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本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范本
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安排性和决策性活动。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下面就是我整理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
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
手法。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
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验,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闻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
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
3、老师范读,订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老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一样。
Q)横是什么意思?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我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
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
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探讨)
(1)学生汇报识、缘,老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能够是手法上,能够是情感上的,
能够是资料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资料属于义务教化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第七册其次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
教材围绕视察与发觉这一专题编排,教学资料都是关于视察
大自然景物和发觉大自然奇妙的。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
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仅是对庐山雄奇壮丽、
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并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贴合实际的相识,就
必需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
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
的道理。
3.学会视察的方法,乐于把视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
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
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相识还不够全面,他
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
是:《题酬鹫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方轼Q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
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氏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
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
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经过查字
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沟通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
小组中相互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说明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分吗(学生画岭和峰
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相互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
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
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缘由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因为一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
因为。。。。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
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视察,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
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
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晰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
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
晰,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
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
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
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蝌
青山若无素/睫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津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谷燧,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舌田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老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
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教学反思: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
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
会缘字。2、背诵《题西林壁》。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
歌资料、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难点则为:理
解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所蕴含的哲理,
从中获得启示。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和一些语文老师对古诗教
学难明巴握的情景,课前我设计的教案尽量简洁、步骤清楚,
以期给出一个能够参考的操作模式:一、解诗题(结合注释)
二、知作者(包括必需程度的写诗背景);三、理诗句(小组合
作学习古诗,知大意,如利用字典、课后注释来理解这首诗
歌);四、明诗理(结合说实际和上学期课文《画杨桃》理解,
感悟道理:从不一样角度视察,结果是不一样的)0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此诗描述庐山改变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视
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一样,实写
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
的位置不一样,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
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
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分辨庐山的真实面目,是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
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供应了一个回
味阅历、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
性相识。游山所见如此,视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
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相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
人们所处的地位不一样,看问题的动身点不一样,对客观事
物的相识难免有必需的片面性;要相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需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
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
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相识。
由于这种相识是深刻的,是贴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
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
智。所以,这首小诗特别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
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非常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样浅显。深
化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
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
现一种清爽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时常闪耀
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
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
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
象的特征,同时又精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显明的
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齐,互为因果,诗的形象所以升华
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
当作哲理的警句的缘由。
假如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
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
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构成这类
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
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爰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
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宠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
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打算: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
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
(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
妙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
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
家,是唐宋,史家之一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
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沟通对题目《题西林壁》的相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老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缘由。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老^)市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索。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沟通,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老师相机
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老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
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
凹凸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立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林立、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
么宏伟壮丽,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觉一个问题:视察的角度不一样,
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
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
意思。师生采纳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索:为何身在
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探讨后归纳:高有高的局
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
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
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
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看法。
⑹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线描课件教学
- 《吸入麻醉药王国贤》课件
- 手机卖场岗前培训
- 《科技异化》课件
- 《种尊重的教学》课件
- 小学科学课件6年级
- 胸腔镜手术手术配合
- 《妇产科学》课件-13.4卵巢肿瘤
- 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 《保洁管理的涵义》课件
- ICU重症科品管圈成果汇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课件
- 2023年高校教师个人年终工作总结参考范文(二篇)
- 心脏动脉静脉淋巴
- 颌骨囊肿-牙源性囊肿
- JJG 1029-2007涡街流量计
- GB/T 3880.3-2006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
- 小学2023学年春期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计划(2篇)
- 兰州牛肉面攻略课件
- 2020-2021学年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 初中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案
- 项目九-宋代造船技术的进展与(共37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