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第二章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1页
e第二章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2页
e第二章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3页
e第二章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4页
e第二章认识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主客体关系

P59

实践的主体(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主体的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实在性)社会属性实践性主观能动性(意识性)实践主体的基本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实践的客体p59d3

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即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和主体发生联系的一切客观事物、对象客体与客观事物的联系和区别:

认识客体只是客观世界中的一部分事物,不是全部,只是进入实践活动领域和主体发生联系的那部分客观事物。客体客观世界

从可能性上说,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认识的客体。从现实性上说,只有与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相关联的客观事物,只有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哪部分客观事物、对象,才能成为现实的客体。

没有与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相关联的客观事物可称为潜在客体。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实践的深化,潜在客体不断地转化为实践客体。客体客观世界实践客体的特征:社会历史性客观性对象性实践客体的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60d2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区别:各有自己特定的含义。统一: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然后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确定方案、实际作用于客体、使目的手段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p56d5)。实践的基本特征

p60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直接现实性实践主体实践工具实践客体客观现实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特征自觉能动性实践的基本特征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验

p61d2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p64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知识)是人的头脑中先天固有的,是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先验论,就是他们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p64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他们坚持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旧唯物主义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第一,脱离实践第二,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p65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从而正确、全面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人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p671.从实践到认识p68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形象性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的形成:

感性认识的形成是客观事物与感受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感性认识的形成首先必须有客观事物作用于(刺激)人的感觉器官。而且,即使有客体的刺激,假如刺激的强度不在感官的感觉阈值之内,也不能形成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产生绝不是消极被动接受客观外界刺激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包含着主体的主观目的性和选择性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著名神经心理学家布劳登特根据一些实验结果,于1958年提出信息滤波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脑有过滤信息的机能。

视觉反映

主体感知外界信息,形成感性认识特别同主体现实的感知定势密切相关。

感知定势----就是指主体完成一种感知觉的现实的内部准备状态,它包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需要、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诸方面的因素。一定的感知定势影响、制约着主体接收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感知过程。

主体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是现实的感知定势的主要部分,它往往决定主体接收信息的选择性,决定着主体结合、同化外部信息的类型、范围和深度。视网膜的成像红花!有伤风化!真美!一个残废!

主体的需要、价值观念、兴趣、情感、意志等等,也是同现实的感知定势有密切关系的重要因素,它们对完成一个感知过程有重大的影响。

需要、价值观念往往决定着感受主体的目的、意向、意图、态度。

情感和意志是主体现实的感知定势的动力因素。它们决定着主体感知活动的发动、节奏的快慢以及以何种态度来对待感知过程中的因难。

感知定势是主体接收和同化外部信息、完成一个感知过程的准备状态,对感性认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感知定势有时会成为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顽固的习惯模式,以致妨碍、阻止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锐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性、概括性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P69d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9d4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三,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于源来F=GM1M2/R2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和水平。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理性认识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第一,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含于自身。第二,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首先,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运用理论思维消化、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实现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能动飞跃的条件:p69d5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就需要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控制方法、系统方法、整体性方法,等等。

从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仅靠上述逻辑思维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发挥想象、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和方法的作用。

想象是人们通过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的形象的思维形式和方法。想象虽然和事物的感性表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本身已不是感性认识形式,而是在思维中对感性表象进行分析、比较、选择、重组的复杂过程,是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工感性材料的思维活动。

想象实质上是主体思维的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它通过把事物现实形象的各个方面、各种成分加以分解并纳入新的联系,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完整形象。想象可以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两类。无意想象:

是没有自觉目的的初级形式的想象,如,梦。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而自觉进行的高级形式的想象,如,幻想。列宁:

“幻想是极其可贵的品质”。爱因斯坦: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往往伴随着直觉和灵感。

直觉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直接对事物本质的接近和把握,它能够超越一般的认识程序,一下子抓住事物或问题的根本和要害,获得关于对象的理性认识。

灵感是思维在外部刺激的诱发下产生的对客体的整体洞察,并由此导向对关于客体的问题的瞬间顿悟,它是直觉过程的一个内在环节。

直觉和灵感的产生,通常都有或长或短的准备和酝酿阶段。人们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而在某一时刻,由于外部刺激的诱发,灵感油然而生,思维中原已存储的信息同外来信息在神经系统的通路中突然相遇和接通,从而出乎意料地和迅速地达到了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直觉和灵感是对艰苦的思维劳作的奖赏,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人对世界的观念认识过程不仅表现为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而且也表现为理性认识不断深化即由知性到辩证理性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又一次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2.从认识到实践p70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性:P70第一,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实践本身的要求,是整个认识过程的必然归宿。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又需要理论指导。只有用理论指导的实践,才能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也是理性认识本身发展的要求,它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因而是整个认识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a.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p72d5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P71

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从客观条件看,事物是复杂的,事物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并且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因此,认识过程中发生错误是难免的,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牛顿:光是粒子惠更斯:光是波光的本性之争c.认识过程的无限性p72

由于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73d2

它们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是在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它们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应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相适应。

人们的认识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思想认识落后于社会实践,是保守主义,是右的错误;超越社会实践,是冒险主义,是“左”的错误。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原理的意义:p98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第二节真理和价值

一、真理二、价值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一、真理

P73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p74d3真理是一种认识,它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而是对它们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客观性p74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地心说日心说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价值性:

价值作为哲学范畴,是一个普遍性的关系范畴,是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的关系,即客体对主体的某种有用性。真理作为主体对客体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具有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的属性,这就是真理的价值(属)性,即真理对人的有用性。“有用就是真理”:P74

主观真理论最典型的代表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有用就是真理”。它只强调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实际上,真理的客观性才是其根本属性,它的有用性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如果离开了客观性仅仅凭有用性来判断一种认识是否真理,就会把荒谬的东西也说成真理。

实用主义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得到广泛的发展。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创始人皮尔士。

皮尔士---实效主义。他认为,实在的东西就是人们所信仰的东西;一个观念是否清楚明白,是否有意义,要看它能否引起实际效果。

皮尔士:

一个观念的意义就是这个观念所带来的实际效果,而能产生实际效果的任何观念都是真理。所谓实际效果,就是对人的功用。凡是有用的就是清楚明白的,就具有实在和真理的意义。

第二阶段代表人物有系统发展实用主义理论的詹姆士以及将实用主义作了全面发展的杜威。詹姆士---“真理=有用”论。他说,真理就是对确定或满足人们的兴趣、注意、信仰有用的东西,有用便是真理,无用便是谬误。“新观念如果能最圆满地尽它的功能来满足我们双重的需要,就是最真的了”。

杜威---工具主义。他认为,思想、理论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只能作为应用的假设。假设是人们随心所欲地提出来的,可以不顾客观实际如何,这正如制作某一件物品使用何种工具,完全可以由制作者觉得如何方便而任意选择一样。他认为,思想、观念、理论等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如果它们对于达到预期的目的有用,更是真理,反之便是谬误。

第三阶段代表人物则是刘易斯。刘易斯--概念的实用主义。他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是用先验的概念和范畴对直接经验加以创造制作而成的。

实用主义是经验主义的变种,它表达了一种价值观念,注重实际行动,反传统意识,主张开拓精神,深深地带着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色。从总的特征来看,实用主义是以经验为核心、着眼于生活、行动和效果的一种哲学。2.真理的辩证性

p75

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因而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的绝对性:p75d4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实际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p76d2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某些部分、某些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p76d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并非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其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真理观或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相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从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P77d2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至上性:无限性----人类的认识能力非至上性:有限性----每个时代、个人的认识能力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p783.真理和谬误

p78

在认识过程中,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统一。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另一方面,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表现为,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此外把真理性的认识从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孤立出来,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表现为,谬误是正确认识的先导,可以在纠正错误、批判谬误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4.真理的检验标准

P80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p8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p82d3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82d4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的唯一标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p82d4

实践能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这样实践就能起到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的作用。b.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p83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确定的,又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坚持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实践标准的确定性:p83d5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第二,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即使是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从这两方面的意义上说,实践标准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p84d2第一,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既不能完全证实也不能完全驳倒当时提出的各种理论。第二,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具有相对的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二、价值

1.价值及其特性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价值的本质是客体的属性和主体需要的统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