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蜡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蜡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蜡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蜡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课堂实录】《蜡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2.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1.把握记叙的要素,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学习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情感与德育: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教学重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2.文中“蜡烛”的特殊含义。教学方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课件、音频资料、相关资料搜集和整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苏联、中国、美国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刚才我们看的就是二战时期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影像。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蜡烛》,故事就是是发生在二战的战场。(设计说明: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3.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快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六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起因:在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经过: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结果: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三、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跳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情节、片段或句子并说说让你感动的理由。1.环境(衬托)思考下作者设置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当时环境危险,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2.人物--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故事的主角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刻画,采用什么方法呢?(心理?语言?肖像?神态?动作?)A外貌描写:“她太衰老了”:年老体弱--拖动、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黑围巾:(4次:20.28.40.41):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B动作描写:老人对烈士做了什么事情呢?(发现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发现烈士:非常吃力安葬烈士:亲人礼葬守护烈士:充满敬意在描写这样一位年老体弱的老人在发现烈士、安葬烈士、守护烈士时,作者具体用了哪些动词比较震撼人:

“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体衰;

“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拖”:年老、行动不便、艰难总结:说说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渴望解放,渴望和平;无所畏惧,不怕艰难;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物--蜡烛文中多次提到蜡烛,有哪些地方提到蜡烛了?谁能告诉我蜡烛的来历呢?为什么多次提到蜡烛呢?本文烛光(6次)的象征意义: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贝,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贝奉献给烈士,表现她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小结:蜡烛的象征意义:1.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2.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3.

象征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4.

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拓展提升,归纳小结心理活动:(讨论课后练习第三题)

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蜡烛》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学生基本具备了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对人生和情感有了一定的感悟,却不能很好地透过文字来感悟具体情境。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但仍有不少学生无法深刻领悟文章的旨意。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本课内容和特点,我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知识与能力:1.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2.理解“老妇人”的人物形象。过程与方法:1.把握记叙的要素,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学习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情感与德育: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蜡烛》效果分析《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却并非易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一、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在设计教学时,我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我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三、拓展提升这一环节,让学生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所有同学都能拿起笔来,大胆的想象,并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蜡烛》教材分析《蜡烛》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把握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境、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蜡烛》评测练习1.为下列黑体字注音。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根据拼音写汉字。偷xí()píng()障jū()躬肃mù()颤wēi()3.解释词语。永垂不朽:名副其实:精疲力竭:4.文学知识。《蜡烛》一文的作者是国的。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蜡烛”的象征意义是。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新华网首尔5月27日电(记者姬新龙)韩国联合通讯社27日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的话报道说,朝鲜26日夜间在东海岸地区发射了一枚地对舰短程导弹。至此,朝鲜在25日核试验后已经发射5枚短程导弹。据报道,这位不愿公开姓名的青瓦台官员27日通过电话告诉韩联社说,韩国情报当局获悉,朝鲜已于当地时间26日21时10分许向朝鲜东部海域发射了一枚地对舰短程导弹,目前“韩国情报部门正在了解进一步情况”。参考答案1.fú;jiào;lì;pú;fú;yè2.袭;屏;鞠;穆;巍3.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长久流传,永不磨灭。名声与实际相符合。精神疲乏,气力使尽,形容极度疲劳。4.前苏联;西蒙诺夫;老妇人(老玛利·育乞西);象征母亲的眼泪5.韩联社称朝鲜再次发射一枚短程导弹《蜡烛》课后反思在人类历史上,战争屡屡爆发。西蒙诺夫的《蜡烛》赞美了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悼念了红军烈士英灵的烛光在坟头闪烁,富有诗意,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与罪恶,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的最大限度的体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篇幅长,但内容却不复杂。首先导入,我运用了中国南京大屠杀的视频,通过视听手段创设情景,为本课的学习作了情感铺垫,教师的语言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整堂课我尊重学生的认知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在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让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没有发挥小组的合作交流作用,导致课堂气氛十分的沉闷和冷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激情,在点评的时候也只是泛泛的点评,缺少针对性。《蜡烛》课标分析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