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欧洲福利型社会保险制度研究引言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欧洲各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的地区,其社保制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比较典型的制度。欧洲社会保险制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相当完善。它对于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保证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持欧洲社会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探究欧洲主要国家所实行的福利社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以及对现今因福利型社会保险制度而产生巨大社会问题的西欧国家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二、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概述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欧洲。进入20世纪以后,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和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成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也有人说,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从福利制度开始的,具体说是从1601年英国伊利莎白女皇的《济贫法》开始的。根据这一法律,国家对解决贫民负有责任,在全国普遍设立了救济贫民的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以及残疾人等失去劳动能力的贫民。可以说,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英国是第一个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并建立起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尤其是经历了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创,英国政府开始迎合工人运动中出现的改良主义趋势,通过国家来主持收入的再分配,满足较低收入阶层的广泛要求。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具有一定规模,英国政党也把建立"福利国家"作为竞选口号,自诩要建立"福利国家"的政府。二战后,英国政府开始对社会保障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的调整扩充,广泛地介入贫困、疾病、失业等社会问题,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立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1906年颁布的《教育法》,1908年颁布的《儿童法》和《养老金法》,1909年颁布的《劳工介绍法》,1911年颁布的《国民保险法》,1918年颁布的《教育改革法》,1919年颁布的《住房和城市规范法》,1926年颁布的《失业保险法》等等。西方社会保险制度则首推德国的俾斯麦政府,早在19世纪80年代俾斯麦政府就建立了《社会保险法》。战败后的联邦德国几乎以占DNP1/3的财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许多有关法律和条例,涉及到了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疾病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照顾等诸多方面。在东西德国统一之前成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但是,如果把福利与保险都纳入社会保障的大概念之中,那么,社会保障制度的创始时间还是以英国最早。目前,欧洲国家都形成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无所不包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关系和阶级矛盾,相对地维持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明显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如50年代至80年代初,英国的人口增加了20%,住房增加了57%,男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19%,多数人拥有了自己的住宅、汽车、家电等等。三、西欧国家两种主要社会保险制度模式因为民族文化差异、漫长的历史以及现代化历程的不同,欧洲各国有不同的社会保障。欧盟国家养老金体系也存在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德国、荷兰采用的"社会保障型"模式,这种类型国家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派和社会政策协会"国家干预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通过"人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的互助互帮的原则,达到社会上大多数人不陷入贫困,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经济发展活力,以尽量使劳动者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都有所得。其保险费主要由雇主和雇员交纳,国家只给少量补贴或政策性优惠照顾。;另一种是以瑞典、英国为代表的"社会福利型"模式,这种模式,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统一标准支付,基金主要由国家税收解决。以瑞典、英国为代表的"社会福利型"模式"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高税收、高消费、高福利基础之上的,政府必须提供大量资金。80年代中期,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占全部社会保障费用的比重平均为14.5%,而英国为56%,远远高于平均水平。瑞典的社会保障也是建立在"高税收、高交纳"之上的,基本养老金30%由政府财政拨款。意大利的社会保障支出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居欧洲国家之首。
瑞典社会保障体制是北欧模式的典型代表,其显著特点有六个:(1)覆盖面宽、内容广、水平高。瑞典的社会保障面涵盖了在瑞典工作的所有人,不论是其是否具有瑞典国籍;保障内容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养老金、医疗和福利方面;支付的保障费用项目繁多,而且保障水平很高。(2)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保障原则。瑞典保障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所有人的基本保障和与收入相联系的保障。后者涉及内容较少。总体上说,瑞典的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效率原则,大体上体现了公平优先。(3)以福利水平为基本保障。在瑞典,由社会保险机构提供给人们的保障主要是同整个社会收入或覆盖的增长相关,个人贡献的大小同所得到的保障没有多大关系。受保人情况相同,得到的福利也大体相同。雇员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更换顾主,福利水平不会受到影响。在瑞典,不同条件的受保人会对应地得到不同的福利待遇。(4)现收现付制。瑞典对于基本保险等由政府支出的补充项目基本上都采取了现收现付制度,以收定支,一般不留积累(只补充少量养老金进入积累)。(5)雇主是社会保障的主体。从雇员的角度来看,瑞典社会保障项目与补充保障项目的支费,雇主是主体。企业雇主承担的养老和医疗等多种法定保险费率1995年达到了32.9%,雇员基本上不交纳。
(6)政府是社会保障的支配主体。瑞典成立了统一的社会保障委员会,管理全国的社会保障。在统一的社会保障委员会之下,形成了国家、州市各级政府机构与服务处所构成的社会保障网络。2、以德国、荷兰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型"模式早在19世纪80年代德国就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高效率已为世界各国所公认。德国的社会保障系统由社会保险、社会照顾、社会救济三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社会保险的核心内容又是由养老保险制度与失业保险制度组成。宏观来看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演变,可以\o""总结出以下几条发展主线:1.筹资模式:从完全积累到现收现付。从1957年开始,基金积累制向现收现付制转变,到1969年彻底实现。现收现付制模式一直保持到现在。2.内容设计:越来越多样性和个性化.尽量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赋予个体一定的选择权,目前养老金种类可分为:因年老支付的养老金(常规养老金、长期养老金、妇女养老金和矿工养老金等);因\o""工作能力减退而支付的养老金(严重残疾、丧失工作能力或无劳动能力者养老金、失业者养老金等);因死亡支付的养老金(鳏寡养老金、\o""教育养老金和孤儿养老金等)。3.福利水平:先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从1957年到1989年32次的养老金调整使实际养老金比最初提高了2.3倍;19世纪初推行养老保险体制时,法定的退休年龄是70岁,而那时的平均寿命只有45岁,近些年,德国人的实际退休年龄是60岁,但平均寿命则已达到80岁。由于养老保险制度\o""经济的不可持续,近些年福利水平有下降趋势。如从1992年起,60岁和63岁的退休年龄将提高到标准退休年龄65岁;视同缴费年限降低(如过去受教育年限也可视为缴费年限,最长可以13年,现在只有7年),从2021年起降低养老金水平(替代率将从70%降为2021年的46%)。4.监管机制:自治性越来越强。在养老保险领域,遵循国家立法和国家自治相结合的原则。经选举产生的雇员和雇主代表对养老保险实行自治管理。自治结构是游离于政府之外的,所有这些机构共同构成了德国养老保险机关联合会(VDR)。这种将政府从直接的管理责任中脱离出来的自治管理模式还形成了有效的、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外部监督机构是政府,内部监督机构是自治机构,从而有力地保障养老保险制度的日常运行。自治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变得越来越强大。德国失业保险制度有三个特点:(1)强调个人责任,实现责任与权利的对称。德国失业保险制度在肯定每个雇员都有享受失业保险权利和国家有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需要责任的同时,特别强调这种权利和责任的实现决不是社会和政府的恩赐、施舍,而是在社会和政府为发挥雇员个性自由创造前提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雇员个人交纳失业保险费来谋取失业保险的权利。失业者领取的失业保险金多少和期限长短与其交纳失业保险费、投保时间长短、工作时间长短、失业前工资水平等因素直接挂钩。(2)失业保险制度是失业保险与失业救济相结合的复合式失业保险制度。在德国,由于享受失业保险有较严格的资格条件审定和期限限制,使有些失业者根本无权享受失业保险或到期丧失失业保险。为了确保这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德国的失业保险制度中还有辅之以在一定时期内可领取一定数额失业救济的规定,弥补失业保险之不足。这样,实现了对失业者保护的广泛性和连续性。(3)失业保险制度更侧重于促进就业功能。德国失业保险制度的指导思想是努力帮助失业者重新找到工作,为此,失业保险制度中不仅有职业培训、职业咨询、职业介绍等服务的积极促进就业措施,而且在失业保险享受资格条件、领取标准和期限等都有对失业者积极寻找再就业的压力机制。这种侧重于促进就业的失业保险制度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不是消极的,具体表现在:"救助"和"自救"中促进人们选择、谋求自救,提高劳动力素质,使其符合社会生产需要和为增加社会财富做贡献。四、对欧洲福利型社会保险制度的反思自20世纪90年代起,欧盟国家一直在反思他们的高福利政策,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政府首先提出5年内让英国从高福利国家中脱胎挟骨的计划;意大利2021年制定了10年计划,社会福利2021年以后每年递减5%;西班牙、法国都在制定改革就业市场僵化的政策。当年连任成功的法国希拉克总统承诺在任期内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实行总额300亿欧元的减税计划。而欧盟委员会自2021年以来,先后提出卢森堡方案等3个就业方案,主要内容就是劳动力市场的改革,许多成员国改革了福利制度,严格了领取失业金的标准和可工作的条件;鼓励临时工和妇女就业;改革僵硬的就业保护的立法,降低解雇工人的成本以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欧洲一向以福利国家为荣,以此区别于美国式的市场经济。但是他们现在无法不向美国靠拢,因为其社会保障体系已经难以为继。而欧盟统一的深化,也会大力促进这个体制的改革。原因很简单,欧盟成员国已经相互开放各自的劳务市场,体制内一国的公民可以到另一个国家工作,那么哪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待遇优厚,劳动力就流向哪里,就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这会逼待遇优厚的国家进行改革,其结果就是政盟成员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同一,趋于合理化。个人建议对欧洲现在因为高福利制度而造成的财政支出庞大的问题,个人认为解决方法有以下的几种可供参考:1、减少税收。一国政府从本国企业中征收税收越多,企业成本越高,利润越低,竞争力必然削弱,国家的gdp也会受到影响,福利支出也将会枯竭,因此,欧洲国家应该下定决心大幅减少税收,鼓励企业投资到产业中去,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支持福利社保制度。2、西欧国家应该大幅削减不必要的社会保障,鼓励民众自力更生勤劳地工作。事实上,西欧国家很多社保支出是多余的,原本社会保障的初衷是要保障最底下阶层人民的最低生活条件,但显然现在西方的很多社保福利都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与其努力工作交很重的税收倒不如依靠政府丰厚的福利来维持生活。比如,根据英国《电讯报》的报导,英国某地方政府甚至允许一个弱智青年到阿姆斯特丹嫖妓,而这一切费用将由纳税人支付,目的仅仅是为了缓解这个弱智青年的愤怒和挫败感。看到这条消息,作为一个不弱智的中国青年,我的心中不禁产生了愤怒和挫败感。这就是明显的不必要的社保支出,必须狠下心来取消。3、西欧各福利国家应该效法美国,在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上采取更开放,更灵活的政策。虽然这次的世界金融海啸正是因为美联储对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不力而造成的,然而我并不认为这就可以去完全否定美国的企业制度与金融制度。美国之所以没有向欧洲那样出现因为福利型社会保险制度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比西欧国家更加灵活开放。欧洲怎么出不了乔布斯,福利制度是首因。为什么会这样说?首先,是欧洲的福利制度养人,养懒人、养庸人。高福利造成无论什么人,都是进取心不强、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金融杠杆的强弱决定经济体的扩张能力。先进灵活的金融制度,丰沛的资金来源,强大而多样化的金融中介,以及规模庞大、交易活跃的金融市场塑造了美国的金融实力。金融业的繁荣本身对科技企业的发展是有功的。最后,欧洲整体高科技水平虽然也许不比美国差,但欧洲没有一个自己的“硅谷”,没有一个科技创新的资金库和人才库。简而言之,企业制度的先进性远远比不上美国。这些都只是作为一个本科生提出来的小小意见,西欧国家因为多年来实行福利型社会保险制度所造成的弊病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要解决这些难题绝非以上几个小建议就能解决的,但是毕竟是本人研究过一些有关西欧国家福利社会的问题而得出,应该也会有一点点的参考价值。五、参考文献:[1]宗歆.欧洲国家高福利制度:甜果酿苦酒[2]金中天.欧洲福利制度面临挑战[3]张士斌黎源.欧洲债务危机与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于公共养老金替代率视角的分析[4]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东亚社会保障与欧洲社会保障的差异——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5]南方日报.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可借鉴欧洲模式[6]彭戌兰.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考察与思考[7]周弘.欧洲社会保障的历史演变[8]张怀琚.德国、意大利社会保险制度考察报告[9]顾明.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10]布律诺·巴列(Bruno·Palier)郑功成.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11]文汇报.美、加、欧洲福利制度比较[12]上海证券报(广州).欧洲高福利制度走到尽头了吗[13]刘学伟.如何借鉴欧洲大陆福利制度[14]金炳彻.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动态与发展趋势[15]网易新闻.透视欧洲福利制度:由奢入俭难奶酪不好动[16]光明日报.欧洲怎么出不了乔布斯福利制度是首因
引力波的实验探测给我们的启示摘要:引力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万有引力定律到广义相对论。在这过程中,科学家们引力波的预言质疑不休、争论不止。而引力波的实验探测无疑证明了一切。引力波的发现,弥补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漏洞,也确定了他的理论的正确。这是人类史上出现的又一契机,它将为人类社会带来重大变革。“破五”是中国传统迎财神的日子。2016年的这一天,却一个让全世界物理学界沸腾的日子,甚至许多的物理学家为之痛哭流涕——被预言已经百年的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引力是什么?在今天人们所知道的物质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作用为最弱。四种相互作用按作用强度比例顺序是:强相互作用(1),电磁相互作用(10),弱相互作用(10),引力相互作用(10)。因此,在研究基本粒子的运动时,引力一般略去不计。但在天文学领域内,由于涉及的对象的质量极其巨大,引力就成为不仅支配着天体的运动,而且往往是天体的结构和演化的决定因素。引力并不是一种所谓的“力”,而是一种属性。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基于此,他结识了彗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并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预言并发现了海王星。万有引力定律出现后,才正式把研究天体的运动建立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从而创立了天体力学。简单的说,质量越大的东西产生的引力越大,地球的质量产生的引力足够把地球上的东西全部抓牢。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突破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否定了瞬时超距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这些旧观念基础上的牛顿引力理论。经过十年的探索后,爱因斯坦于1915年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近代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归咎于时空的弯曲。这种弯曲是由物质造成的,物质的质量越大,所形成的扭曲也就越严重。但是这种弯曲,对于人类来说根本感知不到,一是因为人类伴随这种弯曲一起弯曲了,而是由于这种弯曲太微小。大质量物体发生的扭曲引起了震动,而这种震动,就是引力波。科学家们通过探测这种时空震荡,来证实引力波的存在。早在1916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就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而科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次LIGO这一发现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实验验证中最后一块缺失的“拼图”,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弥补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漏洞,验证了已故科学家爱因斯坦的预言。探测的仪器叫做迈克尔逊干涉仪,或是LIGO。LIGO的“两条腿”都有4千米长,最近的一次升级就花去了几十亿美元。LIGO的原理是什么?简单来说是利用光速不变,在同样的直线路程里测试耗时,而通过时间的偏差(尽最大可能排除误差,也是耗资巨大的原因)来判定空间确实存在震动。这样的实验设置基于爱因斯坦的假设:光速不变,是因为以光的视角看,它沿途经过的空间发生了折叠伸缩。可能的引力波探测源包括致密双星系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在2016年2月11日,LIGO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他们已经利用高级LIGO探测器,首次探测到了来自于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许多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为证明引力波的存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泰勒和赫尔斯由于第一次得到引力波存在的间接证据荣获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到目前为止,类似的双中子星系统已经发现了近十个,但是双黑洞系统却是首次。在实验方面,第一个对直接探测引力波作伟大尝试的人是韦伯。虽然他的共振棒探测器最后没能找到引力波,但是韦伯开创了引力波实验科学的先河,为如今的硕果打下了基础。因为在地面上很容易受到干扰,所以物理学家们也在向太空进军。欧洲的空间引力波项目eLISA(演化激光干涉空间天线)。eLISA将由三个相同的探测器构成为一个边长为五百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同样使用激光干涉法来探测引力波。此项目已经欧洲空间局通过批准,正式立项,目前处于设计阶段,计划于2034年发射运行。作为先导项目,两颗测试卫星已经于2015年12月3日发射成功,目前正在调试之中。中国的科研人员,在积极参与目前的国际合作之外之外,也在筹建自己的引力波探测项目。引力波的实验探测引起了世界范围的轰动,这些探测极其不易,宇宙中发生爆炸性的大事件时产生的引力波,才相对容易探测到,例如黑洞合并、星系合并、超新星爆炸等。100年前,爱因斯坦在预言引力波存在时就曾说:“这些数值是如此微小,她们不会对任何的东西产生显著的作用,没人能够去测量它们。”蔡一夫给出解释:“时间发生得越早,距离越远,越会在宇宙中传播期间被红移。红移指的是由于宇宙本身的膨胀将所有的波动的波长拉直拉平,这样其波动性就难以被探测到。例如,这次LIGO探测到的引力波,是13亿年以前两个大约3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并合所产生的引力波,振幅之小,是在原子核尺寸的千分之一的尺度。能探测到真的是非常不容易,LIGO实验组的科学家们也是在几十年里经历多次挫折,不断调整方案,改进仪器,才最终探测到的。”所以它的成功探测也标志着在这个领域人类的技术进步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它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不止在科学情感上,更在于能够打开人类的一个新的世界——每个人都对它满怀期待。如果电磁波探测是人类的眼睛,那么人类又多了一双聆听外界的耳朵。马克斯·普朗克引力物理研究所说:“在《星际穿越》和《三体》中,都不约而同地将引力波选为了未来科技发达的人类的通讯手段,这也许只能是美好的幻想,但对于天文研究而言,引力波的确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吹进来的第一缕清风,就带来了一个重大的信息:极重的恒星级双黑洞系统存在并可以在足够短的时间(10亿年)内并合。这是让我们始料未及的。谁能知道在将来的更多的探测中,LIGO和一众引力波探测器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引力波有两个非常重要而且比较独特的性质。第一:不需要任何的物质存在于引力波源周围。这时就不会有电磁辐射产生。第二:引力波能够几乎不受阻挡的穿过行进途中的天体。比如,来自于遥远恒星的光会被星际介质所遮挡,引力波能够不受阻碍的穿过。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两个特征允许引力波携带有更多的之前从未被观测过的天文现象信息,而每一个电磁波谱的打开,都会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发现。天文学家们同样期望引力波也是如此。而引力波本身的性质也可能对基础物理学产生巨大的影响。另外,引力波蕴含的,很可能是宇宙诞生的画面。我们从小都被告知一个最著名的猜想——宇宙是在一场爆炸中诞生的。这意味着,在时空的开始,宇宙又一次最为剧烈的震动。引力波就能让我们还原这个震动——它是否存在?有多大规模?不仅如此,引力波还能传递信息——我们看不到的宇宙空间在发生什么?据科学家解释,这次的引力波就是在遥远的距离上巨大的黑洞变化引起的。而这一结果也证明了黑洞真实存在——至少是广义相对论预测的由纯净、真空、扭曲时空组成的完美圆形物体。并且,引力波传递的信息可以让科学家更精确地估计宇宙膨胀的速度。总而言之,一个新的重大科学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面熟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电磁现象有关。引力波的发现类似当年的发现X光一样,是一种工具。有了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利用引力波的观察,去观察遥远的宇宙的现象。发现暗物质、时空穿梭等等才是有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没有引力波,以我们现有的技术是做不到这些科幻世界才有的事情的。“既然引力波是存在的,基于引力波的科研思路可信性就大大提高了。就好像走一条未知的路,走到半路,有人怀疑不对,结果证实是对的,那么就可以加快步伐了。”苏萌说。世界各国都加大了探测研究引力波的力度,我国也紧跟探索引力波的步伐。“天琴计划”参与者、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教授介绍,“天琴计划”是我国自主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可行方案,发射三颗卫星探测引力波,该计划预期执行期为2016~2035年,分四阶段实施。项目还将挖山洞,建观测站以及建设综合研究大楼。预计拟投三亿启动。天琴计划预期执行期为2016-2035年,分四阶段实施:(1)2016-2020年:完成月球/深空卫星激光测距、空间等效原理检验实验和下一代重力卫星实验所需关键技术研发。主要研发成果包括:新一代月球激光测距反射器、月球激光测距台站、高精度加速度计、无拖曳控制(包含微推进器)、高精度星载激光干涉仪、星间激光测距技术等;(2)2021-2025年:完成空间等效原理检验实验和下一代重力卫星实验工程样机,并成功发射下一代重力卫星和空间等效原理实验卫星。主要研发成果包含:超静卫星平台、高精度大型激光陀螺仪以及进一步提高加速度计、无拖曳控制、高精度星载激光干涉仪、星间激光测距等技术;(3)2026-2030年:完成空间引力波探测关键技术,完成卫星载荷工程样机;(4)2031-2035年:进行卫星系统整机联调测试、系统组装,发射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李淼介绍,“天琴计划”的出发点是切实根据我国的技术能力实际和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前景,提出我国自主开展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可行方案。在目前讨论的初步概念中,天琴将采用三颗全同的卫星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阵列,每颗卫星内部都包含一个或两个极其小心悬浮起来的检验质量。卫星上将安装推力可以精细调节的微牛级推进器,实时调节卫星的运动姿态,使得检验质量始终保持与周围的保护容器互不接触的状态。这样检验质量将只在引力的作用下运动,而来自太阳风或太阳光压等细微的非引力扰动将被卫星外壳屏蔽掉。高精度的激光干涉测距技术将被用来记录由引力波引起的、不同卫星上检验质量之间的细微距离变化,从而获得有关引力波的信息。“天琴”的卫星将在以地球为中心、高度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运行,针对确定的引力波源进行探测。这样的选择能够避免测到引力波信号却无法确定引力波源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也于2016年2月16日公布了空间引力波探测与研究的“空间太极计划”。按照这一计划,我国将在2030年前后发射由位于等边三角形顶端三颗卫星组成的引力波探测星组,用激光干涉方法进行中低频波段引力波的直接探测。主要科学目标是观测双黑洞并合和极大质量比天体并合时产生的引力波辐射,以及其他的宇宙引力波辐射过程。中科院力学研究所胡文瑞院士表示,“我国目前的技术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以通过良好的国际合作得到一定的弥补。”胡文瑞说,“空间太极计划”是一个中欧合作的国际合作计划,目前有两个方案:方案一是参加欧洲空间局的eLISA双边合作计划;方案二是发射一组中国的引力波探测卫星组,与2035年左右发射的eLISA卫星组同时遨游太空,进行低频引力波探测。据介绍,空间引力波探测被列入中科院制订的空间2050年规划。2008年由中科院发起,中科院多个研究所及院外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参与。引力波的发现是感人至深的,它印证了一位物理学大师的睿智伟大,为年富力强的物理学家们增添了信心和安慰。在理性上,引力波的发现更是激动人心的,人类的历史将会改写,一切都是未知,未知也许会更加美好。参考文献:[1].柏格曼著,周奇、郝苹译:《相对论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61。(P.G.Bergmann,IntroductiontotheTheoryofRelativity,Butterworths,London,1958.)[2].温伯格著,邹振隆译:《引力和宇宙论》,科学出版社,北京,1979。(S.Weinberg,GravitationandCosmology,JohnWileyandSons,NewYork,1972.)[3].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J·韦伯著,陈凤至,张大卫.《广义相对论与引力波》[4].《引力波与引力波探测》李芳昱、张显洪[5].《引力、引力波和引力波的探测》薛凤家,《大学物理》[6].《空间时间引力》(美)沃尔德史新奎金丽莉[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艾萨克牛顿1687[8].《原理》艾萨克牛顿[9].《论引力波》爱因斯塔1918[10].《广义相对论》刘辽,赵峥-2004[11].《广义相对论与现代宇宙学》须重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2].《广义相对论引论》俞允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3].《广义相对论基础》赵峥-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4].《引力波探测》胡恩科-《物理》[15].《引力波、引力波源和引力波探测实验》唐孟希,李芳昱,赵鹏飞《天文研究与技术》
公司信息化工作总结XXX公司成立伊始,公司领导就非常注重信息化建设工作,提出了“3I”管理思想,即制度管理(Institution)、国际质量环境管理(ISO)、信息化管理(Information)。公司逐步建立起信息化工作平台,为公司蓬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公司通过加快信息化建设,改进和强化了公司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公司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而信息技术与公司管理的发展与融合,又使公司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企业至关重要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甚至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已不再是仅仅支撑企业战略,而且还有助于决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公司在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临时用工合同
- 2025关于合同继续履行的条件
- 2025超市意向合同范
- 2025数据保密技术合同
- 商品销售合同标准版范本
- 技术合作合同
- 简单门面转让合同范本1
- 超市装修合同注意事项
- 2024版水暖安装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2024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合同细则3篇
- 上海市12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集锦
- 铺大棚膜合同模板
- 长亭送别完整版本
- 《铁路轨道维护》课件-更换道岔尖轨作业
- 股份代持协议书简版wps
- 职业学校视频监控存储系统解决方案
- 《销售心理学培训》课件
- 202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
- 你比我猜题库课件
- 丰顺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