明写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写夜已经深了,月夜一片寂静。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露珠。打湿。诗意: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下,润湿了桂花。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试分析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人在万籁俱静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写出了秋夜露珠的冷清,“冷”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桂花”可能是广寒宫中的桂树,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尽”,全、都。都在望。秋天的情思,这里指诗人的思绪。“谁家”就是“谁”的意思。“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诗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品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多少人在低徊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深深的庭院银白的地面酣睡的乌鸦清冷的秋露带露的桂花诗画意境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深深的庭院里,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柔的银白的雪。院中的桂树影影绰绰,几只乌鸦安歇在树枝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润湿了庭中的桂花,鼻息里满是阵阵花香。五、品味图画美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这两句诗,短短十四字,暗含了五六种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的清秋月夜图,渲染出中秋望月寂寥清冷的氛围,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意深情长的意境,为下文的抒情做足了铺垫。

“地白”二字不仅写出了月光满地的景象,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澈素洁之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既熟悉亲切又意象万千。如:“白”,明写地面,暗写如水的清冷的月光。虚实结合,引发无限联想。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词用得很形象?试举几例。“冷”,内涵丰富。既写出了露水的特征,又从触觉角度来表现夜深这一境况,同时这一个“冷”字,还能看出诗人的内心感受——孤寂,伤感。“湿”,突出夜已深,露水重,桂花湿润了。表明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露水轻盈无迹。突出诗人思念之深。“落”,运用拟人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给人以动态的形象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用得不同凡响,新颖别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一个疑问句,诗人是真的“不知”还是知而不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六、品味情思美诗人徘徊庭中,举头望月,只见皓月当空,月华朗照,不由轻声感叹:此时此刻,有谁不在抬头赏月呢?那圆圆的月亮又怎能不勾起人们的相思之意呢?诗人明明是自己想念亲友,却不去直接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宕开一笔,推己及人,扩大望月的范围,用委婉的语气发出疑问: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此时会洒向哪一边?仅此一问,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人人在月圆之夜赏月之时有所思也是确定的,诗人知而不言,还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含蓄隽永。“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能否换成“在”?谈谈你的理解。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将“秋思”因“望月”而起,随着银月的清辉悄然洒落人间的过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在”字只表明了结果和状态,少了那种意境美。虽一字之差,但诗人的情思美,就在这炼字锤句中展现出来了。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寂寥冷清的氛围,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离别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绝,它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如同王维的诗一样“着壁成绘”“诗中有画”。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据《周礼》记载,当时人们在中秋之夜击鼓奏乐以迎寒,到后代节日气氛越来越浓,中秋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思亲。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发过他的秋思“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兴叹,但写法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寻味。中心思想:

这首诗已经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形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