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预修课程:《结构力学》、《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Ⅰ)》、《房屋结构设计》、《结构抗震设计》2.课程教材: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合编,《混凝土结构·中册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第5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8月李国强、李杰、苏小卒编,《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3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4月3.参考书目:方鄂华编,《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地震出版社,2005年8月包世华、张铜生编,《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上、下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4.课程考试采取闭卷,成绩采用百分制记载。5.成绩评定方式课程成绩由四项构成,即:课程作业、阶段测试、集中考试、平时成绩(含课堂讨论、辅导答疑、出勤情况)。各项成绩均以百分制评定,所占比例分别为:课程作业10%,阶段测试10%、集中考试70%、平时成绩10%。如学生未参加上述四项中的某一项或某几项的学习或考核,则对应项的成绩以零分计。课程作业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布置不少于3次课程作业,并以各次作业成绩的算术平均值为本项成绩。阶段测试: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进行不少于1次随堂测试,并以各次随堂测试成绩的算术平均值为本项成绩。集中考试:在授课结束后,进行一次闭卷考试,该次考试的成绩即为本项成绩。平时成绩: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堂讨论、辅导答疑、出勤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次数共计不少于5次,学生如缺席某次考核,当次考核成绩以百分制的零分计。如因非学生原因出现其所选本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其他课程冲突的,学生应按照学校及学院的规定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并通知任课教师,然后方可不参加本门课程的课堂教学。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第1章框架结构设计
框架结构工程示例1.1框架结构组成和布置由于高层建筑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较大水平力,因此,在纵横两个方向都应按框架设计。框架结构主要由梁、柱(有时会有少量的剪力墙)和框架间填充墙组成。
按施工方法框架结构有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三种。1组成
(1)柱网布置柱网布置要满足生产工艺(厂房)、建筑功能的要求;柱网尽量对称、规则、均匀;柱网布置使结构受力合理(教材列出三种图示情况0;柱网布置应方便施工。横向框架承重方案纵向框架承重方案2布置(2)承重框架的布置(结构承重方案)双向框架承重方案(3)变形缝的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沉降缝:
建筑物相邻部位层数或荷载相差悬殊或地基土层压缩性变化过大宜设沉降缝。要求相邻单元可以自由沉降,并应考虑由于基础转动产生顶点位移的影响。防震缝:可以使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形成多个较规则的单元。防震缝的最小宽度是根据地震中缝两侧的房屋不发生碰撞的条件确定的。防震缝的最小宽度框架当H≤15m时,δ=100mm
设防烈度为
6789度
H每增加5m4m3m2m
防震缝宽度增加20mm框架--剪力墙,缝宽为框架的70%剪力墙,缝宽为框架的50%缝宽均应≥70mm
H按缝两侧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当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按不利体系考虑。在地震区,当高层建筑设有伸缩缝或沉降缝时,其缝宽应按防震缝宽度确定。在多高层建筑结构中,可通过调节建筑平面、尺寸、体型,结构节点连接方式、配筋,设置后浇带、膨胀加强带、分段施工、加强保温隔热等措施,尽量少设缝或不设缝。1.2框架结构内力和水平位移的近似计算方法1.2.1计算单元及计算简图1.计算单元
框架结构为空间结构,应取整体结构为计算单元,但对平面布置比较规则的框架结构,计算中可将空间框架简化为平面框架,选出一榀或几榀有代表性的平面框架作为计算单元,每榀框架按其负荷面积承担荷载。框架结构计算简图示意恒荷载竖向活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2.计算简图计算简图是由计算模型及其作用在其中的荷载共同构成的。框架梁的跨度取柱子轴线间距离,当柱截面变化时,取最小柱截面形心线间距离;柱长取建筑层高,底层算至基础顶。当有加腋梁时,若Im/I<4或hm/h<1.6,则不考虑支托影响。3.框架梁惯性矩考虑楼板的影响,现浇楼盖,中框架梁取I=2I0,边框架梁取I=1.5I0;装配整体式楼盖,中框架梁取I=1.5I0,边框架梁取I=1.2I0。式中I0为矩形截面惯性矩。4.荷载计算
(1)楼、屋面恒载按结构构件尺寸乘以材料容重标准值,得到面荷载(kN/m2)、线荷载(kN/m)和集中荷载值(kN).(2)楼屋面活荷载根据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查荷载规范。
(3)风荷载计算方法同单层厂房,
(4)水平地震作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方法.1.2.2框架结构的内力及侧移计算1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方法──分层法假定:(1)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结点侧移忽略不计;
(2)每层梁上的荷载对其他各层梁内力的影响忽略不计。开口框架的支座设为固定端与实际不符。为消除由此带来的误差,除底层外,其它各层柱的线刚度均乘以
0.9,并取柱的弯矩传递系数为1/3。分层后,各开口框架的内力可由弯矩分配法计算。最终弯矩取法为:框架梁的最终弯矩即为各开口框架算得的弯矩;框架柱的弯矩,由上下两相邻开口框架同一柱的弯矩叠加而得。最后算得的各梁柱弯矩在节点处一般不平衡,但误差不大。如有需要,可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例题:用分层法计算下图所示框架的弯矩图,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每根杆件的线刚度i=EI/l分层后的开口框架:弯矩分配法的计算步骤:(1)、分配系数(2)、固端弯矩:根据《建筑结构静力计算手册》或结构力学教材查用,弯矩方向:对节点逆时针旋转为正(可任意,但要统一)。(3)、分配节点不平衡弯矩(不平衡弯矩为节点弯矩的代数和∑M):首先分配有较大不平衡弯矩的节点(用-μ∑M计算各杆分配弯矩,并在其下划一横线,以示暂告平衡,此弯矩不再参与分配了),同时向杆的远端传递弯矩(梁和底层柱,传递系数为1/2,其他各层柱为1/3)作为远端的不平衡弯矩(此弯矩参与分配),依次分配其他各节点的不平衡弯矩并传递,待各杆不平衡弯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时,即可停止进行。(4)、各杆端的最终弯矩:即为各杆端的固端弯矩、分配弯矩及传递弯矩的代数和。分配系数:固端弯矩:分配系数:-13.1313.13-7.327.32-13.138.774.3813.13-7.327.32-6.32-3.16→←-2.48-3.32-1.23←-1.24→-1.660.834.36-1.00.41→0.421.430.23←0.72-0.40-0.54-0.20-4.7715.05-13.620.774.77-0.771.59-0.26-1.43-0.48(单位:kN-m)2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反弯点法(1)反弯点法的基本假定:(对于层数不多,柱截面较小,梁柱线刚度比>3的框架,为简化计算,可作如下假定。)1)在确定各柱剪力时,假定框架梁刚度无限大,即各杆端无转角,且同一层具有相同的水平位移;2)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柱底2/3h处,其它各层柱的反弯点在1/2h处;
3)节点不平衡弯矩按节点两则梁线刚度比例进行分配。(2)柱剪力与位移的关系:(3)各柱剪力值的确定:(4)计算步骤:1)按上面公式(4)求出框架中各柱的剪力;2)取底层柱的反弯点在距柱底2/3h处,其它各层柱的反弯点在1/2h处。3)求柱端弯矩:
底层柱上端底层柱下端其余各层柱上下端4)求梁端弯矩:边跨外边缘处的梁端弯矩中间支座处的梁端弯矩3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方法──D值法
D值法又称改进反弯点法。当柱截面较大,梁柱线刚度比较小时,若采用反弯点法误差较大。
D值法主要针对柱的抗侧移刚度及反弯点位置进行改进,以求得较准确的内力解。(1)改进后的柱抗侧移刚度D:整体框架结构梁柱单元变形对节点A建立力矩平衡条件对节点B建立力矩平衡条件以上两式相加得柱剪力为令则修正后的抗侧刚度式中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又称节点转动影响系数);柱的线刚度;层高。与反弯点法的抗侧移刚度相比,可知D值法在计算柱的侧移刚度时考虑了节点转动带来的影响(即),因此提高了计算精度。(2)柱的反弯点高度框架柱的反弯点高度可由下式计算:反弯点高度比;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按教材附表10.1或表10.2查用;考虑上下层梁刚度不同时,反弯点向横梁刚度较小的一侧偏移,y1为对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按教材表10.3查用;分别为考虑上下层层高变化时反弯点高度比的修正值,上层层高增加,反弯点上移;下层层高减小,反弯点上移。按教材表10.4查用。(查表所需参数:梁柱线刚度比K、总层数n及柱所在楼层j)(查表所需参数:上下层梁线刚度比I、梁柱线刚度比K)(查表所需参数:上下层层高比a、梁柱线刚度比K)底层顶层底层(3)D值法计算步骤当按上述1、2中的方法求出各柱的D值及反弯点高度yh之后,框架的内力计算步骤为:
1)各柱的剪力2)内力计算步骤同反弯点法。第i根柱的D值;第i根柱所在楼层所有柱的D值之和;第i根柱所在楼层以上所有水平力之和。式中例题:用D值法求图示框架内力(M、V、N图)。求柱剪力:求柱剪力:求反弯点高度比y:求反弯点高度比y:底层求反弯点高度比y:顶层底层求反弯点高度比y:求柱端弯矩:
(弯矩单位:KN-m)(弯矩单位:KN-m)弯矩图:4框架结构水平位移计算uM可由值D法求得,即式中5框架结构考虑P-△
效应的增大系数法考虑P-△效应梁、柱端弯矩设计值不引起框架侧移的荷载按一阶弹性分析得到的柱端、梁端弯矩设计值引起框架侧移的荷载按一阶弹性分析得到的柱端、梁端弯矩设计值P-△效应增大系数同一楼层中所有的柱上、下端均采用同一个增大系数,楼层j的增大系数为式中楼层j中所有m个柱子轴力设计值之和楼层j中所有m个柱侧向刚度之和,计算弯矩增大系数时,梁弹性刚度EI乘折减系数0.4,柱乘折减系数0.6;计算位移时,刚度不折减。考虑P-△效应j层层侧移;一阶弹性分析j层层侧移梁柱123上下1.3框架结构的内力组合及调幅1.3.1、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内力1、3截面负弯矩及剪力大;2截面正弯矩大。上下两端截面柱弯矩大。支座处弯矩取值1.控制截面支座处剪力取值2荷载效应及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1)无地震时,荷载效应组合(2)有地震时,荷载效应与地震作用效应组合在针对控制截面进行内力组合时,应有目的的找出最不利内力,各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如下:梁跨中柱端3.最不利内力梁端1.3.2竖向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
1.分跨计算组合法荷载逐层逐跨布置,组合出最不利内力。计算工作量大,适于电脑计算。
2.最不利荷载位置法用影响线的方式判断所求截面最大内力时荷载的布置方式。
3.分层组合法梁:仅考虑本层活载的影响,计算方法同连续梁活载最不利布置;柱弯矩:仅考虑相邻上下层活载的影响;柱轴力:考虑以上各层相邻范围满布活载。
4.满布荷载法当活载产生内力较小时,可考虑活载满布,对梁跨中弯矩乘以1.1~1.2的增大系数。1.3.3、梁端内力调幅调幅目的:一是由于支座弯矩较大,经调幅后,可使其配筋不致过多、便于施工;二是由于梁端不是绝对刚性,尤其是装配整体式框架,会有相对角变。调幅系数可取0.8~0.9,装配整体式框架可取0.7~0.8。支座弯矩调幅后,跨中弯矩相应增大,应按平衡条件计算调幅后的跨中弯矩,且要求跨中弯矩不小于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的1/2。应当仅对竖向荷载引起的梁端弯矩进行调幅,水平荷载引起的梁端弯矩不应进行调幅。梁内力调幅及弯矩放大均应在内力组合之前进行。
1.4无抗震设防要求时框架结构构件设计1.柱的计算长度l0楼盖类型柱的类别l0现浇楼盖底层柱1.0H其余各层柱1.25H装配式楼盖底层柱1.25H其余各层柱1.5H2.框架节点的构造要求1)材料强度现浇框架节点混凝土同柱,后浇装配框架节点强度比柱高5MPa2)节点区最小截面尺寸3)梁柱纵筋在节点区的锚固1.5框架结构抗震设计1.5.1、框架结构震害
1.结构层间有明显的薄弱楼层
2.框架梁、柱的震害梁柱变形能力不足,构件过早发生破坏。一般是梁轻柱重,柱顶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柱和边柱更易发生破坏。(1)柱顶柱顶周围有水平裂缝、斜裂缝或交叉裂缝。重者混凝土压碎崩落,柱内箍筋拉断,纵筋压曲成灯笼状。主要原因:节点处弯矩、剪力、轴力都较大,受力复杂,箍筋配置不足,锚固不好等。破坏不易修复。(2)柱底与柱顶相似,震害相对柱顶较轻。(3)短柱当柱高小于4倍柱截面高度(H/b<4)时形成短柱。短柱刚度大,易产生剪切破坏。(4)角柱由于双向受弯、受剪,加上扭转作用,震害比内柱重。(5)梁柱节点节点核心区产生对角方向的斜裂缝或交叉斜裂缝,混凝土剪碎剥落。节点内箍筋很少或无箍筋时,柱纵向钢筋压曲外鼓。(6)框架梁震害多发生于梁端。在地震作用下梁端纵向钢筋屈服,出现上下贯通的垂直裂缝和交叉裂缝。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梁端屈服后产生的剪力较大,超过了梁的受剪承载力,梁内箍筋配置较稀,以及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抗剪强度降低等。3.抗震墙的震害在强震作用下,抗震墙的震害主要表现在墙肢之间连梁的剪切破坏。主要是由于连梁跨度小,高度大形成深梁,在反复荷载作用下形成X型剪切裂缝,为剪切型脆性破坏。4.填充墙的震害1.5.2框架结构构件在低周反复水平力作用下的滞回性能
1.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滞回曲线水平地震作用下构件受力性能模拟试验模型构件P-Δ滞回曲线从滞回曲线中反应出来的构件抗震性能:
1.延性位移延性系数
2.耗能性能滞回曲线所围面积的大小即为构件的耗能量,曲线越饱满,耗能性能越好。
2.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出铰机制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应设计为优先出现梁铰机制和梁柱铰机制,不能出现柱铰机制,故梁柱承载力应进行级差设计,确保框架梁充分出铰后柱才出铰(实现“强柱弱梁”)。在塑性铰充分转动耗能之前,梁、柱均应防止出现先行的脆性剪切破坏,故梁柱受弯和受剪承载力也应进行级差设计(实现“强剪弱弯”)。此外,还应注意防止梁柱节点和锚固失效先于构件失效(即“强节点”、“强锚固”)。
3.影响钢筋混凝土梁、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
(1)框架梁
1)纵筋配筋率适筋梁延性性能随纵筋配筋率增大而降低,超筋梁延性系数小于1,规范通过限制梁受压区高度来保证梁的延性及耗能性能。
2)剪压比剪压比越大,混凝土破坏越早,延性越差,限制剪压比实际上是限制截面尺寸不能过小。
3)跨高比
跨高比减小,剪力的影响加大,剪切变形占全部位移的比重加大,极易发生斜裂缝为主的脆性破坏,梁延性差。
4)塑性铰区箍筋用量
增加塑性铰区箍筋用量,可延缓受压纵筋过早压曲,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对提高塑性铰的转动能力十分有效。
(2)框架柱
1)剪跨比剪跨比越大,柱的长细比越大,剪切影响较小,延性性能稍好。
2)轴压比轴压比越大,混凝土破坏越早,延性越差,故需限制轴压比。
3)箍筋配筋率
增加塑性铰区箍筋用量,可对柱核心区混凝土提供有效的约束作用,提高混凝土的极限压应变,增加柱延性。
4)纵筋配筋率
柱截面在纵筋屈服后的转角变形能力大致随纵筋配筋率的增大而线性地增大,故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过小。1.7(一级),1.5(二级),1.3(三级)1.5.1、框架柱截面设计要点及构造
1.内力设计值调整(非抗震设计不需调整)
(1)框架柱的弯矩设计值调整
抗震设计时,为避免框架底层柱根部在地震作用下过早出现塑性铰,导致结构倒塌,要求底层下端柱截面的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为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思想,要求柱端弯矩设计值按下式调整:当不满足上式时,柱的弯矩设计值应按上式右端的数值,按弹性分析的弯矩比例进行分配。1.5截面、节点设计要点及构造要求(2)框架柱的剪力设计值调整为实现强剪弱弯的设计思想,要求抗震设计的框架柱端部截面的剪力设计值,二、三、四级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分别为柱上、下端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应符合第(1)条“框架柱的弯矩设计值调整”的规定;
——柱的净高;
——柱端剪力增大系数,二、三、四级分别取1.3、1.2和1.1。一级及9度时框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2.截面尺寸校核(1)柱轴压比校核:根据柱的轴力设计值,重新验算轴压比。(2)柱截面尺寸限制条件:(3)框架角柱的内力设计值调整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框架角柱经上述方法调整后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应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注:框架角柱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设计)。025.0bhfVccb£无地震作用组合时式中——框架柱的剪跨比。反弯点位于柱高中部的框架柱,可取柱净高与计算方向2倍柱截面有效高度之比值;
——柱端截面未经上述第(1)、(3)条调整的组合弯矩计算值,可取柱上、下端的较大值;
——柱端截面与组合弯矩计算值对应的组合剪力计算值;
——柱截面计算方向有效高度。框架柱的剪跨比可按下式计算:(1)柱的配筋计算柱的配筋计算包括偏压构件的正截面及斜截面计算。若不考虑抗震,配筋计算方法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中的计算方法相同;若考虑抗震,则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为3.柱的配筋计算与构造无地震作用组合有地震作用组合式中λ——框架柱的剪跨比。当λ<1时,取λ=1;当λ>3时,取λ=3;
N——考虑风荷载或地震作用组合的框架柱轴向压力设计值,当N大于时,取N等于偏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基本公式无变化,仅在有地震作用组合时需考虑γRE进行调整。(2)柱的纵向钢筋构造要求框架柱宜采用对称配筋。非抗震设计时: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6%(注:不宜大于5%)、不应小于0.6%。抗震设计时: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5%、不应小于下表所列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非抗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中柱、边柱1.00.80.70.60.6角柱1.21.00.90.80.6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注: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干C60时,表中的数值应增加0.1;
2当采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表中数值应允许减小0.1;
3抗震设计时,对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0.1。对于抗震等级为一级且剪跨比≤2的柱,其单侧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1.2%。边柱、角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抗震设计及非抗震设计,都要求柱截面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2%;柱端箍筋加密的目的是从构造上提高框架柱塑性铰区的延性、对混凝土提供约束,防止纵向钢筋压屈和保证受剪承载力。(3)柱端箍筋加密的要求非抗震设计时,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350mm;抗震设计时,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其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柱纵向钢筋净距均不应小于50mm。柱端箍筋加密区范围:柱长边尺寸柱净高1/6500取较大值;(2)底层柱根以上1/3柱净高的范围;(3)剪跨比不大于2的全高范围。(4)一级及二级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围;(5)需要提高变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围。(1)一般部位为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mm)箍筋最小直径(mm)一级6d和100的较小值10二级
8d和100的较小值
8三级8d和150(柱根100)的较小值
8四级8d和150(柱根100)的较小值
6(柱根8)柱端箍筋加密区的构造要求
此外,关于柱其他构造要求,此处从略。
柱箍筋形式示意图
(a)普通箍(b)复合箍(c)螺旋箍(d)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用于矩形截面柱)1.5.2框架梁截面设计要点及构造1.内力设计值调整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二、三级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分别为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截面组合的弯矩设计值。当抗震等级为一级且梁两端弯矩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一端的弯矩应取零;——梁剪力增大系数,一、二、三级分别取1.3、1.2和1.1。——梁的净跨;
——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重力荷载代表值(9度时还应包括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作用下,按简支梁分析的梁端截面剪力设计值。2.梁截面尺寸限制条件一级及九度框架有地震作用组合跨高比大于2.5的梁跨高比不大于2.5的梁
式中V——梁计算截面的剪力设计值。3.受压区高度限值抗震设计时,为保证梁中塑性铰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一级二、三级其他情况,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限值同普通混凝土受弯构件。
此外,《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第5.2.2条要求:对一、二级抗震等级框架中的钢筋,检验所得的钢筋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正截面抗弯基本公式无变化,仅在有地震作用组合时需考虑γRE进行调整。(1)梁的配筋计算梁的配筋计算包括受弯构件的正截面抗弯、斜截面抗剪计算。若不考虑抗震,配筋计算方法与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中的计算方法完全相同;若考虑抗震,则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为4.梁的配筋计算与构造情况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受拉钢筋最大配筋率支座(取较大值)跨中(取较大值)一级抗震
0.40和0.30和梁端2.5;跨中按防止梁超筋破坏的要求二级抗震
0.30和0.25和三、四级抗震
0.25和0.20和非抗震
0.20和按防止梁超筋破坏的要求梁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限值纵向钢筋最小贯通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钢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2)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宜过大。对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2)梁纵向钢筋构造要求
梁端箍筋加密的目的是从构造上对框架梁塑性铰区的受压混凝土提供约束,并约束纵向受压钢筋,防止它在保护层混凝土剥落后过早压屈,以保证梁端具有足够的塑性转动能力。图中(虚线)所示次梁,因不受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所以不需做箍筋加密处理。(3)梁端箍筋加密的要求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箍筋应按下表的要求进行加密。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取较大值)(mm)箍筋最大间距(取最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径(mm)一2.0hb,500hb/4,6d,10010二1.5hb,500hb/4,8d,1008三1.5hb,500hb/4,8d,1508四1.5hb,500hb/4,8d,1506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1.d为纵向钢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
2.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2mm此外,关于框架梁其他构造要求,此处从略。1.5.3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验算
一、二、三级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验算可按《高规》JGJ3-2002附录C的有关规定进行,四级框架以及各抗震等级的顶层端节点核心区不需做抗震验算。节点核心区开裂形态及受力简图节点核心区箍筋做法1.5.4钢筋的连接和锚固
1.钢筋的连接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可采用机械连接、绑扎搭接或焊接,具体要求详见《高规》JGJ3-2010中的有关规定。
2.钢筋的搭接和锚固长度非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绑扎搭接的搭接长度应按下式计算,且不应小于300mm。式中——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
——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采用;
ζ——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应按下页表采用。同一连接区段内搭接钢筋面积百分率(%)≤2550100受拉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1.21.41.6
纵向受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ζ注:同一连接区段内搭接钢筋面积百分率取在同一连接区段内有搭接接头的受力钢筋与全部受力钢筋面积之比。抗震设计时,纵向受力钢筋的锚固和搭接长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应按下列各式采用:一、二级抗震等级
三级抗震等级
四级抗震等级
式中——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2)当采用绑扎搭接接头时,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下式的计算值:式中——抗震设计时受拉钢筋的搭接长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柱纵向受力钢筋的连接和锚固构造要求,见下面各页的图示:抗震框架柱纵向钢筋构造
抗震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注:为和中的较大值。)
为方便施工,凡框架梁的所有支座上部纵筋的延伸长度,统一取值为:第一排非通长筋及与跨中直径不同的通长筋从柱边起延伸至/3
位置,第二排非通长筋延伸至/4位置。抗震框架梁纵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精馏塔苯甲苯课程设计
- 统计信源熵课程设计
- 移动通信秒表课程设计
- 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概要
- 2024招聘考试高频考点题库试题含答案
- 线描狗狗创意课程设计
- 山地自行车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大赛
- 学校班主任的食品安全教育策略计划
- 早教机构营业员招生总结
- 2025共团永康市委下属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驻团市委机关人员招聘2人(浙江)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目
- 智能 检测与监测 技术-智能建造技术专01课件讲解
- 网络版权合同范例
-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4篇)
- 各类骨折病人体位护理
- GB/T 750-2024水泥压蒸安定性试验方法
- 邮政行业事故隐患监测与奖励机制
- 人脸识别系统采购安装规定合同范本
- 重庆市水利工程验收管理办法
- 传感器课程设计超声波传感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