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教案_第1页
内蒙访古教案_第2页
内蒙访古教案_第3页
内蒙访古教案_第4页
内蒙访古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蒙访古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考据与文采兼备的写法,掌握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目标:并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访古中的评议)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互动法。

教学设想: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出示内蒙风光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多么令人神往!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令人豪气顿生。人们都说“内蒙是中国的正北方--一片吉祥赤诚的疆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随历史学家翦伯赞一起来看看内蒙,领略内蒙的风光、了解内蒙的历史。去寻觅那古迹中的辉煌、苍凉的故事,去感悟美丽的风光、古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二、解析文题

[出示内蒙省区域图]先来看看文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1.“内蒙”点明了本文围绕文字的什么呢?

生答:地点。

师明确,并指出图上集宁、呼和浩特和包头三座城市及阴山的大致地点。

2.“访”指的是什么,又点明了什么呢?

生答:寻访、探访。点明本文的体裁。

师明确,并进一步引申,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篇寻访内蒙古迹的散文,相当于一篇游记,那么我们可以明确它的线索?(略微停顿,生齐答:游踪)对,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可按照这一线索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3.“古”即文章所指的内容,也就是文章提到的什么呢?

生答:古迹、古堡

师明确:古迹。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共写了哪三处古迹?

生答:赵长城、汉城堡、昭君墓全文共六小节[出示]

1、哪里能找到这样的篇章

√2、一段最古的长城

√3、在大青山下

4、游牧民族的摇篮

5、历史的后院

6、揭开一个历史的秘密

课文选了二、三两章,其余内容在《读本》节选。同学们课后阅读整体,取得一个完整印象。

三、作者简介[出示简介文字]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当时红卫兵到他家里,当着他的面把他心血结晶--文稿烧成灰烬,当晚他与他的夫人因为承受不住打击而跳楼自杀),一直到“四人帮”覆灭后的1978年才平反昭雪。四、分析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整体把握

1.讨论这段文字的思路:

明确:由塞外景色开始写起,接着介绍大青山南北两麓迥乎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上的纷争,很自然地引出了赵长城,最终对修筑赵长城的领导者赵武灵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高度评价。

2.作者行文思路(游踪):

点拨: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

3.划分层次

一、

(1-2)塞外风光及作者的感受

二、

(3-7)大青山

三、

(8-12))赵长城

(二)具体分析各层次

1.第一层次:很快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塞外风光的特点

生答:肥沃、广阔。

2.第二层次:对青山分别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进行概括。

点拨并出示:地形地貌、两麓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对此的争夺。

(1)师问:这一层中,有一段文学色彩很浓,足见作者娴熟的文学技巧的段落,找出来(生答第5段),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其他同学:①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并②体会这一段插入有什么作用?

点拨:

①“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他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拖”、“躺”、“沐”等动词把阴山写活了,富有生机,但又动中见静,显示了内蒙西部呈现着和平宁静的环境。

②作用:强调现在的阴山是一个多么平静的地方,为的是突出最后“一个风汉元帝看到昭君有这样的绝色之美又有见识,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评价:

昭君出塞,被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戏剧家(马致远《汉宫秋》)宣布为民族国家的屈辱、王昭君被描写成一个抱着琵琶恸哭的悲剧人物。把昭君出塞看成是民族国家的屈辱。在他们看来,一个汉族姑娘出嫁到比较落后的邻近部族中,就是伤害了他们的民族尊严。如果这个姑娘是以国家的名义出嫁,那就被认为是替民族国家带来屈辱。因此诗人无条件地反对和亲政策。

如:杜甫《咏怀古迹》[出示诗歌]

咏怀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中心句:“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部要好得多”

[议论部分]

驳斥错误观点,极力肯定是昭君自愿出塞和亲,取得民族和解和民族友爱的功绩,并深入地阐述了和亲政策的历史进步意义。可见的作者的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

1.

写作特色[学生概括,师总结,出示]

(1)文史兼备(结合课后练习三)

有文采斐然的特点:

师问:找出最有文采的段落。

生答:第1、2、5段

明确:

如:塞外风光的描写“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着各种各样的庄稼:小麦、荞麦、谷子、高粱、山药、甜菜等等。如果不是有些地方为了畜牧的需要而留下了一些草原,简直要怀疑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河北平原。”

又如:对秋天的阴山的描写:“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

再如:对阴山南麓的沃野:的描写:“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让学生体会动词用得好。)

有史料详尽的特点:

如:文章指出“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而在争夺时,赵武灵王击败胡人后,在北边国境上筑起一道长城,以堵住胡人进入平原的道路,就援引《史记·匈奴传》的记载,用复述文献的话语,说明了这条长城的起迄点。

又如:文章肯定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说他发布“胡服骑射”的命令时,引用《战国策·赵策》的记叙,来印证他敢于革新的精神。

(2)夹叙夹议

记叙或描写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残存古迹时,作者融进了独到的看法和感受、情感,或者是通过议论和抒情(如对汉代古堡、昭君墓分别在第9段和第13、14段发表议论),这些议论往往是点晴之笔,强调了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叙与议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作者又不是单纯地记述古迹。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歌颂民族团结,是表达加强民族团结的愿望。为发表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必然通过议论来表达。

(3)形联神系(即“形散而神不散”,增强学生对散文这一特点的认识)

形:以访古的游踪为线索,记叙或描写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残存古迹。

神:紧绕民族团结、和平的问题。

2.中心[学生概括,师总结,出示]

以寻访古迹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自然环境、古迹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以及作者的评论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3.字、词[出示、学生齐读,落实]

迥(jiǒng)乎不同

苑(yuàn)囿(yòu)

南麓(l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