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概论(第三章)教材课件_第1页
农业概论(第三章)教材课件_第2页
农业概论(第三章)教材课件_第3页
农业概论(第三章)教材课件_第4页
农业概论(第三章)教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农业发展史,就是农业与非农产业联合、分离、再联合,并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主要阶段的发展史。其中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综合发展的结果,其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形态、分工协作方式都较以前阶段更为先进,是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标志之一。第三章农业起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原始农业的初始阶段(长达数十万年)远古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只有依靠采集和捕捞自然界里现成的动植物果腹,还不能以自己的劳动去增加动植物的产品数量。这时一切的技术进步都是为了寻找到更多的食物。这个时期包括了人类的童年期和旧石器时期。在人类的童年期,人类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中,树居和食果是该时期的特征。第一节原始农业(石器时代)

在旧石时期,远古人类以粗制的、没有磨制的石器为工具而且学会了用火,这是该时期的重要特征。人类可以用火烧烤鱼肉和含淀粉植物的块根、块茎。在这个时期里,人类学会使用粗制的棍棒和标枪,因此出现狩猎,但由于工具极为原始,仅靠狩猎不能捕捉到维持生命最低数量的食物,所以,采集植物和捕鱼是当时人类劳动和生活的主要内容。但是,无论是采集还是渔猎都只是利用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而不是去生产,即增加动植物的产品。

该阶段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学会以打磨制作石器为工具并发明弓箭,这是该阶段的重要特征。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是当时的重大技术进步。人类从打猎中发明了驯养动物,从此开始形成原始的畜牧业。他们把磨制好的石器缚在棍棒上作为武器和工具使用,懂得用石器削制木质用具和容器,加上在长期的采集植物过程中找到了适于种植的谷物的籽粒,因此就形成了原始的种植业。二、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几千年)

驯养繁殖动物和种植谷物,使新石器时期的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当代考古学家已在世界各地多处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证明人类的祖先是在新石器时期开始定居生活的,标志着人类文件史上蒙昧时代的结束和野蛮时代的开始。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出现在南纬10°到北纬40°之间的地理气候条件大体相似的几个地方,并且是各自独立地、自发地发展了原始农业。由于驯化的动植物种类不同,特别是后来青铜器和铁器冶炼技术上的差异,使这些地区发展的道路也各不相同。

公元前9000年-8000年,在西亚的“新月形地带”(约旦和叙利亚的西部和北部),最早开始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期,公元前8000年-6000年,这个地带形成了定居的农村,有了种植业并饲养家畜,公元前6000年-5000年,这里出现了简陋的灌溉农业。公元前7000年-5000年,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开始种植水稻谷子并饲养猪、狗、羊等家畜。公元前5000年,埃及尼罗河流域出现灌溉农业。公元前2500年,印度已经普遍种植稻麦。正是种植业的发展,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强,并且因此促进了劳动的分工(种植、饲养、制陶、打磨石器等)。在这种农业基础上,出现了古代文明的若干中心。

美洲的印地安人在公元前7000年开始种植玉米,以后又培育了甘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但是,美洲只有羊鸵一种哺乳动物是适于驯养的。所以,印地安人没有役畜,不知道犁耕,特别是没有发明冶铁术,所以他们在公元9世纪以前仍然以采集狩猎为主,从9世纪到13世纪才定居下来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但畜牧业仍十分落后。印地安人原始农业发展迟缓使得民族经济整体滞后,以致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就被西班牙人所征服。以上说明,原始农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道路和速度,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原始农业的进程可以概况如下:

用火→移居→棍棒→弓箭→狩猎→驯养石斧→种植→定居制陶三、原始农业的生产技术

这个进程说明,是技术进步促进了原始农业,而原始农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人类文明。

首先表现生产工具上。从粗制的棍棒和石器工具(农具)发展为精心打磨过的石制、骨制和木制工具(农具),还出现了极少量的青铜制工具(农具)。

其次表现在耕作方法上。从只会采集发展到刀耕火种乃至锄耕火种,出现了原始的烧垦制。而铁锄大量制造和使用的普及则说明原始农业已过渡到了古代农业。

第三表现在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上。从单纯猎取野生动物,采集野生植物的籽粒,发展到对某些野生动植物进行驯化,如小麦、水稻、玉米和猪、牛、羊、狗、鸡等都是由人类祖先在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驯化而成的,所以,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是原始农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最后表现在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上。原始人类从对自然环境的绝对依赖发展到在很小的范围内对自然条件作某些改善,使之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简陋的灌溉农业。人类文化史分期生产工具与技术进步生活状况原始农业阶段生产关系状况蒙昧时期低级阶段中级阶段粗制未打磨石器、木棒等(旧石器时期),用火

熟食原始农业的初始阶段氏族所有制

原始农业的发展阶段

氏族所有制高级阶段精制打磨石器、木棒器具、木舟等(新石器时期)

野蛮时期低级阶段中级阶段使用陶器、村落形成铜锡合金冶炼(青铜时代),坯块建房定居或游牧部落联盟

奴隶开始出现牧畜归氏族家庭家长私有高级阶段开始使用铁器、畜耕出现向传统(古代)农业过渡个体耕作开始代替共同耕作

四、对原始农业的简单分析基本特征:使用简陋的农具、采用刀耕火种或火垦方式的耕作制度等。原始农业技术是建立在原始的直接经验基础上的技术。

原始的直接经验,是指缺乏广泛交流,只是在个别原始部落内部产生和流传的有限的粗浅经验,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都十分低下。

原始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就必须实行简单协作,从事集体劳动,并以自然分工为主。

自然分工是指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与这种分工相适应的协作,就是一种以原始氏族大家庭为单位,将手工业(打磨石器)、农业(采集、种植)、畜牧业(狩猎驯化)联系在一起的简单协作。具体表现为,在一个原始氏族家庭中,青年男子从事狩猎、驯化工作,女子从事采集劳动,而中老年人则专门从事打磨石器、制作工具。第二节古代农业(公元前四世纪-19世纪中叶)

古代农业是指原始农业和近代农业中间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至封建社会、殖民地社会时期的农业,通常所讲的“传统农业”与“古代农业”的涵义相近。一、古代农业的产生

随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普及,世界农业发展就进入了古代农业阶段。公元前2年左右巴比伦人发明炼铁方法,而中国的冶铁技术更早,至迟是在春秋中期发明的。希腊城邦国家建立的早期,木犁就已装上了铁制的犁铧。罗马使用较轻便的弯辕犁,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方,则使用有轮的较为笨重但适于深耕的反转犁。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已有大麦、小麦的集穗装置,谷物加工机械也已出现。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有了功能较为完善的铁制耕犁,汉代初期,铁犁向形式多样化发展,有铁口犁铧,尖锋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等,并且还发明了犁壁装置和能够调节耕地深浅的犁前装置。

在欧洲,罗马帝国末期由于奴隶缺乏,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动力,但成效甚微,直至公元1000年前后西欧人才广泛使用畜力。在中国,公元前350年已经开始使用牛耕。铁犁牛耕使古代农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原始农业,从而促使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变革,开始了人类文化史上所谓的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的过渡。

欧洲的古代农业产生于希腊的奴隶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古代农业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二、古代农业的生产技术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

首先,耕作制度由原始的烧垦制过渡到轮作制。

一系列精耕细作的方法也随之出现,如整地播种、育苗移栽、中耕除草、灌溉施肥等。

在欧洲,典型的古代农业技术是休闲、轮作并兼有放牧地的二圃、三圃以及四圃耕作制,它把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起来了。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二圃制在希腊形成。二圃制是指把土地分为两个区,一个区种麦类作物,一个区休闲,次年调换,以恢复地力,保持土壤水分,并可有放牧地。在二圃制的基础上,由于农村人口的增加和发明了有轮重犁,就产生了三圃制。三圃制是指把土地分成三个区,两个区分别种越冬作物和春播作物,第三区休闲,三年轮换循环一次。

进入18世纪,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的集约化程度,英国首先推行了四圃耕作制,把农地分为四块,依次轮换种植芜菁、大麦、三叶草和小麦等作物。这样,休闲地、放牧地被取消了,有利于土地利用率提高,并为牧畜提供了优良饲料,把牧畜放牧改进为舍饲,同时,又可以利用厩肥,从而提高地力。

在西亚和北非,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是实行隔年耕作法,即在干旱缺肥的条件下,种一年休闲一年。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休闲期也逐渐缩短,成为不休和短期休闲的轮作制。

在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水平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著名的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称中国的农业是“合理农业的典范”。

其次,灌溉施肥方法由原始的自然补充土地水肥,过渡到劳动者利用各种方法主动对土地施加水肥。

在农业起源最早的西亚、北非地区,由于气候干旱炎热,创立了灌溉农业。如建造引河水渠道进行自流灌溉,或引河水或取地下水、修水井及坎儿井实施灌溉等。灌溉农业以埃及尼罗河流域最为著名。创造了淤灌法,即在每年的8-9月汛期,引尼罗河水浸泡两岸土地并借此淤积肥沃的河泥,在排干水以后播种一季作物,然后休闲至新的汛期。由于淤积和休闲交替,使土壤中养分不断聚积和分解,维系了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肥。中国发明了耕一耙一耱的抗旱保墒耕作法,东汉时期的龙骨水车反映出当时灌溉技术的进步。

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是随着生产工具的更新而不断更新的。一方面生产技术更新是先进生产工具充分发挥作用的保证。另一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又使得农业技术的更新成为可能。比如,有了马拉的条播机、中耕机,才能在劳力短缺的欧洲实行“四圃制”,扩大种植面积;有了水利工程和水车灌溉工具,灌溉技术才得以发展;铁犁犁壁的发明使用,才能把杂草埋在地下面作肥料,从而实施精耕细作。三、古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古代农业阶段包括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生产经营方式等。在欧洲,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希腊和罗马先后建立了奴隶国家,其典型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奴隶制庄园。奴隶制庄园的特征是:奴隶主占有全部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奴隶以及全部产品;庄园产品用于交换的很少,自然经济占统制地位。相对于原始氏族家庭而言,奴隶制庄园农业的出现是一个进步,因为战争中的俘虏不再被杀掉,农业劳动不断增加,这就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大规模开垦荒地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更多的剩余农产品。

奴隶制庄园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是不断得到大量的廉价奴隶。但到公元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已经到了极限,奴隶来源枯竭;加上奴隶为了反抗奴隶主的残酷压榨,又经常进行怠工、破坏,以至大批逃亡和爆发奴隶起义,这样,继续使用奴隶劳动已变得无利可图,奴隶制庄园经营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农业经济的滑坡导致国家综合实力的下降和政治混乱。

一些庄园主只得把地产分成小块,或者交给奴隶分别耕种,准许奴隶有自己的家室,并向他们征取部分收成;或者租给小佃户耕种,收取一定的租额。前者称为佃隶,后者称为佃农。佃隶和佃农的产生标志着奴隶制庄园经营方式的衰落和封建农业经营方式的萌芽。

公元5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灭亡。新征服者把战争中侵占的土地分封给大大小小的领主,封建制的领主经营方式由此产生。封建领主的经营特征是,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耕种领主的土地并向他提供及其繁重的地租和劳役;农民有了自己的经济,可以支配自己劳动的部分产品;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被迫受封建领主的超经济压迫与剥削。领主制经营的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在领主庄园内设有手工作坊、铁匠、马掌匠、武器匠、首饰匠、皮革匠以及磨面、榨油、酿酒等作坊。中国古代农业典型的经营方式是地主制经营,其特征是土地买卖、实物地租和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

四、对古代农业的简单分析基本特征:以手工业制造的铁木工具为操作工作工具;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在农业技术上主要依靠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农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很低,而且进步很慢。主要贡献: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初步实现了对土地的用养结合,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得以维持。主要不足:从能量循环的角度分析,它是一种低水平循环状态。

农业是一座能量循环转换的工厂,投入农业多少能量,就会相应地提供多少产品。而在古代农业中,能量的循环转换是封闭的,投入农业的能量仅仅是农业当中的人力、畜力和有机肥等,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提供给社会的产品数量也相对有限,更严重的是,随着社会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只有依靠扩大土地种植面积的办法,于是,许多地方都出现了毁林开荒、毁牧开荒的情形,引起了自然环境遭破坏的尖锐矛盾。所以,古代农业对环境的维护、维持也必然是低水平的。

古代农业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分工虽有发展,但力度有限,对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影响不大。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联系有所松动。其纽带就是彼此之间很少联系的、相对孤立的封建庄园和农户家庭。而“男耕女织”便是这种情形的具体描绘。在东方各国,由于以农户家庭为纽带的农业与手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封建经营方式的分散性、封闭性更为突出,所以它们古代农业所经历的时间比西方更为长久。古代农民播种、脱粒悠久的中国家耕史耕、耙、耱耧车,它的优点是,将开沟、下种合二为一,简化了工序;播种均匀;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功效。稷神崇拜图-骨耜耕获图龙骨车:《王祯农书》提水灌溉工具

抗旱保墒耕作技术-镇压曲辕犁-水田耕耙青铜铲-掘土整地农具神农执耒图水田“耖”作业图:耖,水田耕耙后疏通田泥,熟化土壤,平整田面的农具。水磨:利用水为动力的磨,用于谷物粉碎。铁犁、施肥和复种耘田,即稻田中除草作业驯养的动物图中分别为:现代粳稻(下方左起第一、二颗)与古代碳化粳稻(上方左一)的对比;现代籼稻(下方左起第三、四颗)与古代碳化籼稻(上方左二)的对比;现代野稻(下方左起第五、六颗)与古代碳化野稻(上方左三)的对比。第三节近代农业(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近代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分期根据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将这一界线定在20世纪中叶前后。一般以二次世界大战为界,以突出近代农业在生产工具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带来的问题,而将“绿色革命”等生物科学的成就划归现代农业所获得的成果。近代农业也可看作是现代农业的起步阶段,时间约为100年。一、近代农业产生的前提

在世界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近代农业产生的条件就是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不同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方式不同,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发生在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

英国的圈地现象从13世纪开始,到17世纪末变成了一个合法的大规模的运动。17世纪末,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辟,城乡毛纺工业的发展,对羊毛的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牧场来饲养羊群。在利益的驱动下,英国对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十分重视,牧草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显然,“三圃制”的土地利用方式无法提高牧草的产量,因为在“三圃制”中,收割完庄稼的茬地和休闲地都必须敞开,作为公共的牧场。而在公共牧场上,由于私人种植牧草利益得不到保证,英国牧草产量和质量都在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贵族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先是圈占公地,而后发展到驱逐其他农民,剥夺他们的份地。

据统计,从1700-1790年被圈土地达134.3万hm2。不仅农村公有地全部消失,而且自耕地全部消失。“圈地运动”的结果使自耕农大多沦为无产者,少数则成为租地农场主。农业中形成了地主、农业资本家、农业工人三个阶级。资本主义在英国农业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圈地运动”的实质则是一场包括农业在内的大范围的社会革命的前奏,是古代农业转进为近代农业的先导。它意味着,在农民被迫同土地分离的同时,土地集中起来了,进而实现了资本同集中起来的土地的结合。新的农牧场便成为向市场提供商品农产品的资本主义企业。在市场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的促动下,先进的科技成果开始被纳入农业生产过程,近代农业阶段从此起步。二、近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近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从工作机开始的。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对农副产品和劳动力的需求,工业的发展也为各种农业机械的发明与改进提供了条件,加上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促使人们试制和使用各种农业机械。19世纪以后,农业机械由以手工工具为主过渡到以各种农业机器为主。1811年,英国W.史密斯取得收割机的专利;1833年,美国奥·胡塞获得了一部实用的马拉收割机的专利;1837年,美国J.A.匹茨因畅销的脱粒机取得专利;1836年,美国第一部联合收获机获得专利,该机器能够集收割、脱粒于一身,是一种人们寄予希望的农业机器。但在发展初期,它过于笨重庞大,需要20~30匹马来牵引,宠大的马队又难以驾驭,所以机动性差,工作效率低;19世纪20年代,在美国已经能买到马拉的玉米中耕机、耧草机、谷物条播机、干草压捆机等。

工作机的逐步完善使用,迫切需要发明新的动力机——拖拉机产生了并应用于农业。19世纪初,瓦特的蒸汽机已被广泛使用,它首先被用于带动脱粒机等从事固定作业,继而用于移动项目。1874年,蒸汽拖拉机在法国首次出现。1876年,德国人尼古拉·奥托取得了四缸内燃机的专利权。1889年,第一台内燃机拖拉机在美国产生。1892年,第一台实用的汽油拖拉机在美国问世。1931年,柴油拖拉机诞生,并以其突出的经济性和强大的动力而逐渐取代汽油拖拉机。同时,内燃拖拉机也在逐步成熟。

柴油拖拉机的出现为农业机器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机械力代替畜力或部分代替畜力是近代农业的重要特征。美国实现农业机械化最早,从1910~1940年,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首先是从固定作业和耕作的机械化开始,最后实现收获机械化。收获作业化则是先从谷类作物如小麦、大豆开始,再逐步扩大到甜菜、土豆和棉花等作物。在近代农业阶段,德国、法国、英国以及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很迅速。但它们的农业机械的规模不相同,其中美国的农机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而日本则以小型为主。

三、近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化学在促进近代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为突出。李比希(1803-1873)是德国化学家,农业化学的奠基者。他提出了矿物质营养学说,第一次科学的论证了土壤肥力主要由钾盐、磷酸盐和氮肥组成。他还指出,植物以不同的方式从土壤中吸收这些养分,而为了保持土壤的肥力就必须把植物取走的养分以肥料的形式还给土壤,归还的方法就是施肥。化学肥料工业产生及施用人工肥的做法日渐普及,传统的耕作技术发生巨变,主要表现在:第一,停止休耕、轮种,实行连作,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化;第二,变低产量为高产量,向高产农业转化;第三,要依靠生物能源为依靠矿物能源,向石油农业转化;第四,变低投入为高投入,向资金密集型农业转化。

合成化学对近代农业的影响也很深刻。1874年,德国人齐德勒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成DDT;1934年,法国人杜皮尔又合成了六六六;1938年,德国人希拉台尔合成了八甲磷(OMPA),1944年又合成了对硫磷。化学制剂能有效地杀灭许多昆虫,并且容易制造、成本低廉,适于大量生产。20世纪30~40年代,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20世纪初,法国、美国应用硫酸铜防除杂草,成为农田化学除草的开端。1941年,2,4-D除草剂的研制成功和广泛使用,真正开创了除草的新纪元。1933年,荷兰化学家柯尔鉴定出吲哚乙酸是一种天然的生长物质,并可通过人工合成应用于植物,改变其生长状况。这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作物生长调节剂。在近代农业阶段,对农业技术发生过重要影响的还有生物科学。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先后明确提出细胞理论。细胞理论: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有生物的发育都是从一个单细胞开始的;多细胞生物的功能可以从细胞的活动和相互作用来阐明。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指出,世间的各种生物都在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约束下进化。

1865年,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根据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在“植物杂交实验”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生物遗传因子的概念,指出生物各种性状的因子是互不相关、各自遗传的。

从1909年起,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指出决定生物性状的因子(基因)分布在细胞的染色体上。

在细胞学说、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基础上,近代农业的良种选育技术日趋成熟,在其他增产措施的配合下,促成了近代和早期现代农业生产的三次大突破。第一次突破是美国的杂交玉米。1930年,美国农业部门将科学选育出来的双交玉米种向农民推广,1943年平均亩产由过去的100kg增加到350kg。第二次、第三次突破分别是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的育成和推广,其被划分在现代农业阶段。

在近代农业阶段,免疫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枝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其研究成果开始应用于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水平的提高。

1879年,德国科学家巴斯德用厌氧条件制成了鸡霍乱杆菌弱毒菌苗,并接种给鸡,使鸡获得了对霍乱的免疫力。他还用高温条件培养炭疽杆菌的方法,获得了弱毒菌株。动物接种这种弱毒株后,对强毒炭疽杆菌的攻击就会产生明显的保护力。后来,他又发现猪丹毒杆菌可以通过家兔这个异种宿主传代而致弱,从而制成弱毒菌苗,能有效预防猪丹毒病。

四、近代农业阶段的农业危机

在1873年,世界性的农业危机开始了。农业危机在欧洲以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也受到影响。农业危机时间很长,超过了一般的周期时间。其具体表现是:第一,危机的发展不平衡。欧洲尤其是英国遭受危机打击最严重。这是由于英国的地租水平很高,从而使种粮成本高居不下。而市场粮价又在不断下跌,许多农场主在缴纳地租后已无利可得,甚至发生亏损和破产。第二,欧美各主要国家的市场粮价长期大幅度下跌。由于市场萧条,在1893~1895年期间,美国的小麦价格比危机前降低约60%,从而造成该国小麦种植面积持续10年的缩减。第三,农场主大量破产,谷物库存量增加和农业工人失业人数增长。第四,由于本国农业在危机中萎缩,英国政府进口外国谷物的数量增加。1894年,英国国内小麦消费靠本国生产来满足的份额由危机前的53.4%降至27%。

农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竞争加剧、农产品市场饱和、购买力不足等。五、对近代农业的简单分析基本特征:以工业生产的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农机具开始普及;近代自然科学和农业科学成果应用于农业,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开始形成;农业已由自然经济为主转变为商品经济;农业开始在经济危机中以波动的形态发展,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主要贡献:农业中的能量转换循环呈现“开放式”。近代农业的主要缺陷是:第一,能源浪费严重

由于能量输入技术尚不完善,出现了严重的浪费,比如美国农田施用的氮肥只有50%被作物吸收,磷肥、钾肥的利用率更低,只有35%被作物吸收。这样,能量输入多,而产出相对少,农业亏损就是必然的结果。第二,环境污染加剧

农用化学物质通过在土壤和水中的残留,形成有毒物质富积,经过物质循环进入农作物和牲畜体内,最终损害人类健康;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地生产能力萎缩。第三,工农对立、城乡对立形成,农业危机产生

“圈地运动”造成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分离,商品经济时代从此开始。从本质上说,“圈地运动”是一次牺牲农业和农民以发展工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的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表现。在这个运动当中,纺织等城市工业发展所急需的原料、资金和劳动力都得到了满足。在同一时期,一些欧洲国家对亚非拉(美)各国进行殖民主义掠夺,各宗主国新兴产业正是由这些农民血汗的滋养才发展壮大的。

从主要发达国家近代农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在它们的工商业大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一直处于“输血”的地位。例如,英国长期存在着大地主阶级,德国和奥地利长期存在着容克地主阶级,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长期存在着豪门地主阶段。这些“遥领”地主们,通过分得的地租将农业创造的大部分剩余转给了工商业和其他非农部门。又如,城市工商资产阶级还通过征税、发生国债,通过工业品和农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利用农业生产分散、经营规模相对细小从而在市场上所处的不利地位,把农业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转给了工商业等部门。

由于农业一直处于向其他产业部门“纳贡”的地位,不容易形成自身需要的积累,因此,在近代农业阶段,就出现了农业落后于工业,农村落后于城市,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产生严重对立的状况。而农业的脆弱和农民收入低下又是造成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周期性危机的重要原因。近代农业的不足和弊端,是世界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农业阶段的动力和压力。而二战以后发生的人类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农业发展和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第四节现代农业(20世纪中叶~)

人类对农业的新一轮研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起因之一(因为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生物工程技术是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女士出版著作《寂静的春天》。

书中所描绘的春天是一片死寂,没有鸟语花香的盎然生气,其原因是农药和除草剂把自然界中的兽鸟鱼虫都毒杀了,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该书的问世,标志着近代农业阶段的结束和现代农业阶段的开始。一、现代农业的生产工具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特征是智能化和机械化。现代农业阶段,内燃拖拉机在经过了四轮驱动、独立动力输出轴、液压传动、大功率、高速度以及舒适安全驾驶室等技术改进后,大大提高了效率,明显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发达国家种植业生产中使用大型机器的水平很高,拖拉机的功率很大。犁体上还装有自动安全装置,耕作时如果碰上地面的树根、石块等障碍物,犁体会自动向上提起,越过障碍后又自动入土。

收获环节的联合收获机作业时,先将作物割下送入滚筒脱粒,再送至分离装置,将籽粒和秸秆分开,然后送入清选装置,用风扇将颖壳、糠皮清除,最后把清洁的籽粒送入粮箱,以便运走。这种机器把割倒、捆束、拉运、碾场、翻场、扬场等田间作业和场上作业以及装车等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一次完成。某些特殊作物的特殊作业,过去认为是不可能机械化的,现在也实现了机械化。比如摘棉机以及甜菜、甘蔗、花生、马铃薯的收获机等,甚至在水果和蔬菜的机械收获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就是要用人工智能来代替和强化人的部分脑力。目前在联合收获机上已普遍采用了监视仪或自动控制机构,以监视籽粒散失和脱尽率。许多农用机器还采用了自动化的选择装置,通过光电效应就可以把不需要的苗株铲掉。在蔬菜专用收获机上,用γ射线照莴苣头以确定其是否成熟。当横向通过作物行的辐射能量下降到低于某预定数值时,仪器就发出一个信号,说明射线所照射的莴苣是可以摘取的,机器上的切割机就自动切下所选定的莴苣。

农业生产的工艺犹如工业一样规范。在畜牧业中,出现了封闭式、半封闭式、自动化的养鸡场、养猪场和工厂化的养牛场,其中大的养鸡场可达1000万~2000万只肉鸡,或100万只蛋鸡,大的养猪场可达1~10万头肉猪,万头以上的肉牛和奶牛场也不鲜见。这些现代化畜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饮水、清粪、舍内温度、通风、湿度、光照到产品收集、包装、运送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二、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细胞学说、进化论和遗传学的发展导致杂交玉米的出现,使近代农业生产出现了一次巨大的突破。第二次突破是墨西哥小麦。1941年,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育种学家布劳尔前往墨西哥,选育出矮秆、高产、抗锈、耐肥、抗倒伏并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小麦品种,墨西哥小麦从原来的亩产约50kg提高到250kg,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第三次突破是菲律宾水稻。1960年在美国福特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共同支持下,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成立。该所利用我国台湾省的三个矮秆品种和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的高秆品种杂交。从这些杂交后代中选出一种矮秆、早熟、高产的品系,定名为国际水稻-8(IR·8),并首先在东南亚一带推广,一季稻的亩产可高达600~650kg,被誉为“奇迹稻”。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学的研究成果与以往科技革命的成果相比较,具有高度综合性、联动性、跳跃性、迅速产业化的特点。大量高科技成果被有效地应用于农业,其中,生物工程技术的地位尤其突出。

1953年4月25日,J.Watson和F.H.Grick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分子模型”一文,宣布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的推动下,产生了另一门新兴学科——细胞生物学。它以细胞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细胞组成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科学地阐述了细胞的整合功能。

在生物学革命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生物工程技术得以问世。生物工程技术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物体的机能生产物质的技术,其内容目前主要包括生物反应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基因操作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等。生物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在作物育种方面,生物工程技术打破了生殖屏障,克服了常规育种手段只能培养出种间或种内杂交新品种的不足,实现了远缘杂交。

比利时的一个研究小组采用基因操作的方法,成功地把一种昆虫的毒素基因移植到烟草的细胞中,这种细胞长成植株后,对害虫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害虫在吃了这种烟草后身体麻痹并很快死去。美国的一个小组把仙人掌基因转移到小麦、玉米和大豆中去,培育出适合于干旱地区栽培的耐旱品种。在防治农业病虫害方面,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制成微生物农药,从而克服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污染环境,危害人畜健康;毒杀害虫天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不断提高害虫的抗药性等。

在对微生物农药的研究过程中,美英两国分别应用了放线菌酮和灰黄梅菌素、单端孢菌素防治棉花枯萎病、烟草霜霉病和黄瓜菌核病。日本土地面积小,为提高单产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了严重后果,所以,日本科学家对生物防治的研究很深入,春日霉素、多氧霉素、有效霉素等农用抗菌素相继出现。近年来,对昆虫病毒的研究成为微生物防治虫害领域中一个十分活跃的方面。目前,各国已利用40多种病毒用于防治农林害虫。

在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方面,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可以在室内,不受外界环境和气候影响的条件下,大量快速地繁殖优质、无病害的苗木,以工厂化的生产形式满足大面积生产的需要,这就弥补了传统技术的缺陷。以经济林木发展为例,对于5年内成熟的树木,如使用传统技术改良品种培育有价值的结合体,大约需要50年时间;而用了生物工程技术进行组织培养,则只要几个月就能够完成。

另外,使用生物工程技术也可以间接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道,世界农业每年可提供17×108t秸秆。甘蔗榨糖后每年留下5000×104t蔗梢和6700×104t蔗渣。而利用微生物可以将这些废弃物转变为有用物质。比如,通过发酵可生产出蛋白质、糖类、核苷酸、脂肪、有机酸、醇类、维生素、酶制剂等,还可以生产食用菌、饲料、单细胞蛋白和沼气,同时也净化了环境。美国专家通过生物工程获得了一株强有力的工程菌株——单细胞蛋白生产菌,100kg干的蔗渣可生产出26kg的干菌体。干菌体中含蛋白质量50%,相当于100kg面粉中蛋白质的含量。三、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在现代农业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农业内部的分工也在不断提高。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国家农业专业化的形式从地区专业化到农场(部门)专业化再到作业(工艺)专业化。所谓作业(工艺)专业化是指一个农场专门生产某种中间产品,专门完成产品生产这一过程里某一项作业的专业化。

例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发达国家里,养鸡一直是农家的一项副业,附属于农业本身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5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专业化的发展,养鸡就独立成为一个生产部门。而且,鸡饲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逐渐分离开来,变成专业的独立部门:有专门从事种鸡饲养,生产孵鸡用蛋的种鸡农场;有专门从事雏鸡孵化,生产小鸡的孵鸡农场;有专门从事鸡的育肥,生产肉鸡的肉鸡农场。与此同时,饲料加工、家禽屠宰、疫病防治、运输和销售、食品加工以及现代鸡舍的设备安装与修理都纷纷从农业中独立出去,成为专门的生产及服务部门。

对于专业化的养鸡场来讲,其中一些部门成为它的前部门。没有前部门,养鸡场不可能形成。而另一些部门则是它的后部门,没有后部门,最终产品无法实现,养鸡场即使成立也无法维持。这样,养鸡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就出现了。种植业等农业的其他部门也是如此。分离独立出来各部门的生产经营都建立在高度机械化、智能化和生产技术科学化的基础上。分工的高度发展也必然引起协作的深刻变化

以农用工业生产部门和农业本身的联系来说,美国全国农场生产开支中,用于购置农用工业部门提供的生产资料,1920年只占25%,1970年占70%。再以农产品加工部门和农业本身的联系来说,1970年美国提供消费的农产品中有90%都是经过各种方式加工的。说明这些工业部门、服务部门和农场的利益都共同体现在一个最终产品上,只有这个农产品的价值最终实现了,他们才能获得相应的一份利润;这中间任何一个部门出现问题,其他部门都要受到影响。共同利益的产生,表明了现代农业劳动和现代工业劳动以及商业劳动已经彼此融合,成为社会化的劳动。

正是共同经济利益的形成和稳定,使农业和与之有关的工商业联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里的各企业,紧密结合,共同完成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所以,在发达国家中,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是以形式不同的农工商公司或农工商联合体为主。发达国家的农工商联合组织,以联合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前向一体化组织(即农业前部门与农业部门的联合);后向一体化组织(即农业后部门与农业部门的联合);纵向整体联合组织(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整体联合)。以联合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松散型的联合组织(即在合同基础上的联合,各参加单位仍保留自己在经济和法律上的独立性);紧密型的联合组织(即参加联合的各部门在组织和经济上都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