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离骚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屡次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他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但丁、哥白尼、莎士比亚)之一。他在吸收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这种文体。代表作品《离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政治抒情诗,其他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楚辞又称“楚词”,主要特点是句子长短不齐,形式灵活多变,句中多用“兮”字。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和《诗经》并称“风骚”。时代背景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字词汇总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措施)(2)忳郁邑余侘傺兮(邑,通“悒”,忧愁苦闷的样子)(3)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圆凿)(4)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5)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6)芳菲菲其弥章(章,通“彰”,明显)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兮(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形容广阔或壮大)(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取巧;今义:细致,精巧)(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4)竞周容以为度(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5)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6)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水流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用作动词余虽好修姱以鞍羁兮(束缚、约束)..鸷鸟之不群兮(合群).②名词作状语謇朝谇而夕替(在清晨在晚上)..(2)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使……受压抑)..步余马于兰皋兮(使……步行,赶着).(3)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作名词何方圜之能周兮(方枘,圆凿)..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②形容词作动词固前圣之所厚(推重、看重).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加高).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哀民生之多艰(以……为悲伤).重点语句(1)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2)状语后置句谣诼谓余以善淫步余马于兰皋兮(3)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其亦已兮(4)被动句謇朝谇而夕替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节选部分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心事和对故国民生无限热爱的深情,反映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高尚情操、纯洁德行和政治理想,对腐恶势力决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理清结构第一段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的决心和九死未悔的意志。第二段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把握重点无论是《诗经》,还是诸子百家,都只是对所谓社会秩序、历史规律的认知,并没给独特个体及个性留多少余地。《诗经》中的为数不多的个性痛苦,也因“怨而不怒,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而缺乏明显的个体色彩。从屈原开始,确切地说是从《离骚》开始,个人的鲜明色彩开始显现。鲍鹏山先生说“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屈原在他的作品里(主要在《离骚》和《九章》里)淋漓地展现了这种失败。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惨痛毁灭的记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个有博大胸怀的人,才会有这样的情怀;长叹当然有蒙受冤屈遭贬的无奈痛苦,更多的还是他对于楚国老百姓生活艰辛的哀叹。被贬之后,屈原看到更多的底层社会现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美政”理想的憧憬更强烈。鲁迅的《这也是生活》里面有这样的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和屈原一样,具有博大宽广的胸怀。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区襄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国君想要贬一个人,什么样的理由都是成立的。屈原因什么被贬谪?是别人的造谣中伤。为什么被造谣中伤?他被楚王宠幸了。他为什么被宠幸?因为他爱国还有才能。司马迁说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就很值得玩味:一个人因为爱国,因为有才而被中伤。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这真是可怕。屈原的命运一直这样,这是政治对文化的压制。可是,屈原做人是有底线的,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厄,在其内心深处都有这样一份坚守:是我内心希望的,是我所爱好的,即使是死也不会后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屈原有他的理想,也有他埋怨。可贵的是,他不是简单的宣泄,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被贬的原因:楚王的荒唐。不体察民情,不听民声,被奸臣所包围,朝令夕改,是非颠倒,不正之风蔓延:这些都是亡国的征兆。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可是,屈原的呐喊谁能听得到呢?估计楚王没有听到,否则,屈原还敢这样大放厥词,肆无忌惮地说楚王的坏话;大臣们更是没听到,也不愿意听;屈原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被贬江湖之远,屈原再有创见,再进良言,又有何用?不过徒增烦恼。越是清醒,越是苦恼。屈原太超前了,太有智慧了,所以他的痛苦是注定了的。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是屈原的宣言,义正言辞。有所为有所不为,合乎道义的才能取,不合乎道义的即使是死,那也誓死不从。这是屈原的高贵之处,越是决绝,越是显示出其高贵。《史记》中,司马迁有这样一段描述:“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标,卓然独立。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要是非我同类,快乐又怎能有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没有同样的志趣,怎能相投?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既然彼此志向不同,那只能屈心抑志,保持清白节操。即使是死的代价,也要固守直道。这是古代圣贤们所推崇的,当然也是屈原要坚守的。他以至善至美的古圣贤,做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样。可是天真的屈原并不知道,这些古人的“至善至美”往往只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往不能与现实并存,因为至善至美往往不被宽容。屈原对于自己所坚持的美政,容不得半点杂质。无论是对楚王,还是大臣们,他都是高标准去要求,所以屈原注定孤独。只不过,他心中的道义太强大了,所以他依旧矢志不渝,甘愿“伏清白以死直”,也不愿意屈服认同世俗。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屈原跟我们想象中的那个形象不太一样。当被贬、被流放的时候,他内心深处的斗争超乎我们的想象。屈原也会后悔,也会迟疑,也要调转车头。印象中,屈原就该是正道直行,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但是,一条道走到黑不等于说:这一路上没有心灵的徘徊,没有灵魂的斗争。屈原有,而且很鲜明,屈原作为一个人的形象渐渐地丰富起来。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被罢官,被贬谪,那又能如何?回去就穿上以前的服装,过另一种生活,不变的是内心的纯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后世把荷作为高洁的象征,尤其是周敦颐的《爱莲说》之后,莲的象征意义几乎成为一种共识,可是源头却在屈原这里。屈原身材修长,挺拔俊美,把荷叶荷花穿在身上,一定丰姿神秀,如同天人。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有一颗高贵的心。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一个人高洁已经让人佩服了;如果一个人不仅高洁,而且屡遭致命打击仍然不改初衷,那就是让人敬佩。屈原就是这样: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甚至误解他,那也无损于他的皓皓之白,无损于他的高标洁净。只要内心有道义的坚守,一定散发出真正的馥郁清香,所以他把帽子加的高高的,把佩带增的长长的。因为他所坚持的道义是正确的,纯洁的品质不会腐朽。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遭遇苦难挫折,陷入孤独绝望境地。他内心深处,进一步展开矛盾、彷徨、苦闷与追求理想的斗争。最终,他还是坚定自已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想。屈原对楚王有埋怨,看起来有点像一个怨妇。他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被贬谪的命运。屈原不是一个达观的人,他眼中揉不得半点沙子,所以不会弯曲自我,不懂得妥协。他是诗人,是纯洁的诗人,是充满激情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在政治失意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他犹疑不定,左右为难,指责,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同时他对楚王和群臣的失望就越发彻底。除此之外,屈原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肯定与赞扬。他强调自己、坚持自己、赞美自己,而且一再表明:为了坚持自己,可以九死不悔,体解不惩。这是在古代诗文中极为少见的个体印记,而且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表现得尤其强烈和突出。何其芳说:“《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所以我们说:屈原是爱国诗人,大力宣扬屈原忠君爱国爱民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他张扬个性的一面。后一点,是屈原最可贵的东西。谁能像他那样,让自己的个性直面世界的辗压而决不屈服?谁能像他那样,以自己个性去对抗王权的威力?谁能像他那样,为了捍卫自己的个性不惜与整个世界拒绝,最终陷入孤独的绝境?甚至为了他的秉性,为了他的气骨,他选择了死的方式。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史记》)屈原无论身在那里,一定望着郢都的方向。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前278年),秦军大将白起攻入郢都,又杀又烧,掀翻了楚怀王及历代楚王的坟墓。楚国所有的豪华宫殿,皆成焦土。郢都毁了,都城都被人侵占了,他不想看着亡国。于是,他选择了五月五日,地点是汨罗江,写下最后一首诗《怀沙》“知死不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古代的贤人君子,我明确地告诉你,将以你为同类)。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抱着一块石头,投入万顷波涛。屈原死了,楚国亡了。可是屈原的《离骚》却响彻大地,而且绵延几千年,还将一直流传下去。刀枪能攻占国土,却对文化无可奈何;强国的战车驰骋千里,弱国的文化悄然反攻长驱直入。屈原活着的时候不能在政治上获得成功,但是死后却以文化的方式赢得了尊重,包括他的敌国。他一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开拓者是这么开拓的:精神的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形式就是内容。韩愈《送盘谷序》说:“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千年大国之亡,“亡于”屈原之鸣:是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秦汉以降,中国历代文人仰望着屈原。这几千年不衰的仰望是有原因的,符合“充足理由律”。屈原是人的丰富性的开端、阐释者。王逸说:“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规范。”】■写作特色1.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屈原的比喻是继承了《诗经》中“比”的手法,但又发展了,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和形象性。2.对偶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全诗错落中见整齐。3.诗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拓展阅读择生与择死——屈原与司马迁安巧林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是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风风火火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轰轰烈烈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陶瓷竹简,更为重要的是死而后已、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使“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慷慨赴死。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所以,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认为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死,可以明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合资企业法人股份转让及资产重组合同3篇
- 2024年婴儿配方奶粉合同3篇
- 民爆物品安全管理例会制度范文(2篇)
- 2024年开发区主任办公会议制度(2篇)
- 2024女方离婚上诉状撰写与修改合同11篇
- 小学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样本(三篇)
-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2篇)
- 康复医学科输血管理工作制度(2篇)
- 瓦斯治理办公会议制度范文(2篇)
- 2024年度商务车租赁及节假日旅游包车服务合同3篇
- OGS工艺介绍(for闻泰20140715)
- 2023年上海英语高考卷及答案完整版
- 上海层厂房造价指标
- 2023年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家推荐信模板
- 危险源风险告知及控制措施(维修电工)
- 自动控制理论的早期发展历史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设计基础》机考试题001-009参考答案
- 电气二次系统简介课件
- 《碗中日月》:作家丁立梅亲自示范中考、高考真题作文60篇
- 大班科学《奇妙的信》课件
- 考古绘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