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数学-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知识梳理: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一)对顶角两个角有________,并且两边互为___________,那么具有这种特殊关系的两个角叫作对顶角.对顶角性质:_____________.练习:下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有()个.A.1个B.2个C.3个D.4个(二)余角、补角的概念和性质1、两个角的和是_____,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性质:_________的余角相等2、两个角的和是180°,称这两个角互为_____。性质:同角或等角的____相等(三)垂线1.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_____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______,它们的交点叫______.2.性质①平面内,过一点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连线中,______最短.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______1、∵∠1+∠2=180°∠2+∠3=180°∴∠1=∠3,理由是____________变式∵∠1+∠2=180°∠3+∠4=180°∠1=∠3∴∠2=∠4,理由是____________2、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______3、如图,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OM⊥l1,若∠α=44°,则∠β等于()(A)56°(B)46°(C)45°(D)44°【设计目的】教师通过口头提问、抢答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们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直接给出具体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难点和易错点。合作探究一、相交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结构特征:练习:分别找出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二、平行线1、定义:在同一平面内,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2、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3、平行线的其他判定方法①定义②传递性: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_______.4、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设计目的】这一部分知识在讲授新课时学生们掌握的比较扎实,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知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结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指出学生们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强调。AEAEDFBC例1、如图,AD∥BC,∠A=∠C,证明AB∥DC.证明:∵AD//BC(已知)∴∠A=∠ABF()(已知)∴∠ABF=∠C()∴AB∥DC()例2:如图所示,∠1=72°,∠2=72°,∠3=60°,求∠4的度数.【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例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例题1到例题2,难度逐渐加大,由一开始的填空到后来自己书写证明过程,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做题步骤,对于用到的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及时进行指导。abab如图,AB//CD,AD//BE.证明∠ABE=∠D.证明:∵AB∥CD(已知)∴∠ABE=__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D∥BE(已知)∴∠D=_________()∴∠ABE=∠D(等量代换)【设计目的】在学生们熟练掌握例题的基础上,添加中考链接环节,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中考的动态,对于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会更加到位。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悟?还有哪些困惑?【设计目的】学生们通过讨论的方式来解决本模块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从而灵活掌握知识结构。当堂检测1、若∠1+∠2=90°,∠2与∠3互余,则∠1和∠3的关系是()A相等B互余C互补D不确定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C.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D.若两个角的和为18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3、如图,已知AB∥CD,∠BAE=45°∠D=∠C,求∠D、∠C、∠B的度数.【设计目的】通过当堂检测的反馈,教师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学生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对于一些学生们出错的知识点再次进行点拨和指导,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课后作业必做题:复习题1——12题选做题:13、14题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本节课是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章所学知识,课堂上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复习知识点或是从头到尾就是做题,学生必然产生厌倦情绪,复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为此,在复习课前我先对学生学习的现状做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针对平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合作、质疑、反思,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对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对于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熟练。整堂课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网状知识结构图,使学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课堂氛围较好,学生们收获颇丰。教材分析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图形与几何”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本章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研究了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对于相交,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并对垂直的情形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对于平行,借助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研究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是学生完成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关键章节,也是学生比较系统地研究几何图形的初始章节,其中体现的几何研究的基本内容、思路和方法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图形与几何”相关内容的基础。评测练习知识梳理:1、练习:下图中,∠1和∠2是对顶角的有()个.A.1个B.2个C.3个D.4个2、∵∠1+∠2=180°∠2+∠3=180°∴∠1=∠3,理由是____________变式∵∠1+∠2=180°∠3+∠4=180°∠1=∠3∴∠2=∠4,理由是____________3、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的度数是______4、如图,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OM⊥l1,若∠α=44°,则∠β等于()(A)56°(B)46°(C)45°(D)44°典型例题例1、如图,AD∥BC,∠A=∠C,ab证明AB∥ab证明:∵AD//BC(已知)∴∠A=∠ABF()(已知)∴∠ABF=∠C()∴AB∥DC()例2:如图所示,∠1=72°,∠2=72°,∠3=60°,求∠4的度数.中考链接如右图,AB//CD,AD//BE.证明∠ABE=∠D.证明:∵AB∥CD(已知)∴∠ABE=__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D∥BE(已知)∴∠D=_________()∴∠ABE=∠D(等量代换)当堂检测1、若∠1+∠2=90°,∠2与∠3互余,则∠1和∠3的关系是()A相等B互余C互补D不确定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C.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D.若两个角的和为18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3、如图,已知AB∥CD,∠BAE=45°,∠D=∠C,求∠D、∠C、∠B的度数.课后反思本节课对数学复习课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着力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题带点,梳理重点知识。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些题组,带动知识点的复习,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构建知识体系。2、注重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了推理能力,增强了应用意识。3、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较好地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  课标分析1)经历观察、操作(包括测量、画、折等)、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初步学习有条理表达。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