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名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三明名校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语文第一次月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内较早用“错位”理论研究小说的是孙绍振,他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感性体悟和理性升华,提出了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独创性的“错位”理论。孙绍振认为:“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性格也依赖于人物心理拉开距离的趋势,而环境则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轨,构成拉开距离的条件。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
孙绍振对“错位”理论做了一个逻辑性的概括:“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的‘错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错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个关键的‘错位’。在表层上好容易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层又因心口误差(错位),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复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情感系统的每一个方位、每一个层次的错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统的一切方位的反馈和调节。粗浅地说,在一定条件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与小说的审美价值成正比,各种情感错位差距越大,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错位的距离越小,艺术感染力越弱。”
(摘编自上官文坤《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材料二:
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评价之困难,脂评曾经以一连串的“说不得”来感叹。不过,日前有人发文对作为暖男的贾宝玉大加笔伐,认为贾宝玉“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恋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
《红楼梦》围绕着贾府这样的贵族之家展开贾宝玉等人的故事,传统社会中无往而不在的礼法制度,那种主奴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秩序,也在贾府众人的日常生活中有全面体现。虽然不少学者把《红楼梦》归入才子佳人小说的谱系中,但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恋爱故事与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貌合神离,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复杂的。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突出了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贾母据以反驳的,是她对一个大家族的环境及受环境制约的才子佳人的认识,认为双方既不可能、也没机会相遇,即便相遇,佳人也不可能马上想到终身大事。贾母看到了这种故事的虚假、污秽,以及对礼教规矩的破坏,并严正声明这样的事自己家里不可能有,这样的故事也不会让自家小孩子听,其实正表现出作者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那么,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为何有可能相遇,并且发生了那么复杂的情感纠葛?长辈为何就不知道了?难道这是以老祖宗为代表的长辈们的“灯下黑”吗?是老祖宗一时犯糊涂吗?其实不然。因为作者是通过把人物年龄低幼化的艺术设计策略,来为他们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据周绍良先生的实际推算,全书展开的大半部分中,贾宝玉应该是十二三岁的年龄,林黛玉是十一二岁的年龄。也正由于人物年龄小,所以尽管在小说中,已经写到了他们为了真挚的爱而在甜蜜又痛苦中煎熬,但在旁人看来,这样的争吵只是儿戏。就像凤姐说的:“也没见你们两个人有些什么可拌的,三日好了,两日恼了,越大越成了孩子了。”在这里,凤姐是完全把他们作为孩子来看待的,把他们的行为视为孩子之间的顽皮和喜怒无常,根本没朝恋爱这方面去想,其他家长也没朝这方面去想。
也许,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所以,当他还在七八岁时,也就是《红楼梦》的第五回,作者就安排他神游太虚幻境,并在警幻仙子的引领中,与一位鲜艳妩媚如宝钗、风流袅娜如黛玉的兼美结为人生的爱侣,从而在象征的意义上完成了成熟。换言之,在儿童的躯壳内,贾宝玉,还有大观园其他女子的心灵,以一种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规地发展,以表现作者对情感的理想性吁求的一面。
正是从现实语境与艺术策略的相生相克中,我们才发现了作者塑造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复杂性和深刻性。而有些读者把一顿无形的板子打在他头上,让自己和贾政一类的家长来对贾宝玉形成两面夹攻之态势,由不得要让作者发一声“谁解其中味”的浩叹了。
(摘编自詹丹《要立足于历史语境和艺术策略来评价贾宝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因此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B.孙绍振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小说的各种情感错位差距往往与它的艺术感染力成正比。
C.在具体的小说文本中,小说的情感结构是多维的,“情感”错位往往是一种复合式结构。D.《红楼梦》中如果贾宝玉和林黛玉一直“心心相印”无矛盾,就无法拉开人物的心理距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错位”,而“错位”理论其实只是一种小说研究的策略。
B.读者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语境,领会了作者的艺术策略,就能对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断。
C.《红楼梦》中贾母听才子佳人故事时的一番反驳,表现出了她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
D.凤姐虽然内心怨忿,却以戏谑的口吻含沙射影地指责贾琏,这是表达上的一层错位。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阿Q正传》中,阿Q直到临死前还在遗憾判决书上代表死刑的圆圈画得不够圆。
B.李纨的住所——稻香村,“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
C.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明皇和杨贵妃至死不渝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D.“三打白骨精”能让读者记忆深刻,原因在于拉开了唐僧师徒三人的心理距离。
4.“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这种笔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孙绍振认为《林黛玉进贾府》“妙在情感互动的错位”。请以“宝黛初会”这一情节中的具体内容,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3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的敌人莫言
一
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
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
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
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
二
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栓着一个伤痕累累的塘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
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
“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
“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
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唤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
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三
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对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冲出来的医生、声音哑的卫生员的描写,体现出伤亡的严重、战事的惨烈残酷。
B.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
C.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刻画了鲜明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
D.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虚写实,以梦境折射出孙大娘真实而丰富内心世界,强化了主题的呈现。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部分开头写她“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比喻新奇生动,表现了孙寡妇体力透支心力交瘁和迷迷糊糊的状态。
B.小说主要通过孙寡妇的“有限视角”叙述故事,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细腻地表现人物在战争中的复杂心理。
C.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寡妇”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
D.战争中的村庄本应弥漫着火药味、血腥味,而孙寡妇却从去世士兵身上闻到了“甜丝丝的气味”,表现了她的念子心切。
8.小说中颜色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更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请据此梳理小说第二部分中孙寡妇的心理变化过程。(3分)
9.莫言对诺贝尔委员会将自己的风格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的说法表示认可,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
三、课内基础(共12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异乎三子者之撰岂敢反乎
B.树之以桑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杳不知其所之也
D.因其固然不如因善遇之
11.下列句子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若属皆且为所虏
C.夫晋,何厌之有D.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2.下列句子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A.以其无礼于晋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各抱地势,钩心斗角D.因其固然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端章甫②曾皙后③君安与项伯有故④籍吏民,封府库⑤晋军函陵
⑥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⑦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⑩朝歌夜弦
A.①②⑤⑩/⑥⑦/④⑨/③⑧B.①②④⑤⑩/③⑧⑨/⑥/⑦
C.①⑤/②④/③⑧⑨/⑥⑦⑩D.①⑤⑥⑦⑩/②/③④⑧⑨
四、文言文阅读(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时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众立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
王之。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鸿门宴后,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有删改)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B.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C.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D.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汉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常有大度度然后知长短
B.还军霸上晋军函陵
C.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沛公默然
D.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夫子哂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季仁厚好施,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概,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向往秦始皇出行时的大丈夫之举。
B.刘季约法三章,受民拥护。入关后他宣布法令,百姓们欢喜争送酒食劳军,他表示军中虽然缺粮但不拿百姓的东西,于是更受拥护。
C.刘季善于纳谏,集思广益。他听取张良、樊哙等人的建议,封府库,还军霸上;“鸿门宴”中,他也听取属下建议,最后死里逃生。
D.刘季任人唯贤,知人善用。他在洛阳南宫设酒,宴请列侯将领时坦言,因为有张良、萧何、韩信等人的辅佐,自己才取得天下。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8.综合本文及课文《鸿门宴》的内容,从项羽一方概括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3分)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洞庭青草湖①黄庭坚
乙丑越洞庭,丙寅渡青草。
似为神所怜,雪上日杲杲。
我虽贫至骨,犹胜杜陵老。
忆昔上岳阳,一饭从人讨。
行矣勿迟留,蕉林追仡佬②。
【注】①此诗写于黄庭坚贬官之后。②仡佬,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第一、二句交代了诗人前往贬官之地的路途中经过洞庭青草湖的时间。B.本诗第四句写出了洞庭青草湖之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青草湖的感受。C.诗人表示自己虽然十分贫穷,但境况要比杜甫好,因此而由衷感到高兴。
D.诗歌尾句描写诗人面对困境仍继续前进不停留,表现出他坚定不屈服的态度。
20.本诗与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都是作者过洞庭湖时所作,且都处在仕途不顺之时,但两位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4分)
六.默写(10分)
21.完成下列各题: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想要治理一个千乘之国,这个国家不仅夹在大国之间,还面临其他的困境“,”。
(2)《登岳阳楼》中“,”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的名句是“,”。
(4)《念奴娇·过洞庭》中,“”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片“”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
(5)绿云扰扰,。,弃脂水也。
七、语言文字运用(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不严格区分原著与续书而泛谈所谓《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行为,造成了《红楼梦》评论的庸俗。周汝昌先生,心明眼亮,一针见血指出唯一的门径就是把《红楼梦》的版本研究搞深搞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区分了“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最后才能归结到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质和其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纠缠。当然,后四十回续书在鼓舞青年男女追求自由恋爱及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封建家族和官场的黑暗方面也起过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这与曹雪芹原著要表现的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灵性价值之高远追求,以及审美意度之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用天壤之别、南辕北辙这样的字眼形容也并不过分。而周先生从一开始进入《红楼梦》,就抓住“版本”这个红学中的“死结”,锲而不舍,,从各个层面、角度来研究、论述、分析、讲说,使这个问题逐步得到彻底清理,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这也就是为什么周先生又说红学是中华文化之学,是“新国学”的原因所在。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老马识途顺藤摸瓜奋身独步兀兀穷年
B.轻车熟路寻根究底奋身独步宵衣旰食
C.老马识途寻根究底戛戛独造兀兀穷年
D.轻车熟路顺藤摸瓜戛戛独造宵衣旰食
2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B.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
C.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揭示和解决,使中华文化的深刻乃至曹雪芹的伟大昭然于天下。
D.其终极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推动和解决,使曹雪芹的伟大乃至中华文化的深刻昭然于天下。
24.名著填空(3分)
(1)“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一判词描写的人物是____________。
(2)薛宝钗的哥哥是。
(3)“,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八、材料作文(共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老子》
②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③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
⑤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
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语文第一次月考
参考答案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16分)
1.A2.D3.C4.(4分)(1)该笔法有利于拉开人物心理距离,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2)该笔法为贾宝玉等人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儿童的躯壳内逾越常规地发展,进而表现作者对情感理想性的吁求。5.(3分)示例一:众人的评价让宝玉在黛玉的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然而两人一见如故,这样的错位让黛玉受到强烈冲击,对宝玉的情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示例二:宝玉摔玉,本是出于对黛玉的高度认可,却让黛玉生发“因我之过”的忧伤,这样的错位拉开二人的心理距离,也让二人的情感之路更加曲折动人。
1.A.“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错。根据原文“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可见应该是“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2.D。A.“‘错位’理论其实只是一种小说研究的策略”错,材料二“也许,作者有意要在贾宝玉等人的身上尝试一种年龄错位的笔法”,可见“错位”理论不仅仅是用来研究小说的,小说作者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该理论进行创作。B.“就能对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断”表述过于绝对。原文“类似这样的判断其实是深刻地反映出该论者不理解当时社会语境,也缺乏对曹雪芹独特艺术匠心的体会”,对作品人物的误解源于读者不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不领会作者的艺术策略,但不能由此反推理解了这些“就能对人物作出深刻的判断”。因为要深刻理解人物需要的因素很多。C.“表现出了她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张冠李戴,原文“其实正表现出作者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可见表现出的是作者认识现实的清醒眼光,而不是贾母。3.C.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诗歌不是小说,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结合“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可分析概括出,该笔法有利于拉开人物心理距离,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结合“作者是通过把人物年龄低幼化的艺术设计策略,来为他们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在儿童的躯壳内,贾宝玉,还有大观园其他女子的心灵,以一种秘密的方式在逾越常规的发展,以表现作者对情感的理想性需求的一面”可分析概括出,该笔法为贾宝玉等人找到了一片生存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儿童的躯壳内逾越常规的发展,进而表现作者对情感理想性的吁求。
示例一:原文内容有王夫人的话“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众人的评价让宝玉在黛玉的心中留下不良印象;然而宝黛初会,黛玉眼中的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眼中的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黛玉曾以为是“惫懒人物,懵懂顽童”“蠢物”,如今一见如故,这样的错位让黛玉受到强烈冲击,对宝玉的情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示例二:结合文中“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分析,宝玉摔玉中,宝玉说,“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这本是出于对黛玉的高度认可,却让黛玉生发“因我之过”的忧伤,这样的错位,既是宝玉的“心口”错位,也是宝黛的“心心错位”,这种错位,拉开二人的心理距离,也让二人的情感之路更加曲折动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6.B7.D8.(3分)①孙寡妇先看到“黄色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这些本是暖色,这里却反衬出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②后来打开席筒看到的是一道“灿烂的绿光”,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体现出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惊喜。③然后孙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蓝色的洞眼”残酷冷峻,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9.(6分)①立足现实:小说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孙寡妇的两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同时也表现了血腥战争年代人性的美好(看到死去的“儿子的敌人”,孙寡妇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②变形夸张:如“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一道灿烂的绿光随席筒的张开流泻”;“他双眉间蓝色的洞眼”等。③想象虚构: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还有文中的一些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都是想象虚构。
6.B.“在儿子生死未卜的悲痛中将其认作了儿子的‘替身’,找到了自己情感倾泻的对象”错误。根据原文“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可知,孙大娘认下眼前的士兵是出于一个母亲对不幸孩子的同情和悲悯,并不是找一个替身来倾泻悲痛。
7.D.“体现了她的念子心切”解读有误,表现了一个母亲超越了敌我界限的博爱和慈悲。
8.先找出第二部分描写颜色的词,再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心理。
(1)“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黄色的马灯”“金黄色的铜号”,这些色调都是暖色的;但是女卫生员告诉她儿子小林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这些暖色调反衬出孙寡妇失去儿子的悲凉和痛苦。(2)打开席子,“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绿光”是因为死者穿的衣服是国民党的绿军装;而“灿烂”反映出孙寡妇发现死者不是儿子的激动和惊喜:“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3)然后孙寡妇仔细端详士兵的脸,“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深红的蜡光”是死者生命力的余晖;“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蓝色的洞眼”残酷冷峻。看到的这些唤起了孙寡妇的母爱,“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由此而转为母性的慈爱和悲悯。9.抓住“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来分析。
①变形夸张:如“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等。
②想象虚构:整个第二部分都是孙寡妇的梦境;细节如“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③立足现实:小说运用超越现实的描写,借助孙寡妇的悲惨遭遇反映现实,“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但从小说第三部分来看,小林应该也牺牲了;小说也表现了现实血腥黑暗的战争年代中人性的美好,如第二部分孙寡妇的梦境,看到死去的是“儿子的敌人”,但她同样同情这个年轻人,对他的死感到悲伤,“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总之,文章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
三、课内基础(共12分)
B。A.第一个“乎”:介词,跟,和;第二个“乎”,语气词,呢。句意为: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怎么敢反叛呢。B.第一个“以”,把;第二个“以”,把。句意为:把桑树种在上面/全部把沛公的话禀告给项王。C.第一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第二个“之”,到。句意为: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进出和意外变故啊/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D.第一个“因”,顺着;第二个“因”,趁机。句意为:顺着它本来的结构/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对待他。
C。例句:“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句意为:如果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这种情况是从未出现过的。A.“不负戴于道路”应为“不于道路负戴”,状语后置句。句意为: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走了。B.“为……所……”句式,表示被动。句意为:你们这些人都会被俘虏。C.“何厌之有”应为“有何厌之”,宾语前置句。句意为:有什么满足的呢?D.“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句意为:(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A。B.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非常。C.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指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D.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诚然,虽然。
B。①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句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②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句意:曾皙落在后面。④名词作动词,登记。句意: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⑤名词作动词,驻军。句意: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⑩名词作动词,穿。句意: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这个穿上丝织品的衣服。③形容词作名词,旧交。句意: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⑧形容词作名词,长辈。句意: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⑨形容词作名词,小相。句意:像公西华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相呢?⑥形容词作动词,远离。句意:因此君子要把厨房安在离自己较远的地方。⑦使动用法,使……灭亡。句意:如果消灭了郑国对秦国有好处。
四、文言文阅读(共21分)
14.D15.B16.B17.(9分)(1)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2)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3)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18.(3分)恃勇骄横,为人残暴。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和手下人同利。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任人唯亲、轻狂自大,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
句意: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坏的。秦朝百姓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五年,高祖和诸侯的军队共同攻击楚军,与项羽决胜于垓下。“秦人大失望”主谓结构,“大失望”作“秦人”的谓语,后面断开,排除BC;“击楚军”,“楚军”作“击”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B。
15.B.A项第一个度是人对事宽容的程度,第二个度是估量;B项是驻扎;C项第一个然是然而,第二个是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第一个夫是句首发语词,第二个“夫子”为一个词,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老师。
16.B.“他表示军中虽然缺粮但不拿百姓的东西”错误,原文为“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是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
17.(1)“镇”,镇守;“给”,供给;“绝”,阻断。(2)“谨”,慎重办理;“庠序”,学校;“颁”,同“斑”。(3)“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外交使者;“共”,同“供”。
18.①从“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可知,项羽恃勇骄横,为人残暴。②从“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不能和手下人同利。③《鸿门宴》中,项羽自矜功伐,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项羽听完沛公的解释后对沛公不再有杀心,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所以对范增的多次暗示默然不应”,对项庄、项伯筵间舞剑也不表态,足见其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任人唯亲、轻狂自大,自矜功伐而又“为人不忍”,虽一时成功,最后终不免于失败。
参考译文:
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态度大方豪爽。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跟老百姓一样做生产之事。高祖曾经到咸阳服徭役,随意观看,看到了秦皇帝,长叹道:“唉,大丈夫应当像这样!”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人在蕲县起义,到陈地自立为王,建号为“张楚”。很多郡县的人都把他们的官长杀死后响应陈涉。这时候刘季的部下已发展到近百人了。于是就拥立刘季为沛公。秦二世三年,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让他们率军北救赵国。同时命沛公率军西进,进攻关中。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汉元年十月,沛公的军队就先于诸侯军到达霸上。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谏,于是登记秦的官吏、百姓的姓名,查封官府金库,退回来驻军霸上。召来各县父老豪杰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做王,所以我应当当关中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其余凡是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秦人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犒劳士兵。沛公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人们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鸿门宴后,项羽于是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遭毁坏的。秦朝百姓对项羽非常失望,但又害怕,不敢不服从他。五年,高祖和诸侯的军队共同攻击楚军,与项羽决胜于垓下。项羽兵败身死,天下大定,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各位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真实情况。我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然而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他,有才能的就怀疑他,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7分)
19.C20.(4分)两人不同之处:①黄庭坚现在虽处于洞庭湖上,但要继续南行,面对岭南的蛮荒和苦楚,他“行矣勿迟留”,表现出一种坚定正视和不屈服的态度。②张孝祥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沉浸于洞庭美景,内心变得澄澈明洁,逐渐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
19.C.“因此而由衷感到高兴”错误。“犹胜杜陵老”仅仅是一种戏谑和苦中作乐,并非“由衷感到高兴”。
20.结合注释①可知,此诗写于黄庭坚贬官之后,“雪上日杲杲写出了洞庭青草湖之景色,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青草湖的感受,现在虽处于洞庭湖上,但要继续南行。“行矣勿迟留,蕉林追仡佬”写了面对岭南的蛮荒和苦楚,他也要继续前进不能停留,表现出一种坚定正视和不屈服的态度。
张孝祥的《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罢官北归,途径洞庭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内心变得澄澈明洁,逐渐超越了世俗的宠辱得失。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六.默写(共10分)
21.(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4)肝肺皆冰雪表里俱澄澈(5)梳晓鬟也渭流涨腻
七、语言文字运用(9分)
C23.B24.(1)王熙凤(2)薛蟠(3)贾不假
老马识途: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轻车熟路:驾着轻便的车子在熟悉的路上走,比喻对情况熟悉,做起来容易。此处并未提到事情“容易”,而是强调周汝昌先生治学经验丰富,应填“老马识途”。
寻根究底:泛指弄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查究事情。此处强调的是对“两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来龙去脉的探索,应用“寻根究底”。
戛戛独造:形容别出心裁,富有独创性。奋身独步:指努力去出人头地。此处形容的是曹雪芹原著的“审美意度”,应填“戛戛独造”。
兀兀穷年:指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勤劳不懈。形容做事不辞劳苦。宵衣旰食:形容勤于政务。此处无关“政务”,应填“兀兀穷年”。
原句共有两处语病:
搭配不当,“推动”与“问题”搭配不当,应将“推动”改为“揭示”。
语序不当。应是“曹雪芹的伟大”在前,“中华文化的深刻”在后,两者形成递进关系。八、材料作文(共60分)
25.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审题要认真理解六句话讲的角度,并从中选取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工厂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参考答案(黄金题型)
- 2025年新版车间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下载答案可打印
- 2025工厂车间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
- 专题 J-17【简语法-单选题专练】强调句 2025年中考英语讲解+练习题汇编(全国)
- 2025融资租赁合同项目融资授权协议
- 2025家居采购合同模板
- 2025设备租赁协议合同格式
- 2025标准的小型碎石运输合同模板
- 2025房屋租赁合同简易范本全新版
- 2025《合同法》之规定合同解除情形
-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富乐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Mysql 8.0 OCP 1Z0-908 CN-total认证备考题库(含答案)
- 大众速腾2009年型电路图
- 中国书法鉴赏讲述课件
- 三人成人心肺复苏标准流程
- Specialized-English完整版电子教案最全ppt整本书课件全套教学教程(最新)
- 毕业设计(论文)-人形机器人设计
- 新能源电力设备项目立项报告(模板范本)
- 第六章 纳米复合材料
- 《春日》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