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登高杜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登高杜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登高杜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登高杜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登高杜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2.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杜甫的多重悲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2.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情感和诗人的悲国之秋的情怀。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题目是《登高》。从古到今,多少文人登临高处感慨万千,比如同学们熟悉的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么一代诗圣杜甫登高之时又会有怎样的情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千古绝唱《登高》。(板书:登高杜甫)出示学习目标:1.品读语言(在诵读中品读语言)2.品味情感(在理解中品味情感)二、初步感知:1.初读同学们预习过课文了,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感情。(找学生读,点评字音)2.诵读诵读一首诗,要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另外,最重要的是理解语句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下面请同学小声地跟着范读来体会一下诵读技巧,试着感受一下诗歌的情感。(录音)哪位同学来点评一下范读中使用了哪些技巧?(生答,节奏、重音、停顿、音调,出示幻灯片:音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停顿等)3.感知你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追问感知,生读)同学们自由地来诵读这首诗,要求大家投入感情,放开自己,读出你理解的那个杜甫。(学生齐读)三、品读语言这首诗的题目是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往往是前面侧重写景,后面侧重抒情,那么这首诗符合这个规律吗?前两联写了哪些景?(风、天、猿、渚、沙、鸟、落木(落叶)、长江)后两联侧重抒情,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哪个字?——悲(板书)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那前两联的这些意象中,哪些意象能体现“悲”的情感?(幻灯片出示问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猿:夔州多猿“猿啼三声泪沾裳”,声声惹得人断肠鸟飞回:杜甫还写过其它的对鸟的描写“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登高》中的“飞回”的鸟和这些诗句中的鸟在飞翔的姿态、心态上相比有什么不同?登高:在急风中盘旋的鸟,迷惘;其他:自在、轻松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眼前的这些景象描绘一下吗?在旷远的天空下,呼呼的风吹着,一群江边的鸟,在狂风中羽毛凌乱,盘旋急飞,还时不时发出凄厉的鸣叫……诗人此时登高远望,他在瑟瑟的寒风中陪伴着这群鸟儿或者是鸟儿陪伴着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零落而变衰。”能否把“无边”和“不尽”去掉?原文给人的感觉有何不同?“无边”给人一种阔大之感。无边无际的落叶,日夜流淌的长江。置身于这样的阔大境界中,诗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类似的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解释)“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解释)境界越阔大,人就越显——渺小;长江越是无穷,人就越显——短暂,所以诗人很伤感、悲凉。(齐读。节奏、音调)长江越是无尽越是浩瀚,自己的生命就越短暂,所以同学们,杜甫之悲是人类共同的悲剧,是对全人类的大苍凉、大悲伤。真正伟大的诗人,应当有一份悲悯的情怀,为普天下之悲剧落泪。(板书悲凉、悲悯)(齐读前两联)四、品味情感诗人在前两联选取了不同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阔大的意境,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内心的悲凉。可能是郁积在诗人心中的悲情太深太重了,以至于借景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悲伤,于是诗人直抒胸臆写下了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宋代罗大经在评论《登高》这首诗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十四字之间会八意”,同学们找找看能不能找到这八层意思?哪些字词蕴含着这种意思?或者还有自己的理解。(出示幻灯片)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大屏幕:我们小组认为有以下几层意思:(1)的意思。字/词能表现。因为。(2)的意思。字/词能表现。因为。……万里:离家遥远悲秋:时令的悲惨作客:客居常作客:常年漂泊百年:年事已高55岁,58岁去世多病:风痹症“缓步仍须竹杖扶”疟疾“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肺病“衰年肺病惟高枕”消渴症:失聪“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日聋”中风“此身漂泊苦西东,右臂半枯耳半聋”独:孤单之妻丧登台:台,高迥处也(出示幻灯片“作客”)结合杜甫生平。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公元731-735年游吴越公元746年(34岁)起羁留长安,两次考试均落榜公元755年(44岁)安禄山反,自长安归奉先,丧幼子公元756年为见肃宗途中被贼人囚禁公元757年四月归凤翔,后归家卧病公元759年自东都至华州(陕西),作三吏三别六首,弃官西去,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公元760年寓居成都浣花堂,称浣花溪草堂公元765年携家离成都草堂至四川,入秋至忠州居龙兴寺院,九月至白帝城公元766年移居夔州公元767年在夔州公元770年卒老师列举的还只是从安史之乱到诗人写作这首诗前后十几年的时间,其实杜甫从二十几岁就开始了漫游生涯。只是年轻时的杜甫由于一直怀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种客居之情没有表现得太强烈,可是此时的杜甫已人到暮年,本就有叶落归根的思乡之情,再加上贫病交加,更让他有客居之悲。重点品悟:为什么登台会有悲情?罗大经的“台,高迥处也”怎么理解?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上高台之后,满眼所见是什么?满眼的秋色,无尽的长江,还能看到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满目疮痍。颈联一字一顿、一字一挫。浓重的悲凉之情让每一个字都情真意切。(找学生读本句)五、拓展延伸1.深度品悟“艰难”只是个人的小我的沧桑吗?杜甫的个人命运永远是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公元767年,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严重,战事不断,民不聊生,朝政混乱,所以诗人说艰难“苦恨”,“恨”是什么意思?极度遗憾,不是为个人,更是为国家。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杜甫则无论穷、达都在兼济天下。个人之悲、家国之愁,有没有办法排解?“潦倒新停浊酒杯”。贫病交加的杜甫连一杯酒都无法下咽了,想用酒浇胸中块垒都已是奢望。万千愁绪无法排解,只能郁积在诗人心中。其实杜甫自评其诗时的四个字“沉郁顿挫”(出示幻灯片,齐读两句)2.情境拓展如果有人为杜甫这首诗谱曲,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这首曲子用什么乐器的音色最能符合此时此刻的杜甫的感受?(出示幻灯片)二胡:二泉映月古琴古筝琵琶埙:苍凉、呜咽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你的脑海中用最认可的乐器演奏一曲你认为最适合杜甫的音乐,一起来用我们的吟诵去感受杜甫这个伟大的灵魂。1200多年前,晚秋时节的夔州,秋风猎猎,万木凋零,白发苍苍的杜甫拄杖而立,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他心忧天下,他心系苍生,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坎坷的一生,面对疮痍的大地,面对凋零的大唐,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齐读六、结束语大历三年768年,杜甫结束了蜀中生活,携家出峡在鄂湘一带又漂泊了三年,最后在“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的凄惨境地中死于途中。大师陨落了,一个属于杜甫的时代落幕了……《登高》学情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内容中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其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育人能力在于弘扬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感以及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一学生现阶段已经初步具备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独立的思考和认识,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和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学生对杜甫其人其诗相对熟悉,但缺乏深层次的认识,仅停留在“忧国忧民”的认知上。在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例如介绍杜甫作客经历、多样诵读、对比诗歌意象等,来调动同学们参与课堂,进入诗歌之境,感受诗歌之美,把握诗人情感。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口地诵”,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学生是课堂主体,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登高》效果分析《登高》是杜甫七律中的千古绝唱,学习诗歌,诵读是本真,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人入诗,赍情入境,诵读、品读、悟读,个别朗读和齐读结合,引发学生心灵共振,在韵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内涵,打造弥漫着浓浓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将情境教学理念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在深秋时节讲授这首诗歌,颇为应景。情感的把握是本堂课的难点,将情境教学贯穿课堂更助于学生体悟情感。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情境导入,同是登高的感怀,诗人杜甫又有什么样的感慨?由熟悉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诗歌意象和情感理解是重点也是难点,以“哪些意象蕴含悲情”为问题导向分析诗歌前半部分,以罗大经“十四字会八意”的评价解读有哪些情感为问题导向分析多重情感,其间,引领学生想象萧瑟悲凉阔大的意境画面,如“在旷远的天空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境界越阔大,人就越显得渺小”的引申,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场景,在极富画面感的描述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之心。情感解读过程中,以“为什们登台会有悲情”为问题导向,指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诗人经历、意象内涵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立体把握诗人情感,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拓展学习任务,以情境进行升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修订要求“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课设计的多形式诵读、知人论世背景的“链条”展现以及最后选择最符合诗人的乐器都贯彻情境化教学的思想。我把这首诗的知识内容放到大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去感受它的价值、意义、局限,用“情境”加以统摄。以罗大经“十四字会八意”的评价解读有哪些情感这一问题的设计,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出示杜甫生平经历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以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体会诗境诗意。在真实情境下,组织学习资源,设计一个走进诗人内心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最后我设计了选择最符合诗人心境的乐器“为杜甫这首诗谱曲”的任务,以情境感知进行升华,完成了走近诗人—走进诗歌—走入诗人的情境教学。《登高》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一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讲读课文,本单元是诗词单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典诗歌教学,主要任务是审美鉴赏,达到提升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诸多鉴赏能力的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诗歌学习侧重点在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文情境,领略诗文中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人生感悟。从诵读、意蕴、艺术匠心入手,既有对意象、意境特点等表层意蕴的鉴赏,又要挖掘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悟的深层意蕴。《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律第一”,可见其重要地位。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时所作,感情深沉,意境苍凉,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重点发展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能力,逐步建立自己的言语表达体系,从诗歌鉴赏的角度建构阅读与鉴赏的表层意蕴、深层意蕴的鉴赏方法,以言语表达呈现体系化鉴赏过程,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教学目标中“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杜甫的多重悲情”体现该维度的课标要求。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将思维活动与语言运用紧密结合。贯彻情境教学的理念,利用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头脑知识,整合出清晰的思路,同时从阅读的速度、深度中提升思维品质。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声情并茂的吟诵,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体悟作者情感。教学中通过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引用一些相关诗词进行点拨感悟诗人情感。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课程目标第8条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在设计课例的时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和意象,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学生可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情感、态度和观念,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学生的心灵。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体悟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情感和诗人的悲国之秋的情怀。以上内容与该要求一脉相承。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诵读本文是对古代经典诗词的文化底蕴的体悟和传承,韵律、用词、多重的情感内涵、人文精神的审美体验和感悟,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国文化的有效学习途径。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和时代意义。从杜甫“穷年优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登高》学案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意象与意境。2.品读诗歌,感受诗人杜甫的多重悲情。一、整体感知:你感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二、品读语言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七律往往是前面侧重写景,后面侧重抒情,本诗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后两联有一个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是哪个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前两联哪些意象能体现这种情感?三、品味情感宋代罗大经在评论《登高》这首诗时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十四字之间会八意”,都有哪八层意思?哪些字词蕴含着这种意思?四、拓展延伸1.深度品悟“艰难”二字表达作者怎样厚重的情感?2.情境拓展如果为杜甫这首诗谱曲,用什么乐器的音色最能符合此时此刻的杜甫的感受?知识连接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公元731-735年游吴越公元746年(34岁)起羁留长安,两次考试均落榜公元755年(44岁)安禄山反,自长安归奉先,丧幼子公元756年为见肃宗途中被贼人囚禁公元757年四月归凤翔,后归家卧病公元759年自东都至华州(陕西),作三吏三别六首,弃官西去,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公元760年寓居成都浣花堂,称浣花溪草堂公元765年携家离成都草堂至四川,入秋至忠州居龙兴寺院,九月至白帝城公元766年移居夔州公元767年在夔州公元770年卒《登高》课后反思杜甫的《登高》,是一首“境界高远、气势雄浑、沉郁顿挫”的七言律诗,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以问题为导向,以情境为手段,以诵读为根本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度感知作者,感悟情感。对经典作品的教学要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我深入研读了大量有关杜甫的书籍、资料,提炼出有助于学生知人论世、理解体悟的知识点,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诗人“作客”经历和悲情多重内涵。这堂课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特别是诵读和多重悲情的理解,这也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社会之秋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的解读,在结合杜甫作客经历和意象分析这一环节的铺垫下顺利完成。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情境教学理念,很好地渗透在“登台情境导入”“意象情境描绘”“乐器情境选择”的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振,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意境美和情感切。这种情感共鸣又促进了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