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欣赏课件_第1页
古代诗歌欣赏课件_第2页
古代诗歌欣赏课件_第3页
古代诗歌欣赏课件_第4页
古代诗歌欣赏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欣赏古代诗歌的内容类别

我国古代诗歌根据题材内容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感时伤事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借物咏怀诗)边塞征战诗赠友别离诗弃妇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题材解说写景抒情诗:诗的主体描写景物,但实际目的却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感,通常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感情;有的把感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即寓情于景。鉴赏时,要把握景物(意象)的特点和作者描写景物所用的方法,领会诗人写景所表达的情感,把景物与感情联系起来。题材及鉴赏解说咏史怀古诗:1、咏史:通常是对古人古事进行评论,表达自己的某种见解认识。2、怀古:往往是借某种与某位(某些)古人相关的事物(名胜等)引发诗人的思慕之情。或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今昔对比,不如、不遇等),或托古讽今(借古喻今)。鉴赏时,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题材及鉴赏解说感时伤事诗:常常是因时令的变化(某件事)触发诗人的情感,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题材及鉴赏解说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由眼见耳闻的事物触发的对遥远,对家乡的眺望、憧憬对亲人的思念和有家难回的悲伤。山水田园诗: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题材及鉴赏解说托物言志诗(借物咏怀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以某种物体作为吟咏对象,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鉴赏时要把握住吟咏对象的特点,进而理解诗人的志趣和追求。题材及鉴赏解说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别离诗:亲朋好友分别之时互赠的诗(送别,留别、赠别),通常借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依恋难离之情,或表达勉励之意。题材及鉴赏解说弃妇闺怨诗(宫怨):写闺中女子对情人、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或写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或写宫中女子孤独寂寞的生活,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题材及鉴赏解说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动、言、貌、姿、心,声、色、形、态)。例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

赏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议论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表示意见、看法。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赏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抒情抒情:表达作者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咏怀)

例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赏析: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联系,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诗歌写作因受诗句字数的限制,常使用借喻,这一点必须特别注意。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一般比喻的分析要用到生动、形象、贴切等说法,注意美感)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借代

借代

:借用与所要写的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实际的写作对象。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实体。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赏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夸张

:对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程度、数量等作超出正常情况的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具体效果往往不在直接所写的事物上,如下面的诗中写“白发”为突出“愁”)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赏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先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后写“缘愁似个长”,交代原因,表现出愁思的深重。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比拟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赏析: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设问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双调蟾宫曲怀古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赏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反问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赏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表达了作者对项羽做法的不赞同的态度。

1、照应:

指诗词中后面对前面所写内容做必要的回答或关照,使整首诗词内容前后关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诗的内容前后联系紧密,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便于读者理解。最常见的照应是“点题”。分析时,要讲明诗词中的什么内容与什么内容照应,什么内容点了题目中的什么内容,作用怎样。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中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第(8)题的A选项为: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该选项是正确的。

指的是诗词中对事物、景物分别作动态、静态的描写。动、静结合,往往会产生相互映衬的作用,或者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情趣。分析时,一般要明确动的是什么,静的是什么,有无衬托作用,形成的画面或图景有什么特点。例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中杜甫的《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第三句写宿鹭的静态,第四句写鱼跳出水面发出的声音(属动态)。作者用了以静衬动的写法,鱼跳出水面发出的清晰的“拨剌”声衬托出前面三句所描写的景物构成的环境氛围的“静谧”。

2、动静3、衬托指的是写作时落笔于“乙”事物或景物,使“乙”事物或景物与和真正要表现的主体“甲”事物或景物之间产生一种比照关系,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用相同的特点比照出主体更强)和反衬(用相反的特点比照,显出主体的特点更明显)两种。分析时,一般要说明作者用了衬托的写法,写出了“乙”的什么特点,在这个特点上“乙”还比不上“甲”,显出“甲”更强。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先夸张地写“天台一万八千丈”,极言其高,随后又写“对此(天姥山)欲倒东南倾。”“一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好像对着天姥山弯腰行礼一样,显得很低,可见天姥山实在是太高了。(续)衬托再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作者先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再从众多的“风流人物”想到周瑜,显得周瑜更为出众;由“江山如画”想到,“一时多少豪杰”,在众多“豪杰”中,却唯独“遥想公瑾当年”,表明作者更推崇敬佩周瑜。于是,其他功业非凡的“风流人物”和“豪杰”都成了陪衬,周瑜便成了英雄中的英雄,其形象被突出出来。这是两个正衬的例子。而上面提到的杜甫的《漫成一首》中的以动(声)衬静,则是反衬。

4、正侧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而把笔墨用于主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的反映)从而突出其某个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经常与衬托联系在一起,侧面描写的事物对主体事物起衬托作用,使主体事物的特点或特征显得更加突出,产生正面描写产生不了的效果,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一般在分析时,先说作者不用笔于主体事物××,而侧面写××,再说这样写产生的效果。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两处非常好的侧面描写: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两句字面上写的是因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该返回没有动身,客人该解缆启程而未启程。琵琶声到底什么样,没有一个字言表,但通过主人和客人驻足聆听的反应可以反映出应该是非常优美动听的。对琵琶声虽未着一字描述,却让读者感到了美妙。(续)正侧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在用了很多笔墨充分描写了琵琶声的音质音色,曲子的多变旋律之后写的。再直接赞美曲子,会显得苍白无力,有蛇足之嫌。作者抓住所有听曲者“悄无言”这一没有反应的反应来写,说明在场的人都深深地被感染了,都陶醉了,乐曲有多美妙,自不必再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5、渲染

对环境、景物等从时间、地点、声音、色彩、形态等方面作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或形容,以形成某种环境气氛,为主体对象提供活动背景,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分析时,一般要抓住作者所写事物各自的特点,说明这些事物组合起来形成了什么样的气氛,对主题事物有什么作用。例如高中第四册课本中杜甫《登高》诗的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两句共六个特写镜头,描写了六种不同的景物(意象):劲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凄厉的猿啸、清冷的渚、白色的沙、归巢的鸟,高、低、动、静、声、色、态都有,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空阔高远,凄清孤寂的环境气氛,为后两联叙述自己的悲苦经历和境遇,抒发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

(续)渲染

再如高中第四册课本柳永《雨霖铃》的开头三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里写时间是傍晚,地点是长亭旁,天气是骤雨后,声音是凄切的蝉鸣,渲染出冷落凄凉的环境氛围,为后面两人依恋难舍的送别布置好了背景。6、想象在已有的事物、活动和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特征,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另一个事物、活动和认识的思维过程。奇特的想象,常会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某种趣味,给人以美感,还可以强化情感和主题。想象经常与比喻相联系,借助想象,把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个事物,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分析想象,通常要先说明作者抓住事物或景物的什么特点,将××想象成××(或“把××比喻成××”),再具体说明作用或效果。例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中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从遥望的角度,描绘月夜洞庭景色,作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别出心裁地将月光下的洞庭湖水面比喻成“未磨”的铜镜,写出朦胧的特点;又将水面比喻成白银盘,将君山比喻成白银盘里的青螺。有形有色,洞庭的湖光山色跃然纸上,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续)想象

再如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远离故乡、亲人和朋友,若能遥望故乡也算得一种满足。然而,只有一身双眼,远远不够偿还心愿,诗人受佛经中“化身”的启示,忽发奇想:“化作身千亿”,每座山峰上都有一个自己的化身有一双眼睛遥望故乡,以满足心愿。这一奇特的想象最大限度地强化了诗人思乡、思亲、思故人的情感。另外,李白借助大胆的想象,描绘出了天姥山奇异多变的景象和神仙洞府中欢乐祥和的众神聚会的场景,将梦中景象与梦醒后的情形对比。并以此为依托,表达了鄙视权贵,向往自由的主题。

7、用典

有两种:(1)用事(事典),指在诗词的写作中高度概括地借用历史上的人、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态度和个人的愿望等),即借古抒怀。(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句(言典)。一般地说,用典的关键常在一个“比”字,比人、事、物、情、境的相同或不同,相似不相似,从而表达作者的诸如赞扬、贬斥、得意、伤感等态度或感情。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句子,还可翻出新意。总之,用典可以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可以拓展意境,增加意蕴,字少意丰。分析时,要说清所用的典故是什么,比较点都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意,效果如何。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用的是刘裕北伐的典故。赞扬了刘裕的英雄气概,反映出作者仰慕英雄,收复中原的愿望。(暗含“像”)也讽刺了朝廷中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暗含“不像”)(续)用典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的是廉颇的典故。赵王在关键的时候想起并还要重新起用廉颇,而自己却不能像廉颇一样受到朝廷的重视,委婉地表达了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再如陆游的《书愤》: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陈述本朝将领战胜敌军的史实,也属典故。表达自己也要像灭敌立功的将领一样驰骋疆场,守土报国的豪情壮志。又如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的是杜牧的诗句(言典),词人慕名走在“春风十里”的街上,想要尽赏长街两边的繁华美景,可眼前出现的却是“荠麦青青”,凄清荒凉的景象。一虚一实,昔盛今衰,差别巨大(不像),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深深的“黍离之悲”。8、联想

由眼前的,已知的事物想到与之有关(常见的是由一个事物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其它事物)的另外的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其直接作用是扩展内容范围,丰富感情,提升思想境界。分析时要说清由什么事物或景物联想到了什么,这一联想对内容、感情、境界产生了什么作用。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作者由自己屋漏又逢秋雨的痛苦遭遇联想到了天下众多的缺房少屋的人的苦难,推己及人,反映出了忧国忧民的胸怀,提升了全诗的思想境界,使作者不再只是一个为自己的困苦哀叹的老人。(续)联想

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由对琵琶女的痛苦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联想到自己宦海沉浮,“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处境,表达了“迁谪意”,使全诗的感情更加厚重。又如2002年春季全国高考卷中王禹偁的《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由信马野游观赏到的景色联想到了(景色相似的)故乡,触景生情,喜悦一转而为惆怅,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情丰富而真挚。9、对比

把具有不同特点的同类事物或两种不同的事物、情形放在一起作比照。通过比照,使读者对比照对象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产生某种感情。这与衬托不同,衬托有明显的主次之别,而对比常常不分主次,重点一般在使读者产生新认识、新感情上。分析时,要具体说明诗词中以什么与什么对比,对比的结果使读者认识或感受到了什么。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续)对比

诗的前三句描写昔日越王灭吴后的繁盛奢华,第四句描写今日宫殿已废,禽鸟乱飞的情景。昔日的繁盛奢华与眼前的荒凉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读者顿生世事变迁的强烈感慨,并体会到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再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将达官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与穷苦百姓的悲惨遭遇放在一起加以对照,产生一种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使读者认识到社会的黑暗和不公。10、虚实作者笔下写到的眼前实际存在人、事、景物等是“实”,而设想和回想的人、事景物则是“虚”。一般地说,实写内容所表达或蕴含的感情引出虚写的内容,而虚写内容起到变换角度,拓展范围,加强表达效果的作用,将前面的感情所表达或蕴含的感情推到一个新的层次、新的境界。具体地讲,回想的“虚”常常与“实”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认识;设想的“虚”常常在实写内容基础上起强化感情的作用。分析时,要注意把实写内容与虚写内容所表达或所蕴含的情感联系起来看。要说明什么内容是实写,什么内容是虚写,虚实间有无对比关系,若有,须进一步说明对比的作用;或者说明虚写的内容在表情达意方面起到了什么特殊作用。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外,写的都是实景、实事、实情,描写词人和其恋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情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下阕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都是虚写,内容拓展到了分别之后的状况,想到分别后的孤独寂寞,分别时的痛苦就更加难以忍受。虚实结合,把恋人分别时的痛苦心情写的淋漓尽致,哀怨感人。续虚实再如李益《上汝州郡楼》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诗的第一句,写站在郡楼上的所见所闻,第二句回想三十年前在这里看到的景象,实虚对比,变化巨大,国运衰微,诗人不禁“垂泪”。读者也从这一虚实的对比中感受到了作者为战乱给国家造成的破坏而痛心的浓浓的爱国情。续虚实10、直抒胸臆

作者将情感、态度或认识不加掩饰地直接表达出来。分析时,关键是准确地把握和表述作者的感情、态度或认识,一般要涉及到不加掩饰的原因。

例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朋友被贬到僻远的地方去,诗人为他不平,为他担忧,要安慰他,让他知道朋友在关心着他,诗中便直接表明了对王昌龄遭贬谪的忧愁之心、同情之意。10、直抒胸臆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离家远行,馆驿中早早起来,又要开始新的路程,动身就意味着离家越来越远,诗人难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诗一开头,作者就直接告诉读者自己在新的一天启程时“悲故乡”。11、借景抒情:

作者把内心的感情借助某个或某些景物来表达,或给人蕴藉、委婉之感,有含蓄美,或使情感更显浓重深厚。分析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和景物描写所形成的意境、环境氛围,结合人物的活动,将作者或者诗词中人物的复杂感情说清楚。实际上,借景抒情是一个概括的说法,具体来看,它包括下面几种类型,分析时要看具体情况,不可统而言之。(1)触景生情:

先描绘景物,由景物引发诗人的某种感情。分析时,要说明景物的特点,将其与作者的活动及感情联系起来。

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乡情?

身处异乡洛阳的诗人偶然听到哀怨婉转的折柳笛声,不禁起了“故乡情”,思念起家乡来。

另外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和前面提到的王禹偁的《村行》都用了这种写法。(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2)融情于景(寓情于景)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都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情寓景中,景中含情,委婉含蓄,意味隽永。分析时,分析时要说清所写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和景物描写所形成的意境、环境氛围,结合人物的活动,将作者或者诗词中人物的复杂感情说清楚。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字面上描写的都是景物,第一句写碧空下的“孤帆远影”,第二句写天际的江水。从孟浩然乘船启程,诗人便开始目送,船越走越远,没了踪影,看不见了,还在看,怅然若失。没有一个字提情,但是读者却感受到了诗人对孟浩然远行的依恋不舍之情,那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无尽的思念。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故国周围的山还在,没有变,潮水还是过去的潮水,它涌起来到城边,却只能寂寞地再退回去,因为城已空,无人来观赏夸赞了。“旧时月”在夜深之时又悄悄地爬过女墙来,然而不见了昔日的繁华,不见了灯红酒绿,没有了欢声笑语,城中一片静寂。这些景物描写,形成了空阔冷落的意境,从中读者仿佛看到了“石头城”的荒凉破败,也感受到了诗人寄寓在字里行间的对世事变迁的无限感慨和对兴衰更替的思考。(3)因情设景

在已经表达出来的感情之后,为了使意境更感人,感情浓烈,而特地设置某种或某些符合感情需要的景物。其中常常有想象的成分,虚写的内容。分析时,要强调景缘情设,情因景浓,情景相生的特点,要说清已有的感情,新设置的景物,形成的意境,对原有感情产生的作用。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处都是“因情设景”。因为即将与恋人别离而无限伤感,别离时不自觉地想到了别离后的情景,设想出来的景物形成了阴沉压抑和凄凉冷清的意境,使悲情更加浓重,简直令人难以承受。续因情设景

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处都是“因情设景”。因为即将与恋人别离而无限伤感,别离时不自觉地想到了别离后的情景,设想出来的景物形成了阴沉压抑和凄凉冷清的意境,使悲情更加浓重,简直令人难以承受。续因情设景

再如:韦应物的《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