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身心调节优化身心的神经机理-研究篇_第1页
自我身心调节优化身心的神经机理-研究篇_第2页
自我身心调节优化身心的神经机理-研究篇_第3页
自我身心调节优化身心的神经机理-研究篇_第4页
自我身心调节优化身心的神经机理-研究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我身心调节优化身心的神经机理探索

研究篇大连理工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冯士刚引言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将对生命的奥秘作出新的探究和回答,而人类的健康问题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亚健康课题一直是被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人类处于亚健康的人群比例却逐年递增,可见人们对亚健康(尤其是其防治策略)又是陌生的。目前我国亚健康人群占到总人口的70%以上,总数达9亿多。对亚健康及其防治策略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亚健康双向归途亚健康生病、早衰、猝死、过劳死恢复健康和活力,延缓衰老,增寿延年不加注意,我行我素坚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身心调节大脑意识身体几种身心调节法运动调节法

静默、超觉静默与禅定暗示与催眠音乐调节法中国传统食疗——饮食与营养平衡法针灸与推拿生物反馈法自体训练法运动调节法气功调节法印度瑜伽传统中医养生术——咽津和舌头运动气功调节法气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古老的行为疗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锻炼活动,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气功调节法是一种运用主观意识对人体进行自我调节的健身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求治者的意识控制,以达到使肌肉放松、精神安宁、思想入静、呼吸深匀的目的,从而调节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气功疗法是根据一定的固定程式经过长期反复的锻炼,达到自我入静的放松。通过躯体内部自我调整达到祛病、强身、延年的目的。临床实践表明,气功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有明显的疗效。气功调节法的效应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气功研究的深入,气功疗法在国外也流行起来,从事气功锻炼的人约有200多万。据调查,练功后普遍反映头脑清晰、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改善。气功对机体的影响是整体的,它不仅具有祛病强身的作用,还具有神清意静、陶冶性情、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气功不仅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腺功能,也能够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实验研究表明,练气功后大脑各皮质区域的脑电波波幅增大至150—180微伏,是正常人的二倍之多,气功能明显提高人体痛阈,提高顺背和倒背数字的记忆广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动作协调能力。气功疗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偏头痛等各种心身疾病和各种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症等都有较好的疗效。对于轻度身心障碍,包括体弱、营养不良、精神不振等也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印度瑜伽功

瑜珈是发祥于古印度的一种神秘宗教。它是佛教和基督教以前的宗教。瑜珈的修行分为八个阶段,即:(1)约束;(2)戒律;(3)姿势和体位;(4)调节呼吸;(5)控制感觉;(6)精神集中;(7)冥想;(8)三昧。瑜珈有多种流派,有的以修身养性为主,有的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医学上的瑜珈疗法采用各式各样的体位,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或冥想,使心身安定,解除应激,恢复身体内环境稳定和自然治愈力。瑜珈功法采用的姿势和体位多种多样,姿势多取动物的名称,因为动物的姿势是自然的。日本学者对各种姿势做过生理研究,连续记录呼吸、血压、脉搏,挑选出眼镜蛇、弓、龟、骆驼、珠蜘、蝗虫等姿势。传统中医养生术——咽津和舌头运动咽津,是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之一,此法亦称“赤龙搅水”,即闭合口唇,将舌头伸出齿外唇内,上下左右搅动,令津液盈满口腔,然后鼓漱6-9次咽下。也可用舌舐上腭,意想肚脐,待口内充满津液,再缓缓咽下。总之,可动用多种方法使口腔唾液增多,并将唾液缓缓地、一口一口地咽入腹中,咽时有声音效果更好。祖国医学认为,人的舌头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舌体的各个部位都和脏腑各部位相对应。中医的“舌诊”,就是通过观察舌体各部分的变化,从而达到诊断相应内脏的病变情况。因此,如能经常运动舌头,可加强内脏各部位的功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强身健体,延缓衰老。咽津的功效古人称唾液为“玉泉”、“津液”、“甘露”、“华池水”,可见中医学对唾液早就十分重视。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晚年颇留意养生之道,经常做咽津锻炼。《红炉点雪》云:“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柱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而日本一医学教授经多次实验发现,唾液具有使致癌物质转变为无害物质的特殊功能。闽南人有一句谚语“一口唾液,四两福”,学会将唾液及时咽下,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益的。咽津舌动保健法舌舔上腭。舌尖轻舔上腭,凝神静气,调和气息,3分钟后,口腔中的唾液腺分泌出许多唾液,当唾液充满全口后分3次咽下。舌舔上腭运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舌尖轻轻抵住上腭,再用舌尖在上硬腭处正反转圈各36次;一种是用舌尖舔上腭,左右摆动36次。待口水增多时,分3次咽下。舌舔齿龈运动,古人叫做赤龙搅海。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舌尖舔摩内侧齿龈,从左至右,由上至下,紧贴上下牙龈转圈,正反各36圈。然后,再用舌尖舔摩上唇颊侧和下唇颊侧36圈,顺序同上;一种是用舌尖舔摩内侧齿龈,左右摆动36次,再用舌尖舔摩上唇颊侧和下唇颊侧36次。待口水增多时,分3次咽下。伸舌运动,古人叫做赤龙吐信。把口张大,舌尖向前尽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感觉,当舌不能再伸长时,把舌缩回口中。这样一伸一缩,面部和口舌也随着一紧一松,共做36次。待口水增多时,分三次咽下。咽津舌动的国内外研究吞咽一般认为是由脑干的延髓来调制的(jean,1990),延髓中的舌下神经核、疑核、孤束核等控制吞咽的自动和主动运动。Hamdy等采用O15标记的水进行主动吞咽的PET成像技术研究,他们发现当被试主动吞咽水时局部脑血流在双侧的感觉运动皮层尾侧部(3,4,6区)、右侧前脑岛(16区)、右额框部和颞叶皮层(11,38区)、左侧中央的运动前区和前扣带回(6,24区)、左侧颞叶皮层和杏仁体(38,34区)、左侧中上小脑、背侧脑干显著升高,而双侧的后顶叶皮层(7区)、右侧枕叶皮层前部(19区)、左侧额上皮层(8区)、右侧前额皮层(9区)、双侧中上颞叶皮层(41,42区)局部脑血流则降低。Hmady用空间分辨率更好的功能磁共振技术、采用事件相关的实验设计研究了健康被试主动吞咽水的脑激活情况,他发现大脑的激活区域基本和PET结果一致,但前扣带回皮层激活更突出。他们认为由于前扣带回在注意、内脏活动(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和情感调制中的作用,该部位的激活应该和吞咽过程中大脑对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调制有关,或者它反映了被试对主动吞咽任务的注意行为。因为吞咽通常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所以Martin等人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被试在自动吞咽唾液、主动吞咽唾液和主动吞咽水时脑的激活情况,他们发现三种任务都激活了偏侧中央前回、偏侧中央后回、右脑岛、颞上回、额中下回和额盖,也发现了前扣带回的激活,但前扣带回尾部主动吞咽要比自动吞咽激活强烈。他们认为前扣带回是一个有关运动、感觉和认知信息处理的多功能区域,前扣带回的喙部激活基本全在自动吞咽过程中,这表明了该部位在情感、自动运动和内脏活动控制中的作用。而前扣带回的中部和尾部则主要和主动吞咽任务相关,这反映了被试对主动运动的注意和运动前准备处理过程。同年,Kern则设计了更为复杂的实验来研究吞咽的相关脑区激活,他的实验分为三部分,一是组块设计和事件相关设计的吞咽相关运动(舌头收缩、下颚扣紧、嘴唇紧闭)的脑激活比较,二是组块设计和事件相关设计的主动吞咽的对比,三是主动吞咽和吞咽相关运动的脑激活比较。他们发现在四个基本区域主动吞咽和吞咽相关运动都呈现出激活,他们是前扣带回、运动和运动前区、脑岛和枕顶连接区(7,19,31区)。他们支持前扣带回的激活是对主动行为的注意导致的。对于舌头运动和吞咽脑激活的对比问题,martin等人用事件相关功能磁共振技术对健康被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实验分三个任务,主动吞咽唾液、主动舌抵上腭、主动的对指运动。他们发现舌动和吞咽都激活的区域有:左侧围轴皮层和前顶皮层,前扣带回和相邻的辅助运动区。而舌动在前扣带回、辅助运动区、右侧中央前后回、运动前区、右脑岛和丘脑要比吞咽激活强烈。他们认为前扣带回和辅助运动区的激活反映了运动的计划或执行,或者反映了被试对任务的注意分配或对刺激的进行回应选择。针对舌动的研究多和语言研究相关。Alex等人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被试在做舌头水平运动(前后左右)和读汉字和拼音时大脑的激活情况,他们发现舌头运动引起了双侧平均的初级运动区中口和舌区的激活,另外激活了辅助运动区。当读拼音和汉字时,初级运动皮层的激活则呈现明显的左侧偏侧化,但辅助运动区没出现激活。AxelRiecker

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持如上结论,他们的实验中舌头的水平运动引起了双侧初级感觉运动皮层较平均激活,在读德语单音节时有类似的激活模式,但在读有意义的多音节词时激活却呈现明显的偏侧化。Takashi[]研究了由单侧咀嚼习惯的是否会影响其舌头运动的大脑激活情况,结果发现舌头运动激活双侧的感觉运动皮层,而由单侧咀嚼习惯的人在对侧半球的激活会更强烈,舌头的运动形式不影响双侧的感觉运动皮层的激活。D.R.corfielkd等人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舌头运动的皮层和皮层下激活情况,实验任务为被试以约1赫兹的频率舌抵上腭和前方牙齿,结果发现明显激活区域在双侧初级运动感觉皮层、双侧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脑岛、脑盖、丘脑、壳核、双侧小脑和延髓,该结果与最近martin的研究结果较一致。从如上所述我们可见,吞咽和舌动有很多共同的激活区域,我们感兴趣的是皮层下的结构,因为这些结构控制着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但往往不呈现在意识层面上,如扣带回、丘脑和延髓,以及其他边缘系统的结构。静默、超觉静默与禅定静默调节超觉静坐禅定的身心效应静默调节静默或称入静,通常是指个体将注意或意识集中到一个客体、声音、意念或体验而进行的一种训练。其应用的目的在于使练习者达到精神松弛、提高领悟力和随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境界,同时也为了保持心理健康。。在美国约有几百万人已经学会应用静默法,而在全世界则大约有5千万以上的人在进行静默练习。现代静默技术要求让练习者摒除一切杂念和外部世界的牵累,努力使练习者体验一种特殊形式的心境,即所谓“静默心境”。静默的应用有以下10个方面:(1)减轻心理生理性障碍;(2)解决童年期冲突;(3)调整睡眠模式;(4)增强放松能力;(5)减轻紧张和焦虑;(6)减轻习惯性恐惧反应;(7)增强自信心;(8)减轻躯体疼痛;(9)使人际关系协调、稳定;(10)增加内省能力。。超觉静默超觉静默乃是一独特之静默技术;首先,这项技术不用故意试图放松,整个过程完全自发地发生,练习者无需费力集中精神,完全合乎自然。其次,它的练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安排,从而及时缓和各种精神压抑和情绪紧张状态,防止心理、生理疾病的发生。生理学研究指出,超觉静默的过程和身体积累压抑的过程恰恰相反,压抑导致心率增高、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和精神激动;超觉静默则降低心率、减慢呼吸、降低血压,导致全身松弛,让我们的身心每天能有两次额外的深度休息。在超觉静坐的过程中,氧气的消耗量迅速降低,证实超觉静默能导致深于熟睡两倍的休息程度。超觉静默能消除失眠,它可大大减少入睡时间,使失眠彻底消除。米斯奇曼研究了超觉静默对失眠的治疗效果,指出静默前30天平均入睡所需时间超过70分钟,静默后30天只需20分钟。超觉静默对于各种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等的治疗也有明显的效果。超觉静默与其它类似的静坐不同,它并不提倡任何超脱世俗事物的观念。超觉静默并非脱离世俗或降低活动,而是在我们需要全力以赴的紧张活动中用深度的休息来平衡一下,以改善和提高活动。超觉静默也不涉及到任何奇特的姿势,改变生活方式,或选择某种哲理。只要你依照正确的方法练习,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效果。禅定的身心效应通过禅定和与之同类的瑜伽、气功修习,能够健身治病乃至延龄却老,优化、变革生理。修习禅定中随心意的寂静,会相应地发生身轻体安及呼吸、脉搏、整个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乃至停息等生理变化,祛疾健身,是随这些生理变化而来的附带效应。禅定功夫深达一定程度或修某些禅定,有却老延年之效。据有关史料,长期修习禅定的僧尼,其平均寿命要比一般人高出好多,其中有些人如马鸣、龙树、达摩掬多、慧昭、纯陀等活到几百岁乃至千岁,大大超过了现在科学家所说人类的自然寿命(120-150岁)。当代科学工作者利用脑电、心电等仪器,通过对照组观测法,对气功、瑜伽、禅定作了多种研究,其结果表明,当通过锻炼进入“气功态”或入定时,人体新陈代谢、呼吸、血液循环、微循环、免疫功能、体温、消化系统等都发生良性变化:呼吸减缓,耗氧率等新陈代谢率明显降低,白细胞吞噬功能、红细胞免疫花环率等指标提高,微循环血量增加,脑、心功率谱能级明显增高,跃进频道呈太极图形,脑心耦合系数逼近黄金值0.618,这些说明入定、气功态是一种完整、和谐的意识激发态,能使人身体的各方面功能得到良好的调整,从而发生祛疾去病、强身健体乃至却老延年的效应。研究者们推测:“气功态或入定中前额区功能的质变,接通了它与身体内部世界的联系,使原来属于意识下的潜意识过程进入意识领域,从而接受来自内部器官的带有‘情绪色彩’的信息,并对内脏器官进行主动调节,实现对人体巨系统的某种控制。”机体新陈代谢的减缓和消耗量的降低,则可发生“节能效应”,使人延年益寿。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在修习禅定过程中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后,随着意念和情绪活动的放松、停息,可以令人精神上的紧张和压力得到缓解,使被紧张和压力导致恶化的生理机能得以自行调整,从而发生健身之效,一些以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为主因的疾病可能会逐渐不药而愈。冥想

所谓的冥想就是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脑皮质作用,而使自律神经呈现活络状态。简单的说就是停止意识对外的一切活动,而达到「忘我之境」的一种心灵自律行为。这不是要消失意识,而是在意识在十分清醒的状态下,让潜在意识的活动更加敏锐与活跃,进而与另一次元的宇宙意识波动相连接。冥想可使得新皮质熟睡,藉由旧皮质的功能,提高我们潜在意识的力量。为了进入冥想状态,我们必须使全身的肌肉、细胞、以及血液循环等作用都缓慢下来,只要是任何能使身心感觉舒适的方法都可以。根据科学的实验证明,当你进入冥想状态时,大脑的活动会呈现出规律的脑波,此时支配知性与理性思考的脑部新皮质作用就会受到抑制,而支配动物性本能和自我意志且无法加以控制的自律神经,以及负责调整荷尔蒙的脑干与脑丘下部的作用,都会变得活性化。冥想可以让我们的左脑平静下来,让意识听听右脑的声音,这样我们的脑波会自然的转成α波。当脑波呈现为α脑波时(特别是中间α脑波),想像力、创造力与灵感便会源源不断的涌出,此外对於事物的判断力、理解力都会大幅提升,同时身心会呈现安定、愉快、心矿神怡的感觉。冥想放松的中外研究美国加利福尼亚巴斯图学院姜振英等在2000年作了一项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整理对中学游泳选手训练后恢复情况影响的实验。共有70名(男42名,女28名)14至17岁的被试参加了该实验。实验持续了5周。在第1周所有被试均参加心境、状态焦虑和心率的前测,以确定这些指标的基值水平。在余下的4周时间里,实验组的被试在训练后的下午进行身体整理活动之后,进行25分钟的呼吸冥想训练;而控制组的被试则以25分钟的休息取代呼吸冥想。在每周结束时,对两组被试的心境、焦虑和心率分别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呼吸冥想作为一种心理整理的方法不仅能促进心率的恢复,而且这种效果可持续到第2天早晨。实验组被试较控制组被试在心境全量表上得分低,而且实验组被试的认知焦虑水平也低。但是,实验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在身体焦虑和某些POMS分量表(如紧张和精力)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乔治亚州医学院的预防疾病专家班尼斯等人作了该问题的临床实验。他邀请了一批身体健康的成年人,跟另一批懂得作印度诵经静坐冥想的人一起实验。班尼斯为各人接上测试及记录血压的仪器,先令各人张开眼睛放松自己,然后再令他们闭目养神,而懂得冥想的则作冥想练习。期间,仪器不断收集各人的血压起伏及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各人闭目期间,冥想者的血管收缩率减低了6.15%,其他人则上升了1.16%。纽约大学的keefer等人对十三名患有肠道过敏综合症的病人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观察,他们发现经过一年的放松冥想训练,病人的腹痛、腹泻、肠胃气涨等病症明显减轻甚至消失,另外他们在最初三个月也发现了被试腹痛和胃胀病症的明显减轻。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持续地采用放松冥想的方法可以明显的减轻肠道过敏症的相关症状,而且这种效能在短期和长期都明显有效。Jose等人在1998年对18名进行冥想训练的被试和9名没有进行冥想被试进行抽血检验,他们发现进行冥想训练的被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没有表现出一天的节律性,而没有进行冥想的被试则表现出了正常的节律性,他们认为冥想对人体的神经内分泌中枢有重要影响。Jose等人又在2000年对19名进行冥想训练的被试和16名为做过任何放松练习的被试进行抽血试验,每天早晚各测一次,他们发现早晨和晚上的去甲肾上腺素和早晨肾上腺素在冥想被试的血液中的含量明显低于未训练被试,而晚上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没有差异。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没再训练被试中发现儿茶酚胺含量有变化,这表明在训练被试中激素分泌没有节律性。他们认为冥想会显著影响交感和副交感——肾上腺脊髓系统,使身心放松,从容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

Gregory等人在1999年对11名被试进行试验,他们发现一段时间的冥想训练后,每个被试血液中褪黑激素(褪黑激素为松果体分泌,有促进睡眠、调节时差、延缓衰老和调节免疫等功效,被誉为大脑白金)的含量明显升高。Tetsuya等人与2004年对20名健康被试进行了试验,他们发现冥想期间被试额区的快θ波和慢α波明显升高,同时高频υ波(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指数)升高而低频υ波下降(交感神经系统的指数)。Hoon

kim等人2004年对韩国汉城20名参加禅宗冥想训练的被试和20名未参加训练的被试进行血样对比,他们发现参加冥想的被试血清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浓度明显高于未参加冥想的被试,而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的水平却明显低于未参加冥想被试的水平。Elizabeth等人2003年做实验研究了冥想和冥想的益处,他们研究了两组被试,一组经过14周的冥想训练,一组没有经过任何放松训练,被试全为在校大学生,平均年龄24岁。他们发现冥想被试在很多方面优于未冥想者,如冥想者很少感到肌肉或关节痛疼、很少服用药品和镇静剂来改变情绪、心情平和不易被激怒。Klaus等人用fmRI技术研究了冥想被试在初期阶段的脑激活情况,他们发现随机效应中左侧苍白球、右顶下小叶、右中央前回(4,6)显著激活,固定效应则发现左额叶(11)、中央前(4)、顶下小叶(40)、偏侧颞皮层(22)、前扣带回(24)、海马等区域明显激活,最明显的地方在右侧颞叶(21)、由中央前上部(4、6)、前额叶(10、11)。他们认为冥想过程有两个补充的神经网络来控制,一个是初期的“调节开关”网络,使被试由意识状态转到冥想状态;一个是“自我平衡调节机制”网络,负责使被试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从实验结果看前额皮层和皮层下组织在“调节开关”网络中起重要作用。Andrew等人用SPECT技术对8名资深的西藏佛教冥想者进行研究,首先注射7毫居里HMPAO,20分钟后扫描45分钟作为基线条件,然后被试进行1个小时的冥想,期间注射25毫居里HMPAO,20分钟后扫描30分钟。他们发现被试冥想期间局部脑血流显著升高的部位在扣带回、额下回和框部、前额皮层背外侧(DLPFC)和丘脑,顶上叶表现出抑制状态。他们认为额叶反映了被试冥想期间注意力的集中,DLPFC和顶上叶的一升一降则反映了被试冥想期间感觉空间的转换。暗示与催眠暗示与催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催眠是暗示的一种形式,即不是在清醒状态下,而是在催眠状态下对求治者进行的暗示,所谓暗示,即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们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暗示疗法巴甫洛夫说过:“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于本世纪30年代撰写了《暗示心理学》一书,而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在临床的应用,则堪称独步,声誉蜚然。

他人暗示疗法和自我暗示疗法他人暗示即由施治者对求治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通过医生在求治者心目中的威望,把某种观念暗示给求治者,从而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调节人的行为和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他人暗示疗法中还有非语言暗示法,如医生或医生发动求治者的家庭或病友运用姿态、表情及环境施予某种影响等。自我暗示疗法即由求治者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以调节和改变身心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由于自我暗示的效果巨大,美国一位医学教授对癌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癌症的发展主要不是客观上存在的癌细胞,而是主观情绪、自我暗示导致了癌变。施治者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施治者必须启发和引导求治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利于祛除病象的方向发展。暗示的作用暗示能够对个体的生理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大量事实说明,一个人在接受暗示以后,不仅可以改变随意肌的活动状态,还可以影响不随意肌的功能,甚至出现各种幻觉,有些事例近乎于“神奇”,令人费解。暗示对人体的脏器、感觉等也都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不论是自我暗示还是他人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明显的影响作用。处于催眠状态下的个体的暗示作用,其效果比处于觉醒状态时更加明显。几个暗示实验的作用对个体进行暗示吃饱,结果会引起只有在真正进食后才能出现的血液中白血球增多的现象;而当对个体进行暗示饥饿时,则会出现与真正饥饿时相同的血液中的白血球含量降低的现象。由暗示使人产生寒冷感觉时,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量会增加30%,这与真正处于寒冷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是一样的。还有一种发生在暗示性较强个体的“假性烫伤”,当用木棒轻轻接触被试皮肤,并暗示这是用烧红的烙铁在烙他时,过一段时间会令人信服地看到接触部位发红或出现肿泡。催眠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而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此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之下,经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由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与其所采用的诱导方法,两者合之,即称为催眠术(hypnotism)。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的恍惚状态。催眠术就是心理医生运用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言语或动作等向求治者的感官进行刺激,诱使其意识状态渐渐进入一种特殊境界的技术。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催眠疗法用于临床的依据一般认为,催眠疗法是通过施术者词的暗示产生治疗作用的。实践证明,在催眠状态下,暗示语所产生的效应要比清醒时大得多。巴甫洛夫认为,催眠的有效作用是由于运用了良性词,改善了机体的内环境。他在第二信号系统—词的心理生理研究中,证明了大脑皮层在调节机体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断言:“暗示是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许多科学家做了神经心理及神经生理等实验,证实了催眠确能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催眠术在医疗保健中的地位。催眠也能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和对应激的应变能力。主要也是通过言语暗示调节情绪,克服不良个性,改善人际交往,使受应激的个体提高分辨和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暗示催眠的中外研究暗示催眠很多是用在痛疼的研究上。为了避免以前物理刺激产生痛疼的扰乱效应,Stuart等人2004年用暗示催眠的方法使被试在无外来物理刺激的情况下产生痛疼的体验,fMRI的分析结果发现在此期间丘脑、前扣带回、脑岛、前额皮层、顶叶皮层显著激活。与物理刺激引起的痛疼此相比,激活区大致一致,暗示催眠时脑岛激活较强,但其他区域均较物理刺激为弱。同时进行的想象痛疼则只在丘脑和脑岛出现微弱的激活。Marie等人在2003年则采用了PET技术做了一个更有趣的实验。19名年青被试参加了他们的实验,他们分别在静息、心理想象和催眠状态下接受高热和温和的右手刺激。心理生理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催眠状态对于高温刺激可引起前扣带回中部和一个大神经网络间(包括双侧脑岛、前扣带回膝周部、辅助运动前区、右侧前额皮层和纹状体、丘脑和脑干)的调制行为,相比静息和心理想象痛疼的感知可降低50%。近期大量的实验表明,催眠状态和催眠感受性代表了一种认知的弹性能力,即可以及时调节身心状态以缓冲不良认知刺激对身心造成的压力。Sebstiani

等人在2003年用脑磁图实验证明催眠暗示对于可被催眠的人是一种很好的预防心脏病的保护性机制。jambrik等人在2004年用脑电图实验证明催眠感受性强的人具有更强的身心调节能力,可以调节由于不良认知导致的机能不良,他们可以更好的抵御血管疾病。Toshiaki等人在2000年才用脑磁图技术用催眠的方法使被试产生焦虑和放松的情感体验,他们发现焦虑阶段在右侧的BA10区激活更强,而放松状态较强的激活则出现在左侧的BA22区,由此他们认为,和积极的情感相比,在消极情感中大脑的激活转移到右侧。音乐调节法用音乐治疗疾病称之为音乐治疗。古今中外,早有此类记载,国内外在4000~6000年前就有音乐治疗疾病的记载,20世纪以来更是风行于世界。如产妇聆听音乐,有助于解除产前紧张情绪。在精神病医院,用音乐可作为治疗抑郁症、躁狂症、神经症及假性痴呆等疾病的手段及促进精神康复的方法。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能给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时还可以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鼓舞我们的意志。优美、轻松、愉快的音乐可以使我们心情舒畅、视野开阔;雄壮、激昂、奔放有力的音乐会使人意气风发、热血沸腾。音乐可以使我们的情绪由愉快变为悲伤,也可以使我们的情绪由悲伤转为愉快;它可以使精神紧张,也可以使精神放松。在我国医学史上很早就有把声乐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微、羽),与人体的五脏(脾、肺、肝、心、肾)结合起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记载,有所谓“宫动脾、商动肺、角动肝、微动心、羽动肾”之说。音乐调节的中外研究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的劳丹等人在2003年对1990到2002年13年中接受各种音乐教育的500名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式调查,结果如右:两相消极指标非常低,表明他们有良好的身心状态Khorram等人1997年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了被实在听音乐时大脑的激活情况,他们发现大脑颞上回、颞横回和小脑被激活。Sutoo等人2004年究了音乐降压的作用,他们的实验发现自然高血压的老鼠在听莫扎特的音乐时血压明显降低,而如果抑制了钙离子和成多巴胺的通路后这种效应不再出现。因此他们认为音乐可以提高血清中的钙离子的水平和多巴胺递质的水平,从而减低血压。Alema等人在2000年研究了经过音乐培训的被试(2年以上)和未经过音乐训练的被试音乐想象的能力,他们发现经过音乐训练的被试音乐想象和声音想象的能力都要强于未经过培训的被试,而两者视觉想象的能力则没有差别。Daniel等人2003年用fMRI技术研究了被试在听音乐和几种音乐混合噪音的脑激活情况,他们发现两者初级听觉和辅助听觉皮层激活情况没有大的差异,但左侧额下皮层框部(47)、前脑岛、前扣带回(24)、脑干和小脑激活听音乐时较强。针灸与推拿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门独特的疗法。“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它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推拿是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仉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按摩长于舒筋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所以最常有于伤科疾病和各种痛证。亚健康之保健要穴涌泉穴:是人体少阴肾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足底中线前、中三分之一交点处,当足趾屈时,足底前凹陷处。足三里:是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要穴。它位于腿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百会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头部,在两耳廓尖端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会阴穴: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人体肛门和生殖器的中间凹陷处。会阴穴,为人体长寿要穴。针灸中枢机制的中外研究有关针刺的研究国内较多,2003年江西医学院的贡洪翰等人用fMRI技术和针刺经络穴位的方法研究了足阳明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下巨虚穴在大脑皮层功能区的分布位置。被试64名,针刺其右侧足三里穴、下巨虚穴,被试安得气(针刺入穴位后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和反映,这是针刺有疗效的前提)和不得气两种状态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他们发现两种状态脑激活差异显著,实验组两个穴位脑激活区域在双侧扣带回、脑岛、大脑外侧沟上壁和中央后回。对照组则仅出现左侧中央后回的激活。他们认为针刺效应可能通过经络-大脑皮层-内脏这一途径来实现。

1996年贾少微等人用SPECT技术对63例健康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进行针刺前和针刺后脑血流对比研究,他们发现针刺一侧肢体穴位时,对侧皮层、对侧丘脑、同侧基地核和双侧小脑脑血流升高,缺血性病人表现更加明显。左芳等人于2003年利用PET技术研究了发现被试在被刺百会穴和左侧曲鬓穴时双侧顶上小叶(7)、双侧楔前叶(7)、左侧额中回(46)、左侧额上回(8)、右侧额下回(44)、右侧胼胝体、右侧扣带回(32)代谢增高;而双侧额内侧回(10)、左颞上回、左额下回、左侧小脑及脑干代谢降低。尹岭等人2003年用PET技术研究了针刺右侧足三里的脑血流代谢情况,他们发现被试视丘下部、尾状核头部、小脑、颞叶、中央后回、脑干的葡萄糖代谢增加,因此针刺足三里穴可以引起与内脏功能有关的植物神经中枢葡萄糖代谢增加。孙锦平等用PET、fMRI、MEG等技术研究了针刺足三里被试的脑血流和代谢情况,结果与上类似,PET技术发现视丘下部、桥延交界腹侧、双侧脑岛、对侧中脑、尾核头部、颞叶及额叶、小脑深部、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扣带回中部脑血流增加,fMRI技术则发现视丘下部、双侧颞叶被激活,EEG发现对侧中央后回下肢体感区为磁场变化磁源所在。国外研究较少,哈佛医学院的Hui

等2000年通过fMRI

的研究认为针刺对皮质下结构的调节可能是它获得复杂多系统效应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他们的实验中,运用fMRI

观测针刺合谷(L14)的效应,发现在任一侧的穴位运针均可见扁桃体、海马、海马周围、下丘脑、大脑脚盖、前扣带回(BA24)、尾部、壳核、颞极和岛叶等区域的fMRI信号的明显减弱,而体感皮层的信号则明显增强。有2例经受疼痛而不是针刺刺激,则表现出BA24、尾部、壳核、丘脑前部和岛叶后部的信号增强。对穴位同一区域进行表皮触觉刺激也可引起体感皮层的信号的增强,但未出现更深结构的信号减弱。这些结果提示针刺调节边缘系统和皮质下结构的活动。

Kong等2002年运用fMRI

研究手针和电针对正常人脑的激活效应。针刺合谷穴,电针主要引起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叶、壳核和岛叶fMRI

信号的增强,与之形成对照的是手针刺激引起扣带回后部、颞上回和壳核/岛叶的fMRI

信号的显著减弱,提示电针和手针刺激有不同的脑网络参与,在手针和电针中有不同的脑机制被启动。美国加州大学Cho

等1998年用fMRI

研究发现视觉皮层跟针刺刺激(针刺视觉相关穴位)有密切联系,而针刺穴位旁2~5cm处未发现枕叶的激活,证实脑皮层特定区域的激活跟相应的针刺刺激有相关性。尽管针刺时由fMRI

观测到脑枕叶的激活,但Cho

发现直接用光刺激眼也产生类似的激活。饮食与营养平衡法要健康体魄,首先,必须在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膳食营养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关系,也就是平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