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公开课教案_第1页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_第2页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_第3页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_第4页
有的人-公开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的人罗玺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3、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的好处。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课题1、通过对前面几篇文章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课件出示:“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诗人臧克家在事别十三年后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走进文本1、从导读中,我们得知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课件出示导读内容)学生总结概括。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理解诗歌的含义③从诗歌中得到什么启示2、教师点评。【过渡语】同学们,在过去诗歌都是可以配上音乐唱出来的。所以诗歌本身就有一种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歌跟读文章不一样,诗歌的朗读更讲究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诗歌,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运用以往的朗读经验将这首诗的节奏读准确!3、分小组进行朗读。要求:将诗歌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节奏的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要求)4、组长反馈,组内的朗读形式及理由。指名小组朗读展示,其他组纠音、补充。预设:学生纠音/在本首诗歌中有个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这个字藏在这里——(课件出示诗歌第二小节)“呵”,这个字有几种读音?可以读he第一声,也可以读a。he的读音可以组词呵斥和笑呵呵,在文中应该读he。5、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说说你听到的感受和对本句的理解。预设:我听到了一种骄傲,自豪的感情。这些人感觉自己骑在别人头上很骄傲,很自豪。教师点评,全班齐读。5、同学们,把握好节奏,是不是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了呢?预设:不是,还需要理解诗歌意思才能知晓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赏析文本1、通其意才能知其情。思考讨论:(课件出示讨论内容)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预设:学生反馈,教师小结。(课件出示诗文层次及其内容)第一部分(1)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通过参加鲁迅纪念活动而提出对生及死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2--4)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第三部分(5--7)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2、教师提出质疑:如果将第二部分的内容改成“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的理由。3、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本篇诗歌的结构是——总分结构。从第一节内容中我们可以得知本篇诗歌主要写了两种人。(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内容)预设:一种是——活着却死了的人,另一种是——死了却还活着的人。(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待不同的人,势必也会有不同的情感和语气,请同学们尝试着自由朗读本小节。指名朗读。从刚才的朗读中,有谁听出了作者对这两种人的态度分别怎样?预设:对待第一种人是批判的态度,对待第二种人是歌颂的态度。(板书:批判歌颂)男、女分别齐读本小节。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心中还存在什么疑问?预设:为什么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谁愿意试着解答?指名回答。预设:有的人虽然活着,但是做的事情却让人很厌恶,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仍然被人们所纪念着,怀念着。教师点评,学生补充。4、诗歌的学习除了可以从结构、内容入手,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赏析?预设:表达方式/写作手法。(板书:写作手法)5、分小组内合作探究,你们针对诗歌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等方面发现了哪些的特点?预设2:表达方式我发现诗歌的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每一小节中,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意思是相反的。比如第二小节:前两句写的是“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后两句写的是“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分两大组朗读文本,A\B\C组读每一小节的前两句,D\E\F组读后两句。体会对比的好处。学生自由回答,说感受。(板书:对比)教师小结——对比,就是把事物形成比照和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此处运用对比的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过渡语】小组内还有成员有补充吗?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我还发现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前面写了两类人对人民的做法,后面就会写出他们的结果。比如说:第二节写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第五节就写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这可是个独特的发现。看看,作者写的几类人,是不是做法和结果一一对应着这种表达方式叫——对照(板书:对照)我们再对照着读一读,女生读做法,男生读结果。注意朗读时的语气和情感。你愿意做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点评,小结:同学们,我相信,他们说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的想法,也一定是每一个读到这首诗、读懂这首诗的人共同的想法。【过渡语】这篇诗歌,要含英咀华,仔细玩味,方能有所体会。还有哪一组有所发现?升华主题1、同学们我们知道这首诗是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所写的。可是诗歌中却没有出现鲁迅的名字,他忘记写了?当然没有。结合这单元的课文,分小组交流,找一找在诗歌中哪里可以看到鲁迅的影子。预设1:我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到:一个冬天的夜晚,鲁迅先生看到一个黄包车夫脚被玻璃扎破了,鲁迅先生就亲自为他包扎。

1、还记得是怎样包扎的吗预设:鲁迅先生一条腿跪在地上,慢慢的,小心地清洗着伤口,仔细地包扎。

2、是的,只有把生活在最底层劳动人民看做人的时候,才会这样做。3、重点理解关键字——骑、俯。学生说感受。由此可见,鲁迅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预设:无私奉献。所以鲁迅在《自嘲》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4、教师点评及归纳学习方法:找关键句——说理由——谈感受。5、仿照刚才xx的表述方式,说说哪里还有鲁迅先生的影子?

预设2:我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一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一面》中青年工人没有钱买自己很喜欢的书,鲁迅先生就用最低的价钱卖给了他,还把自己一本送给了这个青年。他希望这个青年借助书本汲取知识,通过知识拼得一个好的生活。

预设3:我从“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它抬举得很高很高”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一开头就写了鲁迅深受爱戴。预设4:我从“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他不向恶势力低头,跟反动派做斗争,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重点理解不朽、野草、火烧的含义。6、教师点评:的确,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既然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为何不以《鲁迅》为题?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分小组探讨下?预设:作者不仅仅是歌颂了鲁迅,还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不向恶势力低头,敢于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7、教师小结: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才过去9天,从旧中国进入新中国的各色人等还不免带着旧社会的阶级和思想烙印,诗人面对现实,回忆鲁迅生前和逝世以来的社会状况,有感而作此诗。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真实,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倾向。所以,在诗歌题目下还有个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学生齐读)。9、再读诗歌,你们这次又会带着怎样的情感?现分小组自由组织朗读。选择一组展示;前六小节分小组朗读,最后一小节全班齐读。(最后一小节反复齐读三遍)鲁迅先生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值得歌颂!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旨在——预设: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板书:主题)拓展思维1、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在不停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的渴望也在升华。在我们的脑海里,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种精神是值得被我们所追求的?学生自由回答。预设:拼搏、求知、谦虚、吃苦耐劳、担当、团队、进取……2、教师出示下水文:有的人

————记期中考试成绩有感有的人醒着,

他已经睡了;

有的人睡了,

他还醒着.

有的人身板笔直:“呵,我多认真!”

有的人

头撑在胳膊上给大脑补能量.

有的人

硬撑着只做好表面现象;

有的人

情愿稍作休息,等着全力以赴.

只做表面现象的,

试题把他击垮;

懂得思考运用的,

知识永远眷顾他!

把“好形象”留给老师的,

形象比牛奶坏得更快;

只要考试来到的时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