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秋五语上册表格式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1.gif)
![23秋五语上册表格式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2.gif)
![23秋五语上册表格式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3.gif)
![23秋五语上册表格式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4.gif)
![23秋五语上册表格式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83ae19dcfe7e16b43eec406088d9d628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1.白鹭主备教师【课前解析】《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课文描写了白鹭的外形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全文结构严谨,语言凝练,句句含情,白鹭形象之美和在不同场景中的美跃然纸上。课文插图采用中国水墨画风格,图文兼美,有助于学生对照理解白鹭之美。文章分为三部分:一用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二是从颜色、身段写白鹭的外形之美,借助“水田独钓”“清晨望哨”“黄昏低飞”三幅画面,写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三是与第一部分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美的赞叹。【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5个词语。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教学重点】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教学难点】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等10个字。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1.教师引导:课前让大家搜集了有关白鹭的资料,初步对白鹭有了了解,现在让我们来欣赏白鹭的形态。(出示课件3)(出示课件4)继续引导:在中国人的笔下,白鹭是经常入诗入画的一种动物。白鹭到底是一种什么鸟儿?竟受到文人墨客的如此青睐。今天让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细细地品味、感知白鹭美吧!教师板书课题。(1白鹭)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有哪些诗里含有“白鹭”吗?预设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预设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图片等资料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学生的课外知识。)2.(出示课件5)学习“白鹭”的“鹭”字。“鹭”是形声字,上声下形。读“路”的音,“鸟”表示“鹭”是鸟类的一科,常见的有白鹭、朱鹭、苍鹭等。学生理解“鹭”的意思,自由练读。3.介绍作者。(出示课件6)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天上的街市》《雷电颂》等。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1.(出示课件7)教师引导:自由朗读课文,标注文章段落序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2.学习会认字。(1)(出示课件8)适宜白鹤朱红望哨恩惠匣子窗框嫌弃韵味镶嵌教师引导交流:课前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在小组内交流你识记生字的方法吧。学生组内交流学习。全班交流。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形声字:嫌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练读生字。(出示课件10)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匣”和“嗜”的意思。(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在课前的自主预习引领下,交流识字的方法。)3.学习会写字。(1)(出示课件1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鹤、嫌、框、哨、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匣”是半包围结构,“宜、嵌、恩”都是上下结构的字。(2)学生练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出示课件12)“鹤”: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注意第三笔是“长撇”。(出示课件13)“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是先写横,再写“王”,最后写竖折。“匣”: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横,再写里面的“甲”,最后写竖折。(出示课件14)“恩”:上下结构,注意上面是“因”,不要写成“田”。“嫌”:注意“女”的撇点和右半部分“兼”的撇形成避让。三、梳理脉络,整体感知1.(出示课件15)教师提问:边听范读边思考,在作者眼里,白鹭是怎样的印象。预设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教师板书(精巧的诗)预设2: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教师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出示课件16)教师提问: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预设:比喻。追问: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诗的?到课文中再找一找,读一读吧!预设1:从第2-5自然段,我感受到白鹭形体、色彩的美。预设2:从第6-8自然段,我感受到白鹭在水田独钓、清晨望哨、黄昏中低飞时的美。(出示课件17)2.(出示课件18)教师引导:带着对白鹭美的初步体会,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得轻柔缓慢。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四、学习第2-5自然段,感受外形的“精巧”1.(出示课件19)提问:迅速阅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预设:这四个自然段是围绕第2自然段写的,从“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写了白鹭外形的“适宜”。(出示课件20)教师板书(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2.(出示课件21)提问:哪些语句体现了白鹭身段大小的适宜?哪些语句体现了白鹭色素的配合适宜?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教师板书(适宜)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圈画语句,小组内交流体会。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交流体现身段大小适宜的语句。预设1:“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出示课件22)预设2:“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出示课件23)预设3:“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出示课件24、25)(出示课件26)提问:作者写白鹭的美,为什么还要写朱鹭和苍鹭呢?预设:作者是用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用“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凸显其“不适宜”,表达对白鹭的偏爱。(2)交流体现色素搭配适宜的语句。预设1:“那雪白的蓑毛”。预设2:“那铁色的长喙”。预设3:“那青色的脚”。(出示课件27)教师过渡:第5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比较难懂,下面咱们来分析一下。(出示课件28)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教师相机指导“素”“黛”“忽”“分”的意思。(“素”的意思是白色;“黛”的意思是青黑色。“忽”和“分”是古代计量单位。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忽”和“分”强调极其微小,小到极致。)提问: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预设:白鹭的颜色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稍微黑一点就太黑了;白鹭的体型再长一点就太长了,再短一点就太短了。(出示课件29)3.(出示课件30)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点拨:读长句子时,要读得连贯而有气势;带着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朗读课文。4.(出示课件31、32)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练习背诵。色素的(),身段的(),一切都很()。白鹤(),即使如()朱鹭或()苍鹭,也觉得(),而且()。然而白鹭却因为(),而被人忘却了()。那()蓑毛,那全身的()结构,那()长喙,那()脚,增之一分(),减之一分(),素之一忽(),黛之一忽()。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出示课件33)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的脚步,感受到了白鹭被忽视的美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白鹭,了解它散文诗一般的韵味。2.(出示课件34—36)课堂演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品味关键句,体会作者如何把这种情感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2.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教学过程】一、背诵课文,温故知新(出示课件38)教师引导学习: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白鹭的美吧。一起背诵第1-5自然段,比一比谁背得生动准确、富有感情。学生互相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背诵,师生共同评价。二、想象画面,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出示课件39)教师引导学习:自由朗读第6-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给头脑中的每一幅画起个名字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尝试用简洁的语言给想象出的画面起名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1.学习第6自然段。(1)(出示课件40)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钓鱼”而不用“叼鱼”呢?预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白鹭闲适的状态。(2)(出示课件41)教师通过图片和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嵌在玻璃框里的画”中的“嵌”的意思。(3)(出示课件42)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4)(出示课件43)教师引导思考:根据“清水田”“玻璃框”“镜匣”这些词语,你想象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预设:这周围的风景,就好像是为白鹭精心设计的一样。这田地因为白鹭的身影好像变成了一幅名画。体会出作者对白鹭深爱的感情。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给想象出的画面起了什么名字?理由是什么?预设1:白鹭垂钓图。读这段文字,由白鹭“钓鱼”想象到一只白鹭站在水田里,不急不躁,静静地等鱼儿过来,像一个有经验的渔翁,悠然地在水中“垂钓”。预设2:水田独钓图。读这段文字,想象到一只白鹭在水田边等待鱼儿上钩的画面。教师引导:大家觉得刚刚的名字哪个既合理又符合课文描述的意境?预设:我觉得“白鹭垂钓图”比较好,因为课文中写的是偶有一只两只白鹭,所以“独钓”不太合适。(出示课件44)请学生欣赏“白鹭垂钓图”,感受白鹭觅食的图画之美。教师板书(白鹭垂钓图)2.学习第7自然段。(1)(出示课件45)教师提问:读完第7自然段,说说你们的感受吧。预设1:通过“孤独”和“悠然”,我感觉枝头独立的白鹭很安闲、闲适,这是别的鸟少有的。预设2:“嗜好”是想强调,枝头独立是白鹭独特的嗜好,凸现了它高雅脱俗之美。(3)(出示课件46)教师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清晨,白鹭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它也许在干什么呢?预设1:它也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呢。预设2:它也许在选择理想的活动场所呢。预设3:它也许在深情地凝视着远方,正等待远出未归的同伴。它在心里呼唤:亲爱的朋友,你回来吧!教师小结:的确,作者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给想象出的画面起了什么名字?理由是什么?预设1:白鹭瞭望图。读这段文字,由白鹭“望哨”想象到白鹭或许在期待远方的风景,或许在思念就别的朋友,或许在等待觅食的同伴……预设2:白鹭望哨图。读这段文字,想象到……教师引导:大家觉得刚刚的名字哪个既合理又符合课文描述的意境?预设:我觉得“白鹭瞭望图”比较好,因为……(出示课件47)请学生欣赏“白鹭瞭望图”,感受白鹭瞭望的悠然之美。教师板书(白鹭瞭望图)3.学习第8自然段。(1)(出示课件48)教师引导: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又给你了怎样的感受呢?说说你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清澄”的意思是“清明;清澈”。预设:黄昏柔和的晚照下,青山绿水间,一两只白鹭悠然飞过,时而掠过头顶,时而滑过水面,令人倍感心旷神怡。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给想象出的画面起了什么名字?理由是什么?预设1:白鹭起舞图。读这段文字,由白鹭低飞想象到黄昏的空中,白鹭翩翩起舞,清纯美丽,宛若仙子。预设2:黄昏低飞图。读这段文字,想象到……教师引导:大家觉得刚刚的名字哪个既合理又符合课文描述的意境?预设:我觉得“白鹭起舞图”比较好,因为……(出示课件49)请学生欣赏“白鹭起舞图”,感受白鹭低飞的清澄之美。教师板书(白鹭起舞图)(2)(出示课件50)教师引导:同学们,让我们和着音乐,用优美舒缓的语调朗读第6—8自然段,读出心中美的感受。(课件播放音乐)4.指导背诵。(出示课件51)依次出示三幅图,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尝试背诵第6-8自然段。学生看图背诵。三、体会作者的情感(1)(出示课件52)教师引导思考: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说说在别人和作者眼中,白鹭有什么不同。预设:别人认为白鹭的美中不足就是不会唱歌,但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了。作者否定了别人认为白鹭“美中不足”的观点。(出示课件53)教师引导:“铿锵”是什么意思?预设: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教师提问: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预设:作者又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歌”还不足以说明白鹭的美。教师引导: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预设:通过“实在”“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挚爱之情。教师总结: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齐读第11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2)(出示课件54)引导学生对比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学生自由朗读,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四、赏读全文,体会表达方法(出示课件55)教师引导思考:说说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预设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以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预设2: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白鹭的美。预设3: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抒写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美的赞叹。教师小结:正是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我们再来读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感受作者借助白鹭抒发感情的写法。教师板书(喜爱赞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出示课件57)主题概括。2.(出示课件58)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白鹭之美不仅在于完美的身段,更在于它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出的美。通过把感情融入描写的方式,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3.(出示课件59—61)课堂演练。4.(出示课件62)布置课后作业。(1)将你喜欢的自然段抄写在积累本上。(2)背诵课文。(设计意图:为实现语文要素做一次尝试,积累素材和习作经验。)【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一是借助课前预习环节查阅资料,既让学生拓展了知识面,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在教学“水田独钓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抓住“钓鱼”这个词去品味;边读课文内容,边联系插图想象画面内容,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三是创设了自读自悟的学习氛围,进一步引导学生由不会到会,落实了由教到不用教的新课标精神。二、不足之处在品词析句环节注重了自读自悟,但是引导读文太少;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的部分中引导学生去想象和理解的内容还不够;对比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感情部分也有点蜻蜓点水。三、改进措施今后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会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交流夯实基础;课文中一些需要理解的内容也会尽量多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让我的教学更圆满!课题2.落花生主备教师【课前解析】《落花生》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以花生映照人生,文章内容简洁,脉络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从中受到的教育。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议花生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希望孩子们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期望孩子们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体现了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内容安排详略得当,略写“种花生”和“收花生”,详写了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对话,没有雕琢和修饰,通俗易懂,父亲和孩子们的一问一答,亲切自然,平易质朴。【教学目标】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会写“亩、播”等10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的道理。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教学重点】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的道理。【教学难点】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会写“亩、播”等10个字,会写“播种、吩咐”等词语。2.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出示课件3)教师引导:大家看一下屏幕上的谜语,读一读,猜一猜。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继续引导:大家都猜出来谜底是什么了吧?对,就是花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教师板书(2落花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图片,并继续引导:这个谜语写出了花生的特点,花生也叫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呢?大家课前都查找资料了吗?谁来说一说?预设:花生幼苗出土以后,经过18—25天,就开始开花。开过花后的花柄接触到地面,就伸入土中。在土壤里,果实开始生长发育,长成饱满的花生。因此,人们又称花生为“落花生”。另外,花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出示课件4)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5)许地山(1893-1941),我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出示课件6)教师引导:作者为什么用这种普普通通的农作物的名称作为自己的笔名?带着疑问进入课文的学习。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习认字。(出示课件7)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朗读课文,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识字方法。(出示课件8)指名学生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半亩吩咐榨油石榴矮矮地(1)(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学生估算“半亩”大约是几个教室,体会后园中种花生的空地的大小。亩: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可换算为666.667平方米。教师提问:我们的教室大约是60平方米。半亩大约是几个教室?预设:半亩大约是5个教室。(2)(出示课件10)“吩”“榴”都是形声字,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3)(出示课件11)通过组词“榨油、榨果汁、榨菜”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榨”。2.学习写字。(出示课件12)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交流易错字的书写,教师相机指导。亩播浇吩咐亭榨慕矮谈(1)“播、浇、吩、咐、榨、矮、谈”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2)(出示课件13)矮:最后一笔变成点。(3)(出示课件14)播:右半部分的上面是撇加“米”,注意不要写成采字头加木。(4)(出示课件15)浇:右半部分“尧”的右上角不要加点。(5)(出示课件16)慕:注意最下面是两点,比“小”多一点。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三、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脉络1.(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预设1:“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开辟出来种花生。花生收获了,“我们”开了一个收获节,父亲和“我们”一齐讨论花生的好处。父亲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预设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们”家在后园过一个花生收获节,父亲和“我们”一起讨论花生的好处,教育“我们”做一个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那个晚上,“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分别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部分的内容。教师引导全班交流:课文分为几部分,能不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一下呢?预设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了种花生和收花生。预设2: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尝花生。预设3:第3到15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了议花生。教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出示课件18)(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2.(出示课件19)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都只有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花了很多的笔墨,为什么?预设:课文是要借助落花生说明道理,而道理在议花生部分。(出示课件20)教师小结:课文主要是借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叙述上有详略之分,目的是要突出主旨。教师板书(略详)四、学习第1—3自然段(出示课件21)教师引导学生边读1—3自然段,边思考问题:①写“种花生”和“收花生”时,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②为什么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学生小组内讨论,教师相机指导。(1)(出示课件22)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提问: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预设1:“我”从母亲的话里知道,这里本是荒地,而且姐弟几个又是第一次种花生,时间也仅仅几个月。这种结果当然令“我”感到意外。预设2:“居然”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收获了花生出乎“我们”一家人的意料。预设3:这意外的收获,也可以看出花生的好种,易活,生命力强。(出示课件23、24)(2)(出示课件25)教师引导学生读句子: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提问:为什么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出示课件26)教师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预设:因为父亲公务繁忙,能跟“我们”一起来吃花生非常难得。点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作者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请你们的父亲”“实在很难得”也为后文父亲的出场以及他对孩子的教育打下基础。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1.(出示课件27)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出示课件28、29)课堂演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2.分角色朗读课文。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巩固生字新词1.(出示课件31)巩固旧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落花生这一课的生字新词,看看你还能读对吗?播种浇水吩咐半亩爱慕凉亭榨菜矮小学生自由读词语,教师指名读词语。2.(出示课件32)教师借助填空和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这篇课文围绕花生写了、、、的过程。预设: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3.教师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弄清作者对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既能回忆巩固上节课的内容,又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重点,有的放矢。)二、小组合作学习,聚焦核心问题1.(出示课件33)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学习要求:默读第4—14自然段,思考从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特点。预设1:味道很美。预设2:可以榨油。预设3:价钱便宜。教师相机指导,花生还可以做肥料和饲料。(出示课件34)(出示课件35)教师引导:父亲说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苹果?它们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预设1:相同点是都好吃,都对我们有好处。预设2:不同点是果实的外表和长的位置不一样。(出示课件36)教师小结:父亲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是想强调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出示课件37)教师提问:你对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怎么理解的?预设:父亲是借花生教育“我们”,做人不要只看重外表,要做有用的人。(出示课件38)教师板书(做有用的人)教师小结:没错,这就是借物喻人,由花生的品质总结出做人的道理。教师追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教育“我们”?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出示课件39)补充背景资料,点拨:父亲的价值观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的腐败,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作者许地山的父亲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宁可过清贫的生活。也正因为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也会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求虚荣。2.教师相机补充有关“借物喻人”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40)借物喻人:借助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本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由物及人,借物喻人。借助具体事物“花生”,抒发了对于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追求。3.(出示课件41)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出示课件42)学生交流时,教师相机作以下提示: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一、什么是“体面”?生活中哪些人比较体面?二、什么是“好处”?生活中哪些人是对别人有好处的人?预设1:体面就是有面子、有身份。比较体面的人有衣着光彩的人、样子好看的人……预设2:好处就是对人或事物有利的因素。像清洁工、义工、老农、边疆战士等,看着虽然不起眼,但一直在为他人和社会默默奉献。(出示课件43)(出示课件44)补充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课文中的道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作者心上,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就是为了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能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或体会加深理解,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4.(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全球高架轨道秤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打工人发财游园年会(打工人发财年会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 建筑节能的规划与实施策略
- 健身休闲行业服务交易合同范文
- 会计劳动合同模板
- 掌握数据分析的关键技能
- 石材幕墙施工合同范本
- 买卖合同原告代理词
- 2025个人与个人合作协议合同
- 2025禽蛋类购买合同样本
- 《性激素临床应用》课件
- 眼科疾病与视觉健康
- 2024年九省联考高考数学卷试题真题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洗涤塔操作说明
- 绘本分享《狐狸打猎人》
- 撤销因私出国(境)登记备案国家工作人员通知书
- (39)-总论第四节针灸处方
- 《民航服务沟通技巧》教案第10课儿童旅客服务沟通
- WTC瓦斯突出参数仪操作规程
- 运营维管段安全保护区环境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 2022年云上贵州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